Ⅰ 近期油气勘探重大进展及油气资源转化现状
5.2.1 重大进展
1)准噶尔盆地。已发现呼图壁大气田、石西、玛东、卡6、霍10、安5、玛纳斯、克拉美丽(大气田)、莫西庄、征沙村、沙窝地、董1、永进东、排子等油气田。
2)塔里木盆地。已发现塔河、克拉2、迪那2、依南、大北、郝勒、乌什、哈德、满东1、英南2、塔45、塔162、塔中47、塔中52、中1、玉奇、阿克1等油气田。
3)吐-哈盆地。已发现吐鲁番、神泉、雁木西、莲木芯、鲁克沁、红台-小草湖、丘东等油气田。
4)柴达木盆地。已发现马海、七个泉、三湖等油气田,伊克亚乌构造古近-新近系天然气获大突破,冷103井有大发现。
5)酒泉盆地。已发现青西油气田。
6)焉耆盆地和三塘湖盆地(C—P等)也有新发现。
总之西北地区油气勘探创造6个第一:(1)中国早期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大油田(1955年);(2)沙参二井实现了我国第一个古生代油气重大突破(1984年);(3)探明我国第一个古生代大油田—塔河大油田(12×108t,三级储量25×108t);(4)探明我国第一个高压高丰度大气田—克拉2大气田(2800×108m3);(5)探明我国第一个第四系的大气田—三湖气田;(6)1992年首次建立了我国古生代成油理论等。
5.2.2 油气资源转化率低
5.2.2.1 油气勘探程度很低
新疆的准噶尔、塔里木及吐-哈盆地,虽然经过50多年的油气勘探历程,但是总的油气勘探程度还相当低。
准噶尔盆地,已打探井2600多口,二维地震15×104km,三维地震约2.4×104km2。但主要集中在盆地西北缘、中部及东部地区,分布不平衡,有不少地区仍属基本空白区。
塔里木盆地,已打探井700多口,平均约811km2有1口井,二维地震32.9×104km,每平方公里内只有0.58km,三维地震1.68×104km2,说明塔里木盆地勘探程度非常低,而且这些工作量主要集中几个有限的地区,如塔北、塔中、库车、叶城等。另外,新疆地区尚有20多个小盆地基本尚未投入实物工作。
5.2.2.2 油气资源转化程度低
据专家们统计 “九五” 末,全国探明石油占资源量21%左右,探明天然气占天然气总资源量的4.89%。
新疆油气资源总量为375.3×108t,探明油气储量43×108t,占全疆油气总资源量的11.4%。其中石油探明储量34.16×108t,占石油总资源量14.4%,天然气探明储量8849×108km3,占天然气总资源量的6.0%,与全国比都低得多。特别是塔里木盆地229×108t油气资源量,目前探明油气储量为20.47×108t,仅占资源量的8.9%。其他区更低。
由此可见,新疆两个盆地油气资源勘探潜力还相当大。
两大盆地所处勘探阶段:塔里木盆地仅处于油气勘探初级阶段;准噶尔盆地处于油气勘探早-中期阶段。均处在大油气田发现时期。
5.2.2.3 油气勘探领域广泛
本区虽然发现80多个油气田,但还有很多含油气领域急待开拓和突破。
1)天山山前、昆仑山前等逆掩推覆带及断褶带的勘探,才刚刚起步,前景广阔;
2)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前景大有可为;
3)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石炭系及古近-新近系膏盐层之下和广大台盆区及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及河西走廊地区古生代油气潜力大,会有大的发现;
4)煤层气勘探还未开展,新疆煤炭资源亦十分丰富,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开采的已探明煤储量居全国之首,准噶尔埋深2000m以浅煤层气估算为3×1012km3,塔里木、吐-哈等盆地为2×1012km3,总计约为5×1012km3,这又是一个可观潜在的气资源。
Ⅱ 简述我国油气勘探史
我国在世界上是最早开发气田的国家,四川自流井气田的开采约有两千年历史。
从汉朝末年开始,在自流井大规模开采天然气煮盐以来,共钻井数万口,采出了几百亿立方米天然气和一些石油。十三世纪,已大规模开采自流井的浅层天然气。1840年钻成磨子井,在1200米深处钻达今三叠系嘉陵江统石灰岩第三组深部主气层,强烈井喷,估计日产气量超过40万立方米。“经二十余年犹旺也” 。
鸦片战争之后,在世界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同其他工业一样,油气工业落后。建国前全国只有几个地质调查队,几十个地质勘探人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面积没有进行过石油地质调查。石油产量从1904~1949年四十五年间,全国只有几个小油田,石油累计产量不超过310万吨 。
中国近代石油勘探从1878年台湾省钻探第一口油井开始,已有近130年的历史。
1878年清政府在台湾省苗粟打了中国第一口油井,1907年在陕西延长打了第一口油井(延1井),1909年在新疆独山子开凿油井。1913年美国美某公司组成调查团到我国陕西、山东、河南、河北、甘肃、东北等地进行首次石油地质调查,并于1914年在陕北打井7口,均未获工业油流。
1922年2月美国地质家斯坦福大学教授E.Blackwelder撰写论文“中国和西伯利亚石油资源”指出:“中国没有中、新生代海相沉积,古生代沉积也大部分不生油,除了中国西部、西北部某些地区外,所有各个年代的岩层都已剧烈褶皱、断裂,并或多或少被火成岩侵入。因此,中国决不会生产大量石油”。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石油来源断绝,国民党政府不得不自已抓紧勘探、开发石油。1938年冬孙健初等一行9人骑骆驼顶寒风,在戈壁滩上开始石油勘探,地质人员在酒泉盆地和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地质普查、构造细测,于1939年8月1日1号井钻至88.18m获工业油流日产油10t,发现了老君庙油田。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在石油勘探和开发方面基础极其薄弱。到1949年,除台湾外,全国只有玉门老君庙、陕北延长和新疆独山子3个小油田,以及四川自流井、圣灯山、石油沟3个小气田。
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石油人的艰苦奋斗,石油工业创造了辉煌业绩,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50年代—重点西部,发现一批中小油田
50年代末战略东移,发现松辽和渤海湾油区
60年代中-70年代,高速发展,78年年产1亿吨。
80年代以来,缓慢发展阶段(新增储量缓慢,老油田进入衰减期)。
建国初至大庆油田发现的10年是我国为石油勘探的初期发展时期。
重点在中西部地区的四川、陕甘宁、酒泉、准噶尔、柴达木、吐鲁番等盆地,这些地区地表油气显示较多,已有少数油气田,地层出露较好,构造比较明显。除原有的老君庙、延长、圣灯山等油气田继续详探开发外,又陆续发现克拉玛依、冷湖、油砂山、鸭儿峡、蓬莱镇、南充等油田和川南一批气田,石油工业有了显着发展,尤其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大油田的发现,是新中国从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石油勘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59年9月26日,松辽盆地松基3井获得了工业油流,发现了大庆油田,实现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我国石油勘探进入了第二个大的阶段,由此中国石油勘探开始战略转移,即重点由中西部地区转向东部地区。大庆油田发现的理论意义在于突破了惟海相生油论,从实践上证明了陆相盆地,尤其是大型湖泊沉积物不仅能够生油,而且可以形成大型油田。这极大地解放了中国油气地质学家的思想,开创了在陆相盆地寻找大油田的新篇章。
石油勘探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突破。但还没有根本改变进口石油的局面。
1961年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的华8井喷油,1962年在营2井获高产油流,发现和证实了胜利油田。1964年勘探主力从松辽盆地转移到渤海湾盆地,相继发现和建成了胜利、大港、辽河、华北、中原等石油生产基地。特别是1975年华北任丘古潜山油田的发现,打开了石油勘探的新领域。在松辽、渤海湾盆地勘探和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全国其他地区石油勘探工作也蓬蓬勃勃展开。相继在四川、江汉、陕甘宁、苏北等盆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发现了一大批油气田。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现在,我国石油勘探进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气并举、大力发展海洋勘探和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的新阶段。
在东部深化勘探的同时,重点加强了西部地区,特别是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和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经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发现了一大批新油田,保证了我国原油产量的稳定增长,西部盆地探明石油储量较快速增长的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天然气勘探获得了重大进展,相继发现了南海莺-琼盆地的崖13-1、鄂尔多斯盆地发现的靖边、塔里木盆地的克拉2等一大批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我国海洋石油勘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产量迅速增长,1996年超过1500万吨,2003年中国海洋石油产量3336万吨,目前已成为保持我国石油产量增长的主要领域。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在南美、中亚、非洲、中东等地区已取得重要成果或有了良好的开端。
Ⅲ 想知道: 新疆塔里木油田哈德作业区 在哪,具体怎么去,谢谢了,急!!!!!
哈得油田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境内,1991年被发现,1998年哈得1号和4号井相继获工业油流,拉开了哈得油田开发的序幕。2001年迄今,塔里木油田公司在哈得油田持续开展滚动勘探,先后进行了三次产能建设,使这个油田含油面积从开发初期的48.7平方公里增加到243.7平方公里,储量1000万吨增加到1.1亿吨,原油年产量也从当初的不到30万吨增加到目前的200万吨,并实现连续5年稳产200万吨以上,创出了我国第一个亿吨级储量的整装海相沙漠油田、第一个年产200万吨的沙漠油田等国内陆上油田的十二个第一。
Ⅳ 新疆有多少个油田
1,克拉玛依油田,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
2,塔里木油田,是一家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等为一体的大型石油公司。
3,还有沙漠油田——塔中油田。相砂岩油田——哈得油田。
Ⅳ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的发展
1989年4月,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陆上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方针,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库尔勒市成立了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在塔里木盆地进行大规模石油会战。之后,经历了两次大的重组改制。1999年7月,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油集团公司)的部署,重组成立了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和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并将原隶属于新疆石油管理局的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整体划归塔里木油田公司;2004年8月,按照中油集团公司党组决定,将塔里木油田公司、塔里木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指挥部、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进行重组整合,实现了“四塔合一”。2007年,按照“三统一、三分开”原则,油田组建矿区服务事业部,形成了主辅业统筹规划、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格局。
油气勘探持续突破,储量保持高峰增长。始终把油气勘探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集中优势资源,优选重点领域,油气资源落实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库车、塔北、塔中三大阵地战储量大幅增长,塔西南昆仑山前获得战略性突破,油气三级储量连续六年超过4亿吨,2011年达到5.43亿吨,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11年,油田共探明26个油气田,已累计探明三级油气储量当量达到40亿吨,形成轮南、东河、塔中、哈德4个油田群,库车—塔北、塔中北坡、塔西南3个天然气富集区和轮南—英买力富油区带,加快发展的资源基础更加靠实。
油气开发平稳运行,开发形势逐渐好转。积极探索开发生产新模式新技术,投入开发21个油气田,先后建成国内第一个超深高产高丰度海相砂岩油田——东河塘油田,第一个亿吨级海相砂岩油田——哈得逊油田,国内最大的凝析气田群——牙哈—英买力凝析气田群,建成并高效运行西气东输主力气田——克拉2气田,圆满完成油气产量和西气东输保供任务,油田迎来快速上产的大发展时期。老油田二次开发实施效果良好,主力气田调整收效良好, 稳定并提高单井产量“牛鼻子”工程扎实开展,油气单井日产保持较高水平。2011年,塔里木油田生产原油577万吨、天然气170亿立方米,油气产量当量连续五年保持2000万吨水平,建成我国重要油气生产基地。截至2011年底,累计生产原油超过9000万吨、天然气近1100亿立方米,油气发现成本、油气操作成本保持国际先进水平。通过西气东输累计向北京、上海等14个省区市、80多个大中型城市供气近1000亿立方米,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炼化业务规模发展,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牢固树立“大质量”理念,着力打造精品炼化基地。2010年5月,塔石化大化肥项目建成投产,生产的大颗粒尿素填补了南疆市场空白,同时出口至印度、越南、朝鲜等国家,成功进入国际市场。2011年塔石化大化肥装置生产尿素80万吨,首个完整生产年度实现达标达产,成为油田新的经济增长点。塔西南分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车用汽柴油均达到国Ⅲ标准, “叶河牌”车用无铅汽油荣获新疆首个汽油名牌产品称号。生产普通尿素、SODm增效尿素和林果复合肥,尿素产品优级品率达到98.5%,初步形成覆盖南疆四地州的化肥营销网络。油田已具备加工原油50万吨和生产尿素130万吨的产能,油田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格局不断巩固。
改革管理稳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坚持新体制新技术、高水平高效益的“两新两高”工作方针,实施专业化服务、社会化依托、市场化运行、合同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党工委统一领导,开创了我国陆上石油工业走向市场经济的先河。深入推进机构改革,勘探开发一体化实施效果明显;扎实推进“553”管理工程、“一流管理”建设工程和基础管理建设工程,基本搭建形成了基本建设、定额标价、全业务流程制度和“三全”项目管理管理体系,人才成长双通道建设和高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单井产能建设、市场准入审核、工程结算效率提高30%以上,投资项目立项论证和科技项目应用效果评估进一步科学完善,钻完井总承包、EPC总承包稳步推进,基本建设和标准化设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油田整体运行质量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的油公司体制机制更加成熟。
科技攻关成效显着,关键技术创新发展。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从全球范围内广泛引进、集成应用新工艺、新技术,重点围绕“提产、提速、提高成功率、提高采收率”四个攻关方向,以库车天然气勘探开发、碳酸盐岩油气上产增储、碎屑岩原油持续稳产、新区新领域风险勘探四大工程为抓手,加快建立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工程技术系列,形成塔里木盆地大型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配套技术。2011年,碳酸盐岩钻井成功率达到84%,塔北平均钻井周期比2010年缩短15天,平均机械钻速同比提高26.5%,塔中直井钻井周期和完井周期同比分别缩短6.26%和5.24%,塔中400万吨建产区高中产井占完钻井61%。截至2011年底,油田累计获得1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1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2项技术或产品获专利授权,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为实施油气发展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安全文化持续推进,HSE业绩保持良好。始终奉行“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牢固树立“环保优先、安全第一、质量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企业安全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建立并持续完善具有塔里木特色的HSE管理体系,全面推进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安全文化体系建设,连续10年获得“自治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成为首批“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切实履行“开发一个区块、建设一片绿洲、撑起一片蓝天”的承诺,大力实施污水回注、放空天然气回收等环保工程,促进能源与环境的和谐。截至2011年,累计人工绿化面积7.1万亩,其中沙漠公路防护林总里程470公里,林带总面积3758公顷,2008年被国家评为“环境友好工程”。
构建和谐硕果累累,发展成果广泛共享。油田主动承担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始终贯彻“依靠行业主力,依托社会基础,统筹规划,共同发展”的二十字方针,大力扶持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会战23年来,油田积极向地方开放市场,注入当地资金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开展扶贫救助等,有力地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开发、大流通、大市场格局的形成。建设了以沙漠公路为代表的1500多千米油地共用公路和以南疆气化为代表的一批基础性民生工程,实施了以希望工程、天然气入户、扶贫帮困、赈灾救灾为重点的社会公益性项目,2011年油田投入大量扶贫资金援建墨玉县阔其乡巴合西拉村地毯厂、洛浦县恰尔巴格乡商铺等一批对口扶贫开发建设项目,同时为这两县的农牧民解决生产生活用水打井10口,增进了民族团结,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油地关系和谐发展。据统计,油田对南疆地区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超过70%,环塔里木盆地库尔勒、喀什、库车、阿克苏、若羌、和田等6个县市入选2011年“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县”名单。2009年油田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1年油田被评为集团公司首批“和谐示范小区”。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进入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新时期。自治区规划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集团公司计划到2015年在疆油气产量达到5000万吨,建设新疆大庆。塔里木油田作为集团公司实施在疆战略的主力军和新疆地区最大的石油石化企业,将紧紧围绕“乘势奋进,持续创新,承担发展责任,造福新疆人民”的总体要求,坚持油气发展不动摇,履行保障责任不懈怠,加强基础建设不折腾,进一步加快落实油气发展规划:到2015年实现油气当量产量3000万吨,2019年踏上4000万吨台阶,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忠诚、放心、受尊重的中石油,为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Ⅵ 中国十大油气田
1.长庆油田(隶属中国石油)
——2014年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达到5544.8万吨,比2013年的5195万吨油气当量超出300多万吨,巩固了作为中国第一大油气田的地位,成为目前中国唯一年产5000万吨以上的大油气田。
2013年长庆油田突破5000万吨油气当量,中国石油宣布如期建成“西部大庆”。建成“西部大庆”之后,长庆油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备受关注。长庆油田已连续12年新增油气储量和产量领跑全国,仅2013年长庆油田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天然气探明加基本探明地质储量就分别达到3亿多吨和6000亿立方米,可持续发展底气十足。
2.大庆油田(隶属中国石油)
——作为曾经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油田,大庆油田产量占了全国原油总产量的近1/4,目前以油气当量计算虽屈居第二,但是原油产量依然是我国第一。自2003年以来,大庆油田在年产5000万吨稳产27年以后,将原油产量调减到5000万吨以下,并在此后每年都进行一定幅度的下调。经过近55年的开发生产,大庆油田已经进入开发后期高含水阶段,产量递减是客观规律。2014年底,中国石油对外公布了大庆油田减产计划,2015年减产150万吨,到2020年将调减至3200万吨,年均减幅逾130万吨。延长大庆油田寿命,打造百年油田,争取可持续发展,这是大庆油田的未来选择。实际上,今天的大庆油田已经不需要用产量来验证它的地位了,作为石油工业的摇篮,它已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3.胜利油田(隶属中国石化)
——1961年发现并投产的胜利油田,位于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是中国石化第一大油田。胜利油田通过“加快海上、加大低渗、优化稠油、提升三采、深化水驱”等5项措施,产能建设质量和生产效益逐步提高。通过加大示范工程辐射作用和规模化应用效果,新增产能155万吨,调整单元提高采收率保持在6%以上。海上和西部两个百万吨级战略接替阵地初步形成,全年新建新增产能301.5万吨,百万吨产能投资比预算降低13%。
4.塔里木油田(隶属中国石油)
——塔里木油田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1989年建成投产,原油产量逐年增长,2008年达到历史新高,为654.05万吨。2009年,是塔里木会战20周年。从西气东输起点轮南油田,到年产量突破200万吨的哈德油田,再到西气东输的主力克拉2气田,塔里木这艘“能源航母” 受到了各界的关注。虽然原油生产不是塔里木油田的强项,但是塔里木的天然气生产已经让北京、上海等80多个大中城市的3亿多人成为了受益者,也带动了新时期我国能源结构的改善。
5.渤海油田(隶属中国海油)
——近年来,渤海海域多个油气田的发现奠定了渤海油田的地位,其产量约占中国海油国内油气总产量的60%。随着近年来产量的迅速增长,渤海油田作为国内最大海上石油基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2009年中国建设的20多个重大产能项目中,除西部地区项目外, 其他项目就主要集中在渤海和南海海域。可以说,随着海洋石油开发利用日益成熟,渤海油田“好戏还在后头”。
6.新疆油田(隶属中国石油)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中国西部第一大油田,自2002年,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原油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连续29年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从1955年到2013年,新疆油田公司已累计生产原油突破3亿吨。
新疆油田的稳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勘探”指导思想。由于新疆油田所处的“准噶尔盆地油气探明率仅为23%和4%,勘探程度在全国各油田最低,资源潜力巨大”的客观条件,新疆油田一直以来都在强化和推进风险勘探、甩开预探和滚动勘探,锲而不舍地寻找油气大发现。
7.延长油田
——独立于三大石油公司之外的延长石油集团,2005年重组改制之后,潜力得到了充分释放。延长石油是中国千万吨级大油田之一。2007年旗下延长油田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2014年原油产量达到1277万吨。现已形成天然气产能20亿立方米、LNG 5亿立方米。
稳产的基础来自于勘探工作的稳步进行。全年以来,延长油田省内石油勘探纵横结合,在吴起、定边、靖边、富县、安塞、志丹等区域拓展资源面积,深层勘探取得新突破;省外勘探在内蒙发现了油气显示并试出低产油流;马达加斯加SKL-2井见到了油气显示,泰国呵叻盆地天然气区块成功中标,吉尔吉斯斯坦项目加快推进。
8.西南油气田(隶属中国石油)
——西南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和西昌盆地,是我国天然气开发较早的气田之一,早在1950年就开始生产天然气,现已成为我国天然气的主力产区之一。西南油气田建成了我国首个年产量超百亿立方米的大气区,顺利实现“川气出川”,建成了全国首个以生产天然气为主的千万吨级大油气田。2000年后,特别是2004年后,天然气产量急剧增长,从2004年的97.77亿立方米,增长到2013年的137.3亿立方米。
9.辽河油田(
Ⅶ 塔理木盆地发现的油田够中国用多少年
塔里木油田位于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由于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作用不断发展扩大,塔里木油田被经济学者称为中国西部的能源经济动脉。
截至2019年3月,和田河气田向国家深度贫困地区累计供应天然气超过3立方千米。10月,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博孜9井试井成功,获高产工业油气流,日产天然气41.82万立方米、凝析油115.15立方米,成为塔里木油田一年内在天山南部发现的又一个百立方千米级大气田。11月,塔里木油田全面投入开发。
2020年4月8日,塔里木油田新发现2.28亿吨石油资源。
塔里木盆地最终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为160亿吨油当量,其中,石油80亿吨、天然气1万立方千米,被中外地质家称为21世纪中国石油战略接替地区。 1989年以来,在中国石油的领导下,塔里木油田公司借鉴国际油公司的成功经验,采用“两新两高”工作方针,在塔里木盆地开展大规模石油勘探开发。十多年来,取得丰硕成果,发现了一系列优质油气田,特别是找到了大规模的天然气资源,促成并加快了举世瞩目的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形成了现代化的油气生产基地。发现中国最大的沙漠油田——塔中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130万吨,可采储量2036万吨。发现中国第一个亿吨级海相砂岩油田——哈得油田。
截至2005年底,塔里木油田公司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2亿吨、 天然气地质储量724立方千米,三级油气储量当量达到24.1亿吨。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可以确保西气东输工程塔里木年输20立方千米、稳定供气20年以上。2005年,生产原油600万吨、 天然气5.7立方千米,油气产量当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4亿元、上交税费35亿元。近20年的奋斗使塔里木油田进入了油气并举、规模化加快发展的新阶。展望新时期,塔里木油田正在以建设中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为目标加快发展。到2010年,原油年产量将达到800万吨,天然气年产量将达到20立方千米,油气产量当量将突破2500万吨。
截至2018年4月,塔里木油田建成了2500万吨级大油气田,累计生产油气产量当量突破3亿吨。29年来,塔里木油田油气产量由最初的3.39万吨到2017年2538万吨,油气产量年均增长百万吨,成为我国陆上第三大油气田。仅2017年塔里木油田油气产量当量同比增长111万吨,天然气产量占国内生产总量的六分之一,油气产量当量占中石油国内总产量的近七分之一。
Ⅷ 哈德逊油田
(1)油田概况
哈德逊油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境内地塔里木河南岸洪泛平原上,其区域构造隶属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满加尔凹陷北部的哈德逊构造带(图6.8)。油田现已探明卡拉沙依组中泥岩段二、三、四号砂层(分别简称C5-2,C5-3,C5-4)和东河砂岩段(简称C9)4个油藏,主要产层为泥盆系东河砂岩段。油藏具有超深(埋深超过5000m),构造幅度低(小于34m),储层厚度薄且变化大(0~29m),含油面积大(叠合面积达200km2左右),油水界面倾斜(高差在90m以上),原油性质分区明显,含量丰度低(大部分含油范围内小于30×104t/km2)的特征。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8202×104t,控制石油地质储量为2820×104t,油田的基本参数见表6.5,图6.9。
图6.10 哈得逊油田综合柱状图
晚喜马拉雅期以来构造反转作用,使得上古生界构造层呈南高北低的格局,为轮南低凸起及周缘的油气藏向北运移调整提供了条件,地层不整合面和大面积分布的海相砂岩成为油气调整运移的良好输导层。
2)地层-构造复合型圈闭。哈得逊构造带是在早古生代晚期—晚古生代早期古隆起背景上形成的石炭系低幅度背斜构造带,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因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次大的以翘倾作用为主的构造变动,区内以斜坡为主,断裂和二级构造带不发育。
哈得逊油田石炭系东河砂岩油藏为一大型的地层-构造复合型油藏。在东河砂岩段顶面构造图上,YW2-HD2-HD1井一线发育一个南北向鼻梁,从总体上看,哈得逊东河砂岩油藏的圈闭类型为由东河砂岩顶面构造等高线与东河砂岩尖灭线共同组成的地层-构造复合型圈闭。油藏东南面受构造控制,东北面受地层控制,西北面可能还受泥岩控制。
中泥岩段构造为古鼻隆上的继承性披覆构造。
3)优质的海相砂岩储层。石炭系发育两套优质海相砂岩储层。
主力产层是东河砂岩段,它是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早期在西低东高的古地貌背景下沉积的海侵体系的底砂岩或底砂砾岩段,在全盆地范围内它是一个穿时的岩石地层单位,亦是一套异时同相沉积的砂体。储层下部属于临滨带的中下临滨沉积,中上部属于前滨-中上临滨沉积。岩性以细粒石英砂岩为主;储集岩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为主,储层以中等孔隙度,中—高渗透率为主。孔隙度分布在12.5%~20%之间,平均为13.8%;渗透率分布为50×10-3~100×10-3μm2,平均为222×10-3μm2。平面上,东河砂岩储层在尖灭线附近物性相对较差,远离尖灭线地区,储层物性明显蛮好,总体上具有南部特性好,北部特性相对稍差的特征。
另一套储层是中泥岩段内部夹的薄砂岩层,该套储层为潮坪相的潮间带亚相沉积,因潮水浸没过后能量迅速衰减,形成了厚度薄、面积大的席状砂,岩性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储层岩孔隙类型以受溶蚀作用改造的原生孔为主;储层物性以中孔、中渗为主,总体具由南而北物性变差的趋势:南部的HD1-2井孔隙度在13.07%~19.28%之间,平均为15.78%;渗透率为25×10-3~429×10-3μm2;平均为131×10-3μm2。向北距HD1-2井1.7km的HD1井孔隙度为5.26%~20.4%,平均为12.5%,渗透率为0.068×10-3~449×10-3μm2,平均为77.92×10-3μm2,为一套中—高孔渗性储集层。
4)油藏具有倾斜的油水界面。哈得逊石炭系油藏由薄砂层油藏和东河砂岩油藏组成,其中薄砂层油藏为由4个砂体组成的薄层边水层状油藏。
东河砂岩段上部的致密砂岩隔层将东河砂岩油藏分为上部边水层状油藏和下部底水块状油藏两个油藏,主要受现今东河砂岩地层-构造复合型圈闭控制,油水界面与构造等高线不一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最大高差达178.33m。
受东河砂岩段储集性能的非均质性影响,在晚喜马拉雅期以来构造反转引起的石油向南部构造高部位调整过程中,东河砂岩段顶面因储层物性差,原油再运移速度缓慢,而且存在一个致密钙质砂岩底板,在北部HD17—HD11井区还形成一个残余油分布区。
东河砂岩油藏原油具有中高密度(0.8718~0.9373g/cm3,平均为0.898g/cm3)、中高黏度(8.972~61.5mPa·s,一般10~20mPa·s)、低凝固点(-30~-4℃)、低含硫(0.55%~1.73%)、低含蜡(1.64%~12.97%)、高含胶质及沥青质(10.56%~20.62%)的特征,且原油密度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原油密度由0.935g/cm3逐渐下降至0.870g/cm3。
东河砂岩油藏天然气相对密度较大(1.02~1.23),甲烷含量较低(15.46%~34.32%),氮气含量高(一般30%~40%),为典型的湿气。
地层水为CaCl2型,平均密度为1.1584g/cm3,氯根含量平均156000mg/L,总矿化度平均为257000mg/L,表明油藏保存条件好。
该油田的发现及配套技术存在典型性,对中国西部乃至全国海相碎屑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