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今古义是什么
扩展阅读
铁路交通工具有什么 2025-02-04 17:47:57
弯度钢笔工具如何成选区 2025-02-04 17:46:22

石油今古义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4-19 19:42:32

⑴ 什么是古义,今义

古义是词语在古代的意思,今义是在现代的意思。如汤,古义是热水,今义是喝的汤

⑵ 什么是古义,什么是今义

古义:就是某个词古代时候古人理解和使用的意思。
今义:就是某个词现今的意思。
由于时代的变迁,我们生存的环境和思想都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因此才产生了古今意义的不同。
比如:“妻子”这个词语。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老婆。
这就是古今义的不同。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

⑶ 石油在我国古代又被称为什么,至少4个名称

1、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石油蒸气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

2、洧水
《汉书·地理志》.书中写道:“高奴县(今延安)有洧水可燃”

3、石漆
《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延寿县(今甘肃省玉门一带)有:“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

4、石脂水
唐朝《酉阳杂俎》记载:“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

5、火油
《昨梦录》记载“皆掘地做大池,纵横丈余,以蓄猛火油”

⑷ 文言文《石油》全文翻译

原文: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

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予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译文:鄜州、延州境内有一种石油,过去说的高奴县出产脂水,就是指这种东西。石油产生在水边,与砂石和泉水相混杂,时断时续地流出来。当地居民用野鸡尾毛将其沾取上来,采集到瓦罐里。这种油很像清漆,燃起来像烧麻炬,只是冒着很浓的烟,它所沾染过的帐幕都变成了黑色。

译文:我猜测这种烟可以利用,于是试着扫上它的烟煤用来做成墨,墨的光泽像黑漆,即使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于是就大量制造它,给它标上文字,叫做“延川石液”。这种墨以后一定会广泛流行在世上,只是从我开始做它罢了。

推想那石油极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今天山东一带大片的松林已经没有了,逐渐地到太行山,河南、陕西、湖北交界的地方以及江南地区,生长松树的山大半都已经秃了。制墨的人大概不了解石油烟的好处。石油煤烟也大,常常熏染黑人的衣裳。我戏作《延州》诗说:“陕西宜川县的七郎山与八郎山上瑞雪飘飘,立即撑起毡帐学那边塞人过游牧的生活。衣裳全变黑了,可是冬天还没有过去,石油烟比洛阳车马扬起的烟尘还容易熏黑行人的衣裳呢。

(4)石油今古义是什么扩展阅读:

来源

本文来自《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写,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着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⑸ 今义和古义

陈太丘与有期行 期,约定。 今意其实很多 比如规定的时间 如期限 比如盼望,希望 如期望
太丘舍去 去,离开 今意差不多也是离开
下车引之 引,拉,牵挽 今意引导
元方入门不顾 顾,愿意考虑顾虑这里应该是引申为不理友人的引 今意照顾?
------------------------------------
律诗 咏物诗 拟人联想 借春雪之口 表达了对于春天迟迟未来的渴望,同时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

-----------------------------------
大概是这样的
孩子 要学好语文 尤其是文言文要把那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看熟

⑹ 有一个问题,请帮忙回答,请仔细考虑,正确回答:等于=还是 不等于≠

首先肯定地回答:词义 不等于词的意义 。
词义:是词的内容,是主观主体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词义所反映的是有关客观事物现象的一般的或本质的特点.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使词的引申义。本义和众多的引申义组成了整个词义系统。词义的性质包括概括性、模糊性和民族性。
词的意义:词的意义有扩大有缩小的区别。词义的扩大:其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中。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江”、 “河”,古义分别指长江、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 词义缩小 是指古义所表示 的范围大于今义。如古代的鸟兽都称为禽,后来专指鸟类为禽。
词义转移 即词的新义产生后,旧义一般不复存在,而新旧义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涕”原指眼泪, 现代汉语中,除成语“感激涕零”、 “痛哭流涕”还保留古义外,“涕”均指鼻涕。
同音词 指语意完全不同而语音形式(声母、韵母、声调)完全相同的词。如“石油”、“食油”;“原因”、“元音”从字形上看,同音词分为两种:一种是同形同音,如“新生”(获得新生)--新生(新生报到);一种是异形同音,如公事--公式--工事--攻势。
同义词 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种。等主义词意义相同,在动用上一般可以互相替换, 如“大夫--医生”、“激光--镭射”、“薯仔--马铃薯”近义词意义相近,但有细微差别,在运用上不可互相替换。如 “破除”、“铲除”、“废除”、“清除”、“消除”、“根除”等。汉语的同义词非常丰富,它可以准确地描写客观事物,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避免用词的单调、重复,便语言富有变化, 收到积极的修辞效果。
反义词 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词。如:好-坏、 善-恶。以词义所表达的概念的内涵来看,反义词分为两类:一类是渗中间概念,完全互相排斥的反义词,如:动-静、生-死、开-关。另一种是有中间状态,不完全互相排斥的反义词,如“先进”与“落后”。以词的本义和转义看,反义词分为无条件的和有条件的两类。 “无条件的反义词”指的是单一意义或跟词的本义相对的反义词,如:热情--冷漠、拥护--反对,这类反义词不放在具体的语言不幸中也能分辨出来。 “有条件的反义词”是指一组反义词中有一个跟词的转义相对,要靠语义环境来辨别。如骄傲--谦虚是一组的反义词,可是在“我们以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这个句子中,骄傲的词义属转义,和“自卑”构成反义词。
褒义词 是词性带有赞许,肯定感情的词。 赋予词语什么样的感情色彩,跟人们的道德观念有关, 道德观念变了,词的感情色彩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个词带不带感情色彩, 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
贬义词 是词义带有贬斥、否定、憎恨、 轻蔑感情色彩的词。贬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带上褒义。
中性词 是不带褒贬感情色彩的词, 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可以用于好的方面,也可以用于坏的方面。
单义词 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
多义词 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词义的转移 一个 多主鸟中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 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引申义 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 因此引申义与本六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如“ 浅”的本义是表示以表面到底部距离短的意思(水很浅)。引申为程度不深(他的功底浅); 引申为表示时间不久(他们相处的日子很浅); 引申为颜色淡(浅蓝色)。学习过程中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
比喻义 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 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相沟通而产生的新义。 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比喻危险境地。 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蝗比喻不同。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 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 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不幸中临时打比方; 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⑺ 关于《水经注》

水经注概述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着,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着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
目录[隐藏]

经典片段
作者介绍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
三峡——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原文
三峡译文
注解
重点语句翻译
整体把握
经典片段
作者介绍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
三峡——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 原文
三峡译文
注解
重点语句翻译
整体把握

水经注
《水经注》全面而系统的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着作。《水经注》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着,是中国古代水文地理的又一项中国之最。《水经注》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着,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
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专着就叫《水经》,其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二说晋郭璞撰,一说东汉桑钦撰,又说郭璞曾注桑钦撰的《水经》。当代郦学家陈桥驿认为即使汉桑钦撰有《水经》,晋郭璞为其作注确有其事,但这部《水经》和《水经注》也都已失传,今本郦道元所注的《水经》当是另外一部,是无名氏所为,其成书年代,诸家说法不一,全祖望认为是东汉初,戴震认为是三国时作品,今人钟凤年又认为是新莽时所作,诸说尚难确认,不过大体应为汉魏之作不成问题。
《水经注》则是以注《水经》而得名。
郦道元为何要为《水经》作注呢?在他自己序文中就写道:首先,古代地理书籍,《山海经》过于荒杂,《禹贡》、《周礼·职方》只具轮廓,《汉书·地理志》记述又不详备,而一些都、赋限于体裁不能畅所记述《水经》一书虽专述河流,具系统纲领,但未记水道以外地理情况。他在游历大好河山时所见所闻十分丰富,为了把这些丰富的地理知识传于后人,所以他选定《水经》一书为纲来描述全国地理情况。正如王先谦所说,郦道元注《水经》的目的在于“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右”(《王先谦合校本序》)。其次,他认识到地理现象是在经常变化的,上古情况已很渺茫,其后部族迁徙、城市兴衰、河道变迁、名称交互更替等等都十分复杂,所以他决定以水道为纲,可以进而描述经常变化中的地理情况。而更重要的是,他当时身处政局分裂时代,他向往祖国统一,着眼于《禹贡》所描写过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版图广大的祖国,他利用属于全国的自然因素河流水系来作纲,可以把当时人为的政治疆界的限制打破了,从而充分体现他要实施祖国统一的决心。由此说明郦道元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所着的《水经注》是一部爱国主义着作。
《水经注》是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唐六典》注中称《水经》共载水道137条,而《水经注》则将支流等补充发展为1252条。今人赵永复将全书水体包括湖、淀、陂、泽、泉、渠、池、故渎等算入,实记2596,倍于《唐六典》之数。
注文达30万字。涉及的地域范围,除了基本上以西汉王朝的疆域作为其撰写对象外,还涉及到当时不少域外地区,包括今印度、中南半岛和朝鲜半岛若干地区,覆盖面积实属空前。
所记述的时间幅度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当代,上下约2000多年。它所包容的地理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物掌故、神话故事等等,真可谓是我国6世纪的一部地理网络全书,无所不容。难能可贵的是这么丰富多彩的内容并非单纯地罗列现象,而是有系统地进行综合性的记述。侯仁之教授概括得最为贴切:“他赋予地理描写以时间的深度,又给予许多历史事件以具体的空间的真实感。”(《水经注选释·前言》)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着,其内容包括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在自然地理方面,所记大小河流有1252条,从河流的发源到入海,举凡干流、支流、河谷宽度、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冰期以及沿河所经的伏流、瀑布、急流、滩濑、湖泊等等都广泛搜罗,详细记载。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所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峰、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物地理方面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方面记载的动物种类超过100种,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在人文地理方面,所记的一些政区建置往往可以补充正史地理志的不足。所记的县级城市和其他城邑共2800座,古都180座,除此以外,小于城邑的聚落包括镇、乡、亭、里、聚、村、墟、戍、坞、堡等10类,共约1000处。在这些城市中包括国外一些城市,如在今印度的波罗奈城、巴连弗邑、王舍新城、瞻婆国城等,林邑国的军事要地区粟城和国都典冲城等都有详细记载。交通地理包括水运和陆路交通,其中仅桥梁就记有100座左右,津渡也近100处。经济地理方面有大量农田水利资料,记载的农田水利工程名称就有坡湖、堤、塘、堰、堨、覩、墱*、坨、水门、石逗等。还记有大批屯田、耕作制度等资料。在手工业生产方面,包括采矿、冶金、机器、纺织、造币、食品等。所记矿物有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汞等,非金属矿物有雄黄、硫黄、盐、石墨、云母、石英、玉、石材等,能源矿物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兵要地理方面,全注记载的从古以来的大小战役不下300次,许多战役都生动说明了利用地形的重要性。
除了丰富的地理内容外,还有许多学科方面的材料。诸如书中所记各类地名约在2万处上下,其中解释的地名就有2400多处。所记中外古塔30多处,宫殿120余处,各种陵墓260余处,寺院26处以及不少园林等。可见该书对历史学、考古学、地名学、水利史学以至民族学、宗教学、艺术等方面都有一定参考价值。以上这些内容不仅在数量上惊人,更重要的是作者采用了文学艺术手法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所以它还是我国古典文学名着,在文学史上居有一定地位。它“写水着眼于动态”,“写山则致力于静态”,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散文的集锦,神话传说的荟萃,名胜古迹的导游图,风土民情的采访录”。《水经注》在语言运用上也是出类拔萃的,仅就描写的瀑布来说,它所用的词汇就有:泷、洪、悬流、悬水、悬涛、悬泉、悬涧、悬波、颓波、飞清等,真是变化无穷。所以我们说《水经注》不仅是科学名着,也是文学艺术的珍品。
如此丰富的内容,其价值自不待言。这里仅就历史地理方面来说,就有取之不尽的功效,侯仁之教授曾利用它复原了北京周围古代水利工程,研究了毛乌素沙漠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运用它来研究古代水道变迁,湖泊湮废、地下水开发、海岸变迁、城市规划、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等等诸多课题。
《水经注》有如此深远影响,这与郦道元治学态度的认真是分不开的。为了着作此书,他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引书多达437种,辑录了汉魏金石碑刻多达350种左右,还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对所得各种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亲自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末溯源,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本书实际上是我国北魏以前的古代地理总结,书中许多珍贵资料早已失传,不少人从中可以辑佚或校正一些古籍。
当然,如此宏富的巨作,受到当时时代和条件的限制,难免存在不少错误。唐代杜佑在《通典》中即已明确指出其黄河河源问题上的“纰缪”。另外由于他不可能到边远地区和南方进行实地调查,这方面错误也较多些。有些地方的引书也不尽可信等等,但这些并不损害全书价值。
《水经注》原有40卷,宋初已缺5卷,后人将其所余35卷,重新编定成40卷。由于迭经传抄翻刻,错简夺伪十分严重,有些章节甚至难以辨读。明清时不少学者为研究《水经注》做了大量工作,有的订正了经注混淆500余处,使经注基本恢复了原来面貌。有的做了不少辑佚工作,更多的是做了校勘注疏工作,清末着名学者杨守敬与其弟子熊会贞用了毕生精力撰写了《水经注疏》和编绘了古今对照、朱墨套印的《水经注图》,最近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有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的《水经注疏》,为今后研究利用《水经注》提供了方便。
戴震校勘《水经注》,删去妄增之字 一千多个 ,改正错讹三千多处,补葺阙佚两千多处,足见功夫之深,如段玉裁所说:“凡故训、音声、算数、天文、地理、制度、名物、人事之善恶是非,以及阴阳、气化、道德、性命,莫不究乎其实。”
——《戴震全书》
《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着。旧传为西汉桑钦所作。经清代学者考证,大概是三国时人所作。原书列举大小河道137条,内容非常简略。郦道元就力之所及,搜集了有关水道的记载和他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所注,对《水经》中的记载以详细阐明并大为扩充,介绍了1252条河流。注中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叙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凡北魏以上的掌故、旧闻都可以得到考证。单以兵要地理资料一项而言,全注记载的从古以来的大小战役不下300次,许多战例都生动地说明了熟谙地理,利用地形,争夺桥梁、险道、仓储的重要性。《水经注》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编辑本段]经典片段
水经注·江水
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滩。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江水又东,迳流头滩。其水并峻急奔暴,鱼鳖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余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
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县治江之南岸也。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郦道元(466或472—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范阳郡(今河北省高碑店市境内)一个官宦世家,世袭永宁侯。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条,1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比原着增加20倍。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着作。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
郦道元,字善长,我国古代的地理学家,散文家,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指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后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会诸镇叛,不果而还。
孝昌初,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梁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时雍州刺史萧宝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虑道元图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亭在冈上,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逾墙而入。道元与其弟道(阙)二子俱被害。道元目叱贼,厉声而死。宝犹遣敛其父子,殡于长安城东。事平,丧还,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睦,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与《三国志注》裴松之写,《世说新语注》刘孝标写,《文选注》李善写。并称“四大名注”
[编辑本段]图书信息
书 名: 水经注
作 者:陈桥驿 译注,王东补注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9-10-1
ISBN: 9787101070057
开本: 16开
定价: 18.00元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水经注》是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的着作。从书名来看,此书是为另一种称为《水经》的书作《注》。事情确实如此,三国时期的一位已经不知姓名的作者写了一本名叫《水经》的书,内容非常简略,全书只有八千二百多字,每一条写上此书的河流,都是公式化的:发源、简单的
流程、入海,或在何处汇入另一条大河。举条大河的例子,就说中国历史上四大河流之一的淮河吧,从发源、流程到结束,《水经》只写了一百九十多个字。再举条小河的例子,黄河中游古代有一条叫清水的小支流,对于此河的发源,《水经》只说:“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但
郦道元为这十二个字写了约一千八百字的《注》文。全书《注》文超过《经》文二十多倍。《水经注》是一部三十多万字的巨构,是一部独立的古典名着。
[编辑本段]图书目录
卷一 河水
卷二 河水
卷三 河水
卷四 河水
卷五 河水
卷六 汾水、浍水、涑水、文水、原公水、洞过水、晋水、湛水
卷七 济水
卷八 济水
卷九 清水、沁水、淇水、荡水、洹水
卷十 浊漳水、清漳水
卷十一 易水、滤水
卷十二 圣水、巨马水
卷十三 *水
卷十四 湿余水、沽河、鲍邱水、濡水、大辽水、小辽水、濒水
卷十五 洛水、伊水、瀍水、涧水
卷十六 毂水、甘水、漆水、浐水、沮水
卷十七 渭水
卷十八 渭水
卷十九 渭水
卷二十 漾水、丹水
卷二十一 汝水
卷二十二 颍水、洧水、溟水、漕水、渠
卷二十三 阴沟水、饭水、获水
罄二十四 睢水、瓠子河、汶水
卷二十五 泗水、沂水、洙水
卷二十六 沭水、巨洋水、淄水、汶水、潍水、胶水
卷二十七 沔水
卷二十八 沔水
卷二十九 沔水、潜水、湍水、均水、粉水、白水、比水
卷三十 淮水
卷三十一 *水、清水、漶水、濯水、淙水、沅水、浸水一
卷三十二 渗水、蕲水、决水、批水、泄水、肥水、施水、沮水、漳水、夏水、羌水、涪水、梓潼水、涔水一
卷二十二 江水
卷三十四 江水
卷三十五 江水
卷三十六 青衣水、桓水、若水、沫水、延江水、存水、温水
卷三十七 淹水、叶榆河、夷水、油水、澧水、沅水、浪水
卷三十八 资水、涟水、湘水、漓水、溱水..
卷三十九 涯水、深水、钟水、耒水、洙水、漉水、浏水、溟水、赣水、庐江水
卷四十 渐江水、斤江水、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禹贡山水泽地所在
[编辑本段]三峡——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 ī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山献(yǎn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三峡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里,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山岩重叠,遮掩住了天空和阳光,如果不是正午就见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见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来往。要传达统治者的命令和紧要的文件时,有的时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下午日暮时分就抵达了江陵,这中间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驾驭奔驰的骏马乘着风而行,也不如这样快。
每逢秋天和春天,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绿色的深潭倒映着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高高的悬崖上流下泉水成瀑布,急流冲荡在柏树之间,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的情趣和雅味。
每当天刚晴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凄寒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长长的呼叫,接连不断而凄楚异常,空荡的山谷回荡着响声,悲伤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有渔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划分朗读节奏】
自 / 三 峡 七 百 里 中 , 两 岸 / 连 山 ,/ 略 无 / 阙quē 处 /。 重chóng 岩 / 叠 嶂zhàng , 隐 天 / 蔽 日 /。 自 非 / 亭 午 夜 分/ , 不 见 / 曦xī 月 。
至 于 夏 / 水 襄 陵 /, 沿 / 溯sù / 阻 绝 /。 或 / 王 命 急 宣 /, 有 时 / 朝zhāo 发 白 帝 /, 暮 到 / 江 陵/ , 其 间jiān / 千 二 百 里 , 虽 / 乘 奔bēn 御 风 /, 不 以 / 疾 也 。
春 冬 之 时 , 则 / 素 湍tuān / 绿 潭 , 回 清 / 倒 影/ 。 绝 巘yǎn / 多 生 怪 柏bǎi /, 悬 泉 / 瀑 布 , 飞 漱shù / 其 间 。 清 / 荣 / 峻 / 茂 , 良 多 / 趣 味 。
每 至 / 晴 初 霜 旦 , 林 寒 / 涧 肃 , 常 有 / 高 猿 长 啸 , 属zhǔ 引/ 凄 异 , 空 谷 /传 响 , 哀 转 /久 绝 。 故 / 渔 者 歌 曰 :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cháng , 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 ”

注解

【三峡】: 选自《水经注疏》。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址、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着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自】:这里有“在”的意思。
【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空缺。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jí)】: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山献(yǎn)]】:极高的山峰。
【飞漱(shù)】:急流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
【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或 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 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引申为“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消失)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旷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
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绝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
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文章最后引用的诗句表现了渔人漂泊不定的悲伤,衬托了秋的凄凉。体现了作品的人文关怀。

⑻ 词的类型都有哪些

词以语素的含量上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 语素是最 小的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从语音的形式看,语素有单音节的,其中以单音节语素占优势。<BR>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包括单音节、 双音节和多音节的)。单纯词绝大部分是单音节。双音节单纯词多为古代遗留下来的联绵词,分为双声词、叠韵词、非双声叠韵词和音译外来词。多音节单纯词主要是音译外来词,如:冰淇淋奥林匹克、阿斯匹林等。<BR>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 合成词的构成方式有八种:并列式、偏正式、支配式、补充式、陈述式、附加式、重叠式、名量式。<BR> 单纯词和合成词是构词知识的重点。区分双音节和多音节单纯词和合成词,关键是要把握住它们的根本区别:单纯词的每个音节不能单独表示意义,只有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才能表示意义。而合成词不同,它的每个语素都能表示意义。<BR> 从词性上分,词有两大类:实词六种(名、动、形、数、量、代)和虚词六种(副、介、连、助、叹、拟声)。 <BR> 实词是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它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还可以独立成句。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意义,只是在短语和句式中表示某种语法意义或关系。<BR> 从词义上,词还分为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BR> 从感词色彩上,词分为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BR> 从语体色彩上,词分为书面语词、口头语词。
<HR color=#ffcc98>
</FONT>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词有单义和多义之分。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一个 多主鸟中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 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 因此引申义与本六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如“ 浅”的本义是表示以表面到底部距离短的意思(水很浅)。引申为程度不深(他的功底浅); 引申为表示时间不久(他们相处的日子很浅); 引申为颜色淡(浅蓝色)。学习过程中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比喻义是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 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相沟通而产生的新义。 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比喻危险境地。 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蝗比喻不同。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 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 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不幸中临时打比方; 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STRONG></FONT></P>
<BLOCKQUOTE>
<HR color=#ffcc98>
</BLOCKQUOTE>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BR>词义的演变方式有三种:</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1)词义扩大,其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中。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江”、 “河”,古义分别指长江、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2)词义缩小,是指古义所表示 的范围大于今义。如古代的鸟兽都称为禽,后来专指鸟类为禽。</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3)词义转移,即词的新义产生后,旧义一般不复存在,而新旧义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涕”原指眼泪, 现代汉语中,除成语“感激涕零”、 “痛哭流涕”还保留古义外,“涕”均指鼻涕。</STRONG></FONT></P>
<HR color=#ffcc98>

<P><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FONT face=宋体 color=#ff0000 size=4>同音词</FONT><FONT face=宋体 size=4>指语意完全不同而语音形式(声母、韵母、声调)完全相同的词。如“石油”、“食油”;“原因”、“元音”从字形上看,同音词分为两种:一种是同形同音,如“新生”(获得新生)--新生(新生报到);一种是异形同音,如公事--公式--工事--攻势。</FONT></STRONG></P>
<P><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FONT face=宋体 color=#ff0000 size=4>同义词</FONT><FONT face=宋体 size=4>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种。等主义词意义相同,在动用上一般可以互相替换, 如“大夫--医生”、“激光--镭射”、“薯仔--马铃薯”近义词意义相近,但有细微差别,在运用上不可互相替换。如 “破除”、“铲除”、“废除”、“清除”、“消除”、“根除”等。汉语的同义词非常丰富,它可以准确地描写客观事物,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避免用词的单调、重复,便语言富有变化, 收到积极的修辞效果。</FONT></STRONG></P>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要掌握和运用同义词,必须先学会辨析同义词。 可以从下几方面进行辨析:</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1.以词的意义 </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1)词义轻重不同;如“制止”大于“阻止”</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2)范围大小不同;如“词汇”大于“词语”</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3)感情色彩不同;如“成果”(褒义),“结果”(中</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性)“恶果”(贬义)</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2.以词的运用</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1)支配对象 如“夸奖”(别人),“夸耀”(自己)</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2)搭配习惯 如“冲破”(束缚、阻力、牢笼)“突破”(界限、定额)</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3)具体场合 如“照像”和“摄影”,“小气”和“吝啬”,前者为口语,通俗平易,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而后者为书面语,比较典雅、庄重。</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3.从词的内部结构</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部分双音节的同义词,往往有一个音节相同, 另一个音节不同。对于这类词,可以以那个不同的音节所代表的语素上去看它们的区别。如“机智”和“机警”,它们的不同之处就在那个“智”与“警”上, “智”有“聪明”的意思,“警”有“警觉”的意思。</STRONG></FONT></P>
<HR color=#ffcc98>

<P><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FONT face=宋体 color=#ff0000 size=4>反义词</FONT><FONT face=宋体 size=4>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词。如:好-坏、 善-恶。以词义所表达的概念的内涵来看,反义词分为两类:一类是渗中间概念,完全互相排斥的反义词,如:动-静、生-死、开-关。另一种是有中间状态,不完全互相排斥的反义词,如“先进”与“落后”。以词的本义和转义看,反义词分为无条件的和有条件的两类。 “无条件的反义词”指的是单一意义或跟词的本义相对的反义词,如:热情--冷漠、拥护--反对,这类反义词不放在具体的语言不幸中也能分辨出来。 “有条件的反义词”是指一组反义词中有一个跟词的转义相对,要靠语义环境来辨别。如骄傲--谦虚是一组的反义词,可是在“我们以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这个句子中,骄傲的词义属转义,和“自卑”构成反义词。</FONT></STRONG></P>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反义词的构成,必须具有以下条件:</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1)组成反义的一组词,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如:“凶恶”与“善良”都是表示人的性情行为的。</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2)反义词是词义的一种现象,是指词与词在意义上的联系,因而不是所有矛盾对立的现象都可以用反义词来表示。</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3)有些词经常在语言中对举,因而根据语言的社会习惯,也可以成为反义词。如:“春”与“秋”、“红”与“黑”。</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4)构成反义的词的词性、色彩、音节多少相同。如:“疾”只能与“徐”构成反义词,不能与“慢”构成反义词,因为“疾”与“徐”是文言色彩较浓的词,“慢”不是。</STRONG></FONT></P>
<HR color=#ffcc98>

<P><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FONT face=宋体 color=#ff0000 size=4>褒义词</FONT><FONT face=宋体 size=4>:是词性带有赞许,肯定感情的词。 赋予词语什么样的感情色彩,跟人们的道德观念有关, 道德观念变了,词的感情色彩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个词带不带感情色彩, 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FONT></STRONG></P>
<P><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FONT face=宋体 color=#ff0000 size=4>贬义词</FONT><FONT face=宋体 size=4>:是词义带有贬斥、否定、憎恨、 轻蔑感情色彩的词。贬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带上褒义。</FONT></STRONG></P>
<P><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FONT face=宋体 color=#ff0000 size=4>中性词</FONT><FONT face=宋体 size=4>:是不带褒贬感情色彩的词, 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可以用于好的方面,也可以用于坏的方面。</FONT></STRONG></P>
<HR color=#ffcc98>

<P><FONT face=宋体 size=3><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1.成语的来源和结构</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3><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成语是人们在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它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古代的神话寓言,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二是历史故事,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三是古代诗文中语句的直接引用或节缩而成,如学而不厌。四是民间的口头俗语,如鸡犬升天、青黄不接等。</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3><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也有非四字格的, 如“莫须有”“挟天子以令诸候”等,但为数不多,成语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连动结构,偏正结构,此外还有兼语结构 如 引狼入室</STRONG></FONT></P>
<HR color=#ffcc98>

<P><FONT face=宋体 size=3><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2.成语语素的音、形、意义辨析</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3><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成语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定型性。理解、掌握成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BR>(1)要认真辨析成语的字音、字形。有些成语的字有它特定的读音,不能按一般的读法去读,如“参差不齐”的“参差”读“cen ci”,不读“can cha”;有些字形相近而容易读错,如“相形见绌”的“绌”(chu)易错读成zhuo,“苦心弧诣”的“诣”(yi)易错读成“”;<BR> 许多成语的字形是确定的,不能用字形相近的字去代替它,如“病入膏肓”的“肓”,不要写成“盲”; “草菅人命”的“菅”不要写成“管”。<BR>(2)要弄清成语中关键字词的意义。许多成语是以古代书面语沿用下来的,如:“以儆效尤”,要弄清它的意义,首先弄清“儆”的意义为“警戒”,“尤”的意义为“过错”,整个成语的意思就清楚了。<BR>(3)有些成语的构成运用了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这些现象有:<BR>A.名词作状语 如“土崩瓦解”、“道听途说”<BR>B.使动用法 如“独善其身”、“自圆其说”<BR>C.意动用法 如“厚此薄彼”、“是古非今”<BR>D.宾语前置 如“时不我待”、“唯利是图”<BR>E.名词作动词 如“衣锦还乡”、“一面之交”</STRONG></FONT></P>
<HR color=#ffcc98>

<P><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FONT face=宋体 color=#ff0000 size=4> 成语、格言、谚语、歇后语</FONT><FONT face=宋体 size=4>同属于熟语的范畴, 都是常用而定型的词组或语句,都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精炼的形式,但它们各自又有所不同。</FONT></STRONG></P>
<P><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FONT face=宋体 color=#ff0000 size=4> 格言</FONT><FONT face=宋体 size=4>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一般出自名人之手, 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格言凝炼、深刻,多以上面总结经验,作为众思想行为的规范,富有哲理性和教育意义。</FONT></STRONG></P>
<P><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FONT face=宋体 color=#ff0000 size=4> 谚语</FONT><FONT face=宋体 size=4>是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简炼、 含义深刻的现成语,如“玉不琢,不成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FONT></STRONG></P>
<P><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FONT face=宋体 color=#ff0000 size=4> 歇后语</FONT><FONT face=宋体 size=4>是在群众中流行的一种俏皮话。 它的结构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平时说话,引用歇语,可以只说出前一部分,而把后一部分省去,让人家去体会、猜测,所以叫歇后语。歇后语分为两类,一类为比喻型,后面部分是对前面部分的解释,如“裁缝做嫁衣--替别人欢喜”、“踩着梯子吃星星--隔天远”另一类是双关型,如“纸糊的琵琶--弹不得”、 “小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在议论中使用格言和谚语,会使文章更具文采和说服力,歇后语虽不适用于庄重的场合,但在记叙、描写中运用它,可以收到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效果。</FONT></STRONG></P>
<HR color=#ffcc98>

<P><FONT face=宋体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1.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的, 定语和中心词的关系是修饰性或限制性的。名词短语的结构有:<BR>a.定语+中心词(名、代、动、形、作定语,指示代词、数词、量词组合作定语)<BR>b.的字短语<BR>c.名词+方位词<BR>其用途:加上语调,可构成名词非主谓句; 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BR>2.动词短语:以动词为主体的短语。其结构有:<BR>a.动词+宾语<BR>b.动词+补语<BR>c.状语+动词<BR>d.能愿动词+动词<BR>e.状语+动词+宾语+补语<BR>其用途:加上语调,可构成名词非主谓句;主要作谓语,还可以作宾语、定语。<BR>3.形容词短语:以形容词为主体的短语。其结构有:<BR>a.形容词+补语<BR>b.状语+形容词<BR>c.状语+形容词+补语<BR>其用途是:带上语调,可构成形容词非主谓句; 可作各种句子成份。<BR>4.主谓短语: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短语, 主谓之间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其结构:<BR>a.介词+名词<BR>b.介词+代词<BR>c.名词+名词短语<BR>其用途:加上语调可构成主谓句;可充当多种句子成分。<BR>5.介宾短语:由一介词和它的宾语组成的短语。 其结构是:<BR>a.介词+名词<BR>b.介词+代词<BR>c.介词+名词短语<BR>其用途: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可单独成句; 作状语、补语、定语。<BR>6.复指短语:由两个词或两个短语组成, 这两个词或短语指一个人或同一个事物,作同一个成分。其结构是:<BR>a.名词+名词<BR>b.代词+名词<BR>c.名词+代词+数量词<BR>其用途: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单独成句, 作状语、补语、定语。<BR>7.固定短语 其结构是:<BR>a.结构对称的习惯语,如“高一脚,低一脚”<BR>b.四字熟语,如“千军万马”、“移风易俗”<BR>其用途是:作谓语、定语、状语

⑼ 文言文中古义和今义各是什么意思

古义为:文言文的词意。今义是指白话文,或者今天流行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