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油田水的定义
从石油是液体矿床的观点来讲,与石油伴生的地下水,应该属于矿床水文地质研究的范畴。所以,原苏联学者Г.М.苏哈列夫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油矿床水文地质学的概念。在矿床水文地质学中,常按矿床种类对地下水进行分类,如煤田水(赋存于煤系地层中的水)、硫化氢水、盐水、碳酸水、氡水等,所以顺理成章的将与石油共存的地下水称为油田水。但是,要给油田水下一个比较明确、完整的定义,远比固体矿床地下水的难度大的多。这固然与石油可流动、难保存及对周边介质影响大等特性有关外,还与学者对油田水含义的理解和持有不同学术观点有关。对油田水的定义,在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广义的油田水含义
1)原苏联学者В.А.苏林(Сулин)1946年认为:油田水埋藏在含油的地质构造里,可能形成油藏的天然环境就是油田水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条件。很显然,他所定义的油田水是泛指形成油藏的天然环境中的地下水。
2)原苏联学者С.А.苏哈列夫(Сухареь)1956年认为:油田水通常与油一起埋藏在地层中,然而也常存在于没有油气的地层中。他根据地下水与油层的关系,分为地层水(即和石油埋藏在同一油层中的水——边缘水、上部边缘水、底水、层间水)、外来水(即从上边或下边的地层中进入到油层的水)和构造水(即沿着节理裂缝及断层裂缝进来的水)。
3)西北大学邸世祥教授(1991)认为:油田地区跟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以及调查、勘探和开发有联系的地下水都叫油田水。
上述学者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地下水与油气密切相关,油田水是天然水系的一部分;含油盆地内的地下水为“统一体”,都属于油田水的范畴。因此,地下水(包括浅层地下水)研究是勘查油气藏的一种方法。
2.狭义的油田水含义
1)美国学者A.I.莱复生(Levovsen)1967年认为:油气藏中的水,叫做油田水。
2)美国学者A.G.科林斯(Collins)1975年认为:同油一起产出的水,称为油田水。
3)我国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研究所汪蕴璞研究员1987年认为:油田水是指储集油气地层中的地下水,它是油气藏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4)北京石油学院1961年编着的《油田水文地质学》中指出:油田地区的地下水,叫做油田水。
5)中石油大港油田高锡兴高级工程师1994年认为:油田水是天然水系中的一种特殊成分,它与油气田共存于同一流体系统中;并毗邻油气田的存在,其化学组分的特殊性与石油成分有密切的关系,其特殊组分是油气田存在的标志。
6)中石油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方槐编着的《油气田水文地质学原理》(1991)认为:油气水是地下水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天然水系的一部分。
上述学者对油田水概念的理解,基本上限制在油气储集层或具体油气田(藏)的范畴里,强调了油田水是油气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不打算进一步讨论油田水定义之间的异同,优缺点及其差异程度,因为不同定义具有较好的协调性。在生产和科研中,可根据具体任务和实际情况(如区域与局部等)应用油田水理论去认识地下水与油气之间的复杂关系。
刘崇禧(1978)认为油田水是天然水系中一种特殊类型的地下水,它与油气共生与伴存,是油气藏的组成部分。
㈡ 石油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去过油田,你会看到从地下采出来的石油是一种粘稠的,颜色很深的液体,人们叫它原油。
原油的颜色虽然很深,但各地产的石油并不是同一个色。大庆出的原油是黑色的,王门出的原油是绿色的、克拉玛依出的石油是褐色的。为什么颜色不一样,原来里面含的胶质和沥青多少不一样,含量越多颜色越深。
原油带有各种特殊的气味,这是由于里面含有一些有奇味的成分。比如有一种原油有股臭鸡蛋味,这是因为里面含有硫化氢。
原油的“体重”比较轻,密度大约是水的0.75或多一点,只有极少数的比水重。所以,大多的原油都可以浮在水上。
上面说好这些是原油的“外表”状况,那么它的“内心本质”是由碳和氢构成。其中碳占84%~87%左右,氢占12%~14%左右。余下的百分之一是极微量的硫、氧、氮等元素。
碳和氢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按它们的原子数从少到多排列,有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癸烷、十一烷、十二烷等等。石油就是由这些化合物组成的。
由于组成石油的各种化合物“脾气”不一样,所以直接用它不方便。这就像各种性格的人搅在一起,发挥不出正常的作用一样。为此,科学家决定给石油“分家”。“分家”的办法就是加热,也就是蒸馏。
由于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在常温下呈气体状态,所以一蒸馏,它们就从蒸馏塔顶跑出来。
当加温到40~150摄氏度时,就会从蒸馏塔上部流出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等化合物来,它们在这个温度下呈液态。这部分液体油就是汽油。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大。
再加温150摄氏度以上,至300摄氏度时,在蒸馏塔中部会流出癸烷、十一烷至十五烷等化合物的混合物。这部分化合物也是液态,叫煤油。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二。
再继续加温,从200摄氏度加到350摄氏度时,则会在蒸馏塔下部流出另一种液体——柴油来。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三。老三的成分包括十一烷至二十烷等。
再加温,从300摄氏度开始,则会在蒸馏塔底部流出沸点很高的重油来,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四。它是由十六烷至四十五烷等化合物组成的。
由于重油的沸点很高,到400摄氏度也不蒸发,所以不能再用一般加热的方法来给石油“分家”了。科学家采用减压加热法,使重油又“分家”了,又得到了柴油,还有润滑油、石蜡、沥青等许多有用的东西。
这样,我们基本上把石油的里里外外都看清了,把它们一家的大小兄弟都找出来了。
㈢ 洧水是什么, 洧水的烟成分是什么
洧水指的是石油,烟指的是炭黑
㈣ 油、气的“孪生兄弟”—油田水是什么
人们非常熟悉江河湖海中流淌的水,对浅层地下水的开采利用也有所了解,但什么是油田水恐怕知道的人就少了。原来在油田里油气和水同时储存在地下岩层里,油田内的地下水通常称为油田水。那么,在一个油田内,油、气、水是怎样分布的呢?
在地下一个油藏里,由于重力分异作用的缘故,油田水中的气体会因比重轻而位于上方,油处于中间,而水最重当然只能在最下面。
油田水与乡村打井开采的浅层水可不一样,其来源要复杂得多。除了包含一部分大气渗入水以外,油田水主要来自地层沉积时留下来的沉积水以及来自地壳深处的深层水。沉积有机质在生成烃类的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水,所以,它是油、气的“孪生兄弟”,这些地下水混合在一块就成为油田水。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油田水经历了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生物化学作用,不断地改变着水中各种离子的组成,例如,硫酸盐被还原成有臭鸡蛋气味的硫化氢,碳酸根离子(HCO-3、CO2-3)明显增加,铁质也多被氧化成FeSO4。如果你要品尝油田水的味道,那可没有矿泉水那么爽口清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地下水因变质作用,浓缩程度高,矿物质多(即矿化度高),它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从周围岩石,特别是膏盐岩、碳酸盐岩中不断地溶解各种矿物,因而在油田水组成中常见有Na+、K+、Ca2+、Mg2+和Cl-、SO2-4、HCO-3等碱性或酸性离子,通常也还能见到烃类、酚和有机酸等有机化合物。
不同地区油田水的类型通常都是不一样的。科学家们根据大陆地层水中Na+/Cl-、(Na+-Cl-)/SO2-4、(Cl--Na+)/Mg2+等的含量比值,将油田水划分为硫酸钠型水(Na2SO4)、重碳酸钠型水(NaHCO3)、氯化镁型水(MgCl2)和氯化钙型水(CaCl2)四种。油田水一般以氯化钙型水最多,也有重碳酸钠型水,而含硫酸钠型水的地区基本没有石油分布。根据油田水型与油气分布的这种相关性,人们在勘探之初要分析各盆地中的水型及其状态(停滞状态或交替状态),来确定含油气可能性大的地区。可想而知,那些处于水交替带的地区是不利于石油和天然气保存的。
㈤ 水质标准的石油类是包括什么
矿物油类化学物质,是各种烃类的混合物。石油类可以溶解态、乳化态和分散态存在于废水中。石油类进入水环境后,其含量超过0.1~0.4mg/L,即可在水面形成油膜,影响水体的复氧过程,造成水体缺氧,危害水生物的生活和有机污染物的好氧降解。
水体油类污染是海洋污染中最普遍、最严重的污染。石油是一种很复杂的自然的有机混合物,具有一定毒性。在极微量浓度下也可使鱼肉带有石油味。大量石油在海面形成油膜,会影响水中氧的补充和植物的光合作用。油污染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多种复杂的影响。工业废水中的油类也可使地表水体遭受污染。
(5)石油叫什么水扩展阅读:
一、主要来源
油类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水体环境形成含油污水. 含油污水是一种量大、面广且危害严重的污水. 全世界每年有500 ~ 1 000 万T石油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按其来源可分为:自然来源( 约占8%) 和人类活动来源( 约92%) 。
自然来源主要海底、大陆架渗漏,含油沉积岩缺损等。人类活动来源主要有油轮事故和海上石油开采的泄漏与井喷事故,港口和船舶的作业含油污水排放、石油工业的废水及餐饮业、食品加工业、洗车业排放的含油废水等。
二、油类污染物对渔业的影响
石油污染破坏水体环境给渔业带来的损害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石油污染能破坏渔场,沾污鱼网、养殖器材和渔获物,水体污染可直接引起鱼类死亡,造成渔获量的直接减产。
其次表现为产值损失,油污染能使鱼虾类生物产生特殊的气味和味道,而且这些气味和味道无论采取怎样的加工方法都无法消除,因此可降低水产品的食用价值,严重影响其经济利用价值。当海水中的石油含量为0.01 mg/L 时,在24 h内即可使鱼、虾、贝类产生异味。
人们在食用受石油烃衍生出的致癌物质特别是多环芳烃污染的水产品时,这些致癌物质可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危及人体的健康和安全。另外,水体石油污染还会造成相当大的社会和经济损失,如影响到旅游和娱乐。
㈥ 石油是怎么来的
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
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阿拉伯国家有如此丰富的石油资源的原因:阿拉伯在中东,中东地区是海洋生活着许多海洋生物,石油就是这些海洋生物和这些热带植物的尸体所组成的。
(6)石油叫什么水扩展阅读:
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
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从寻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经过四个主要环节,即寻找、开采、输送和加工,这四个环节一般又分别称为“石油勘探”、“油田开发”、“油气集输”和“石油炼制”。“石油勘探”有许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终要靠钻井来证实。一个国家在钻井技术上的进步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状况。
因此,有的国家竞相宣布本国钻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们在石油工业发展上迈出了最早的一步。“油田开发”指的是用钻井的办法证实了油气的分布范围,并且油井可以投入生产而形成一定生产规模。
㈦ 石油在我国古代又被称为什么,至少4个名称
石油在古代曾被称为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脑油、石烛等等。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首先使用了“石油”的名称,指出“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