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怎么在地下抽出来
扩展阅读
社区资源分配方式有哪些 2025-01-11 17:40:48
3d大底缩水工具哪个好用 2025-01-11 17:26:33

石油怎么在地下抽出来

发布时间: 2024-11-25 19:48:16

1. 石油开采过程步骤

石油开采的步骤:
1. 利用抽油机和深井泵将地下原油输送到地面。
2. 通过地面管网将原油输送到采油中转站。
3. 中转站通过加热炉加温后,利用离心泵通过长输管线将原油输送到联合站进行进一步处理。
石油是一种深埋在地下的流体矿物。1982年,世界石油产量为2.644亿吨,天然气产量为1582.9亿立方米。油气从储层流入井底,再从井底上升到井口。
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与数学、力学、地质学、物理学、机械工程、电子学等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初期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以利用天然能量开采为主,石油的采收率平均只有15-20%,钻井深度不大,观察油藏的手段只有简单的温度计、压力计等。
2. 第二阶段(30年代末至50年代末):以建立油田开发的理论体系为标志,包括岩石力学、油藏物理和渗流力学体系的确立,以及人工增补油藏能量的注水开采技术的广泛应用。
3. 第三阶段(60年代至今):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科学技术广泛用于油、气田开发为标志,开发技术迅速发展,包括油层沉积相模型、放射性测井技术、油气藏内部多相渗流规律的深入理解、优化钻井技术、大型酸化压裂技术的应用等。
海上油气开发与陆地上的油气开发类似,但建造采油平台的工程耗资更大,需要进行风险分析,准确选定平台位置和建设规模。海上油田的采油量已达到世界总采油量的20%左右,形成了整套的海上开采和集输的专用设备和技术。

2. 石油是怎样采出来的

1. 经过大量的勘探研究,一旦确定油气田有工业开采价值,就要进行开发、采出石油的工作。
2. 要使石油和天然气流到地表,首先要打好钻井。地质勘探和开发人员经过艰苦劳动和研究,找到了地下的油气藏,并确定了打井的位置、数量和深度。钻井工人随后在定好的井位上钻井。
3. 目前常用的钻井技术是转盘(旋转)钻井。它由地面设备(包括钻机、井架)、提升系统、钻杆、钻具和钻头等组成。通过提升系统,钻具被提起、放下,转盘转动带动钻具转动,钻头破碎岩石。
4. 在钻进的过程中,要及时地在钻孔中安置一根叫套管的钢管,并用水泥封固在通道井壁上,防止地层坍塌。套管的口径向下逐渐变细,在套管中间再下一根引油钢管,叫油管。
5. 地面井口上要安装一套井口设备,上面布满了各种压力阀门和各个方向的管线,这被称为“采油树”。
6. 能否将原油从地下采到地面,还取决于地下油层压力的大小。我国大庆、胜利、辽河、塔里木、大港等油田的许多油藏的地下油层压力很大,因此这些油田可以通过打开采油树的闸门,利用自喷井进行开采。
7. 维持油层压力的常用方法是“以水驱油”的注水开采法。通过向油层下面注入水,补充由于石油开采而留下的空间,保持地层的压力,从而使油井顺利产油、保持自喷。
8. 对于无法自喷的油田,如地下油层压力不足或原油油质较重形成难以流动的“稠油”,这类油田的采油多采用“抽油法”,也叫深井泵采油法。
9. 地下油层的储集性能,如含油孔隙的连通程度、渗透性能等,是控制油井和注水井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可以采取人工方法改善这些性能,如物理法和化学法。
10. 到了油田开发的后期,当地下的原油所剩不多时,为了采出残留在油层中的石油,还要采用二次采油法甚至三次采油法,如往油层中注入加热的二氧化碳或用火烧油层,以提高石油的采出量。
11. 海洋采油比陆地采油难度大且成本高,目前主要有四种采油方式:从海岸陆地上打斜井,钻至海底油层;在海中建造人工岛,在岛上钻井采油;海上钻井平台采油;利用海底采油装置进行采油。

3. 石油是怎样从地底提取的

首先,打井队先钻一口井,如果地层压力大的话,油直接就会喷出来,如果地层压力不够的话就需要用泵从地层里面抽出来。一般的泵主要分为无杆泵和有杆泵。

4. 简单的说下石油开采的工艺过程。

石油开采的工艺过程:
1. 抽油机带动井下深井泵将原油由地下输送到地面。
2. 原油通过地面管网输送到采油中转站。
3. 采油中转站通常配备沉降罐对来液进行初步处理,再由中转站加热炉加温后,通过离心泵通过长输管线输送到联合站进行进一步处理。
石油是深埋在地下的流体矿物。1982年,世界石油产量为26.44亿吨,天然气为15829亿立方米。油气从储层流入井底,又从井底上升到井口的驱动方式主要有:
1. 水驱油藏,利用周围水体的静水压头驱动。
2. 弹性水驱,周围封闭性水体和储层岩石的弹性膨胀作用驱动。
3. 溶解气驱,压力降低使溶解在油中的气体逸出驱动。
4. 气顶驱,存在气顶时,气顶气随压力降低驱动。
5. 重力驱,重力排油作用驱动。
当以上天然能量充足时,油气可以喷出井口;能量不足时,则需采取人工举升措施,把油流驱出地面。
石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石油是重要能源,与煤相比,具有能量密度大、运输储存方便、燃烧后对大气的污染程度较小等优点。从石油中提炼的燃料油是运输工具、电站锅炉、冶金工业和建筑材料工业各种窑炉的主要燃料。以石油为原料的液化气和管道煤气是城市居民生活应用的优质燃料。飞机、坦克、舰艇、火箭以及其他航天器,也消耗大量石油燃料。因此,许多国家都把石油列为战略物资。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能源消费的构成中,石油已超过煤而跃居首位。1979年占45%,预计到21世纪初,这种情况不会有大的改变。石油制品还广泛地用作各种机械的润滑剂。沥青是公路和建筑的重要材料。石油化工产品广泛地用于农业、轻工业、纺织工业以及医药卫生等部门,如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制品,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1982年世界石油产备握吵量为26.44亿吨,天然气为15829亿立方米。1973年以来,三次石油涨价和1982年的石油落价,都引起世界经济较大的波动。
油气聚集和驱动方式:
油气在地壳中生成后,呈分散状态存在于生油气层中,经过运移进入储集层,在具有良好保存条件的地质圈闭内聚集,形成油气藏。在一个地质构造内可以有若干个油气藏,组合成油气田。
储层是贮存油气并能允许油气流在其中通过的有储集空间的岩层。储层中的空间包括岩石碎屑间的孔隙、岩石裂缝中的裂隙,溶蚀作用形成的洞隙。孔隙一般与沉积作用有关,裂隙多半与构造形变有关,洞隙往往与古岩溶有关。空隙的大小、分布和连通情况,影响油气的流动,决定着油气开采的特征。
油气驱动方式主要有:水驱油藏、弹性水驱、溶解气驱、气顶驱和重力驱。当以上天然能量充足时,油气可以喷出井口;能量不足时,则需采取人工举升措施,把油流驱出地面。
石油开采的特点与一般的固体矿藏相比,有三个显着特点:
1. 开采的对象在整个开采的过程中不断地流动,油藏情仿侍况不断地变化,一切措施必须针对这种情况来进行,因此,油气田开采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了解、不断改进的过程。
2. 开采者在一般情况下不与矿体直接接触。油气的开采,对油气藏中情况的了解以及对油气藏施加影响进行各种措施,都要通过专门的测井来进行。
3. 油气藏的某些特点必须在生产过程中,甚至必须在井数较多后才能认识到,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勘探和开采阶段常常互相交织在一起。
要开发好油气藏,必须对它进行全面了解,要钻一定数量的探边井,配合地球物理勘探资料来确定油气藏的各种边界。要钻一定数量的评价井来了解油气层的性质,包括油气层厚度变化、储层物理性质、油藏流体及其性质、油藏的温度、压力的分布等特点,进行综合研究,以得出对于油气藏的比较全面的认识。在油气藏研究中不能只研究油气藏本身,而要同时研究与之相邻的含水层及二者的连通关系。
在开采过程中还需要通过生产井、注入井和观察井对油气藏进行开采、观察和控制。油、气的流动有三个互相联接的过程:油、气从油层中流入井底;从井底上升到井口;从井口流入集油站,经过分离脱水处理后,流入输油气总站,转输出矿区。
石油开采技术:
测井工程在井筒中应用地球物理方法,把钻过的岩层和油气藏中的原始状况和发生变化的信息,特别是油、气、水在油藏中分布情况及其变化的信息,通过电缆传到地面,据以综合判断,确定应采取的技术措施。
钻井工程在油气田开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往往要占总投资的50%以上。一个油气田的开发,往往要打几百口甚至几千口或更多的井。对用于开采、观察和控制等不同目的的井(如生产井、注入井、观察井以及专为检查水洗油效果的检查井等)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应保证钻出的井对油气层的污染最少,固井质量高,能经受开采几十年中的各种井下作业的影响。改进钻井技术和管理,提高钻井速度,是降低钻井成本的关键。
采油工程是把油、气在油井中从井底举升到井口的整个过程的工艺技术。油气的上升可以依靠地层的能量自喷,也可以依靠抽油泵、气举等人工增补的能量举出。各种有效的修井措施,能排除油井经常出现的结蜡、出水、出砂等故障,保证油井正常生产。水力压裂或酸化等增产措施,能提高因油层渗透率太低,或因钻井技术措施不当污染、损害油气层而降低的产能。对注入井来说,则是提高注入能力。
油气集输工程是在油田上建设完整的油气收集、分离、处理、计量和储存、输送的工艺技术。使井中采出的油、气、水等混合流体,在矿场进行分离和初步处理,获得尽可能多的油、气产品。水可回注或加以利用,以防止污染环境。减少无效损耗。
石油开采中各学科和工程技术之间的关系见图。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与数学、力学、地质学、物理学、机械工程、电子学等学科发展有密切联系。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内燃机的出现,对油料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这个阶段技术上的主要标志是以利用天然能量开采为主。石油的采收率平均只有15%~20%,钻井深度不大,观察油藏的手段只有简单的温度计、压力计等。
第二阶段从30年代末到50年代末,以建立油田开发的理论体系为标志。主要内容是:①形成了作为钻井工程理论基础的岩石力学;②基本确立了油藏物理和渗流力学体系,普遍采用人工增补油藏能量的注水开采技术。在苏联广泛采用了早期注水保持地层压力的技术,使石油的最终采收率从30年代的15%~20%提高到30%以上,发展了以电测方法为中心的测井技术和钻4500米以上的超深井的钻井技术。在矿场集输工艺中广泛地应用了以油气相平衡理论为基础的石油稳定技术。基本建立了与油气田开发和开采有关的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体系。
第三阶段从60年代开始,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科学技术广泛用于油、气田开发为标志,开发技术迅速发展。主要方面有:①建立的各种油层的沉积相模型,提高了预测储油砂体的非均质性及其连续性的能力,从而能更经济有效地布置井位和开发工作;②把现代物理中的核技术应用到测井中,形成放射性测井技术,与原有的电测技术,加上新的生产测井系列,可以用来直接测定油藏中油、气、水的分布情况,在不同开发阶段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③对油气藏内部在采油气过程中起作用的表面现象及在多孔介质中的多相渗流的规律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根据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对这些现象由定性进入定量解释(见油藏数值模拟),试验和开发了除注水以外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新技术;④以喷射钻井和平衡钻井为基础的优化钻井技术迅速发展。钻井速度有很大的提高。可以打各种特殊类型的井,包括丛式井,定向井,甚至水平井,加上优质泥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