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简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
1878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开发石油的行政管理机构──矿油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石油工业有了很大发展。石油、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取得巨大进展。——常识科技篇。
B. 中石油的发展历程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1998至今)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1988--1998)
石油工业部(1978--988)
石油化学工业部(1975-1978)
燃料化学工业部(1970-1975)
石油工业部(1955-1970)
石油工业部成立之前(1949-1955)
C. 中国石油化工发展历程
中国石油化工发展历程起始于50年代,70年代以后发展较快,建立了一系列大型石油化工厂及一批大型氮肥厂等,乙烯及三大合成材料有了较大增长。
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20%,因而对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石油化工行业包括石油石化和化工两个大部分,这两大部分在2006年都保持了较快地增长。如果把这两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2006年石油化工累计实现的利润达到了4345亿,增长达到了17.9%,增量达到了658亿元,在整个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利润中占到17%左右。
2007年前三季度全行业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38211亿元,同比增长20.2%。重点跟踪的65种大宗石油和化工产品中,产量较2006年同期增长的有62种,占95.4%,其中增幅在10%以上的有47种,占72.3%,天然气、电石、纯苯、甲醇、轮胎外胎等产品产量呈较快增长态势。
原油及加工制品平稳增长。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原油生产较为平缓,天然气产量则增长较快。2007年1~9月累计生产原油13992.6万吨,同比增长1.4%;天然气累计产量为501.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8%。原油加工量24289.1万吨,同比增长7.0%。汽、煤、柴油产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累计生产汽油4475.9万吨,同比增长8.5%;生产煤油867万吨,同比增长17.4%;生产柴油9175.1万吨,同比增长6.1%。
农化产品生产供应正常。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农用化学品生产也呈现比较强的季节性。化肥(折纯)2007年1~9月累计产量为4310.5万吨,同比增长13.8%,其中氮肥3144.7万吨,同比增长12.2%。2007年前三季度,农药原药累计产量为127.4万吨,同比增长20.6%,杀虫剂、除草剂产量增幅分别为10.7%和33.3%,农药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杀虫剂占农药的比例已下降到37.1%。
展望 以石油和天然气原料为基础的石油化学工业,虽然在70年代经历两次价格上涨的冲击,但由于石油化工已建立起整套技术体系,产品应用已深入国防、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各领域,市场需要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正在迅速扩大,所以今后石油化工仍将得到继续发展。80年代,世界石油化工所耗石油量仅为世界原油总产量的8.4%,所耗天然气为天然气总产量10%,更由于从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化工品可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故石油化工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前景。为了适应近年原料价格波动,石油化工企业正在采取多种措施。例如,生产乙烯的原料多样化,使烃类裂解装置具有适应多种原料的灵活性;石油化工和炼油的整体化结合更为密切,以便于利用各种原料;工艺技术的改进和新催化剂的采用,提高产品收率,降低生产过程的能耗及原料消耗;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精细化工,开发具有特殊性能、技术密集型新产品、新材料,以提高经济效益,并对石油化工生产环境污染进行防治等。
D. 中国石油科技发展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新中国的成立,为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石油科学技术也随之发展进步。有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20世纪50年代学习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学习借鉴外国经验,着手培养石油专业人才队伍,建立科研机构,开展油气资源调查,探索发展道路。当时引入苏联物探装备,学习他们的技术和经验。1951年成立了第一个地震队,应用“51型”光点式地震仪,使原来主要靠地面地质调查的油气勘探方法发展到能用物探技术,向覆盖区查明地下构造。从苏联引进的半自动电测仪,用自然电位测井和电阻率测井划分岩性电性;试油、钻井技术也基本向苏联学习。1954年,玉门油田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为老君庙油田“L”油藏编制了“边外注水,顶部注气”的开发方案,是中国第一个油田开发方案。1955年,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是这个时期主要的成果,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油田。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足够的油田开发技术力量,克拉玛依油田总体开发方案由石油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和苏联全苏石油科学研究所共同编制。
(2)20世纪60—70年代自主创新、快速发展阶段。
以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为标志,中国石油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石油科学技术也跨进了自主创新、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大庆油田的发现,推进了陆相油气地质理论的建立,使人们彻底摆脱了“陆相贫油”的束缚,积极探索陆相地层生油、成藏的规律。大庆油田的地质家分析了松辽盆地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全过程,提出一个生油凹陷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在此系统内,生、储、盖、圈等静态条件和排、运、聚、保等动态过程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这种认识,大大早于西方在20世纪80—90年代提出和流行的“成油系统”理论。
与此同时,深化和推动了湖盆沉积学的研究。大庆油田不断加深对油藏储层的认识,从早期小层对比、“油砂体”研究,发展到“细分沉积相”研究,形成了一套“沉积作用—非均质性—油水运动规律”三位一体的沉积微相研究方法,丰富了储层沉积学和油田开发地质学的理论,而且在指导实践中为以往各个阶段的接替稳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础。
(3)20世纪80—90年代自主攻关与引进结合阶段。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标志科学春天的到来。1979年,石油工业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石油科技工作会议,拨乱反正,恢复建立科研院所和健全科技工作体系。之前,1978年在部机关成立了科学技术司,组成石油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1979年,又成立中国石油学会。这些是石油科技急起直追、加速发展的重要组织保证。
在国家科委组织全国各行各业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的大背景下,从石油工业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生产需要,组织了多个五年攻关战役。继“六五”期间的“天然气地质”、“数字地震”、“高含水期油田开发调整”、“稠油开采”等重点攻关之后,“七五”期间,组织了“低渗透油田改造”,“滩海、沙漠、黄土塬地震技术”,“定向井、丛式井钻井”,“保护油层的完井技术”,“化学驱油技术”等系列配套的技术攻关。“八五”期间组织“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天然气大中型气田形成条件”、“沙漠公路”、“聚合物驱油”等技术攻关。“九五”期间,组织了“塔里木盆地石油天然气勘探研究”、“大中型气田勘探开发研究”、“大庆油田年产5300万吨至2000年稳产技术研究”、“复合驱三次采油成套技术及矿场试验研究”等攻关项目,还有“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理论与分布预测”、“大幅度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基础研究”,列入国家“973”项目计划。
(4)世纪之交,国内国外两个空间互动发展的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实施“走出去”石油国际化经营战略,使石油科技进入一个国内发展与国外锤炼相结合的阶段。一方面国内继续为勘探开发更加艰难的目标服务;另一方面要面临国际市场许多新的挑战。中国石油开拓海外市场,逐步形成非洲、中亚、南美、中东和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在全球29个国家地区执行着近81个油气投资合作项目。业务范围从单一的合作开采,向跨国并购、风险勘探和上下游一体化发展。依靠国内长期积蓄的科学技术实力,充分展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水平。在苏丹l/2/4区块项目国际招标中,中国石油在与10多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用3年时间高质量、高水平、高速度建成l/2/4区块项目,在国际舞台树立了良好的商誉。在秘鲁,仅用3年时间,将开发已逾百年的塔拉拉油田,从接手时的年产油仅8万吨提高到32万吨,被秘鲁媒体评为“20世纪秘鲁石油界的最大新闻”。在哈萨克斯坦,应用肯基亚克盐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技术,成功开发苏联未能开发的油田、打出日产超千吨的高产井,短短三年时间,建成了200万吨原油生产能力。让那若尔油田应用气举采油新技术,攻克了高含硫防腐、气举阀投捞等难题,原油产量由190万吨/年提升到400万吨/年。同时中哈原油管道建成,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油气混输工艺技术的成功实施,攻克了世界级长距离油气混输工艺技术难题。对外工程技术服务,在地面工程建设、钻井工程、测井、录井、测试等方面,依靠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抢占市场制高点,努力提高经营管理和国际化运作水平,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在走向国际大市场的过程中,石油科学技术真正接受了检验,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新的活力。
E. 中国石油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起来的
为了多元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我国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中国第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也于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形成了四家公司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F. 石油行业现在的前景怎么样
石油行业现在的前景很不错。
石油行业发展前景,强劲的工业增长和不断提升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对能源的需求,而在这些能源中,石油行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极大的推动了世界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中国国内的石油生产主要为三大国有企业控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截至201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公司,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则是世界第四大石油产品销售公司。
目前,三大企业都渴望与西方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一是为了获取资源,二是为了获得与非常规石油生产相关的必要技术。为此,中国政府已经出台政策,允许国内公司与外国石油公司签署产量分成合同。
G.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史
1.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中共中央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玉门油田在开发建设中取得的丰富经验,为当时和以后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他们立足发展自己,放眼全国,哪里有石油就到哪里去战斗,形成了着名的"玉门风格",为发展石油工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正象着名诗人立季赞诵的那样:“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展开。1955年10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1井喷油。当时一些苏联地质专家对能否找到有开采价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业部在总结这一地区前段勘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1956年开始,调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进行区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点从准葛尔盆地南缘的山前蚴陷转向西北缘,当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积,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玛依油田,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上的第一个突破。
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有力地支援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质部发现冷湖构造带的基础上,在冷湖5号构造上打出了日产800吨的高产油井,并相继探明了冷湖5号,4号,3号油田。在四川,发现了东起重庆,西至自贡,南达叙水的天然气区。1958年石油部组织川中会战,发现南充,桂花等7个油田,结束了西南地区不产石油的历史。
到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基地。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其中4个基地共产原油276.3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73.9%,四川天然气产量从1957年的60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2.5亿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经过扩建和改造,东北各人造油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还在广东茂名兴建了一座大型页岩油厂。1959年人造油产量达到97万吨,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炼油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玛依,冷湖,兰州,大连等8个年加工能力为10-100万吨的炼油厂。1959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34.9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
2.历史性转变
从1955年起,地质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后在华北平原与松辽盆地展开了全面综合地质调查。
根据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市给予大力支持。中央军委抽调3万多名复转官兵参加会战。全国有5000多家工厂企业为大庆生产机电产品和设备,200个科研设计单位在技术上支援会战,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的精兵强将和大批物资陆续集中大庆,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副部长李人俊,周文龙,孙敬文,康世恩也亲临现场指挥会战。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区,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当时,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错误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灾害和外援的中断,国家能拿出的投资很少。4万多人,几十万吨设备,一下子拥到大草原上,生产,生活都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开发建设这样的大油田,我们没有经验,国外的经验又不能照搬。面对这种情况,会战党组织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号召从领导干部到全体职工,认真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两论"为指针,开发建设好大油田。
职工们运用《矛盾论》关于抓主要矛盾的论述,一致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都是暂时的,局部的困难,而国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难。上有困难,退下来国家和人民的困难就更大。石油职工一定要为国争光,为民争气,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着困难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为当时会战职工的豪迈誓言。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就是当时这种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会战领导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岗位在地下,对象是油层。必须以“两论”为指针,在各项工作中,坚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严格的科学态度相结合,把人们的革命干劲引导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资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观规律上去,反对浮夸,脱离实际,瞎指挥。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项数据;二是很抓科学实验,开辟开发实验区,进行10种开发方法的试验;三是抓综合研究和技术攻关,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课题。从而编制了科学的油田开发方案,独创了符合大庆特点的原油集输工艺流程。
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同年12月,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大庆油田的开发,原油产量的急剧增长,需要炼油工业同步发展。在此期间,扩建了上海炼油厂,石油七厂,将石油一,二,五厂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产人造油改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并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1963年至1965年,先后攻下了被喻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腊以及配套所需的催化剂,添加剂等5个攻关项目。此外,还研究,设计,建设了加氢裂化等装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装置13套,全部实现了工程质量,试车,投产,出合格产品四个一次成功,大大缩小了同当时国外炼油技术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617万吨,石油产品品种达494种,自给率达97.6%,提前实现了我国油品自给。
3.新的崛起
在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为继续加强我国东部地区的勘探,石油勘探队伍开始进入渤海湾地区。1964年,经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东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开展了华北石油会战。到1965年,在山东探明了胜利油田,拿下了83.8万吨的原油年产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随后,人们顶这各种干扰,战胜动乱带来的重重困难,不断探索,开发建设了这两个新的石油基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产量达到315万吨。昔日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的盐碱海滩,已变成绵延百里的油区。胜利油田到70年代达到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高峰期,年产量从1966年的130多万吨,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万吨,成为我国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田。在渤海湾北缘的盘锦沼泽地区,石油队伍三上辽河油田。70年代以来,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勘探开发了兴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欢喜岭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开发复杂油气藏的工艺技术和方法,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355万吨。 1970年4月,大庆开始了油田开发调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势恶化的情况得到扭转,全油田原油产量比1970年增长了50%以上。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为全国原油年产上1亿吨打下了基础。石油三厂,六厂经过扩建,改造成为加工天然原油的炼油厂。为发挥中央和两个积极性,以石油部为主,陆续兴建了茂名,大庆,南京,胜利,东方红,荆门,长岭等7个大型炼油厂。以地方为主先后建设了天津,武汉,安庆,浙江,广州,九江,乌鲁木齐,吉林,鞍山,石家庄,洛阳等11个大中型炼油厂。到1978年,全国原油年加工能力已达9291万吨,基本上与我国原油生产规模相适应,当年实际加工原油7069万吨,生产四大类油品3352万吨,品种达656种。从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年产量突破了1亿吨,原油加工能力增长5倍多,保证了国家的需要,缓和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从1973年起,我国还开始对日本等国出口原油,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
4.石油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开始)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条条战线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石油战线的广大职工经过艰苦努力,战胜了十年动乱带来的严重困难,石油工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亿吨。此后,原由产量一度下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解决石油勘探,开发资金不足的困难,中央决定首先在石油全行业实行1亿吨原由产量包干的重大决策,以及开放搞活的措施。这一决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国原油产量从1982年起,逐年增长,到1985年达到1.25亿吨,为世界第六位。
为了多元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我国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中国第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也于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形成了四家公司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间,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决定,石油工业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发展战略。西部油气田的探明与开发,必将对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5.中国石油工业现状1998年7月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H. 中国石油的历史
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我们分五个部分介绍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I. 中国石油发展史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J. 我国石油的发展史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说起中国石油发展,要从介绍当时的历史大背景说起。当时石油地质调查研究与地方、民间石油开发活动交相辉映,构成了民国初年民族石油工业的一个短暂活跃期。然而,随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孙中山再次流亡海外,刚刚兴起的石油开发活动很快就被叫停了。1914年3月,北洋军阀政府以“油矿需用日繁,尤与我国海军计划有重大关系”为由,“令行各省,将商办各矿一律停办在案”,并仓促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矿业条例》。事后人们才知道,北洋军阀政府以政令开道,匆忙所图,只为一事,这就是美孚石油公司进入中国勘察石油。
后来的历史证明,北洋军阀政府拱手请来的美孚石油公司,并没有给中国的石油工业带来希望,相反却因其钻探失败,给日后的中国石油勘探开发蒙上了一层阴影,造成了一系列恶劣影响。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勘察失败后,便开始在国际场合四处散布悲观论调,非议 “中国无论在海相地层还是在陆相地层中都不可能产生大量的石油”,断定“中国不是一个产油国家,而是一个石油消费国家”。中国“贫油论”由此发端,“贫油国”的帽子压在中国人民头上,一压就是几十年。
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痛定思痛,开始反思大革命的成败得失,系统构想中国的前途和未来。1919年2月,孙中山写就了《实业计划》一书,与另外两部书合为《建国方略》推出。其中对发展中国的石油工业进行了完整描述。孙中山坚信中国富产石油,强调开发石油,实现国内石油自给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将其作为国策列入了《实业计划》,明确了民国时期发展石油工业的基本方略。
历史证明,孙中山先生的判断和方略是正确的。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石油不仅成为了重要的实业,而且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成为了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命脉的战略资源。截至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后,到了1931年,民国政府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成立(后易名资源委员会,隶属军事委员会领导),才将石油工业被列入了国防工业范畴。蒋介石亲任委员长。但是,此时的蒋介石早已背叛了辛亥革命,把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抛在了脑后。为实行其独裁统治,接连发动内战,将中国人民推向战争的深渊,根本无暇顾及石油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