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在水下多少层
扩展阅读
如何在共研服中获得钻石 2025-01-18 08:21:45
中国的钻石局是什么 2025-01-18 08:20:13

石油在水下多少层

发布时间: 2025-01-18 05:25:01

Ⅰ 海底油田很多,该如何才能找到海底油田呢

在深邃的海底,蕴藏着许多石油和天然气。它们不仅被海水覆盖,而且还深藏在海底储油构造里。储油构造往往是呈倒"V"字型的上穹岩层,天然气位于最上层,石油在中层,水在最下层。

为了寻找海底石油和储油构造,科学家每每借助船上的仪:器进行地球物理勘探。简单地说,它就像是为地层作一次透视。

最重要最常用的"透视"方法是地震勘探,它利用在船尾拖曳的电缆发出和接收人工地震波。因为地震波在不一样的地层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不一样地层的界面上就会形成不同的反射。仪器把接收到的反射波加以放大、分析,就可以知道地层中的情况,把储油构造寻找出来。

另外,物探的"透视"方法还有重力勘探法和磁力勘探法。前者是通过测量地面上各点的重力变化来 探索 地层的情况,后者则是通过测量岩石磁性的变化来了解地层构造。它们也能找出地层中的储油构造。

储油构造找到以后,里面是否有油,有多少油,仍不能完全确定,这时科学家必须通过实地勘探才能知道。因此在进行物探以后,还要进行石油勘探。石油勘探的任务由钻井船或钻井平台承担。在实地,钻井船将长长的钻头伸向海底的储油构造里,从取出的岩芯的分析结果中,可估算出有多少油或天然气,然后确定有没有开采价值。

以前多半使用石油勘探船,它是把钻探设备安装在船上来进行钻探的。由于海上风浪大,船的摇摆往往会使钻探工作无法进行,勘探的结果会受很大影响。

现在多半使用钻井平台。一种是自升

式钻井平台,利用插在海底的桩腿支撑,把平台升至海面以上进行钻探,钻探完毕后平台降至海面,拔起插在海底的桩腿,自航或由拖船拖走至新的井位工作。这种自升式钻井平台因为桩腿的长度有限,所以在较深的海域就无法使用。另一种是半潜式钻井平台,它由水下浮箱、桩腿和水面上的工作甲板三部分组成。由于海面上20~~30 米处波浪十分微弱,所以整个平台比较平稳,勘探的效果也比较理想;更重要的是它不受水深限制,任何海区都可使用。当然,由于海流和风浪的冲击,平台也会移动,这就需要用锚缆把它拉住。

经过多口油井的钻探和岩芯分析,科学家就可以比较准确的得到该海区有多少油气的数据,确认这个地区是否有开采的价值了。

Ⅱ 如何对油品进行储存

油库是用来储存、接收、发放和输转油品的仓库。根据油库的总容量,通常将油库划分为四个等级,见表8-1。选择库址及工艺设计时,油库容量是采取不同技术标准和安全措施的依据。

为了便于管理,油库区一般可划分为储油区、装卸油作业区、辅助生产区、行政管理区

序号名称图 例序号名称图 例1闸阀13电动离心泵2截止阀14管道泵3止回阀15电动往复泵4球阀16蒸汽往复泵5蝶阀17齿轮泵6旋塞阀18螺杆泵7电动阀19真空泵8安全阀20立式油罐9电磁阀21卧式油罐10过滤器22鹤管11流量计23胶管12消气器24卸油臂(快速接头)

Ⅲ 东非的东非石油

已确认拥有可观油气储量的东非国家包括肯尼亚、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国。其中,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最被业界看好。今年3月26日,肯尼亚宣布,在其北部图尔卡纳地区发现油层厚度达20米的大型油田。9月,肯尼亚天然气勘探也取得重大突破,在近海姆巴瓦海域水下2553米处发现了厚达52米的天然气层。坦桑尼亚今年也因发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而受到关注,目前确认的天然气储量为43万亿立方英尺,价值超过4300亿美元。5月,美国阿纳达科石油公司和意大利埃尼石油公司相继在莫桑比克靠近印度洋的区域发现储气量达30万亿立方英尺和10万亿立方英尺的大型气田,总价值超过8000亿美元,是莫桑比克当前国内生产总值的36倍。根据最新调查数据,整个东非地区海岸线的天然气储量有望达到441万亿立方英尺,这一数字同今年3月时相比再次翻倍。在非洲内陆国家乌干达,继2006年确认发现25亿桶石油之后,近期再次发现3个新油田,储量超过10亿桶。
东非地区的能源新发现将深刻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地区经济结构、能源格局带来新影响,推动地区能源产业的起步和发展,进而对地区整体经济起到促进作用。 首先,能源新发现将使东非地区彻底扭转能源紧张局面,使地区各国财政能够享受能源收入红利。长期以来,这一地区国家的能源消费大都依赖进口,成为各国政府最大的财政开支项目之一。以肯尼亚为例,2010年该国石油进口额为27亿美元,占进口产品总额的22%。实现能源自给甚至出口之后,该地区国家的国际收支账户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并为其政府调整公共财政支出带来更为充足的空间。
其次,东非地区的能源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在未来数十年时间内,将吸引大量国内外资金投入,带动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在坦桑尼亚,该国政府提出了尽快成为全球主要天然气出口国的目标,希望由此改变本国经济结构,实现从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向工业化的根本性转变。
在乌干达,新油田的发现更加坚定了政府在西部霍伊玛地区建设炼油厂的决心。目前,乌干达政府已经决定投资1.3亿美元建设新的炼油厂,以便对该地区开采的原油进行直接加工。乌干达政府认为,在石油产地建设炼油厂既有利于节省管道运输费用,又有助于满足国内需求,还可覆盖周边国家市场,进而带来更多收益。 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以南,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后分为东西两支:
东支裂谷带:是主裂谷,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经坦桑尼亚、肯尼亚中部,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约几十至200公里,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
西支裂谷带: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全长1700多公里。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这些湖泊多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二深湖。 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这里是陆块分离的地方,即非洲东部正好处于地幔物质上升流动强烈的地带。在上升流作用下,东非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两侧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壳脆弱部分张裂、断陷而成为裂谷带。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着。由于这里是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东非大裂谷是纵贯东部非洲的地理奇观,是世界上最大的断层陷落带,有地球的伤疤之称。据说由于约三千万年前的地壳板块运动,非洲东部地层断裂而形成。有关地理学家预言,未来非洲大陆将沿裂谷断裂成两个大陆板块。
东非大裂谷是怎样形成的呢?据地质学家们考察研究认为,大约3000万年以前,由于强烈的地壳断裂运动,使得同阿拉伯古陆块相分离的大陆漂移运动而形成这个裂谷。那时候,这一地区的地壳处在大运动时期,整个区域出现抬升现象,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产生巨大的张力,正是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之下,地壳发生大断裂,从而形成裂谷。由于抬升运动不断的进行,地壳的断裂不断产生,地下熔岩不断的涌出,渐渐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则变成众多的山峰,而断裂的下陷地带则成为大裂谷的谷底。
据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东非裂谷带存在着许多活火山,抬升现象迄今仍然在不停地向两翼扩张,虽然速度非常缓慢,近200万年来,平均每年的扩张速度仅仅为2至4厘米,但如果依此不停地发展下去,未来的某一天,东非大裂谷终会将它东面的陆地从非洲大陆分离出去,从而产生一片新的海洋以及众多的岛屿。 东非大裂谷还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东非大裂谷东支的西侧、坦桑尼亚北部的奥杜韦谷地,发现了具史前人的头骨化石,据测定分析,生存年代距今足有200万年,这具头骨化石被命名东非勇士为“东非人”。1972年,在裂谷北段的图尔卡纳湖畔,发掘出一具生存年代已经有290万年的头骨,其牲与现代人十分近似,被认为是已经完成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典型的“能人”。1975年,在坦桑尼亚与肯尼亚交界处的裂谷地带,发现了距今已经有350万年的能人遗骨,并在硬化的火山灰烬层中发现了一段延续22米的“能人”足印。这说明,早在350万年以前,大裂谷地区已经出现能够直立行走的人,属于人类最早的成员。
东非大裂谷地区的这一系列考古发现证明,昔日被西方殖民主义者说成的野蛮、贫穷、落后的非洲,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是一块拥有光辉灿烂古代文明的土地。 裂谷底部是一片开阔的原野,20多个狭长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莹的蓝宝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纳瓦沙湖和纳库鲁湖是鸟类等动物的栖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游览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的纳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内最高的湖。南部马加迪湖产天然碱,是肯重要矿产资源。北部图尔卡纳湖,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曾在此发现过260万年前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东非大裂谷还是一座巨型天然畜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这里,大大小小约有30来个,例如阿贝湖、沙拉湖、图尔卡纳湖、马加迪湖、(位于东、西两支裂谷带之间高原面上)维多利亚湖、基奥加湖等,属陆地局部拗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较浅,前者为非洲第一大湖。马拉维湖(长度相当于其最大宽度7倍,最深达706米,为世界第四深湖)、坦噶尼喀湖(长度相当于其最大宽度的10.3倍,最深处达1470米,为世界第二深湖)等。这些湖泊呈长条状展开,顺裂谷带宫成串珠状,成为东非高原上的一大美景。
这些裂谷带的湖泊,水色湛蓝,辽阔浩荡,千变万化,不仅是旅游观光的胜地,而且湖区水量丰富,湖滨土地肥活,植被茂盛,野生动物众多,大象、河马、非洲狮、犀牛、羚羊、狐狼、红鹤、秃鹫等都在这里栖息。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政府,已将这些地方辟为野生动物园或者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比如,位于肯尼亚峡谷省省会纳库鲁近郊的纳库鲁湖,是一个鸟类资源丰富的湖泊,共有鸟类400多种,是肯尼亚重保护的国家公园。在结众多的鸟类之中,有一种名叫弗拉明哥的鸟,被称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鸟,一般情况下,有5万多只火烈鸟聚集在湖区,最多时可达到15万多只。当成千上万只鸟儿在湖面上飞翔或者在湖畔栖息时,远远望去,一片红霞,十分好看。
有许多人在没有见东非大裂谷之前,凭他们的想象认为,那里一定是一条狭长、黑暗、阴森、恐怖的断涧深,其间荒草漫漫,怪石嶙峋,涉无人烟。其实,当你来到裂谷之处,展现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远处,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宫绵的群峰,山坡上长满了盛开着的紫红色、淡黄色花朵的仙人滨、仙人球,近处,草原广袤,翠绿的灌木丛散落其间,野草青青,花香阵阵,草原深处的几处湖水波光闪,山水之间,白去飘荡。裂谷底部,平平整整,坦坦荡荡,牧草丰美,林木葱茏,生机盎然。 裂谷地带由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肯尼亚主要的农业区。 东非大裂谷带湖区,河流从四周高地注入湖泊,湖区雨量充沛,河网稠密, 马隆贝湖,马拉维南部湖泊。北距马拉维湖南口仅19公里。长29公里,宽14.5公里,面积420平方公里。水深10-13米。地处东非大裂谷南段,希雷河流贯。原为马拉维湖一部分,因水面下降而分出。富水产,渔业发达。有通航之利 非洲起源说是目前的主流学说。科学家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发现了大量的早期古人类化石,尤其“露西”的骨架化石同时呈现了人、猿的形态结构特点。 东非大裂谷带也是非洲地震最频繁、最强烈的地区。
在肯尼亚境内,裂谷的轮廓非常清晰,它纵贯南北,将这个国家劈为两半,恰好与横穿全国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亚获得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称号:“东非十字架”。裂谷两侧,断壁悬崖,山峦起伏,犹如高耸的两垛墙,首都内罗毕就坐落在裂谷南端的东“墙”上方。登上悬崖,放眼望去,只见裂谷底部松柏叠翠、深不可测,那一座座死火山就像抛掷在沟壑中的弹丸,串串湖泊宛如闪闪发光的宝石。裂谷乐侧的肯尼亚山,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

Ⅳ 有时候会看到海上有平台作业,他们是在挖石油吗

在南海功绩卓着的“海洋石油981”号钻井平台又取得了新战绩。日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宣布,“海洋石油981号”已经在缅甸安达曼海进行海上钻探作业。作为中国高端装备和服务“走出去”的代表,“海洋石油981”号将继续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合作与市场竞争中接受检验。

深水海域已经成为国际上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区域。作为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最大钻井深度10000米,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于2008年4月28日开工建造,整合了全球一流的设计理念和一流的装备,配备了国际最先进的第三代动力定位系统,可在中国南海、东南亚、西非等深水海域作业。

安达曼海所在位置

此前,海洋石油981平台曾在南海取得过重大功绩。中国企业所属“981”钻井平台在中国西沙群开展钻探活动。虽然中方作业开始后,越南方面即出动包括武装船只在内的大批船只,非法强力干扰中方作业,现场船只最多时达60多艘,屡次冲闯中方警戒区及冲撞中方公务船。

最终“海洋石油981”平台顶住越方压力,完成西沙群岛海域的钻探活动,按计划顺利取全、取准了当地的相关地质数据资料,获得了重大发现;“海洋石油981”又在南海北部深水区陵水17-2-1井测试获高产油气流。

Ⅳ 美国最大的油田在哪

阿拉斯加北坡

普拉德霍湾(PrudhoeBay)油田

普拉德霍湾油田位于阿拉斯加北坡,于1968年被发现,在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后开采,油藏位于水下750 ~3200米。普拉德霍湾油田石油储量36亿吨,已采出20多亿吨。另外,阿拉斯加北坡其他几个油田还有22亿多吨的石油储量。2005年该油田日产量为86.4万桶,产量高峰期曾达200万桶/日。

该油田由3家公司开发: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占股36.07%,日产量为14.43 万桶;BP公司占股26.35%,日产量为10.54万桶;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Mobil)占股36.4 %,日产量为14.42万桶。BP公司负责运营该大陆架油田与阿拉斯加主干道之间的衔接管道运输。

普拉德霍湾油田于2006年8月6日关闭 。

2006年9月5日,美国石油巨头雪佛龙公司称,在墨西哥湾的勘探深井发现一个储量可能高达
150亿桶的巨型油田,并使美国石油天然气储量提高50%。。如果这些储量能够被探明,这将是迄今美国发现的最大油田。

Ⅵ 墨西哥湾深水勘探概况是什么

墨西哥湾是世界深水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金三角”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墨西哥湾已逐渐成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来源地,随着该地区近岸水域和浅水水域油气产量的下降,石油公司开始将目光转向开发分布在水深1000ft(305m)或更深水域的油气资源。墨西哥湾地区已经成为全球石油工业在深水领域开展油气勘探开发的焦点。

1975年Shell公司在位于密西西比峡谷水深约313m处发现了Cognac油田,揭开了墨西哥湾深水油气勘探的序幕。墨西哥湾的Trident油田最大钻井水深现可达到3272m。截至目前,墨西哥湾深水油气总储量约为43.636×108m3。其中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区为29.256×108m3,墨西哥国墨西哥湾深水区为14.38×108t。

美国墨西哥湾:美国将其辖区内的墨西哥湾盆地按深度分为“浅水区”(<305m)和“深水区”(>305m)两部分。美国墨西哥湾的大气田多位于深水区。Thunder Horse油田是1999年发现于墨西哥湾的一个大型深水油田;Tiber油田是位于美国墨西哥湾Keathley峡谷102区块的“巨型”深水油田,由英国石油公司于2009年9月发现。

1995年墨西哥湾石油原始可采储量为16.82×108t,天然气储量为4.06×1012m3,到1996年美国的新增石油储量主要来自墨西哥湾油气区。1999年在墨西哥湾深海区水深1850m处发现了雷马油田探明储量为1.03×108t石油和215×103m3天然气,估计总可采储量超过1.37×108t油当量。

2001年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区的年产油量(271×106bbl)首次超过浅水区(252×106bbl),之后浅水区的产油量逐年递减,而深水区逐年增加。2007年深水区和浅水区的年产油量分别为328×106bbl和140×106bbl,深水区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占美国墨西哥湾总产量的70%和36%。

美国墨西哥湾99%的探明储量位于中中新世以及更年轻的地层中,油气总量为621×108bbl(98.739×108m3),其中水深大于1000ft(305m)的深水区油气当量为184×108bbl(29.256×108m3)。

自1975年以来,美国在墨西哥湾深水区(>305m)共发现285个油田;1995年墨西哥湾共发现899个油气田;2000—2004年间,墨西哥湾深水区(>305m)共获得50个油气发现,包括28个1000m以上的超深水发现;在2000—2007年间总共发现了6个大型油田。2008年的勘探活动获得了15个新的深水发现,其中有5个新发现位于水深超过1524m(5000ft)的水域。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在墨西哥湾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活动更加活跃,钻井数量持续增加,2001年已达968口。2008年3月10日,美国墨西哥湾区块的租赁吸引了37亿美元的投标资金,有603个区块获得了投标,其中69%的区块位于深水区。之后,在2008年8月和2009年3月的投标活动中,深水区的区块的比重都超过了70%。

墨西哥国墨西哥湾:相比较美国的墨西哥湾油气勘探开发活动而言,有关墨西哥在墨西哥湾油气勘探和储量的数据较少,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来自墨西哥能源部2007年和2008年的两个报告(SENER,2007,2008)。SENER(2007)的报告中将其墨西哥湾辖区>500m的区域统称为墨西哥湾深水区,而其传统的Burgos、Tampico-Misantla、Veracruz和Southeast盆地分别包括了陆上和陆架浅水区部分。根据这一划分方案,SENER(2007)预测墨西哥湾>500m深水区(面积约57.5×104km2)的石油储量约为300×108bbl,占墨西哥石油总储量的55%。墨西哥国墨西哥湾主要的大型油田有坎塔雷尔油田(Cantarel1)、Ku-Zaap-Maloob(KUZAMA)油田、Sihil油田等,其中坎塔雷尔油田(Cantarel1)是世界级的巨型油气田。

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区油气储量和产量变化图

据墨西哥本国统计,截至2007年底,墨西哥的石油探明储量为14.38亿吨,居世界第16位,天然气的估计探明储量为3679亿立方米,居世界第35位。2008年,墨西哥能源部为了方便对其辖区海域内油气勘探开发活动的行政管理,将其产油区(包括陆地和海上部分)分别划分为北部区域(包括传统的Sabinas、Burgos和Tampico-Misantla含油气盆地以及部分海上区域)、南部区域(以Veracruz和Southeast盆地为主)、东北海区(以Cantarell产油区为主)和西南海区(除上述区域海上部分的以外区域)。其中,2007年东北和西南两个海区生产的原油总量为1099.8×106bbl,约占墨西哥石油总产量的98%。因此,墨西哥在墨西哥湾油气勘探开发的总趋势也是由传统的陆上油田向墨西哥湾深水区进军。

对墨西哥湾异地盐下深水砂岩储层的勘探是北美油气勘探的一个新领域。盐下勘探的主要区域为南路易斯安那大陆架,区域上该勘探带位于一系列的陆内盐盆地(东得克萨斯、北路易斯安那和密西西比盐盆地)和得克萨斯—路易斯安那斜坡之间。

对盐下区带的钻探活动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第一口盐下发现井由Exxon公司在Mississipi峡谷211-1井钻于1989年底至1990年初,钻穿了3000ft(990m)的盐层。Exxon公司报告中的总储量为1×108bbl甚至更多。该远景区在4400ft(1300m)深的水下,截止1997年已有超过30口井以盐下区带为目标,共有8个发现,其中至少有3个具有商业价值。根据至少25个的重要油田数据信息估计,盐下区带潜在的储量为12×108bbl的油和15×1012ft3的天然气。

近几年勘探界已认识到盐下构造大而简单,与陆棚比较相似,建立了合理的深水地质模型,采用超深钻井技术钻了15口探井,成功率达到33%~50%,于1999年发现了Crazy Horse油田,估计可采储量为10×108bbl,是迄今墨西哥湾深水勘探最重要的发现。之后又有一批大的发现,估计储量达15×108bbl。另外,1991年在墨西哥湾中心Atwater峡谷63区块没有发现中新世香普兰统盐圈闭,1999年在该区块有效应用三维地震数据后,初步界定为盐核背斜圈闭。相似盐核背斜在Green峡谷密西西比扇体褶皱带区已被证实有油气存在。2000年第一季度Texaco和Agip合钻的Champlain井证实,Atwater峡谷63区块中新世中期发育的优质砂岩中有较好的油气存在。

Ⅶ 石油地质特征

一、生油条件

江汉盆地构造发育的两个断陷阶段的中、晚期和两个坳陷阶段的早、中期,分别发育了各具特点的生油层系,即上白垩统渔洋组、古新统沙市组上段、下始新统新沟嘴组下段及上始新统至渐新统下部潜江组等生油层系。现仅就新沟嘴组下段和潜江组两生油层作简要介绍。

下始新统新沟嘴组下段为构造拗陷阶段的沉积,生油层分布面积广,为8649km2,但厚度薄,一般150~300m,最厚350m。平面上,生油层厚度具有北薄南厚,东薄西厚的特点,缺乏明显的生油深洼陷,相对以江陵凹陷的梅愧桥-虎渡河-资福寺向斜带,潜江凹陷的周矶-总口向斜带及沔阳凹陷的峰口地区,生油层较厚。

上始新统至渐新统下部潜江组生油层属第二个断陷-坳陷构造旋回沉积,由于差异沉降,发育了咸淡水介质两种环境沉积的生油层。据统计,潜江组暗色泥岩分布面积8590km2,总体积为4415Gm3。由于盆地后期回返抬升作用不均衡,平面上形成7个孤立的成熟生油岩分布区,总面积1459km2,体积为610Gm3

以潜江凹陷为例,潜江组和新沟嘴组生油层地球化学特征仍有一定的差别,比较而言,潜江组有机质丰度高,达到较好-好生油岩级别,母质类型主要为腐泥-腐殖型和腐殖-腐泥型;新沟嘴组有机质丰度虽不及潜江组,多达到较好-较差生油岩级别,母质类型以腐殖型和腐泥-腐殖型为主。

由于剖面岩性不一,潜江凹陷不同层系生油岩的有机质热演化特征有别。新沟嘴组主要为砂、泥岩剖面,地温梯度较高,平均每100m为3.1~3.5℃;潜江组盐韵律发育,地温梯度较低,平均每100m为2.7℃。

江汉盐湖环境,水介质含盐度高,易于形成强还原条件,十分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而且盐系沉积速率大(达0.32mm/a),使生油层迅速掩埋,烃类转化率很高。因此,仍能生成较丰富的石油。

二、储油条件

江汉盆地储集层以砂岩为主,还有泥灰岩、白云质泥岩、玄武岩及致密砂岩等次要储集层。

新沟嘴组储集层:砂岩分布面积11000km2,主要分布于江陵、潜江、沔阳3个凹陷。平面上,砂岩具有北厚南薄、西厚东薄的特点。纵向上,砂岩中分布于新沟嘴组下段,可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油组。总的看来,沉积相带控制了砂岩的发育,并对物性好坏有一定影响。江陵凹陷北部砖桥、后港一带,为三角洲平原相区,分流河道砂岩发育,是好的储集岩分布区;沙市—李端口一线以北地区,属三角洲前缘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河口坝、天然堤及远岸沙坝等,属较好储集岩分布区。潜江凹陷的泽口、渔薪地区,属滨湖滩砂相,是较差储集岩分布区;老新、拖谢一带及新沟地区属远岸湖滩砂相区,为差储集岩分布区。

潜江组储集层:砂岩主要分布在潜江、江陵、小板3个凹陷,面积约6078km2,砂岩一般厚度50~400m,其中具渗透性的砂岩30~300m,以近物源的大路口、钟市两地区砂岩较发育,厚度达500m 以上。主要岩性以粉、细砂岩为主,仅近物源区有少量中粒砂岩。

潜江组纵向上,自上而下从潜一段至潜四段,砂岩分布面积越来越大。且物性逐渐变差。潜江组纵向上可划分为24个油组,39个砂组,由于沉积时水动力条件的差异,各砂组发育程度不一,分布面积有大有小,其中以潜12砂组分布面积最大,为1206km2,从平面上看,以近物源的凹陷北部的钟市、潭口、渔薪等地砂岩较发育,自北而南各砂组、砂层依次减薄、尖灭。

三、圈闭条件

1.构造圈闭少

区域拉张应力环境,断裂活动控制了盆地构造的形成、发育,局部构造多与断层有关;此外,由于盐系地层发育,因其塑性上拱,也形成了部分构造。总的看来,盆地局部构造不发育,构造圈闭数量少。已发现的构造圈闭有背斜、断鼻、断块三种类型,又以后两种类型为主,如潜江组全盆地共发现60个构造圈闭,其中断鼻占72%;新沟嘴组全盆地共发现113个构造圈闭,其中断鼻占65%,断块占28%。平面上,背斜构造多分布于各凹陷的中部,且多与盐系地层上拱有关;断鼻多见于盆地边缘,呈花边状分布。

盆地构造圈闭虽然数量少,但聚油能力较高,如潜江凹陷已探明的70%石油地质储量位于构造圈闭内,其原因是:构造圈闭内往往是多油组多层含油,含油井段长,油层厚度大,且常具多种油藏类型等优越的聚油条件。

2.非构造圈闭众多

江汉盐湖沉积岩性岩相变化大。砂层总的变化规律是厚砂层比薄砂层变化快,而砂层越厚变化越快,一般以厚度1~2m砂岩分布较稳定。纵向上同一砂组往往是下部砂层变化快,上部砂层较稳定。

潜江凹陷潜江组39个砂组,上百个砂层的平面分布不一,形态多种多样,有舌状、指状、树枝状、席状、带状、透镜状等,造成砂岩分区内各砂组、砂层的尖灭线错综复杂,在构造条件的配合下,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岩性圈闭,成群成带分布,如凹陷北部靠近物源的钟市、潭口地区,发育盐湖陡坡三角洲、沿岸坝等砂体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凹陷中部的王、广、浩断裂构造带,发育砂岩舌状体、透镜体与构造、断层配合形成的构造-岩性圈闭和与盐丘有关的地层圈闭及裂隙圈闭;凹陷东南斜坡的张港、潜江、熊口一带是区域性砂岩尖灭带,在斜坡上形成众多的岩性圈闭。

四、保存条件

潜江凹陷潜江组盐湖沉积,膏盐发育,油气保存条件好,表现在:①盐岩分布区内普遍具数米厚的油浸泥岩,非渗透性强。②盐岩分隔作用,造成潜江组纵向上含油层位多(已发现22个油组含油),井段长(油层埋深最浅为738.6m,最深为3518.4m),油气较分散。③已发现的上百条大大小小正断层,不论落差大小,只要形成圈闭,对油气都具较好的封堵、遮挡作用,仅个别大断层(如潜北)由于断层的后期活动,出现少量的油气调整。

新沟嘴组属砂泥岩剖面,保存条件亦好,油气受到破坏、散失的现象少见。

五、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江汉盐湖盆地油藏除具备一般盆地油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油源条件上,盐湖沉积的生油层和储集层,纵向上被多个盐岩层所分隔,平面上又被断层分割成若干区块,造成油气运移聚集纵向受盐层所阻,横向受断层所限,油气是以分层系分区进行运移聚集的。砂岩体与生油岩体的配置关系、砂岩体的输导能力及圈闭的聚油能力决定了油藏的规模和含油丰度。一般以以下两种情况叠置较好:①砂体主体部位叠置于生油岩体之上,砂体分布区内具构造圈闭或侧翼上倾尖灭形成岩性圈闭,形成较丰富油藏。②生油深洼陷内的浊积体-透镜体,具良好供油条件。

在油气分布规律上,江汉盐湖盆地与一般淡水盆地基本一致,表现在:①生油深洼陷(有利区)控制油气分布。如蚌湖向斜是江汉盆地潜江组生油深洼陷,其生成石油量占全盆地潜江组生油量的90%以上。②有利相带内继承性发育的二级构造带具有多种多样的油藏类型,常常整体含油,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地带。如位于蚌湖生油洼陷南缘的王、广、浩断裂构造带,已发现10 多种油藏类型,纵向多油组(13个),平面上叠合连片(>30km2),含油丰度较大(平均37万t/km2)。

总之,江汉盐湖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可归纳为如下特点:生多(总生油量多)排少(排烃量少);构造圈闭不发育,岩性及其他非构造圈闭众多;油气保存条件好,以生油深洼陷周缘油气最丰富;油气分布具“广、多、薄、散、杂、碎”的特点(即“广”,在成熟生油岩分布区内均有油气显示;“多”,含油油组多,油藏类型多;“薄”,油层薄,一般1~3m;“散”,纵向上分散,井段长;“杂”,油田内层系复杂;“碎”,构造上断层多,以致块小,油藏规模亦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