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延安旅游,有什么值得一去的地方
延安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境内有历史遗迹5808处,革命纪念地445处,珍藏文物近7万件。有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个,石窟寺14处,有建于唐代的宝塔等12处古建筑,现存革命旧居140多处。延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第一号古墓葬——轩辕黄帝陵(5A)、宝塔山景区(4A)、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钟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延安黄河壶口瀑布(4A)、全国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兰故里万花山、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干坤湾)、延安国家森林公园、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等。延安是中国红色旅游景点最多、内涵最丰富、知名度最高的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区,有枣园革命旧址(4A)、杨家岭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凤凰山革命旧址、南泥湾、清凉山、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等等,红色旅游资源数量占陕西省红色资源总量的72%,是全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革命遗址群,被授予“中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称号。2012年延安全市年接待中外游客人次已突破2000万。2013年,黄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顺利通过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专家验收。
安塞腰鼓、洛川蹩鼓、陕北说书、安塞剪纸、陕北秧歌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21个民间艺术品种被列入省级民间文化保护项目。
人文景观
黄帝陵(AAAAA)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Huangdi;YellowEmperor)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为全国首批确定的5A级旅游景区。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着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宝塔山景区(AAAA)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又称为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是名城延安的标志,是中国革命圣地的象征。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曾经为第二套人民币贰圆券的正面图案。
钟山石窟——敦煌第二
钟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西北佛教传播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位于陕西省子长县城西15公里处的钟山南麓,又名万佛岩、普济寺、大普济禅寺、石宫寺。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国最早的石窟群"、“全世界罕见的石窟,艺术价值不在莫高窟、龙门、云岗石窟之下”、“第二个敦煌”。
太和山
太和山又名清凉山,位于延安城北的延河岸上,隔延河水与凤凰山、宝塔山相望。这里山势高耸,风景别致。山上保存完好的建筑物有自隋唐至清代的各类石窟,其中万佛洞是最大的石窟,窟内四周墙壁上雕刻有神态各异的大小佛像万余尊,山顶有太和宫,西有尸毗岩、桃花洞、山腰有诗湾、水照延安、月儿井、琵琶桥、定痂泉、仙人洞、琉璃塔等名胜。清凉山东侧是延安时期的中央印刷厂、新华广播电台、新华通讯社总社、解放日报社、新华书店等革命文物旧址。
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位于延长县城西石油希望小学操场,延长油矿的前身“延长石油官厂”,创建于1905年,是中国陆上开发最早的油田,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延安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延长油矿是中国石油工业之母。
秦直道
陕北俗称“皇上路”“圣人条”,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其道历经2000年风雨,大部分路面仍保存完好,多处坚硬的路基上只有杂草衍生,竟未长乔木,尤其是甘泉县境内的方家河秦直道遗迹,跨河引桥桥墩依然存在,夯土层十分清晰。如今,部分完整的秦直道已被列入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然景观
黄河壶口瀑布(AAAA)
中国黄河上的着名瀑布,其奔腾汹涌的气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中段,总面积约60平方千米。号称“黄河奇观”,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以壶口瀑布为中心的风景区,集黄河峡谷、黄土高原、古塬村寨为一体,展现了黄河流域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02年,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
延川黄河蛇曲是发育在秦晋大峡谷中的大型深切嵌入式蛇曲群体,规模宏大,是中国干流河道上蛇曲发育规模最大、最完好、最密集的蛇曲群。黄河流经延川县境形成“S”形干坤大转弯,古称河怀湾,其得名于天地、日月、阴阳、刚柔、干坤之象。黄河在这里陡然急转,形成了320度大转弯,被称之为“天下黄河第一湾”。2005年8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审核通过,成为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
延安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1992年建园、面积为5446.6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5.6%,是国家惟一的城郊生态型森林公园。
魏塔古村落
魏塔村古朴,宁静,原生态。
没有城市的喧嚣和拥堵。人置身于此,轻松、自由,可寻找到一片心灵宁静的归宿,吸引了大量画家写生、摄影以及电影拍摄。延安大学艺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院附中、陕西国画院等在此挂牌并确定为写生创作基地。先后有许多画家来此写生,着名的就有李爱国、袁武、许勇、孙志钧、陈钰铭、李乃蔚、邹立颖、马新林、邢庆仁、范华、陈晓光、盛沉、张春华、钟剑秋、廖哲林(台湾)等人,创作了一批批优秀作品。魏塔成了名符其实的“画家村”。
万花山
位于延安市城区西南方向杜甫川,距市区20公里,以漫山遍谷的野生牡丹而闻名。这里是中国四大牡丹源生地之一,传说这里还是是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这里集中了上万株野生牡丹,每年的春夏时节,姹紫嫣红的牡丹竞相盛放,香气袭人,美景怡人。1939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林伯渠等就曾徒步到万花山观赏牡丹。
革命遗迹
枣园革命旧址(AAAA)
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的枣园村。
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现旧址大门石柱两侧尚有康生所书“延园”二字。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此居住期间,继续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
延安革命纪念馆(AAAA)
国家一级博物馆。建于1950年1月,原馆址在南关交际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1954年迁往杨家岭原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定名为“延安博物馆”。1955年迁至城内凤凰山麓革命旧址院内,改名为“延安革命纪念馆”,1973年6月迁往王家坪现址。郭沫若1971年来延参观时题写馆名。主要宣传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近13年间,党中央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号工程”。
杨家岭革命旧址
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
凤凰山麓革命旧址
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凤凰山脚下,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此居住,是中共中央到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在此居住期间,毛泽东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战争与战略问题》等着作。
王家坪革命旧址
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这里是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司令部(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也是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王稼祥等领导同志和中央军委及八路军总部所属机关负责同志住过的地方。
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
位于延安城东北5公里桥儿沟,现保存有天主教堂一座和石窑洞数十孔,是当时延安惟一的地道的西式建筑。属1961年国务院颁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艺术学校。1940年,毛泽东题写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
南泥湾革命旧址
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
延安新闻纪念馆
延安新闻纪念馆位于延安城区清凉山南麓,是由中宣部、广电总局、新华社、人民日报社、新闻出版署等部门(单位)共同筹资修建而成,是全国唯一的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
“四.八”烈士陵园
1946年4月8日,参加重庆国共和谈的中共代表王若飞、秦邦宪等乘坐美式运输机由重庆飞返延安。因云雾蔽日,飞机迷失方向,误撞山西兴县黑茶山,包括4名美军机组人员在内的17人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烈士。“四·八”烈士陵园是全国第一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于1936年6月1日正式成立,始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次年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长林彪。至1945年抗战胜利,总校先后办学八期,并在全国创建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一所附设中学,培养了十多万名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军政人才基础,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 延安海拔多少米
延安海拔1101米,气压89KPa,经度109.48158,纬度36.556772。
延安属于暖温带,气候较为干燥,早晚温差较大,年均无霜期170天,年均气温9.2℃,年均降水量500多毫米。延安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大陆第一口油井位于本市延长县,石油开发已有百年历史。
延安土地辽阔,光照充足,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苹果、红枣等农产品品质优良,享誉海内外。“延长石油”、“洛川苹果”均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延安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发展旅游业具有广阔前景。
以中华民族圣地黄帝陵、中国革命圣地延安、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驰名中外,陕北民歌、陕北大秧歌、安塞腰鼓、农民画、剪纸等民间艺术久负盛名,是西部地区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市内有历史遗迹5808处,革命旧址445处,珍藏文物近7万件。
(2)延安地区石油井有多少米扩展阅读:
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文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 。
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延安是“双拥运动”发祥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着“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的美誉 。境内有各类文物遗址点8545处,其中革命遗址445处。 2017中国年度文化影响力城市。
延州和延安之名始见于《隋书》。《地理志》云:“延安郡,后魏置东夏州,西魏改为延州,置总管府。开皇中,府废统县十一,户五万三千九百三十九。大业三年(607年),在肤施置延安郡。”
3. 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是何时钻成的
黄龙县历史名胜
在陕西省黄龙县,有几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探索。首先是小寺庄石窟,它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北35公里处,也称为圣寿寺石窟。这个石窟高2.6米,宽2.7米,深3.5米,内雕有九尊石刻,包括释迦牟尼佛、迦叶、阿难等,展现了北宋初期的艺术风貌。窟门外西侧,弥勒佛坐像静立,东壁上的题刻揭示了其建于北宋咸平三年。
延安城内的宝塔山摩崖石刻,被誉为"嘉岭第一胜境",拥有九组宋代石刻,其中范仲淹的“嘉岭山”题字,以其遒劲有力的字体,展示了北宋时期的文化风采。铁边城遗址则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时期建于1058年,古城墙、烽火台和窑洞等遗迹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子长县的子长钟山石窟和普同塔也极具价值。子长钟山石窟,建于宋英宗治平四年,窟内万佛洞的雕塑精美绝伦,人物形象生动。普同塔,六边七级实心塔,塔身和塔刹的雕刻艺术展现了宋代的建筑风格。惠善大和尚塔则是明成化年间的作品,保存良好。
延安的延长县是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所在地,1907年在此钻成的“延一井”见证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起步。而吴起镇革命旧址则是红色历史的重要纪念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曾在此驻扎并制定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些历史名胜不仅是艺术的瑰宝,也是历史的见证,为后人展示了黄龙县丰富的文化积淀。
(3)延安地区石油井有多少米扩展阅读
黄龙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位于陕西省中北部,延安市东南缘。西接洛川、南与白水、澄城、合阳毗邻,东临韩城、北靠宜川。全县辖2镇11乡、5个居民委员会、110个行政村,总人口4.6万人,区域面积275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00米,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602毫米。无霜期长达186天。 境内群山绵亘,林木丰蕴,资源广博,风光秀美,着名的瓦子街战役就在这里打响。
4. 哪个国家最早发现石油这种资源
1. 石油资源的最早发现
中国陕西省延安地区的延河流域,据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所着的《汉书·地理志》记载,这里有可燃的洧水,这可能是对石油最早的记载。
2. 石油的科学命名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1080年考察延河流域后,在其着作《梦溪笔谈》中首次综合了多种名称,提出了“石油”这一科学术语,预言石油将在未来广泛应用。
3. 石油的开采历史
中国是最早开采石油的国家之一。早在1303年,延长县就有石油井的存在,这在《大元一统志》中有记载。1907年,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在延长县七里村打出。
4. 石油的利用与加工
中国古代很早就发现了石油的可燃性,并将其用于照明。唐宋时期,陕北人民已能利用固态石油制作蜡烛。明代时,人们已能从石油中提炼灯油。沈括还发明了用石油烟炱制墨的工艺。
5. 石油的其他用途
石油在古代还被用作药物、军事用途、润滑剂、防腐剂、粘合剂等。古代人们还将石油称为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脑油、石烛等。
总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古代的发现和利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5. 哪个国家最早发现石油这种资源
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石油是在中国现今陕西省延安地区的延河流域。据东汉(公元32—92)着名历史学家班固所着《汉书·地理志》记载“上郡高奴县(指延安一带),有洧水,肥可燃”。据考证,这是目前对石油最早的记载。
世界上第一个为石油命名的人,是我国北宋大科学家沈括,他在1080年到延河流域考察后所着《梦溪笔谈》中记载,“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第一次综合了“可燃水”、“肥”、“石漆”、“石蜡水”等名称,提出了“石油”这个科学的命名。
我国又是开采石油最早的国家,1303年前,延长县就有石油井的存在。据1303年成书的《大元一统志》记载,“在延长县南迎河,有凿开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癣”,又“延川县西北八十里,永坪村有一井……”。1907年,我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在延长县七里村打成。原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在1985年曾为现存延长县西桥小学校园内的这口油井题了“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的字。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
我国古代较早发现石油的地方有三处,即今陕西延安、甘肃酒泉、新疆库车附近。其中以延安地区为最早。《汉书-地理志》记载:"高奴,有洧水,可〓",人们"接取用之"。高奴在今延安一带,洧水是延河的一条支流,〓为"燃"字的古写。此处说的可燃之物,就是漂浮在洧水水面上的石油。这里不但记载了约2000年前在陕北地区发现了石油,还认识到石油的最重要性质枣可燃性。
比陕北石油的发现稍晚,约1700年前人们在甘肃酒泉地区发现了石油;约1100年前,又在新疆库车一带发现了石油。
石油在古代曾被称为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脑油、石烛等等。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首先使用了"石油"的名称,指出"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我国古代不仅很早就发现了石油,而且很早就开始了对石油的利用。
我国古代认识到石油的可燃性后,即将它用于照明。唐、宋以来,陕北人民已能利用含蜡量极高的固态石油制作蜡烛,称为"石烛"。明代的《格古要论》还记述了陕北人民将石油煎制后用于点灯的情形,说明我国最迟在400年前已经发明了从石油中提炼灯油的技术。这是石油加工和应用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发明用石油烟炱制墨的工艺。这是我国古代石油利用的一个独特方面,也是世界上以石油造炭墨的开始。古代曾把石油当作药物来杀虫治疮。从公元六世纪起,史籍中不断有石油用于军事的记载。此外,我国古代还把石油用作润滑剂、防腐剂、粘合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