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郭天民的论文情况
发表论文130余篇,论文目录如下:
1 甲烷水合物恒温恒压分解过程研究 地球化学 2003-04-26
2 含氢气体水合物生成条件的测定和计算 化工学报 2003-01-30
3 用激光散射法研究冷冻剂R12水合物的生成动力学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2003-08-20
4 高压注气过程中沥青质沉淀机理及规律的实验研究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5-30
5 用局部组成活度系数模型计算原油中石蜡沉淀量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1-30
6 多相混输管线中的水合物抑制研究现状 天然气工业 2003-09-28
7 气-液-液-水合物多相平衡闪蒸的新算法 化工学报 2005-09-30
8 利用气体水合物技术分离含氢气体混合物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2-20
9 笼型水合物研究进展 化工进展 1999-01-25
10 锦州黑油水化物生成条件及降凝剂抑制影响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1999-02-25
11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利用和环境危害与保护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1999-05-25
12 用Lennard-Jones和Kihara位能模型预测真实流体的PVT性质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08-05
13 用于筛选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模糊数学模型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10-05
14 基于PR状态方程的粘度模型 石油学报 1999-05-25
15 水合物法分离技术研究 现代化工 1999-02-20
16 活性炭中甲烷水合物的储气量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02-04-30
17 活性炭中甲烷水合物的生成动力学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02-06-30
18 水合物氢气分离技术及相关动力学研究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5-30
19 凝析气水合物生成条件的测定及计算 石油学报 2002-03-25
20 高压高温下氮气在碳酸氢钠水溶液中溶解度研究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 1999-12-30
21 含极性抑制剂体系中水合物生成条件的研究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0-02-29
22 高压高温下气体在电解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 化工学报 2000-08-25
23 气体水合物生成机理和热力学模型的建立 化工学报 2000-10-25
24 原油正构烷烃沥青质聚沉机理研究及沉淀量测定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10-30
25 多元混合物相包线的Newton-Raphson算法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6-30
26 G~E型状态方程混合规则计算烃水相平衡的结果对比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12-30
27 特高压力下天然气压缩因子模型应用评价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12-30
28 水合物模型的建立及在含盐体系中的应用 石油学报 2000-01-25
29 原油特征化方法的改进 石油学报 2000-07-25
30 用标度方程预测沥青质沉淀点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1-12-25
31 H型气体水合物导热系数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化工学报 2001-04-30
32 一种从含氢气体分离浓缩氢的新技术——水合物分离技术 化工学报 2001-12-30
33 氮-烃体系高压相态行为的研究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01-06-30
34 二氧化碳水合物分解动力学研究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7-30
35 油藏原油中石蜡沉淀的模型化研究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1-30
36 水合物成核动力学研究现状 石油学报 2001-07-25
37 高压注气条件下沥青质沉淀的实验研究 化工学报 2002-02-28
38 甲烷水合物分解动力学 化工学报 2002-09-30
39 活性炭中甲烷水合物的分解动力学 化学学报 2002-08-20
40 水中悬浮气泡法研究水合物生长动力学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2002-02-20
41 富硫化氢酸性天然气相态行为的实验测定和模型预测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994-09-30
42 凝析气藏流体相态行为的实验研究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08-05
43 水合物生成和分解动力学研究现状 化工学报 1995-12-25
44 通用立方型状态方程汽液平衡计算工具软件包──VLE-TOLPAK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1995-06-30
45 高温高压下气体在水/地层水中的溶解度实验装置的建立和校核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996-03-30
46 高温高压下甲烷在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解度测定及模型计算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996-12-30
47 分离五组分含复杂精馏塔流程的研究 化工学报 1996-08-25
48 非经典近临界流体相态行为的研究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08-05
49 凝析气PVT测试计算机辅助计算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12-05
50 Wong-Sandler新型混合规则应用于MKS状态方程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997-03-30
51 Mathias近临界校正方法的探讨与改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997-06-30
52 气体水合物平衡生成条件的测定及预测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997-09-30
53 普遍化立方型状态方程中Wong-Sandler型混合规则的建立 化工学报 1997-06-25
54 沥青质沉淀研究进展综述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7-10-23
55 甲烷水合物在纯水中的生成动力学 化工学报 1998-06-25
56 H型气体水合物结构稳定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化工学报 1998-12-25
57 电解质水溶液体系中气体水合物生成条件的预测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98-04-05
58 含盐和甲醇体系中气体水合物的相平衡研究 Ⅰ.平衡生成条件的测定 石油学报 1998-07-05
59 含盐和甲醇体系中气体水合物的相平衡研究 Ⅱ.理论模型预测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98-10-05
60 纯组分高压流体的粘度模型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12-05
61 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研究的进展 天然气工业 1998-05-25
62 颗粒物料通过孔口流落的基本性质 化工学报 1960-04-30
63 多层流态化床的研究Ⅰ 液-固系 化工学报 1966-03-02
64 多层流态化床的研究Ⅱ 气-固系 化工学报 1966-03-02
65 应用状态方程预测液-蜡(固)相平衡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92-04-01
66 TPT粘度方程的参数修订及其混合规则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 1992-12-30
67 立方型扰动硬链方程——应用于近临界流体相态行为预测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 1992-04-01
68 半理论LVIS粘度模型应用于油藏原油 化工学报 1993-05-01
69 固体硫在超临界/近临界酸性流体中的溶解度(Ⅰ)实验研究 化工学报 1993-06-30
70 固体硫在超临界/近临界酸性流体中的溶解度(Ⅱ)热力学模型 化工学报 1993-06-30
71 基于Patel-Teja状态方程的统一粘度模型(Ⅱ)应用于油气藏流体粘度的预测 化工学报 1993-12-27
72 螺旋卷式膜组件中天然气分离过程的模拟计算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03-02
73 改进型Du-Guo状态方程及其在高含CO_2油藏原油中的应用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993-10-01
74 DGPVT软件包的开发及应用 北京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03-02
75 官能团模型在非理想溶液汽-液平衡和精馏计算中的应用——UNIFAC和Wilson模型的比较 华东石油学院学报 1978-05-01
76 非理想溶液的相平衡和精馏计算——Prausnitz-Wilson模型的应用(一) 化学工程 1978-08-29
77 非理想溶液的相平衡和精馏计算(二)——Prausnitz-Wilson模型的应用 化学工程 1978-10-28
78 非理想溶液的相平衡和精馏计算(三)——Prausnitz-Wilson模型的应用 化学工程 1978-12-27
79 非理想溶液精馏过程的数学模拟计算(一) 上海化工 1978-12-27
80 非理想溶液精馏过程的数学模拟计算(三) 上海化工 1979-05-01
81 若干活度系数模型在非理想溶液精馏计算中的应用和比较(Ⅰ) 石油炼制与化工 1979-06-30
82 若干活度系数模型在非理想溶液精馏计算中的应用和比较(Ⅱ) 石油炼制与化工 1979-07-30
83 若干活度系数模型在非理想溶液精馏计算中的应用和比较(Ⅲ) 石油炼制与化工 1979-08-29
84 四种活度系数模型在汽-液平衡和精馏计算中的应用和比较 化工学报 1980-04-30
85 用修正的Soave模型模拟丙烯碳酸酯-环氧丙烷-二氧化碳三元系的相平衡 化学工程 1981-08-29
86 精馏过程的设计型算法(Ⅰ)——常规塔 化学工程 1982-06-30
87 液-液平衡数据的关联和预测 化学工程 1982-08-29
88 精馏过程的设计型算法(Ⅱ)——复杂塔 化学工程 1982-08-29
89 三对角矩阵—牛顿-拉夫森联合法——一种改进的精馏算法 华东石油学院学报 1982-05-01
90 液-液平衡数据的关联和预测 华东石油学院学报 1982-05-01
91 液-液萃取过程的模拟计算 化学工程 1982-10-28
92 状态方程应用于非理想溶液的汽-液平衡计算 (Ⅰ)改进的SRK模型 华东石油学院学报 1983-05-01
93 三对角矩阵和牛顿-拉夫森联合法——一种改进的精馏算法 化学工程 1983-03-02
94 状态方程应用于非理想溶液的汽-液平衡计算——改进的SRK模型 化学工程 1983-05-01
95 局部组成型的立方转子链状态方程 化工学报 1985-03-02
96 复杂精馏塔的设计型算法 化工学报 1985-06-30
97 立方型转子链状态方程及其应用(一) 化学工程 1985-03-02
98 立方型转子链状态方程及其应用(二) 化学工程 1985-05-01
99 立方型转子链状态方程及其应用(三) 化学工程 1985-06-30
100 第四届国际流体性质和相平衡会议在丹麦举行 化工进展 1986-10-28
101 三相闪蒸和精馏的模拟计算——应用于含水原油稳定精馏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87-10-01
102 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条件的预测Ⅰ.不含抑制剂的体系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88-09-30
103 多元混合物相包线的计算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88-04-01
104 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条件的预测 Ⅱ.注甲醇体系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88-12-30
105 电解质溶液热力学性质模型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9-08-29
121 混合溶剂-盐体系的汽液平衡 化学工程 1991-06-30
122 新基团贡献型状态方程VDW—GC应用于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的相平衡计算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991-04-02
123 普遍化范德华配分函数有关理论进展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 1991-10-01
124 气体在电解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计算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91-04-02
125 凝析气P-V-T数据的计算机拟合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91-07-02
126 原油残余馏分组分分布的预测 石油炼制与化工 1991-04-16
127 将PT状态方程应用至高压电解质体系 化工学报 1992-03-01
128 立方扰动硬链方程 化工学报 1992-10-27
129 用CO_2-CH_4体系评价不对称醋酸纤维素膜的分离特性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10-27
⑵ 民和盆地
一、前言
民和盆地位于甘、青两省交界地带,界于东经102°20'~104°00',北纬35°40'~36°50'之间。西起青海省乐都县、东至兰州市皋兰县,南起永靖县,以拉脊山、雾宿山为界,北抵甘肃省永登县,以马牙雪山、天王山为界。盆地呈枫叶形,东西长120km,南北宽约100km,面积11200km2,是一个在中祁连断隆带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
民和盆地的石油勘探始于1935年,历时64年。从1952年开始,地质部门、石油部门都在此工作过(图10-27-1)。
民和盆地油气资源评价报告主体工作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完成。
图10-27-1 民和盆地勘探程度图
二、地质条件
(一)构造单元划分
根据吐哈油田公司1999~2001年地震勘探成果,可将盆地划分为永巴坳陷、皋兰隆起和乐都隆起三个一级构造单元(表10-27-1)。
(二)地层特征
民和盆地是一个煤、油气伴生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盆地周边出露和分布元古界变质岩地层(大板山、天王山、哈拉古山、甘露池、黑石川等地)和古生界浅变质岩地层(马牙雪山、拉脊山、雾宿山、马牙雪山)以及加里东期和海西早期的岩浆岩(拉脊山、哈拉古山等地)。盆地内主要分布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局部地区零星分布三叠系和古生界,侏罗系和白垩系为勘探目的层(表10-27-2)。
表10-27-1 民和盆地构造单元划分表
(三)烃源岩条件
民和盆地烃源岩分布在中侏罗统地层中,可分为湖相泥质岩和煤系两大类烃源岩,以暗色泥质岩为主。
1.有机质丰度
(1)中侏罗统湖相泥岩类。
中侏罗统湖相泥岩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岩、泥灰岩及油页岩。油页岩和湖相泥岩的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2.0%和3.69%,其中72%的样品的有机碳含量大于3.0%,95%的样品的有机碳含量大于1.0%;氯仿沥青“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2122%和0.41%,61%的样品的氯仿沥青“A”大于0.1%;总烃平均含量分别为2163ppm和2201ppm,77%的样品的总烃含量大于500ppm;岩石热解生油潜量分别为6.45mg/g和0.055mg/g,69%的样品的生油潜量大于6.0mg/g。以上数据表明民和盆地中侏罗统泥质烃源岩的丰度较高(表10-27-3)。
(2)中侏罗统煤系烃源岩。
民和盆地中侏罗统下部还有一套煤层,其平均有机碳含量为62.18%;氯仿沥青“A”的平均含量为0.7947%;总烃平均含量为3070ppm;岩石热解生油潜量为91.41mg/g。为偏差丰度烃源岩。盆地沉积盖层其他地层中暗色地层较少,各项丰度指标很低,基本不具生烃能力。
表10-27-2 民和盆地地层系统简表
表10-27-3 民和盆地中侏罗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统计表
2.有机质类型
(1)干酪根显微组分。
暗色泥岩、油页岩干酪根主要由大量利于成烃的水生藻质体组成,其他显微组分较少,为含腐殖的腐泥型干酪根,具有较高的生油潜力。煤样干酪根为腐殖型干酪根,但有相当数量的壳质体。
(2)干酪根元素组成。
数据主要来自井下、露头剖面干酪根元素资料17个(其中油页岩4个,暗色泥岩8个,高碳泥岩2个,煤岩样3个)。
1)中侏罗统油页岩的H/C原子比一般大于1,最高可达1.44,表明其成烃母质中含有较高的富氢组分,生烃潜力较大,类型属Ⅰ型或Ⅱ1型。
2)湖相泥岩H/C原子比变化范围较大,变化于0.6~1.5之间,总体看以Ⅱ型为主。
3)煤、高碳泥岩H/C原子比为0.55~0.8,属Ⅱ2型或Ⅲ型有机质。
(3)干酪根红外光谱特征。
干酪根红外光谱吸收峰的强度反映了其分子结构中各基团的组成特征。其中,1460cm-1、1380cm-1、2920cm-1和2850cm-1反映脂族基团的吸收,1600cm-1反映芳核C=C共轭双键伸缩振动的吸收,1710cm-1反映含氧基团的振动。而脂族基团、芳香基团和含氧基团的吸收峰相对强度可以反映干酪根类型和演化。
民和盆地烃源岩干酪根红外参数1460cm-1/1600cm-1、2920cm-1/1600cm-1,它们与H/C原子比的相关性较好。其中泥岩、油页岩基本为Ⅱ1型,煤或接近煤层的油页岩则为Ⅱ2型或Ⅲ型有机质。
总之,目前所见到的烃源岩成烃母质类型以中侏罗统油页岩为最佳为Ⅰ型或Ⅱ1型;湖相泥岩以Ⅱ型为主;煤、高碳泥岩为Ⅱ2型或Ⅲ型有机质。
3.有机质成熟度
出露地表或埋深很浅的煤矿中烃源岩的有机质成熟度镜质体反射率Ro值变化在0.32%~0.86%,岩石热解最高温度Tmax为426℃~437℃,OEP为1.01~2.12,有机质的成熟度在未熟和低熟阶段徘徊,表明这些位于盆地边缘的烃源岩经历了低成熟热演化阶段。
巴参1井是民和盆地目前较深的一口井,中侏罗统烃源岩的埋深3600~3700m,其Ro值为:3642~3653m井段1.319%,3678~3686m井段1.337%,多数样品的Tmax集中在450℃附近,两种参数的数据表明该井侏罗系烃源岩已经历过生油高峰和湿气凝析油初阶段的演化。
(四)储盖条件
民和盆地储集层为砂岩孔隙类型。大通河组和河口群是民和盆地分布最广泛、厚度最大的储集层系,大通河组厚度较大的粗碎屑岩具相对较好的储集性能,砂岩、粉砂岩占地层厚度比例大于50%,砂层单层一般为2~3m,最大达20余米。窑街—享堂峡、海石湾、巴州地面及井下大量物性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储层物性不太理想。属低孔低渗—特低孔渗储层。
民和盆地有三套区域性盖层:中侏罗统窑街组上部和红沟组中部、河口群中部、西宁群中上部。其中河口群中部是最重要的一套盖层。发育一套漫湖—浅水湖相的棕褐、灰绿、灰黑色泥岩、页岩,质地较纯,发育水平纹理、页理。这套泥页岩厚度为70~300m,单层厚度从10~28m不等。
三、资源评价方法与参数
选择类比法和成因法两大类方法,以类比法中的资源丰度类比法为主要方法,成因法为辅,计算盆地的地质资源量、可采资源量。
(一)类比法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烃源岩目前处在生油阶段,民和盆地与其相比,烃源岩的热演化阶段偏高,逊于台北凹陷。
民和盆地储层发育状况见表10-27-4。民和盆地储层物性:窑街—享堂峡、海石湾、巴州地面及井下大量物性资料统计结果表明,本区中生界,特别是主要目的层段侏罗系的储层物性并不太理想。从储层的纵向分布上来看,本区中生界储层属低孔低渗—特低孔渗储层。民和盆地以低孔、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为主,与台北凹陷相比,储层相对较差。
表10-27-4 民和盆地中生界储层发育统计表
续表
民和盆地以构造圈闭为主,台北凹陷以构造岩性为主,两者在此方面的类比参数较少。
民和盆地和台北凹陷均以泥岩为盖层,保存条件的最大差异在于断层的破坏作用。台北凹陷是一个基本持续沉降的盆地,后期仅遭受了微弱的破坏,但民和盆地是一个典型的改造型盆地,经历过两期强烈的改造作用。早白垩世末,盆地遭受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周家台地区发生构造隆升,形成盆地内的构造隆起带,白垩系遭到广泛剥蚀,对燕山期油藏进行了强烈破坏;喜山期,盆地再次遭受了强烈改造,形成许多通天断层。
两期强烈的构造运动特别是喜山运动严重破坏了盆地的保存条件,影响了油气的聚积。二者在时间、运移方向等条件方面基本相当。
根据项目办公室的统一标准,对民和盆地与吐哈台北凹陷的五大成藏条件类比,进行打分,得到民和盆地和台北凹陷的相似系数为0.23,石油面积地质丰度和可采丰度分别为1.21×104t/km2和0.31×104t/km2。
(二)成因法
1.有效烃源岩
根据项目办公室的要求,取暗色泥岩类有机碳含量大于1%,碳质泥岩、煤中腐泥组+壳质组大于10%为有效烃源岩。
用此标准对盆地两类烃源岩进行有效烃源岩的统计,统计结果表明,成熟的暗色泥质岩的丰度高,基本为有效烃源岩,煤以非有效烃源岩为主。综合考虑中侏罗统的埋深、沉积相以及残余厚度预测了有效烃源岩的分布,预测总分布面积约4600km2,平均厚度为150~200m,主体分布于永巴坳陷。
2.烃源岩产烃率图版
本次评价烃源岩产烃率图版采用了项目办公室提供的湖相泥岩不同类型有机质液态烃产率图版和气态烃产率图版。
3.油气运聚系数
油气运聚系数、可采系数的确定主要利用成藏条件综合分析法和类比确定油气运聚系数,根据项目办公室确定的油气运聚系数的取值标准和民和盆地成藏条件综合分析,结合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刻度区类比,确定民和盆地油运聚系数为3.5%,气运聚系数为0.35%。
四、油气资源评价结果
选择类比法和成因法两大类方法,以类比法中的资源丰度类比法为主要方法,成因法为辅,计算盆地的地质资源量、可采资源量,方法体系参照银根盆地油气资源量评价体系。
(一)油气资源评价结果
1.油气地质资源量
通过对各种评价方法计算结果的合理汇总,得到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的期望值为1.36×108t,概率为5%、50%、95%时的石油地质资源量分别为1.97×108t、1.36×108t、0.76×108t(图10-27-2)。
2.油气可采资源量
计算结果表明,民和盆地石油可采资源量3676×104t。
天然气可采系数取值参考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并按照项目办公室的统一要求,确定为55%,计算得到天然气可采资源量153.07×108m3。
图10-27-2 民和盆地综合评价成果图
3.油气远景资源量
本次评价远景资源量计算采用了成因法,参数取值标准与原新区时计算本盆地资源量所采用的取值标准相同。故沿用新区资评结果,取民和盆地的远景资源量为3.7×108t。天然气远景资源量为619.6×108m3。
(二)油气资源品位分布
1.石油资源量分布
(1)石油资源的层位分布。
民和盆地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侏罗系和白垩系(表10-27-5)。白垩系石油资源量为0.20×108t。
(2)石油资源的深度分布。
民和盆地侏罗—白垩系成藏组合在盆地的下部,埋藏深。经评价,认为油气资源从浅层到超深层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中深层(表10-27-6)。
表10-27-5 石油可采资源评价结果表
表10-27-6 民和盆地石油资源量深度分布表
(3)石油资源地理环境分布。
民和盆地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和山区。
(4)石油资源品位。
民和盆地石油资源品位均为常规油气。
2.天然气资源评价结果
(1)天然气地质资源量。
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的期望值为278.86×108m3,概率为5%、50%、95%时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分别为351.00×108m3、278.80×108m3、207.30×108m3。
(2)天然气可采资源量。
民和盆地砂岩储层、原油密度0.83g/cm3,孔隙度12%,渗透率8.9×10-3μm2,结合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刻度区类比结果参考项目办公室对可采系数统计特征的研究,民和盆地天然气可采系数取54%。
盆地天然气可采资源量的期望值为153.07×108m3,概率为5%、50%、95%时的天然气可采资源量分别为159.8×108m3、153.1×108m3、146.4×108m3。
(3)天然气远景资源量。
本次评价远景资源量计算采用了成因法,参数取值标准与原新区时计算本盆地资源量所采用的取值标准相同。故沿用新区资评结果,取民和盆地的远景资源量为620×108m3。
3.天然气资源的分布与品位
(1)天然气资源的层位分布。
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侏罗系和白垩系(表10-27-7)。
表10-27-7 民和盆地天然气资源量结果表
侏罗系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的期望值、5%、50%、95%概率值分别为125.49×108m3、157.95×108m3、125.46×108m3、93.29×108m3,天然气可采资源量的期望值、5%、50%、95%概率值分别为68.88×108m3、71.91×108m3、68.90×108m3、65.88×108m3。
白垩系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的期望值、5%、50%、95%概率值分别为153.37×108m3、193.05×108m3、153.34×108m3、114.02×108m3,天然气可采资源量的期望值、5%、50%、95%概率值分别为84.19×108m3、87.89×108m3、84.21×108m3、80.52×108m3。
(2)天然气资源的深度分布。
民和盆地侏罗—白垩系成藏组合在盆地的下部,埋藏深,经评价,认为天然气资源从浅层到超深层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中深层(表10-27-8)。
(3)天然气资源地理环境分布。
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和山区。
(4)天然气资源品位。
天然气资源品位均为常规油气。
表10-27-8 民和盆地天然气资源量深度分布表
五、勘探建议
民和盆地是我国北方侏罗系中小盆地群中为数不多的有利勘探目标。本次评价认为,民和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期望值1.36×108t、石油可采资源量期望值0.37×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期望值279×108m3、天然气可采资源量期望值153×108m3,与西部其他中小盆地相比,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勘探价值。该盆地地理位置优越,前期勘探工作基础好,战略地位重要的特点,在许多方面与吐哈盆地具有一定相似性,目前正处于勘探突破的前夜。
侏罗系、白垩系是盆地油气勘探主攻目的层,周家台坳陷北部是下一步勘探的主攻方向。
六、小结
民和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期望值1.36×108t、石油可采资源量期望值0.37×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期望值279×108m3、天然气可采资源量期望值153×108m3,与西部其他中小盆地相比,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勘探价值。
民和盆地下面主要的勘探主攻方向为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周家台坳陷北部是下一步勘探的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