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近代美国的五次危机及措施
近代美国的五次危机,包括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 1973—1975年石油危机、 1987年美国股灾、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面对危机,美国政府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挽救经济、挽救国家。
(一)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
美国经济“大萧条”起始于1929年10月24日的股市突然崩盘,10月29日被抛售的股票就达1638万股,当月美国股市市值便有260亿美元化为乌有,损失比“二战”协约国所欠美国的战债还多5倍。3年间,美国股市暴跌85%,失业率高企,平均为18.8%。期间,美国GDP呈下降趋势,从1929年的3147亿美元下降到1934年的2394亿美元,5年间下降了24%。消费价格指数也一直呈下降趋势,1933年的GPI与1929年相比下降了24.6%。
面对经济大萧条,1933年初,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后,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罗斯福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一是罗斯福的新政从整顿金融入手,加强金融立法。在被称为“百日新政”期间制订的15项重要立法中,有关金融的法律就占了1/3。罗斯福采取的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二是在解决银行问题的同时,罗斯福政府还竭力促使议会先后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订出各企业生产的规模、价格、销售范围;给工人们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从而限制了垄断,减少和缓和了紧张的阶级矛盾。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美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救济工作。1933年5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
(二)1973—1975年石油危机
在美国,石油危机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DP下降5.7%,工业生产下降15.1%,其中建筑、汽车、钢铁三大支柱产业受打击尤为严重。固定资本投资共缩减23.6%,企业设备投资1975年比1973年下降48%;企业和银行倒闭均创下“二战”后的历史纪录;失业率高达9.1%,失业人数达825万;道琼斯指数1973年1月到1974年12月下跌达41.9%。与危机相伴的则是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1974年美国消费物价上涨11.4%,1975年上涨11%。
面对石油危机,美国政府一是大幅度地修改了国内石油政策,大大加强了对石油资源、生产、供应、销售和市场的控制,加强对外国石油公司的管理和限制;二是国际上,美国倡议召开石油消费国会议,决定成立成立国际能源机构,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促进其成员国建立应急石油储备或称战略石油储备;协调突发事件引起石油供应中断时成员国之间的石油调配问题。
(三)1987年美国股灾
1987年10月19日,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指出下跌508点,跌幅为22.6%,当日全国损失5000亿美元。这一日被称为“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市值在那一天损失5600亿美元,是1929年“大萧条”时跌去市值总额的两倍。
美国政府为抵抗“泡沫”崩溃的洪流,刺激经济增长,一是开始实施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扩张财政政策,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刺激经济增长。二是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大幅降低中央银行的贴现率,使大量资金流入美国。
(四) 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
2000年3月中旬,以技术股为主的美国纳斯达克综合指数遭遇重挫,指出不断下滑,网络“泡沫”危机全面爆发。当年9月21日,纳指迅速跌至1088点,创下3年来的最低纪录,与2000年3月10日的历史高峰相比,跌幅高达78.8%,重新回到了1998年的水平。 2000年1月以来,美国已有100多家网络公司宣告倒闭,造成近万余人失业。就像倾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从2001年到2002年,互联网业的危机很快波及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电信制造业和运营业。许多通信企业股票下跌,盈利状况恶化,纷纷宣布裁员,整个信息通信产业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成为重灾区。
为了避免网络“泡沫”危机拖累美国经济,美财政当局和美联储当时采取了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制造业、房地产为龙头的产业很快重新带起经济这匹“马车”。所以,标准普尔500指数和道琼斯工业指数并未受到太大冲击,振荡下跌之后较快恢复了生机,2003年年初开始触底回升,2004年年初已恢复到之前的繁荣。
(五)美国次贷危机
2007年2月13日,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标志着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开始。4月4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请破产保护。4月24日,美国3月份成屋销量下降8.4%。由此,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开始全面爆发。截至2008年年初,美国次贷市场规模大约8500亿美元。
针对次贷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美联储2008年初推出一项预防高风险抵押贷款新规定的提案,也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所采取的最全面的补救措施。二是采取降息政策;三是采取两项新的增加流动性措施,即定期招标工具,并决定开始一系列定期回购交;四是美联储联合其它四大央行宣布继续为市场注入流动性租金,缓解全球货币市场压力;五是对银行资本实行更严格的监管;六是加强国际合作,应对金融市场动荡。
‘贰’ 2005-2007年,中国股票市场暴涨暴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暴涨原因:
1、2005年中央政府与证监会联合出台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为股市的上涨腾出大幅空间,为暴涨提供了前手行提条件。
2、2008年的奥运会为人民提供了信息保障,减少了流动性风险。
3、由于有进入股市的前提条件,也有退出的保障,券商,老基金,保险基金第一波涌入股市,推动了股市第一步上涨。
4、人民币升值,外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可获得巨大的人民币升值的利益,大量外资涌入房市和当时只有1000点左右的股市,等待人民币升值。
5、QFII持有大量国内有价证券资产,大量境外资本涌入中国推动了股市的上涨。
6、国内基金规模的扩大,大量新基金发行,基金发行募集到的资金大量投资于股市
7、民间储蓄力量也涌入股市,推动了股市的上升。
暴跌原因:
1、 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暴涨后股票价格严重高于股票实际价值,股市下跌是价值规律
2、 股指期货的推出,重大利空消息,因为股指期货是个看空机制
3、 2007年4月起开始显现通胀压力,政府不断调高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和存贷款利率,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打压股市势头过猛上涨
4、 大小非解禁,紧随其后IPO解禁开始流通,再加上新股大量发行,使市场上股票严重供大于求,扩容压力之大对股市来说难以承受
5、 5.30事件后,外资纷纷撤资,转入房市或退出中国金融市场
6、 台湾大选,外联公投等政治因素的影响
7、 受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海啸影响和拖累,造成持续下跌
(2)石油供应为什么会发生股灾扩展阅读
证券市场发展的道路不完全一样,但一般都要经历5个阶段。
休眠阶段:
此阶段了解证券市场的人并不多,股票公开上市的公司也少,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投资者发现,即便不算潜在的资本增值,获得的股利都超过其它投资形式得到的收益,于是他们就买进股票,但开始还是小心谨慎。
操纵阶段:
一些证券经纪商和交易商发现,由于股票不多,流动性有限,只要买进一小部分股票就能哄抬价格。只要价格持续高涨,就会吸引其他人购买,这时操纵者抛售股票就能获取暴利。因此,他们开始哄压市价,操纵市场,获取暴利。
投资阶段:
有些人通过买卖股票得到了大量的资本增值,不管已经实现了的或还只是帐面上的,这些暴利的示范作用都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投机行列,投机阶段就开始了,股价大大超过实际的价值,交易量扶摇直上。新发行的股票往往被超额急购,吸引了许多公司都来发行股票,原来惜售的持股者也出售股票以获利,于是扩大了上市股票的供应。
崩溃阶段:
到一定时机,用来投机的资金来源会枯竭,认购新发的股票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头脑静下来,开始认识到股票的价格被抬得太高了,与本来的价值脱节得太厉害。这时只要外界一有风吹草动,股价就会动摇,然后价格开始下降。
成熟阶段:
在股市下跌之后,需雀棚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使公众对股票市场重新恢复信心。这个时间的长短视价格跌落的幅度,购买新股票的刺激,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等因素而定。跌市使有这些人亏了大本。他们只留着作长期投资,寄望于将来价格的回升,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也扩毕岁哗大了。
这样成熟阶段就开始了这里股票供应增加,流动性更大,投资者更有经验,交易量更稳定,虽然股价还是会波动,但不像以前那样激烈了,而是随着经济和企业的发展上下波动。
‘叁’ 1910年的股灾是怎么影响大清国的
回顾发生在1910年的那场股灾,根源于极度的监管缺失,让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做局和投机,最终演绎成了金融危机的一地鸡毛,与此同时,它推倒了大清灭亡的多米诺骨牌。
1910年,先是正元、兆康、谦余三家钱庄在7月22日同时关门停业了。它们是第一拨倒下的钱庄,却牵连9家钱庄倒闭。就连叶澄衷家族的升大、余大、瑞大、承大也宣告歇业清理,被称为“四大皆空”。与此同时,严信厚所创的源丰润以及李鸿章家族经营的义善源也元气大伤,源丰润属下德源钱庄损失约有200万两。
导致这样一场金融风波的,是橡胶股票泡沫的破碎。
说起橡胶股票,顾名思义,就是与橡胶相关的股票。大家都知道,橡胶在今天俨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因为满大街跑的汽车都需要用它来做轮胎。20世纪初,也正因为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橡胶生产成为朝阳行业,很多没见过橡胶树长成什么样的人,都忙不迭地投资橡胶行业,开办公司,发行股票。在1909年底,这股热潮波及到了中国,上海首当其冲。当时上海人称橡胶为橡皮,所以也将橡胶公司发行的股票称为“橡皮股票”。其中,最早发行橡皮股票的是英商渣华橡胶公司,每股为9两,但开市不久就涨到了30两……如此的高收益,显然冲昏了很多人的头脑。他们疯狂地投入到其中,推动了股票价格的疯长。这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谁也不知道,这花最后落在谁人之手。但谁都知道,谁不参加,谁就不是时尚中人,到时候聊天都找不到共同话题,更重要的是,谁就跟钱过不去。可以说,橡胶股票见证了人性的贪婪,以及旧上海对财富的狂热追逐。
正是利用这种盲目和跟风,一些外商趁机做局,大肆圈钱。英商麦边就开设了一家兰格志橡皮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皮包公司,为了向上海市民招股,他采取了一系列舆论宣传攻势,“首先,在上海几家着名报纸上刊登一篇题为《今后的橡胶世界》的文章,先介绍橡胶的性能和用途,再分析世界上橡胶市场在今后30年内的供求趋势,给读者造成橡胶产品身价百倍的印象。
“其次,在报上刊登整版广告,宣传兰格志公司除在海外拥有许多橡胶种植园之外,还从事木材、石油等行业,资金充足,实力强盛。
“再次,拼凑一个董事会,声称该公司在新加坡的橡胶种植园获得丰收,在英国伦敦股市,该公司的股票不断上涨。另外,将新加坡一家橡胶种植园的外景摄制成电影,招待上海市民观看,并宣称该公司股票每年分红可达45%。
“最后,采取提早发红利的办法来抬高股票声誉。该公司宣称,兰格志比其他公司业绩显着,其发行的股票在3个月后即发行股息,每股可得12.5两。通过这种宣传造成该公司股票势必大涨的轰动效应,一时间人们趋之如鹜。”
为了吸引一时缺少资金的购买者入股,不少洋商与外国银行互相串通,凡购买洋商橡胶股票的,可向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花旗银行押款。
各种宣传,加上银行的助纣为虐,不难想象上海为什么为橡胶股票如此疯狂。不要说升斗小民,就连高高在上的官老爷,这次也不顾身份一起加入了大合唱。“据时人描述,自1910年春起,‘此风披靡上海,各官商竞向钱庄及外国银行调用款项,投机若狂’,而各大钱庄‘亦以此项股票远胜现金,争先收积’。至于一般中小商人和殷实市民,投入多年积蓄,甚至变卖家中衣物、首饰以换购股票者,不可胜数。”
据上海商务总会估计,只有两成橡胶股票为在沪外国人购得,其余八成全都进了华人的口袋。又据统计,华商在1909—1910年初投入橡胶股票交易市场的金额约为4000万两。于是上海钱庄的可流通资金,几乎全部被橡胶股票套牢。
上海道台蔡乃煌自然不会放弃这家门口的机会。他动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将道库存入钱庄的资金不断透支,购进大量橡胶股票。
而另外一位候补道台施典章同样力度不小,动用了川汉铁路公司的公款,购进兰格志股票达485股,每股市价1400两到1500两之间。这些公款是川汉铁路公司从民间募集到的修路资金。只是这些钱怎么到了施典章的手里?这跟他的身份有关。其时他就任商办川汉铁路公司的CFO(总收支),正是管钱的。那么,他不在西南,却跑到上海炒股,又是为何?这也跟川汉铁路公司想在上海这个金融中心做投资有关。
说起来,自商办以来,川汉铁路公司要想修路,必须要募集资金。但它比不上苏路,以及汤寿潜所在的浙路公司,靠近沿海发达城市,可以靠商界投资就能过好日子,它却只能仰赖于名目繁杂的种种捐税——靠着向全省农民强行摊派征收的“租股”,才在几年之内筹集到了1000多万两。自1904年1月起,“清廷批准川汉铁路公司在成都岳府街成立,明文规定排斥外资,资金来源即‘田亩加赋’,在田租的基础上将铁路建设费用作为附加税,摊派到每一亩田地,税率为3%。四川是个农业省份,这种做法无疑让几乎每个四川人都和这条铁路利益攸关” 。这一年,赵家蕃与沈缦云等人出资支持于右任在上海创办的《民立报》,就直指这都是“川人一点一滴之膏血,类由倾家荡产,敲肌吸髓而来”。饶是如此,这强募起来的1000多万两,和它认造的成都至宜昌铁路就需款9000万两相比起来,依旧杯水车薪。反正铁路是一时半会修不起来了,这些钱再少也是巨款。这让管理层动起了靠钱生钱的主意,以便为这些资产“保值增值”,于是施典章便手握着350万两,闯荡起上海滩来。当橡胶股票掀起全城热恋之际,这位CFO于公于私都要搏上一搏。
何况买股票的钱,还不是自己的。
正是在无数只推手的推动下,橡皮股票的价格扶摇直上。像兰格志的股票,到1910年3月底,已涨到每股1650两,为原票面的275倍。当巨大的泡沫破碎之际,就是万民跳楼之时。戳破这一泡沫的,是全球最大的橡胶买主美国。它突然宣布,限制橡胶进口和消费,国际橡胶价格应声急跌,相关的股票交易随之停顿,人们手里昨天还价值千金的股票,转眼成为一堆废纸。
倒霉的还有商务印刷馆的夏瑞芳。
因为张元济的入主,商务印刷馆的业务蒸蒸日上。他本人也落得一身轻闲。只是,余暇时间多了,他也迷上了股票。很不幸地,就迎头撞上了这一年的股灾。“股灾中,夏瑞芳损失极大,以至于资不抵债,不得不变卖房产。他还用股票抵押,向书馆借款10万,但抵押的股票论价值已一文不值。并且,他解雇了部分编辑人员,转嫁成本。夏瑞芳投机冒险,殃及公司,虽尚未牵动大局,却为培养最可怕的竞争对手留下隐患。武昌起义爆发,书馆祸起萧墙,内部职员陆费逵自立门户,成立中华书局。”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开设没几年的四明银行也跟着吃了苦头。因为第一批倒闭的正元、兆康、谦余这“哥儿仨”,是四明的主要往来户,倒欠庄票22万两。受此影响,四明的股票大跌,同时营业衰退,竟濒临破产。这样的局面,显然是虞洽卿当年所没料想到的,他更是无力回天。1911年4月,总、协理一干人等被迫辞职。时任浙江银行上海分行经理的孙衡甫乘机抄底,盘进该行,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好在肥水流的不是外人田。这位孙先生还是宁波慈溪人。
施典章更是彻底凌乱了。
除了自己被股票给套牢之外,他还有个不敢言说的痛。那就是这倒霉催的正元、兆康、谦余,虽然名义上的老板分别是陈逸卿、戴家宝以及陆达生,但他才是这三家钱庄的真正靠山。按照川路公司内部风险防范的要求,公款在上海钱庄存放生息,每一钱庄的存款上限不得超过15万两。但他身为CFO,却知法犯法,在正元存款50万两,在兆康存38万两,在谦余存25.5万两,合计113.5万两。
谁也不知道三家钱庄私下里给了他多少好处,也不知道陈逸卿对他施以了什么魔法,反正除了大量的存款,他还将一笔95万两的巨款,通过陈逸卿任买办的利华银行放款。但毫不例外的是,这些钱都被老板们拿去炒了橡胶股票。
它们的停业,意味着施典章所有的投资,都成了坏账。
“自从正元在股灾中倒闭后,施典章就一直惴惴不安,担心陈逸卿会出事。为了防范万一,施典章已经拍电报将小妾和儿子都召到了上海,他悄悄地提了8万两银子,到处放风说自己将到香港去售出被套的股票,以便弥补亏空。”
精明的麦边一点损失都没有。因为他早已趁高出手,跑回了国外。
一同携带回去的自然是巨款。
留下来的,是一地鸡毛。
上海股市一片狼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