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平台用的什么自动化
扩展阅读
紫色钻石到底有多少钱 2025-02-12 20:11:37

石油平台用的什么自动化

发布时间: 2025-02-12 17:01:45

① 油气集输计算机技术应用是

我们新疆油田的陆梁作业区是国内陆上自动化程度最高、最现代化的采油厂,这个石油人都知道,克拉玛依人更应该知道!那么油田的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应用的?又是如何工作的呢?
美国海湾石油公司于1954年建成世界上第一套自动监控输送系统(简称LACT)装置,解决了油田采油厂原油生产过程中各种数据的自动收集、处理、计量和输送的问题。此后,计算机及可编程序控制器(简称PLC)技术开始应用于油田联合站内的部分生产系统中,并很快发展到报警、泵的控制等领域。进入90年代,集散控制系统(简称DCS)开始应用于计量站、联合站集输系统生产过程操作与控制中,吸收了模拟仪表和计算机控制、计算机网络的优点,代替常规仪表,具备很高的可靠性。它还和信息管理系统紧密结合,使油气集输生产数据快速、准确地反映到管理层,以便科学有效地调整生产方案,提高生产效率。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简称SCADA系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油田生产控制与管理中。把它与油田开采中的处理设备上的检测仪表和控制设备直接相连接,实现了优化控制运行,如操作人员需要,可实时、连续地获取生产运行信息,提供操作、计算、管理和经营等多种用途,把远程独立的单个油田作业变成一个具有许多紧密相关功能的综合生产过程。
国内油田联合站的自动化建设起步较晚,原油集输控制系统最先采用的是DDZ-Ⅱ型仪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后进展缓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进步,尤其是塔里木、吐哈、准噶尔三大盆地的石油开发与建设,油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管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92年5月,吐哈油田采用美国AtcionCIM-PAC9000SCADA系统,使308口油水井、19座计配站全部自动化控制,实现了由单井、单个装置、单站自动化向全油田、全线自动化的转变,成为我国第一个整装油田的自动化系统。1994年11月,彩南油田SCADA系统建成使用,实现了百万吨产能百人管理,成为新疆油田第一个完全自动化管理的油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998年以来,在准噶尔盆地的戈壁沙漠中又相继建设了北三台、石西、陆梁、盆五等高度自动化管理水平的油气田,自动化系统实现了监测和生产现场处理问题的分离,形成了以中控室为中心的生产运行模式。中控室通过实时监测发现问题并发出指令,巡检人员接到指令后驾车赶到现场解决问题,不仅使工人的工作条件有了根本改善,也使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更使油田生产远距离监控成为现实。彩南作业区于2000年在离生产区120千米以外的准东建立基地中控室,通过油田局域网遥测遥控油田生产,取得了良好效果。2001年12月,陆梁油田建成投产,其自动化系统规模达到1124口油水井、62座计量站及2座100万吨原油处理站,监控点15600多个,在系统应用上,参照“管控一体化”整体构建思路,先后开发了集中监控、实时数据查询、流程发布、数据应用、预警分析等系统,实现管控一体化综合应用,改变了油田原有生产模式,达到了油田生产管理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预测转变、由分级模式向协同处理发展、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迈进,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国产化率较高、应用比较广泛的油田生产自动化系统之一。2000年之后开发的新油田都采用自动化生产方式,但没有实现网络连接,只能采用人工现场抄表,回来录入、出报表的“半自动”补充,远未做到实时监控。2008年,“数字油田”的诞生,新局面终于被打开,新疆油田公司实现了档案资料桌面化、业务工作桌面化、数据正常化、系统集成化和生产自动化。这些生产过程自动化数据都能及时上网管理,对油井、站库、长输管线等都采用自动化设备监控,数据能实时集成到系统中,领导可以随时上网查看,给前方下达指令。2009年2月,新疆油田公司“数字油田”系统正式投用,标志我国第一个数字化大油区全面建成,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评价:“这是国内唯一的、全面的油田数字化体系。”
所谓“数字化油田”的概念源于“数字地球”(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它就是通过各种数据的集成,把实体的整个油田放到计算机和网络上,通过计算机呈现出来的庞大数据库每时每刻将油田不断产生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后,反馈到油田勘探开发指挥中心,形成了全方位信息查询检索的网络体系,科学高效地指挥开发石油、天然气。
例如:在克拉玛依采油某个厂联合站,通过工作台的电脑屏幕,清楚地看到76口油井的采油、管线的管输情况。以前,一个采油工管着三四口井,无论风霜雪雨每天要走十几千米的路程,到每个井口取样化验。如今,坐在电脑前鼠标点一下,每口井的情况就呈现在屏幕上了,多方便、多神奇啊。今天的油田,实现了“地面自动化、地下数字化”,已是旧貌换新颜。

② 中国石油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案例

中国石油集团作为全球能源领域的领军企业,其在财务共享中心的构建上展现了卓越的战略眼光与强大的执行力。"1359"财务运营管控体系的实施,特别是全球共享平台的建设,标志着公司向世界一流智能型全球服务体系的迈进。这一平台旨在为公司内部员工以及外部合作伙伴提供卓越的服务,推动管理革新,确保合规运营,并创造企业价值。
中国石油的全球共享平台由五个核心部分构成,财务共享服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构筑一个全面的"大共享"体系。财务共享服务采用"一个平台、多路共享"的模式,初始阶段聚焦于财务和人力资源业务共享。其组织架构由一个管理中心、三个区域中心和多个服务部构成,各中心和部室各司其职,共同促进业务发展。
自2017年起,中国石油便开始逐步推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经历了试点项目、区域中心设立和全面上线等阶段,到2020年,财务共享服务已实现全面覆盖。这一中心不仅负责会计处理工作,还承担着推动管理革新和合规支持的重要职责。通过设立专家中心和创新中心,中国石油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和业务模式创新。
在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过程中,中国石油采用了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如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智能报销系统和语音识别技术,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业务流程的优化。作为财务转型的推动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数据管理和业务财务融合,促进了组织结构的变革,使财务管理从后台走向前台,积极参与到决策支持和绩效改进中。
综上所述,中国石油集团的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案例充分展示了一家大型能源企业现代化的管理策略。通过共享服务和科技创新,实现了财务管理效率的显着提升,并为其他企业的财务管理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