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底石油的介绍
海底石油是埋藏于海洋底层以下的沉积岩及基岩中的矿产资源之一。海底石油(包括天然气)的开采始于20世纪初,但在相当长时期内仅发现少量的海首春底油田,直到60年代后期海上石油的勘探和开采才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近海闭芹拦进行油气勘探,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150多个海上油气田进行开采,海上原油产量逐日增加,日产量已超过100万吨,约占世界总量的百分之轿胡25。
㈡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的经济政策
皮诺切特上台执政后,为了克服面临的严重经济危机,邀请了一百多名经济学家组成顾问班子,这些经济学家深受“芝加哥学派”影响。他们对智利经济进行了精心研究。认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失去活力和阿连德政府经济政策的失误,使智利经济滑到崩溃的边缘,建议采用“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实行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和对外开放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同时他们提议邀请他们的导师米尔顿·弗里德曼到智利为决策者和工商企业巨头举办讲座。1975年3月,弗里德曼抵达智利,受到了热烈欢迎。他在三天的讲座中,扼要讲述了发展市场经济的方法,即使大多数政府下属机构私有化,大幅度削减政府开支,鼓励对外贸易和外国资本的投入。要实施如此重大的变革,弗里德曼建议不要拖泥带水延缓时间,要大刀阔斧立即行动。他称之为“休克疗法”。他承认这一做法短期内要付出高昂的社会代价。银根紧缩将使需求下降、使失业率上升、使贫困加剧。然而弗德里曼预告,经济将彻底好转,惠及每个人。根据这一观点,智利长期的发展问题就能最终获得解决了,皮诺切特认为弗里德曼的方法可行,据此实行了一系列新自由主义改革措施。 第一,实行私有化政策。把阿连德政府征收的私人企业和银行全部交还原主,将绝大部分国营企业拍卖给私人;将前两届政府在土改中征收的土地归还原主,或加以拍卖。智利政府于1974年开始大力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1973年智利有596家国有企业,到1989年对其中的551家实现了私有化,只剩下铜、石油、自来水、核基础设施等具有战略意义的45家企业留在国家手中。
为了减少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军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减少国家定价范围,取消价格控制。为了通过市场价格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以使价格能够正确反映市场的动态,智利取消了长期以来国家对物价的补贴和对国内市场大部分物价的控制。军人执政后的一个月内,就开放了3000多种商品的价格。到1978年,国家由原来控制两万多种商品的价格变为只控制8种商品的价格。第二,放宽对金融部门的管制。针对阿连德执政时期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由国家控制的状况,军政府对金融体制进行了深刻的改革,以建立一个不受国家直接干预的、自由化的资本市场,使之与现行的经济体制相适应。智利金融体制改革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实行私人金融机构利率自由化。1974年政府颁布法令,允许成立私人金融公司,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利率自由。而对国有银行和金融公司的营业活动,包括利率和储备金比例加以控制,只能实行法令的最高利率。在这种情况下,大量资本纷纷流入利率高的私人金融机构。第二步是实行银行私有化。1975年,国家开始把大部分由国营生产开发公司掌管的银行,以优惠价格拍卖给私人财团。同时,政府取消了对银行利率的管制,并实行统一的储备金比例。到1978年底,智利只剩下一家国有银行。此外,原来的“人民储蓄”体系和信用合作社的业务受到了严格控制。第三步是放宽国内金融机构获得外国贷款的条件。智利金融体制的改革壮大了本国私人金融财团的力量。他们利用当时智利银行的高利率,在金融贸易中获得了极为丰厚的利润。此外,智利政府还健全服务市场的法律体系,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创造条件。 第二,降低关税。长期以来,智利是个高关税保护国家,1973年智利平均关税率为94%,最高关税率为500%。1974年,智利放弃了长达40年的高关税保护政策,用5年半的时间大幅度地下调了关税,完成了税制改革的计划。1979年6月,智利采用10%的统一关税(汽车除外)。同时,取消优惠兑换率、进口限制、进口预付款等措施。至此,智利成了拉美关税最低的国家。
军政府实行税制改革时,设立了增值税,增加了直接税收,加强了反偷、漏税的措施,使国家收人得到改善。与此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压缩财政开支的措施,使有的年份出现了财政盈余。80年代末期,由于政府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国家财政也随之扭亏为盈。 第三,吸引外资。1973年军人执政后,推行以贸易自由化和开放国内市场为基础的新的发展模式,积极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在此种情况下,智利率先在拉美地区对外资政策进行大幅度调整,把引进和利用外资提到了发展经济的战略高度,大大放宽了原来从民族主义角度对外资的种种限制。1974年,军政府颁布了以对外资开放和非歧视政策为特点的《外国投资法》,即“600号法令”。对外资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给外资更多的优惠、投资领域与机会,积极主动的吸引外资。以后又不断修改外资法,规定对外国资本与本国资本一视同仁。同时成立了“外国投资委员会”。1976年10月,智利退出了安第斯集团,从而可以不执行该集团关于限制外资的“第24号决议”。1977年10月,智利政府修改《国际兑换法》,允许商业银行对外负债额可相当于自身资产和储备的50%,并由国家担保用于还本付息的外汇自由汇出。
20世纪80年代初,智利面对债务危机和经济困境,军政府及时对外资政策进行了调整和补充。1982年,把外资征收的附加税从40%减至33%;为了减少债务负担,1985年5月智利政府颁布了关于外债资本化的“第19号条款”,鼓励通过外债资本化途径吸引外国投资和减少债务。同时修订了公司税法,做出了一系列旨在减税、方便资本抽回和利润汇出的规定。通过债务资本化把债权人的债劵转化为直接投资,并对他们汇出利润和抽回资本给予优惠。结果既减少了债务额,又吸收了外国投资。80年代末期以来,智利由于宏观经济形势日益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成为拉美国家中最受外国者青睐的国家之一,被标准普尔公司评为投资风险A级。 第五,进行社会改革。颁布劳工政策,军政府要求工会完全脱离党和政治,解散了一批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工会组织。1979年1月颁布新的劳工政策,规定只允许以企业为单位组织工会,劳工合同谈判只能在本企业内进行,政府有权用强制仲裁解决劳资纠纷;企业主在工人罢工超过60天的情况下有权雇人顶替罢工工人,还撤销了劳工法院,允许雇主随意解雇工人,只给那些连续劳动12小时或超过12小时的工人支付加班费,这些措施削弱了工人的合法权利。
军政府上台后,对养老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1980年11月军政府颁布了第3500号法令,正式设计出一种新的养老金制度,该制度将养老金私营化管理,个人养老金资本化,设立个人账户,强调劳动者自我积累、自我保障原则。同时对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增加一种由私人机构管理的医疗保障制度,1979年确立了全国公共医疗体制和1981年成立了私人管理的医疗保障机构。该保障制度向许多人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使妇女产前保健、产后保健和婴儿保健得到了改善,使婴儿死亡率从1970年的8.2%下降到1990年的1.5%,亦即下降了5倍,成人预期寿命从最初的65岁延长到71岁,城市饮用水覆盖率从67%提高到98%。 皮诺切特执政期间,农业有了显着发展,其中渔业和林业的增长尤为显着。1974年军政府颁布了第一部林业法,规定自然人或法人在荒山野地植树造林,由国家统一验收,如符合标准,国家支付75%的植树费用并一次偿清;国家负责提供优良树种,并为造林者发放为期15~20年的低息贷款;在人造林成材收益前25年中免征土地税,对已进入成材期的林区,国家仍减免50%的土地税;鼓励外国企业在林业部门投资;为保护现有林地,砍伐树木必须及时补种;大力促进出口,引进外来品种。1980年,政府又颁布了关于合理开发和保护天然森林的规定,禁止在保护区内砍伐树木,凡采伐天然林者在当年复种同等面积的人工林,同时推行家庭植树计划。上述措施使智利林业特别是个人和私人企业造林有了显着发展,1989年林业出口达到7.84亿美元,同时对恢复和保护林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军政府执政期间,渔业得到较快发展,智利在1980年成为南美第一、世界第五位渔业大国,渔业出口总值近10亿美元。1979年从国外引入了新的机器设备、先进的酿造技术和不锈钢桶,提高了产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生产葡萄酒的领先国家。在增加非传统产品出口的方针指导下,果园和葡萄园大量出现,1979年颁布法令允许出售土地,农产品加工业得以快速发展,到了80年代,出口农业已成为智利经济最为活跃、发展最为强劲的部门。 军政府执政期间,积极发展民族工业,1976年4月成立智利国家铜矿公司,在实行国企私有化时把持了国家对铜矿生产的控制,1982年智利成为世界第一大产铜国,在世界铜矿市场所占份额高达40%以上,在国际铜矿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军政府积极发展石油工业,制定了多项计划加强对本国石油资源的勘探和开采。1976年开始实施一项在麦哲伦海峡勘探和开采石油计划;1979年制定了近海石油资源开采计划;1981年国家石油公司开始实施一项十年计划,争取通过利用外资加速石油工业的发展。为此,国家石油公司于1982年与美国钻石探测公司签订合同,共同完成在瓦尔帕莱索和康塞普西翁沿海大陆架寻找石油的“太平洋计划”。又与美国的大西洋富田石油公司和阿美拉达石油公司签订合同,共同勘探从查考海峡到佩拉斯的石油资源,由于外资的参与,智利石油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军政府的经济改革力度大、涉及面广,在执行中往往顾此失彼,经济运行几度大起大落,加上20世纪80年代初期,智利又陷入债务危机之中,广大中下层人民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尽管如此,这次改革为以后智利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更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
㈢ 开发海洋喜看今朝——我国新崛起的近海石油工业
据历史记载,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罗盘针的发明最早见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从此就开拓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地,已是12世纪末或13世纪初。可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罗盘针开发海洋的国家。
到了14世纪的明朝,中国是当时亚洲的一个强大的国家。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之间,中国杰出的航海家郑和曾率领船队7次下西洋,前后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包括今越南南部(占城)、柬埔寨(真腊)、泰国(暹罗),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等)、马来西亚(满相加等)、锡兰(锡兰山等)、波斯湾(忽鲁谟斯)以及非洲的东岸等。
郑和最后一次出使,已发展成强大的船队,共有大船63艘,官兵约27000多人。此后,世界上很多国家与我国进行贸易往来。
郑和本姓马,是云南昆阳回族人,历任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的太监,故称“三保太监”,历史记载了他的伟大功绩。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大海是人类生命的摇篮,先辈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开发海洋的宝贵经验。
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约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近三分之一,江泽民主席称之谓神圣的“蓝色国土”。
海洋赋于人类丰富的资源,其中包括油气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注意近海域的海洋地质调查,并以探寻油气为先行。
1956年8月,海南岛西南莺歌海的渔民首次在海上发现“冒油气”。渔船经过此地能听见“啪啪”响声并可点燃,民间称它是“鬼火”。广东省莺歌海盐场筹建处派人对此传说进行了实地调查,测定了冒油气的准确位置,并采集了样品。
1957年5月,石油工业部派马继祥等人调查了莺歌海上的油气苗,并在海军的协助下进行潜水取样,发现36处油气苗,并对取出的含油砂岩样品进行了化验分析,证实油气苗的存在。
1958年,地质部派张瑞翔等人再次到莺歌海落实油气苗,调查结果也肯定了真实情况。
1960年3月,广东省燃料厅石油处首次在莺歌海岸边打了8口钻孔,最深的为388米,其中莺冲1井和莺冲2井获得原油150公斤和10公斤。还有岭冲1井和海1井见到油气显示,这是我国陆架近海首批油气发现井。
莺歌海的油气苗成为我国近海找油找气的“罗盘针”。星星之火,燃遍陆架—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东海……。1979年8月,国家地质总局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在珠江口盆地珠7井打出了高产油气流,实现了海上油气的重大突破,消息传开震惊全世界,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专程到广州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表示祝贺。
天长地久,大海的波涛随着改革的春风,从南海又推向东海。
1983年4月,东海平湖凹陷施工的“平湖1井”又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特别引起外国石油公司的关注。它和珠江口盆地的珠5井比翼双飞、喜上加喜,从而奠定了我国海上石油工业的发展基础。
1996年海上石油年产量已突破千万吨大关。
我国海上石油从年产10万吨到1300万吨,只用了14年,而美国和原苏联用了20年到25年,为我国经济腾飞作出了新贡献。
早在1962年,国家科委就编制了海洋科学10年长远规划,提出将“浅海石油资源的调查研究”列为重点项目。之后,原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科学研究院在莺歌海进行了海上地震勘探试验,开创了我国陆架地震勘探的先河。
1968年初,原地质部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对南黄海盆地进行了以勘查石油为主的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1974年5月,我国自行设计改建的第一艘海洋地质双体钻探船——“勘探1号”,首航南黄海在其南部坳陷施工黄海1井,从而揭开了海上油气勘探的序幕。
1970~1979年,原国家地质总局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对南海北部陆架开展综合调查,首次发现具有油气勘探远景的珠江口盆地,在此基础上又继续查明了北部湾、琼东南等盆地,总面积达37.82万平方公里。
1979年8月13日,原国家地质总局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用“勘探2号”在珠江口盆地施工的珠5井,于老第三系试获日产296立方米高产油流,取得了我国近海油气勘查的重大突破。
继南海之后,1983年6月,地矿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在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构造上的平湖1井首次试获工业油气流,取得了东海油气勘查的重大突破。平湖油气田的发现,开创了东海陆架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新局面。
进入90年代,我国近海石油工业开始腾飞。渤海、东海和南海三大海域油气勘探与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93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南海西部石油公司与美国阿科石油公司合作勘探,在琼东南盆地发现崖13—1大气田,面积达53平方公里,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逾1000亿立方米,成为我国目前单个气田储量最大的气田。1996年1月,该气田已正式投入开采,输气到香港和海南省三亚市,年供气34.5亿立方米。
1994年,莺歌海盆地天然气勘探捷报频传,发现了东方大气田。该气田是一个埋藏浅、产量高、气层厚和规模大的气田,天然气地质储量约1000亿立方米。它的发现使我国近海天然气工业的发展跃上新台阶。
1995年6月,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在东海南部春晓构造上的春晓1井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日产天然气160.13万立方米,油200.04立方米。该构造位于苏堤构造带上,面积约600平方公里,证明东海南部具有探明大中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将是一个新的含油气区。在平湖油气田扩大面积勘探的同时,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又在宝云亭、孔雀亭构造上发现高产油气流,构成了油气田群组。
渤海湾和辽东湾的油气勘探形势一片大好。渤海石油公司继绥中36—1大油田等开发后,1995年在渤海新发现秦皇岛32—6油田,探明含油面积67平方公里,测算石油地质储量近2亿吨,已成为我国第三海上大油田。现已探明孤岛、埕岛油气田石油地质储量2.75亿吨,表明渤海具有巨大的油气潜力。
近年来,珠江口盆地流花11—1油田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它采用了多项世界最先进的海上石油开发技术和装置,使我国在海洋石油开发这一国际竞争激烈的高科技领域,跻身世界最前列。该油田开发总面积达317平方公里,控制石油地质储量2.33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找到的海上最大油田。目前,先开发的油田1区已于1996年3月正式投产,高峰年产量为168万吨。
最近,东海油气勘探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喜讯,东海石油公司与英国超准石油公司合作,在32区块施工的丽水36—1—1井,于井深2250米海相古新统砂岩层试获日产天然气28万立方米,凝析油18.07立方米,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油气重大突破。
在短短5年内,我国近海石油工业迅速崛起,已进入持续、高速、高效发展阶段。我国现已投入开发的油气田25个,1997年油产量达1629万吨,天然气产量40亿立方米。
(该文发表于“中国地质矿产报”1997年12月6日第三版)
㈣ 石油的首次发现时间,地点
早在公元前10世纪之前,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印度等文明古国已经采集天然沥青,用于建筑、防腐、粘合、装饰、制药,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渗出石油的数量。楔形文字中也有关于在死海沿岸采集天然石油的记载。
(4)近海石油开采什么时候开始的扩展阅读:
近代石油的历史大周期:
1、20世纪70年代:1960年第三世界产油国联合成立了OPEC,陆续对石油实行国有化。期间借两次石油危机之机提高石油价格。一次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OPEC成员国陆续提出减量提价方案。另一次是伊朗首先爆发政权革命,两伊战争爆发,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中断,油价大涨。
2、20世纪80~90年代:受两次石油危机影响,国际原油需求出现萎缩,同时以俄罗斯、委内瑞拉为代表的非OPEC原油生产国采用新技术和产量的持续增长来应对高油价,原油价格开始大幅下降至25-35美元,国际油价步入20年低迷阶段。
3、10年“黄金期”: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印度等新经济体的高速发展,其对原油的需求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国际油价迎来10年“黄金期”,并于2008年7月达到历史峰值147美元/桶。
4、2014-2016年油价下跌:伊朗禁运解除:15年伊朗禁运解除后,其大量抛售浮仓。
5、2017显着反弹的逻辑:世界经济对原油需求减少,而本轮油价下跌反而刺激了OECD对原油的需求,且亚太地区对原油消费拉动依然强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