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35万吨海上石油工厂多少钱
扩展阅读
全国有多少基金产品 2025-04-02 02:30:07
二手车位费用有哪些 2025-04-02 02:08:28
费用操纵有哪些 2025-04-02 01:57:20

35万吨海上石油工厂多少钱

发布时间: 2025-03-30 21:15:06

1. 建造一艘十五万吨轮船需要多少人民币

建造一艘十五万吨级的大型生产储油船(FPSO)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根据行业参考,这种高端海上浮式设施的成本通常在数十亿元人民币。具体而言,由于这类船只集成了复杂的生产、存储和卸载系统,以及需要符合严格的安全和环保标准,其造价可能超过二十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相对于生产储油船,储油轮和散装货轮的造价则便宜得多。一般来说,后者的成本可能在数亿元人民币到十亿元人民币之间,具体取决于其规模、航速、技术规格和建造标准。
以振华启东海工成功出坞的世界最大FPSO项目N1151(P-82)为例,该船全长360米,宽60米,深34.3米,钢结构总重超过8万吨。这样一艘船的设计储油能力为160万桶,日产量可达22.5万桶石油和1200万立方米天然气。它的造价显然远超过4个亿人民币。
因此,可以概括来说,一艘十五万吨的生产储油船的造价至少在二十多个亿人民币,而普通的储油轮和散装货轮则相对便宜,4个亿人民币可能足以构建一艘。不过,这些数字仅为粗略估计,实际成本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建造地点、市场条件、技术规格和船东的具体需求。

2.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中国石油工业的特点

1.油气储产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油气储产量稳中有升,诞生了一批大型油气生产基地。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3年超过5亿吨,新增天然气三级储量超过3000亿立方米;先后在鄂尔多斯等盆地发现4个重大油气储量目标区,落实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等7个亿吨级以上石油储量区和苏里格周边等3个数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区。经独立储量评估,200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实现石油储量接替率1.097,天然气储量接替率4.37,均超过了预期目标,为油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资源基础与此同时,中石油一批较大油气田相继投入开发,油气业务实现持续增长。长庆油田原油产量一举突破1000万吨,标志着中国石油又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诞生。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中国储量最大、规模最大的低渗透苏里格气田投入开发,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气产量突破1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资源保障能力增强。西南油气田的年产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气为主的千万吨级油气田,也是国内第6个跨入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2006年,中石油新增原油生产能力1222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91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外围、胜利深层、东北深层等油气勘探获得一批重要发现。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2.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约1600亿立方米,新增石油可采储量约4500万吨,天然气可采储量约739亿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正式对外宣布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经国土资源部审定,普光气田到2005年末的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251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为1883.04亿立方米根据审定结果,该气田已具备商业开发条件,规划到2008年实现商业气量40亿立方米以上,2010年实现商业气量80亿立方米。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6年在中国海域共获得10个油气发现,其中包括中国海域的第一个深水发现———荔湾3-1,并有6个含油气构造的评价获得成功。该公司2006年实现储量替代率199%,年内新增净探明储量4676万吨油当量。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拥有净探明储量约3.56亿吨油当量。

2006年,全国共生产原油1.84亿吨,同比增长1.7%;生产天然气58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2%其中,中石油生产原油1.07亿吨,再创历史新高;生产天然气442亿立方米,连续两年增幅超过20%;中石油的油气产量分别占国内油气总产量的58%和76%。连同海外权益油在内,当年中石油的油气总产量达到1.49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4.9%。中石化原油生产量超过4000万吨,同比增长2.28%;生产天然气超过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6%。中石化“走出去”战略获得重要进展。预计海外权益油产量达到450万吨,增长了1.2倍。随着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涠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东、惠州21-1等油气田的先后投产,全年该公司共生产油气4033万吨油当量,较上年增长3.4%,比3年前增长了21%。

2.经济效益指标取得进展

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高涨,2007年底一度接近100美元/桶。在高油价的拉动下,中国石油工业的油气勘探开发形势较好,收获颇丰。2006年,中国石油行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0132亿元,工业增加值637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9982亿元,利润3227亿元,利税471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6.3%、35.8%、27.8%、18.2%和22.2%

2006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突出主营业务的发展,在全力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需求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经济实力显着增强。但是,受油价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公司的利润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该公司2005年的利润增长了38%,但2006年仅增长4.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的利润增长率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3.炼油和乙烯产能快速增长

近年来,国内油品需求增长较上年加快。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炼油行业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国内成品油价格和进口成品油价格倒挂、检修任务繁重等困难,精心组织生产,主要装置实现满负荷生产。2006年全年共加工原油3.07亿吨,比上年增长6.3%,但增幅回落了0.2个百分点。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亿吨,增长4.8%;中石化加工原油1.46亿吨,增长4.6%。

全年全国共生产成品油1.82亿吨,比上年增长4.5%,增幅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汽油产量为5591.4万吨,比上年增长3.7%;柴油产量为1.4万吨,比上年增长5.5%;煤油产量为960万吨,比上年下降2.9%。中石油生产成品油7349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汽油产量为2408.3万吨,增长4.81%;柴油产量为4605.17万吨,增长2.53%;煤油产量为333.45万吨,增长4.8%。中石化约生产成品油1.6亿吨。其中汽油产量为2546.0万吨,增长1.37%;柴油产量为6161.58万吨,增长5.83%;煤油产量为635.40万吨,下降4.15%(表1-1)。

由于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加快了乙烯产能建设的步伐。2006年我国乙烯总产量达到941.2万吨,增长22.2%。其中,中石油的产量为207万吨,增长9.5%;中石化为633万吨,增长15.3%,排名世界第4位。长期以来,我国的乙烯领域为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所主导,但随着中海油上下游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尤其是中海壳牌80万吨乙烯项目于2006年年初建成投产后,其在2006年的乙烯产量就达到了64.62万吨。我国乙烯生产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现雏形(表1-2)。

表1-1 2006年全国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产量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三大石油集团及股份公司网站。

2005年国家发布了《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和《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使我国炼化工业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势头更加迅猛。我国一大批炼化项目建成投产或启动。吉林石化70万吨/年、兰州石化70万吨/年、南海石化80万吨/年、茂名石化100万吨/年乙烯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建成投产;抚顺石化100万吨/年、四川80万吨/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项目开工建设。2009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投产后,镇海炼化具有2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和1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成为国内炼化一体化的标志性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总投资为43.5亿美元、国内最大的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油的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结束了中海油没有下游石化产业的历史。

2006年是多年来中国炼油能力增长最快的一年。大连石化新1000万吨/年、海南石化800万吨/年炼油项目,以及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大连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过了200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可以看出,我国的炼化工业正在向着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不断推进。

2006年,我国成品油销售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产运销衔接,优化资源流向,继续推进营销网络建设,努力增加市场资源投放量。中石油全年销售成品油7765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零售量达4702万吨,同比增长23.3%。中石化销售成品油1.12亿吨,增长6.7%。中石油加油站总数达到18207座,平均单站日销量7.8吨,同比增长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数量在2006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通过新建、收购和改造加油站、油库,进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网络,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自营加油站数量已经达到2.8万座,排名世界第3位。

4.国际合作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气业务取得了进展,尤其是与非洲国家的油气合作有了很大发展,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

中石油海外油气业务深化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主力探区的滚动勘探,稳步开展乍得等地区的风险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采储量6540万吨。同时加强现有项目的稳产,加快新项目上产,形成了苏丹1/2/4区、3/7区及哈萨克斯坦PK三个千万吨级油田。2006年,中石油完成原油作业量和权益产量分别为5460万吨和280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877万吨和804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为57亿立方米,权益产量为38亿立方米,同比约分别增长17亿立方米和10亿立方米在苏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钙、高酸原油延迟焦化装置,3/7区长输管道工程也投入运营;该公司还新签订乍得、赤道几内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等9个项目合同,中标尼日尔爾利亚4个区块;海外工程技术服务新签合同额31.9亿美元,业务拓展到48个国家,形成了7个规模市场。在国内,中石油与壳牌共同开发的长北天然气田已正式投入商业生产,并向外输送天然气。

中石化“走出去”获得重要进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资约500亿元,获得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49%的股权,正在执行的海外油气项目达到32个,初步形成发展较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开发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权益石油可采储量5700万吨,权益产量达到450万吨。该公司还积极开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场,成功中标巴西天然气管道、伊朗炼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在国内,中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领域的主导地位,与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合资企业“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两个合资企业的总投资额约为51亿美元,成为中国炼油、化工及成品油营销全面一体化中外合资项目。项目将把福建炼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万吨/年,主要加工来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时建设80万吨/年的乙烯裂解装置,并在福建省管理和经营大约750个加油站和若干个油库。此前,中石化与BP合资的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同巴斯夫公司合资的扬巴6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于2005年建成投产。

目前,在政府能源外交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出海找油”的战略已初见成效。但随着资源国对石油资源实行越来越严格的控制,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油的旅途上也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障碍。

5.管道网络建设顺利进行

我国油气管道网络建设继续顺利推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我国覆盖全国的油气骨干管网基本形成,部分地区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网系统。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独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产,使中国首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线贯通,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总长度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线已敷设完成。

成品油管道:国家重点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产,管道全长1842千米,年设计量为1000万吨;干支线全长670千米、年输量300万吨的大港—枣庄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中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贯通输油,管道全长1143千米,设计年输量为1200万吨,将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区所属的茂名石化、广州石化、东兴炼厂和海南石化等炼油基地连接在一起,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于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场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2006年是中国液化天然气(LNG)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第一个LNG试点项目———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并正式进入商业运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为260万吨的福建液化天然气项目与印度尼西亚签署了液化天然气的购销协议,资源得到落实;一期工程年进口量为300万吨的上海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工建设,并与马来西亚签订了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在我国,经国家核准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有10余个。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国际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气源问题将成为制约中国LNG项目发展的最大瓶颈。

6.科技创新投入加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石油企业努力实现稳定、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005年中石油高端装备技术产品研发获得重大突破,EI-Log测井装备和CGDS-I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研制成功。这两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外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中石油全年共申请专利800余项,获授权专利700项,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登记重要科技成果600项。2006年,中石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令人瞩目。按照“一个整体、两个层次”的架构,相继组建了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层面的研究院已达到8家,覆盖公司10大主体专业、支撑7大业务发展的20个技术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精干高效、协同互补”的技术创新体系。

中石化基本完成了生产欧Ⅳ标准清洁成品油的技术研究,为油品质量升级储备了技术;油藏综合地质物理技术、150万吨/年单段全循环加氢裂化技术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顺利完成;空气钻井、高效柴油脱硫催化剂等一批技术得到应用;一批自主开发的技术成功应用于新建或改造项目,特别是海南炼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石化自主技术水平和工程开发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石化及合作单位的“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与普光气田的发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带动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层天然气储量增长高峰,推动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快速发展,是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的重大突破,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中石化共申请专利1007项,获得中国专利授权948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4%;申请国外专利97项,获得授权61项。

中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过20亿元,约占销售收入的1.3%,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复杂油气藏勘探”、“高浓缩倍率工业冷却水处理及智能化在线(远程)监控技术”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渤海复杂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发现、盘活了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复合油气藏和特稠油油群,该公司的海上稠油开发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7.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

我国国有石油公司明显加强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开发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彰显了从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型的决心和勇气。

中石油与四川省政府签订了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双方合作的目标是“共同实施‘四川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把四川建设成‘绿色能源’大省、清洁汽车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60万吨甘薯燃料乙醇、年产10万吨麻风树生物柴油规模”;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合作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并正式启动云南、四川第一批面积约为4万多公顷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建成后可实现每年约6万吨生物柴油原料的供应能力。到“十一五”末,中石油计划建成非粮乙醇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年,达到全国产能的40%以上;形成林业生物柴油20万吨/年商业化规模;支持建设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达40万公顷以上,努力成为国家生物质能源行业的领头军。

中石化年产2000吨生物柴油的试验装置已在其位于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发基地建成,成为迄今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标志性试验装置,为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开展基础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强有力技术平台与支撑。中国海洋石油基地集团有限公司与四川攀枝花市签订了“攀西地区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备忘录,计划投资23.47亿元,建设年产能为10万吨的生物柴油厂。

目前,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国有大企业介入生物柴油领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整个生物柴油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也是很有益的。

二、中国石油工业存在的问题

1.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低,人均占有量低

我国油气资源丰富,但探明程度较低,人均占有量也较低。根据全国6大区115个含油盆地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的结果,我国石油远景资源量为1085.57亿吨,其中陆地934.07亿吨,近海151.50亿吨;地质资源量765.01亿吨,其中陆地657.65亿吨,近海107.36亿吨;可采资源量212.03亿吨,其中陆地182.76亿吨,近海29.27亿吨。尽管我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1.5~15.4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73吨的1/5~1/6;天然气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0万~1.7万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万立方米的1/5~1/7。与耕地和淡水资源相比,我国人均占有油气资源的情形更差些

2.油气资源分布不均

全国含油气区主要分布情况是:东部,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地区;中部,主要包括陕、甘、宁和四川地区;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肃西部地区;西藏区,包括昆仑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的地区;海上含油气区,包括东南沿海大陆架及南海海域。

根据目前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从东西方向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从南北方向上看,绝大部分油气资源在北方。这种油气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油气供求关系的协调带来了重大影响。从松辽到江汉和苏北等盆地的东部老油区占石油储量的74%,以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主体的中部区占5.77%,西北区占13.3%,南方区占0.09%,海域占6.63%。而海域中渤海占全国储量的4%。2000年,随着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现出石油储量北部多于南部的特点。

目前,我国陆上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资源量的43.2%和39.0%。天然气探明储量集中在10个大型盆地,依次为: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尔多斯。资源量大于l万亿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珠江口、东海、渤海湾、莺歌海、琼东南、准噶尔9个盆地,共拥有资源量30.7万亿立方米

3.供需差额逐渐加大

最近5年,石油消费明显加快。2006年全国石油消费量达到3.5亿吨,比2000年净增1.24亿吨。

到2020年前,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发展,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交通运输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业的发展将明显加快。此外,城镇人口将大幅上升,农村用油的比重也将增加。多种因素将使我国石油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社会大力节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体增加1000万吨的规模估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接近5亿吨;进口量3亿吨左右,对外依存度(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率)约60%,超过国际上公认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线。我国石油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4.原油采收率较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罗斯的原油平均采收率达40%,美国为33%~35%,最高达70%,北海油田达50%,国外注水大油田的采收率为50%左右。我国的平均采收率大大低于这一水平。原油包括发现成本、开发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在内的完全成本,目前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原油的完全成本非常高。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组之前,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一直作为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为保证产量任务的完成,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将有限资金投向油气田开发和生产;而在新增可动用储量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对老油田实行强化开采,造成油田加速进入中后开发期,综合含水上升很快,大大加速了操作费用的上升。重组后的中石油,职工总数很多,原油加工能力不高,这就导致人工成本太高,企业组织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内部各单位管理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很多。预算的约束软,乱摊乱进名目不少。在成本管理上,没有认真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够严格和科学,有时还出现成本不实的现象。

5.石油利用效率总体不高

我国既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又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国家。以2004年为例,我国GDP总量为1.9万亿美元,万美元GDP消耗石油1.6吨。这个数字是当年美国万美元石油消费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国的4倍。目前,国内生产的汽车发动机,百公里油耗设计值比发达国家同类车要高10%~15%。我国现阶段单车平均年耗油量为2.28吨,比美国高21%,比德国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国2020年的石油总消费量控制在5亿吨以内,就要求在过去15年石油消费的平均增长水平上,每年降低25%以上。以上情况,一方面,说明我国节约用油的潜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节约、控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的难度相当大

6.石油科技水平发展较低

我国石油科技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科研创新能力更差。基础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础研究工作只是把国外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加以具体运用。如地震地层学、油藏描述、水平井技术和地层损害等。另外,国外还有许多先进理论尚未引起国内足够的重视,如自动化钻井、小井眼钻井、模糊理论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等。基础研究的这种局面表现为我国科研工作的创新能力差,缺乏后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3. 中海石化为什么便宜

中海石油为了深入占领市场,所以会通过价格便宜吸引客户。而且中海石油比其他石油是具有优势的,中海石油的优势在于海上石油的勘探和开发,规模大,油田大。还有成本低,所以自然就要便宜些。

中海油的价格是“三桶油”最低的,因为中海油是后来进入市场的,所以想要增大市场份额也只能通过促销来获取关注量,但是实际价格也不会相差太多,毕竟也需要一定的人工和成本。

同时如果价格太低的加油站要注意提防是假冒的加油站,例如:中海石油、中海石化、海洋石油等均为假冒加油站,需认准中国海油、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

4. 印度尼西亚海域有石油吗

印度尼西亚,作为世界有名的旅游胜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但它不但有美丽的岛屿,还有富饶的资源,流淌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一、地理位置

印度尼西亚海域位于亚洲东南部,北跨赤道,东邻太平洋,与巴布亚新几内亚接壤,西濒印度洋,北接马来西亚,南邻澳大利亚,处于国际东西交通要道(图13-4)。

图13-5亚太地区天然气产量图

印度尼西亚约有60个沉积盆地,73%位于海上(其中的31%分布在深海区),27%分布在陆上。目前已勘探的36个含油气盆地主要位于西部地区,主要的含油气区有苏门答腊油气区、爪哇油气区、东加里曼丹油气区。印度尼西亚70%的天然气储量位于海域。

据美国《油气杂志》2007年终报道,截至2007年底,印度尼西亚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5.99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0.3%,居世界第25位;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26589.66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1.5%,居世界第13位。

石油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斯兰等岛和巴布亚。较大的油田有中苏门答腊的Minas、Duri和Bangko油田,苏门答腊东南海上的Cinta和Rama油田,重度为东加里曼丹的Bunyu、Handi和Bakapai油田,西爪哇海上的Arjuna和Arimbi油田等。印度尼西亚的原油品质范围很广,其中大部分原油的API重度为22~37°API。印度尼西亚两大原油出口品种——苏门答腊轻质油或米纳斯原油的API重度为35°API,而更重的Duri原油的API重度为22°API。

近几年印度尼西亚原油产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减产的主要原因是一些老油田的自然减产和油气领域勘探和开采新增投资缺乏。印度尼西亚国内的原油产量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从2004年上半年起印度尼西亚已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国际油价的上升导致印度尼西亚的预算赤字增加。

2005年天然气产量为859.3亿立方米。印度尼西亚大部分天然气资源位于北苏门答腊省的Aceh和Arun天然气田、东加里曼丹陆上和海上气田、东爪哇Kangean海洋区块、巴布亚的一些区块。主要的经营商是印度尼西亚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RoyM.Huffington公司和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公司。

2007年印度尼西亚共获得18个新的油气发现,其中石油发现7个,天然气发现11个,海域有5个,陆上有13个。

三、发展历史

印度尼西亚的石油勘探起步很早,公元前8世纪就曾采用原始方式在苏门答腊开采原油。

1859年开始了石油调查。

1889年在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进行陆上油苗调查,并于1885年在苏门答腊北部钻出了第一口具有商业价值的油井。

1889年荷兰殖民者在印度尼西亚建立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并进行了普遍的石油勘探。

1907年成立皇家荷兰—壳牌集团,1933年在苏门答腊南部发现了油田,1936年在苏门答腊中部进行了大规模的石油勘探。1922年印度尼西亚发现了塔郎阿卡尔油田,1937年发现打拉根油田,1940年发现桑加油田,1944年发现米纳斯油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原油产量大幅度下降,从1940年的900万吨降到1945年的103万吨。

1963年印度尼西亚政府规定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归国家所有。1967年政府按照新的外国投资法与11个外国石油公司签订了勘探开发合同。后来发展到8个西方国家35家石油公司向印度尼西亚投资17亿美元。

1968年成立统一的印度尼西亚国家石油公司,从此石油勘探活动由只限于陆上逐渐向海上发展,在此期间发现了90多个油气田。钻井井数由1968年的80口增加到1971年的636口,其中海上钻井144口,并于1970年发现阿卡塔海上大油田,1972年发现Arun气田。

1972年地震勘探发现了巴达克油气田。

1972年发现贝卡拜油田。

1974年发现乌当油田。

1979年发现克里斯纳油田。

1991年道达尔公司在东加里曼丹海上马哈坎区块发现大气藏。

西方石油公司在伊里安查亚海域Beran区块钻的Roadiba-1井在侏罗系地层获得工业油气流,测试日产气66.8万立方米,这标志着印度尼西亚在中生代储层的重大发现。

1993年3月,壳牌公司在东爪哇海发现天然气,发现井为Kaladi井,位于Muriah区块。该井在钻至井深1260米时,在中新统地层中遇到了良好的天然气显示。

1994年4月,尤尼科公司在东加里曼丹Mahakam地区海上的Serang油田东部获得油气发现。

印度尼西亚曾经为亚洲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2006年产量为693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0.9%。2007年产量为667亿立方米,比2006年下降3.8%,居世界第10位。

印度尼西亚为世界最大的LNG出口国,两个最大的LNG处理厂为Arun和Bontang,近年来产量也不断下降,为了弥补产量下降,印度尼西亚不断加强天然气勘探,努力增加天然气产量,满足长期LNG供应合同需求和国内需求,目前有几个在建的新项目,其中在西巴布亚岛的Tangguh LNG厂已初具规模。

据1994年5月在挪威召开的第14届世界石油大会报道,印度尼西亚的最终可采石油量为47.7亿吨,到1993年1月1日累计探明储量为39.3亿吨,探明程度为82%。最终可采天然气资源量为5.4万亿立方米,到1993年1月1日累计探明储量为3.6万亿立方米,探明程度为67%。在未探明的含油盆地中,70%的盆地位于水深超过200米的海域。

四、主要产区

库特盆地西部为加里曼丹地块,东部为望加锡深海槽,南是帕特诺斯特隆起,面积10万平方千米。目前该盆地有20多个油气田,其中海上油田10多个,气田4个。库特盆地的勘探早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开始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加里曼丹岛的东部沿海一线,陆续发现了几个油田。1970年起陆续发现一批油田。其中汉迪尔油田的可采储量为1.09亿吨原油和700多亿立方米,为印度尼西亚最大的近海油田。巴达克气田的天然气储量达1900亿立方米,是印度尼西亚的第二大气田。

巴达克(Badak)油气田位于加里曼丹岛东海岸,赤道以南35千米处,濒临加锡海峡。1972年地震勘探发现了此油气田。1976年探明天然气储量为1980亿立方米,凝析油储量1800万吨,1973年开始采油,1977年开始采气,1980年最高年气产量为60亿立方米,现有生产井155口。巴达克油田是目前库特盆地最大的油田,也是印度尼西亚的第二大气田。

阿塔克油田位于马哈坎三角洲东北部,距加里曼丹东海岸约19千米,水深约61米,发现于1970年9月,1972年11月投产,是印度尼西亚最大海上油田。

贝卡拜油田位于库特盆地马哈坎三角洲南缘,距海岸15千米。发现于1972年4月,1974年正式投产。原始可采储量2624万吨,是库特盆地内居第四位的油田。

西北爪哇盆地面积为22万平方千米,陆上从西边的西冷(Serant)向东延伸至井里汶(Cirebon),海上以阿朱纳次盆地为主体,该次盆地中心在雅加达东北约105千米处,海水深36米,有利于海上作业。目前有20多个油气田,除了4个在陆上外,其余均在海上,位于巽他和爪哇。海上有两个油田群,即阿朱纳油田群和阿里姆比油田群。

克里斯纳油田位于雅加达西北35英里的爪哇海上,1976年钻Krisna-1井,认为无商业价值。1979年底,钻Krisna-3井,展现出巨大的石油潜力。1980年11月在第一个平台上开始生产石油。

巽他盆地位于苏门答腊岛以东、爪哇岛以北的西爪哇海内,南北长,东西窄。1970年发现了森塔油田,1971年投产。至今巽他盆地已钻了600多口井(包括开发井),发现含油气的构造27个,其中具有商业价值的18个,已开发的油田15个,主要油田有塔贝玛、拉玛、克里斯纳、泽尔它等。巽他盆地水深20~60米,加上气候温和,有利于海上作业。

该油田位于海域,1974年发现,水深91米,含油面积42平方千米,石油地质储量2695万吨。

南海领域部分已进入中国传统领海边界内,目前只有西纳土纳盆地产油,该盆地中已发现乌当、特鲁布克和卡卡普油田,自70年代投入开发。近年发现的纳土纳气田,位于纳土纳岛东北225千米,水深145米,估计储量1.3万亿立方米,二氧化碳含量达71%。

5. 海底石油简介

全球范围内,海上石油资源分布广泛且集中。最为知名和富含石油的海域当属波斯湾,因其丰富的石油储量,被誉为“石油海”。这里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海上石油产区,也是能源的重要供应地。紧随其后的是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这里是另一个重要的石油生产区域,为世界能源市场贡献显着。


欧洲北海同样拥有不容忽视的石油资源,尽管不及波斯湾那么庞大,但其在欧洲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南美洲的墨西哥湾,以其第三的海上石油储量,为全球能源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对于美国本土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大陆架的海底石油资源潜力巨大。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专家预测,中国大陆架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石油海”,这无疑为我国的能源战略增添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随着对这些海域的深入开发,海底石油将会继续在全球能源版图上扮演重要角色。




(5)35万吨海上石油工厂多少钱扩展阅读

海底石油是埋藏于海洋底层以下的沉积岩及基岩中的矿产资源之一。海底石油(包括天然气)的开采始于20世纪初,但在相当长时期内仅发现少量的海底油田,直到60年代后期海上石油的勘探和开采才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近海进行油气勘探,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150多个海上油气田进行开采,海上原油产量逐日增加,日产量已超过100万吨,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4,估计到1990年,海底石油的产量将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5—40%。

6. 俄罗斯的石油与天然气

9.俄罗斯自然资源概况

俄罗斯自然资源总量居世界首位。据俄科学院社会政治研究所2004年出版的《俄罗斯:复兴之路》报告称,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然资源几乎能够完全自给的国家。作为世界资源大国,俄罗斯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约占世界资源总量的21%,高居世界首位。这已经是影响俄内外政策走向的基本要素之一。从类别看,俄罗斯各种资源储量几乎都位于世界前列,特别是在其他国家非常短缺的矿物、森林、土地、水等资源方面,俄罗斯的优势明显。

第一,据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测算,从探明储量来看,俄罗斯各类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都相当高,石油为35年,天然气为81年,煤为60~180年,铁矿石为42年,铜、镍、钼为40年,钨为37年,锌为18年,铅为15年,黄金为37年,磷酸盐为52年,钾盐为112年。

第二,俄罗斯森林覆盖率约为50%,拥有世界1/5的木材储量。俄罗斯森林资源储量已经超过了整个北美的森林资源。俄罗斯已经成为世界木材第三大出口国,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

第三,俄罗斯农业用地2.1亿公顷,其中耕地1.25亿公顷,人均耕地为0.85公顷;而全世界耕地面积不过14.57亿公顷,人均只有0.32公顷。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的土地非常肥沃,正如俄罗斯土壤学奠基人多库恰耶夫指出的那样,黑土地带是俄罗斯的主要财富,俄罗斯的黑土地曾丢失了20%~50%的腐殖质,但仍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

第四,俄罗斯有丰富的水资源,仅贝加尔湖就容纳了占全球地表淡水总量的1/5。俄罗斯拥有500多条通航河流,总长度为30万千米,实际通航里程为8万千米。如果俄罗斯的全部水力资源被利用,每年可发电2万亿千瓦时。

俄罗斯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多种多样,自然资源异常丰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别具特点。这些对俄罗斯的产业分布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俄罗斯地处中高纬度,其地势是西低东高,大致形成三大地貌单元。

其西部分布有东欧平原一部分(又称俄罗斯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其平原面积约占全俄面积的1/2;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为中西伯利亚高原,约占全国面积的1/4,中西部的乌拉尔山、东部山带和斜交山带等组成的山地面积约占全俄面积的1/4。俄罗斯大部分领土属于温带和寒带气候。气温从北向南逐渐升高,东北高原、山地气温最低,年温差较大,是气候条件最严酷的地区。

由于受西风带、大西洋暖湿气团的影响以及西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外加东部山地的屏障作用,太平洋的水汽难以进入,导致俄罗斯的降水量的分布大致由西向东和由森林带向南北两侧呈递减的趋势。太平洋沿岸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较大。俄罗斯有数条长度超过2000千米的河流,其中几条被列为世界长河的均分布在国土的东部地区,如叶尼塞河、勒拿河等。由于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东部地区的河流多发源于南部山地,向北、向东注入大洋;欧洲地区河流多发源于中部丘陵地带,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由于俄罗斯地域辽阔,地势大部平坦,而且不少地区开发较晚,因此依纬度而变化的水平地带性特点十分明显。俄罗斯邦斯从高纬向低纬分布有极地荒漠带、苔原带、森林苔原带、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等自然景观带(或自然地带),在山地则按高度变化形成垂直分布的景观特征。

俄罗斯联邦的自然条件及其地域组合特点对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俄罗斯的自然景观带为其各具特点的农业地带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物质基础。广阔的森林带(森林覆盖面积占全俄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农业用地面积占全俄的土地面积10%左右)为俄罗斯的森林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场所。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8%,居世界前列。自然条件的多样性为俄罗斯经济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但是,俄罗斯的自然条件也有许多明显的不利因素,给农业生产以及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带来许多困难。其主要问题是:水热之间的矛盾突出,农业综合自然条件较差和东北部自然条件严酷。热量资源与水资源分布的不一致以及水热之间矛盾尖锐,是俄罗斯自然条件地域组合中的突出问题。热量资源从北向南渐次增加,而地表径流则大致从北向南逐渐减少。同时,多数河流由南向北流,使80%的径流量注入北方诸海。全俄每年大气降水量约有7000立方千米,其中有一半被蒸发和渗漏,年径流量尚有3000多立方千米,相当于世界年径流量的6%,居世界前列,完全可以保障俄罗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并且绰绰有余。然而,由于水热分布的不平衡,致使南部的森林草原地区降水量少,且极不稳定,蒸发量又很大,呈半干旱甚至干旱状态,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用水的需要;而广阔的北部地区,气温低,降水较多,蒸发小,河流众多,水分过剩。

总之,中南部缺水同北部的水分过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尤其是南方农业地区的周期性干旱,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是造成粮食生产不稳定的直接原因之一。如何解决南旱北涝是目前俄罗斯国土整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根本措施是实行北水南调,人为地重新分配地表径流。如已修筑了额尔齐斯—卡拉干达运河,其他跨地域、跨流域的调水方案也正在计划与实施中。同时,以解决水分过剩为主要内容的俄罗斯非黑土地带的开发计划也正在积极准备付诸实施。俄罗斯联邦虽然是世界上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是,就农业综合自然条件全面分析,俄罗斯远不如同纬度的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也不如西欧诸国。就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综合分析,俄罗斯联邦的农业土地的生物潜力可能性比美国低60%,比法国低55%,比德国和英国分别低40%和35%。俄罗斯联邦广阔的东部地域,永久冻土带广布,自然条件严酷,不仅严重影响种植业发展,同时,对工业和城市建设以及人口移入,都带来许多困难。

俄罗斯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在俄罗斯已发现和探明大约2万多处矿产地(包括燃料资源)。俄矿产资源保障程度高于其他国家,多数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铁矿、金刚石和锑矿、锡矿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铝矿储量居第二位、金矿储量居第四位,钾盐储量占世界的31%、钴矿储量占21%;其他一些矿产储量也占世界相当大份额。如此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保障俄罗斯国内需求并实现对外出口的坚实基础。

10.俄罗斯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

在能源当中,石油和天然气是最重要的能源。目前,石油和天然气已成为各国政治、军事及外交关系的重要筹码。俄罗斯依靠雄厚的能源储备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俄罗斯国土面积1709.82万平方千米,广阔的国土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有油气前景的陆地和海域面积约1290万平方千米,其中大陆架和海域面积为560万平方千米。俄罗斯石油、凝析油和天然气的总资源量分别为353.5亿吨、8.4亿吨和98.74万亿立方米。截至2006年12月31日,俄罗斯石油探明储量为109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6.6%,天然气探明储量为47.65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26.3%。2008年俄罗斯新探明石油储量达5亿吨,天然气储量达6500亿立方米。俄罗斯已成为世界最大天然气生产国和第二大石油输出国。

11.俄罗斯的五大油气区

(1)西西伯利亚大油气区。西西伯利亚油气区面积约350万平方千米,油气资源十分丰富,1988年最高产量达4.1亿吨,该区共发现300多个油气田。已开发的油田主要集中在鄂毕河中游地带的下瓦尔托夫斯克、苏尔古特油田区和萨伊姆油区;

(2)欧洲的伏尔加乌拉尔大油气区。该油气区位于俄罗斯西部,面积约78万平方千米,1970年最高产量达到2亿吨。该区共发现900多个油气田。其石油产量仅次西西伯利亚,位居第二;

(3)蒂曼伯朝拉盆地。该盆地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东北部,它是俄罗斯继西西伯利亚、伏尔加乌拉尔之后的重要油气产区和远景区,共发现油气田70多个;

(4)东西伯利亚大油气区。该油气区位于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面积约400万平方千米,预测石油储量为115亿吨,天然气储量为44万亿立方米,目前只探明很小一部分,是继西西伯利亚大油气区之后将要开发的另一大油气区。已发现几十个油气田,成为俄罗斯重要的油气产能接替地区;

(5)俄罗斯周边海域大陆架含油气远景。俄罗斯周边海域面积620万平方千米,其中大陆架面积45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大陆架面积的13%。据地质学家预测上述大陆架面积中的80%,即360万平方千米为含油气远景区。俄罗斯周边海域油气潜在可采资源量可达900亿~1000亿吨(折合成原油),比北海油气储量大6倍。石油和气比例中天然气的预测资源量又占有绝对优势,石油占的比重不超过15%~20%。根据俄政府制定的计划,到2020年俄在大陆架探明的油气储量有望分别达到130亿吨和20万亿立方米。俄罗斯油气资源虽然丰富,但从地理分布上来说不十分合理,绝大部分储量集中在西伯利亚,远离国内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消费中心,并且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储量开发利用程度低,仅为3%和9%,而在石油天然气消费水平高的地区,储量开发利用程度已超过50%,发现新油气田的几率大大降低。

12.西西伯利亚的油气资源

俄罗斯的石油主要蕴藏在西西伯利亚地区,其石油储量占全俄罗斯的2/3,石油预测储量集中在鄂毕河中游地带,这里分布着下瓦尔托夫斯克、苏尔古特和萨伊姆三大油区。

下瓦尔托夫斯克油区包括萨莫特洛尔、麦吉昂、瓦金、洛科索沃、阿甘、萨莫伊洛夫卡、别洛泽尔斯克和索斯宁斯克油田。其中萨莫特洛尔油田是西伯利亚,也是俄罗斯最大的油田。该油田发现于1965年,面积为1800平方千米,地质储量高达60亿吨,可采储量约26亿吨;油田共分5个油层,厚度达78.5米;原油含硫量为0.75%~0.85%,含蜡量为1.45%~4.42%;油井深度为1685~2230米,1969年投产。瓦金油田发现于1963年,可采储量为5000万吨;油田共分8个油层,厚度达18~34米,油井深度为1690~2450米,于1965年投产。阿甘油田发现于1965年,油田共分3个油层,油井深度为2184~2280米,1973年投产。斯拉夫石油生产公司在麦吉昂有麦吉昂石油天然气公司和麦吉昂石油天然气地质公司。在苏尔古特油区分布着乌斯季巴雷克、西苏尔古特、良托尔斯克、贝斯特拉亚油田,其中乌斯季巴雷克油田发现于1961年,探明储量为6.8亿吨;油田面积142平方千米,共分14个油层,厚度为28.7米;原油含硫量为1.33%~1.51%,含蜡量为3.3%~3.6%;油田深度为2000~2020米,1964年投产。西苏尔古特油田发现于1962年,可采储量为3.18亿吨;油井深度为2000~2330米,共分6个油层;原油含硫量为1.53%~1.82%,含蜡量为3%~3.2%,1968年投产。萨伊姆油区是西西伯利亚开发最早的油田,有特廖赫澳泽尔诺耶油田、乌宾斯克油田和莫尔季米亚捷捷列夫油田。

西西伯利亚的天然气储量大,西西伯利亚天然气潜在储量占全俄的60%,A+B+C1天然气储量占全俄的70%。天然气主要蕴藏在西西伯利亚北部约62万平方千米区域内。这里分布着乌连戈伊、扬堡、梅德韦日耶、塔佐夫斯基、克鲁津什捷尔诺夫斯克等气田。西西伯利亚的天然气质量好。天然气中甲烷含量超过97%,而且含硫量小。天然气的开采成本也是国内最低的。这里每开采1000立方米天然气费用比高加索地区低44%,比乌拉尔伏尔加地区低34%。秋明州的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是西西伯利亚地区天然气主要产区。俄罗斯最着名的乌连戈伊、扬堡和梅德韦日耶等气田都位于该自治区境内。

13.东西伯利亚的油气田

东西伯利亚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蕴藏在西伯利亚地台南部。西伯利亚地台的石油储量为13.3亿吨,天然气储量A+B+C1+C2为3.64万亿立方米,石油和天然气探明程度只有11%和8.3%,潜在储量分别为118.3亿吨和43.79万亿立方米。

西伯利亚地台的石油天然气主要集中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尤鲁布切诺托霍姆斯克、索宾斯克和伊尔库茨克州的维尔赫涅琼斯克、科维克金以及萨哈共和国的塔拉甘斯克、恰扬金斯克、中博图奥宾斯克、中维柳伊斯克、中琼格斯克等油气田。

目前,俄罗斯资源开发的重点已转移到了东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正在成为俄罗斯今后能源开发的希望所在。据2005年第24期《专家》杂志披露,东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油储量高达175亿吨,俄罗斯自然资源部长特鲁特涅夫要求加快东西伯利亚油区勘探步伐,制定新的勘探和开发招标计划,开辟新的油源。俄罗斯地矿资源署署长表示,2005年已颁发40余个东西伯利亚油气项目许可,年内拟就另30个项目在进行许可权拍卖。但是,东西伯利亚油田的开发条件十分恶劣,亟须大量的技术与资金投入。俄罗斯石油公司在2003年估算,东西伯利亚油田将于2005年到达资本投入的高峰期。即使不考虑管道运输的成本,仅开采方面就需40亿美元投入。俄罗斯石油公司对开发程度较低的东西伯利亚油气资源表现出浓厚兴趣。2003年俄罗斯石油公司购买了英国-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后者拥有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万科尔油田开发许可证。东西伯利亚油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将不仅完全可以满足本地区石油和天然气需求,而且每年可大量出口。

14.远东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远东地区面积620万平方千米,占俄罗斯联邦国土面积的36.4%。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在俄罗斯的比重占35%,仅次于占40%的西伯利亚地区,大大高于位居第三的乌拉尔地区(占25%)。俄罗斯远东所有行政区都拥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含油气的面积约160万平方千米,约占该地区总面积的25%。从宏观上来说,主要分为3个大油气区:东部领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和萨哈林州东北领海)大陆架油气区,北极领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和楚克奇海)大陆架油气区,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大型油气区。这3个主要油气分布区的各种碳氢化合物的潜在储量分别为197亿吨,占全区预测总储量的41%,176亿吨,占全区预测总储量的38%;100亿吨,占全区预测总储量的21%。也就是整个远东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等碳氢化合物的潜在总储量高达473亿吨。

萨哈林州是远东地区最重要的石油产地,约有62个油气田,大多是中小型油气田,20世纪末,萨哈林州陆地和领海大陆架已探明石油储量3.88亿吨,天然气8770亿立方米,其中80%分布在该州东北海洋大陆架。石油和天然气远景储量分别为9.97亿吨和4.157万亿立方米。萨哈林油气田的地质特点是油气层多,构造比较复杂。萨哈林原油的含硫量为0.2%~0.3%,芳香烃比重大,属优质油。但其他成分各不相同,不仅各油田的差异很大,甚至同一个油田内,其深度不同,也各有差异。有些油田的胶质含量不高,如捏克拉索夫卡油田为1.61%,帕罗迈油田为2.7%。有些油田树脂含量很高,如奥哈油田竟达17.2%。萨哈林气区的天然气大都属于重烃少的甲烷系,普遍不含硫化氢,含氮量也少,氩和氦的含量较多。天然气的质量在全俄是最好的。

远东地区陆地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勒拿通古斯流域、哈坦加维柳伊流域、萨哈林州北部、阿穆尔河中下游、阿纳得尔河流域、堪察加北部和乌苏里斯山地等。

萨哈(雅库特)共和国是远东地区油气资源最富集的陆地地区。据2001年俄方公布的资料,萨哈共和国西南部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已探明的可供工业开发的天然气储量为2万亿立方米,预测储量高达16亿立方米。石油预测储量29.16亿吨,凝析气储量3.88亿立方米。萨哈共和国的天然气不但储量丰富,而且质量也是最好的,有工业浓缩液,有乙烷,丙烷和丁烷馏分,不含有害杂质,有利于发展高效能的天然气加工业。

萨哈共和国(雅库特)境内的塔拉干油气田(石油储量1.24亿吨,天然气储量470亿立方米)的开采权掌握在俄罗斯第四大石油公司苏尔古特石油天然气公司手里。塔拉干油气田是东西伯利亚地区规模最大的油田之一,油气储量估计超过3.5亿吨,占俄石油开采量的13%。而塔拉干产出的原油正是俄罗斯计划供应远东原油管道第一阶段工程的。公司计划修建塔拉干上琼斯克耶乌斯季库特石油管道,管道建设起于塔拉干油田,连接上琼斯克耶油气田(石油储量2亿多吨),终点站为乌斯季库特市勒拿输油站,全长500千米,造价10亿卢布(约合3486万美元),年运输能力260万吨。初步计划建设13个输油站,在勒拿站使用铁路油罐车,纳入俄石油运输公司的管道干线系统。公司总经理博格丹诺夫此前宣布,塔拉干上琼斯克耶乌斯季库特石油管道项目建设工作将于2005年内准备完毕,2006年开工,2008年完成,3年后纳入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干线系统,与泰舍特纳霍德卡管道连接。

远东陆地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作开展得很不均衡,重点在萨哈共和国和萨哈林州。迄今为止共钻出普查井和勘探井2500个,其中90%在萨哈林州,另外马加丹州境内100个,楚科奇半岛70个。在萨哈共和国共发现了30多个油田和油气田,还发现6个大型天然气田。该地区石油天然气的探明程度很低,根据俄罗斯石油天然气专家的分析,分别为5%和6.5%,而西方国家的评估数字更低,只有4%和6%。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探明程度高的当数萨哈林州,分别为46.3%和28.1%,其次是萨哈共和国,上述两项指标分别为8.7%和12.8%。

15.远东大陆架的油气资源

俄罗斯大陆架油气资源丰富,主要蕴藏在远东萨哈林州附近海域的大陆架上。俄塔社2005年5月11日报道说,目前在俄罗斯已探明的陆地油气田中,75%已经处于开发阶段,资源的开发程度接近50%。为增强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后劲,俄罗斯政府开始把目光投向本国的沿海大陆架。俄罗斯政府最新制定的大陆架油气资源开发战略显示,到2010年俄罗斯沿海大陆架原油和天然气开采量将分别达到每年1000万吨和300亿立方米,到2020年将分别增加到每年9500万吨和3200亿立方米。俄自然资源部说,从现在起到2020年,俄罗斯准备吸引700亿至1100亿美元资金(主要是外资)用于开发俄罗斯大陆架油气资源,俄罗斯联邦财政的相关拨款也将达到350亿卢布。预计到2020年,开发大陆架油气资源给俄罗斯联邦财政带来的总收入将达到1000亿~1300亿美元。

萨哈林海域中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大部分蕴藏在水深100米以内的大陆架里。萨哈林大陆架的海水较浅,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面积约为12万平方千米。西北部的萨哈林湾同阿穆尔河三角洲之间水深不到150米,东北部水域100米等深度距岸35千米,东海岸中部的内斯基湾100米等深度距岸60千米,南部阿尼瓦湾水深不到100米,西部鞑靼湾水深由南向北,从200米递减到50米以下。大陆架油气预测储量在水深200米范围内0~50米内的占26%,50~100米内的占33%。100~200米的占41%。

远东领海大陆架石油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首先对鄂霍次克海北部和鞑靼海峡进行了勘探,掌握了第一批海底地质资料。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苏联党和政府曾试图开发和利用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加大了油气资源勘探规模。首次勘探作业是在萨哈林州领海大陆架约2万平方千米的海域进行的,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为10亿吨和1.2万亿立方米。从1974年起,苏联采用地震波探测方法,对40万千米延长的海域进行了油气资源勘探,重点是萨哈林海洋大陆架21万千米延长的范围。这次探查的重要成果是在阿纳得尔湾探明了有17个开发前景的矿区。1977~1992年的海上勘探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在萨哈林州领海大陆架共发现了8个大油气区:恰沃、尤斯科耶、皮利通阿斯托赫斯科耶、阿尔库通达吉等,其中6个为大型油气田,此后均列入萨哈林1~6号油气开发项目中。

16.萨哈林-1号项目

该开发区包括奥多普杜海域的油气田、恰沃海域的油气田和阿尔库通达吉海域的油气田。按目前的勘探结果,可采储量为原油2.9亿吨、凝析油3300万吨、天然气4250亿立方米。预计高峰期年产原油2410万吨、天然气197亿立方米。该方案于1996年6月开始实施,第一阶段的全面勘探工作已完成。参加该方案的有两家俄罗斯石油公司,一家日本公司(SODECO)和美国埃克森公司(Exxon)。这四家公司组成了一个国际投资集团,俄方占40%的股份其中,萨哈林海上油气公司(俄罗斯)占23%;俄罗斯石油公司占17%,美、日各占30%,共投资150亿美元。由于财团内俄罗斯的两家公司无力承担投资责任,工程曾因此而一度停顿。为推动工程的进展,两家俄罗斯公司只好忍痛出让本公司的股份换取贷款,以解决投资困难。印度ONGC公司于2001年2月与俄罗斯公司签订协议,购买了原属于俄罗斯公司的萨哈林-1号工程20%的股份,为此它需支付20亿美元,替俄罗斯公司支付工程投资款。俄罗斯公司则按LIBOR加3%的利率偿还印方的垫款。目前萨哈林-1号工程财团各方及其股份为:Exxon(美国)占30%、SODECO(日本)占30%、ONGC(印度)占20%、萨哈林海上油气公司(俄罗斯)占11.5%、俄罗斯石油公司占8.5%。

该项目基建投资127亿美元。油气田的开采期预计为33年,投资集团的利润率预计为16%。投资集团除按租赁协议缴纳租金外,还须按产品分割协议法把15%的产品交给俄罗斯联邦和萨哈林州财政。该方案计划收入1650亿美元,纯利润可达420亿美元。2002年萨哈林-1号工程的投资额为7亿美元。

2005年10月萨哈林-1号开始产油。

17.萨哈林2号项目

开发区包括整个尤斯科耶油气田和皮利通阿斯托赫斯科耶油气田。可供开采的石油为9600万吨、天然气凝析油为3700万吨、天然气为4600亿立方米。

该方案由五家外国公司组成的投资集团参加实施,其中日方两家(三菱、三井)占30%的股份,美方两家(麦克德蒙特和马拉松)占50%,英国与荷兰联合组建的罗亚尔达奇公司占20%。投资总额为100亿美元。方案已于1996年6月开始实施。萨哈林-2号中70%的承包工程由俄罗斯的公司完成。俄方的大型企业还要参与石油的深加工。该方案可带来250亿美元的纯利润。投资方案规定除缴纳租金以外,还要把10%的产品缴给俄罗斯联邦和萨哈林州,其余90%的产品按比例在投资方之间分配。

萨哈林-2号1999年如期产油,于1999年7月4日正式开栓投入生产,2000年生产油井达12个,日产9万桶,约12300吨。1999年生产的原油除向俄罗斯联邦和萨哈林州缴纳10%的产品以外,大部分由日本转卖给韩国。2001年萨哈林-2号产油200万吨,2003年产油500万吨。

萨哈林2号项目已形成生产规模。包括一个油田(1.4亿吨)、一个气田(4080亿立方米)和一座年处理960万吨液化天然气的净化厂,由壳牌石油公司担当作业者。近几年来该项目已产生效益,并向日本出口了一定数量的油气。

18.萨哈林-3号项目

萨哈林-3号项目开发区域在东奥多普杜海大陆架,包括东奥多普杜、阿亚升和基灵斯克3个油气田,总面积2.04万平方千米。石油和天然气评估储量分别为1.37亿吨和1450亿立方米。地质勘探资料表明,这一海域仅南基灵斯克海域石油储量高达4.5亿吨,天然气7200亿立方米。

萨哈林-3号项目共投资约240亿美元。俄方占33.3%的股份,美方占66.7%的股份。目前,已有3家美国公司(埃克森、美孚、德士古)就3处油气田的开发与俄罗斯签订了租让合同,但尚未开始实际开发。其中美孚和德士古公司拥有一个区块的开发许可证,项目投资70亿~110亿美元;埃克森拥有两个区块开发许可证,预计投资130亿美元。在油气田开始商业运营前,工程的所有投资由美方公司承担。

2005年7月1日,中国的中石化与中石油分别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了《一号议定书》和《长期合作协议》。在《一号议定书》中,中石化与俄石油公司商定共同出资成立一家石油公司,负责在萨哈林-3号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在新合资公司中,中俄双方的股权比例暂定为30∶70,未来将引入新的投资者,但中方拥有30%的股权比例将不会因此发生改变。根据计划,新公司在2006年开凿第一口探井,待形成生产规模后,中方将以“份额油”的形式获取收益。中俄双方进行先期勘探作业的维宁油气区块位于萨哈林岛东部,该区块预期储量为石油1.14亿吨,天然气3150亿立方米。

19.萨哈林-4号项目

萨哈林-4号项目包括乌兹洛耶、阿斯特拉哈诺夫卡油气区、涅克拉索夫卡和科连杜湾油气田。这一海域石油评估和潜在储量分别为1.05亿吨和1.15亿吨,天然气的这两项指标则分别为4400亿立方米和4500亿立方米。俄罗斯石油公司、萨哈林海上油气公司和美国阿科公司组成财团承建该工程,3家公司所占股份分别为25.5%、25.5%和49%。美国阿科公司参与了萨哈林4号一个区块的勘探开发,项目价值26亿美元,该项目目前还处于勘探阶段,前期的勘探费用全部由阿科公司承担。

20.萨哈林-5号项目

萨哈林-5号项目包括奥哈、埃哈比和东埃哈比油气田。该项目的预测原油可采储量为6亿吨,天然气6000亿立方米,2010年正式进行工业开采。俄罗斯石油公司、萨哈林海上油气公司和英国BP公司组成财团承建该工程,3家公司所占股份分别为25.5%、25.5%和49%。BP公司承担全部的勘探费用。该项目石油最高年产量达3550万吨,天然气为342亿立方米。

21.萨哈林-6号项目

萨哈林-6号项目包括奥克鲁日诺耶油气区,石油和天然气前景储量分别为1.5亿吨和2000亿立方米。

7. 茂名真的有很多石油吗

有,茂名是有很多但是他并不是石油出产地,以前在60-70年代茂名勘探出有石油只不过不是液态是附着在岩石里的,但那种提炼价格太高了而且对环境有很大的破坏,所以茂名就靠从国外(主要是中东)进口原油再进行提炼。茂名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石油基地。老一辈茂名人对茂名市这座占地10.07平方公里的油页岩矿,即露天矿采矿场并不陌生。通过查资料显示,从1962年1月正式投产开始,茂名油页岩露天矿累计开采油页岩约1.02亿吨,生产页岩原油292万吨,为新中国摘掉“贫油国”帽子作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由于开采成本较高、生态污染大等原因,茂名油页岩开发逐步停止,直至1993年1月停产。

但是,茂名以炼油、乙烯生产为龙头的石油化工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是广东茂名石化始建于1955年5月,是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项目之一。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超过20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100万吨/年,拥有70多套主要生产装置,拥有完善的港口码头、海上原油接卸和铁路运输系统以及原油、成品油管输系统(西南和珠三角成品油输送管线的起点和枢纽站)。

2006年底,公司固定资产原值240.48亿元,净值134.22亿元。公司在册职工7488人。公司10次创造了全国企业新纪录,有国家授权专利30多项。

茂名分公司牢牢抓住发展这第一要务。继30万吨/年乙烯于1996年8月建成投产(第二年扩能达到36万吨/年),公司实现炼油化工一体化后,1999年,对炼油进行扩能改造,1999年原油加工能力由850万吨/年扩大到1350万吨/年,成为我国首座炼油能力超千万吨的炼化基地。

2004年以来,公司按照“质量升级、隐患整改、结构调整、技术改造、挖潜增效”的“五位一体”方针,新建了100万吨/年焦化装置、120万吨/年催化重整装置、26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并将1套60万吨/年的焦化装置改造为100万吨/年,使炼油加工手段更为完备,装置结构进一步合理。

2004年12月15日,公司对乙烯实施改扩建,仅用21个月就于2006年9月16日建成投产,创下了国内同类乙烯工程建设工期短、投资省、开车好、设备和技术国产化程度高的新纪录。至此,乙烯生产能力由36万吨/年扩大到100万吨/年,茂名分公司成为我国首座100万吨/年乙烯生产基地。

这样,茂名分公司就拥有了千万吨级的炼油和百万吨级的乙烯,其炼化规模在国内名列前茅,每年可为市场提供260多万吨的化工产品和1000多万吨的炼油产品,年均销售收入将超过800亿元,年均利税将超过100亿元,同时还可以带动数百亿元乃至上千亿元的乙烯后加工产值,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将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