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国在二战中是何时停止向日本停运石油的
美帝和日本的矛盾根本不是美蒂为中国抱不平。日本侵略中国四年,他从来没有支援过中国,反而向日本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两面做生意赚钱。
法国灭亡,日本趁机占领法国的殖民地越南、老挝、柬埔寨,美国就不高兴了。他早就看上了,认为是自己的菜,日本怎么能够动自己的奶酪呢?于是和日本吵了起来,其实还是希望日本北上进攻苏联,牺牲中国,制造东方慕尼黑。所以虽然和日本吵,甚至扬言要停止供应石油,实际上并不敢和日本真的翻脸,如果引来了日本拼命,美帝认为划不着。他一直不希望和德意日作战。也不敢作战,因为面对德意日的气势汹汹,美国怕打不赢仗。
德国入侵苏联,美国看到德国的大量的军事力量陷入了苏联战场,这个时候,他就硬起来了,于是停止了对日本的石油供应,认为日本不敢和他开战。
结果是珍珠港!不久以前美帝给日本的钢铁制成的炸弹和鱼雷,在用美国提供的石油开动的航空母舰和飞机载运下,到了珍珠港附近,最后落到了美国人的头上。当奸商,支持法西斯的石头,砸了美蒂自己的脚。
2. 菲气田见底,菲外长称愿重启油气开发谈判,他提出了怎样的条件
首先是以菲律宾宪法为基础,以菲律宾利益为首要考禅喊虑。相对而言,中菲恢复相关谈判有利于南海局势的稳定,因为这个项目看似只是一个经济协议,其实是中菲两国的基础妥善处理南海争议。在美国的怂恿下,菲律宾与中国在南海爆发了争端,其实就是为了这个地方的石油和天然气。
要知道的是在油气勘探争端中,日方曾敦促中国尽快建造航母。中国在东海的专属经济区应延伸至冲绳海槽。但日方认为,在这片海域,他们有权共同开发。此外,日方还擅自提出中线,企图以此为界线。中方不承认这条“中线”。日方的真正目的,是在中国开发的这个成熟油田里,省下一杯粥。
3. 为什么国际上有两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危机(1973年):1973年10月6日是犹太人的赎罪日,阿拉伯人利用这个时机发动了打击以色列、收复失地的新的中东战争。与此同时,阿拉伯产油国同外国石油公司集团进行提高石油标价的谈判。10月14日谈判破裂。10月16日,海湾五个阿拉伯产油国和伊朗的代表在科威特开会,决定单方面把每桶石油的标价提高70%。几十年来国际石油资本寡头垄断集团控制石油市场价格的局面宣告终结。10月17日,阿拉伯产油国的石油部长决定逐步削减对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石油供应量。美国没有重视这一举措,10月19日宣布对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的紧急军事援助,这一举动激怒了主要产油国。当天,利比亚首先宣布对美国禁运石油。10月20日,沙特等海湾阿拉伯产油国停止向美国供应石油。到12月,世界市场每天的石油供应量减少了500万桶。12月下旬,欧佩克德黑兰会议决定再次提高石油价格。
提价、减产和禁运同时发生,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提价以前,石油价格每桶只有3.011美元,两个月后,到1973年底,石油价格达到每桶11.651美元。石油提价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国的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1973—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第二次危机(1979—1980年):1978年底,当时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发生推翻巴列维国王统治的“伊斯兰革命”。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3月4日,伊朗石油出口全部停止,世界石油供应突然减少了500万桶/日,再加上西方各国政府和石油公司竞相在现货市场上抢购石油,造成石油供应短缺,石油价格飞涨,从每桶13美元猛升至34美元,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紧接着,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突袭伊朗。两伊战争的爆发使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一度完全中断,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一度暴涨到每桶42美元。但由于1979年以来持续一年多的抢购,使西方国家有了较充足的石油储备,加上沙特阿拉伯迅速提高了本国石油产量,所以到1981年油价终于稳定在每桶34~36美元的欧佩克标价范围内。
这两次油价暴涨给发达国家的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推动了发达国家在非欧佩克地区的石油勘探开发。因此,1982年以后,世界石油市场出现了石油供大于求。
4. 达尔富尔危机的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由来
2004年4月1日,在非洲联盟调解下,苏丹政府与苏丹解放军及正义与公正运动的代表在乍得首都举行了谈判,4月8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同年7月15日,双方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了第二论谈判。反政府武装提出六点要求,主要是解除达尔富尔阿拉伯民兵组织武装、对所谓种族灭绝和种族清洗进行国际调查、释放战俘、把谈判地点从埃塞俄比亚转到中立国等要求,苏丹政府拒绝接受这些要求。4月17日,此次谈判宣告破产。同年12月,在尼日尔爾利亚首都阿布贾又举行了第三论谈判,也未取得任何进展。
一年多来,经过中立国乍得和非洲联盟多次协调,阿布贾谈判仍在继续,谈谈停停,至今仍未解决任何实质问题。为此联合国安理会于今年上半年曾发布1590和1593号两项决议,要求苏丹政府和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在非洲联盟的协调下尽快停止武装冲突,和平解决争端。自去年4月8日苏丹政府与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签署停火协议以来,双方之间未发生严重武装冲突,但反政府武装袭击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人员和抢夺援助物资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 中国对非洲石油的探险是从苏丹开始的。1995年,中石油开始进入苏丹。短短几年时间,苏丹已成为中国重要石油来源。目前,中石油在苏丹拥有12家企业,占有苏丹最大石油公司大尼罗河股份公司40%、喀土穆炼油厂、石化厂各50%和95%股份,并修建了750公里输油管和苏丹港30万吨油轮输油终端。苏丹政府对华出口额一度占总额的55%,其中大部分为原油。2004年1至4月,从苏丹港出发的25艘油轮竟有19艘开往中国。
通过中国的投资,苏丹在1999年成为石油出口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通过在苏丹的石油开发,中国开始逐步摆脱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正因如此,中国需要苏丹政府保持对国家的控制,以确保自己的能源利益;而苏丹方面也需要中国的扶持,从而能在日益孤立的国际舞台上继续周旋。 中国是苏丹最大的贸易伙伴。据商务部提供的信息,1997年以来,在石油开发项目带动下,双边贸易量猛增。2001年,苏对华贸易占其外贸总额的35%,其中对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55%,从中国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14%。2003年1月到12月,中苏进出口总额达到19.2亿美元,其中中国从苏丹进口14.4亿美元。中国从苏丹进口的商品主要是原油。
目前大部分西方国家的投资已从苏丹撤走,只有中国公司仍继续活跃,其中以中石油的规模最大,占苏丹最大的石油财团40%股份。中石油拥有4个苏丹油田的开采权,其中3个已经投产,年产量超过2600万吨。中国还投资兴建炼油厂及铺设输油管道,协助苏丹出口石油,现时原油出口占苏丹外贸收入的70%,其中大部分出口到中国。
1996年1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标获得苏丹穆格莱德油田1、2、4区块开发权,并负责组建作业集团———大尼罗河股份有限公司,中方占最大股份(40%)。该项目由3个区块和一条原油外输管线组成,1999年6月完工,8月底出口了第一船原油,目前日产原油25万桶。该项目自运营以来效益显着,对促进中苏两国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外,中国在苏丹首都喀土穆还有炼油厂、石油化工厂。中油集团和苏丹政府各占喀土穆炼油厂50%的股份,项目于2000年5月正式投产,年加工能力为250万吨原油,目前运行良好。中油集团占喀土穆石油化工厂股份的95%,苏丹政府占5%。2002年3月5日正式投产,设计年产1.5万吨聚丙烯。
除了投资,中国早在1981年就开始在苏丹进行劳务承包。中国在苏丹的承建项目包括石油化工、港口、电站、房建、路桥等。外交部西亚非洲司对本报记者说,中国在苏丹大约有3000人。据了解,中方人员主要是公司代表和承包工程的劳务人员,但中国公司主要集中在苏丹中南部地区,而达尔富尔地区位于苏丹西部。
因为在苏丹拥有重大的石油利益,若苏丹局势太过波动,也会影响中国的利益,所以中国对苏丹采取中庸政策,不向其施压,也不赞成制裁,游说苏丹政府接受联合国派驻维持和平部队,自己也积极参与了维和行动,先后派遣430名军人进驻苏丹,除协助维和任务外,也间接保护中国在当地的石油利益。
维和部队数千名成员以非洲联盟为主,中国是少数参与苏丹维和部队的非盟以外国家,可见苏丹如何信赖中国。美国去年要求扩大维和部队至两万人,幷要求派遣联合国其他国家的军人,该建议被苏丹拒绝,中国起初也反对建议,但近月态度转变,分析估计胡锦涛在会见苏丹总统巴希尔时会协助联合国进行游说。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在非洲的外交工作一向以国家利益先行,石油及矿产等天然资源是首要目的,其次就是非洲国家的票源。自2003年至今,胡锦涛先后三次出访非洲,三次访问的国家鲜有重复,几乎48个非洲邦交国都亲自探访过。虽然非洲国家都是穷国小国,但在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却拥有实实在在的投票权,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推动利益攸关的议题时,需要其他成员国的支持,而香港前卫生署长陈冯富珍得以当选为世卫总干事,已证明了非洲票源的实力。
然而中国虽然付出很多,却没有收到预想的回报。由于担心中国的垄断地位,近年来苏丹政府通过种种手段打压中国石油公司。作为最大股东的中石油,却屡屡在当地各项招标中失败,或被迫以高价签标。
西方对苏丹实行经济制裁导致在当地控股的中石油面临国际困局。中国政府坚持“不干涉”原则,对苏丹政府使用中国资金、武器支持阿拉伯民兵不闻不问。当地大使馆又对中资企业和中国经济利益保护不力,对中国企业间的协调问题熟视无睹,一味将问题往国内推诿,造成中石化、中石油恶性竞争,结果被苏丹利用而两败俱伤。 由于达尔富尔人道危机愈演愈烈,中国出于构建国际战略的考量,不可能公然反对联合国相关决议。另一方面,顾及中国在苏丹石油利益,又势难转而支持国际社会对达尔富尔的干预,真可谓向前失分,向后也失分。苏丹拿着中国提供的武器在达尔富尔大打出手,给中国造成巨大外交麻烦,同时又毫不客气地打压中资石油公司,使其经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面对这种两头不讨好的困局,一些中国观察家认为是“美国力图打压中国的企图”,主张加大对苏丹政府的支持力度。但有识之士指出,必须检讨中国在苏丹的外交策略和经营理念,用更理性、更负责的政策来维护中国的国际形象和经济利益。
5. 欧佩克举行第180次会议,这次主要是为了讨论什么主题
在10月底欧佩克举行了第180次会议,而这一次所商讨的主要议题是明年石油规模的减产,但是通过我们所了解的消息知道这一次的议题在当天并没有达成最终决定,所以将会继续展开谈判。
同时阿尔及利亚的能源部部长并且还是欧佩克的主席表示石油的复苏之路是非常的漫长,但令人可喜可贺的是随着全球新冠疫苗的逐渐研发成功,所以给全球的疫情带来了积极的作用,相信在明年的下半年疫苗将会给人们带来积极并且显着的效果,所以全球的经济将重新增长4.4%,而全球石油的日需量也将进行增长。
6. 为什么国际上有两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年,由于犹太人的赎罪日,阿拉伯人趁机发动了旨在收复失地的中东战争。作为回应,阿拉伯产油国与外国石油公司展开了提高石油价格的谈判。谈判在10月14日破裂,随后在10月16日,包括科威特在内的五个海湾阿拉伯产油国和伊朗决定将石油价格提高70%,结束了国际石油资本寡头垄断集团对石油市场的控制。10月17日,这些国家开始逐步减少对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石油供应。美国未充分重视这一行动,于10月19日宣布向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紧急军事援助,这一决定激怒了主要产油国,利比亚随即宣布对美国实施石油禁运。10月20日,沙特等海湾阿拉伯产油国停止对美国的石油供应。截至12月,全球市场每天的石油供应量减少了500万桶。12月下旬,在德黑兰会议上,欧佩克决定再次提高石油价格。石油提价、减产和禁运同时发生,导致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混乱。在提价前,石油价格每桶仅为3.011美元,而到了1973年底,价格上涨至每桶11.651美元。石油价格的上涨大幅增加了西方大国的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1973年至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8年底,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国王的统治。从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3月4日,伊朗的石油出口完全停止,导致全球石油供应突然减少了约500万桶/日。西方国家政府和石油公司纷纷在现货市场上抢购石油,导致供应短缺和价格飙升,从每桶13美元涨至34美元,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对伊朗发起突袭,两伊战争爆发,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一度完全中断,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一度暴涨至每桶42美元。然而,由于1979年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西方国家积累了充足的石油储备,加上沙特阿拉伯提高本国石油产量,油价最终在1981年稳定在每桶34至36美元的欧佩克标价范围内。这两次油价的剧烈上涨严重影响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并推动了这些国家在非欧佩克地区的石油勘探和开发。因此,自1982年起,世界石油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