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辽河石油会战的成立
在渤海湾北部的辽河坳陷,地质部和石油工业部勘探队伍从1955年就开始普查勘探工作,1964—1965年有多口探井获工业油流。1967年,“文化大革命”动乱达到高潮,铁路运输和煤炭生产几乎瘫痪。为保证鞍山钢铁公司(简称鞍钢)战备用特种钢材生产,国务院紧急决定尽快在距鞍钢最近的辽宁省辽河地区勘探开发天然气资源,以解决炼钢燃料问题。为此,石油工业部指示大庆油田组织一支约1000人的勘探队伍,南下辽河开展调查。到1969年底,辽河油气勘探取得重大进展,34口探井中有19口获得工业油气流。石油工业部经过现场调研后,及时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加速辽河盆地石油勘探的报告》。1970年2月24日,国务院下发文件,批准石油工业部的报告。石油工业部随即组织大港、江汉、长庆等油田的3.6万名职工,于3月22日起展开辽河石油勘探会战。当年6月10日,油田生产的天然气就通过管道正式输往鞍钢。到1975年底,先后发现黄金带、于楼、热合台、兴隆台等油田,累计建成原油生产能力316万吨,1975年生产原油270.3万吨、天然气10.3亿立方米。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355万吨,天然气产量达到16.5亿立方米。
2. 大庆石油会战的事件经过
1959年松基三井出油,随后位于大庆长垣上的另一个高点处的葡7井出油,表明这是一个含油面积很大的油田。于是1960年2月石油工业部党组扩大会议决定、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大庆开展石油大会战。“全国石油系统37个局、厂、院、校,由主要领导带队,组织精兵强将,自带设备、工资,参加大会战”,参加会战者5万多人。到1960年4月底,大庆长垣从南到北七个构造部位均获工业油流,而且长垣北部是高产地区。于是大庆会战领导小组决定挥师北上,1960年4月29日,在萨尔图草原上举行万人誓师大会,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大军云集萨尔图油田,石油大会战全面展开。到1960年底基本探明了一个世界级的大油田。大庆油田的发现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历史性突破,中国石油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松基3井喷油后,经过扩大勘探,在其南部基本探明了葡萄花油田的含油面积,为开展大庆石油会战准备了有利条件。
1960年元月,石油工业部党组召开扩大会议,经反复研究和讨论,准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组织石油会战,进一步加快大庆油田的勘探和开发。并于同年二月十三日,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报告中说:
“最近,我们对东北松辽地区的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作了反复的研究和讨论。从现在已经掌握的资料来看,可以说形势很好,来头很大。目前,已经在黑龙江省肇州县大庆(原名大同镇)地区,探明了一块二百平方公里储油面积的大油田。初步估算,可采储量在一亿吨以上,大体上相当于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产油情况很好,现在已经打出来的探井,经过一个多月的采油试验,平均每口井日产量在十二吨左右。”“油层产油性良好,出油稳定。油层埋藏不算很深,第一、二两组油层深度在一千米左右,而且地层松软,打井容易。总起来看,开发和建设这里的油田,有很多便利条件。整个大庆地区,从地质资料上看,是一个很大的适于储油的构造带,面积达两千余平方公里。现在拿到手的这块油田,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边界尚未摸到。看来,储油面积还会有大的扩展,远景非常乐观。”“根据这个地区的情况,我们认为应该下一个狠心,用最大的干劲,用最高的速度,迅速探明更大的油田面积和更多的新油田。为此,我们的部署是:
第一、甩开钻探,在现已探明的二百多平方公里储油面积的四周,向外扩展。在两千平方公里的构造范围内部署钻探,以求迅速探明油田的面积和储量究竟有多大。
第二、在已经探明的储量面积内,选择一两块地区,打出一批生产试验井,进行油田开采试验。
第三、在大庆构造带以外的附近地区,还发现有许多好的构造,储油的可能性很大。准备用一部分勘探力量,有选择地进行钻探,以期找出新的油田。”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我们打算集中石油系统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用打歼灭战的办法,来一个声势浩大的大会战。”
中共中央于1960年2月20批准了石油工业部党组的这个报告,大庆石油会战开始了。 1960年2月21日,石油工业部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了大庆石油会战第一次筹备会议。会上确定全国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由其主要领导干部带队,组织人员,并自带设备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石油会战期间的组织领导工作,由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到第一线主持,并组成大庆石油会战领导小组,由康世恩、唐克、吴星峰等13人组成,康世恩任组长。
筹备会后,参加石油会战的各路石油队伍,于三、四月间相继抵达大庆地区。当年退伍的3万名解放军战士和3000名转业军官,也分别从沈阳部队、南京部队和济南部队来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国务院各部门和黑龙江省支援石油会战的干部和工人,也陆续到达大庆地区。
1960年3月25日至27日,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大庆石油会战第二次筹备会议。余秋里部长在会上宣布:石油会战领导机关立即迁往第一线办公。到四月上旬,石油工业部机关党委、各司局领导干部和松辽石油勘探局相继搬迁到黑龙江省安达县,组成了石油会战的指挥机关。据当年四月的统计,参加石油会战的人员已达4万多人,其中总工程师、总地质师、大学教授、工程师和地质师等各类工程技术干部达1000多人。同时,从全国各地运到大庆的各种器材、设备已有几十万吨。 石油会战队伍集中的同时,勘探工作仍在进行。大庆长垣北部的3口探井相继喷出工业油流,对石油会战重点地区的转移起了推动作用。
第一口探井是位于萨尔图构造中央部位的萨66井。这口井于1960年3月11日完钻喷油,日产原油50吨左右。
会战领导小组根据这种新情况,同时考虑到萨尔图地区有哈尔滨至满洲里的铁路线通过,交通方便,有利于油田的勘探、开发和建设,于是决定把石油会战的重点由大庆长垣南部转移到北部的萨尔图地区。1960年3月17日,会战队伍由大同镇一带挥师北上,以萨尔图地区为重点展开了石油会战。
接着,位于高台子以北、萨尔图以南的杏树岗构造上的第一口探井--杏66井,于4月9日完钻喷油,日产原油27吨。位于大庆长垣最北部喇嘛甸构造上的第一口探井--喇72井,亦于4月25日完钻喷油,用5毫米油嘴试油,日产原油48吨;用14毫米油嘴试油,日产原油174吨。
萨66井、杏66井和喇72井三口探井相继喷油,表明大庆长垣的含油面积又进一步向北延伸。从南起敖包塔,北到喇嘛甸的80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都发现工业油流,显示出了大油田的轮廓。长垣北部地区的地质条件优于南部地区,越往北地下油层越厚,油井产量越高。当时人们把萨66、杏66和喇72口探井喷油,称为“三钻定干坤”。
3. 大庆石油会战是什么时期
20世纪50年代末,在东北松辽平原发现了石油,面积多大,储量多少,都还是个未知数。国家组织了石油大会战,集中兵力打歼灭战,采取了边勘探、边开发、边建设的“三边”方针,在这片古老的黑土地上吹响了石油会战的号角。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比较困难的时期、比较困难的地区、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开始的,并在战胜各种困难中取得了胜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很明显,依靠外援这条路走不通。当时国家由于实行“大跃进”经济政策造成的失误,以及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使国民经济陷入困境,拿不出足够的资金开发大庆油田。而且大庆油田地处东北,冬季严寒,夏季沼泽,吃住都成问题,自然环境恶劣。为此,石油工业部决定集中优势兵力,以打“歼灭战”的形式,组织石油会战。这一重大举措,立即得到党中央的批准和支持。1960年2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石油工业部《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2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了“从当年退伍兵中动员3万人交给石油工业部参加开发大庆地区新油田工作”的决定。不久,中央军委又决定给大庆分配3000名转业军官。1960年3月,1万多名由新疆、玉门、四川、青海等老油田来的石油职工和3万多名解放军转业官兵及大专院校学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大庆。国务院各部门和黑龙江省支援石油会战的干部工人,也陆续到达大庆地区,揭开了气壮山河的大庆石油会战的篇章。
会战伊始,来自全国各地的参战队伍,陆续到达指定的区域,自己动手搭起了帐篷,有一字形的,有院落式的,还有重叠式的,在这个大草原上安营扎寨,投入到了会战的洪流之中。路在何方?茫茫大草原一望无际,人烟稀少,几乎没有现成的路可走。由于会战人员、车辆的来来往往,逐渐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小道和大路,给草原勾画出了新的交通线。
大庆石油会战初期,遇到了生产不配套、生活条件差的矛盾和困难。面对这些矛盾和困难,是迎着困难前进,还是畏难不前?4月29日,大庆石油会战万人誓师大会在萨尔图草原上召开(图2.6)。“铁人”王进喜代表5万多名石油会战职工吼出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钢铁誓言。一场千军万马战大庆的艰苦创业历史,从这一天开始谱写。石油会战职工夏季站在没膝深的雨水中施工,冬季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野外坚持生产。水,在会战中是多么重要。没有现成的水井,多是就地挖井,或是在附近的水泡内取水。虽然水质不好,但还是解决了燃眉之急。开钻打井要用水就从临近的水泡内取水,有时候是由人排成长蛇队形,用脸盆、水桶从水源向井场传递,以保证钻井用水。
图2.61960年4月召开大庆石油会战万人誓师大会
从全国各地调运来的设备、物资器材,都要在萨尔图车站集散,使这个区区弹丸之地,只有三股道岔的末等车站,不堪重负。站内站外,凡是能卸货的地方几乎都堆满了物资器材。为了减轻车站的压力,昼夜有人员值班,货车随到随卸,并把卸货地点从萨尔图车站向东西延伸到让胡路、龙凤、安达等车站。同时还组织人员采取了蚂蚁搬家式的战术,凡是人能扛得起、搬得动的货物,都由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靠人力去完成。那些笨重的机械设备则由少数的吊车、卡车吊装外运,尽量减少在车站积压的时间。在会战中已经没有休息日和工作日的区分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还有近2小时的班务会,总结当日工作布置次日工作。在那会战的日日夜夜,严寒酷暑,都不曾阻止会战的脚步。为石油拼搏,为国家作贡献,虽苦犹荣,累而无怨,这是会战队伍的心声。
“干打垒万岁!”在一次万人大会上,是石油工业部康世恩副部长喊出的铿锵有力而又充满激情的一个口号。也正是那数以万计的干打垒房屋,使会战职工家属在这茫茫大草原度过了第一个严冬,没有冻坏一个人、一台设备。干打垒施工进入高潮之时,也是雨季来临之际。一批房打起来了,一场大雨使它们顷刻间化为一摊泥土。大雨过后,清理了现场又继续打。就是这样打打塌塌,塌塌打打,经过几个月的拼搏,一幢幢干打垒房屋在战区拔地而起,为草原增色不少,为石油会战解决了后顾之忧。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天当房屋地当床,棉衣当被草当墙,五两三餐保会战,为国夺油心欢畅”。通过大规模的油田勘探,迅速探明了一个面积达860多平方千米、储量达22.6亿吨的特大油田,打破了陆相沉积贫油的观点。与国外同类油田相比,美国拿下东得克萨斯油田用了9年,苏联拿下罗马什金油田用了3年,而大庆油田从第一口井喷油到1960年底探明大庆长垣储油面积,只用了1年零3个月,“高速度、高水平”拿下了大庆油田。
按照“边勘探、边开发、边建设”的方针,在全面勘探的同时,又开展了油田开发试验工作。油田规模不断扩大,原油产量不断上升。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首车原油外运。1960年底,生产原油97万吨,缓解了国家缺油的局面,解决了会战资金不足的困难。到1963年底,原油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生产原油439.3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67.8%,为中国石油自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3年12月3日,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由于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建成,中国需要的石油已经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依靠“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大庆油田的发现,打破了中国是“贫油国”的论调。大庆石油会战为改变中国石油工业面貌,做出了重大贡献。
气壮山河的大庆石油会战,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夺目的篇章,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它的历史功绩怎么评价也不为过,人们将它概括为三大历史性贡献。
第一,大庆会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国民经济度过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严重经济困难。当时国家被迫中断“二五”计划,实行经济调整,大批工厂和项目“下马”,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就在这个时候,苏联当局又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从苏联进口石油产品锐减,全国成品油供应紧张,城市公共汽车背上煤气包,军队执勤、训练受到严重影响,国家安全遭遇空前威胁。也就在这个时候,大庆石油会战只用一年零三个月时间探明22.6亿吨石油地质储量,并在三年半时间里建成600万吨/年原油生产能力和100万吨/年炼油加工能力,生产原油1166.2万吨,上缴利润和折旧10.7亿元,实现了国内石油产品基本自给。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度过严重困难,顶住反华势力的压力,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坚定了全国人民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大庆石油会战创造的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会战模式,是在当时经济体制下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大庆石油会战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促进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高速发展。
第三,大庆石油会战中形成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优良作风,激励和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铁人”王进喜成为一代石油人的楷模,大庆精神成为一代石油人的共同价值观。石油职工发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攻坚克难,越战越强,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4. 为什么有华北石油会战
1961年4月16日,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勘探处在山东东营地区钻探的华8井获得工业油流。当年10月,石油工业部党组决定,在抓紧大庆外围勘探的同时,将华东石油勘探局与华北石油勘探处合并,集中力量加强渤海湾沿岸地区的勘探工作。1962年9月23日,又在东营凹陷上的营2井获得高产油流。经过两年多地球物理普查和钻探,到1963年下半年已有10多口探井出油。地质部第一石油普查大队在黄骅凹陷羊三木构造钻探的黄3井,也于1963年12月喷出工业油流。
基于开展华北石油会战的条件已经成熟,1964年1月22日,石油工业部党组向中央书记处呈报《关于组织华北石油会战的简要报告》。1月25日,中共中央批转这个报告,同意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指出“这是继松辽石油会战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会战”。石油工业部抽调大庆、青海、新疆、玉门等油田的2万多名职工,在南部的济阳坳陷和北部的黄骅坳陷两个主战场,同时展开石油勘探会战,并开始组建队伍在渤海海域开展海上物探和钻探。
华北石油会战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在南部济阳坳陷迅速探明和开发了胜利油田。到1965年5月,仅用了11个月时间就拿下了胜坨油田。到1966年,共发现了9个油田,原油产量达134万吨。此后,胜利油田进一步加强勘探,把勘探范围从东营凹陷扩大到整个济阳坳陷,相继开发建设了东辛、孤岛、临盘、义和庄等20个油田,发现了利津、梁家楼、大王庄等18个油田。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946万吨。
华北石油会战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在北部黄骅坳陷探明和开发了大港油田。1964年12月和1965年2月,首先在港东的港5井、港7井获得工业油流,只用1年多时间初步探明了港东油田。1965年7月,港西地区相继有11口探井发现良好油气显示。1966年大港油田原油产量达到11.5万吨。1967年渤海海上第一口油井出油。大港油田后经进一步勘探开发,1971年原油产量达到169.23万吨,1978年达到300万吨。
5. 大庆石油会战的综合概况
1960年1月,石油部党组召开扩大会议,准备加快松辽地区勘探和油田开发,集中石油系统力量,“来一个声势浩大的大会战”。当年2月13日,石油部向中共中央提交了《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2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一报告,石油会战由此开始。三四月间,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组织人员自带设备,国务院一些部门人员、当年退伍的解放军战士和转业军官,组成石油大军进入东北松嫩平原,展开了石油大会战。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仅用三年半的时间就探明了面积达86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油田,建成年产原油500万吨的生产能力,生产原油1166.2万吨,占全国同期原油产量的51.3%。共完成财政上缴10.6亿元,除回收投资外,为国家积累资金3.5亿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