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人的孤独是什么
扩展阅读
石油廉政是怎么做的 2025-04-16 09:58:55
村庄与掠夺怎么刷钻石 2025-04-16 09:45:09

石油人的孤独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5-04-15 04:37:05

Ⅰ 保罗・格蒂:石油大王故事

保罗・格蒂:石油大王故事 ,1976年6月6日、在距伦敦33英里的一座古老的贵族邸宅萨顿宫里,保罗・格蒂丢下他价值60亿美元的家产,撒手归天了。,他是冒险家,也是不尽职的父亲、重婚者、吝啬鬼和涉嫌同情纳粹分子。他的一生,狂热地追逐金钱,追逐女人……从人格方面说,他决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但就事业的成果而言,却几乎没有人能与之相比。格蒂将自己的生命与精力用到了极致,他疯狂地挣钱,尽情地享受,对社会、对朋友、对亲人却丝毫没有一点责任感,锋耐胡因此,他虽然富有,却又非常孤独。,保罗・格蒂1892年出生于美国,他的父亲乔治・格蒂原是明尼阿波利斯市的一名律师,后来又开了一家保险公司,生活相当富裕。保罗是独子。,1903年,乔治为了追回一笔贷款去俄克拉何马州的马特尔斯维尔,那是一个新兴的边疆小镇,原先是印第安人居住地区。因为发现了银拦油矿,外来人口大量涌来,在那里到处打井采油,摇摇欲坠的小棚屋间顿时竖起了无数油井架。小镇上挤满了冒险家和石油商,还有娼妓、骗子、流氓。开采石油与淘金一样,是非常赚钱的买卖,买下一块地,只要打出一口产油井,一夜之间就可成为巨富。当然也有许多人经营不善或打不出井而破产。,虔诚的基督徒、衣领笔挺的保险商乔治・格蒂不由自主地卷入了这股黑色的漩涡,他花了500美元在那里买了1100英亩土地,在次年第一口油井投产后,他便把家搬到马特尔斯维尔,当时保罗只有11岁。,乔治运气很好,他在两个月里钻了6口井,每口井每月可产1万桶石油,一下子就成了暴发户。保罗用属于他自己的钱购买了明尼荷马公司――他父亲的公司的100股股份,成了父亲的合伙人之一。后来,他和父亲发生激烈的争吵,几乎分道扬镳。这父子俩在生意上意见总是不能一致。而事实证明,保罗比他的父亲更具有冒险和开拓精神。,在短短的3年中,乔治成了俄克拉何马最大的石油商之一。到保罗14岁的时候,他们又搬了家,迁居到加利福尼亚的圣迭戈,然后又迁到洛杉矶。,保罗在学校里不是个好学生,他的学分总达不到要求,从中学到大学,不亩者知转了多少个学校。最后,他总算取得了英国牛津大学的文凭。在欧洲学习期间,他不断地写信向父亲要钱,在信中埋怨父亲对他太吝啬,而父亲说他的这些信“像是一个律师写给一个犹太放债人的,而不是一个独生子写给慈爱而慷慨的父亲的信”。,接着,保罗又开始攻击父亲的经营方法,批评父亲没有听他的劝告在俄克拉何马建造储油库。他叫父亲用600美元贿赂印第安人理事会,以击败对手美孚石油公司,从而得到新泽西州的一块租借地的开采权。乔治却在给儿子回信中说:“我宁愿保住我的600美元及我的诚实与名誉。”,保罗・格蒂回到美国后,便决心要在石油业上试一试自己的本领。父亲答应为他提供资金,购买他认为有希望而且也是价格低廉的租借地。利润的30%归他,其余归父亲。,于是,不满22岁的保罗・格蒂只身前往俄克拉何马的塔尔萨,开始了他的石油生涯。在那些粗鲁的流浪汉和赌徒中,他是唯一带着手表的人――其他人都带枪。塔尔萨当时还没有一条像样的路,白天,掘油者在齐踝深的泥浆里跋涉;晚上挤在临时搭的四面透风的小木屋里吃和睡,木屋里弥漫着汗臭和酒气。保罗从小就习惯了油田的这种环境,他能够受得了。,两年后,他在自己的租借地上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就在油井喷油的第3天,他又将这块地转卖给另一家公司,从中赚了将近4万美元。这是他第一笔盈利的交易.由于这一成功,父亲正式接纳他为家庭企业明尼荷马公司的一名经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石油价格涨了将近一倍。格蒂家的财富也随之膨胀。保罗仍和一批掘油者住在塔尔萨的旅馆里。这里像纽约的股票交易所,熙熙攘攘的石油商搜集有关油价和油矿的行情,交换租借地买卖的信息。保罗在这里做租借地中间人的生意,从中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并同时扩大了自己的租借地。,当时,石油商中很少有人认识到地质学在石油开采中的实用价值,他们只是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认为哪里有油就在哪里钻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保罗却与那些人不同,他听从了地质学家的劝告、把目光从竞争激烈的地区转向没有人注意的库欣油田北面和西面的红土地带。不久,他果然在那里发现了加伯和比林斯油田。仅仅5个月以后,他发现自己的资产已经达到100万美元了。,保罗年仅24岁就成了百万富翁,他踌躇满志,觉得这一辈子够用了,于是决定“退休”。他要把工作丢到脑后,好好地玩乐,尽情享受。他回到加利福尼亚家中,整天沉湎于酒色,跟女孩子胡闹,搞得满城风雨,差点被送上法庭。他因此得了个“年轻的游手好闲之徒”的恶名声,也给他的父母带来了耻辱。,这么瞎混了两年之后,连他自己也感到,无所事事带来的只有无聊、不安和空虚感,他决定返回油田。,1921年末,格蒂家以693美元在圣菲斯普林斯附近买下一块山地,这是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举措。到1923年,这块地上年产油量达到7000万桶以上,并在此后的15年里,创造了640万美元的价值,真可谓是一本万利了!保罗认为这是他的功劳,他声称,如果不是他选定了那块地,他们家在20年代将一无所获。,老乔治与他的儿子在经营方式、个性及商业价值观上差异很大,乔治的诚实在加利福尼亚南部是有口皆碑的;而保罗则是一个“高而瘦、目光锐利、粗犷的年轻人”,他只对钱感兴趣。有时候,他会不声不响地去父亲管辖的油井,企图把钻井设备强行拿到自己那里去。乔治就会提醒手下的人:“我叫你们别让这个 *** 的到这儿来,什么也别让他拿走!”但有时候他也会心软,“嗨,他是我唯一的儿子,他要拿,就让他拿走吧。”,1930年老乔治病故,他给妻子萨拉留下了1000万美元的遗产,并把遗产的控制权交给指定的遗嘱执行人和他的副手;保罗只得到50万美元遗产。这对保罗・格蒂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知道,父亲根本不信任他,认为他野心勃勃,会败光家产。名义上,他是公司的董事长,实际上,决定权却在别人手里。他说的“别人”是指他的母亲萨拉和她身边那些出谋划策的人。从此以后,母亲就成了他行使权力的主要障碍。大王石油

Ⅱ 我想在石油探井队工作需要什么条件我看中了它哪都去本人心野

我想在石油探井队工作,但我发现这并非简单的旅游,也不是随便哪都能去。心野,在这个岗位上,其实是不合适的。通常情况下,一个钻井队伍在一个区块进行钻探作业,可能在那里停留数月到数年不等,即使有搬迁,也仅仅是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从一片树林到另一片树林,区块的范围基本保持不变。

作为钻井工人,最重要的是能够耐得住寂寞,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没有太多的野心,每一天的期待只有打井、吃饭、睡觉,最多的时候,聊一聊关于男人和女人的话题。因为,你可能会面临几个月甚至几年都见不到雌性动物的情况,这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从事这份工作,首先你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能够忍受长期的孤独和艰苦的工作环境。同时,也需要有稳定的心态,能够应对长时间的远离家人和朋友。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这个行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技能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专业知识和技术。作为一个钻井工人,你需要掌握相关的钻井技术和理论知识,这样才能确保钻井作业的安全和高效。此外,团队合作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钻井工作往往需要多人协作完成,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中的安全隐患。

总的来说,想要成为石油探井队的一员,你需要有坚韧的意志,稳定的心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这个充满挑战的行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Ⅲ 油田子女大学毕业后,为何不愿意回油田企业做劳务派遣员工了

油田职工的子女宁愿去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回油田做劳务派遣制员工了。主要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油田的正式员工与劳务派遣制员工薪酬福利差距巨大。

油田招聘正式职工名额越来越少,基本上只在管理和技术岗位招聘主体专业(即:与石油地质、石油工程直接相关的对口专业),其他岗位尤其是采油、作业、钻井等一线技能操作岗位(俗称工人岗位)基本只招劳务派遣制员工和业务外包制员工,不是油田的正式合同制员工,社会地位、薪酬待遇、发展空间差距很大,薪酬只有正式工的三分之一,公积金、企业年金等福利待遇都没有,个人的晋升成长也非常难。

第五,劳务派遣制员工缺乏成长晋升通道。

年轻人尤其是具有本科学历的应届生,已经不愿意接受劳务派遣这种用工模式了。劳务派遣模式是舶来品,符合西方人那种“不要身份、随时就走、四处安家”的职业文化,但是严重不符合国情和文化。国人不喜欢这种被人另眼相看的身份歧视和待遇歧视,干同样的工作,你是正式工,月薪8000元,我是劳务工,月薪3000元,而且,你可以不断成长晋升,而我只能被钉在原地不能成长,造成了同工不同酬、发展不平衡等许多矛盾。因此说,劳务派遣制度和业务外包制度,并不是一个良好的用工模式,理应取消,让企业吸引更多的人才。

Ⅳ 石油人的故事100字

翻过那座山还是山,路好像没有了尽头,时间也仿佛开始停滞。烈日的暴晒让一切都没有了生机,孤独游走在每一丝空气中,而比远方更远的还是远方。在这片古老的川中土地上,有一群人远离了家乡亲人,远离了城市喧嚣,远离了灯红酒绿。他们常年驻扎在荒芜的野外,不管风吹日晒每天都按时作业。他们是一群石油人,一群离我们很远又离我们很近的人。

如果没有亲戚或朋友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们其实对石油人和石油工程知之甚少。最多我们可能从电视或者广播上零星听到关于他们的消息。而且必定是有重大的发现我们才会注意到。比如说那个地方又发现大的油气田了,那个地方的钻井又出油了等等。除此之外好像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太多关于他们的趣事。有时候想想其实也难免,有油气田的地方毕竟都是偏远的地方,远离了城市,远离了舆论中心,自然没有多少人关注这个群体。但我们的生活好像又和石油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加油站到输气站,从身上的衣服到居家的用品,每一样都和他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他们的生活又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钻井队的王队长已经记不清又多少次踏过那条小路了,生活的艰苦其实都不难忍受。但有时候那种深深的孤独感总是莫名地袭来。上次回家已经是几个月前了吧,母亲身体不大好。他一直很是挂念,但又有什么办法呢?钻井的石油工人又不像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那样方便,尤其这种勘探期的工作更是辛苦和繁忙。王队有时候也在想,要是自己在城市里工作就好了,这样的话把母亲接过去,可以随时随地照顾她。母亲老了,辛辛苦苦一辈子。晚年本该是享享清福了,但自己做的这份工作真是不能好好尽孝。其实很多时候他自己都心酸,上次回家和母亲聊天,老人家还说自己身子骨很硬朗呢。她说儿子做的是大事,不要因为家里什么的把工作耽误了。其实他自己比谁都清楚,母亲的身体真的不硬朗了。也许以后见面的日子都屈指可数了。最终他还是安排好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后走向了工作岗位。

有时候事情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好,有时候事情比我们想象的要糟糕。你永远不会料到,下一个等待你的是好事还是坏事。那年五月底,专层井很顺利地进入试油阶段。但又恰好赶上了持续暴雨,探井现场一片汪洋。道路被淹,桥梁冲毁,施工车辆无法进入现场。王队和队员们奔赴现场抢险,在泥泞中艰难地步行前进。抢险工作从早上干到晚上,休息后接着又得干。很累啊,但是不能不干对不对,不然就是前功尽弃。这时候不坚守,那等到什么时候坚守呢?

王队还是听到了他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来了。接到电话的一瞬间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母亲可能不太好了,他甚至有一瞬间大脑呈现出空白状态。虽然家里人说不要太担心,但是那怎么可能不担心呢?都那么大岁数的人了,一旦有个大病可能就永远起不来了。但这时候正处在勘探最紧张的时候,他不可能离开工地的。一边是责任,一边是牵挂。人啊,总是要经历一些煎熬不是吗?谁知道他那些天是怎么过来的呢?但是我们知道王队从来没有在工作上又丝毫松懈,他一如既往地严谨,一如既往地坚守。当最后工作结束他赶回家里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病危了。那一刻他哭的像个孩子。愧疚?自责?无奈?也许是有的吧,但肯定不会是全部,没有经历过你永远不能感同身受。但是我们知道的是,在最关键的时刻,他选择了坚守岗位。

80后,思维最活跃的一代人。对于这个群体来说,他们赶上了时代的转型期。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有希望也有压力。总体算是好的吧,毕竟时代进步了。他们面对的是更多的选择,很多人从农村走向了城市,从学校毕业后选择工作也有了更广阔的渠道。金融,互联网这些新兴的行业对吸引着无数的人。相对于传统行业,尤其是做一名工人他们已经没有了多少兴趣。

但是在西二线南昌——上海支干线的末站。这里却有着一支最年轻的队伍,他们大都是80后,平均年龄26岁。他们肩负的责任是向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上海市输气。这里是中亚天然气向上海供气的“最后”一班岗。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草,现在各种管道井然有序。也许他们也不曾想到,这里将是他们燃烧青春的地方。也许他们也不曾想过自己会进入一个“传统”的行业。但是既然选择了,那就必须走下去。想起以前为之奋斗的艰苦经历,如今他们总是倍感欣慰。这是一个需要坚守的行业,也是一个需要坚守的岗位。这里没有互联网行业有那么多“故事”可讲,也没有金融行业有那么多的诱惑和惊涛骇浪。但正是因为他们耐得住寂寞,才让这份看似平凡的重要工作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你看,不远处就是中国的名片和窗口。我们在这里为它的正常运转站岗和坚守。

漠河,中国大陆的最北端。这里是很多人梦想中的旅游胜地。这里给人的联想是皑皑白雪,是漫长的冬季,是风景如画。隔着黑龙江往北就是俄罗斯。冬天的时候这里可以达到零下四十度,而且这里多风。对于很多人来说,喜欢这里是因为可以在气温不那么低的时候来看一看美丽的风景,来避避暑。但如果真要在这里常年驻扎和工作,估计没有多少人愿意。但在这里,同样有一群人石油人在坚守。

管道班的吴班长总能想起一些趣事,也总能想起那凛冽的风,那厚厚的积雪。漫长的冬季是最艰苦的岁月,但巡护的重点也在这个季节。某些路永冻层经久不化的冰雪意味着除了步行,没有更好的交通工具可以利用。一百多公里的管线需要巡护,那有多少米要用脚步去丈量呢?在陡峭的山坡上总有他和同事的脚印。

他说同事曾经在爬上某个高点后,向着大庆方向堆了一个雪人。并写下了六个大字“我在这里坚守”。是的,你们在坚守,和那个可爱的雪人一起在坚守!守护一份责任,守护一份孤独,守护一份荣耀。

Ⅳ 在中石油一线工作是种什么体验

中石油的一线岗位,基本都是野外作业,当然是风吹日晒,餐风饮雪,条件艰苦可想而知。

现在虽然是条件好了,但艰苦指数依然是石油系统最高的。不同的是,以前一线的人员都千方百计的调去二线,现在是二线、三线的人员想方设法的回到一线,就是因为一线的待遇比以前提高了,挣得也多了,当然都愿意上一线。

我本人就是中石油的员工,所谓的一线、二线都呆过,甚至是最为安逸的三线,都曾工作过,当然最有发言权。

想当初,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是在一线岗位,是石油企业的三大艰苦岗位之一。当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

钻井苦,作业累,吊儿郎当采油队。

很不幸,我就是被分到了又脏又累的作业队。

钻井队常年在外打井,都是北风怒号、炎热炙烤的野地里,当然艰苦;作业队则是维修油井,成天和油管打交道,一身黑乎乎的原油;采油队则相对清闲了许多,扛把管钳,拎个样筒每一口井转悠。

相比来说,一线的员工都是年轻人居多,新来的大学生等也都要到一线去体验,气氛比较活跃,也少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虽是身体累了些,疲乏了些,但一线的员工基本都心无芥蒂,很少弯弯绕,就相对开心一些,舒坦一些。

当然了,这所谓的开心和舒坦,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方面的。

我现在又回到了一线,感觉每天野外的八小时很惬意,也很朗畅豁亮,当然愿意这么一直待到退休。

抱持我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只是这一线的待遇还没有跟上发展的需要,石油工人的收入和保障也不高,需要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尽速提上日程,真正使一线员工收入提高,保障到位,没有后顾之忧。

这就是一个一线员工的回答。





我为中国献石油!

我真是太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了,我在新疆某油田一线工作了30多年,才退休下来。一线单位都是离家较远的地方,生产区离生活基地都很远,基本上都是倒班制,有工作一周休一周的也有工作两周休两周的,每天的工作时间较长,12小时的时间,在生产区都是集体生活,住公寓,公寓里的条件现在都挺好的,标准间,空调,电视,无线网都有,还有健身房,房间卫生有专门的服务员打扫,被套床单2周洗一次,吃饭在食堂集中吃,每周菜谱都会更新,主食副食都很丰富,实话说比家里的饭菜好很多。采油工巡井有巡井车,新疆油田一线基本上都是在戈壁滩,冬冷夏热风沙大,冬天最冷35 以下,夏天高温40 是常见,这些环境因素都可以克服,最难受的就是寂寞,每天上班是这几张脸,下班回到公寓还是这几张脸,上班的时间家里的事基本顾不上,所以很多有孩子的夫妻就分开倒休,这样一来夫妻见面的时间就少了,所以离婚率也很高,过去石油单位的工资和地方上的比挺高的,现在油价低迷了多年,工资 也是多年没涨,奖金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这几年年轻人辞职的挺多的,单身男孩也挺多的,因为每年招聘女的少,所以男孩不好找对象。

中石油的一线工作什么体验,首先地区、工种不一样,工作的环境是截然不同的。先说地区,就中石油来说,最艰苦的是新疆、其次是胜利、环境相对较好的是辽河,当然这里面环境越辛苦野外补助也会相对提高,但是就各大油田用工人数就能发现,辽河1000万产量 用工10万!而新疆产量更多用工量只有1万多,你们可以想一想。其次是工种,一线中当属钻井工工作环境最艰苦,因为钻井作业是连续作业且存在井喷,机械打击等人身伤害的危险,因此钻井工人最辛苦,采油工还好,基本就是三班倒,会依据油井的采油地点决定你的工作环境,新疆基本是戈壁滩,胜利 辽河是平原环境相对怡人,总体来说不是特别艰苦的行业。因为笔者也当过采油工。

我就是一名中石油的一线倒班工人,如果可以有别的选择,我希望你不要来!当然,如果有机会获得提升,离开一线,晋级到管理人员,哪怕是最底层的管理人员,只要不是一线工人,那就来吧!作为一名中石油的非一线工人,还是不错的!

同为石油家族,我来自中石化的一线。

作为钻井职业的一个普通职工, 我不会让我的子女再从事石油行业。

石油的开采不会在闹市区,一般会选择荒无人烟的地方。

继续拿中石化举例子,除了海洋钻井,山东东营附近的陆地的石油开采基本已经处于满负荷状态,工作的重心也基本上转移到了西部—新疆。

新疆地广人稀,本就人烟稀少,而钻井的位置大多在戈壁滩,毒虫的叮咬,南疆的风沙,北疆的严寒,各种残酷的自然因素就摆在你的面前,单靠想象是无法体会其中的滋味的。

钻井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型器械已经不像父辈时那么笨重,各种液压设备,电气设备的使用大幅度削减了劳动强度,但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和不间断性, 钻井工作一旦运转,就无法停止。

夜班是无法避免的,在我看来,夜班本来就是灭绝人性的,人作为日行动物,无论白天东西多么充足,夜间混乱的

生物钟还是会让人晕头转向。夜班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明显的老于同龄人,还只是表象,真正的弊端,也许只有数十年后才能显现出来。

你看到过四五点钟的太阳吗?我,基本上可以天天看到。


孤独,恐怕这才是一线职工最大的悲哀 。随着部分地区石油资源的枯竭,中石化很多的钻井单位转移到了新疆。

一线职工撇家舍业离开故乡,不同于普通的搬砖打工人,沙漠戈壁的工作环境基本上让我们与世隔绝,每天见到的就是那么几个人,狭窄的圈子让我们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无话不谈,从无话不谈到无话可说。

吃饭工作睡觉就是生活的全部,连续几个月的沙漠作业让人身心俱疲甚至怀疑工作的意义,人生的意义。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里的所有问题基本上只有让妻子来独自承担,内心的亏欠愧对结婚时的誓言。

总结一句话,我不会让我的子女在进入石油行业。

艰苦,迷茫,没有方向的管理。有理想的年轻人不要来

加油站加油,野外钻井

辛苦了

中石油一线还是稍微有点辛苦的,但是总归是国企,相对其他私企,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