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台湾石油每年多少吨
扩展阅读
征收资源税的作用是什么 2025-04-22 19:07:34
封闭针为什么价格不一样 2025-04-22 18:59:24

台湾石油每年多少吨

发布时间: 2025-04-22 16:04:22

① 日本海军使用三种燃料——重油、煤、“松根油”。“松根油”是怎么回事,是什么东西

日本本土的石油资源极为贫乏,战争期间日本本土的石油年产量好竖只维持在20-30万吨的水平,北库页岛租借地年产量约30万吨,此外台湾每年还有几万吨的产量.
为了弥补石油不足,日本发展了所谓人造油,包括油页岩制油,煤制油和松根汽油.受工业基础制约,日本的煤制油始终不成气候.日本的煤制油与德国一样也是三种途径:直接猜睁液化.间接液化.焦油加工.这三种途径中技术最简单的是焦油加工,二战时日本用煤焦油制取的油料年产量也只有几万吨.战争期间日本用间接液化法生产的油品总共只有约6万吨.至于用直接液化法所生产的油品总共只有一千多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日本战时生产的人造油中,大部分是油页岩制油.早在1929年日本便在抚顺建设了油页岩制油厂,初期产量很低,1941-1944年为高峰期.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后,
-------1945年日本开始生产一种新的人造汽油:松根汽油.用松树根熬出松根油,将松根油蒸馏后穗袜岁得到轻质油,再掺上酒精混合成松根汽油.松根汽油的质量很差产量很低,到日本投降为止只生产出了大约几百吨.总的来说,人造油只占日本战争期间油料消耗量的不足3%,作用不大.

② 台湾只是面积小的岛屿,那电力、石油、天然气都从哪里来

台湾是一个岛屿,面积也并不是很大,所以矿产资源方面是比较匮乏的,尤其是能源资源比较匮乏,目前很多矿产资源都严重依赖进口,假如这些资源进口被封锁了,对台湾将会造成重大的影响。目前台湾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大约有200余种,但大多数储量都不高,具有开发价值的不超过20种,而且即便是这些具有开发价值的矿产资源,储量也并不是很多。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台湾岛内跟能源有关的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以及进口情况。

1、石油。

台湾省内实际上也有一些油气分布,从1877年开始就有开采的记录,但是整体储量并不是很多,开采量也并不是很大。早在2004年的时候,台湾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大约是大约是300万桶左右,至于最近几年有没有新增探明储量,我们没法找到具体的信息,所以不好下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台湾省内自产的石油其实很少,这几年每天石油产量不足200桶,比如2018年,中油日均产量只有81桶,相当于一年的产量只有3万桶左右,这个原油产量就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目前台湾的原油消费量是比较庞大的,对应的原油进口量也非常庞大,比如2021年,台湾进口的原油产量大约是3,805万吨,原油依赖度超过99%。目前台湾原油进口来源国主要包括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美国,阿联酋,伊拉克和阿曼,其中从沙特进口的原油占比大约是30%左右,从科威特进口的原油占比大约是20%左右。那台湾进口的这些原油到底拿来干嘛呢?有一部分是用来炼油,还有一部分是用来制作成一些化工产品,比如2018年台湾省内炼油能力达到110万桶每日,这些炼油能力主要由台湾中油和台塑贡献。

根据台湾经济能源部门发布的《2021年度全台电力公司资源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台湾的发电量为2909亿度,其中气电占比37.2%,煤电占比44.3%,核电占比9.6%,绿电占比6%。

这里面天然气和煤炭两种火力发电占比达到81.5%,而且这个比例还在逐年上升,比如跟2020年的80.7%相比,2021年就增加了0.8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台湾电力结构对天然气和煤炭严重依赖,而目前台湾的煤炭和天然气又高度依赖进口,假如外部进口受到封锁,台湾电力将会面临很大的困局。

虽然台湾目前也会储备一些天然气、煤炭以及石油,但整体储量并不是很大。根据台湾相关部门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台湾存储的油量大约能够用100多天,煤炭储量能够用30天左右,而天然气储量最多只能够用8~10天。这意味着如果台湾遭到外部封锁一个月以上,台湾电力将会陷入崩溃当中,到时岛内将会变得黑乎乎的一片,假如真的发生了一些特殊情况,外部能源运输受到影响了,台湾首先会从内部瓦解。

③ 台湾有多少油田

台湾油气探勘始于清朝。日本人据台时期,除在苗栗出磺坑及锦水钻获大量油气外,另在新竹竹东、嘉义冻子脚、台南竹头崎、牛山、六重溪等油气田生产天然气。

台湾光复后,中国石油公司为探勘开发台湾自有油气,经多年努力经营,在本省中、北部地区先后钻获锦水、出磺坑两个旧有油气田深层油气及铁沾山、青草湖、崎顶、宝山、白沙屯、永和山、八掌溪、新营及新竹海域长康油气田等新油气田。钻井深度多在五千公尺以内。民国七十三年,新竹宝山十一号井层钻达 5,863 公尺,为本省目前所钻最深的油气井。
台湾早期的石油开采

台湾石油发现的相当早,约在一百三十年以前-清朝咸丰末年 (1861),苗栗县出磺坑地方有居民邱苟先生,首先在该处发现了石油露头,他用人力挖了一个深度三公尺多的井,每天差不多产油四十公斤,用来点灯。
清光绪三年 (1878),两江总督沈葆桢巡视台湾,听说出磺坑出产石油,而且民间自行开采常引起纠纷,于是呈准上峰,从当年起收归官办;聘请美国技师二人,采用机器凿井,每天产油约一千五百斤,后来美国技师因事离去,探勘工作亦告停顿。
光绪十三年 (1887) 台湾巡抚刘铭传设立矿油局,因生产不多,入不敷出,四年以后就撤销了。根据记录,那时一共钻井五口,最深的达一百二十公尺,以后由一位邱阿玉先生,每月以纳税金三十圆,采收旧井涌出的石油,每日约得六十斤。
光绪二十七年 (1901) 日本据台时期,日本派石油地质调查对到台湾实际调查,次年在出磺坑开始钻井。两年后,出磺坑第一号井正式钻探成功。
全世界第一口油井是位于美国宾州 Titusille 小镇,名为德瑞克 (Drake)的油井,为公元 1859 年所钻。
台湾出磺坑油气田仅较世界最古老的美国宾州油气田慢两年发现。但现今美国宾州油气田的油井,已不生产,仅供参观。而台湾出磺坑油气田尚在钻探、开发、生产中。所以台湾出磺坑油气田可以说得上是世界尚在生产的最古老的油田。
上述各油气田均已陆续开发。兹将几个比较重要的油气田,如锦水、出磺坑、铁玷山、青草湖、新营及新竹外海长康油气田分述于后:

●出磺坑油气田─台湾最老油田
位于苗栗县公馆乡及大湖乡之间,距苗栗市东南方约十四公里处,构造高区露出的地层为出磺坑层,为台湾最老油田。

清朝咸丰十一年 (公元 1861 年) 蕃通事邱苟于苗栗县出磺坑附近后龙溪畔,手掘一井,深约 10 尺,日采原油 2-3 加仑,供点灯及医药用,为台湾油矿探勘的开端。后经满清政府及日本人相继钻探油井;台湾光复后,由中国石油公司接管经营,陆续在本油气田钻探,发现构造高区深部碧灵页岩、木山层及五指山层的砂岩内也储藏大量油气,至今仍在开发产生。
●锦水油气田
锦水气田位于苗栗县造桥乡锦水村及头屋乡,在苗栗市东北约八公里处。构造高区露出的地层为锦水页岩。锦水村在该构造的北端。早年附近的河流、池塘及稻田里曾有油泡、气泡冒出水面,金光闪闪,锦水村因而的名。
民国二田锦水地区试钻一口井,井深达 517.3 公尺。在钻进中天然气伴水突然猛喷,喷垮井架。继又钻探三口井,均因机械故障而失败。民国十二年锦水五号井钻探成功,至民国三十四年共钻四十七口井。同年台湾光复,锦水气田由中国石油公司接管经营,起初少有建树,直到民国四十八年选择锦水三十八号井加深钻探成功,再获大量油气产生田作深层钻探,使发现丰富油气,油气深度多在四千多公尺,仍在开发生产中。

铁玷山气田

位于苗栗县苑里镇,介于龙溪与大安溪之间:西部近海岸。铁玷山气田的生产层为打鹿砂层。民国五十一年钻探铁玷山一号井,于打鹿砂层获产大量油气,油气层深度约在 2,600-2,900 公尺之间,此层为本省最重要的油气生产层,目前仍在开发中。

●青草湖、崎顶气田

位于新竹市南郊及新竹县香山乡,全长约二十公里,宽八公里。高区露出地层为头科山层香山相。自民国五十三年至今,已钻至青草湖二十一号井。油气深度在 1,500-50000 多公之间,分别自锦水页岩、桂竹林层、河排层、打鹿砂层及木山层获产油气。

●新营、八掌溪气田

●新竹外海长康油气田
位于新竹外海,距海岸线二十五公里处,也是经由震波测勘所发现,油气深度多在 1,600-3,500 公尺之间、分别自打鹿砂层、出磺坑层、碧灵页岩及木山层生产油气。

④ 中国石油产量历史

4.1.2.1 原油产量

明朝和清朝以来,由于封建社会体制和“海禁”的对外政策的影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十分缓慢,石油工业同样停滞不前,落后于西方国家。1877年中国购买美国蒸汽顿钻钻机,聘请了美国钻井技师,到台湾苗栗钻探石油。1878年第一口现代钻机钻井成功,获得1.5吨的石油,标志着中国近代石油工业的开始。但是,第二口钻井失利,这个开始也随之结束。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出于掠夺资源的目的,在台湾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石油地质调查和钻探,发现了出磺坑油田和绵水、竹东等4个气田,到1927年达到年产石油高峰1.94万吨,随后逐渐下降(图4.10)。

1905年清朝政府在陕北延长试办油矿,聘请日本人进行地质勘察。1907年又购买日本蒸汽钻机,聘请日本技师和工人,在延长城外开钻延1井,在81米深处发现石油,每日产1~1.5吨,证实了延长有油。随后在自己钻探的同时,引入美浮石油公司合作钻探,但收效甚微。1941年延长油矿在七里村打出两口高产油井,延长油矿产量开始上升,到1943年达到年产1279吨的高峰,随后由于内战和投入不足,产量开始下降。

玉门油田的发现和开发在中国近代石油工业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20年代,有多名中外地质家考察过玉门地区的石油地质,都认为具有开发前景。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石油和油品进口被切断,国民党政府开始重视国内石油勘探和开发。1938年国民党政府设置甘肃油矿筹备处,勘察玉门石油地质。1939年在老君庙构造上打出了高产油井,每日产油105吨,发现了老君庙油田,成为近代中国石油工业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随着玉门油田投入开发,玉门成为全国石油生产的重要基地。1941年玉门石油年产量就上到了1万吨,1948年达到了最高年产量7.8万吨,全国石油年产量也达到了8.26万吨的高峰。玉门油田的开发,有力地支援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为中国现代石油工业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干部和石油产业工人,为现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图4.10 新中国成立前原油产量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石油工业十分落后,1949年全国原油年产量仅7万吨,主要靠进口“洋油”维持国民经济的发展。玉门油田通过扩边勘探开发,油田面积迅速扩大,石油产量不断提高。新疆成立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发现并开发了独山子油田。延长油矿也先后发现和开发了永坪油田和延长油田,全国石油产量迅速回升,到1959年全国石油产量达到了373万吨(图4.11),基本满足了国内40%的油品需求,缓解了石油供应紧张的局面。

1955年开始的全国范围的石油普查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1959年在松辽盆地发现了大庆特大型油田,经过三年勘探开发会战,1963年大庆油田投入生产,当年生产石油439万吨,全国石油产量也达到了647万吨。到1965年全国石油产量达到了1131万吨,突破了千万吨大关,使中国实现了原油完全自给。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又在渤海湾盆地相继发现和开发了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和大港油田,1973年原油产量5400多万吨。其后又发现了华北油田以及南方地区的几大油田,1978年中国原油产量突破了1亿吨,成为世界第八大石油生产国。

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稳定东部地区石油生产的同时,重新加强了西部地区的石油勘探工作,相继发现了吐哈油田、塔里木油田和焉耆油田。与此同时,对外国公司开放了中国近海石油勘探开发权,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石油产量的增长。1995年中国石油产量达到了1.5亿吨,2005年达到了1.8亿吨,成为世界第五大石油生产国。

表4.1 中国已开发油田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分布 单位:%

到2005年,中国已累计采出原油44.9亿吨,结合中国最新一轮的油气资源评价结果中间值(198亿吨),目前全国的原油累计采出率为22.67%。在累计原油产量基础上加上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中国到2005年已探明原油可采储量69.2亿吨,储采比为13.4。

4.1.2.2 中国的油田开发技术

目前,中国已经掌握的油田开发技术主要包括:

(1)陆相砂岩油藏注水保持能量分层开采、高含水期提高水驱采收率技术、细分沉积微相的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常规测井水淹层处理解释技术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在内的剩余油分布预测配套技术;发展了以层系调整、钻高效加密调整井及“控水、稳油”为目标的分层调整工艺技术。

(2)复杂断块油田滚动勘探开发配套技术,形成一套滚动勘探开发科学程序和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技术为主的低幅度构造和小短距识别的断块油藏精细描述和石油勘探开发综合软件平台技术。

(3)化学驱油技术,主要为聚合物驱油工业化技术,包括室内实验评价、高分子聚合物驱油剂国产化技术和现场注入设备研制等配套技术。

(4)低渗透油藏高效开采技术,包括低渗透油藏描述技术,“注、压、抽”配套采油技术,压裂开发井网优化设计技术和注气保持压力技术以及小井眼钻采技术。

(5)稠油油藏注蒸汽开采技术。注蒸汽吞吐已形成工业化生产技术,主要包括适用性筛选技术、油藏工程设计技术、大型整齐发生器应用技术、井筒隔热技术、注采参数优选技术、大排量抽油技术、前期防砂技术及稠油集输技术等。

(6)分层注水、分层开采技术;区块整体堵水调剖技术;酸化压裂、重复压裂、限流压裂、整体压裂工艺技术;有杆泵、电潜泵、无杆泵抽油及气举采油等人工举升技术等专项采油工艺技术。

(7)密闭注水、采油地面集输工艺流程、轻烃回收、凝析气循环注气和混相驱油及化学驱油等一套地面油气开采集输流程设计建设技术。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钻井技术主要依靠国产化装备,从喷射钻井、定向井和丛式井钻井到水平井钻井,基本实现每隔5年上一个新的台阶,钻井效率大大提高。丛式井、定向井钻井技术现已成为普遍应用的常规技术,并掌握了长中短半径水平井钻井技术。

4.1.2.3 中国原油产量历史阶段

从中国原油产量增长历史来看,根据1949年以来原油年度产量变化,以及不同时期的政策和开发技术条件,可以把中国的原油产量增长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1964年的起步阶段;1965~1985年的快速增长阶段;1986~2005年的稳定增长阶段(图4.12)。

图4.12 中国原油产量增长阶段

(1)起步阶段(1949~1964年)。1949年初期,中国的全国原油产量仅有7万吨,其中6.92万吨来自玉门油田。随着石油工业的逐步恢复,中国的原油产量逐步上升。1949~1964年,中国的原油产量从1949年的7万吨增长至1964年的794万吨。以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部最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的可采资源量均值198亿吨为基数,本阶段结束时中国的原油采出率为0.18%。从开发理论与技术水平来看,中国在本时期内的钻井理论与开发技术与国外相比略显滞后,正在对喷射钻井和定向井技术展开研究试验,而国外已经开始应用这些技术;从国家能源政策来看,中国在此阶段开始有计划地实施鼓励石油资源开发的政策,通过有重点的勘探开发促进了石油产量的增长。

(2)快速增长阶段(1965~1985年)。1965年之后,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辽河油田相继开发,中国的原油产量开始超过1000万吨,实现了自给自足。在1965~1985年期间,中国原油产量从1076万吨增长至1.25亿吨,产量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2.9%。1981~1982年,中国石油工业由于投资不足,产量有所下降。本阶段内,中国的原油累计采出率从0.24%增至7.38%。从开发理论与技术水平来看,中国在本阶段内的钻井理论与开发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逐步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1976~1980年期间,通过对喷射钻井技术的攻关研究,机械速度翻了一番,降低了钻井费用。中国政府为促进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从1982年起实施原油产量1亿吨包干等三项政策,不仅促进了产量的增长,还为迅速提高石油工业的技术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3)稳定增长阶段(1986~2005年)。1986~2005年期间,中国的原油产量从1.3亿吨增至1.8亿吨。本阶段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与上一阶段相比,产量虽然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原油累计采出率从1986年的8%增至2005年的22.67%。

在此阶段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中国油气开发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理论上,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陆相油气田开发地质应用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开发技术上,中国在注水开发、低渗油藏开发、稠油开采、油藏描述、数值模拟、压裂、水平井和三次采油等多项技术上都取得了突破。

从国家政策来看,“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是国务院根据全国陆上原油生产格局,油气勘探和后备资源接替状况,以及国家未来对油气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后做出的战略性决策。这也是1986年以后中国陆上石油工业发展上的一个最显着特点。

⑤ 台湾苗栗油田的发展

1861年台湾苗栗发现石油,其后当地人曾用土法开采。1877年,清政府两江总督沈葆祯去台湾巡视,与福建巡抚丁日昌合议,拟将此地油矿收归官办,于当年奏请清廷获准。他们于1878年从美国聘请钻井技师两名,购进石油钻井机械一套,组成了中国近代石油史上的第一支钻井队,在苗栗钻了第一口井,深约120米,日产油约750千克。这是中国使用近代顿钻打成的第一口油井。在钻第二口井时,因事故不能排除,钻探中断。1885年,台湾改设行政省,首任巡抚刘铭传就开发苗栗石油问题再次上奏清廷,于1887年获准成立矿油局,委派统领林朝栋主持其事。1887—1890年,他们在苗栗出磺坑(现名出矿坑)共钻井5口,仅1口井出油,产量也很低。因设备很差,资金缺乏,刘铭传打算引进外资开发油矿,遭到清廷的强烈反对。1890年,刘铭传被革职,新任巡抚邵友濂将苗栗油矿查封,直到1895年台湾被日本侵略者占领。

1895—1945年,日本在侵占台湾的50年间,为了掠夺石油资源,先后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发现了锦水、出磺坑、竹东、牛山、竹头崎等5个小油田和六重溪、冻子脚两个含油、气构造,共有产油、气井140口。1927年产量最高,产原油1.9万吨。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台湾的油田由国民党政府的中国石油公司接管。如表3-1所示,从1904年有记载算起,至1948年的45年中,台湾省共生产原油16.83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