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含有石油的古地理环境
含有石油的古地理环境:温暖的浅海环境。石油是古代水生生物遗体被埋没形成的。
石油的形成过程是:
1.在远古的海洋里,生活着很多水生动物。它们有的体型大,有的体型小,甚至还有很多浮游生物。当这些生物一代一代的死去,它们的尸骸就沉积在海底。有的骨骼变成了化石,但由于海洋中有很多盐分,它们身上的脂肪和蛋白质不能马上被降解(就好像腌咸鱼一样,可以储存很长时间)。
2.由于海底的水压很大,所以长年累月动物和微生物的尸体就逐渐被压缩。几千年后我们看到的沉积岩,就是压缩的结果。在强大的压力下,脂肪和蛋白质逐渐液化,变成了石油,存在于沉积岩中。
3.很多的陆地上也盛产石油,这是由于地壳运动的原因造成的。
石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石油”这个中文名称是由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第一次命名的。
2. 石油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普遍认为石油的形成有两种机理:
(1)生物成油理论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中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
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虽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为四至六千米。由于石油形成后还会渗透到其它岩层中去,因此实际的油田可能要浅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个条件:丰富的源岩,渗透通道和一个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层构造。
(2)非生物成油理论
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这些碳有些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与石油本身无关。
在地质学家中这个理论只有少数人支持。一般它被用来解释一些油田中无法解释的石油流入,不过这种现象很少发生。非生物成油理论无法解释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储存在沉积岩中,而那些非沉积岩中的石油也可被解释为从别处沉积岩中运移而来。同样,非生物成油理论无法解释石油中广泛分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如甾烷,伽马蜡烷,植烷,藿烷,萜类以及同位素偏轻等现象。
拓展资料:
开采石油是非常昂贵的,也可能对环境带来破坏。海上探油和开采会打扰海洋环境。尤其以清理海底的挖掘工作破坏环境最大。油轮事故后泄漏的原油或提炼过的油在阿拉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岛、西班牙和许多其它地区脆弱的海岸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石油燃烧时向大气层释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每能量单位石油释放的二氧化碳低于煤,但是高于天然气。但是作为交通用燃料要减少焚油导致的二氧化碳的释放尤其棘手。一般只有大的发电厂才能够装配吸收二氧化碳的装置,单个车辆无法装配这样的装置。
虽然现在也有可再生能源作为选择,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够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导致的环境破坏还不肯定和有争议。阳光、风、地热和其它可再生能源无法取代石油作为高能量密度的运输能源。要取代石油这些可再生能源必须转换为电(以蓄电池的形式)或者氢(通过燃料电池或内燃)来驱动运输工具。另一个方案是使用生物质能产生的液体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来驱动运输工具,但是目前的技术还无法让生质燃料够环保。总而言之要取代石油作为主要运输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3. 石油形成需要什么地址和地形条件
首先,大地构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强烈地壳拉张会产生低洼、深陷的古海盆或古湖盆的还原环境。大家都知道,原始有机质在陆地表面难以保存,有机质极易被氧化破坏,只有当原始有机质在比较广阔长期被海水或湖水淹没的低洼地区,在隔氧的还原环境下,才有利于有机质的堆积与保存。这种环境并不是到处都有的,它受到多种地质条件严格控制。那些沉陷规模大的湖盆或海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需要经历多期地壳构造运动,形成地势高低悬殊的高山和平原盆地以及深埋在地下看不见的很多起伏不平的隆起带和洼陷带。从现今全国地形图看,所分布着的大大小小众多被高山包围的沉积盆地(如新疆的准噶尔、塔里木盆地,青海的柴达木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盆地,甘肃酒泉盆地,四川盆地,东北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等)以及中国沿海大陆架的若干沉积盆地等都有利于有机质堆积、保存,为油气生成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且,地壳运动还可以产生巨大的热量,能加速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
其次需要适合油气生成的古地理条件和古气候条件。
无论在海相沉积盆地还是在陆地湖相沉积盆地中,油气的生成还需要一个大量生物繁殖和生长的地域,如浅海大陆架区、陆地的深水?半深水的古湖盆区。
在海洋大陆架区,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水体较宁静,阳光温度适宜生物的繁殖,尤其是各种浮游生物异常发育,死亡后不需经过太深的水体即可堆积下来,再加上这些部位邻近河流三角洲,陆上各种有机质也源源不断地被河流带入海中,致使这一带地层中的有机物质特别丰富,为极有利的生油气区。大陆上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发育的深水?半深水湖泊具有稳定的还原环境水体,浮游生物特别发育,还有来自湖泊周围河流带来的大量有机质。相反,在滨浅湖区、沼泽地区水体动荡,有机质受氧化破坏则很不利于生成石油;或者在浅海区,虽然生物也极为繁盛,但是水体中的氧含量也很高,死去的生物或者被其他生物吃掉了,或者迅速被氧化破坏了,无法被保存下来,因而也就谈不上以后形成石油了。
这就是说,地质历史上发育的湖盆、海盆从总体上讲具备了生油、气的大背景、大环境,但是要形成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还需要适宜于有机质发育的古地理条件?海洋大陆架的较深部位、陆地的半深水?深水湖泊区。
不言而喻,古气候变化也影响到各种生物的生长和繁盛程度。温暖、潮湿的暖湿带?亚热带气候最有利于各类生物的生长。我国西北地区现今的气候基本上是属于干旱少雨的气候带,生物极不发育,将今论古,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4. 石油是怎么来的
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
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阿拉伯国家有如此丰富的石油资源的原因:阿拉伯在中东,中东地区是海洋生活着许多海洋生物,石油就是这些海洋生物和这些热带植物的尸体所组成的。
(4)石油是什么古地理环境形成的扩展阅读:
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
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从寻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经过四个主要环节,即寻找、开采、输送和加工,这四个环节一般又分别称为“石油勘探”、“油田开发”、“油气集输”和“石油炼制”。“石油勘探”有许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终要靠钻井来证实。一个国家在钻井技术上的进步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状况。
因此,有的国家竞相宣布本国钻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们在石油工业发展上迈出了最早的一步。“油田开发”指的是用钻井的办法证实了油气的分布范围,并且油井可以投入生产而形成一定生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