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日本石油怎么生产的
扩展阅读
大窑产品覆盖多少个城市 2024-10-19 12:41:32
没有资源在银行怎么生存 2024-10-19 12:40:51
钻石为什么带不亮 2024-10-19 12:35:47

日本石油怎么生产的

发布时间: 2022-01-28 16:03:54

① 日本本土几乎不产石油,二战时日本的石油是从哪里来的

不生产石油,也可以从其他地方运输过来啊。

现在的日本,也没有生产什么石油,不一样活的好好的。

其实,二战的时候,各个地方发现的油田,其实都不多。我们中国的大庆油田,还是在解放后发现的。如果那个时候,日本发现了大庆油田的话,说不定就不会对美国宣战了。

而在二战那会,其实东南亚地方,矿产资源都比较丰盛。例如铁矿还有石油这些,还有橡胶,都可以在东南亚地区找到。整个东南亚,就相当于一个宝库。所以,日本也是可以从这些地方掠夺资源的。

只是,日本要对东南亚动手的话,势必会触及到美国的利益。所以日本孤注一掷,想要在珍珠港那里,把美军的主力给消灭了。结果,没有伤到美军的航母,后面美军才能反败为胜。

不过,在战争前期,日本的确从东南亚那边,抢了很多东西,用来发展国内的工业。只是,抢夺来的东西,迟早是会被抢回去的。日本在东南亚那边的岛屿,最后都被盟军攻占后,慢慢的,日本国内的石油也就开始紧缺了。

最后日本还想死守本土,想要和盟军决一死战,只可惜,美国没有登岛,而是送日本两颗原子弹吃,才能逼迫日本投降的。

② 日本生产石油吗

必须有的 不多而已

③ 日本怎么看出中国的油田在大庆的

日搜集大庆油田情报揭秘

--------------------------------------
2001-08-31 12:36:40
从报道中得知“大庆”诞生

50年代末60年代初,日本商人就对我国的石油生产情况十分关心,为此进行了大量的情报活动。他们尤其关注中国的新油田———大庆油田的生产情况,但一时得不到大庆油田的确切情报。1964年4月20日,某报发表了该报记者写的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日商从中获悉我国又有一个新的大油田,名字叫大庆,他们立即把这一情报输入计算机,并判断既然中国的国家报纸都报道此事,说明“中国的大庆油田,确有其事”。但是,大庆油田究竟在什么地点,这在当时是秘而不宣的,日本人还没有材料,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他们只好继续进行情报收集活动。这篇通讯附有一张“铁人”王进喜等5名先进工人的合影照片,照片的文字说明是:“大庆油田建设初期的五面红旗”。日商根据这张照片中王进喜等人穿的大棉袄和戴的棉帽断定,大庆油田不会在南方,是在冬季气温为零下三十度的东北地区。

分析照片判断油田地点

这篇通讯另有一张照片,画面为一列列并排的原油罐车正整装待发。照片的文字说明是:“大庆油田的原油装车待运。”为了进一步调查证实,日本商人进行了很多的调查研究。他们当然到不了大庆,因为当时的大庆尚未向外国人开放。但是,日商可以到北京。后来到北京的日商乘火车时发现,那张照片中的原油罐车上有一层很厚的尘土。在北京火车站,日商从停着的一辆辆满载石油的油罐车上取下一层尘土,作为样品拿回国去化验。从尘土的颜色和厚度来看,证实了他们的判断:“大庆油田大致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

1966年7月的某画报上,刊登了一幅“铁人”王进喜的照片,只见他头戴大皮帽,身穿大皮袄,背景是冰天雪地。日商根据他这身服装,再次证实了大庆油田肯定在东北北部。

分析“铁人”言行推算产量

1966年10月某杂志的第76页上,有一篇歌颂大庆人的通讯,其中在介绍王进喜的事迹时,有这么一段:王进喜一进马家窑,望着一片荒原,兴奋地说:“好大的油海!这一下可以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了!”这段报道和这句豪言壮语给日商提供了两份情报:一、大庆油田在马家窑;二、这是一个产量非常高的油田,产油量高到足以改变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打破外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日商于是从伪满的军用地图上查到“马家窑”是位于黑龙江省海伦县东南的一个小村,并在马家窑附近查到一个火车站,叫安达车站,马家窑就在北安铁路上这个小车站东边10多里处。日商因此判断:“最早钻井是在安达东北的北安附近下手的。”

于是,日商终于查明了大庆油田的地理位置:马家窑位于大庆油田的北端,即北起海伦县的庆安,西南穿过哈尔滨与齐齐哈尔铁路的附近,包括公主峰西南的大来,南北400公里的范围,统统称为大庆油田。

地理位置确定后,日商开始分析大庆油田的开采时间。他们对王进喜的事迹报道作了进一步分析,并决定跟踪王进喜的行踪,以便从中找出大庆油田的开采时间。

从“铁人”行踪得知开采时间

有关报刊报道:“王进喜是甘肃玉门人,是玉门油矿工人,1938年在玉门油矿当徒工,解放后任钻井队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9月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国庆活动,并于1959年10月1日出席全国群英会,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观礼台。”以后王进喜的经历就不见报道了。日商推断:被群众誉为“铁人”的王进喜是在1959年10月以后参加大庆油田大会战的,所以保密。他们推断,大庆油田的开采时间大概在这段时间。

1964年4月20日,某报发表的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一文中说:“40来岁的王进喜是在1960年3月奉调前往大庆的。1960年3月他在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率领钻井队从玉门到大庆,克服重重困难,在大荒原上竖起了第一座井架,并打出第一口喷油井。”日商又找到1964年4月25日的中国报纸,从通讯《永不卷刃的尖刀———记大庆油田的一二○五钻井队》中知道: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是在1960年春天开钻的。

日商判断:大庆油田1959年就探明了,是为了向国庆十周年这一大庆献礼而命名的。事实正跟日商判断的相差无几:1959年9月26日,我国一支石油勘探队在松辽油田的荒原探明地下藏有开采价值的原油,而且储油量非常高。于是,我国就决定在这里开发油田,这是一个特大型油田。有趣的是,勘探队最初探明原油并挖出第一口井的地方正好跨两个镇,而这两个镇名称的头一个字分别是“大”字和“庆”字,勘探队就将这个油田拟名为“大庆”上报黑龙江省委。当时的黑龙江省长说,1959年正好是我国建国十周年这一大庆的日子,为了纪念我国国庆十周年,就把这个油田叫大庆油田吧。大庆油田因此而得名。

从烟囱内径匡算炼油规模

大庆油田建设初期的炼油规模及年产油量是这样让日商摸清的:1966年7月的某画报发表了一张大庆炼油厂的照片,照片中有一个炼油厂的烟囱,日商就是通过这张照片匡算出大庆炼油厂的炼油规模的,其匡算的方法是:这张照片画面上的大庆炼油厂烟囱旁边有一道扶手栏杆,他们分析出扶手栏杆一般高度为一米多点,以扶手栏杆和烟囱的直径相比,得知烟囱内径是5米。因此日商推断该炼油厂的加工能力为每日900千升。如果以残留油为原油的

30%计算,原油加工能力为每日300千升,一年以330个工作日计算,年产量为100万千升。而当时大庆油田已有820个井出油,年产量是360万吨,日商估计到1971年大庆油田的年产油量将有1200万吨,以后最多年产油量可高达5000万吨(注:事实上,2000年大庆油田年产油量就是5500万吨)。

准确的情报分析使日方获得商机

根据这个油田出油能力与炼油厂规模,日商推断:中国将在最近几年必然感到炼油设备不足,买日本的轻油裂解设备是完全可能的,所要买的设备得满足每日炼油1万千升的需要。中国当时的产油能力远远超过炼油能力,要解决这个矛盾有两方案:一是出口原油;二是进口炼油设备。日本资源贫乏,十分紧缺原油,正愁找不到原油,而一衣带水的中国生产原油过剩,正好可以出口到日本。日本工业发达,产品急需寻找市场,有人要买其炼油设备,那是最好不过的事。

于是,日本很快就派出两个代表团到中国进行经济贸易,一个是谈判购买我国原油的经贸代表团,另一个是向我国出口炼油设备的经贸代表团。不出所料,洽谈一举成功,日本从而获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摘自《文汇报》)

④ 日本国不出产石油,中国是石油生产大国,为什么日本的

中国是石油生产大国也是中国是石油进口大国

⑤ 二战时期,日本在东北开采石油了没

东北的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庆油田和辽河油田。

日本“满洲石油公司”曾在大庆油田的边缘地区打了一口1000米深的探井,流出来的是黏稠、含硫量很高的重油,而且流量很小(王进喜的1205钻井队的第一口井的深度为1100米)。有人后来为这件事解脱说,以日本当时的炼油技术,很难用这种石油提炼90号以上的航空汽油,陆军炼油厂生产的汽油最高不过是78号,要想用高含硫的重油生产航空汽油,就必须从美国导入新的技术和设备,仅这一点恐怕就要等上十年八载,所以就放弃了继续在大庆地区找油的计划。实际上,新中国时标志大庆油田发现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开钻到1357-1382米之间的油层才出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种说法。

日本作家草柳大藏在《实录满铁调查部》一书中认为:“石油探矿是由满铁和日本石油公司进行的。从兴安北省的海拉尔到热河省这样的范围内做了广泛的勘察。日本石油公司甚至建设了常驻住宅,进行了深度达一千米的钻探。满铁的钻探技术达到1800米是可能的。这样先进的钻探技术,却将它搁置起来,实在是遗憾。”草柳大藏感到,不是钻探技术达不到,而是没有深入钻探罢了。

而日本曾经集中勘探的阜新地区,就是后来属于辽河油田的边缘构造带上。辽河油田1995年的生产量是1500万吨,也是日本当时需要量的5倍。但辽河油田的高流动性原油埋藏在地下6000米处,而当时日本的技术只能下探到2000米。所以后来日本人听说辽河油田被发现后感叹说:“当时即便站在油田正中央,也找不到石油。”

中国地质大师黄汲清则提出了“陆相地层生油”理论,他曾讲:日本人在东北找了整整三十年却没有找到油田,他们找油技术比我们先进,为什么没有发现,而我们只用了五年就发现了大油田?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陆相地层可以生油。这是日本人没能找到大庆油田的另一种解释。对此,日本地质史学者小松直干也认为,除了勘探的范围、密度不够外,从根本上说不是钻探设备不行,而是“探矿思想和探矿技术的问题”。

当时的日本专家非常迷信当时非常流行的“海相生油理论”,即海中大量浮游生物死去,其尸体与植物和淤泥等混合在一起,成为沉积物,这些动植物腐烂,沉积物就会生出油气。

世界上90%的石油都符合“海相生油理论”,中东地区全部符合。

日本人在东北找了14年花费数百万美元,依然一无所获,又没有坚实可靠的理论支撑,终于坚持不下去了。最终,日本将其大部分设备和技术人员全部派往了“南方”,即苏门答腊等地。

但并不是说日本在东北没有得到石油。

日本对东北石油工业的掠夺主要体现在人造油的两个方面:即煤炭液化石油和抚顺页岩油。

合成石油哪家强?答案是德国。1933年纳粹上台以后,在解决战争机器的动力问题时采取开发液化煤炭生产“合成石油”。希特勒对化学家们说过:“现在离开石油的经济是不能想象的,对于要求独立的德意志来说,付出什么代价也要把液化煤炭计划进行下去。”1939年9月,德国开始进攻波兰的时候,合成石油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日产7.2万桶,占到了全德国石油供给量的46%。
看到德国在合成石油方面成功所带来的有利局面,日本自然坚定了开发人造石油的决心。但是,德国把这项技术视为国防工业机密,不肯外泄给日本。一无所获的日本人只得自己钻研。1939年7月,日本煤炭液化作业成功,生产出第一批煤液化油。不过只装满了3个玻璃瓶,其中一瓶献给了皇宫,另一瓶送给伊势神宫,第三瓶赠给了阿部的母校北海道的轻臼小学校。
由于对石油的渴求,日本不惜耗费巨资进行该项目,将煤炭液化人造石油作为第一次产业开发的一项重点。在1936年,建设抚顺煤炭液化工厂,1939年开始试行生产,1941年实现了一次液化轻油和二次加氢液化石油生产。1943年,抚顺液化厂移交给“满洲人造石油株式会社”,并由日军军需部门直接指导,主要生产加氢油,即航空和汽车用油。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产量不高,“1944年生产航空汽油1289吨,普通汽油1487吨”。1937年,伪满成立了“满洲合成燃料株式会社”,主要用阜新煤制造人造石油,计划用以强化国防,后因设备问题未能成功。还有四平的油化工业会社、吉林的吉林人造石油会社等其他人造油工厂机构都因后期的资金、设备不足等问题,均未成功。

日本人雄心勃勃地致力于生产人造石油,然而到1943年产量为100万桶,仅为原定当年生产1400万桶的8%。由于一半以上的产量来自中国东北,1944年末和1945年,日本近海航道被水雷封锁而无法将那些人造石油运回本土。

而页岩油是指以页岩为主的页岩层系中所含的石油资源。其中包括泥页岩孔隙和裂缝中的石油,也包括泥页岩层系中的致密碳酸岩或碎屑岩邻层和夹层中的石油资源。这种开采方式后来被美国吹上了天。

日本人掠夺抚顺页岩油最为严重。“抚顺煤矿的油页岩厚约120多米,藏量达55亿吨,按平均含油量5.5%计算,可得原油3亿吨”。关东军与日本海军均参与到对页岩油的争夺中,开始对页岩油工业化进行试验。1928年建立炼油厂,1930年开始实际运营,到“九一八”事变前,1930年产原油达5.7万吨。抚顺炼油事业能够大量生产,且作为当时唯一的石油资源,为满足日本与伪“满洲国”需求,开始着手进行扩建。1934年到1936年,抚顺煤矿西制油厂实行第一期改建计划,改造干馏装置并新建精炼油装置,原油年产量达到了14.5万吨。“七七”事变后,日本加紧对页岩油的掠夺,在1936年到1939年,又实行二期扩建,使原油年产量增加到19.1万吨。1939年着手建设抚顺东制油厂,1944年投产,到1945年共产原油9078吨。抚顺炼油厂所生产的原油基本上全部运往日本,供以军用。1942年,抚顺煤矿两制油厂的设备能力是年产粗油30万吨。而在1944年实际粗油产量是20.4万吨。

最后说句,日本陆军的装甲化、机械化程度比德国差远了,其石油消耗量不过占到日本庞大海军的一个零头,所以“只要石油这东西能满足,日本的飞机坦克装甲车汽车就能动起来啊,中国完全抵挡不住日的轮番轰炸啊,中国必亡啊”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

⑥ 新日本石油的厂家在哪里

天津吧,不过在各个地方都有代理商,都在苏州东拓拿的

⑦ 日本的石油主要来源于哪些地区

日本是世界上的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前两个是美国和中国),但自己几乎不生产石油,也没有石油的资源,因此,日本的石油只能依靠进口。下图是日本石油进口的地区来源分布,从中可以看出,日本的石油主要来自于中东地区,阿联酋、沙特、科威特、伊朗、卡塔尔分列前五位,占到了日本进口石油的70%以上,在分布是非常不合理的,太依赖中东了,这次中东局势运荡,日本受到了很大冲击。但近来,俄罗斯向日本输出石油的比例在上升,泰纳线(从泰舍特到纳霍得卡)的石油管线建成后,日本每年从俄罗斯获得700万吨石油。顺便说一下,中国也是日本石油的来源之一,过去中国是为了换汇,现在主要是为了平衡双方的贸易。

⑧ 日本的石油主要来源于哪些地区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使得1973年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GDP增长率同比下降了10%。日本一旦没有了石油进口,其国内经济就很快崩溃了,在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1973年和1979年)之后,日本做出了努力,使能源资源多样化,以提高安全性。日本的国内石油消费量略有下降,从1980年代后期的每日约510万桶降至1990年的每天490万桶。尽管该国的石油使用量有所下降,但天然气使用却大幅上升。日本的一些行业,例如电力公司和钢铁制造商,日本从石油到煤炭和天燃气其中大部分是进口的。

⑨ 日本本土不产石油,二战时日本的石油是从哪里来的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使得1973年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GDP增长率同比下降了10%。日本一旦没有了石油进口,其国内经济就很快崩溃了,在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1973年和1979年)之后,日本做出了努力,使能源资源多样化,以提高安全性。日本的国内石油消费量略有下降,从1980年代后期的每日约510万桶降至1990年的每天490万桶。尽管该国的石油使用量有所下降,但天然气使用却大幅上升。日本的一些行业,例如电力公司和钢铁制造商,日本从石油到煤炭和天燃气其中大部分是进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