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什么叫石油深度解释
扩展阅读
中国北方哪里资源最多 2024-11-26 09:35:49
网购的价格怎么用形容词 2024-11-26 09:29:13

什么叫石油深度解释

发布时间: 2022-01-28 21:53:59

❶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原理

石油形成的原理:

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达5亿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罗纪生成。

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

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

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

(1)什么叫石油深度解释扩展阅读:

石油的物质成份:

油质(这是其主要成分)、胶质(一种粘性的半固体物质)、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碳质。石油是由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质液体。严格地说,石油以氢与碳构成的烃类为主要成分。

构成石油的化学物质用蒸馏能分解。原油作为加工的产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蜡、沥青等。严格地说,石油以氢与碳构成的烃类为主要成分。分子量最小的4种烃,全都是煤气。

石油对环境不仅环境影响这么简单,如今应该用危害来形容。污染可分为三个方面:

1、油气污染大气环境,表现为油气挥发物与其它有害气体被太阳紫外线照射后,发生理化反应污染;或燃烧生成化学烟雾,产生致癌物和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等。

2、污染土壤,这里我们不必多说明,大家都知道石油污染土壤的地方,寸草不生。

3、污染地下水,我们现在生活的水资源被污染,以至于地方性癌症村屡屡皆是,这石油污染地下水的恶果是日日严峻。

输油管线腐蚀渗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不仅造成土壤盐碱化、毒化,导致土壤破坏和废毁,而且其有毒物能通过农作物尤其是地下水进入食物链系统,最终直接危害人类。

石油进入土壤后,会破坏土壤结构,分散土粒,使土壤的透水性降低。其富含的反应基能与无机氮、磷结合并限制硝化作用和脱磷酸作用,从而使土壤有效磷、氮的含量减少。特别是其中的多环芳烃,因有致癌、致变、致畸等活性和能通过食物链在动植物体内逐级富集,它在土壤中的累积更具危害。

❷ 石油是什么

石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从地下开采出来的石油,在加工提炼之前称为原油。

石油是种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主要成分为液态烃,含有数量不等的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在地下液态石油中常溶有大量的天然气,并溶有固态烃及非烃,多具芳香气味,呈油脂状,比水轻,多呈黑褐色、棕色、绿色及浅黄色。

是什么形成了石油?

石油和天然气来源于有机物质。早在古生代以前,地球上就出现了生物,随着地史的进展,生物亦广泛地发育和繁殖起来。地球上的动、植物种类虽多,数量很大,化学成分又异常复杂。近年来在许多活着的有机体中发现了石油烃类及其有关烃的化合物,更加深了人们对生成油、气原始物质的认识。但是,就生成油、气的主要原始物质而言,仍然是以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物质为主。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有机生油说认为,油、气的生成过程是在沉积岩形成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个过程可以简要的概述如下:

水体中和陆地上搬运来的有机质同其它矿物质混杂在一起,沉积在水盆底部,在还原条件下保存下来。由于地壳不断地下沉,沉积物一层一层不断地加厚。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和压力不断增大,有机物质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逐渐向石油和天然气转化。近年来,根据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石油的生成具有其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虽然有早期生油和晚期生油之争,但晚期生油占优势。

引起油气藏破坏的因素有多少?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引起油、气藏破坏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剥蚀作用、水动力冲刷、氧化作用和扩散作用等等。

(1)剥蚀作用:地壳的构造运动可使地壳相对抬升,将已经形成的地下油、气藏上升到地表遭受剥蚀而被破坏。

(2)水动力冲刷:由于构造运动的发生,使背斜油、气藏的一翼相对抬升,导致原闭合高度减小,打破了原来油、气、水的平衡,致使水动力冲刷破坏了原来的油、气藏。

(3)氧化作用:由于构造运动的发生,打破了原油、气藏的平衡状态,使地下油气或与地下水接触,或沿断裂上升到地表,都会因氧化作用而分别形成水、二氧化碳和其他高分子含氧化合物(如沥青类)导致油、气藏的破坏。

(4)扩散作用:天然气通过盖层扩散也能造成散失。

石油在地下是怎样储存的?

大量油气勘探及开发实践,改变了人们最初以为地下有石油湖、石油河之类的错误认识。逐渐知道石油和天然气在地下不是什么“油湖”、“油河”,而是储存在那些具有互相连通的孔隙、裂隙的岩层内,好象水充满于海绵里一样。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这是因为它具备了两个基本特性--孔隙性和渗透性

❸ 为什么石油勘探正向地球的深度与广度进军

目前,世界各国石油勘探的动向,正向三个方面发展。
(1)在继续寻找中深油层的同时,向深部地层要油。
石油勘探开始是钻探几百米、上千米的油层。当前世界上一般油田的油层深度在2000~3000米左右,最深的也只在3000~4000米左右。目前把4500米以下的地层叫深层。实际上,现在从地表到7000多米的深层都已发现了石油,最深的石油探井已超过9000米,最深的出气井深7482米,最深的产油井深5344米。
有人作过估计,认为各盆地中4500米以下有可能勘探石油的面积达1600多万平方千米,那些沉积岩越厚的地方,深部找到石油、天然气的希望越大。
石油勘探的实践也证明,一个油区,在它的浅部或深部都可能发现新的油气层,尤其是深部,找到新油气层的希望更大。一些人估计80%的油田下面都有新油气层存在。
(2)在加强陆地上找油的同时,正在向海洋大陆架进军下海去,把沿海大陆架的石油宝库打开!近年来,世界各国都争先恐后地向海洋索取石油。一般把海面以下水深在200米以内坡度平缓的沿海地区称为大陆架,它实际上是大陆延伸到海洋的部分。
据统计,全世界沿海大陆架总面积约2600万平方千米。它不仅有良好的生油条件,也有优越的储油条件。
虽然海洋勘探与开发石油的工艺水平要求比较高,比在陆地困难得多,成本也高得多,但海上油井一般都是高产油井。目前,各国在海洋大陆架勘探石油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果,但勘探面积与深度都很有限。可以说,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仅仅是开始,随着海洋钻探与采油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大陆架石油的勘探与开发必将有更大、更新的发展。

海洋地貌(3)在寻找背斜油气田的同时,大力加强非背斜油气藏的勘探。
从1842年至今,背斜找油理论有效地指导了找油工作,但是,现在可供勘探的背斜构造愈来愈少了。在世界上各个沉积盆地中,除背斜油田外,还有许多的非背斜油田。目前,在全世界已发现的油气田中,这类油田和气田在数量上、储量上占10%以上。有一些大油田,如美国东得克萨斯油田等就是非背斜油田。
加拿大的阿萨巴斯卡沥青砂岩饱含着储量巨大的重质石油,它的石油地质储量达960多亿吨,而目前国内外已经发现的石油可采储量也不过900多亿吨,且这个沥青砂岩就是个岩性地层油藏。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非背斜油气藏中确实有很大的石油储量。
由于非背斜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还缺乏寻找非背斜油气藏的有效方法,所以,勘探非背斜油气藏也比较困难。但岩性地层油藏正以巨大的潜在储量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它的秘密。随着技术的进步,勘探水平的提高,今后,非背斜油气藏的勘探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❹ 石油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普遍认为石油的形成有两种机理:

(1)生物成油理论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中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

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虽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为四至六千米。由于石油形成后还会渗透到其它岩层中去,因此实际的油田可能要浅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个条件:丰富的源岩,渗透通道和一个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层构造。

(2)非生物成油理论

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这些碳有些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与石油本身无关。

在地质学家中这个理论只有少数人支持。一般它被用来解释一些油田中无法解释的石油流入,不过这种现象很少发生。非生物成油理论无法解释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储存在沉积岩中,而那些非沉积岩中的石油也可被解释为从别处沉积岩中运移而来。同样,非生物成油理论无法解释石油中广泛分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如甾烷,伽马蜡烷,植烷,藿烷,萜类以及同位素偏轻等现象。

拓展资料:

开采石油是非常昂贵的,也可能对环境带来破坏。海上探油和开采会打扰海洋环境。尤其以清理海底的挖掘工作破坏环境最大。油轮事故后泄漏的原油或提炼过的油在阿拉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岛、西班牙和许多其它地区脆弱的海岸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石油燃烧时向大气层释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每能量单位石油释放的二氧化碳低于煤,但是高于天然气。但是作为交通用燃料要减少焚油导致的二氧化碳的释放尤其棘手。一般只有大的发电厂才能够装配吸收二氧化碳的装置,单个车辆无法装配这样的装置。

虽然现在也有可再生能源作为选择,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够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导致的环境破坏还不肯定和有争议。阳光、风、地热和其它可再生能源无法取代石油作为高能量密度的运输能源。要取代石油这些可再生能源必须转换为电(以蓄电池的形式)或者氢(通过燃料电池或内燃)来驱动运输工具。另一个方案是使用生物质能产生的液体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来驱动运输工具,但是目前的技术还无法让生质燃料够环保。总而言之要取代石油作为主要运输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❺ 为什么叫石油石油跟石头有什么关系

我国人民发现和使用石油的时间为世界最早。始于何时,据稽考,至迟在三千多年前就已开始。
最早发现石油的记录源于《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石油蒸气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此书在西周时(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已编成,距今三千多年。
最早认识性能和记载石油产地的古籍,是一千九百年以前东汉文学家、历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着的《汉书·地理志》。书中写道:“高奴县有洧水可燃”。高奴县指现在的陕西延安一带,洧水是延河的一条支流。这 里明确记载了石油的产地,并说明石油是水一般的液体,可以燃烧。
最早采集和利用石油的记载,是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晔所着的《后汉书·郡国志》。此书在延寿县(指当时的酒泉郡延寿县,即今甘肃省玉门一带)下载有:“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石漆”,当时即指石油。晋代(公元265-420年)张华所着的《博物志》和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着的《水经往》也有类似的记载。《博物志》一书既提到了甘肃玉门一带有“石漆”,又指出这种石漆可以作为润滑油“膏车”(润滑车轴)。这些记载表明,我国古代人民不仅对石油的性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开始进行采集和利用了。
我国古代人民,除了把石油用于机械润滑外,还用于照明和燃料。唐朝(公元618一907年)段成武所着的《酉阳杂俎》一书,称石油为“石脂水”:“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可见,当时我国已应用石油作为照明灯油了。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我国古代人民对石油的认识逐步加深,对石油的利用日益广泛。到了宋代,石油能被加工成固态制成品-石烛,且石烛点燃时间较长,一支石烛可顶蜡烛三支。宋朝着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公元1125-1209年)在《老学庵笔记》中,就有用“石烛”照明的记叙。
石油还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药物之一。明朝李时珍(1522-1596年)的《本草纲目》曾经记载,石油可以“主治小儿惊风, 可与他药混合作丸散,涂疮癣虫癞,治铁箭人肉”。
早在一千四百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在军事方面的重要性,并开始把石油用于战争。《元和郡县志》中有这样一段史实:唐朝年间(公元578年),突厥统治者派兵包围攻打甘肃酒泉,当地军民把“火油”点燃,烧毁敌人的攻城工具,打退了敌人,保卫了酒泉城。石油用于战争,大大改变了战争进程。因此,到了五代(公元907~960年),石油在军事上的应用渐广。后梁(公元919年)时,就有把“火油”装在铁罐里,发射出去烧毁敌船的战例。我国古代许多文献,如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对如何以石油为原料制成颇具威力的进攻武器——“猛火油”,有相当具体的记载。北宋神宗年间,还在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设立了军器监,掌管军事装备的制造,其中包括专门加工“猛火油”的工场。据康誉之所着的《昨梦录》记载,北宋时期,西北边域“皆掘地做大池,纵横丈余,以蓄猛火油”,用来防御外族统治者的侵扰。
此外,我国古代在火药配方中,开始使用石油产品沥青,以控制火药的燃烧速度。这一技术,比外国早了近一千年。
最早给石油以科学命名的是我国宋代着名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浙江钱塘人)。他在网络全书《梦溪笔谈》中,把历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称统一命名为石油,并对石油作了极为详细的论述。“ 延境内有石油……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石油”一词,首用于此,沿用至今。沈括曾于1080-1082年任延路经略使,对延安、延长、 县一带的石油资源亲自作了考察,还第一次用石油制成石油炭黑(黑色颜料),并建议用石油炭黑取代过去用松木、桐木炭黑制墨,以节省林业资源。他首创的用石油炭黑制作的墨,久负盛名,被誉为“延州石液”。事实证明,我国有大量的石油蕴藏,石油和石油产品不仅自给有余,还出口国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确实“生于地中无穷”,并“大行于世”。九百年前,我国人民对石油就有了这样的评价,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尤其是对未来石油潜力的预言。更是难能可贵的。

❻ 石油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去过油田,你会看到从地下采出来的石油是一种粘稠的,颜色很深的液体,人们叫它原油。

原油的颜色虽然很深,但各地产的石油并不是同一个色。大庆出的原油是黑色的,王门出的原油是绿色的、克拉玛依出的石油是褐色的。为什么颜色不一样,原来里面含的胶质和沥青多少不一样,含量越多颜色越深。

原油带有各种特殊的气味,这是由于里面含有一些有奇味的成分。比如有一种原油有股臭鸡蛋味,这是因为里面含有硫化氢。

原油的“体重”比较轻,密度大约是水的0.75或多一点,只有极少数的比水重。所以,大多的原油都可以浮在水上。

上面说好这些是原油的“外表”状况,那么它的“内心本质”是由碳和氢构成。其中碳占84%~87%左右,氢占12%~14%左右。余下的百分之一是极微量的硫、氧、氮等元素。

碳和氢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按它们的原子数从少到多排列,有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癸烷、十一烷、十二烷等等。石油就是由这些化合物组成的。

由于组成石油的各种化合物“脾气”不一样,所以直接用它不方便。这就像各种性格的人搅在一起,发挥不出正常的作用一样。为此,科学家决定给石油“分家”。“分家”的办法就是加热,也就是蒸馏。

由于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在常温下呈气体状态,所以一蒸馏,它们就从蒸馏塔顶跑出来。

当加温到40~150摄氏度时,就会从蒸馏塔上部流出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等化合物来,它们在这个温度下呈液态。这部分液体油就是汽油。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大。

再加温150摄氏度以上,至300摄氏度时,在蒸馏塔中部会流出癸烷、十一烷至十五烷等化合物的混合物。这部分化合物也是液态,叫煤油。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二。

再继续加温,从200摄氏度加到350摄氏度时,则会在蒸馏塔下部流出另一种液体——柴油来。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三。老三的成分包括十一烷至二十烷等。

再加温,从300摄氏度开始,则会在蒸馏塔底部流出沸点很高的重油来,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四。它是由十六烷至四十五烷等化合物组成的。

由于重油的沸点很高,到400摄氏度也不蒸发,所以不能再用一般加热的方法来给石油“分家”了。科学家采用减压加热法,使重油又“分家”了,又得到了柴油,还有润滑油、石蜡、沥青等许多有用的东西。

这样,我们基本上把石油的里里外外都看清了,把它们一家的大小兄弟都找出来了。

❼ 什么是石油钻井

地质工作者用地震和其他地球物理方法进行地质普查,初步判明可能含有油气的构造位置后,必须通过打探井穿透油气层的方法予以验证。此外,还可在钻井过程中利用各种录井方法和地球物理测井方法最终确定含油面积、油藏储量、地层压力、地层岩石物性等地质要素,为油气田的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油气井是石油和天然气从地下流到地面的通道。要尽可能多地开采出地下石油,就必须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钻足够数量的生产井。此时钻井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油气田的高产、稳产。
油气田开发后期,地层压力下降,油气产量减少,需要钻相当数量的注水井。以便采用注水的方法补充地层能量,恢复地层压力。某些生产井由于各种原因,如固井质量、开发设计问题等,成为死井、废井,还需钻一批调整井,使整个区块的开发方案更趋合理。
由此可见,在油气田的整个勘探、开发、建设和生产阶段中,都需进行大量的钻井工作。钻井的数量、速度与钻井质量的好坏,一方面要影响每一阶段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也将影响整个油气田的开发速度和水平。只有多打井、快打井、打好井、取全取准各项资料,才能获得油气田勘探与开发的高速度与高水平。
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过程,是人用机器对地层作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地层是客观存在的,是了解和改造的对象;机器是了解和改造地层的工具;钻井方法是手段。石油工业所钻的油气井,浅者千米左右,深者万米以上。地层情况千变万化,看不见,摸不着。许多在地面上看来简单的事,到了地下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钻井深度越大,井下温度、压力越大,施工难度就越大,工艺技术就越复杂,所需的科学知识就越多,代表的技术水平就越高。国际上常把石油产量和钻井深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工业水平的主要标准。因此,人们常把钻井比喻成石油工业发展的火车头。

❽ 石油形成的真相是什么

生物成油理论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生物和藻类的尸体变化形成的。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

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中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富集的油田中获得石油。

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虽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为四至六千米。

由于石油形成后还会渗透到其它岩层中去,因此实际的油田可能要浅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个条件:丰富的源岩,渗透通道和一个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层构造。

非生物成油理论

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

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这些碳有些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与石油本身无关。

在地质学家中这个理论只有少数人支持。一般它被用来解释一些油田中无法解释的石油流入,不过这种现象很少发生。

非生物成油理论无法解释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储存在沉积岩中,而那些非沉积岩中的石油也可被解释为从别处沉积岩中运移而来。同样,非生物成油理论无法解释石油中广泛分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如甾烷,伽马蜡烷,植烷,藿烷,萜类以及同位素偏轻等现象。

(8)什么叫石油深度解释扩展阅读:

开采石油的第一关是勘探油田。今天的石油地质学家使用重力仪、磁力仪等仪器来寻找新的石油储藏。

地表附近的石油可以使用露天开采的方式开采。不过今天除少数非常偏远地区的矿藏外这样的石油储藏已经几乎全部耗尽了。今天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的阿萨巴斯卡油砂还有这样的露天石油矿。在石油开采初期,少数地方也曾有过打矿井进行地下开采的石油矿场。

埋藏比较深的油田需要使用钻井才能开采。海底下的油矿需要使用石油平台来钻和开采。

❾ 石油的来历

石油的来历:
“石油”这个词是900多年前我国着名科学家沈括提出来的。关于石油的生产和应用早在汉代就有记载,在沈括以前,石油已有石脂水、石漆、泥井油、火井油等名称。公元1080—1082年,沈括在延州知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时,曾对石油资源的利用问题进行了科学考察。那是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的一个隆冬季节,沈括途经陕北,来到鄜延境内。他下马步行进城,只见延河两岸,炊烟袅袅,热气腾腾,这引起了沈括的注意。他想:此时正值大雪封山,柴禾来源艰难,这里的百姓烧的又是什么呢?他进一步了解,原来是一种黑色液体。这种液体粘稠似漆,燃烧起来比麻杵还旺,发出的热量极大。这种黑色液体从哪里来的呢?沈括决定亲自到实地考察,发现这种粘稠似油漆的液体和泉水、沙石混杂在一起,从岩石缝隙中漫漫溢出,漂浮在山涧小溪的水面。这油不是从石头缝隙里流出来的吗?沈括考察了这种油的产状、性质以后,断然把它命名为“石油”。

❿ 中国石油钻井最大深度是多少米

中国石油钻井最大深度是8588米。

2月19日,顺北鹰1井完钻井深8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打破了2月14日顺北5-5H井完钻井深8520米的纪录,相当于从8844米的喜马拉雅山主峰峰顶打到山脚,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世界先进的超深井钻井技术。

塔里木盆地地质构造特殊且复杂,其中顺北油气田埋深普遍大于8000米,经鉴定为亚洲陆上最深油气田。为将地下8000米深的原油开采到地面,西北油田从2002年就开始专注于超深井钻井技术。

顺北油气田受断裂运动影响,地层极其复杂,井底温度高。在8000米深的定向井中,钻具“软得像面条”,钻井存在工具造斜能力差、摩阻扭矩大、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等特点。

(10)什么叫石油深度解释扩展阅读

世界及我国超深井发展历程:

1949年,美国钻成世界第一口超深井,井深6255米。

1972年,美国钻成世界第一口特超深井巴登-1井,井深9159米。

1984年,前苏联卡拉3井创世界特超深井纪录,井深12262米(1991年该井侧钻至12869米,至今保持世界最深纪录)。

2009年,美国泰博探井成为全球第二口超万米深井,井深10685米。

截至目前,世界上已钻成超过9000米的特超深井8口,超万米特超深井2口,美国及欧洲的超深井钻井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1976年,四川地区女基井,井深6011米。

1997年,新疆地区塔参1井,井深7200米。

2003年,中国石化中4井,井深7220米。

2005年,中国石油英深1井,井深7258米。

2006年,中国石化塔深1井,井深8408米。

2016年,中国石化马深1井,井深8418米。

2018年,中国石化川深1井,井深8420米。

2018年,中国石化顺北蓬1井,井深84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