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喜欢看书的人都是怎么降低阅读成本的
书价涨还是不涨,有着深刻的市场因素作用,但作为重要的文化产品,图书又跟其他商品明显不同,不能视之为纯粹的买卖。如果说阅读是一种向上的力量,那么书籍就是向上阶梯的入口: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远、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无一不是对生命的熔炼和升华。在这个意义上,大家都能买得起书,随时随地都能看得到书,应当成为一个社会基本的生活状态。我们固然不能用几十年前的书价水平来比对现在,但要让图书成为一种大众都能消费得起的精神食粮,就必须将价格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一边嗟叹“中国人不读书”,一边任由书价上涨将囊中羞涩的“学生党”“工薪族”挡在门外,何尝不是又一种“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
阅读,是一个人的体验;而全民阅读,则与政策导向有关。当下,各大城市都在全力打造自己的“书香”之风,不论是创办丰富多样的“阅读季”,培厚社会文化的土壤,还是补贴资助实体书店,拓展灯下展卷的空间,都彰显着对阅读价值的守望。但“读不起书”的抱怨则抛出了一个更为根本的命题,那就是相关政策对书价和读者承受能力的关注是否足够。书价居高不下,很大程度是“虚火”过旺造成的。放眼图书市场,一种不良风气正在弥漫,似乎书要上档次,就非超精装、大开本、大留白不可,到头来,包装朴素、内容扎实、方便阅读的简装书、口袋书越来越少,装帧过度、字大文稀、华而不实的注水书、鸡汤书越来越多,书的性价比越来越低。当书的价格不是贵在内容而是贵在包装,少买书甚至不买书也便成了再自然不过的选择。长远来看,如何将资源精准地贴补到好书的创作、出版和发行销售上,有效降低全民阅读成本,实为破解“读书之困”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