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服装到底该如何定价
价格策略是给所有买者规定一个价格,是一个比较近代的观念。
价格是决定公司市场份额和盈利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营销组合中,价格是唯一能产生收入的因素。
商家面对卖者的三种主要的定价决策问题是:对第一次销售的产品如何定价;怎样随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修定一个产品的价格以适应各种环境和机会的需要;怎样调整价格和怎样对竞争者的价格调整作出反应。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定价?
除了成本分析、竞品分析和客户群消费能力分析,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在价格制定之前需要掌握的一些必备消费心理学。
3
心理账户,
关于满减、折扣、大礼包
首先假设这2种场景:
一个经典的"心理实验":
实验情境A:你打算去剧院看一场演出,票价是10 美元,在你到达剧院的时候,发现自己丢了一张10 美元钞票。你是否会买票看演出?
实验情境B:你打算去看一场演出而且花10 美元钱买了一张票。在你到达剧院的时候,发现门票丢了。如果你想看演出,必须再花10 美元,你是否会买票?
结果如何?
实验情境A的实验表明:88%的调查对象选择会;12%的调查对象选择不会。(调查对象为183 人)
实验情境B实验结果表明:46%的调查对象选择会,54%的调查对象不会。(调查对象为200 人)
为什么会这样?从绝对值角度看,丢票与丢钱都一样,都是损失了10美元,为什么导致继续花10美元就出现了巨大的行为差异。事实上,这是"心理账户"在作祟。
心理账户的定价技巧
01 满减
买东西时,单纯的支出让人感觉不愉快,但是,如果在支出的同时还伴随着收入,哪怕只有一点,也会冲淡买家在花钱时的愧疚感。
比如,一件标价1000的产品打8折,和满1000减200看起来要付出的成本是一样的,但是买家心理上却有很大差别。
1000元的东西付出800就能买到,差异貌似没有这么大。但是如果是满1000减200,感觉是自己已经付出了1000块(和800差异不大),然后又额外收获了200元(200比起0差异很大)。
02 坏消息一起说,好消息分开说
为什么经常看到很多卖家说买3999元电脑,送耳机、送高档鼠标垫、送免费1年上门维修,而不是把耳机、上门维修等价格都包在3999元里面?
这是因为,人们对损失和收益的感知并不是线性的,假设你获得100元能得到某种快乐,而想得到双倍的快乐可能需要400元,而不是200元。
同样,损失100元受到的某种痛苦,可能要损失400元才能感受到双倍的痛苦。
所以,如果把所有的成本折到一起,给用户一个总价,让用户一次支出3999,而不是感觉到多次支出(为电脑支出3000,为耳机支出200,为维修支出200……),用户就觉得付出这些金钱没有那么痛苦。
所以,坏消息要一起说,而反过来,好消息则要分开说。比如赠品设置为什么不直接说满XX元送大礼包,而是一定要把赠品逐项罗列?
答案是,想让买家觉得优惠很多。
另外,满减的阶梯设置多阶梯也有这个效果。比如,满100-10;满200-30;满500-100。
付钱的次数少,优惠的次数多,会让买家更开心。
03 情感化设计
其实,每个产品在买家的心里都有一个对应的心理账户,你想要买家付款,就要给他一个动用该账户资产的理由。
所以,首先,我们要分析买家可能会把这个产品的消费归入哪一个心理账户,从哪个心理账户里支出会更加干脆。
比如,一件标价为2000元的衣服,如果是给自己买可能会舍不得,但如果是送给心爱人的生日礼物,可能就会毫不犹豫地付款。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买家把这两类支出归到了不同的心理帐户,衣服买给自己的是日常消费支出,但是买给心爱人则会归为人情或情感维系支出,显然大多买家更舍得为后者花钱。
因此,同样的产品定位为礼品往往比定位为消费品能获得更高的溢价,尤其是定位为高端商务礼品的时候。
比如小罐茶。如果是买来自己喝就显得有点儿奢侈,立顿就够了;但如果是送领导、送客户,小罐茶马上显得不那么贵(实际上,小罐茶的主打场景确实是商务礼品)。
另外,即便是给自己买东西,也有日常消费支出和自我投资支出的区别。比如,买kindle,如果只是为了方便看书,它看起来就比较贵;但如果是为了获取知识、提升自己,一下子就变得很超值。
所以,运营人员在撰写产品文案的时候,与其描述产品性能,不如直接描述买家能得到的预期收益。
04
总结
价格是产品的标识,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价格起着渲染、沟通、刺激的作用。通过价格可以为产品塑造优质的印象、凸显产品品位。
零售行业有句话,价格是产品的生命线,但大多数公司往往更加重视推广、流量的获取,而在定价上非常草率,甚至会频繁调整产品价格,殊不知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行为。
市场的发展永无止境,运营方法也一样,关键是我们是不是在跟随环境一起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