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机票价格都是怎么定出来的
1950 年 8 月 1 日,中国建国后的第一条民用航线从天津起飞,经过北京、汉口,降落在广州,票价 388 元,是当时中国人均 GDP 的 3 倍。
可以想象,即使提供茅台供乘客饮用,也不会有平民用几年的收入坐一次飞机。但作为计划经济的一部分,机票该卖多少钱当然由中国民用航空局说了算。
这种情况持续到 1992 年,各航空公司可以在官方票价的基础上,有上下浮动 10% 的定价空间。直到 2004 年,航空公司才终于有了部分机票定价权。
最早卖出的肯定是便宜的 H 舱,然后是 B 舱,最后是 Y 舱。
根据历史数据,我们可以画出一条 Y 舱销售概率的曲线,随着邻近起飞,剩余座位越来越少,Y舱被卖掉的概率就越来越高。
此时销售Y舱的期望收益就是Y 舱的价格乘此时卖掉的概率。
那么,究竟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卖最贵的 Y 舱呢?
我们先假设 100 个座位都以 B 舱价格卖出,图中的阴影面积是航班的总收益。留出一些座位,以Y 舱价格卖出,会增加总收益,而留出的 Y 舱过多,也会带来亏损。
而当卖出 Y 舱的期望收益等于 B 舱的价格——900元时,才能得到最大的阴影面积此时,就是卖出Y舱的最佳时机。
带入曲线中,对应的剩余座位是 10个,这就是Y舱的保护座位数量。
以此类推,可以算出 B 舱的保护座位。最后剩下的,就是最便宜的 H 舱可以卖出的座位。
当然,航空公司也有出现失误的时候,如果邻近起飞还有不少空位,为了保证上座率,航空公司也会放出低价票,减少损失。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情况要比我们举的例子复杂的多。
另外,04 年的改革方案也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市场调节航线。
在民航局的早期定义中,与地面交通方式形成竞争的短途航线将被列入市场调节航线,航空公司可以自主定价。
但从 2018 年 1 月开始开始,只要有 5 家航空公司参与运营的国内航线,都将实施市场调节价,每个航季可以上调不超过 10% 的票价。这意味着,京沪互飞航线终于可以涨价了。
2. 飞机票的票价是怎么定价的
飞机票的价格是按照《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的规定进行计算的。
根据《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航空运输企业在境内外销售国内航线客票时,将以平均每人每公里0.75元作为国内各航线基准价,在上浮25%、下浮40%的幅度内确定具体价格。由航空运输企业独家经营的航段,实行票价上限管理,不规定下限。
以北京到上海的机票为例:把航线距离1181千米,带入公式,再上浮25%,就是各家航空公司在京沪航线的经济舱全价票价格——1240元。有了全价票的定价,就能确定不同的舱位的票价。
(2)机票最终价格是怎么定的扩展阅读
关于机票定价的其他规定:
1、不同航空公司的不同仓位意味着不同的折扣,如以山东航空为例,经济舱全价票是Y舱,9折是B舱,85折是M舱,8折是H舱。从9折到4折,每5个点的折扣都对应着一个舱位。
2、每家航空运输企业每航季上调实行市场调节价的经济舱旅客无折扣公布运价的航线条数,原则上不得超过本企业上航季运营实行市场调节价航线总数的15%(不足10条航线的最多可以调整10条);每条航线每航季无折扣公布运价上调幅度累计不得超过10%。
3、国内航线头等舱、公务舱票价,由各航空运输公司自行确定。头等舱、公务舱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特有人群,价格放开不会给普通消费者增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