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成货 » 中国化工产品每年出口额多少
扩展阅读
路通80拖拉机什么价格 2025-02-12 21:22:57
日本产品大量输出在哪里 2025-02-12 20:57:26

中国化工产品每年出口额多少

发布时间: 2023-05-27 07:22:05

‘壹’ 中国出口爱尔兰的产品

中国对爱尔兰出口商品主要类别包括机械器具及其零件困笑、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药品和有汪迟含机化学品,以及家具、旦数寝具、服装和玩具等轻工类产品。

‘贰’ 化工什么产品比较热门

橡胶 我就做橡胶的现在国内到处都在建橡胶装置

‘叁’ 中国数十种大宗化工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包括哪些化工产品

这些化工产品包括纯碱、合成树脂以及甲醇等等,我们国家对于这些化工产品的生产量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国家,对于整个世界的意义都是非常大的。

我们国家在化工产品生产这方面拥有着非常强大的实力,而且拥有着非常多的经验,这和我们国家的实政策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我们国家在早几年就已经开始关注这些领域,并且这些领域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

每年的出口量都是非常大的。

化工产品每年的出口量已经达到了世界前三名的位置,而且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已经位居世界第一的位置了,连美国这样的国家都超越不了。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劳动力人口比较多,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内的效率比较高。

化工产品对于整个世界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很多行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都需要化工产品的知识才能够获得发展的,所以化工产品已经得到了国内一些行业以及国外一些行业的认可,并且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肆’ 中国出口印度的主要商品是什么

2019年1-9月中印双边贸易统计

据印度商业信息署与印度商务部统计,2019年1-9月,印度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653.2亿美元,下降3.9%。其中,印度对中国出口126.0亿美元,增长7.3%,占印度出口总额的5.2%,增加0.4个百分点;印度自中国进口527.2亿美元,下降6.3%,占印度进口总额的14.3%,下降0.4个百分点。印方贸易逆差401.2亿美元,下降9.9%,中国是印度第一大逆差来源国。截止到9月,中国是印度排名第三位的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矿产品为印度对华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2019年1-9月出口额为36.5亿美元,增长2.0%,占印度对中国出口总额的28.9%。化工产品为印度对中国出口的第二大类商品,出口额28.5亿美元,增长11.4%,占印度对华出口总额的22.6%。机电产品是印度对中国出口的第三大类商品,出口额11.5亿美元,增长14.8%,占印度对华出口总额的9.2%。

印度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前三位分别为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其中,机电产品进口额为260.6亿美元,下降9.1%,占印度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9.4%。化工产品进口额为104.8亿美元,增长3.9%,占印度自中国进口总额的19.9%。贱金属及制品进口额为40.8亿美元,增长2.8%,占印度自中国进口总额的7.7%。

中国对印度出口主要商品统计

‘伍’ 地理题。急!!!

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以及出口贸凳缓易快速增长 , 不可避免地会与国外产业间产生更为激烈的竞争和冲突,这在客观上导致我国成为反倾销措施的最大受害国和主要发起国。目前,我国遭受国外反倾销和对外发起反倾销案件已呈现出涉案产品较为集中在化工行业的特点。因此,对这一典型行业在进出口反倾销中的表现进行研究, 对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一、我国化工产业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

2003 年我国 GDP 增长率达到 9.1% 的高水平 , 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投资拉动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工业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 经济效益显着提高。我国正式进入“重工业化”阶段 , 以石油和化学工业等为代表的重工业产业快速发展 ,对GDP 增长的贡献日趋显着。

(一) 2003 年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进一步提升

2003 年化工贸易快速增长 , 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化工贸易总额高达 898.78 亿美元 , 增长速度达到 44.55%,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最好的年份。2003 年进口增速达到 54.61% , 出口增速为 24.85%。

2003 年化工产品进口额为 636.50 亿美元 , 出口额 262.28 亿美元 , 远远低于进口额 , 保持逆差局面,累计化工贸易逆差达 374.22 亿美元。进口产品仍集中在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机化工原料上。说明这部分产品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应大力发展。出口创汇行业集中在有机化工原料、胶鞋和无机化工原料。

在化工进出口贸易中 , 国有企业一直是一支最重要的力量 ,2003 年 1—12 月份国有企业累计出口额 122.49 亿美元,占化工产品出口总额的 46.70% , 对化工产品出口额增长的贡献率为 33%;进口额 260.40 亿美元 ,占化工产品进口总额的40.91%, 对化工产品进口额增长的贡献率为 39%。

三资企业是另一支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力量 ,2003 年 1—12 月累计出口额 88.83 亿美元 , 进口额 277.09亿美元, 所占比重分别为 33.87 %和 41.41%, 进口规模与国有企业基本相当。

从发展速度看 , 民营企业化工贸易增速成倍增长 , 独占鳌头。在出口方面 , 集体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增速高于国有企业;进口方面,国有企业增长速度居第二位。

从贸易方式来看 , 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是化工产品进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2003 年 l—12 月 ,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为534.96 亿美元 , 占化工贸易总额的 59.52%。同期进料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 201.16 亿美元 ,占化工贸易总额的22.38%。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快于进料加工贸易增长速度 , 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速高达 58.36%,进料加工贸易为21.44%。

从具体贸易对象看 ,2003 年 1—12 月与我国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居前 10 位的国家/地区,即日本、美国、韩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香港、德国、泰国、新加坡、印度 , 与他们的化工产品贸易总额达 603.36 亿美元,在我国化工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为 67.13%。

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分析报告显示 , 今年上半年化工行业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适度增长,经济效益也随之大幅提高。

今年上半年 , 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出口值为 793.8 亿美元 , 同比增长 13%。化工行业进出口贸易最为活跃 ,上半年出口值达643.8 亿美元 , 同比增长 30%:其中 , 橡胶及制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 164.9 亿美元 ,同比增长30.6%;肥料制造业进出口贸易增速最快 , 出口值为 22 亿美元 , 增幅为 61%。

今年以来化工行业进出口贸易主要有以下三个郑粗前特征:

第一 , 原油进口贸易额所占比重增加。受国内资源和供需状况偏紧等因素的影响 , 今年上半年 , 我国原油进口贸易快速增长,进口量为 5643 万吨 , 同比增长 40.3%。

第二 , 化肥出口依然强劲。特别是尿素产品 , 仅前 5 个月出口喊清即达 117.4 万吨 , 同比增长180.2%,预计上半年出口量可达 140 万吨 , 同比增长 189.3%。

第三 , 橡胶及制品中 , 天然橡胶进口量下降而合成橡胶进口量增长加快。前七个月全国进口各类橡胶 134 万吨 ,同比增长10%, 增长水平有所提高。去年我国天然胶进口量以 25.9% 的速度增长 , 今年以来国际天然橡胶价格一直较高,天然胶进口量呈下降趋势 , 前 7 个月进口量为 69 万吨。但合成橡胶需求快速增长 , 在我国橡胶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也不断加大,国内产不足需 , 进口量增速加快 , 今年前 7 个月进口量为 65.4 万吨 , 同比增长 18.5%。

二、我国化工产品屡遭国外反倾销调查,案件数量居WTO成员国首位

随着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的不断削减 , 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 WTO 允许的贸易救济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己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针对我国产品的各种贸易摩擦大幅增加 , 中国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

反倾销是目前被世界各国最普遍和频繁使用的贸易救济措施 ,由于配合反倾销调查的复杂性、时限性和较高的法律成本以及调查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对涉案国企业进入进口国市场造成障碍。加之我国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 使我国企业更难以在反倾销案件中获得有利的结果,成为国外产业制约我生产同类产品产业出口的有效措施。

根据 WTO 统计 , 从 WTO 成立至 2003 年底 , 成员方反倾销立案共 2416 起 , 其中 , 涉及中国的共356起 , 占成员方立案总数的 1/7, 高居榜首。据商务部统计 , 截至 2003 年底 , 已有 33 个国家和地区发起了618起涉及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 , 其中反倾销调查 559 起 , 保障措施调查 49 起 , 特保调查 10 起, 涉及4000 多种商品 , 影响了我国约 180 亿美元的出口贸易。其中 ,2003 年 , 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立案 59 起 , 涉案金额约 22 亿美元 , 创历年最高。

在我国已经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的大背景下 ,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且进出口贸易额屡创历史新高的化工产业,无疑成为了国外对华频繁使用反倾销手段的重灾区之一。

从全球范围观察 , 根据 WTO 统计 , 从 1995 年至 2003 年底,成员方对化工制品、塑料制品以及橡胶制品等化工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案件共 463 起 , 其中针对中国产品的共 84 起,占成员方案件总数的 18.1%。同时 , 这 84起案件又占中国所有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措施案件总数的1/3。中国已经成为该类产品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

笔者认为 , 我国化工产品遭受国外反倾销数量较多的原因 , 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第一 , 由于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 , 从而造成与国外产品较大的价格差。这在我们看来正是中国产业的竞争力所在 , 但不幸的是,在国外这被视为是倾销。

第二 , 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制约了我国企业有效应诉国外反倾销调查。在计算我出口产品倾销幅度时,国外调查机构用所选择的替代国产品的正常价值作为我国产品的正常价值 , 往往导致不存在倾销的产品被认为存在倾销,倾销幅度低的被裁定很高的倾销幅度。而我国企业在反倾销案件中较高的败诉率 , 在客观上又进一步刺激了进口国相关企业,更多地提起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申诉。

第三 , 企业应诉国外反倾销调查的积极性不高,依法自我保护意识仍有待提高。目前对欧美等我主要出口市场所发生案件的应诉程度已有明显提高 , 但对一些目前尚不是主要市场的国家的案件,由于企业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 且经营分散 , 金额相对较小 , 而应诉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 因此,应诉的企业较少。这反过来刺激了当地产业更多地通过提起贸易保护调查申请排斥中国产品,对我国进行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第四 , 对外贸易秩序问题。某些企业低价竞销仍很严重,部分产品出口秩序混乱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善。出口市场单一化使我国企业自相竞争相当激烈 , 出口秩序经常陷于混乱,低价竞销的结果往往导致国外贸易保护调查。

大量的反倾销措施不仅直接影响了我国部分化工产品的正常出口 , 还进一步使我出口产品丧失了潜在的贸易机会,而丧失贸易机会所带来的间接损失要远大于直接涉案金额 ,从而阻碍了化工产业进一步扩大出口、推进市场多元化等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国外对华反倾销也使国内新兴化工产业的建立及健康发展受到影响 ,国内市场受到一定冲击 , 影响了我国的外商投资环境 ,并在某些行业或地区造成较严重的失业问题 , 这些负面影响则是无法估量的。

笔者估计 , 今后一段时期,国外对我国化工产品的反倾销案件数量仍会保持较高水平。主要原因是中国化工产品的出口将继续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上述引起反倾销案件多发的因素仍会继续存在 , 短期内难以改变。

三、化工产品出口反倾销典型案例:欧盟对华糠醛反倾销案

(一) 欧盟对中国糠醛反倾销制裁已持续八年

欧盟从 1995 年 1 月 22 日开始 , 对中国糠醛征收 352欧元/吨的反倾销税。1997年中化进出口公司向欧盟提出中期复核申请 , 要求欧盟取消对中国糠醛的反倾销制裁 , 欧洲委员会于 1997年 5 月 24日展开中期复核。1999 年 7 月 27 日欧委会照会我国使团 , 维持实施该反倾销措施 , 决定于 1999 年12 月 23日起 , 对源自中国内地的进口糠醛征收反倾销税 , 税额仍为 352 欧元/吨 , 有效期为 4年。中国糠醛行业在欧盟长达近 10年的反倾销措施制裁中 , 可谓损失惨重 , 元气大伤。

2003 年 12 月 18 日 , 欧盟委员会决定来自中国的糠醛进行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凡在过去4年内对欧盟出口过该产品的企业均为涉案企业。涉案企业提交报名材料的期限是立案后15天。负责此案应诉组织协调工作的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的有关负责人介绍 , 截止到 2004 年 1 月 5日止,还没有接到哪家企业报名参加应诉。这将意味着中国糠醛行业迎来的可能不是反倾销制裁的结束 , 而是新一轮制裁的开始。

(二) 欧盟反倾销制裁对糠醛业的影响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张瑞和对于欧盟反倾销制裁对中国糠醛业的影响进行了专门研究。张瑞和认为 , 自欧盟1995年对中国糠醛出口进行反倾销制裁开始 , 中国糠醛贸易陷入一个怪圈 , 由于中国糠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售价低,遭到反倾销制裁;由于制裁中国继续降低出口价格 , 从而招至更严厉的制裁。中国糠醛出口价格呈逐年下降趋势 ,1999 年价格与1995年相比 , 降低了 50% 左右 ,1999—2003 年出口价格继续下跌 ,2003 年糠醛出口平均价格只有 1995年的36.1%。

欧盟对中国糠醛的反倾销制裁使中国失掉的市场份额 , 无法用统计数据进行精确计算 ,但中国不断降低出口价格造成的外汇损失却可计算出来, 以 1995 年的出口价格为基数 , 可以计算出 1996—2002 年间 ,中国糠醛出口的外汇损失高达 1.37 亿美元 ,平均每年的外汇损失高达 1961 万美元。

欧盟对中国的糠醛产品征收惩罚性高额反倾销税 , 按照国际惯例 , 中国的糠醛产品不可能再进入欧盟市场,但欧盟在中国的糠醛出口中仍占有重要的位置。面对贸易制裁 , 中国企业没有积极应诉 , 为继续在欧美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企业所能做的只有拼命压低价格 , 产品报价越来越低 , 使外商从中国进口糠醛加上反倾销税后仍能获得较高的利润。如欧盟 5 国1998年进口中国糠醛 1.2 万吨 , 占中国当年糠醛出口总量的 21.8%, 2002 年为 7000 吨 , 占25.8%。

泰国是糠醛生产和出口国 , 但近几年泰国却从中国大量进口糠醛 , 成为中国重要的糠醛贸易伙伴。进口量从 1994 年的1300吨上升到 1998 年的 8700 吨;2001 年贸易量略有下降 , 为 6000 吨;2002 年进口量又回升到8000吨。业内人士分析 , 泰国进口中国糠醛可能用于转口贸易 , 出口到欧美地区 , 但这一结论仍需核实。

(三) 中国糠醛业的国际地位及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据张瑞和工程师介绍 , 目前我国有 200余套糠醛生产装置 , 生产规模一般为 1000-3000 吨/年,由于中国糠醛生产过于分散 , 每年总有一些老的糠醛生产企业倒闭 , 同时也会有一些新装置投入运行,因此很难精确地对中国历年糠醛生产能力进行统计 , 根据产量推测 , 我国糠醛总生产能力超过 20 万吨/年 , 产量约10余万吨。中国糠醛工业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全球运行中的糠醛生产能力约为 24 万吨/年。其中美国为 7.3 万吨/年 , 西欧 8 万吨/年 , 其他国家 (不含中国)8万吨/年。由于糠醛生产具有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环境污染型等特点 , 欧美等发达国家不会发展糠醛生产,90年代初期世界糠醛生产的重点已经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 欧美每年至少需进口 5万吨糠醛。中国糠醛生产能力占全球总生产能力的50% 左右。

国际市场对糠醛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 , 1994—1995 年美国、西欧对中国建立贸易壁垒后 , 中国糠醛行业严重萎缩,1995年中国向世界市场的糠醛供货量下降到 1.37 万吨。由于中国供应量的减少,1996年出现全球性货源紧张。中国的糠醛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 近几年随着中国糠醛出口量剧增,中国糠醛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由于环境和生产成本问题 , 欧美等发达国家今后几年糠醛产量将继续下降,对中国糠醛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 中国糠醛在国际市场上还有一定的拓展空间。

(四) 痛定思痛 , 中国糠醛业应建立反倾销应对机制

面对长期的反倾销制裁 , 中国糠醛业应积极应对 , 充分展示中国糠醛没有进行低价倾销的证据 ,促使欧美取消制裁。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国内糠醛生产企业以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为主 , 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无法形成全行业合力。目前企业采取的措施只能是拼命压低价格,导致产品报价越来越低。而低价格是在牺牲了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得到的。在原料收购过程中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糠醛生产企业玉米芯的堆料场收购价不到 0.2 元/公斤;在糠醛生产中牺牲了企业工人的利益 , 造成工人月均工资仅为 600—800元, 相当于发达国家同行业工人的日工资水平;企业从销售利润中提留的用于设备维修和技术改造的资金极少;企业经营毛利率不到10%;每生产1 吨糠醛要产生 10 吨固体废弃物 , 目前只对这些固体废弃物进行简单处理 , 因此还对子孙后代欠下了环保债。

中国糠醛产品出口价格越报越低 , 是市场经济初期阶段的必然结果。企业以什么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 , 国家不能进行干涉 ,企业为了生存, 必需将所生产的产品卖出去。企业之间的竞争体现在价格竞争上,价格竞争又引发了反倾销制裁。中国糠醛业如何从这一怪圈中走出来?作为业内专家 , 张瑞和认为 ,中国糠醛业在国际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由于生产分散 , 企业规模过小 , 个别企业没有应诉的经济实力。国内糠醛企业应联合起来 ,尽快成立糠醛行业协会(或协作组织), 在协会的领导下 , 组织涉案企业集体应诉 , 并逐步建立反倾销应对机制 , 争取从2004年起使欧盟不再实施对中国糠醛的第 3 轮为期 4 年的制裁或促其降低征税额度。

四、化工产品进口反倾销申诉不断 , 国内企业应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加入 WTO 后 , 我国按照承诺大幅削减关税 , 取消非关税措施 , 关税总水平已由 1992 年的 42.7% 降至2004年的 10.4%。在这种情况下 , 我国进口快速增长 ,2002 年进口达 2952 亿美元 , 比 2001年增长21.2%;2003 年进口达 4128 亿美元 , 比 2002年又增长约40%。依法开展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调查在遏制不公平竞争、维护正常贸易秩序、保护国内产业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在化工行业外贸额快速增长的同时 , 大量进口产品不断冲击国内市场,对我国境内化工企业的发展构成损害或损害威胁。很自然一些企业针对国外企业的倾销行为提起申诉 , 积极运用反倾销等法律武器,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进口产品反倾销方面 , 从 1997 年我国依法对新闻纸发起第一例反倾销调查立案起 , 截至 2004 年 6 月 30 日,我国先后发起反倾销原审立案 96 起 , 共涉及 30 种产品。其中 , 涉及化工行业案件 73 起 , 涉案金额约 31 亿美元,约占同期全部进口反倾销案件数和涉案总金额的 76% 和 46%, 涉案国家和地区共 17 个,包括韩国、日本、美国、欧盟、德国、英国、荷兰、法国、比利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伊朗、墨西哥以及“台、澎、金、马”单独关税区等。此外,截至 2004 年 7 月 5 日 , 我国还应国外出口商申请对聚酯薄膜、聚酯切片和丙烯酸酯 3起反倾销案件提起了期中复审。

我国化工产品反倾销调查立案数量较多 , 主要是由以下四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一 , 化工产品进口金额大 , 占有国内市场份额高。2003 年 , 中国化工产品进出口总额为 1134 亿美元 ,其中进口额为815 亿美元 , 出口额为 319 亿美元 , 逆差 496 亿美元。从市场占有率看,目前中国市场上进口化工产品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一半。据统计 , 2001 年中国乙烯当年消费量约 1260 万吨,其中进口产品比例高达 62%。

第二 , 国际化工产品总体供过于求 , 中国市场成为竞争的主要目标。目前 , 全球性化工行业产能较大,导致在一定时期内供大于求。由于加入 WTO 以及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使需求巨大的中国化工产品消费市场成为各国化工产品竞相抢占的目标。

第三 , 化工行业固定成本高 , 前期投入大 , 成本回收周期长。许多化工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策略时 ,考虑到竞争激烈等因素,往往在一定条件下只要能够收回变动成本就愿意出售产品 , 甚至不惜亏本销售 , 因此容易诱发倾销行为。

第四 , 中国化工行业较为集中 , 容易满足提起反倾销的数量要求。根据 WTO 以及中国反倾销法律的要求,表示支持反倾销申诉的国内生产者产量要求不低于同类产品国内总产量的 25%。由于我国化工产品生产方式和使用范围大体相同,在提起反倾销申诉中易于满足申请人资格。

化工行业特点是涉及部门广 , 依存度高 , 互动性强。截至目前,我国进口反倾销涉案产品涵盖了化工生产中的基础原料、中间原料到最终产品,包括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多种产品链上的关键环节。这些产品在反倾销案中胜败都将影响的国内相关生产企业的波动。从已经做出裁决的案件来看,反倾销申诉已经成为规范市场正常竞争秩序 , 维护国内企业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之一 , 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

五、进口反倾销对我国化工产业救济效果

众所周知 , 反倾销措施是在总体关税水平不断下调和配额等保护手段逐步取消的背景下,依法解决进口超常增长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加剧的有效调控手段。作为反倾销措施的直接效果 , 我国化工产品进口反倾销的实践证明,反倾销在进口调控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下面 , 笔者将依据海关总署有关官员公布的数据 , 以实例来阐释进口反倾销调查作出终裁后 , 涉案化工产品进口发生的变化:

(一) 进口原产地发生明显转移

以广东口岸进口苯酚为例。今年商务部发布第 2 号公告 , 最终裁决自 2004 年 2 月1日起对原产于日本、韩国、美国和台湾地区的苯酚盼征收幅度为 3%—144% 的反倾销税。据海关统计 ,今年第一季度广东口岸进口苯酚6026.4 吨 , 价值 429.7 万美元 , 同比增长 12.3% 和 14.4%, 进口平均单价为713.1 美元/吨 ,微增 1.9%。其中从倾销国 (地区) 进口的苯酚 , 除台湾地区进口量仍有增加外 , 美国和韩国无进口 ,日本进口 950.6 吨, 大幅减少 62.3%。而进口原产地明显转移至 2003 年同期无进口的德国。自台湾地区进口 2535.7吨 , 增长 8.4%,占进口总量的 42%;自德国进口 2000 吨 , 占进口总量的 33.2%。

(二) 进口价格呈上升态势

以丙烯酸酯为例。2003 年 4 月 10 日商务部发布第 3 号公告,最终裁决对原产于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的进口丙烯酸酯征收幅度为 2%—49% 的反倾销税。连同在此之前 2001 年6月 9 日原外经贸部对原产于日本、美国的进口丙烯酸酯终裁决定采取的反倾销措施 , 我国共对6国的进口丙烯酸酯实施反倾销措施。据海关统计 ,2004 年第一季度 , 全国共进口丙烯酸酯 6.6 万吨 , 价值8814.2万美元 , 同比分别增长 38% 和 78.4%, 进口价格呈上升态势。在 2003 年扩大反倾销措施原产地范围后,丙烯酸酯进口价格回升幅度明显。而今年第一季度丙烯酸酯的进口均价已达 1330.5 美元/吨 , 为近年来最高水平。

(三) 自倾销国进口价格仍低于其他原产国家 (地区)

仍以丙烯酸酯为例。因国际石油价格上升 , 导致下游产品价格随之上升。今年第一季度 , 全国丙烯酸酯进口平均价格为1330.5美元/吨 , 比去年同期上涨了 29.3%。从裁定倾销国进口平均价格为 1312.5 美元/吨 , 增长33.6%;从其他国家(地区) 进口平均价格为 1367.4 美元/吨 , 增长 23.7%。

(四) 贸易方式向加工贸易转移

仍以广东口岸进口苯酚为例。今年 2—3 月 , 经广东口岸一般贸易进口苯酚 1652 吨 , 增长28.9%,占苯酚进口比例由去年同期的 50% 下降为 41.7%;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 2309 吨 , 大幅增长79.3%,增速远高于一般贸易方式 , 占苯酚进口比例由去年同期的 50% 上升到 58.3%。

(五) 供不应求的产品进口仍然增加

2003 年 1 月 7 日 , 原外经贸部对原产于日本、比利时、德国、荷兰、俄罗斯的己内酰胺做出征收幅度为5%—28%的反倾销税的初步裁定 , 并由商务部在同年 6 月 6日做出肯定性终裁。己内酰胺反倾销后呈现出以下特点:

自非设限国家进口显着增加。在被实施反倾销措施的 5 个国家中 , 除来自俄罗斯、比利时的进口量保持增势外,日本、荷兰、德国出现负增长。而自乌克兰、白俄罗斯、墨西哥、波兰、印度等非设限国家的进口量成倍增长 , 同时自上述 5国的进口量均突破1 万吨。

整体价格走势上扬。由于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地部分己内酰胺生产装置停产 , 而亚洲 (除日本外) 市场需求强劲 , 自 2003年6 月以来己内酰胺价格节节攀高。2003 年前 11 个月 , 进口平均价格为 1140 美元/吨 , 上涨 15.2%。

综上所述 , 进口反倾销措施确实起到了有效调控进口量 , 规范进口秩序的作用。通过遏制低价倾销的进口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冲击,反倾销措施为国内企业营造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 使反倾销后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取得了显着进步 , 绝大多数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竞争能力;一些企业从破产边缘被拯救过来 ,大量人员的就业得到了保障。进口反倾销措施保护的不仅是同类产品国内生产企业的合法利益, 也保障了整个化工工业体系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 ,并最终将通过产业链效应使整个国家经济安全受益。

但是 ,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 我国的进口反倾销措施绝不是保护落后的庇护伞和阻碍自由贸易的绊脚石。入世近三年的事实证明,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负责任、守信用的大国 , 一定会切实履行入世承诺 , 在反倾销实践过程中,已经并将继续严格遵守中国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 WTO 协议相关规定 ,无论在立案、调查、裁决等各阶段,均给予各利害关系方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 在调查过程中维护利害关系方的合法权益 , 保证透明度和正当程序 , 使案件得以公正裁决,而不对国外出口商进行歧视。我们一贯主张 ,启动进口贸易救济调查目的 , 在于维护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以及境内产业的合法权益,而不是以贸易救济措施为手段来限制正常的进口贸易。

中国进口贸易救济调查的实践表明 , 我们的反倾销措施始终是立足于维护良好的国内市场秩序,为境内化工企业的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依法保护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一些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企业也已运用我国反倾销措施维护其在华投资利益,为其全球市场战略服务。如美国杜邦公司投资的佛山杜邦鸿基薄膜有限公司,1999年组织发起了针对原产于韩国的聚酯薄膜的反倾销申请;日本味之素公司在华投资的四川川化味之素有限公司,2001年组织发起了针对原产于美国、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的L-赖氨酸盐的反倾销申请,等等。这些反倾销再次有力佐证了中国政府对于国内各类企业一视同仁,依法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自由公平贸易环境的诚信形象。

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 ,国内化工产业应更积极地运用 WTO 允许的规则,自觉维护自身的产业安全。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化工企业应进一步化守为攻 , 最大限度地利用 WTO 规则赋予的权利,充分发挥反倾销等贸易救济工具的作用,提升我国化工行业应对贸易摩擦的筹码和反制能力;进而确保我们能更主动地维护国内产业的合法利益,改善产业的发展环境, 使国内化工产业在更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开拓生存空间

‘陆’ 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2020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营业收入11.08万亿元,下降8.7%;利润总额5155.5亿元,下降13.5%;进出口总额6297.7亿美元,下降12.8%;全国油气总产量3.32亿吨(油当量),增长5%;原油加工量6.74亿吨,增长3%;主要化学品总产量增长约3.6%。

石油化工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加工工业。石油化工产品以炼油过程提供的原料油进一步化学加工获得。

生产石油化工产品的第一步是对原料油和气(如丙烷、汽油、柴油等)进行裂解,生成以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为代表的基本化工原料。

第二步是以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约200种)及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这两步产品的生产属于石油化工的范围。

——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柒’ 关于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化工行业外部环境趋紧,给行业企业经营带来不少压力,但同时也倒逼一些企业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去年,氮肥行业涌现出不少盈利颇丰的企业,如心连心、鲁西化工、迅掘旦华鲁恒升等。

应该说,企业自主在供应侧方面亩扰做出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盈利情况相对更好一些,应对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环境的信心明显增强。但是,目前在这方面做出努力的企业还有限,尚需在全行业形成创新调整转型的氛围。

由于受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以及安全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等因素影响,化工行业整体增速持续下降、开工严重不足、效益增速较快下滑,下行压力加大。

供需失衡已成为影响化工行业经济运行的最主要矛盾。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要在做好供应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下足功夫。

(7)中国化工产品每年出口额多少扩展阅读

从供应侧具体方向来看,近期建议要大力开拓好五大市场:

一是要大力开拓农业、农村市场。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的行动计划,这为化肥、农药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

在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大力开拓专用肥、缓释肥、水溶肥、微量元素肥料和高效低毒新型农药市场;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大力提供大棚农业所需要的塑料大棚、滴灌器械、大棚作物营养液等新材料、新产品和新技术。

二是要大力开拓化工新材料市场。在化工行业贸易逆差中,进口量最多的是化工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市场也是跨国公司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要努力突破化工新材料技术制约的瓶颈,在食品保鲜包装材料、化工建筑新材料、汽车轻量化材料、电子化学品材料的供给能力方面取得大的突破,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是要大散嫌力开拓专用化学品市场。我国是消费大国,食品添加剂、纺织后处理剂、印染助剂、新型涂料、医药原材料、日用化学品等专用化学品都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对于这样一个十分巨大、技术和价值极高的终端消费市场,我国企业应努力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扩大自给率和占有率。

四是要大力开拓节能环保市场。石油和化学工业既是废水、废气、废固排放的大户,也是废水、废气、废固治理的专家,节能环保技术和服务将是一个潜力极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是要大力开拓海外市场。特别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根据不同国家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采用贸易、承包工程、投资等多种方式有序推动装备、技术和服务“走出去”。

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和产业投资合作,开展化工下游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骨干企业。

‘捌’ 我国贸易进出口结构

1980年
据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的统计数据,1980年,中国进出口总值为381.4亿美元,其中出口181.2亿美元,进口200.2亿美元。
按出口产品类型分,农产品出口43.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4.2%(下同);燃料和矿产品出口49.6亿美元,占27.4%;工业制成品出口87.1亿美元,占比48.1%。
在出口工业制成品中,钢铁出口2.4亿美元,占比1.3%;化工产品出口11.3亿美元,占比6.3%;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8.4亿美元,占比4.7%;纺织品出口25.4亿美元,占比14.0%;服装出口16.3亿美元,占比9.0%。纺织和服装类出口额占比达23.0%。
按进口产品类型分,农产品进口64.8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32.3%;燃料和矿产品进口10.3亿美元,占比5.2%;工业制成品进口122.0亿美元,占比61.0%。
在进口工业制成品中,钢铁进口22.2亿美元,占比11.1%;化工产品进口28.5亿美元,占比14.3%;机械和运输设备进口52.5亿美元,占比26.2%;纺织品进口11.0亿美元,占比5.5%;服装进口0.5亿美元,占比0.2%。
1995年
1995年,中国进出口总值为2808.6亿美元,其中出口1487.8亿美元,进口1320.8亿美元。
按出口产品类型分,农产品出口150.0亿美元,占比10.1%;燃料和矿产品出口84.1亿美元,占比5.6%;工业制成品出口1250.1亿美元,占比84.0%。
在出口工业制成品中,钢铁出口52.2亿美元,占比3.5%;化工产品出口91.0亿美元,占比6.1%;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314.1亿美元,占比21.1%;纺织品出口139.2亿美元,占比9.4%;服装出口240.5亿美元,占比16.2%。纺织和服装类出口额占比为25.6%。
按进口产品类型分,农产品进口161.0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12.2%;燃料和矿产品进口109.9亿美元,占比8.3%;工业制成品进口1041.4亿美元,占比78.8%。
在进口工业制成品中,钢铁进口68.8亿美元,占比5.2%;化工产品进口173.0亿美元,占比13.1%;机械和运输设备进口526.4亿美元,占比39.9%;纺织品进口109.1亿美元,占比8.3%;服装进口9.7亿美元,占比0.7%。
2005年
2005年,中国进出口总值为14219.1亿美元,其中出口7619.5亿美元,进口陆慎配6599.5亿美元。
按出口产品类型分,农产品出口287.1亿美元,占比3.8%;燃料和矿产品出口312.7亿美元,占比4.1%;工业制成品出孝衫口7003.4亿美元,占比91.9%。
在出口工业制成品中,钢铁出口192.8亿美元,占比2.5%;化工产品出口357.7亿美元,占比4.7%;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3522.3亿美元,占比46.2%;纺织品出口410.5亿美元,占比5.4%;服装出口741.6亿美元,占比9.7%。纺织和服装类出口额占比为15.1%。
按进口产品类型分,农产品进口451.9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6.8%;燃料和矿产品进口1196.1亿美元,占比18.1%;工业制成品进口4931.4亿美元,占比74.7%。
在进口工业制成品中,钢铁进口263.4亿美元,占比4.0%;化工产品进口777.3亿美元,占比11.8%;机械和运输设备进口2904.8亿美元,占比44.0%;纺织品进口155.0亿美元,占比2.3%;服装进口16.3亿美元,占比0.2%。
2009年
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值为22075.4亿美元,其中出口12016.1亿美元,进口10059.2亿美元。
按出口产品类型分,农产品出口408.8亿美元,占比3.4%;燃料和矿产品出口343.3亿美元,占比2.9%;工业制成品出口11247.1亿美元,占比93.6%。
在出口工业制成品中,钢铁出口236.6亿美早指元,占比2.0%;化工产品出口620.1亿美元,占比5.2%;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5911.1亿美元,占比49.2%;纺织品出口598.2亿美元,占比5.0%;服装出口1072.6亿美元,占比8.9%。纺织和服装类出口额占比为13.9%。
按进口产品类型分,农产品进口766.2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7.6%;燃料和矿产品进口2504.6亿美元,占比24.9%;工业制成品进口6751.7亿美元,占比61.7%。
在进口工业制成品中,钢铁进口264.8亿美元,占比2.6%;化工产品进口1119.7亿美元,占比11.1%;机械和运输设备进口4082.6亿美元,占比40.6%;纺织品进口149.4亿美元,占比1.5%;服装进口18.4亿美元,占比0.2%。

‘玖’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公司业务

截止2011年末,中国石化是中国国内第二大油气生产商。公司油气勘探开发区块位于中国东部、西部和南部地区。截至2011年12月31日,拥有297个区块勘探许可证,探矿权总面积96.68万平方千米,持有192个区块开采许可证,采矿权总面积2.03万平方千米。
2011年,公司全年共新增油气可采储量410.73百万桶油当量,其中新增原油可采储量280.92百万桶,新增天然气可采储量7788.19亿立方英尺。全年共生产原油321.73百万桶、天然气5169.4亿立方英尺。胜利油田是公司最重要的原油生产基地,2011年共生产原油194.11百万桶。
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公司剩余油气可采储量为3966.21百万桶油当量,其中原油2848.10百万桶,天然气67086.80亿立方英尺。
2011年底,公司启动了胜利油田、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和非常规油气增储上产五大会战。
2016年1月6日,中石化集团宣布,其部署在北部湾海域的“涠四井”已于1月5日顺利完成两层含油层测试,并试获高产油气流,日产油气超过千吨。其中对目的 层段第一层测试,获得日产自喷高品质原油1458立方米(约等于1264吨)、天然气7.18万立方米,第二层试获日产自喷高品质原油1349立方米(约 等于1184吨)、天然气7.6万立方米,创中石化海域油气勘探单井最高纪录,也是近十年来国内罕见的高产测试探井,给北部湾海域未来的勘探突破带来了新希望。
公司2009-2011年勘探及开采生产营运情况: 2011年2010年2009年2011年较2010年同比变动(%)原油产量(百万桶) 321.73327.85327.62(1.9)其中:中国303.37302.18301.150.3非洲18.3625.6726.47(28.5)天然气产量(十亿立方英尺)517.07441.39299.0117.1油气当量产量(百万桶油当量)407.89401.42377.451.6剩余原油探明储量(百万桶)28482,8882,920(1.4)剩余天然气探明储量(十亿立方英尺)67096,4476,7394.1剩余油气探明储量(百万桶油当量)39663,9634,0430.12013年,公司全年新增常规油气矿权区块20个、面积9万平方千米,新增列页岩气矿权区块15个、面积4.9万平方千米。新增石油经济可采储量4414万吨、替代率100.8%;新增天然气经济可采储量109亿立方米、替代率64%。
2013年,公司全年生产原油4378万吨,上产60万吨;生产天然气187亿立方米(含页岩气1.4亿立方米),上产18亿立方米。新建原油产能519万吨、天然气产能24.4亿立方米(不含页岩气)。 油品炼制 截止2011年末,中国石化是中国最大的石油炼制商,也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产品生产商,石油炼制能力位居世界第二,主要产品有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三个炼化企业集群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和华北等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市场需求旺盛,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2011年底,中国石化一次加工能力达2.47亿吨。
公司2009年-2011年炼油生产情况: 2011年2010年2009年2011年较2010年同比变动(%)成品油总经销量(百万吨)217.37 211.13 186.58 3.0 汽、柴、煤油产量(百万吨)128.00 124.38 113.69 2.9 其中:汽油(百万吨)37.10 35.87 34.43 3.4 柴油(百万吨)77.17 76.09 68.86 1.4 煤油(百万吨)13.73 12.42 10.39 10.5 化工轻油产量(百万吨)37.38 35.00 26.87 6.8 轻质油收率(%)76.08 75.79 75.54 提高0.29个百分点 综合商品率(%)95.09 94.83 94.53 提高0.26个百分点 2013年,公司全年累计加工原油2.34亿吨,增长4.8%;生产成品油1.41亿吨,增长5.2%;生产化工轻油3823万吨,增长4.9%。
通过优化生产方案,调整工艺操作,增产汽油、航煤、沥青等高价值产品,减产柴油、商品重油、石油焦等低附加值产品,取得显着成效。生产汽油4594万吨,增长11.8%,超加工量增幅7个百分点。生产航煤1743万吨,增长16.1%,超加工量增幅11.4个百分点。生产沥青772万吨,增长24.0%,超加工量增幅19.1个百分点。生产柴油7748万吨,降低0.4%,低于加工量增幅5.2个百分点。生产石油焦1380万吨,增长1.8%,低于加工量增幅3个百分点。
2013年4月24日,中国石化1号生物航煤在上海虹桥机场成功试飞。2014年2月12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正式向中国石化颁发1号生物航煤技术标准规定项目批准书(CTSOA)。中国石化1号生物航煤获得适航许可,这是中国生物航煤事业的新发展、新突破,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芬兰之后第4个拥有生物航煤自主研发生产技术的国家,中国石化成为国内首家拥有生物航煤自主研发生产技术的企业。 油品销售 中国石化油品销售主要市场涵盖除台湾省外的中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
中国石化成品油销售网络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中国石化的全资子公司——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及在主要市场内的下属4个大区分公司,承担着中国石化成品油资源的统一平衡、运输协调和直属销售企业以及专项用户的成品油供应任务;二是省级石油分公司(含香港公司)及所属的区域(地市)公司组成的销售网络;三是中国石化在全国范围内与其他成品油经营单位合资组建以及采取特许加盟方式建立的销售网络。
截止2011年末,公司拥有加油站30121座,其中特许经营加油站15座。
2011年,公司境内成品油销量达到1.51亿吨,同比增长7.6 %。
公司2009年-2011年营销及分销营运情况 2011年2010年2009年2011年较2010年同比变动(%)原油加工量(百万吨)162.32 149.23 130.32 8.8 境内成品油总经销量(百万吨)151.16 140.49 124.02 7.6 其中:零售量(百万吨)100.24 87.63 78.90 14.4 直销量(百万吨)33.22 32.40 25.61 2.5 批发量(百万吨)17.70 20.47 19.52 (13.5) 单站年均加油量(吨/站)3,330 2,960 2,715 12.5 于2011年12月31日 于2010年12月31日 于2009年12月31日 本报告年末比上年度年末变动(%) 中国石化品牌加油站总数(座)30,121 30,116 29,698 0.02 其中:自营加油站数(座)30,106 29,601 29,055 1.7 特许经营加油站数(座)15 515 643 (97.1) 截止2011年底,中国石化是中国最大的石化产品生产商和经销商,石化生产厂遍布中国东部、中部及南部等经济、市场发达地区,生产和销售各类石化产品,包括中间石化产品、合成树脂、合纤原料及聚合物、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化肥。本公司的石化产品生产与本公司的炼油业务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化工原料(如石脑油)主要由本公司各炼油生产企业提供。本公司绝大部分石化产品均在中国国内市场销售。
截止2011年底,公司主要化工产品产能(含当年新建及扩能改造装置)、产量、市场占有率如下:
乙烯生产企业13家,其中合资公司4家,年末生产能力942.5万吨,实际生产乙烯989.4万吨。合成树脂生产企业30家,年末生产能力1298.86万吨,当年产量1365.2万吨,合成树脂国内市场占有率为22.05%;合成橡胶生产企业5家,装置生产能力93万吨,当年生产合成橡胶99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25.1%。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生产企业15家,装置生产能力928.64万吨,当年生产合成纤维原料及聚合物938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20.33%。合成纤维生产企业8家,涤纶、腈纶、锦纶、丙纶纤维装置生产能力153.46万吨,当年生产合成纤维共138.8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4.76%。
公司2009年-2011年化工主要产品产量 单位:千吨 2011年2010年2009年2011年较2010年同比变动(%)乙烯9,894 9,059 6,713 9.2 合成树脂13,652 12,948 10,287 5.4 合成橡胶990 967 884 2.4 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9,380 8,864 7,798 5.8 合成纤维1,388 1,393 1,302 -0.4 2013年,公司全年生产乙烯998万吨,乙烯高附加值产品收率增加0.24%,乙烯能耗降低3.95千克标油/吨。 天然气 2013年,公司全年销售天然气168.4亿立方米、增长9.4%;全年销售车用天然气10亿立方米,增长67.5%。 成品油 2013年,公司全年实现成品油经营量1.80亿吨,增长4.0%;境内成品油经营量1.65亿吨,增长3.8%,其中零售量1.14亿吨,自营加油站数量达到3.05万座;境外(香港地区)成品油经营量1457万吨,增长2.9%。
截至2013年底,公司保有中国石化品牌加油站30536座,较上年底减少300座;其中自有加油站30523座,较上年底减少300座。单站加油量提高5.97%。 非油品 2013年,公司全年非油品营业收入达133.5亿元,增长21.4%。
继续以易捷便利店为核心,常态促销与主题营销相结合,增强“易捷”吸引力,全年进店率达4.1%,增长1.9个百分点。精选地方特色商品;大力推广自主品牌产品;推广柴油车尾气处理液,降低柴油车尾气排放;加快洗车网点的开发和建设,新建和改造300座统一形象的洗车点。 燃料油 2013年,公司全年实现经营量2027万吨,同比略有增长。 其他炼油产品 液化气统一销售顺利实施,全年工业气比率达37.4%,提高11.7个百分点。
沥青市场占有率保持国内领先,高铁乳化沥青、硬质沥青、温拌沥青、改性沥青等沥青差异化、高端产品不断扩大。全年沥青销量增长21.5%。
全年润滑油实现经营总量203.6万吨,增长28%;基础油第三方贸易65万吨;工业油销量实现24万吨,增长12%。润滑油市场开拓取得成效,在航天、航空、远洋、高铁等高端领域应用合作取得突破,新增大客户68个,规模客户2300多家。 化工产品 2013年,公司全年完成化工产品经营总量5823万吨,增加388万吨、增长7.1%。 催化剂 2013年,公司全年销售各类催化剂14.7万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及时调整优化营销策略,提升市场掌控能力,国内销量再创新高,达13万吨,增长11.1%。 境外油气勘探开发 2013年,公司全年实现权益油气产量3871万吨油当量,增长33.3%。
探井、评价井成功率分别达到54.3%和80%,在巴西深海、哈萨克斯坦、安哥拉等项目勘探成果突出,阿根廷、安第斯、Addax等项目滚动勘探增储显着,为下步勘探部署和国际化经营油气生产奠定储量基础。
2013年,公司成功收购阿帕奇埃及资产1/3权益、美国Chesapeake公司MS页岩资产部分权益,签署安哥拉31区块10%权益收购协议;开展资本运作及资产处置工作,顺利将俄罗斯UDM、哈萨克斯坦CIR和哥伦比亚圣湖能源等项目权益注入石化股份公司,向台湾中油转让缅甸D区块30%权益,适时退出部分资源勘探潜力有限的项目。 境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 2013年,公司全年在沙特新签14部钻机服务合同,合同额14.8亿美元,是迄今为止中国石化中标单个合同额最大的海外钻修井项目;成功签署墨西哥EBANO油田综合服务激励型项目合同,合同期30年。全年新签合同额46亿美元,完成合同额29亿美元。海外员工总数27208人,其中中方员工7298人、外籍员工19910人。 境外炼化合资合作 境外炼化投资合作项目稳步推进,沙特延布炼厂项目、阿联酋富查伊拉和印尼巴淡岛仓储项目按计划施工建设。俄罗斯西布尔丁腈橡胶项目完成交割。中国石化润滑油新加坡项目竣工投产。对南非、巴西、柬埔寨等炼油项目开展联合境外炼化合资合作可行性研究。与蒙古国政府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研究蒙古国煤制气项目的可行性,跟踪天然气富集国家的天然气化工项目合作机会。与一些国家石油石化公司探讨以中国石化自有技术为主的化工项目。 境外炼化工程技术服务 2013年,公司全年在境外执行项目共25个,其中EPC总承包项目9个,施工类项目16个,国际项目执行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年新签合同额34.59亿美元,完成合同额11.45亿美元。在境外执行项目管理和作业人员13792人,其中中国石化员工1481人,国内雇佣及分包人员6526人,国外雇佣及当地分包人员5785人。 境内合资合作 2013年,公司先后成立了中韩(武汉)石化有限责任公司、茂名石化巴斯夫有限公司、茂名新金明石油有限公司、重庆爱维化工有限公司4家中外合资企业,上海高桥丁腈橡胶项目、扬子石化苯酚丙酮合资项目、扬子石化碳九树脂合资项目、九江空分合资项目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质性推动了福建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的进展。
2013年,公司与国内企业的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先后成立了南京实华油运船务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润滑油山东有限公司等中中合资公司,境内合资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国际贸易 全年进口原油18971万吨,原油第三方贸易9500万吨。全年出口成品油798万吨,增长46.4%,成品油第三方贸易1842万吨。
全年实现设备材料、石化产品等国际贸易额31.3亿美元,增长14.7%。
全年实现化工产品进出口和第三方贸易量832万吨,增长4.4%。
催化剂销售方面,聚烯烃催化剂首次出口美国,乙苯脱氢催化剂规模进入台湾,银催化剂首次实现出口,产品稳定供应大的国际石油石化公司,出口销售收入与上年基本持平。
燃料油优化资源采购,严格控制成本,努力扩大海外业务,经济效益良好,全年完成国际化经营销量617万吨。 地球物理技术研发取得重要突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技术体系—— I 技术体系, 主要包括:精细地震勘探( I - F i n e)、复杂地区复杂油气藏勘探( I - C o m p lex)、油藏地球物理(I-Rese r v o i r ) 、海洋地球物理勘探( I - O f f s h o r e ) 和非常规资源勘探(I-Unconventional)、实验地球物理(I-Experiment)、地球物理装备( I - E q u i p m e n t ) 、地球物理软件(I-πframe)。首次应用可控震源高效同步滑动扫描采集技术,创国内可控震源施工平均、日产、时效3项最高纪录。
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已形成。井身结构优化、高效破岩工具、欠平衡钻井、精细控压钻井、捷联式自动垂钻、复合钻进、防气窜固井、高压井控等复杂深井超深井优快钻完井关键技术已成龙配套。
钻井提速提效技术效果显着。通过推广应用孕镶金刚石钻头+涡轮钻井技术、扭力冲击器+PDC钻头技术、气体钻井等钻井提速技术,提升了技术效果。
油田化学剂产品研发应用效果明显。高性能水基钻井液体系达国内先进水平;油基钻井液体系逐步完善,基本满足现场要求。低密度、超高密度、微膨胀和韧性水泥浆体系已经成熟。
非常规页岩气井的钻井技术得到很大发展。形成了页岩气长井段水平井钻井、油基钻井液、弹塑性水泥浆固井等工程配套技术。
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初步配套,采用水力泵送桥塞射孔联作技术在涪陵焦石坝地区成功应用16口井,投产13口井,平均单井日产气15万立方米以上,为中国石化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突破做出了特殊贡献。
测井仪器研制取得明显进步。在高温小井眼井下仪器、高抗硫产气剖面井下仪器研制上取得成功,有力支撑了开窗侧钻井及普光气田开发配套的生产需要;水平井分段压裂配套射孔技术取得明显进步。同时,快速平台测井、八扇区水泥胶结测井、泵出存储式测井等成熟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在提速提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录井技术及复杂储层综合评价取得新进展。在拉曼激光气体检测、基于半透膜的油气在线检测技术上完成多口井的应用,对油气实时发现及定量评价形成支撑。复杂储层尤其是页岩气的综合评价能力进一步提升,建立了不同地区的页岩油气参数计算模型及有利储集段的识别和分类标准,为泥页岩油气资源评价如焦石坝储量申报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海洋工程建设技术取得新进展。“胜利902”铺管船建造工程获全国优秀焊接工程一等奖,东海合作区块海洋工程设计和建造技术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石油机械装备新产品研发应用取得新成果。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000型成套压裂装备研制及应用示范工程”项目主体研究工作全面完成,参与涪陵页岩气井压裂现场试验获得圆满成功。等壁厚螺杆钻具技术质量实现突破,针对涪陵页岩气示范区开发个性化钻头与螺杆钻具,提速提效成效显着。连续油管和不压井作业设备研制成功;RDS压缩机技术和质量不断改进,11台6RDS压缩机组在大牛地气田顺利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