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主要进口美国那几种农作物
主要是大豆、棉花和猪肉等大宗农产品。
目前国内大豆的产需缺口为9000多万吨,需要依靠国际市场补充。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产量在1亿吨左右,但其国内消费量有限,一半左右依赖出口国际市场。
2018年度全球大豆供需基本平衡,美国大豆产量11779万吨,比上年减产1.5%。2015—2017年,美出口我大豆占其出口总量的59%。据此估算,如无贸易摩擦,2018年度美对我大豆出口量将在3000万吨以上。
2016年,我国进口棉花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澳大利亚、美国、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巴西作为我国棉花进口量排名前五位的国家,进口总重量占全部进口量的88.5%,总货值占全部货值的88.9%。
对美国来说,虽然美国猪肉位列中国进口的第六位,但中国却是美国猪肉的第三大市场。过去十年间,美国的猪肉及制品出口到中国的量增加了近4倍。2017年,美国对中国出口近200亿美元农产品,其中美国的生猪产业对华出口11亿美元。
(1)中国第一次进口多少美国产品扩展阅读:
2017年,我国自美国进口农产品241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19.2%;向美国出口农产品77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0.2%;我国对美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164亿美元。
2017年,我国从美国进口大豆价值139.5亿美元、畜产品价值29.2亿美元和谷物价值15.1亿美元。我国向美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水产品价值32.2亿美元、蔬菜价值11.5亿美元和水果价值7.7亿美元。
在水产品方面,美国是我第二大水产品出口市场,2017年我对美出口水产品分别占我水产品出口总量的12.8%、出口总额的15.2%。水产品是我输美主要农产品,出口额占我输美农产品总额的42%。
果蔬产品方面,美国是我第五大蔬菜出口市场和第三大水果出口市场,2017年我蔬菜和水果对美出口额分别为10.7亿美元和7.7亿美元,分别占我输美农产品总额16.4%和11.7%,占我蔬菜、水果出口总额6.9%和10.9%。
人民网-怎么看中美经贸摩擦中的农业问题
人民网-2016年度全国进口棉花质量状况白皮书发布
‘贰’ 求近几年来中美贸易数据!
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与美国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取得长足的进展。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提供的数据,1979年中美贸易额为24.5亿美元,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2116.3亿美元。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顺差为1147.7亿美元。根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24.5%,达2016亿美元。在中美贸易中,1979-1982年美国为顺差,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1996年贸易逆差达395亿美元。中国方面的统计则表明,在1979-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为逆差,自1993年转为顺差,1996年顺差为105亿美元。显然,中美两国关于双绝仿边贸易平衡状况的统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中美贸易逆差的实际规模究竟有多大?
美方统计方法高估中美贸易逆差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美国把中国香港转口贸易额笼统地计算在中美贸易之中,但它实际上有很大比例应归于中国之外其他国家或地区通过香港的贸易转口;另一方面,它在计算美国对中国的进出口时,出口金额按离岸价格计算,进口金额按到岸价格计算,从而将装卸、运输和保险等费用的双倍数额计入中美贸易逆差。中美双方在最近5年的官方统计数字如表1所示,它表明双方计算的贸易逆差的偏差虽有逐年减少之势,但仍然很大,美国现有的统计方法严重高估了中美贸易逆差的实际数额。
即使考虑到统计方法的差异而对中美贸易逆差进带庆行修正(介于二者之间,但更接近于中国官方数字),经过调整的贸易逆差数额仍然远远高于其真实值,其主要原因在于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贸易模式。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由于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而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制造业逐渐向中国转移,它一方面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到中国;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发展。目前,中国的加工贸易占总贸易额的5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由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的。加工贸易模式属于两头在外的生产与贸易方式,即原材料依赖进口、最终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并且,由于劳动成本低、对外资企业的税收等优惠措施大,大部分附加值进入了外商的口袋,中国政府和中国员工的所得非常有限。
从美国贸易逆差的地区结构看,欧盟和中东等地区所占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作为整体的东南亚地区对美逆差则呈下降趋势;美国对于中国的贸易逆差,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其他国家或地区,通过将制造业转移到中国而把它们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由于中国劳动工资较低、对外资存在税收优惠,这种产业转移和贸易顺差的转移的大部分利益由外商及其母国获得,但在国际收支中则表现为中国顺差的上升。
从中美经济发展水平和中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中美之间存在很强的经济互补性: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美国在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按照国际贸易的正常模式,中美双方各自集中于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并通过贸易互通有无,可以极大地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美国政府通过限制高新技术产品向中国的出口,造成了中美合理国际分工的人为扭曲;同时,由于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的加工贸易模式,使得中国尚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快速上升,事实上超过80%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是由两头在外的外资企业进行的。
因此,中美巨额贸易逆差的形成,主要由于三方面的原因:美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中美贸易不平衡,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加工贸易模式实质上扩大了中美贸易逆差的数额,而美方的统计方法则进一步严重高估了中美贸易逆差的规模。
二、美国得自中美贸易的巨大利益
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经济规律的作用,美国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和制造业在GDP和就业方面的比重日趋下降,美国经济正进入信息化和服务化的后工业时代。在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中,美国通过进口廉价的日常消费用品、出口附加值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享受到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带来的巨大利益。同时,美国经济和美元的霸权地位,不仅使美国能够充分享受这种利益,而且可以获取巨额的“铸币税”收益。
根据国际贸易利得理论,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美国不蠢宏握仅享受到了国际分工的好处,还获得了参加国际贸易后的利得分配。首先分析中美贸易中美国所获得的交换利得。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成本低,但资金短缺,科技相对落后。美国是经济发达国家,资本充足,科技发达,但劳动成本高。中国主要向美国出口纺织品、服装、鞋、玩具、家用电器和旅行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主要向中国出口飞机、动力设备、机械设备、电子器件、通信设备和化工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粮食、棉花等农产品。贸易产品结构的互补性和互利性,有力地推动了两国贸易的发展。
中国向美国市场提供的价廉物美的商品,不仅可以满足美国广大消费者的需要,而且可以为美国经济带来两大利益:其一,美国可以将大量的资源转向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并维持其国际领先地位;其二,这些价廉物美的中国出口商品有助于维持美国的物价稳定,使得美国政府可以在运用低税率、高财政赤字、低利率等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维持巨额军费开支的同时,不必担心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冲击。
仅就贸易本身而言,尽管中美贸易的快速增长能够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但从中获得最多利益的则是美国企业。中国进出口超过50%属于以外资为主的加工贸易,而加工贸易在中美贸易中的比例更是接近70%。由于税收减免和土地优惠,中国政府从外资企业那里得到的利益低于国内企业,而中国员工则由于较低的工资、较长的工作时间,以及相对滞后于国内企业的社会福利措施,其得到的利益要低于人们通常的预期。相反,外商则通过全球范围的转移定价、利润分享和股利分配,享受到了远超过会计账面上的利益。当然,以上对美国得自中美贸易的利益的分析,还没有包括中国产品出口对美国仓储、运输、批发、零售、保险和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就业和产出的贡献。
根据国际贸易基本原理,美国贸易逆差意味着美元的流出,即美国人要为过多地消费进口商品付钱,他们用什么支付呢?其窍门就在于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账户。美国人为商品进口付钱的途径有三个:一是开动印钞机印刷美元钞票,其成本远远小于美元代表的价值,差额就是铸币税,美元的霸权地位和此种付账方式意味着美国在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征税;二是发行国债供其他国家或地区购买,其实质是以低利率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借钱;三是出口商品进行交换。至于贸易逆差部分,实质上就是前两种途径的某一种:或者通过输出美元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征税,或者通过让其他国家或地区购买美国债券,以低利率向国外借钱。
美国出现巨额外贸逆差原因之一是由其基本经济和制度因素的作用决定的。美国产业结构调整主要表现在: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引发的世界产业发展史中第三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美国跨国公司利用其拥有的多种垄断优势,在发展中国家大量投资,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和能源消耗型及污染大的行业和低附加值的加工行业和工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国内集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美国的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其进口步伐。同时,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进一步利用其科技优势、生产优势等塑造出对美国最有利的国际分工格局。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以及国外的产业内贸易成为美国贸易赤字剧增的主要原因。美国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有大量子公司。把原本本国生产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务转化为海外子公司的巨额生产与出口,并相应地增加美国公司从海外子公司对美国的进口,从而扩大了美国的“外贸逆差”。
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有利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美国利用对中国的贸易,可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海外,国内的需要依靠进口满足,有利于美国集中资金和劳动力,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新技术工业和服务行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近年来中美贸易的主要商品结构来看,双方贸易不平衡基本上属于中国与美国之间合理的国际分工,并由中国发挥两个比较优势-产业之间的比较优势与产业内部的比较优势所导致的结果。2002年中国对美出口排在前5项的商品分别是杂项制品(18.44%)、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11.7%)、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10.74%)、鞋靴(8.7%)、电力机械器具(8.09%)。单从以上数据来看,中国近年来对美出口以纺织服装为主的经贸格局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计算机通信类产品的出口份额在上升。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流仍然是加工贸易方式,具体说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额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9.65%,因此中国对美出口实质上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1997-2001年美国对华出口的20种主要产品中,出口额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飞机、通信设备、显像管、含油种,以及自动数据处理机器。美对华产品出口明显属于高新技术设计与营销为主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以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但是由于美国一直对华实行严厉的高技术出口管制,使美对华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双方产品的优势互补也难以充分体现出来,这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最根本原因。
表1 中美贸易逆差的规模:美国口径与中国口径 单位:亿美元
项目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美国官方数字(1) 686.77 838.33 830.96 1030.65 1240.68 1619.78
中国官方数字(2) 224.69 297.36 280.80 427.08 586.01 802
(1—2)/2 205.7% 181.9% 195.9% 141.3% 111.7% 102.0%
‘叁’ 中美贸易一直是处于顺差吗中国出口美国是哪些商品而中国进口美国又是哪些商品
是顺差。
美国出口中国产品:
85 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 6083.9 6850.5 16.4 12.6
84 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 6225.2 6357.2 15.2 2.1
88 航空器、航天器及其零件 1950.9 4381.5 10.5 124.6
90 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 2083.5 2396.7 5.7 15.0
12 编结用植物材料;其他植物产品 2371.1 2289.3 5.5 -3.5
39 塑料及其制品 1796.0 2258.9 5.4 25.8
72 钢铁 1099.8 1554.9 3.7 41.4
29 有机化学品 1550.4 1474.9 3.5 -4.9
52 棉花 1431.9 1411.3 3.4 -1.4
47 木浆等纤维状纤维素浆;废纸及纸板 744.2 992.3 2.4 33.3
74 铜及其制品 674.0 943.7 2.3 40.0
87 车辆及其零附件,但铁道车辆除外 655.6 939.1 2.3 43.2
76 铝及其制品 514.9 933.8 2.2 81.4
41 生皮(毛皮除外)及皮革 580.4 674.6 1.6 16.2
81 其他贱金属、金属陶瓷及其制品 95.2 496.7 1.2 421.9
48 纸及纸板;纸浆、纸或纸板制品 489.2 488.1 1.2 -0.2
28 无机化学品;贵金属等的化合物 346.1 486.7 1.2 40.6
38 杂项化学产品 454.2 481.7 1.2 6.1
44 木及木制品;木炭 382.8 472.5 1.1 23.4
26 矿砂、矿渣及矿灰 152.5 417.8 1.0 174.0
40 橡胶及其制品 219.0 347.2 0.8 58.5
03 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 251.2 346.4 0.8 37.9
31 肥料 306.4 341.6 0.8 11.5
73 钢铁制品 237.1 309.8 0.7 30.7
55 化学纤维短纤 209.6 257.1 0.6 22.7
02 肉及食用杂碎 64.7 198.1 0.5 206.0
30 药品 98.9 175.4 0.4 77.4
32 鞣料;着色料;涂料;油灰;墨水等 132.4 173.3 0.4 30.8
37 照相及电影用品 168.9 171.7 0.4 1.7
71 珠宝、贵金属及制品;仿首饰;硬币 92.6 139.6 0.3 50.7
以上合计 31,462.7 38,762.3 92.7 23.2
中国出口美国产品
商品编码 商品名称 计量单位 出口 84713000 重量≤10公斤的便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 台 出口 85171210 手持(包括车载)式无线电话机 台 出口 84733090 品目8471所列其他机器的零件、附件 千克 出口 85287222 液晶显示器彩色数字电视接收机 台 出口 64039900 其他橡、塑或再生皮革外底,皮革鞋面的鞋靴 千克 出口 84715040 微型机的处理部件 台 出口 84717010 硬盘驱动器 台 出口 85285110 品目8471自动数据处理系统用液晶监视器 台 出口 95041000 与电视接收机配套使用的电子游戏机 台 出口 64029920 未列名塑料制鞋面的鞋靴 千克 出口 42021290 塑料或纺织材料作面的提箱、小手袋等 千克 出口 62046200 棉制女裤 条 出口 85258029 非特种用途的其他类型数字照相机 台 出口 90138030 液晶显示板 个 出口 64041900 其他橡胶或塑料外底,纺织材料鞋面的鞋靴 千克 出口 61102000 棉制针织钩编的套头衫、开襟衫、外穿背心等 件 出口 94036099 未列名木家具 件 出口 84714940 系统形式的微型机 台 出口 84714190 未列名自动数据处理设备 台 出口 84433190 其他具有打复印及传真两种及以上功能的机器 台 出口 95030089 其他玩具 套 出口 84433110 有打复印及传真两种及以上功能静电感光机器 台 出口 84439990 品目8443所列设备用其他零件及附件 千克 出口 85219012 数字化视频光盘(DVD)播放机 台 出口 85437099 未列名具有独立功能的电气设备及装置 台 出口 94032000 其他金属家具 件 出口 94049040 化纤棉填充的其他寝具及类似用品 千克 出口 87087090 未列名车辆用车轮及其零件、附件 千克 出口 39269090 未列名塑料制品 千克 出口 63079000 6301至6307的未列名制成品,包括服装裁剪样 千克 出口 61103000 化纤制针织钩编套头衫、开襟衫、外穿背心等 件 出口 95049010 其他电子游戏机 台 出口 85177090 品目8517所列设备用其他零件 千克 出口 86090029 其他40英尺集装箱 个 出口 85235110 未录制固态非易失性存储器件(闪速存储器) 个 出口 85219090 未列名视频信号录制或重放设备 台 出口 40111000 机动小客车用新的充气橡胶轮胎 千克 出口 85176239 未列名有线数字通讯设备 台 出口 94016190 其他带软垫的木框架坐具 个 出口 85414020 太阳能电池 个 出口 94016110 皮革或再生皮革面的带软垫的木框架坐具 个 出口 94017900 其他金属框架坐具 个 出口 62034290 棉制其他男裤 条 出口 85176236 路由器 台 出口 40112000 客车或货运机动车辆用新的充气橡胶轮胎 千克 出口 87083099 未列名机动车辆用其他制动器及其零件 千克 出口 85044099 未列名静止式变流器 个 出口 61091000 棉制针织或钩编的T恤衫、汗衫、背心 件 出口 85286910 其他彩色投影机 台 出口 94054090 未列名电灯及照明装置 千克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