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成货 » 河南哪里的农产品滞销
扩展阅读
如何保护小区的资源 2024-12-02 23:29:17

河南哪里的农产品滞销

发布时间: 2024-12-02 01:54:45

1. ##万吨蔬菜滞销 客户来不了供应链断裂 热

寒冬这场疫情,除了波及全国各大菜馆、饭店和商超,还有蜷缩在他们身后角落里,焦虑的菜农们。他们无助地站在田间,看着冻得硬邦邦的大白菜,好些已经烂在了地里。光是河南纸坊镇就有20000吨蔬菜滞销,即使贱卖也找不到销路,无奈只能剜进地里沤肥了。城里人吃着高价菜,菜农们的菜却滞销烂掉,这中间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钱又被谁赚走了?殊不知在城市边缘的另一头,菜农们也在发愁自己的2万亩蔬菜滞销,变形的包菜、烂掉的蒜头、蔫了的奶白菜。河北邯郸,一对农民夫妇骑着三轮车,拉了1300斤菠菜去菜市上,结果被菜贩用15块钱就收购了。据统计,纸坊镇目前已经卖出蔬菜1.7万吨,还有2.5万吨囤积。
万吨蔬菜滞销 客户来不了供应链断裂 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土特产变身“金疙瘩”擦亮农产品地标名片

来源:经济日报

提起东三省,人们总会联想起肥沃的黑土地,层林尽染的大小兴安岭,高高的谷堆……作为北大仓,农业在东北的区域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打造、维护好东北地标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对东北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一餐五常米,浑忘酒肉香”。以东北最负盛名的地标农产品五常大米为例,每年五常大米总产量在百万吨左右,但市场冠以五常大米名称的产品销量却达千万吨。这就意味着,消费者买到的五常大米有90%几率是假货。不光是五常大米,因品质优良,受到消费者青睐,很多地理标志产品的“金名片”屡遭“李鬼”冒充。印制包装中“搭便车”的状况时常出现,网店的链接标题也“傍名牌”混淆视听。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品质价格参差不齐,让消费者无所适从,劣币驱逐良币,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对正宗产品本身的口碑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和企业品牌不同,以产地为品牌的农产品品牌价值的建立与维护更加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单靠“向消费者科普如何挑选正品”,更需要从源头上为地标农产品筑起一道道保护屏障。

首先,要推动建立完整的正品溯源防伪体系,实现从地块、种植、田间管理、生产加工到餐桌全程管控、信息反馈和质量追溯,有效保护地域品牌。其次,要完善涵盖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并严格执行,让整个流程有章可循,把控好地标农产品的质量关,增强产品差异化,有效提升农产品的市场附加值。再次,要提升管理能力,建立质量安全检测、供给和消费者权益维护的管理体系,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地理标志商标侵权行为,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同时,打造具有公信力的农产品供给平台,或者联合电商平台开设认证官方店,拓宽优质农产品专属销售渠道,让消费者买得便捷、买得放心。最后,通过成立企业、与龙头企业合作等市场化手段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打造供应链。

总之,建设维护地标农产品品牌,需要多方力量参与,通过严格的标准制定和执行、规范的溯源和品质管理、精准的数字化营销、更高水平的服务等手段,让地标农产品的含金量、附加值持续提升。唯有如此,才能维护好地标农产品“金字招牌”,发挥出带强产业、带富农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晖系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河南2万吨蔬菜滞销烂在地里,城里人却吃着高价菜,钱被谁赚走了

寒冬这场疫情,除了波及全国各大菜馆、饭店和商超,还有蜷缩在他们身后角落里,焦虑的菜农们。

当然,其中每个步骤,肯定还有很多未知困难要去克服。不过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壁垒相较过去十年已经被打破。我们完全可以发挥主动性,既要积极寻求外援,自己也要主动提升,才能把菜越卖越好,过上更好的生活。

#头条创作挑战赛#

2. 汝州:超1500万斤蔬菜,降价70%卖不掉

由于粮食相对平价,种植粮食的收益并不高,农民种粮往往只是留着自己食用。
要想赚钱还是要搞养殖,搞种植,有人养猪、养鸡、养牛,有人种水果、种蔬菜。
不论是养殖还是种植,销路是最大的问题。
蔬菜滞销现状
河南汝州的纸坊镇,全镇种植了20多万亩蔬菜,预计能产出700万斤小葱,634万斤香菜、102万斤萝卜和186万斤菠菜,这些蔬菜加起来超过了1500万斤。
往年这些蔬菜可以给当地的菜农带来不错的收入,但今年情况却大大不同。
据媒体报道,纸坊当地的小葱往年能卖到1.5元一斤,可今年已经降价70%来到了0.5元一斤,依然卖不掉。
卖不掉的原因并不是蔬菜质量差,而是因为没人收。
当地蔬菜批发市场的蔬菜经纪人表示,往年他所在的批发市场一天20吨载货量的半挂式货车能开走6辆,相当于一天有120吨的销量,而今年每天只有4000多斤的销量。
豫西南地区的侯集镇,同样因为交通运输不便,当地2000万斤新鲜蔬菜面临滞销,卖不出去。
蔬菜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销售周期,如果不能在上市期进行销售,那只有烂在地里了。
韭菜生长时间太长叶子会发黄,小葱生长时间太长,容易倒伏,包菜生长时间长,包菜心或爆炸,各种绿叶菜生长时间长会变老,出薹,影响食用。
为了不影响后续小麦等其他农作物的种植,当地菜农不得不把蔬菜犁掉,或者直接扔到路边。
如果不这么操作,不仅这一季没希望,下一季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市民还在吃高价菜
这边是蔬菜大面积滞销,低价卖不动,那边是市民还在花高价钱买菜。
据媒体报道,目前市场上主流黄瓜的价格为2.8元,小黄瓜4.2元,丝瓜3.1元,苦瓜3.6元,毛粉柿子2.5元,大龙茄子1.1元,千禧小柿子2.8元,杭椒2元,小米椒3.2元,扁芸豆3.2元,油豆3.6元,芹菜1.1元,白菜花1.4元,香菜1.8元,菠菜1.3元,大葱1.6元,小葱2.1元,韭菜2.6元,香葱3.4元,蒜薹4.5元,新姜2.4元。
以上还仅仅是蔬菜的批发价格,蔬菜的零售价格更贵,有网友说当地的白菜打折之后都要1.98元一斤,葱3、4元一斤,小白菜5、6元一斤。
距离汝州不远的郑州,有网友表示当地超市的山药8.99元一斤,大葱2.99元一斤,蒜苗6.99元一斤,韭菜黄4.99元一斤。
缓解
好在目前社会各界对当地的蔬菜销售都比较收藏,有媒体人对接蔬菜分销平台,呼吁老乡转发,宣传。
当地宣传部等相关单位也努力为蔬菜的外销、内销和配送助力。
当地的蔬菜配送合作社为了配合团购配送,也将蔬菜分装成50元、40元和30元等不同规格的“蔬菜包”,既方便市民购买,也方便当地的蔬菜销售。
11月14日,汝州融媒报道,通过各种措施,当地滞销的菠菜已经销售了50吨,葱25吨,包菜100吨,白菜200吨,当地的蔬菜销售难题正在有序解决,但距离完全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仅能算是缓解了销售难题。
时间不等人,很多蔬菜都是露天种植的,随着温度的进一步下降,多数蔬菜都会被冻伤而不能销售。
更严重的是,如果在上冻前不能把蔬菜完全卖掉,小麦也将无法种植。
破局
面对蔬菜滞销问题难解的现状,网友出招。
而网友们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供销社”,供销社是全国供销合作社联合组织,1954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供销合作社系统。
供销社在很多老一辈人的心中都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上世纪物资匮乏的年代,是供销社解决了人们的吃穿住行等各种生活难题。
再加上最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频繁提及供销合作社的字眼,要求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
也难怪遇到滞销难题,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供销社,想到的是订单式农业。
也希望供销社模式能早日完善,能充分调整市场需求,保价稳供。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各种滞销难题,保障农民的收益,还能让市民少花钱买到更好的农产品。

3. 如何看待河南汝州 2 万亩蔬菜滞销,有菜农忍痛犁掉滞销蔬

河南汝州2万亩蔬菜面临滞销困境,有菜农无奈选择犁掉蔬果,这一现象凸显出农业产业在特定市场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地方政府虽尽力应对,但农业产业链的独特属性使其难以通过常规方式解决运输障碍和市场流通问题。

农业与制造业在经济地理分工上存在显着差异。制造业产品通常耐储,而蔬菜等农产品对时间敏感,需要即时消费,这导致了高昂的仓储成本和运输风险。当前疫情背景下,各个城市的消费市场受到严格管控,通行证、核酸检测和隔离措施限制了农产品的流通,导致产地与市场之间形成隔离效应,运输链受阻,蔬菜滞销。

为缓解这一问题,建议对运输车辆、人员进行全国性核酸互认,优先处理运输链流调,确保物流畅通。然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国性的协调与合作,非短期内可达成。

这一季的菜农将面临巨大损失,下一季蔬菜价格可能因此暴涨。拥有冻库仓储设备的商贩将从中获利,而物价上涨将加剧民众的经济压力,影响疫情管控意愿。

鉴于蔬菜在饮食结构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劳动力密集型农业区如云南、河南、陕甘等地区的影响,建议在严格防疫的前提下,允许疫情区内部运输管控,将中西部地区划为相对独立的运输圈。此举旨在平衡运输链畅通与物价控制,减轻疫情对农业的冲击,同时也需权衡疫情管控与民众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

时间对于农业生产和市场流通至关重要,政策的及时调整能有效减少菜农损失。当民众因无法获取新鲜蔬菜而被迫改变饮食习惯时,他们或许会更加理解当前防疫措施的必要性,而不再过分关注某些可能的后遗症。

4. 农民哭了:农产品滞销,城里吃不起,农民不挣钱,哪里出了问题

农产品滞销,有人买不起,有人不赚钱。问题在哪里?今天小玉就和大家讨论一下。当然,这只代表我个人的看法。如果有什么缺点,希望能包容。

农民哭了:农产品滞销,城里吃不到,农民不挣钱。哪里出了问题?

第三,农民靠天吃饭

小农经营的思维模式限制了农民在没有自身防范意识的情况下依靠天气吃饭的能力。一场风暴或自然灾害导致农民一年内失去收入的情况屡见不鲜,几年积累下来的不可移动的财富变成了白纸。以今年寿光青州安丘等地的洪灾为例。很多农民不仅拒绝收割,农民辛辛苦苦种了几年的大棚也变成了废墟,难免让人心寒,只能靠国家补贴。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防范意识,保险意识也不会在几年的辛苦之后重新开始。

农民哭了:农产品滞销,城里吃不到,农民不挣钱。哪里出了问题?

第四,流通成本问题

从田间的农民到消费者,流通环节被层层剥夺,农民没有利润,消费者负担不起,流通环节多,无形中增加了很多人工成本、运输成本、材料成本等等。以交通运输为例。车辆燃料成本、高速成本、损耗成本、维护成本和人工成本都需要加入到商品的成本中,导致消费者的成本增加数倍。

农民哭了:农产品滞销,城里吃不到,农民不挣钱。哪里出了问题?

第五,农民的投资成本增加

近年来,各种农业材料用于杀虫剂和肥料的成本增加,导致农民的种植成本增加。很多农药几毛钱几块钱,但是可以卖到四五十块钱。化肥成本每吨卖几千元,翻了十倍。当然,这不全是生产者的问题,更多的是农资流通的问题。所以要彻底避免有人买不起,有人不赚钱的现象。不仅仅是一个农产品的方向,涉及的各个环节都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

农民哭了:农产品滞销,城里吃不到,农民不挣钱。哪里出了问题?

当然,除了这些问题,还有很多问题,比如:农产品替代性大的问题,大蒜可以吃蒜黄,苹果可以吃桃子;网络谣言的负面影响,西瓜催熟和番茄催熟等类似问题,导致终端消费者不敢购买;农业缺乏大数据支撑和宏观调控管理;农民花很多钱买农具等。

总之,滞销农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未来随着农业供给方的结构性改革,农民的路会越走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