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1999年我国耕地面积1.30亿hm2,林地2.28亿hm2,草地2.66亿hm2,分别居世界第四位、第五位、第二位。我国土地总量不算很少,但人均占有量太少,人均的耕地0.106hm2,林地0.186hm2,牧草地0.217hm2,分别为世界人均量的45%、26%、37%。同时,我国土地污染、水土流失、采矿废弃地等十分严重,建设占地居高不下,致使土地资源继续减少。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比例高达82%,南方山地丘陵水土流失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增加了38%。西南地区的喀斯特丘陵山地石漠化严重,仅广西就有石漠化面积180万hm2以上。全国水土流失面积90年代增加到160万km2,50多年来,我国沙化土地增加10多万km2,平均每年增加1500km2。全国遭不同程度污染的耕地达近2000万hm2,北方耕地盐碱化面积约666万hm2,矿山及灾害废弃地1333万hm2。这些受损土地退化严重,生产力明显下降。为了落实保护生态环境政策,1999~2005年全国退耕还林899.7万hm2,成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最主要原因之一。2010年以来,不少地方弃耕现象越来越严重,实际耕作的土地不断减少。
㈡ 中国的土地共有多少
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加上领水领海共约1300万平方公里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
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此一重大地壳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貌。从空中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就像阶梯一样,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构成了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高原上的喜玛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
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㈢ 中国土地资源现状和土地退化问题
土地政府规划,实际上中国的土地资源现状很危险,当权着为了短期利益不合理规划。
1城市的扩大化使城市周边的土地被开发建设。很少是用来做居民住房的,都是些开发区,景区,体育场所,污染型工厂,工业园什么的
2部分土地资源被外资承包
3城乡的城镇化及农民务农收入的锐减使农民脱离土地进城打工,现在农民很多不种地了,尤其是年轻人,农村土地流转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部分土地荒芜
4土地沙漠化,干旱化进程加快
㈣ 中国土地资源的中国土地资源
中国土地资源
正文
中国土地资源主要有以下5个特点:
①土地辽阔,类型多样。中国土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从北纬53°34′至3°51′,南北约跨50个纬度,由寒温带至赤道带,约70%为温带(占25.9%)、暖温带(占18.5%)和亚热带(约占26%),有优越的热量条件;从东经73°附近至135°05′,东西跨将近62个经度,由太平洋沿岸到欧亚大陆的中心,包括土地面积几乎相等的湿润(占32.2%)、半湿润(占17.8%)与半干旱(占19.2%)、干旱(30.8%)两大地理区域。由于土地的水、热条件组合的差异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悠久的农业历史,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中国极其多种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极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②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国土地构成的显着特点。中国是多山国家。据粗略估算,山地、高原、丘陵的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9%,平地约占31%。山地一般高差大,坡度陡,土层薄,土地的适宜性单一,宜耕性差,农业发展受到较大限制,生态系统一般较脆弱,利用不当,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和资源破坏。但山地,尤其是中国南方山地,水热条件好,适宜于林木生长和多种经营的发展。西北地区的山地是中国主要牧场,又为平原地区农业灌溉水源的集水区,因而,山地在西北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的组成中和农业生产结构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
③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中国现有耕地约9572万公顷,为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7%,占世界第4位;仅中国北部和西部的牧区与半农半牧区的天然草地约3.17亿公顷(另一数字为3.53亿公顷),为世界草地总面积的10%,居世界第3位;中国有林地面积约1.25亿公顷,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4.1%,居世界第8位。但中国人均耕地按统计约0.1公顷,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3;森林覆盖率仅13%(世界平均覆盖率为22%),列世界第121位,中国每人占有林地约0.12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5强;天然草地稍多,中国每人占有约0.35公顷,也不及世界平均数的1/2。农、林、牧用地总和,中国平均每人占有0.54公顷,最多也不超过0.67公顷,仅为世界的1/4强至1/3。
④宜林地较多,宜农地较少,后备的土地资源不足。据林业部门调查,中国可供进一步发展生产的后备土地资源约1.225亿公顷,其中包括疏林地0.156亿公顷,灌木林地0.296亿公顷。宜林宜牧的荒山荒地约9000多万公顷。这些土地按其性质主要应作为林牧用地,每人平均亦仅占有0.12公顷左右。而宜于种植作物、人工牧草的后备土地资源,从多方面材料估算仅约0.33亿公顷,其中可以作为粮棉等农作物生产基地建设的毛面积约0.13亿公顷,净面积也只有0.067亿公顷的潜力。相反,如流动沙丘、戈壁和海拔在3000米以上人类不易利用的土地等这类无效的土地面积共约3.487亿公顷,约占中国土地总面积的36.3%,所占比例相当大。
⑤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间差异显着。中国东南部季风区土地生产力较高,目前已集中全国耕地与林地的92%左右,农业人口与农业总产值的95%左右,是中国重要的农区与林区,而且实际也为畜牧业比重大的地区。但区内自然灾害频繁;森林分布不均。在东南部季风区内,土地资源的性质和农业生产条件差别也很大。西北内陆区光照充足,热量也较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少,沙漠、戈壁、盐碱面积大,其中东半部为草原与荒漠草原;西半部为极端干旱的荒漠,无灌溉即无农业,土地自然生产力低。青藏高原地区大部分海拔在3000米以上,日照虽充足,但热量不足,高而寒冷,土地自然生产力低,而且不易利用。总之,中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组成诸因素大部分不协调,区域间差异大。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在农田、草原、林地与水利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㈤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是多少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贫乏。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我国耕地、林地、牧草地总量2004年分别高达12244.43万公顷、23504.7万公顷和26270.68万公顷,分列世界第4位、5位和2位,但人均分别约为当前世界平均水平的38%、31%和35%。以耕地为例,我国一直以不到世界10%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从1996年到2004年,全国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至18.37亿亩,是世界上耕地资源消耗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而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迅速下降。
㈥ 中国人均土地资源丰富吗
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即一多三少)是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
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数的29%,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美国人均土地的1.8%、2.4%、7.0%和21.0%。人均占有的耕地、草地、林地分别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3%、42%和26%。根据国土资源部2001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01年全国主要地类面积为:耕地12761.58万公顷(19.14亿亩),林地22919.06万公顷(34.38亿亩),园地1064.01 万公顷(1.60亿亩),牧草地26384.59万公顷。9.58亿亩),水面220235万公顷(3.30亿亩),城镇村及独立工矿区用地2487.58万公顷。.73亿亩),交通用地580.76万公顷(0.87亿亩),水利设施用地572.96万公顷(0.86亿亩),其余为未利用地。
全国可耕种的耕地面积为12761.58万公顷(19.14亿亩),继续呈递减态势。全国生态退耕59.07万公顷(886.0万亩)。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4.5万公顷(67.5万亩)。全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0.26万公顷(303.9万亩),其中复垦增加2.45万公顷(36.68万亩),占耕地增加总数的12%,整理增加4.36万公顷(65.42万亩),占耕地增加总数的2%,开发增加13.45万公顷(201.82万亩),占耕地增加总数的66%。
全国划定基本农田10880.0万公顷(16.32亿亩),达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10853.3万公顷(16.28亿亩)、保护率83.5%的要求。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体上全部实现建设占用耕地当年占补平衡。2001年建设占用耕地16.37万公顷(245.5万亩),与上年16.33万公顷(244.9万亩)基本持平,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继续得到控制。
㈦ 中国土地资源
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即一多三少)是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
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数的29%,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美国人均土地的1.8%、2.4%、7.0%和21.0%。人均占有的耕地、草地、林地分别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3%、42%和26%。根据国土资源部2001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01年全国主要地类面积为:耕地12761.58万公顷(19.14亿亩),林地22919.06万公顷(34.38亿亩),园地1064.01 万公顷(1.60亿亩),牧草地26384.59万公顷。9.58亿亩),水面220235万公顷(3.30亿亩),城镇村及独立工矿区用地2487.58万公顷。.73亿亩),交通用地580.76万公顷(0.87亿亩),水利设施用地572.96万公顷(0.86亿亩),其余为未利用地。
全国可耕种的耕地面积为12761.58万公顷(19.14亿亩),继续呈递减态势。全国生态退耕59.07万公顷(886.0万亩)。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4.5万公顷(67.5万亩)。全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0.26万公顷(303.9万亩),其中复垦增加2.45万公顷(36.68万亩),占耕地增加总数的12%,整理增加4.36万公顷(65.42万亩),占耕地增加总数的2%,开发增加13.45万公顷(201.82万亩),占耕地增加总数的66%。
全国划定基本农田10880.0万公顷(16.32亿亩),达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10853.3万公顷(16.28亿亩)、保护率83.5%的要求。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体上全部实现建设占用耕地当年占补平衡。2001年建设占用耕地16.37万公顷(245.5万亩),与上年16.33万公顷(244.9万亩)基本持平,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继续得到控制。
㈧ 中国地理的土地资源
耕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湿润区的平原和湿润区的低缓的丘陵;林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山区;草地分布在半干旱区的非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以东的种植业分布于我国各大平原,最主要的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日照条件好。
原始天然林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以及西南地区,人工林和次生林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原因:人口稀少,人类活动破坏较小;气候适宜(适宜相应的林木生长)
海洋渔业以舟山渔场最为有名,淡水渔业以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松花江、黑龙江等水质好,水量全年有保障的地区。
原因:营养物质丰富,如舟山渔场位于长江口,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水资源丰富,水量年变化较小。
畜牧业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山区,内蒙古高原的丰水地,以及新疆天山两侧的高山牧场。
原因:此地年平均气温较低,仅适合牧草生长,因此畜牧业发达。水源丰富。
河谷绿洲农业分布在塔里木河沿岸、洮水、湟水、宁夏平原、以及河套地区。
原因:河谷地区水源充足、积温条件好、河流淤积的河漫滩土壤肥沃。
㈨ 中国 几种自然资源的储量
② 能源。
中国常规能源的资源品种齐全,是世界主要能源国家之一。煤炭资源丰富,1990年底煤炭保有量达9014.53亿吨,居世界前列;水力资源尤为丰富,理论蕴藏量6.76亿千瓦,居世界第1位;石油储量除已探明部分以外,全国陆上和海上远景储量都很乐观(见中国能源)。
③ 矿产。
中国是世界矿产种类多、分布广、 储量大、大部分矿产资源能够自给的少数国家之一。截至1990年底,中国已探明有一定储量的矿种达148种。其中以有色金属居优势,钨、锑、锡、汞、钼、锌、铜、铋、钒、钛、稀土、锂等均占世界前列。如钨的储量为世界各国总储量的 3倍多,稀土金属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锑的储量占世界储量的44%。铅、铁、银、锰、镍等的储量亦具世界意义。铁和锰的储量虽均占世界第3位,但贫矿多,富矿少;此外,还多伴生矿。如攀枝花铁矿中,有钒、 钛、 镍等伴生。非金属矿中的硫铁矿、菱镁矿亦居世界首位,磷矿居第2位,石棉等居世界前列(见中国矿产资源)。
④ 水资源。
中国水资源初步估算为27115亿立方米。中国河川多年平均径流相当于世界径流总量的5.8%(见中国水资源)。
⑤ 森林资源。
中国现有森林面积1.24亿公顷,虽占世界第8位,但森林覆盖率仅为12.98%,列世界第121位;森林蓄积量91.41亿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其中有多种材质优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见中国森林资源)。
⑥ 生物资源。
中国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仅种子植物即达2.45万种,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 3位。在种类繁多的植物中,经济植物(按单项用途一次一种计)即达2411种,不仅提供各种食料、药材、纤维和其他多种工业原料,并可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条件。水产资源中有鱼类约2400多种,其中海洋鱼类约占3/5,其余为淡水鱼类。此外尚有甲壳类、贝类和海藻类等(见中国动物资源、中国植物资源、中国水产资源)。
人均资源占有量低 从中国各项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看均甚可观,但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中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不足1公顷,而世界人均却达3公顷;耕地面积列世界第4位,人均约0.1公顷,世界人均约0.36公顷;草场资源居世界第3位,人均约0.35公顷,世界人均为0.76公顷;森林面积人均0.107公顷,世界人均为0.65公顷;地表径流总量人均不足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同时,在世界上45种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价值比较中,按矿产总值比计,中国居世界第3位,而人均却居世界第10位。
主要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中国自然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尤以水、能源和矿产三种资源更为突出。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南方多,北方少。其中,长江流域水量最大,占全国总水量的37.7%,次为珠江和广东、广西沿海各河流域占17.2%;反观淮河以北,黄河虽为大河,但其水量仅占全国径流量的2%,海河、滦河为1%。但黄河下游及海、滦河流域的豫、鲁、冀 3省的耕地面积却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1.25%,相互对照,水土资源的失调,灼然可见。能源方面,煤炭探明储量将近80%分布于中国北方(其中64%集中于华北地区),10%在西南地区,而江南8省只占2%;石油探明储量98%在北方;天然气探明储量有限,67%在四川;水力资源西南、西北、中南3大地区占90%,其余10%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地区。中国东南部的滇、黔、桂、湘、赣、粤 6省具有世界上第1、2位的钨、锡、锑、锌、汞、铅等储量,成为中国矿产资源分布上一大特点。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以及交通运输有着重大的影响。
㈩ 中国的土地资源有什么问题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包括以下方面:
(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中国国土地面积144亿亩。其中,耕地约20亿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9%;林地18.7亿亩,占13.92%;草地43亿亩,占29.9%;城市、工矿、交通用地12亿亩,占8.3%;内陆水域4.3亿亩,占2.9%;宜农宜林荒地约19.3亿亩,占13.4%。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顷,我国人均仅0.1公顷,人均草地世界平均为0.76公顷,我国为0.35公顷。发达国家1公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我国则需负担8人,其压力之大可见一斑,尽管我国已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也应注意到,我国非农业用地逐年增加,人均耕地将逐年减少,土地的人口压力将愈来愈大。
(2)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着 我国地跨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其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合计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1.7%,温度条件比较优越。从东到西又可分为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32.2%)、半湿润地区(占17.8%)、半干旱地区(占19.2%)、干旱地区(占30.8%)。又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为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在全国国土总面积中,沙漠占7.4%,戈壁占5.9%,石质裸岩占4.8%,冰川与永久积雪占0.5%,加上居民点、道路占用的8.3%,全国不能供农林牧业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9%。
此外,还有一部分土地质量较差。在现有耕地中,涝洼地占4.0%,盐碱地占6.7%,水土流失地占6.7%,红壤低产地占12%,次生潜育性水稻土为6.7%,各类低产地合计5.4亿亩。从草场资源看,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的荒漠、半荒漠草场有9亿亩,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场约有20亿亩,草质差、产草量低,约需60—70亩,甚至100亩草地才能养1只羊,利用价值低。全国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每公顷只有79m3,为世界平均110m3的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