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扩展阅读
打印费用如何管控 2024-11-15 11:49:03

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2-05 02:08:42

A. 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并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教师在注重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呢?对此,我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教材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有序开展和成功实施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平台。其中,教科书依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面对这一最要紧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与时俱进,立足学生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以求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四年级开始设置了“词语盘点”,其目的是让学生及时复习本组课文学过的新词,积累词语,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丰富语言积累”的要求。但是,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多读、多抄、听写,如此机械的操作枯燥乏味,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较差,“词语盘点”应有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我认为,可以采用编故事、小组赛等有趣的方式让学生乐于记词、善于记词,以此有效地利用“词语盘点”这一教材资源,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多媒体资源的引入与利用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优化教学资源,丰富学习内容,拓宽学生视野,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因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合理开发与利用多媒体资源。
如在教学《女娲补天》灾难降临这一片段时,出于对学生的生活一直都是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灾难,与文本的对话存在障碍这一方面考虑,我改变以往口头表述的方法,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天塌地裂、水深火热的灾难视频,通过创设课文情境,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灾难的可怕,怀着震惊、恐惧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读课文。学生借此真正地走入文本,朗读得抑扬顿挫,极富感染力。
三、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自然资源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我们的周围有花草、树木、江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这样,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有效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益处。
如在教学完《爬山虎的脚》一文后,我马上布置学生回家后用一周左右的时间留心观察一种植物,并适当提醒观察时的要点,嘱咐学生做好观察记录;然后,在全班交流,并展示一些写植物的文章,供学生学习借鉴;最后布置学生选取印象最深的内容写下来。结果,多数学生写出的观察作文都真实生动。
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总之,只要我们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怀着满腔的热情,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将永葆生机与活力!

B. 教师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也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养,把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操作步骤。

一、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养

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和教师的创造性,是影响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加强这些方面的素养,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注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并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首先要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所谓“课程资源意识”,简单说就是“什么是课程资源”的意识,或者说是面对各种事物时考虑它“是否是课程资源”的意识。所谓“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是指面对各种资源时考虑它对课程教学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怎样才能把它挖掘出来使它为课程教学服务的意识。具有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是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前提。缺乏这些意识即使身边存在大量的课程资源教师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教师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有助于教师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更好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的确立需要教师在头脑中形成课程资源概念,就课程资源对课程教学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确立意识需要相关知识的支持。因此,教师应学习课程资源的相关知识,加深对课程资源的认识,通过实践强化、巩固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2.注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是价值中立的,也并不是客观的,而是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与个性色彩。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和教师的教育观念、课程教学观及教育价值取向等密切相连。具有不同教育理想、教育价值观念的教师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所倾向的课程资源不同,不同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课程教学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要注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一般有如下四种。 (1)内容取向。当围绕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即是内容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种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中心是课程内容。开发课程资源是为了丰富优化课程内容或课程设计,利用课程资源是为了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即使在内容取向上,不同教师也会倾向于开发与利用不同的课程资源。新课标提出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平衡三者的关系。由于教师在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及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教师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会有所偏重。比如,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教师可能注重知识资源和能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师可能注重这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学生取向。当围绕学生的心理逻辑、学生的兴趣和发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就是学生取向的。这种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关注的中心是学生的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是围绕学生的发展需要,利用课程资源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3)教师取向。当围绕教师的需要、兴趣、爱好和特长等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就是教师取向的。这种取向过多地关注教师自身的情况,而对课程内容和学生需要关注较少。一般而言,新手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处在自我求生的阶段相关。(4)混合取向。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考虑到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时,就是混合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种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谋求课程内容、学生需要与教师实际的协调与整合。

实际上,任何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都含有混合的性质,前三种取向并不完全否认其他因素的重要性。我们只是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做出上述区分。前三种取向中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注点相对集中,但由于众多因素的相互照应不足,往往会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因此,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宜采取混合取向,但也应看到混合取向的操作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平衡,或采取适当倾斜以谋求最佳的开发与利用效果。

3.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说它是有限的,因为并不是所有事物都能够直接为课程教学服务;说它是无限的,因为生活中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教师要能够发现、挖掘、利用。资源无限,贵在选择;资源有限,创意无穷。不论是选择还是创意都需要教师智慧的投入。在现实课程教学中,课程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的创造性是无限的。有限的资源经过无限的创意可以生成充裕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应内含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之中。创造性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灵魂。没有创造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没有前途。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才能使课程资源化匮乏为丰富,化平淡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

开发课程资源是利用课程资源的前提,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价值的实现。相对于传统的没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而言,我们强调要创造性地开发各种类型的资源或者创生所需资源;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教学的“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照本宣科”,我们强调要创造性地利用课程资源。如果得到丰富的课程资源还像原来那样继续“照本宣科”,那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和意义就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并且课程资源的价值也没有得到体现。

要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解放思想,打破束缚,坚持创新。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没有个性,也就没有突破、没有发展。思想上辞旧迎新是行动上发展的前提。马尔库赛说过思想不能改变现实,但思想可以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变现实的。因此,教师要确立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确立用课程资源教学的思想,通过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使课程教学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

二、把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步骤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教师若能把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般步骤则会有助于开发与利用工作的展开。根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可把握以下步骤。

1.解读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了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及课程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同样也决定了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利用。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总需要一定课程资源的支撑,课程资源总是服务于某一特定的课程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首先要从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解读开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解读应该是多维度的,每一维度的目标所需要的课程资源是不同的。新课程改革之前,人们往往采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维度进行解读;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可以考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解读。通过解读会分解出许多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需要考虑以下问题:为了实现具体的和整体的课程教学目标,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资源?需要多少课程资源?怎样开发这些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怎样进入课程教学过程?通过什么方式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最有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会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指导与定位。

2.根据目标寻找资源线索

课程教学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课程资源,也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针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多方面寻找课程资源的线索。课程资源线索是开发课程资源的基本前提,教师应该知道从何处可以找到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线索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的特征。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不同的教学需要、教师素养的不同等多重因素,决定了课程资源线索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因此,寻找课程资源线索的途径与方法因人因事而异。一般而言,课程资源的线索是比较丰富的,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教学内容出发,从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策略出发等等寻找课程资源线索都是可以的。教学一篇课文与它相关的一切内容都可能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线索。如,《荔枝蜜》一文的导语设计需要相关课程资源的支持,教师可选择以作者为线索、以荔枝为线索、以蜜蜂为线索、以蜂蜜为线索等众多线索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动态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学情境、教学氛围、教学灵感、突发事件、学生的问答及插嘴等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线索。

寻找课程资源线索时,会出现线索中带出线索的情况,比如,查找某方面的文献资源,在某一文章的注释或行文中还会提及其他相关资源,这些注释或行文话语就成为寻找课程资源的新线索。如果需要更多更详细的资源可以根据新线索继续查寻。当然,课程资源线索也可能会在开发过程中断掉。这时就需要从其他方面想办法继续寻找该线索或重新寻找新线索,或寻找相关资源线索。课程资源线索是课程资源开发非常重要的因素,应给予充分重视。

3.依据线索多途径开发资源

线索只是一种端绪,一个引子。要开发出翔实、具体、丰富的课程资源还必须进行实际的开发工作。所以,在寻找到课程资源线索之后,就要通过鉴定、筛选、挖掘及捕捉等基本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具体到各种类型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有许多具体的途径。参观、访问、调查、文献检索、网络查寻以及活动实践等都是基本的课程资源开发途径。教师要掌握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合理、有效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4.实现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的结合

开发出课程资源只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个步骤。课程资源毕竟还不是课程教学内容,从课程资源到课程教学内容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因此,面对开发出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实现课程资源与课程教学内容的结合。这一工作至少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把开发出的课程资源直接转化为课程内容。如,教师选择教科书之外的期刊或书籍上的文章进行某一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教师对课文替代文章的选择过程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这一课程资源直接进入课程教学实施过程就实现了课程资源到课程内容的转变。第二种情况是,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加工之后把它变成课程内容,即把课程资源与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结合,使课程资源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替换、渗透等。如,教师以课文为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又吸纳其他课程资源与课文内容共同构成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资源与课程教学内容的结合是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根本鹄的的。

5.创造性多方式利用资源

课程资源的利用千人千法、万人万样。课程资源的利用贵在创造性。掌握多种课程资源利用的基本方式对课程资源的利用是必须的,但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开创更多具体的、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利用方式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师应在掌握基本课程资源利用方式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只有灵活多变地采取各种策略和措施,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才能不断发展、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走向一次又一次成功。

C. 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随着人们对新课程观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 从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来看,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就必须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课程提供环境。 课程资源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过去,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一方面是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是教师、学生和家长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由于学校教育体系的封闭性,资源拥有者缺乏为社会、为教育服务的意识,不了解学生需求和教育规律,造成各种校外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十分突出。 专家认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当前,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同时,教师还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 生物科学与技术是20世纪以来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之一,光靠有限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了解生物科学与技术进展的渴求,生物科普期刊和书籍则是扩大知识面的主要源泉。因此,生物课程除了利用校内的生物实验室,还应当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学校应当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调整图书结构,改变服务方式,为学生服务。同时还可以广泛利用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科研机构、良种站、养殖场、实验田等,自然保护区能够完整地保存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应该成为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阔的自然界更是生物教学的天然“实验室”。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课程资源的拥有者应当提高为社会、为教育服务的意识,应当建立一套社会广泛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运行机制。全社会都应当树立为学校教育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各类社会资源只有与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课程与学生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其更大的功能与价值。

D. 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前面已经说过,课程资源包括可以作为学习和教学内容的材料和使学习和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客观条件和设施。我们通常说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指课程资源的第一个方面,即作为学习和教学内容的材料。至于作为客观条件和设施的课程资源,一般应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根据实际经济条件和实际教学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购置或建设。下面就第一个方面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E. 如何开发和利用艺术课程资源

一、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师生共同用好图书室资料资源。教师要上好一堂高质量的美术课,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而这些需要丰富美术教育资源。比如教中国画,我向图书室找到这方面的书籍,还有一些VCD片可以进行备课和上课。这两年,我校为了创省实验小学,一些硬件设施基本配全。这大大地方便了我的美术教学工作。学校图书室的书多了,学生的借书系统也正常运转了。当下一节美术课需要学生了解哪些知识时,我就提前指导他们去图书室借有关方面的书。比如欣赏课,我让学生自己去找相关的资料,那样课上踊跃发言的同学就变得更多了,这样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2.学校橱窗、走廊的合理利用。美术作品可以美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我们学校有橱窗,有美术室。橱窗每期都会更新,并且开设儿童美术优秀作品展览这一栏目,有中国画、手工制作、绘图。学生下课都会看到,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我们学校的走廊里还贴有由广告公司扫描好的学生优秀作业,这样学生上下楼梯都能看得见。其次,每个教室前布置一块画框,里面贴有孩子们的优秀美术作品,这样学校的美术学习氛围就提高了。
我们的美术室美术方面的内容布置得更是丰富了,有剪纸、泥塑、名人名画……学生在这样的美术教室里画画,提高就更快了。学校不仅布置了学生的美术优秀作品,还布置了美术教师的作品,有油画、国画等。在我们的舞蹈房里,有教师写的书法作品,学生每进到舞蹈房,就会受到艺术的熏陶。
3.美术专用教室的配备。学校要有专门的美术教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有多个专用教室,每当上到纸版画、中国画、手工制作课,我一般就会带学生们去美术教室上,因为美术教室水电齐全,桌子大,适合学生大幅画面的绘制,像学国画类,学生们用水很方便,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美术课学习。
美术室同时也可以作为美术兴趣小组的场所,我们美术室有石膏几何体、石膏像、画架等,这对提高我校整体学生的美术水平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4.利用各个学科的教育资源。比如把美术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特别是姊妹艺术,如文学、音乐、书法等。艺术是相通的,这就是我们不能把美术课上成单纯的课,如我在低年级教《点、线、面》这课时,在讲完线条的特征时,我弹了一些旋律歌曲,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也是线条,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当学生从小就明白,各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思考问题时,我们要有机联系地去理解它。

二、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生活设施、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资源。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建筑、民宅作为教学资源。同时将环境艺术、公共设施作为美术教学的内容。比如上设计课,让学生在回家的路途中去留心一下店面的广告牌。这样让学生在学好美术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让他们明白美术最终要服务于生活,变成实用的美术。又如在教高年级《风景如画》这课时,可带学生走出教室去感受一块块草地,一片片树林,一道道河湾,一排排屋顶……这样由课内到课外,那更是生动的美术课。在环境设计教学方面,因为我们余东镇正好建了一休闲渔都,我带着学生去那参观,那里有小河、亭子、弯弯曲曲的长廊,风景很不错。这样让学生在感受美景的同时,又能学习环境设计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我们镇有一个东岳庙,因为离我们不远,所以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去参观。我结合语文老师让学生写游记的同时,也布置了美术作业,让学生们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他们的参观过程。

F. 教师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一、吃透教材:老师们不太敢去变动教材,去改变教材。一个好老师,必须越过这道坎儿。无论什么教材拿到手,必须改变。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应该知道什么样的改变是的,有意义的。因此先吃透教材,然后在超越教材。

二、补充教材:有一种资源,它是老师自己个人的智慧。他的阅读、他的记忆和他的思想的批判性,就是资源。教师要把课程变薄或者变厚,把课本变成“我的”,带上我个人的智慧,补充相关的资源进去。每一个老师不一定都要有绝招,但每个老师都要过这一关:他必须能够“补充资源”。

三、更新教材:更新教材或者叫更换教材,也可以叫开发教材,就是重新开发一个教材出来。这跟一般意义上 的补充教材不同。一般意义上的补充教材就是做加法,“更新教材”不仅仅是做加法,它首先要做“减法”,把不好的减去。同时需要补充课程资源,但是,补充的课程资源要为学生提供方便,至少提供阅读的方便。

G. 如何开发课程资源

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它们以各种载体形式呈现出来,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广泛支撑。面对这么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地选择和开发?首先,要做一个价值判断,哪些是学生们最迫切需要的,对于他们现实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这些资源应该得到及早优先的开发,把虽然学生有一定的需求,但需求并不是特别强烈的课程资源留在后面开发;其次,还要考虑到具体学生群体和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等一些特殊情况,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要能为他们所接受和理解,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探究,有些课程资源不能很好地被学生内化吸收,就暂时不要开发。总的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大致有以下四个途径,这些途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开发的时候需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1、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因此,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从开发出来的资源的有效性出发,把关注学生的现状作为开发课程资源的途径,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 是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看看这些学生的素质到底达到了多高的水平,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能力的一种把握。不同学校乃至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国家级示范初中、省实验小学和一般的普通初中、普通小学的学生的层次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必须对此进行考虑,这不仅影响到开发课程资源的内容选择,还直接关系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同样是关于当地风土人情资源的开发,对于生源条件好的学校来说,可以在选择的量上和深度上超过一般的学校,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研究,甚至可以上升到文化层面进行研究;一般的学校可能更多地作一些通识性的介绍,让学生对家乡风貌有所了解,能热爱自己的家乡即可。二 是要对学生的普遍兴趣以及他们感兴趣的各种活动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他们最愿意参与进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所以,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我们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教师的视角和学生是不一样的,要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力求选择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儿童化”、“学生化”的课程资源,这样学生才感到亲切,才能更好地融入进去。千万不能是“教师化”、“成人化”的课程资源,因为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提供给学生自我构建的,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和平台,而不是简单地把教师头脑中的课程资源倒进学生的脑袋里。2、从师资的条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师资条件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同时也是开发课程资源的一个瓶颈,它将极大地制约我们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有一些课程资源学生需求强烈,而且也非常感兴趣,但是限于师资的水平和特点,教师没有能力去开发,或是开发出来效果不好。比如,在西北某一个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学生对当地黄土高原的民族音乐非常感兴趣,但是农村地区艺术类教师缺乏是个普遍现象,就连艺术课程开设都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虽然学校可以开发西北民歌这一课程资源,但充其量大家只能简单地模仿民间歌手的演唱,更深一步从民族音乐本身去研究、去理解,恐怕就不行了,这种师资条件的欠缺就制约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从学校现有的师资情况出发,看看我们的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他们在哪些方面有专长、特长,这样开发课程资源时教师们才能游刃有余,对学校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实际而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的做法。比如,在苏南地区的一所普通初中,体育组里有两位老师,这两位老师在体育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而且最主要的是他们的投入精神。他们每天清早就起床,风雨无阻,从市区赶到位于郊区的学校,和学生一起锻炼身体,这个学校的学生从不用突击训练,就可以在全市的一些体育比赛中稳居头名。更难得的是,参加学校足球队、篮球队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像体育比赛中稳居头名。更难得的是,参加学校足球队、篮球队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像体育成绩一样出色。学校利用这样的师资条件,积极开发各种体育类的课程资源,建设体育类的校本课程,学生们积极踊跃报名,形成了一种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为其他课程的实施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所谓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总之,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课程资源的优势,这也是对学校进一步形成和深化学校办学特色的促进。教育部、农业部共同颁布了《关于在农村普通初中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指导意见》,而且,特别强调因地制宜、自主选择确定“绿色证书”教育的具体内容,就体现了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思路。牧区的学校、林区的学校和渔区的学校具有各自独特的课程资源,“绿色证书”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各不相同,实际上就是要求农村学校从自身的特色出发,挖掘学校的特色资源。 具体到一个个学校,有的学校是百年历史、名声显赫的老校,学校的文化积淀很深,培养出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形成了学校与众不同的悠久人文传统,那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就可以花力气向这个方向努力,要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开发利用这方面的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文字、图片、影像以及校友们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学校辉煌的过去,让学生在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被这种多年形成的文化所熏陶和感染。有的新建学校硬件条件相当好,设施设备现代化的水平非常高,计算机已经在学校普及化,那么,就可以在信息类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多用点心思,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信息技术亲密接触,让学生随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课程资源,使学校成为一所建构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学校,不仅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4、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本次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本。但是,以学生为本并不排斥学校要为社会培养人才,毕竟学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成员,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质,可以让学生将来较好地适应社会。

H. 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主要是想给广大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机会。但这样一来,也无形中增加了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吃透教材的难度。

1、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2、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3、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

4、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

二、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它教学资源

1、课堂生成资源的及时捕捉。

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同的观点都是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2、贴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件或现象都和一定的数学知识相联系,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不仅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还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3、媒体、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

现实社会是一个网络化时代、信息化社会,课程资源除了包括文本资源中的教科书以外,还包括信息技术资源、生成性资源等。教师可以到网上收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题材,来充实、丰富课本内容,这是活用教材的新路子。

(8)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扩展阅读

自从20世纪30年代视听教育兴起以来,媒体的种类越来越多,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育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早期,教师被看成信息源,媒体只起单向传递作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到了90年代,人们认识到教育技术是对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已经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关心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和研究是极其迫切的任务。

I. 如何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是以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为出发点,其核心理念是“促进人(学生)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新课程总体理念,体现“教育面向现代化、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它要求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教师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历史转变;要求师生角色、行为的转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教与学的过程成为师生与生生对话、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实现以上新课程理念的基本条件。随着人们对新课程观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
从课程改革的目标来看,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就必须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课程提供环境。
当前,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同时,教师还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
二、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基本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对此,我们可以对语文课程资源形成这样的认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及教学本身的资源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配套读本、教学挂图、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可以说,教材资源本身的内容丰富性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
教学本身的资源包括师生人际交往、作业及批改、各种教学案例等。(甚至学生也是一种资源)
2、传媒资源
信息技术使我们身在学校能知天下事,因此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是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我校逐步建成了校园局域网,连通了因特网,并已接入宽带,进入了市教育系统局域网。而且,教师的电脑操作水平和常规软件的使用有了提高;学生上网的基本技能也用的不错。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必要而良好的物质条件。
3、学校资源
学校是课程活动的舞台,是课程资源最为集中的场所。这里学校资源主要是指馆藏资料、校园建设、各类活动以及教师经验、学生经验等。例如: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等等。
4、社会自然资源
关心社会和关心自然是人类发展的两个重大主题。社会性资源是指生活世界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交往,语文课程以认识社会为主线,沿着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的认识思路。自然性资源是指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态(日月星辰、风霜雨雪、高原山岭、平原大海、江河湖泊等)和人工形态(海堤水库、农田果园、园林花卉、特种养殖、基础设施等)。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的社会自然资源,为我所用。
5、家庭资源
家庭的语文课程资源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它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音像资料、家用电器,以及家庭文化环境、亲友人际交往、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如果我们能把家庭语文课程资源利用起来将是很具有亲和力的一部分。
三、如何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教材的处理,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依纲照本,逐课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或者大胆的进行单元学习,求同存异:但最终都是要体现出编书者的意图来的。殊不知爱好读书的学生早都走到了前面,再来学习如同嚼蜡。我们教学中就应该有意识的避开这种现象,对编写者的意图进行创造性的改编,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探险”单元时,学生可能早已把本单元的课文读过好几遍了,当你做老师的讲到“探险”话题时,同学们可能并没有被那些“探险”家的精神所感动,反而对探险的刺激津津乐道(如攀岩、公园水渠冲浪等等),那就可以因势利导,给予一定时间让他们探讨这个问题,还可设计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如:斯科特等人是英雄吗?鲁滨孙呢?夸父和孔子呢?提示同学们写出你认为真正的英雄应该是怎样的?紧接着还可趁机设计了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讲心中(作品中)的英雄故事,评心中的英雄人物,写身边的英雄事迹 ……这样虽然改变了编写者的意图,却也可以创造性地完成本单元的学习。
(二)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拓宽学生学习面。
当今社会,五彩缤纷,瞬息万变。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是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特别是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因此,如果我们能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生活面,为语文学习积累更多的素材。
如上了《月亮上的足迹》一文,请学生进行《探索月球的奥秘》的综合性学习,如果仅以课本资料作为活动材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好在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三个网址,于是就先引导学生上网查找阅读收集相关材料,相互交流,然后再开展知识竞赛,最后再动笔,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开阔多了,也可以写出较好的想象作文。
此外,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中各种学习论坛和E—mail的形式与校内外的同学、老师进行交流,使得语文学习打破“学校围墙”的限制,使同学们不断增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语文水平。
(三)有效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渗透。
应该说学校生活中,可开发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但是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留心处处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因此关注体验学校生活是学习积累的捷径。如,结合“名着欣赏”课,指导同学们自编自演,先由同学们讨论、确定剧本的主题、内容、人物,然后再分工协作准备资料,丰满人物形象和相关情景;再由同学们分头执笔写出自己负责的章节或片断,在试演中修改,在修改中试演,如是反复几次,最终创作出自认为不错的作品来。学生们能在创作中体会出艰辛与乐趣,更加体会出那些名篇巨着并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如《红楼梦》般“增删十载”而成,由是更有滋有味地投入到名文佳作的阅读中去寻找灵感与体味美感了。
除此以外,还可利用班级、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进行指导训练,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时间,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从而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比如开设书法课、歌词鉴赏会、诗文朗诵、读书报告会、口才课、佳作欣赏课、赛诗会、故事会、讲演会、读书笔记交流会、课本剧表演会、时事讨论会、辩论会、办手抄报等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社会化,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充分体现出语文学习的开放性,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长足的发展。
(四)留心大自然,开展实践活动。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语文教学要突破教室、课堂生活圈,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这广泛的空间里吸纳独特感受,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形成态度,认识价值。旅游、参观、访问、调查都是学习语文的形式。 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街头、书摊、市场,假期随父母旅游一些知名景点或一些不起眼的小山村,学生能把生活中的现实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即是语文学习。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人与人的交往,使学生对现实、对生活、对价值的认识不断的改变和加深,让学生把社会的体验表达出来,这就走向了与做人相结合的道路。社会的交往,是情感的交往,是做事态度的交往,是价值取向的交往,因此语文学习也应重视交往的过程。在这交往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独特的体验。学生很愿意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既反映了作文的真实,又反映了人生的态度。 如,为了上好《漫游语文世界》,学生通过走上街头,学来活生生的街头语言,并能把它们再现于舞台,批评指正人们不规范的言行;收集大量的生活用语,也能对他们鉴赏品评;并且学以致用,写出很好的广告用语及标牌、对联等。
(五)结合家庭生活,渗透亲情体悟。
“家”是活动的环境和感情的载体,家庭生活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库。但是学生却常常觉得无内容可写。即使写了,笔下的文字也是一个个被“挤”出来的,缺乏情感激荡。的确,“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如果不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情,习作时,他们往往会以局外人的身份应付写作。因此,引导学生融入家庭生活,主动与父母交往,体会亲情,为说真话、诉真情、写真文将提供了有利条件。设想一下,《我爱我家》的学习活动会是怎样展开:
为了搞好这次学习活动,学生观察并记录:爸爸妈妈下班回来后所做的事;询问白天工作的情况;了解父母的烦恼;回忆父母关心照顾自己的几件事;访谈父母的成长经历。接着让学生把这次活动通过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结果,平时不在意的小事被回忆起来了,原来不敏感的心弦被拨动了,真情被唤醒了,学生写出了情真意切的文章和给爸爸妈妈的一封长信(建议学生把信放在父母能看到的地方,暗中观察父母的表现);有的同学还会把家里收藏的照片,收集整理成《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相册,每一张照片下都写上充满诗意的话语,并为册子配上了前言、后记。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宣讲自己的感受。结果将是几乎每一位孩子的心灵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学生的作品中同样透出父母亦受到强烈的震颤,父母孩子间沟通的桥梁架设起来了,亲情进一步被激发了,孩子的写作感悟力更强了。
总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学生在开放式的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刘国正先生也说过,“语言是躯壳,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灵魂,他们水乳交融,难分难解”。因而在社会这个大课堂学习语文,在实践中运用语文,让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充分打开语文学习的各种渠道,实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实践化、社会化。

J. 如何开发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

现代教育十分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英语教学也不例外。由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差异,他们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也各不相同,单一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是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渠道进行选择性地学习。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学什么﹑怎么学﹑什么应该学﹑在什么地方学等等。因此,开发和利用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此观点,谈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浅尝辄止的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有的放矢地开发与利用课本内外的资源,别出心裁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不惜为一项本地资源“再”利用的有效方式。无论是学生,或者是成年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初学英语的人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有时候想要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不知道如何表达,在听别人说了或看了别人的文字表达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么简单!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况,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接触英语的机会太少,涉猎英语的面太窄,在非英语国家里这种现象相当普遍。人们往往用很笼统的用一句话对此作出解释——“缺乏语言环境”。至于说如何去改变,好像除了出国留学这一途径之外就没有别的办法了。这种想当然的“归罪法”,虽然有其堂皇冠冕的托词,但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起码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遁词。因为,可想而知,就目前的现状看,有多少学生能走出国门进入真正的英语语言环境?更何妨,小学生?因此,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作为老师就必须充分有效地运用课本资源,别出心裁创设语言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好好地发展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师除了教好﹑教活教材以外,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为他们拓展英语学用渠道。这也是新课程实践中英语教师要面对的新的工作方式之一。
其一,课内外延伸穿插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除了利用学校提供的教科书﹑录音机﹑图片﹑挂图等。我还不时地穿插了其他。 比如:在教三年极的《新标准英语3A》中的Do you like chocolate? 这一课时,虽说教具中有图片,可我还是拿来了食物:巧克力、芒果、梨子等。当我拿起巧克力传授这单词时,学生们看了甭提有多高兴,他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很快地接授了这个多音节的单词。接着我拿着巧克力(是由数块小的巧克力粘在一起构成)掰成数块小巧克力,一直掰到小块巧克力多得很难数时,我问:“大家能具体数出有几块巧克力吗?”学生们看了我刚才的表演,都喊起来:“不能”我呢?顺着他们的意思说:“所以,英语中把巧克力归为不可数名词,也就是说它没有复数形式,只有单数形式”。至于芒果、梨子等我拿小刀切,然后问:“这能算一个完整的芒果﹑梨子吗?”学生们回答:“不行”。“那芒果、梨子……能一个一个数吗?” “可以”“所以芒果 ﹑梨子……是可数名词,它们有复数形式和单数形式。”学生们在我又演又说中很快地掌握了本课中哪些单词是可数名词,哪些是不可数名词。然后,我让学生们拿实物两人一组进行表演“Do you like chocolate?”Yes, I do. No, I don’t. ” 这个句型,没想到学生们在一节课里竟然都学会了,并表演得很逼真。
其二,调动兴趣快乐识记法。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爱因斯坦说:“教育应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们负担。”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可激发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在教hat﹑head﹑arm﹑hand﹑blouse﹑shirt. 时,我就把学生们带到多媒体教室去看“迪士尼快乐英语”VCD。学生们被里面的生动有趣,节奏感突出的故事吸引了。在故事中,他们又碰到.听到教师教过的那些单词,又一次的音﹑影结合记忆。学生们看了VCD后,心情特别愉快。记得有一位学生碰到我时说:“老师,英语很有趣,我很喜欢,什么时候再看英语VCD呢?”听了这话,我犹如喝了一杯蜂蜜水似的,心里甜滋滋的。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它所产生的效果远比老师以强制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好得多。 张思中老师指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心理优势’是学生学好英语的保证。”
其三,活用资源随时识记法。除了书本内,我还让学生们作英语学习的有心人,应用家庭、社会等身边一切可以得到的资源,应用到学习上。启发学生应多听广播电台﹑多看电视。比如:CCTV1的大风车内的英语,CCTV7的《蓝猫启蒙英语》,教育台的小学英语等。因为这些节目充分利用多种媒体的优势,把文字﹑声音﹑图像结合起来,提供真实的英语运用场景,十分有利于英语学习。我还鼓励学生们多注意身边跟英语有关的东西。比如:学习数字的时候,让学生收集自己身边的数字,(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摩托车牌﹑邮政编码﹑家人的身高﹑衣服的尺码、自己的零用钱﹑一个月用电的度数;去商场调查卖出货物)。学习月份的时候,让学生去看家里的挂历﹑台历等。在这氛围里,学生们把他们身边的英语拿来问我,有时都把我问倒了,我就如实地告诉他们:“待老师去查字典后再告诉你们,好吗?”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并不是什么丢丑的事,这证明“学海无涯”可老师如果不能承认自己不知道,或不能启发学生该运用什么方式﹑以什么途径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可悲的。学生们被我的诚恳所感染了。他们中再也没有因为不懂英语怕丢脸而不敢问老师了。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英语及英语的运用,对提高学生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英语的热情都有极好的促进与激发作用。反过来,对英语教学的效果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积极地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象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及其他英语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