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如何发挥教学资源
扩展阅读
哪里有钻石工厂 2025-01-09 23:12:27
汽油一吨多少钱石油公司 2025-01-09 23:12:27

如何发挥教学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2-05 22:05:27

㈠ 如何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效益

学资源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物质保证。如何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教学资源,实现其最大效益?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实践探索,介绍了其在综合利用、动态补充和创新开发、资源传输和使用服务三个方面的具体做法,给出了问题的答案。
【关键词】 整合利用;教学资源;教学设计;资源开发
教学资源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物质保证。近年来,文字教材、视听教材、CAI课件、网络课程等四类教学资源空前丰富,如何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这些资源和实现其整体最大效益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瓶颈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整合应用教学资源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探索:
一、综合利用
目标明确地将以上四类教学资源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和形成性考核中始终贯穿资源的有效应用。主要形式是:在面授中“选择使用”和“配合使用”教学资源,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教学资源,习惯信息技术的使用;另一方面发挥系统优势,避免重复劳动。
1. 选择使用。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将相关的教学资源按知识点、难点、争鸣点进行筛选后整合。例如对学时较长的录像,可按知识点选用;对市县电大教师感到有难度的教学内容,依靠系统力量解决(如会计本科《国民经济核算》利用中央电大网络IP课件);对起到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意识的争鸣点积极利用(如会计本科的《会计案例研究》、《审计案例研究》)。同时引导学生在面授之外通过各种途径使用教学资源,其学习笔记作为形成性考核内容之一。
供选择使用的教学资源不仅是现行资源,对以往中央、各省电大开发制作的部分由于文字教材变更而弃用的教学资源也应包含其中,这些资源里还有许多可利用的“零件”,如果将其进行选择、分解、整理成相对独立的小课件,无疑为现有教学资源增添一大笔财富。
2. 配合使用。对完整和相对成熟的教学资源,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辅助配套后全盘利用。我们在这方面的实践探索可追溯到1990年。当时出现以大量面授课取代中央电大电视主讲课的倾向,教学质量、效益都受到影响。我们针对电视课在制作和使用上存在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
..
的某些不足,进行以“提高电视课播讲、视听质量”为目标的媒体配套优化组合教学设计的实践,配套设计了《听课指南》和《课后三言两语》两个电视栏目。前者对各次电视课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以及提示内容提纲和难点,使学生较快进入良好听课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后者讲解难点,补充电视课无板书示范之缺陷以及章节小结,引导学生理清学习思路。这两个配套电视栏目密切了主讲教师、辅导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显着增强了电视主讲课的效果。在目前的整合应用教学资源实践探索中,一方面要更好地利用先进技术,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发挥适用的传统技术的效益。
二、动态补充和创新开发
在充分应用中央电大和各省电大教学资源的同时,要注意根据实际变化进行动态补充,不断完善原有资源;在开发匮乏资源时,注意扬长避短,突出创新。
1. 动态补充。教学资源必须“与时俱进”,动态补充不断完善原有资源,才能保证“生命之树”常青。例如对于财经类课程,由于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导致与之相适应的财经法规不断地发布和修订。因此,我们在使用中央电大主资源的同时,不断补充制作最新财经法规、新概念、新术语的背景及说明的网页和小课件,以提高资源的利用质量。
2. 创新开发。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对CAI课件和网络教学资源的需求日益扩大。在开发匮乏教学资源时,我们分析了以往教学资源的局限:
(1)“固化性”。部分课件紧扣教材内容和章节顺序,在经济不断发展、信息飞速更新导致电大教材频繁更新的情况下,这种固化的课件生命周期大大缩短,甚至“昙花一现”;又因课件是“集团作战”成果,要进行适时修改更新实非易事,课件滞后于变化了的实际,可用性大大降低。
(2)“封闭性”。部分课件按为数不多的几个教师的教学思想设计,不可能完全适应拥有44所省级电大、上万个教学班(点)、上百万学生、数万专兼职教师的庞大电大系统以及开放性远程教育千变万化的教学实际。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多数课件无法在其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重新整合,阻碍了教师使用课件的积极性,使广泛“共享”受到限制。如根据教学需要,某课程拟引用另一课程课件的某片断,但因为无法“断章取义”单独利用而只能放弃。在财经类教学中,课程间知识的交叉比比皆是,但由于会计学的课件不能为其他课程移植引用,结果导致一方面现有资源共享利用不够,另一方面因资源不足重复投入,造成很大的浪费。

..
..

(3)“大而全”。部分课件均以一门课为单位,集课程专家、教学设计、科研、心理学、美术、音乐、摄影、软件设计等人员的智慧于一体,基层电大教师参与制作受到诸多条件限制,不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资源应用水平。
上述局限性促使我们借鉴“积件思想”[1]开发教学资源:IP课件、视频点播、直播课堂、CAI课件应该向“积件”的方向发展,即资源制作的着眼点是教学内容的一个个知识点,是一个个独立的小课件,具有“微单元性”、“可积重组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更适应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及提高电大教师队伍教学资源整合应用水平的要求。
①“微单元性”。即资源制作以知识点为基础,与教材版本和章节顺序无关。这样,在教材频繁变动的情况下,由于大部分原理性的知识点是相对不变的,因此,其资源仍可继续使用;若知识点过时,其资源可作为历史线索供参考;针对新增知识点可快速制作出相应资源来,通过网络传输及时地助教助学。再者,“小而精”使教师的参与面和积极性显着提高。
②“可积性、重组性”。它使同一知识点随着其不断发展、教学内容、方式、教育理论、模式不断变化而得以有纵向和横向的积累。如同样一个“会计平衡公式”随着会计理论的发展(纵向),由不同教师从不同视角、以不同的教学设计思想(横向)制作或重组出各种创意的教学资源,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和电大教育对象多元化的特点,使师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又如《会计模拟实验》与《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相联系,只要把相关的单元资源调用重组,就能很好地达到以往课件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③“开放性”。我们努力使制作的资源能让使用者采用相应软件修改。如用Flash所做的小动画,PowerPoint所做的演示片,FrontPage所做的网页,Excel所做的表格,Photoshop所做的图片等等。这就使人人动手参与制作、二次开发创新成为可能,从而有效地促进和提高教师资源整合应用水平。开放性亦为学科间的移植引用提供了便利,避免重复劳动,为“资源共享”赋予了真正的意义。
此外,在技术上我们采用屏幕捕捉录制教学讲解演示过程画面和摄影教师形象同步的方法制作网络直播课,改变了以往“人头+文稿”且文稿常常不清晰的呆板模式,使学生最为关心的教学讲解画面生动活泼起来,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资源传输和使用服务
教学资源畅通的传输和周到的使用服务是提高资源应用效率的关键。我们认为应该着力

..
..
抓好“产品介绍”、“使用服务”两个环节:
1. 产品介绍。主要解决“有何资源”、“如何取得资源”的问题。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将资源产品介绍列为首要内容:该课程有哪些文字教材、视听教材、CAI课件、网络资源,分别从哪些渠道获得等等,将其制作成演示小课件,供随时讲解使用

㈡ 如何选择最有用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

课程资源只有作用于教学中才能发挥其实效性,而教学中学生又是体现教学实效的主体,因此有用的资源首先应该做到关注学生的学。

一、关注学生的学,选择最需要的资源。

学生的需要才是我们选择教学资源要遵循的原则,那学生都需要哪些资源,或者说是哪种类型的资源最适合学生呢?

1.有兴趣的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会被有趣味的内容吸引,并投入更多的关注。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趣味性的教学资源更容易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教师在讲《这里是北京》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识记16区县,制作了一份趣味北京地图,以此引导学生利用特色事物识记各区县,教师还编写了一首政区儿歌,并配以形象的地图,让学生观察探究儿歌里藏着的秘密。在《哺育我们的母亲河》一课,教师利用半坡人制造的陶器“尖底瓶的用途”引发学生好奇心,在释疑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先民的智慧,还进一步认识到了早期文明与大河流域的关系。而在《胡同遍京城》一课,教师又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听老北京胡同里京腔京韵的吆喝声,这些资源立刻引起学生模仿吆喝的热情,同样对于胡同里老游戏的图片也吸引着学生七嘴八舌的猜测。

还有一位老师在讲《美丽富饶的南国》一课,在引导学生感受苏杭的丝织技术时,由一件出土的素纱蝉衣,引出了新的教学资源,并组织学生猜测“为什么科学家复制出的蝉衣要比出土的素纱蝉衣重?”这个问题立刻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探讨,进一步感受到古代丝织技术之精湛,也感受到我国丝织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们看,这些有趣味的教学资源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够使学生维持持久的学习热情,这样的资源就是最有用的资源。

2.有困惑的

在我们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很多知识不易被学生理解,当学生面对所学内容一筹莫展时,我们就应该适时给学生提供最有用的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困惑。

例如教师在讲《哺育我们的母亲河》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构造不同,教师利用这种不同引发问题: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都会建造房屋了,但为什么会有这样迥然不同的差异呢?接着学生通过两地的气候对比,发现了问题的答案,认识到文明的产生与环境的关系。

因此我们说,最有用的资源还应该是在学生疑问之处、困惑之时给学生提供帮助的资源。

3.空白的

社会生活非常广博,儿童年龄尚小,视野比较狭窄,社会经验比较薄弱,很多学习内容,是学生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空白点。此时就需要教师要充分发掘有效的资源,选择最有用的资源及时补充到教学中来。

比如,一位教师在讲《中华老字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老字号技术的精湛和产品的不断创新,教师为学生展示了实物,这就是一种真实的情景。这些实物非常吸引学生的眼球,并使他们在具体的观察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比如,一位教师在讲《古老的文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汉字的奇妙和博大精深。出示了一组由金文、篆书、隶书等不同字体的“马”字,而后组织学生书写这个“马”字,通过书写感受到古文字的繁琐、难写;随后还是这几个“马”字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他们的先后顺序。仅仅是一个“马”字的辨析、书写就让学生认识到汉字的发展过程,感受到汉字的独特和有趣。

所以我们说,最有用的资源又应该弥补学生经验的不足和知识的缺失。

4.必须懂的

在我们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价值判断和道德认知的问题,不容易被学生一下感知到。需要教师提供最有用的资源为学生建构认知基础。

在《打电话讲礼仪》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张图片,分析图片中的同学打电话时存在什么问题,从而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打电话怎样讲礼仪?”而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解疑,采用情景模拟等形式最终使学生认识到讲礼仪在打电话时的重要作用,从而也使学生懂得打电话要尊重他人的道理。

5.发挥主体作用的

最有用的资源应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

比如一位教师在《海峡两岸盼统一》一课的教学中,就选择了这样的一组资料:首先,教师介绍台湾与大陆的分离状态以及历史原因,出示一些台独分子在当地的台独言论以及对台湾青少年一代的错误影响。在介绍背景之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份地图、测算台湾与大陆距离的方法、地壳运动的资料,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历史事件资料、表格,台湾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处理这些信息资料,去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从而反驳台独分子的言论。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学生学习的需要,选择了上述有用资源,有效地引发了学生自主观察、思考、探究、寻找有力的证据和说服力的方法。可以说最有用的资源还应该是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

二、关注学生生活,选择学生已有相关经验的资源。

资源的选择还要求我们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生活,用生活中的、用现在进行时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问题。

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反馈自身从不同时间、地点所学到的生活经验。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更加需要对话和交流,否则将成为纯说教的学科,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使学生那些宝贵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

教师在《白雪飘飘的北国》一课教学中,在让学生探究“东北冬季寒冷气候下人们衣食住的特点”时,教师为学生选择了以下几方面资源:一份网友的东北游记,从网友真实的体验中了解到当地的寒冷以及穿衣特点。一份东北菜谱,从炖菜多和肉食多的特点能够分析出这正是寒冷气候下形成的饮食特点。从一组照片中的双层玻璃、双层门、火炕、火墙能够反映出这种民居特点是那里寒冷气候下形成的。这些生活化的资源,让学生觉得既真实,又有说服力。

教师还可以开发和选择学生自身亲历过的生活资源,如班内有来自东北的学生,还有去过东北旅游的学生,让他们介绍东北的气候特点以及人们的生活,这样更真实,也更鲜活,更容易让学生产生认同感。

我们要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受到真切的教育,用生活中资源迁移学生生活经验,使知识学习变为生活中有意义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神奇的中医药》一课时,学生对常见的中草药和基本的中医治疗方法是有一定了解的,所以,根据他们的经验,能够说出山楂、桔皮、人参、金银花等中草药的名称及其疗效,能够说出针灸、按摩、刮痧等治疗方法,有的学生还能结合自己和家人看中医的经验,介绍中医药的疗效。出生在医学世家的学生,健康保健知识比较丰富,他们还能够为大家介绍简便易行的保健方法……教师只要巧妙发掘、选择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在基础性资源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引导、提升,才能提升感悟、深化理解。

生活化是我们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一大特点。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于本课程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最有用的课程资源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并且通过我们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生活。

也就是说,在选择课程资源的时候,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要注重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的年龄特点。要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关注学生的社会发展,选择社会生活中的相关资源。

教材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对教学思想和课程标准的诠释。教材内容虽几经推敲和研究,仍有可能存在局限性和滞后性。而这些“正在进行时”的教学资源对学生来说是更熟悉的,更加深刻的,也更有说服力和教育意义的,所以教师就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受到有意义的教育。

一位教师在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当灾害来临时》一课教学中,结合去年暑假北京突然而来的7.21大暴雨(视频)引出课题,并通过一些具体的逃生和伤亡的例子,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当水灾来临时如何逃生与自救。因为是学生身边的资源,更加真实可信,也能更好地迁移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交流的非常热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灾害常识,而且更加强化了学生的自护自救意识。

我们要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受到真切的教育,用生活中资源迁移学生生活经验,使知识学习变为生活中有意义的学习。

还有一位教师在《从烽火台到互联网》一课教学中,由神州10号升空视频引课,联系社会现实,引发学生的关注,并且由指挥中心北京和发射中心酒泉的位置以及互相信息的传递引出通信的概念,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没有现代化通信设施,那时候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课学习主题——古代通信的方式与特点。

比如在讲《祖国的保卫者》时,可补充灾难面前解放军冲在最前面及我国南海海军保驾护航、维护南海海权等事迹。总之要紧跟时代、反映社会,逐渐引导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及对社会问题的探讨与思考。

四、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选择反映学生思想认识、情绪的鲜活资源。

心理体验主要是通过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去感受别人的需要和处境;或是将自身经历中值得珍视的东西提取出来进行回味、过滤;或是因构筑梦想,希翼未来而引发的美好的、甜蜜的感受。心理体验说到底,就是要让学生能体验到自己的责任、义务以及对过有道德的生活的追求。

一位教师在讲《购物时要节省》一课时,组织学生对自己家一周的消费情况做了一个记录。这也是一种实践体验、一种社会生活体验。在记录的过程中,学生开始关注了家庭的各种消费、支出,而且还使他们知道了原来家庭的钱财支出来自方方面面这么多。有了这样的调查体验和认识,学生就会对合理花钱、对节约有了一种切身的意识。在这节课中,当学生记录完家庭一周的消费后,学生也许会产生种种的想法和感受,比如有的同学想到了父母挣钱是有数的,而家里的开销这么大,积攒不下多少钱,以后自己花钱不要太浪费、太任性。还有的同学会想到父母挣钱不容易,为了维持家庭生活,为了让我丰衣足食,满足我的各种需要,而他们自己非常的节俭等等,学生产生的这一系列的想法、感受都是一种心理体验。

当然,也许有些学生在家庭一周的消费调查中没有产生太多的感受和想法,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去获得这种心理体验。比如,让学生计算自己家一周共花了多少钱,再计算一下一个月或一年共花多少钱,这样对学生的触动就比较大了。他们就会站在家庭的角度、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节约消费的问题了。

再如,有的老师在教学《关爱残疾人》一课时,组织学生模拟体验盲人走路、肢残人单臂穿衣等活动。他们有了切身的感受,体验到了盲人走路、肢残人单臂穿衣会遇到的种种困难,感受到他们更需要别人的帮助与理解。

例如《公共场所讲文明》一课,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一段动画视频时,图中出现一个小男孩不排队加塞上车的场景。在讨论这种不文明行为时,有的学生说这样加塞容易发生事故,影响交通;有的同学说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这时候有一名同学说“你想想,假如这个男孩在你的前面加塞,你什么心情,你能高兴吗?”我们看,这名学生主动用了心理换位体验的方式,感受到了加塞是一种非常让人讨厌、气愤的不文明行为。

其实在许多的教学内容中,我们都可以采用心理换位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置换,然后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别人的处境与需要。比如在《访访社区里服务的人》《做文明的小顾客》《传递真情的绿衣使者》等类似的内容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苦,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我们就可以采用心理换位体验的方法。

就拿“尊重社区里服务的人”来说吧,在学生调查了解到社区里服务人员比如保洁员、门卫、垃圾清运工等工作情况后,让学生进行心理换位体验——如果你是保洁员,你辛辛苦苦把每个楼层楼道打扫干净之后,却发现一些人乱扔垃圾,电梯里乱涂乱画,你心情怎样呢?如果你是小区门卫,在烈日炎炎下站了一天、哪怕是半天又会是什么感受呢?这样的换位体验,让学生心里有了触动,而这种内心体验正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五、关注学生的学习力,选择多样的支撑性资源(多种类、多角度、多层次)。

我们在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的时候,本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观察、去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获得认知及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就要关注,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源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思维水平,即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哺育母亲河》一课,在引导学生观察先人生活遗址图并发现早期人类多是沿河而居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先人要沿河而居?”时,学生努力地迁移已有的先前经验进行思考,认识到大河为人类提供饮水之利和灌溉之便。由于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弱,还是以形象思维占主导,所以这幅图难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当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这时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支持性学习资料。这样一幅生动、形象的大河流域景观图立刻开启了学生想象的闸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大河流域不仅水资源丰富,而且动植物资源丰富,为远古先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这也是先民沿河而居的重要原因。

又如在本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考古资料,让学生探究半坡、河姆渡创造的文明,在提供的居住的资料中,不仅提供了一手的、真实的房屋遗址图,而且还提供了房屋复原图。因为一手的考古房屋遗址图不仅学生就连成人也难以想象到这是房屋的遗址。猜不出就难以引发学生继续思考、深度思维,也难以引发学生去发现半坡、河姆渡房屋构造上的区别。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房屋复原图,能够支持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观察中有不同的发现。

如《北京的胡同》一课,在研究胡同名字中的文化时,出示了这样的一句话“胡同名字就是老北京的活化石,就是一部书”,把胡同名字比喻成北京的活化石,比喻成一部书,学生非常好奇。利用学生这一好奇心理,我给学生提供了几组胡同名,让学生寻找这些名字里藏着的老北京文化,而学生在自主的观察、发现与思考中,发现了胡同名中的大学问,进而理解了活化石的含义。

其实,对于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利用还有许多的问题以及好的方法与技巧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总结。总之,教师开发的课程资源越是丰富,对课程资源的运用水平越高,加工越是精细,课程的实施效益就越高。

又如《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课,如何让学生认识丝路的艰难、漫长和凶险呢?光凭教师的语言介绍,再精彩留给学生的也只是一种想象和虚构,何况这不是学生主动地发现、想象的建构过程,而是一种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那选择什么样的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或想象丝绸之路的艰难呢?我们对比一下这两种资源的选择,从中就能够发现我们教师最应该关注的是什么?

有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真实的丝绸之路途中的景观图片,有山地的图片、塔克拉玛干广漠无垠的图片、帕米尔雪峰的图片等等,让学生观察丝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这些图片是真实的景观图,但它真的能够让学生发现并感受到丝路的艰难吗?没有,不仅学生没有,我作为听课老师也没有感觉到。因为这些风光图并没有展现出丝路上的地形地貌,就像李白的诗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雄伟的大山,美丽、壮观的沙海,圣洁的雪峰……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观,在视觉直观的第一感受下学生很难去想象行走在上面的艰辛。由于对社会历史的不了解,也许还会有学生认为行走于自然山水、异域风光之中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呢。我们看,这种真实直观的资料对于学生的观察、学习并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甚至有了反向干扰。

在另一位教师执教这一课时,为学生提供了一幅我国地形图截图的放大图(从黄土高原的西安、经甘肃河西走廊、到新疆沙漠、再到边境的帕米尔高原),再为学生提供了一幅西亚地区伊朗高原的地形地貌图,沿着丝路的线路图,让学生观察丝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虽然这些地图是绘制的,但它形象直观地展现出丝路经过的地形地貌:途径崇山峻岭、要翻越雪域高原、还要经历大面积的荒漠与流沙……,学生在对地形图的观察中不仅认识到了路途的艰难,而且还想象到了在渺无人烟的路途中,商旅们还会受到野兽与疾病的侵袭,还要提防着强盗与劫匪……,我们看,一份是真实的景观图,一份是形象的地形图,而学生观察学习的效果却大不相同。这主要源于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分析和了解,没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认知、情感、能力纬度中的最近发展区。

再如《这里是北京》一课,为了让学生记住北京的区县名称和位置,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政区儿歌(天安门、中轴线,东城西城两边站。长安街、延长线,海阳丰景围着转。到郊区、看一看,通过了大房门,你一路 S 转。前途昌顺平,密怀庆终点站),帮助学生识记各区县。儿歌押韵朗朗上口,对学生识记北京的政区划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从儿歌中寻找各区县的名字,以及配以北京城郊分布图引导学生深度观察,发现北京城区、郊区的分布以及各区县的位置特点。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能够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支撑性学习资源,也就是说为学生学习搭建适度的梯子。

㈢ 如何发挥好“远教”设备和教学资源的作用

明确责任,充分发挥资源教师典型示范作用。资源教师经过正规培训,对远程教育设备性能比较了解,计算机操作水平较高。因此,充分发挥资源教师典型引路作用,就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全体教师操作水平,将远程教育资源运用于教学之中。我校有一名资源教师负责远程教育室的管理,定期培训本校教师,指导教师下载资料,制作课件。为全体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

㈣ 在现有的教学管理资源下如何发挥教学管理的最大效益

1 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内涵
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主要思路是一种整体系统观点,教育资源本身可以视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资源搭配,重新梳理各个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断进行优化重组,使系统之间彼此联系、相辅相成,优化整体结构
2 当前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
通过对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教育资源方面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第一,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投入不足,整体基础条件较差。在师资力量储备、教学软硬件设施、学生生活后勤保障基础设施方面,投入的资源依然不是很充足,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影响了其他很多资源的正常使用。第二,现存的诸多教育资源分配不科学并且存在很严重的浪费现象。具体表现在高职院校的财力、物力资源在分配时,没有进行科学的需求分析,二级学院、系部之间在基础教育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存在相互竞争的问题,这种竞争损害了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性、效益性。个别二级学院、系部出现内部教育资源的剩余,闲置,而一些二级学院、系部则存在大量的教育资源缺口。第三,教职工的配置存在很多结构性不合理之处。具体来说高职院校教师教职工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方面存在的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一些专业的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在分析一些学校的专业任课教师后发现,很多专业都是女性教师占多数,而男性教师则很少。一些担任领导职务的教师,其年龄偏大,在工作上缺乏现代化教育理念,不重视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第四,在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上,没有很好的结合社会需求。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程日益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低层次劳动者的需求,而对掌握高端知识、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需求越来越多。一些学校对社会需求的变化,反应不够敏感,专业的设置、人才的培养,依然习惯沿袭旧的模式,培养的很多专业领域的人才,并不能真正适合社会的需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得不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对口工作越来越少。第五,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资源的建设不够重视,对校园文化的价值挖掘不够。当代高职院校是社会知识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对于很多领域的文化建设都有着领袖模范的作用。文化的熏陶作用、育人作用,是一个学校软实力的综合体现,也是高职院校文化底蕴的最直接体现,但是,今天的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对校园文化建设投入应有的资源,对优秀校园文化的价值认识不到位,这种现象亟待改善。
3 教育资源整合的基本要素及整合方式分析
3.1 师资队伍层面的系统资源整合
①对优秀师资队伍核心作用的认识观念的重新整合。优秀的人才是学校最宝贵最具有价值的资源,学校的教师资源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承载媒介,在如今招生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学校要深刻认识到优秀教师的这种价值,学生选择哪所学校,很重要的一项参考指标是学校的优秀教师人数,大学之大,非大楼也,而在于大师,在新时期,学校要提高对优秀核心教师的招聘比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打造专业品牌课程,用优秀的师资力量提升学校的竞争力。②管理制度整合。高职院校要完善优化校内人才资源配置机制,要做到用好每一位人,以人为本,提高对教师个性特点、人格特征的重视程度,认真对待教师的特殊长处,发掘教师的内在价值,激发教师的个人能动性。提高学校自身的人才培养水平,教育教学是个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进修,提升个人水平,学校要为教师的深造提供一定的支持,实现优秀岗位人才螺旋式上升流动。优化学校的招聘考核程序,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招聘方案,在分析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标的引进适合教学的高素质人才,以充实学校的人力资源储备。对于一些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校要开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尝试着和相关专业对口企业进行合作,按订单需求培养人才,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为学生的顺利就业考虑。③内部激励考核机制的有效整合。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激励考核机制的作用价值,设计科学合理、执行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是激发教师职业热情、鼓励教师积极上进的重要措施。因此,学校要细化对教师的激励考核,认真分析不同专业教师的教学情况,借鉴名牌高职院校的激励考核模式,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设计符合教师教学情况,覆盖面相对广泛的激励考核指标,实现激励考核公平性、激励性的作用价值。
3.2 学校内部教学部门组织结构的合理整合
①教学目标整合。现代社会知识、信息、技术的更新日益加快,教育教学目标要以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为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其以后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技巧,也是一个人终生学习的基本工具。高职院校教师在校期间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任务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个人基本知识架构。一个人基本的知识架构是其今后学习的基础,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着重考虑这一点。②教学知识内容的有效整合。学校教学内容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而现阶段不少高职院校的基础教学内容过于繁杂冗长,亟待进行精简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整合,第一,要适度控制教学知识内容的全面性,太过全面的知识会给学生增加负担,而不利于掌握。教师要在充分掌握全面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化繁为简。第二,鼓励学生拓展课外知识,提升知识的广博性。广博的涉猎课外辅助书籍可以极大的拓展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充实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体系。第三,要严格要求做到知识的精当。“精”,即教师对课程内容把握精深透彻,融会贯通,讲授过程精辟独到,不仅内容精要,而且教法精练;“当”,即教师教学角色扮演得当,教学方法使用恰当,理论与实践结合适当,教师与学生关系处理妥当。③教学方法整合。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强调“教”和“学”的平等互动,从“学”入手,研究“教”法,做到“教”之得法,“学”之有效。构建教学方法体系。考察各种教学方法作用与效果,并把它整合到教学过程的整体结构中,根据教学活动要求,把各种教学方法按照内在联系组建成一个严密的教学方法体系,要动态调整教学方法体系,使之与教学实践活动相适应。④学生个体差异性整合。科学地认识和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性现状及其本质特征,对学生个体差异性进行组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特征进行科学分类,对某些特殊的个体,施以特别的“关注”。开展整合性教学活动。利用学生的学科优势互补性成立互帮共进小组或结成“一对一”的帮扶。
3.3 实训基地职业教育资源整合
①整合功能定位。实践教学中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应达到总学时数的50%左右,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较高。通过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群的训练,完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毕业生要掌握专业的核心技能、拥有能证明自身过硬本能的技能证书。实训基地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智力资源与技术先进的各类仪器设备,成为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应用、技术咨询的中心。②整合资源配置。集中设置基础及公共课实训教学中心,做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依据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培养要求,设置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中心,对相近课程和实训内容进行整合。③整合开办模式。实训基地建设应采取教学与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建立与企业、社会市场互为交融的运作机制,积极争取行业、企业支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4 结束语
科学整合和调整教育资源,是新时期学校提升竞争力,降低办学成本的主要措施之一。随着高职院校招生竞争问题的日益凸显,有效地发挥教育资源的综合价值,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成为未来学校改革的基本任务。

㈤ 在教学中,数字教育资源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对课外努力学习的同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㈥ 农村中学如何发挥现代教育资源优势提高教学质量浅见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后,我们的义务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开始由普九攻坚向巩固提高转变,由基础设施建设向重管理、抓质量的内涵发展转变。可是由于办学条件落后、师资配备不足等原因,农村中学教学质量不高已成不争的事实。如何提高农村中学教学质量成了摆在当前基础教育工作的核心课题。
造成农村中学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
导致农村中学基础差、底子薄,政府投入严重不够,缺乏应有的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中央财政用于补助地方基础教育的经费也仅仅只是用于满足农村孩子读得起书的问题。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办学条件悬殊等客观现实,也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农村中学条件相对较差,又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工作的实力和条件,部分年轻教师刚刚被培养成熟,眼看着能够为农村教育事业挑起重担了,却又被那些条件优越、待遇丰厚的城市学校挖走了,农村中学只好干瞪眼。从而导致教师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

农村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培养观念较为落后,对子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理想教育与行为导向,对孩子们全面发展缺乏必要的信念支持和监督引导,造成大多数农村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续学习的决心。由于家长外出打工产生的短期经济利益,导致很多农村孩子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处,从而缺乏学习内动力。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得不到家长、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农村中学的教学质量能好起来吗?

很多家长都外出务工,将孩子丢在年迈的老人身边。很多祖辈家长是文盲或者半文盲,他们起不了应有的监护和教育作用。家庭教育环境的严重缺失,导致了孩子很多心理问题,这样的留守儿童在思想上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学习上的困难也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也难于实现,久而久之,问题越来越多,成绩越来越差,这样的孩子对学习还有什么兴趣,其学习成绩又怎能提高呢?

很多城市学校凭借着自身优越的办学条件年年前往农村小学抢收优秀学生,大部分尖子生、特长生均被他们挖走。一些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家长也不惜一切代价将孩子送到条件好一点的学校,这样一来,农村中学的生源质量就一降再降。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的现实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设置了重重障碍,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提高农村中学教学质量的思路及对策

要想彻底扭转被动局面、改变农村中学教学质量落后面貌,首先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真正站在“科教兴国”的高度,认真贯彻“保证教育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的方针,花大力气从多方面着手,全方位调动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优化农村中学的资源配置,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优化育人环境,才能为农村中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保证。

其次,农村中学自身必须更新办学理念,紧紧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要发展,提高质量是关键,只有逐步革除体制管理诸多弊端,不将工作复杂化,将工作的重心真正回归到立足学生的成长上来,以教学为中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没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切思想都是空谈,一切努力均为白干。教学成绩上不去,家长会放心?社会会满意?谁愿意将孩子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办学效益的学校身上?学校修得再漂亮,教学设施搞得再理想,没有教师们的尽责尽职将教育教学工作做好,这样的学校还有什么意思?从上到下必须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领导要重视,校长要重视,班主任、科任教师均要重视。制度上严格要求,管理上严格要求,工作上严格要求。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成效。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质量意识。

结合实际,广泛深入开展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大讨论,使“教学为中心”、“质量是生命”深入每个教师的灵魂,确立校级领导亲自督导制,校级领导蹲点各年级,以身作则,带动全体教师牢固树立“质量兴校”的观点。教育的根本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只有教学成绩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才算到了位。一个学校必须要有质量意识,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开展要在“质量”二字上下功夫。一定要树立质量就是需要的意识。我们的教育真正让社会满意了才算得是有了质量。要树立教育追求就是将教育教学工作做到让学生成才,让社会满意。抓质量就是要从基础抓起。沙滩上建不起高楼大厦。低年级教学质量的好坏必然影响着高年级教学质量的高低。因而还得加强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衔接的研究,将教学质量的提高工作延展到小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上。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少有明星,这样的二流汉队伍就更要靠科学合理的管理带动。从校长的管理到学校的办学制度确立都应该立足在教学质量责任上。在绩效工资上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实奖惩制和责任制,在教学常规管理上努力作到位,真正调动起教师的积极,办学成效方可见到成效。

㈦ 如何发挥闲置教育资源的作用

发挥闲置资源的潜在功能
教育资源的闲置对于学校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损失,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学校管理者提高办学效率,发挥教育资源的重大作用就应当摒弃教育资源闲置的现象,从而发挥学校潜在的教育优势,发挥既有教育资源的实际功用。那么学校管理者应当如何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潜在功能,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充分认识教育资源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学校管理者应当充分发现学校潜在的教育教学资源,认识到这些教育教学资源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于教育教学的辅助作用。例如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辅助教师的教育;图书资料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优秀教师资源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可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对全校教师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等等。充分认识这些教育资源,才能促使管理者高度重视,将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作为学校的重要财富,从而积极的开发,有效的利用。
●积极开发利用学校宝贵的既有教育教学资源。学校管理者不仅应当重视学校潜在的教育教学资源,而且应当积极的开发利用,将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的平台与凭借,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将闲置的设备使用起来,将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同时,采取多项措施鼓励位处管理者的优秀教师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来,从而保证学校优秀的教师资源能够真正为学生服务。
●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使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同步。学校潜在的教育资源之所以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师资水平。一些学校虽然硬件上已经相当完善,然而在软件上配备上却没有紧跟步伐,造成了学校硬件很硬,软件却极软的现状,学校的师资力量完全没有适应硬件的需要。因而,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在狠抓学校的硬件设施的同时也应重视学校软件建设,重视学校教师对于硬件设施使用技能的培训,从而促使硬件发展与软件发展同步,以便发挥硬件设施的重要作用。

㈧ 如何看待网络资源在信息技术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其固有的弱点而经常遭致批评。然而,在可预见的将来,课堂教学仍然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工具。”由此可见,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为了能够在教学中合理又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我们首先需要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先进的教学媒体,帮助学生做出各种学**的反应。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仅限于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简单的幻灯片演示来完成。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介入教学后,像一股春风一样,催促着我们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的改变,使我们的师生能够共享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享受最前沿的教学资源,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后,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学**资料和教师帮助主动获取知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取代了粉笔在黑板上涂抹,变成了好看的图片、影视资料在荧屏上展示,学生们在直观的感受中创设了情境,体会语言就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思维中,参与到学生的理解、欣赏、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发生碰撞、产生共鸣、情感交流得到实现。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过程中来。而这一切,都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结果,更加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一位教师在教《称象》这篇课文时,根据课文内容适时的播放课件,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全相同的事物画面或事理。另外,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通过资源共享,博采众长,更好的发挥了为学生提供学**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辅导作用。教师备课时,可先输入关键词,在网上搜索与之有关的资料,在进行分类制成课件,在指导学生学**的过程中,根据需要,一点鼠标,迅速调出,方便快捷。资料调出学生可根据需要、或兴趣去学**。这样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了学生拓宽视野。学生在积累大量素材的条件下,做到了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有效地再现实物的可观属性,使学生感知事物的艺术效果,在大脑中形成一幅活生生的画面,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进行情感体验,从而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有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理清学**思路,与作者进入同样的境界,从而领会课文的主旨。如:《林海》是一篇描写大兴安岭美丽的风景课文。教师在讲解段意时,可事先制作出反映大兴安岭岭、林、花、等风景的课件,让学生目睹屏幕上浩瀚无边的绿色的森林,起伏的群山似滚滚的波浪,课文中“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林海”等内容便可迎刃而解。伴随悦耳的解说词,学生再看录像中哗哗流淌的雪水,树木抽出新枝,长出嫩叶。再看看伐木工人欢声笑语,植树工人的辛勤劳作。疾驰的火车把木材源源不断的运到全国各地。此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明白这课文的主旨:写出了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密不可分。真正理解“兴国安邦”这个词语的意义。当教师合理的展现其它大兴安岭景色的设计后,学生会由衷感到大兴安岭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于是课文中的语言成了学生内心急于表达的话语,面对教师的提问,他们的学**兴趣油然而生,纷纷伸出小手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又例如,一位教师在上苏教版古诗两首《所见》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时,利用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播放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他是这样骑黄牛的。(动画演示)
师: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生:(骑黄牛,读古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生: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生: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生:还有诗的后面说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说他想捉住蝉……
于是课文中的语言成了学生内心急于表达的话语,面对教师的提问,他们伸出了让人激动的小手。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分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小学生遇到知识重难点往往不容易解决。这时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情景,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心理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例如:远程教育资源课件苏教版一年级至五年级语文,每一课几乎都有识字flsh的动画制作,生字各种笔画顺序都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且读音规范清楚,这样既规范了老师的书写和读音,又给学生树立了样板,在教授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学**兴趣很浓效果好,且**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十分熟悉信息技术教学环节,要提前熟悉教学资源或者利用现有的条件,上网查阅资料,充分准备,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用来分散教学中的难点,突破教学重点。
五、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教学问题,选择教学问题就成为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例如:一位教师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制作动态的平面向量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的理解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如果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大部分学生在课后解决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总自然而然的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该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现场添加线条,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决其它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为后面的《异面直线》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例如: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学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主动性。例如:一位教师讲解《圆周率》这一节内容之前,先要求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通过整理资料,提出与圆周率有关的实际问题,在通过他的动画课件,学生了解了圆周率,同时揭示了圆周率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通过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圆周率的资料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环境,视眼开阔,多彩多资,浩瀚无穷。
七、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练**方式多样化
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其练**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学**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电脑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等。
八、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可以根据学生课上信息反馈,及时给予指导,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了如指掌,便于个别辅导。对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做起其它练**。这样的课堂练**节省时间,体现了全方位个别化教学,提高了课堂练**的效果。知识的海洋,源远流长。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还可以使学生有效地掌握难记难学的知识,教会学生积累知识。教师可以把平时散见的知识点,通过计算机积累起来,教到某一知识点时就教取出此知识,进而了解知识间的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这样有利于学生积累资料,节省了时间加大了容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九、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制作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课件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现授课灵活多变的方法和特点,利用PowerPoint具有功能强大、简单易用、修改方便等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制作课件过程中,首先,在透彻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出发,突出重点和难点。其次,课件制作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主动学**、培养素质和提高能力方面。在制作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文档,力求使每一张幻灯片的内容精练、简明扼要,使学生一目了然,比如可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将每一张幻灯片制作成多个文本框,重点和难点处添加特殊颜色和符号,可根据需要,将文本框的内容制作成动画效果,同时设置对象出现的时间和顺序,还可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基础上,经常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音像资料应用到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在更大的范围内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媒体学**环境。
十、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
大量的操练练**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
十一、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云集在这个空间中,他们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支援。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计算机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评价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这样利人又利己。
十二、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时代的发展,要求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求学校教育走在发展的最前端,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又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更新主要受教育观念的支配,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教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不过,我们不能盲目的使用信息技术,用它来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所以,客观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方法,才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转变的观念。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种适应飞跃式发展的教育教学的手段和工具,它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起到了任何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实践的深入、认识的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㈨ 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作

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使得各种资源更加丰富,教育渠道更加多种多样,教育方式更显得活泼和有效,真正实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及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将是众多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和关心的问题。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也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新课程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践必将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幼儿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为此,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研究,探讨信息技术如何服务于幼儿园科学、艺术、语言、健康和社会等领域课程。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幼儿保持卓有成效的高效率的学习和体验,以适应知识量飞速增长和知识更新速度日渐加快的局面,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素质,养成探索、求新、独立、求实的个性品质,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更新观念,加强硬件和教师现代信息素养建设,使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走入更为广阔的天地。设备和观念更新一起抓,硬件和软件建设同时上,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之两翼。因地制宜建设低成本高效益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将光纤引入我园,目前园里拥有教师、幼儿专用的计算机教室及大量的配套软件,建成了电子备课、课件制作室。园多功能机房的建立,教学设施的网络化,使得学习资源可相互检索,共同利用,使学习资源的使用超越地域的限制,实现学习资源共享;每班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备,使教师和幼儿学习的信息环境得到很好的改善和完备;教学软件的建设,使得教学资源库日渐丰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全园实现了公文上传下递、教案论文交流,教育教学课件、软件资料共享,教学管理网络化。我们注重教师观念的先导作用,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大胆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让大家了解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目前我园信息技术教育思想已深入人心。教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如果不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内容、目的,不熟练掌握现代媒体,不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环境,再现代化的技术也难以产生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努力培养一支掌握现代化技术,具备现代化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我园教师认识到学会驾驭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是自我成长的需要,因此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较高。我们着重考查教师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收集有关提高教育质量的资源。因此,我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教师定期学习(请计算机专业人员对全园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培训)等。聘请泸师附小计算机专家、获省级计算机检测员的周老师利用假期对全园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课件制作培训,提高了全园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信息理论素养。

㈩ 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给老师提出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也在随之提高,要与时代同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计算机网络教学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促使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电脑技术,一方面提高本身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知识面。

2、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作用是辅助教学,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揭示知识的形成及来龙去脉,让人感到生动、形象、真实(实况录像),便于学生接受。但在学校组织的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大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的播放时间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件成了讲课的主体,代替教师上课,而教师则成了辅助作用的旁观者,解说员,或成为电脑的操作者,本末倒置,夸大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3、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动静结合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更容易领悟知识,并且深入地领会其内含,最后得到升华,也就是所说的创新,但有些课件过分强调课件的修饰,什么动画、影像、图片一起上,重视了它的信息技术含量,而忽视知识的掌握上,过分情境化,喧宾夺主。

4、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多媒体的关键作用

多媒体技术把文本、图形、图象、动画、声音和视频集成处理,使信息更生动更丰富多彩。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应用在学科课堂教学当中,创设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率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