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果树种质资源收集的方法有哪些
种质资源收集时所选用的材料,有的为枝条,有的是种子,还有的是苗木,也可能是其它器官或繁殖体。这要根据种类和品种、收集时间和地点等因素而定。如果收集的材料为种子,则要求种子成熟、充实、饱满、具有高度的生活力;如果收集的材料为枝条,则要求采用长势中等、强壮的枝条,剪去枝条基部和顶部不充实的芽,并要用当地的砧木嫁接繁殖;如果是苗木等繁殖体,要附合其规律和质量等的要求,以保证收集的成功。
资源收集的数量,要根据树种生长习性和营养面积的大小,繁殖的难易,保存的数量来确定,为了对收集的材料进行选择、整理,收集的材料原则上应适当多些。
资源的收集工作必须有专人负责,并详细记载资源名称、收集地点和日期,收集人名称、苗木繁殖年月等项。在收集到种苗或材料后,应立刻进行检疫和消毒,防止霉烂和干枯。
(一)当地种质资源的收集
当地的优良品种或品系,对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很大的适应性,并有一些突出的优点(如抗性或耐性强等),这类资源较好收集,往往不存在鉴定或生态适应性等问题,只要采用适当的材料(夏芽、带根的压条、插条、萌蘖、休眠接穗等无性系或种子)就地保存即可。但在收集时要根据种质库的容量等条件选择有代表性的种质进行收集。
(二)野生种质资源的收集
为了获取一个属内全部的有利基因,必须收集这个属内每个种的野生植物单株,这些植物往往不能直接食用,但具有许多栽培品种缺乏的抗病、抗虫、抗旱、抗涝、抗寒等抗性遗传基因,多数可作砧木或作为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种质进行收集。
这类种质资源的收集时间以花期或果实成熟期为宜,因此期能对种质资源的花的类型,开花结果习性,果实经济性状等进行鉴定和收集标本。
收集这类种质时应注意某些特定性状、特别是经济性状和抗性。如早熟、矮化习性、抗病虫害性能以及耐不同土壤条件、耐寒及耐热能力等。收集区域应注重种类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中心和经常出现某些特异性状的地区,并尽量收集地理分布、生态分布比较广泛的野生群体,特别是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依然生存的植株。
(三)外地种质资源的收集
科学地引进外地种质资源,可以丰富本地的资源,是收集落叶果树种质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我国从国外引进的苹果、葡萄、核桃等现已在我国大面积栽培,并成为重要的果树树种。外地种质资源是指从国内外其它地区引入的果树种质资源,包括简单引种和驯化引种,这类种质资源的收集比较复杂,收集时要进行调查与生态对比分析,然后再确定是引入种子还是无性繁殖体,一般来讲,驯化引种必须收集种子,简单引种可引进接穗或无性繁殖材料。
1.外地种质资源收集前的考察和研究
外地种质资源在收集前,要对生态型、个别生态因子等进行考察和研究。因为同一生态的品种群,多数属于在相似的自然环境和栽培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在生育期、抗逆性和适应性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特点。总体上讲,同一生态地区、不同产地的品种或种在气候适应上具有较多的共性,相互进行种质收集比不同生态型地区间进行收集成功的可能性大。
个别生态因子的研究包括温度、日照、降水和湿度、土壤理化特性和其它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在“南树北移”或“北树南移”时,往往有某一种生态因子成为主导因子,如在“南树北移”时极端最低温度和冬季旬平均气温可能成为主要限制因子,在种质收集时一定要注意对此进行详细研究。
除对上述生态因子进行研究分析外,还应对收集品种的起源与分布、适应性相近品种在本地区的表现、前人收集实践的经验教训等进行研究。对一些抗性种质的收集,可以从病虫害经常发生的地区收集抗性类型。
2.外地种质的收集方法
(1)可通过调查收集,或通信邮寄进行,也可通过国内、国际间的学术访问、学术交流的机会收集,收集的数量不宜多(3—5株)。
(2)收集时一定要严格遵守检疫和编号登记制度,特别收集抗病虫种质时,千万不要把病、虫的繁殖体一同带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3)收集后的外地种质要进行中间繁殖,多点试验,再进行大规模推广。
(4)对生态适应型以外的种质收集,宜采用种子(大量)多代连续驯化和逐代迁移驯化法进行逐步收集。
2. 什么是植物的种质资源
种质(germplasm)是指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或体细胞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种质资源(germplasm:resources)是种质的载体,是植物育种的基础,只有拥有大量的种质资源才可能选育出优良的品种。。
3. 各国的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方法是什么
蔬菜种质资源搜集与保存是整个蔬菜种质资源工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广泛的收集与科学的保存,拥有相当数量的种质资源,才能更好地开展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利用。
蔬菜种质资源的搜集方式主要有:一是通过国家行政部门或主管科研单位组织相对应的地方部门或种质资源研究单位,采用行政的(政府部门有组织的)手段对各地的蔬菜主产区、育种中心地区,进行广泛的收集;二是通过科研协作的形式,根据征集的目的和要求,进行经常性的征集;三是有关部门或单位组织人员对蔬菜作物起源中心地区、沙漠和沿海等边远地区,进行野生、野生近缘种质资源的考察和搜集;四是通过各种方式的国际交流,进行国外引种工作。在上述种质资源的征集过程中,对征集工作有统一的要求,对征集来的种质资源填写统一的表格,并将征集到的种子(苗)上交主管单位(方智远、李锡香,2004)。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蔬菜种质资源的考察搜集工作。1920年始,苏联植物分类家瓦维洛夫(Н.И.Вавилов)组织考察队到60多个国家,进行了近200次考察,搜集到包括蔬菜在内的各种栽培植物15万份。由他创建的全苏植物栽培研究所到1985年共搜集保存农作物种质材料35万份左右,其中蔬菜(包括瓜、豆、块根类)种质材料6万份以上。美国从建国开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种质资源收集、研究、保存、利用的体制、机构和管理制度。美国原有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贫乏,19世纪中叶开始组织出国考察搜集栽培植物种质材料,现已拥有世界各地栽培植物种质材料43万份以上,其中包括马铃薯、菜豆、豌豆等多种蔬菜作物。日本原有的蔬菜资源有限,许多蔬菜从古代起陆续由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传入,近代则进一步搜集了世界各蔬菜起源地区的种质材料。除上述国家外,1974年成立的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在促进世界各国考察搜集和保存栽培植物种质材料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1974—1984年10年间建立并推动世界栽培植物种质搜集网搜集了各种栽培植物种质材料10万份以上(刘红,1990)。
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表1-4列出了世界各国代表性蔬菜种质资源搜集份数(含重复),包括长期保存和未获长期保存的种质。
表1-5列出了美国种质信息网络(GRIN)中常见的蔬菜种质份数(方智远、李锡香,2004)。
表1-6列出俄罗斯的情况。
表1-4 全世界代表性蔬菜的种资源质搜集份数
表1-5 美国GRIN数据库中主要蔬菜种质份数
表1-6 俄罗斯VIR收集保存的蔬菜种质资源
总的来说,俄罗斯收集和保存的豆类作物种质资源约有42000余份,包括15个属,160种。蔬菜和瓜类作物种质资源49000余份,包括282种。
中国对蔬菜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工作十分重视。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开展了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蔬菜地方品种的调查搜集工作。据1965年的不完全统计,共搜集到88种蔬菜1.73万份种子,但因“文化大革命”而几乎全部丢失。1979年,农业部和国家科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农作物品种资源补充征集的通知》,1980年开始再次进行补充调查征集,至1985年底,全国已征集蔬菜地方品种125种,16187份。并从1982年开始,由当时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牵头,组织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编写《全国蔬菜地方品种资源目录》。在全国蔬菜品种资源调查、征集基础上,吉林、天津、安徽、山东、江苏、四川、河南、陕西等省(市)先后编制了本省(市)蔬菜品种资源目录。甘肃、吉林、江西、四川、湖南等省编写出本省蔬菜品种志。1986年开始,国家把种质资源工作列入国家重点科研计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组织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蔬菜科研单位进一步进行了蔬菜种质资源的全面搜集、整理。并对云南省、西藏自治区、湖北神农架地区和海南省等地进行了蔬菜种质资源考察搜集,首次发现了一些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蔬菜植物新变种、新类型和野生近缘种。如1979—1980年对云南省13个地(州、市)的31个市、县进行了考察,共收集种质材料400余份,制蜡叶标本100余份。鉴定出国内外尚无报道的苦茄、西双版纳黄瓜、涮辣、大树辣、辣椒瓜和红茄等。考察查明了云南省辣椒、黄瓜和瓜类的种类、类型、品种及其分布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和生态环境。1981—198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参加了由该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主持组织的西藏作物品种考察队蔬菜考察组。共考察访问了39个县、市,搜集蔬菜种质材料655份,蔬菜种子285份(含根茎类),分属栽培蔬菜20个科60多个种,野生蔬菜种质资源23个科32个种,基本摸清了西藏自治区蔬菜种质资源的家底。其后,又于1986—1990年进行了神农架地区蔬菜种质资源考察,涉及鄂西和川东地区22个县(市、林区),收集蔬菜种质资源3497份,分属38个科159个种、亚种或变种。并对葱、蒜、菜豆、胡萝卜、辣椒、菠菜等蔬菜进行了重点考察,尤其对多种野生蔬菜进行了收集和研究(杜武峰、刘富中等,1991)。此后,在“九五”期间,四川、重庆等省(市)的蔬菜科研单位,还进行了三峡库区的蔬菜种质资源考察,收集到蔬菜种质资源959份,鉴定编目710份,初步筛选出25份优异种质资源(滕有德等,2002)。在此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继续组织全国有关科研单位收集保存主要蔬菜地方品种、国外种质和野生蔬菜种质,共计达2005份。“十五”期间,依托国家基础性工作项目“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国家基础性工作项目“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利用”等,繁殖入库有性繁殖蔬菜种质538份,无性繁殖和多年生蔬菜种质资源计70种776份。
国外引种也是搜集种质资源的一种重要途径。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通过多种途径由国外引进了大批蔬菜种质资源,据不完全统计迄今总计已引入20000余份。在引入的种质资源中,如芦笋、青花菜、结球莴苣、黄秋葵、菜蓟、辣根等,作为新、特、稀蔬菜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有效地丰富了国内栽培的蔬菜种类。又如番茄品种强力米寿、特罗皮克,西芹品种冬芹、夏芹,菜豆品种供给者、优胜者等从国外引入试种后表现优良,已直接用于生产;在直接引入的种质资源中,有的则是重要的育种材料,如抗烟草花叶病毒的番茄材料玛纳佩尔Tm-2,已用作亲本并育成了中蔬4号、西粉3号、苏抗9号等多个番茄优良新品种或一代杂种,成为生产上的主栽品种之一(尚庆茂等,1999)。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收集的蔬菜种质资源共35580份,涉及214个种(包括变种,除去库圃重复收集的种类)。进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的计31417份,涉及21个科70属132个种(变种)。其中以菜豆、豇豆、辣椒、番茄、茄子、萝卜、大白菜、白菜、叶用芥菜、黄瓜、南瓜居多。无性繁殖的水生蔬菜计1538份,分属11个科12个属28个种和3个变种。其他以营养器官繁殖的蔬菜如葱蒜类、薯芋类和多年生蔬菜种质资源776份,分属70个种(李锡香,2006)。
表1-7 中国入库保存的蔬菜种类和种质份数
表1-7 中国入库保存的蔬菜种类和种质份数(续)-1
入圃水生蔬菜
入圃水生蔬菜(续)-1
如上所述,经过广大蔬菜种质资源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基本上已把全国各地现存的较易收集保存的蔬菜种质进行了整理、繁殖入库和入圃。
关于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国内外都十分重视。目前,国际上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原地保存,就是在自然生态环境下,就地保存野生植物群落或农田中的栽培植物居群,任其自我繁殖更新,如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等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建立的黄石公园。近年来,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很快,日本天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有700多个,总面积560万km以上,占国土面积的15%以上,为亚洲第一;美国的天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10%左右;中国至1982年底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06个,面积39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0.4%,保护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李锡香,2004)。二是异地保存,是指将种子或植物体保存于该植物原产地以外的地方,主要形式有植物园、种质圃、种质库及试管苗库,还有超低温保存的营养体、花粉、细胞等等形式。
中国对蔬菜种质资源的保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低温种子库保存。国家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品种资源研究所建立了温度在-18℃的国家低温长期种子保存库和青海省的复份库,进行种子的长期保存,蔬菜种子也入库保存;在国家级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建立了温度在0℃左右的中期库,进行蔬菜种子的中期保存,并供国内外交流应用,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有条件的蔬菜(园艺)研究所(中心)也建有中期库。二是种质圃。主要保存不能用种子繁殖方式保存的水生蔬菜、营养繁殖蔬菜等。在水生蔬菜的保存方面,中国“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在湖北省武汉市蔬菜研究所建成,保存了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百余县的水生蔬菜种质资源1700余份(含重复),它们分属于14个科30个种或变种(孔庆东,2005)。在河北省廊坊市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建立了保存葱蒜类蔬菜、薯蓣类蔬菜、野生蔬菜和多年生蔬菜种质的“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圃”已保存了70余种蔬菜700余份种质。三是离体保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新建了一个25m的组培操作间及培养室,2个约30m的离体保存库,库温分别为1~3℃和16~18℃。对收集的大蒜、生姜、百合等种质进行了复份保存。还探讨了大蒜和百合种质资源的超低温保存技术,并获得了成功。大蒜茎尖液氮冻存后最高成活率可达100%,再生植株遗传性稳定。不同基因型大蒜种质茎尖的冻存后成活率有一定差异。大蒜分化芽冻存后最高成活率为50%。百合组培苗茎尖液氮冻存后最高成活率可达52.6%。相关技术已经用于有关种质的保存实践(张玉芹等,2004;王艳军等,2005;李锡香等,2006)。
4. 种质资源怎样进行收集
有目标地汇集种质资源,是资源研究工作内容之一。收集可以通过普查、专类收集、国内征集、国际交换等途径进行。收集后的种质资源要置于适当条件下保存。
引种是收集种质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一些国家长期坚持国外引种颇见成效。美国从1776年起即开展有组织的国外引种,仅1839~1979年就引入各种作物的种质资源43.8万余份。苏联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考察了50多个国家,获得各种作物的品种资源13万份。
收集的特点和范围
种质资源的收集具有广泛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以收集种质资源为目标的引种、与引入良种用于生产不尽相同。种质资源的收集,无论从目的或范围来说都更为广泛,着眼于为培育质量更高的新品种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收集的范围包括栽培品种中当前栽培和过去栽培的品种;地方品种,近缘野生种、野生种,以及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类型,杂交优系,芽变系等等。种质资源的收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为充分发掘有用的种质资源,提高收集的效果,要了解它的起源、传播及分布:预测生产和育种实践对种质资源的需求。
收集的方法
种质资源收集工作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了解情况,制定计划,避免盲目性。收集的过程中要按资源调查和引种的要求,填写调查项目记载表。对资源的名称、特性、产地、立地条件等详加记载,同时应摄影并采集标本。
果树种质资源可供收集的材料有接穗、插条;苗木,根蘖,以及种子等。不论收集苗木、枝条或种子,都必须保证纯正和具有正常的生活力。收集的时间应在一年当中适宜繁殖的时期进行。一般以冬季引入苗木或休眠枝条,经短期贮存后,春季进行栽植或高接。夏季引入接穗,由于气温高,包装及长途运输不便,芽接后影响成活。在自然条件发生特殊变化的年份,提供了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收集某些特殊类型的可能性。如在病害发生严重的年份收集抗病类型;在冬季严寒的年份收集抗寒类型等等。
收集后的工作
资源收集之后,要隔离繁殖,经观察若干年后才能入圃保存。从国外引入的种质资源,更要严格检疫,经检疫后再进行隔离试种或高接观察,防止危险病虫传入蔓延。
种质资源的登记
引入种质资源的编号、登记工作十分重要。编号应按统一规定。中国习惯于采用引入年份加引入顺序的编号方法。美国从1898年起对从国外引入的各种作物,不分种类统一编植物引种号(Plant Introction Number),简称P.I.Nu.编号。日本采用永久编号法,不同作物按种类编号,以六位数字表示;科、属、种各用两位数表示。同一作物按品种编号,也采用六位数字,前两位数代表从何处引入,后四位数为品种编号。从保存名单的编号上,就可以看出该资源材料的分类地位和引入地区。除编号之外,还要在特制的资源引种卡片上进行登记,记载资源的编号、收集途径和时间、检疫情况、繁殖及保存情况等有关内容。欧、美许多国家早已采用电脑贮存资料,80年代以来,中国发展也很快,电脑存贮,便于查询、利用和交流。
5. 什么是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系由亲代遗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它是培育新品种的物质基础。有了理想的种质资源,才能利用新技术培育出新的品种。种质资源还为物种的起源、进化等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依据。种质资源包括3个主要内容:(1)栽培植物种质资源 。地区的地方品种,包括古老的农家品种和本地改良品种以及来自起源中心的许多原始品种。农家品种经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深刻反映了某一地区的环境特点,对其土壤、气候具有顽强的抗性和耐性。来自起源中心的许多原始品种,含有种质的多样性,可从中筛选出一些特殊种质转育到需要改良的品种中去。(2)野生植物种质资源 。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是人类巨大的自然财富。所有栽培植物,均源于野生植物或从野生植物中筛选出的特殊种质经杂交育种而成。野生植物具有栽培品种少有的一些重要种质资源,如对某些病虫害、不利气候、土壤条件的抗性种质。野生植物特别是与现有栽培植物近缘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重要的物质基础。(3)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 。通过人工诱变产生的各种突变体。远缘杂交创造的各种新类型,是选育新品种和进行理论研究的珍贵资源材料,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摘编自《中国资源科学网络全书》)
6. 怎么对抗病种质资源进行收集和保存
抗病种质资源可通过到原产地考察搜集交换引种等多种途径获得苏联学者瓦维洛夫(N.T.Vavilov)在对植物种质资源的系统考察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并认为在作物的起源中心(origincenter)存在大量有价值的变异茹可夫斯基进一步提出,植物与病原物共同起源中心存在丰富的抗病类型栽培植物的野生近缘种类是抗病基因的主要携带者西南亚印度次大陆地中海沿岸和非洲东北部是小麦种质资源收集的重点地区抗晚疫病的马铃薯抗源多来自墨西哥中部;玉米的抗源来自墨西哥秘鲁等中南美洲国家;高粱病害抗源主要来自西非苏丹埃塞俄比亚;烟草抗霜霉病的材料多来自外高加索;水稻抗病原始材料来自中国南部爪哇和印度等地此外,在植物病害长期流行地区,寄主经常受到病原物侵染,适应淘汰选择的机会多,抗病类型也较多
由于全球生态条件的变化和农作物改良品种的单一化栽培,致使许多野生种质资源和原始地方品种趋于消失,因而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先后开展了大规模的种质资源系统考察和收集活动世界各国收集保存的各类种质资源估计有610万份,保存最多的国家是美国(41万份)俄罗斯(37万份)和中国(36万份)
我国曾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品种征集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共征集到大田作物近53种,品种材料约20万份,蔬菜88种,1.73万份第二次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共征集到60多种作物,整理出11万份材料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还先后组织了多次重点地区和重点作物的考察,收集到各种作物栽培种野生种的种子和标本近5万份,发现了一批新种亚种或变种
收集和征集得到的种质材料,要准确地进行记载,主要记载项目包括名称原产地征集地点和日期原产地的自然特点生产条件和栽培要点,材料主要特性等对种质材料要及时进行整理归类,登记编号,妥善保存
保存方式有原地保存和异地保存野生种质资源多在原来的生态条件下就地保存,必要时可建立自然保护区或自然公园等机构异地保存是在原产地以外的地区进行集中保存,可委托种质库(包括长期库中期库短期库)种质园植物园等实施具体保存方法可依据种质特性,实行种植保存贮藏保存或试管培养保存等
世界着名种质资源保存和研究中心有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美国农业部国家种子贮藏研究室(NSSL)美国农业部植物遗传和种质资源研究所原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VIP)意大利农业部研究所种质研究室前南斯拉夫玉米研究所国际半干旱热带地区作物研究所(ICRISAT)日本农林省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印度农业研究所等另外,设在罗马的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IBPGR)还组织了国际基因库网络
197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了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先后设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还建立了现代化的国家长期种子库,有计划进行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整理和研究工作
我国保存有大量农作物种质资源以水稻为例,全国约有栽培稻种质资源6万份左右全国已作过抗病性鉴定的栽培稻种共119400份次,野生稻7512份次已鉴定的栽培稻中有地方种质资源93942份次,从国外引入的种质资源22603份次,杂交稻三系资源2855份次野生稻中以普通野生稻最多,药用野生稻次之,还有疣粒野生稻小粒野生稻长雄蕊野生稻以及其他16种野生稻
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近缘野生大豆资源非常丰富,我国保存有不同进化类型的野生大豆种质资源5000余份,是世界上保存野生大豆种质资源最多的国家野生大豆具有多节多荚多粒多分枝高蛋白抗病虫等许多栽培大豆缺乏的优良基因,是改良栽培大豆的重要基因源
为了高效利用种质资源,Frankel(1984)提出了核心种质(coregermplasm,corecorllection)的概念,企图用最少的种质资源样品,最大程度地代表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这一概念已获得普遍认同,许多国家已致力于核心种质构建我国在各项重要科研计划中,均已立项支持开展农作物核心种质构建和重要新基因发掘与有效利用
7.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创新的途径
单倍体的诱导和利用
体细胞遗传变异的利用
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
植物基因工程
8. 园艺植物育种途径有哪些如何区别地选择
育种途径:
杂交育种 利用杂交优势
诱变育种 用辐射 零重力等诱导植物发生变异 再从中选择有用的变异培养
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 利用秋水仙素将花粉等直接染色体加倍,直接得到纯和的个体,加速育种进程
基因工程育种,改变、剪切,增加,特定的基因,从而改良物种。增加也就是所谓的转基因。
本地种质资源;外地种质资源;野生植物资源;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
9. 植物种质资源究竟是研究什么的主要工作有哪些谢谢
主要工作:
资源植物的种类、分布、分类、化学成分;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等等。
10. 植物种质资源是什么
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种质系指农作物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它往往存在于特定品种之中。如古老的地方品种、新培育的推广品种、重要的遗传材料以及野生近缘植物,都属于种质资源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