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源与生态环境讲了些什么呢
自然资源无节制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产生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的直接原因。由于人口剧增,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人类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向大自然索取;自然资源基础的削弱,使下一代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挑战。世界银行1992年发表的一份报告表明:1990~2030年,世界人口将增加37亿,达到85亿。因此,粮食产量需要翻番。全球的工业产出和能源使用量很可能增长2倍,而发展中国家增长更多,将增长5倍。伴随这种发展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破坏。这些环境生态问题基本上是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
全球沙漠化
全世界已有99个国家受到沙漠化的危害,沙漠化造成的全球性损失估计每年高达420亿美元。其中受沙漠化损失最大的是亚洲,每年损失达210亿美元;其次是非洲,为90亿美元;美洲为80亿美元;大洋洲为30亿美元;欧洲为10亿美元。可怕的是沙漠化还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
森林在呻吟
虽然今天热带雨林只覆盖了全球面积的7%,但一半的生物物种栖息生长于此。从现在热带森林消失的速度看,不久的将来,将有百万个品种陆续消失。非洲撒哈拉地区是全球有名的干旱带,生态结构十分脆弱,而当地毁林与造林之比为29∶1,生态主体系统的破坏,正是整个撒哈拉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重要原因。
不言而喻,森林的破坏可以使自然灾害在更大范围内频繁发生。在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地区,森林被砍伐,使陡峭的坡地上没有保护的表土加速被侵蚀,水库淤塞,并引起下游洪水泛滥。近几年来,孟加拉国、印度、苏丹、泰国以及我国相继发生的严重水灾,都与森林滥伐有关。水灾给灾区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森林锐减引起气候恶化,干旱加剧,土地退化,粮食减产,全球气候变暖。
水污染
水污染一方面造成淡水供应枯竭,另一方面直接威胁着成千上万人的健康和生命。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万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泊,污染了55000亿立方米的淡水。换句话说,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被污染了。水污染造成的饮水危机正席卷着全球,发展中国家约3/5的人很难获得安全饮用水。被污染的饮用水导致每年成百万人丧生和10亿以上的人口患某些疾病,如伤寒和霍乱是通过带菌的饮用水传染的。
空气污染
工业排放,特别是与矿产资源冶炼有关的工业排放,如燃煤汽油等使空气中有害物浓度急剧增加,使得许多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更加恶化,威胁着千百万人的健康。酸雨降落的势头有增无减,南极臭氧空洞的范围仍在扩大。
全球变暖
温室气体的排放源遍布全世界。矿物燃料的燃烧、砍伐森林等人类活动,造成了空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加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逐年上升,从而使地球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地球升温,从而改变气候。
气象学家们担心全球变暖将使阿尔卑斯山的积雪全部消融。专家们警告说,如果气温继续升高,再过几十年,阿尔卑斯山将不再有积雪。由于气候变暖,生长在阿尔卑斯山的一些植物群正以每年大约0.9144米的速度向山顶退移,如果到了无处迁移之时,这些植物就可能面临灭绝。科学家们还指出了今后50年中由于全球变暖的影响可能产生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以下方面:如海平面升高,海洋风暴,热带风暴和土壤干燥,大气降水分布的变化,陆上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生物种灭绝等。
2. 关于生态环境知识
所谓生态环境问题,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1)我国有占国土65写的山区、9.7%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又因开发利用不当,有34.26%的耕地出现程度不同的水土流失。
(2)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害、成灾面积不断扩大。
(3)森林资源出现危机,森林覆盖率低下,用材林面积缩小,采伐量远远超过生长量,森林质量下降。
(4)草原长期放牧,重用轻养,每年退化133万平方米,累计退化已达8667万平方米,占可利用面积的1/3。
(5)荒漠化日益严重,每年新增沙化土地面积,从20世纪50一70年代的1560平方公里,增加到70一80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90年代以后的2460平方公里,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已达到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
(6)水污染严重,2000年时,有73%的城市河段不适于作为饮用水,42%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全国七大水系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各大淡水湖泊和近海海域因富营养化而出现赤潮灾害。
(7)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地区间资源承载能力差异甚大,处于人口负荷过重的临界状态。
(8)大气污染严重,1996年时主要大城市中的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碳含量已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的2倍,酸雨区面积已超过国土面积的29%;废渣排放增加,垃圾包围城市。
(9)农林环境污染正由点到面向全国蔓延,40%的乡镇企业成为最大的污染源,全国被污染的农田已达10万平方公里,经济发展的成效正在被抵消。
(10)生态环境破坏造成巨额经济损失,恶性循环事故迭起,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生态赤字"每年达到860亿元。
3. 环境资源是哪些
环境资源是指来源于环境的有社会价值的物料、服务或信息,包括人们在周围环境找到的任何有用的东西。
来自于动植物的食物,用于烹饪、取暖和建筑用的木材以及金属、煤炭和石油等都是环境资源,即使是清洁的土地、空气和水也是环境资源,它们具有吸收社会废物的能力。
太阳辐射的热量、湖泊、河流和海洋中的交通运输和娱乐、一种美的景致或一个新物种的发现均是环境资源。
4. 浙江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日益加剧的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地质灾害频发等问题正在成为影响浙江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并将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构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杭州湾两岸的杭、嘉、湖、甬、绍、舟地区人口占浙江的50.7%,国土面积占浙江的44.7%,而其GDP却占浙江的72.4%左右,人均GDP是全省平均的1.42倍,全国平均的3倍。但是,这一地区也正在饱受水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的侵扰。例如,杭嘉湖平原地区86.5%以上的地表水为不能饮用的Ⅲ—劣V类水,45.5%以上属V类和劣V类水。宁绍平原的姚江、甬江的主要河段水质也为Ⅳ—劣V类水。
污水灌溉农田,成为农产品的一个污染源。“污水围城”,不仅成为滋养传染病的隐藏土壤,也迫使生活和工业用水依靠地下水源,从而导致对地下水无序、无度、过量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发生严重沉降。截至2002年,嘉兴城区均在400mm沉降范围内,最大累计沉降量达到841.6mm。地面累计沉降量超过200mm的面积为803km2,超过100mm的面积在2500km2以上,涵盖嘉兴全市和湖州、杭州部分地区,以致与苏州、上海沉降区相连,形成一个特大型漏斗,给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目前,许多地区的地面年沉降速率仍在20mm以上,桐乡屠甸镇、平湖城关镇等地的年沉降速率超过50mm,以宁波城区为中心的地面沉降面积约175km2。2002年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484.6mm,大于100mm的面积达16km2。严重的地面沉降,使洪涝灾害加重,地面高程失真,农田渍害、水体污染加剧,土地毁损,对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造成了严重影响,已成为阻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地质灾害,并因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浙江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2004m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00m3),且时空分布很不平衡,80%的水资源分布在山区,而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平原和滨海地区不到20%。全省有36个市县严重缺水,21个市县动态缺水。全省无灌溉条件的旱地27×104hm2,严重缺水的低产田34×104hm2,仅有简陋水利设施的后备耕地资源13×104hm2,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困扰浙江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浙江海域广阔,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其中舟山群岛由1000余个大小岛屿组成,具有丰富的“港、渔、景”资源,但至今尚未得到合理开发与充分利用。“舟山发展水为先”,其关键在于淡水资源紧缺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浙江的水土流失和突发性地质灾害问题日益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9×104km2,其中中度以上侵蚀面积约占50%,特别是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面积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增加了1倍以上。城乡建设、矿山开采、林木采伐、陡坡开垦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还在增加。浙西和浙南山地丘陵地区滑坡、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造成严重危害,仅1996年至2002年,突发性地质灾害就造成23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6亿元。目前全省还有2300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处于不稳定状态,许多村庄和乡镇正遭受滑坡危体的威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势必更加尖锐地凸现出来,尤其是2003年春在我国出现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使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5. 生态环境材料包括哪些
生态环境材料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良好的环境协调性是指资源、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再生循环利用率高。生态环境材料是人类主动考虑材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开发的材料,是充分考虑人类、社会、自然三者相互关系的前提下提出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环境材料主要有:纯天然材料、仿生物材料、环境兼容性包装材料、环境兼容性涂层材料、环境降解材料以及环境工程材料等各类生态环境材料。
6. 黔中地区的生态环境
大部分地区属云贵高原的喀斯特丘陵地貌,可利用土地资源较少。
水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地处山区,空气流动性较弱,大气环境质量一般,二氧化硫排放超过大气环境容量较为严重。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好,除中心城市外,基本不存在水污染超载问题。大部分地区处在石漠化敏感地区,生态系统较为脆弱,需要保护部分山区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重要生态功能。 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黔中经济区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确定的重点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核心、延及周边的经济区域。范围包括贵州省贵阳市及遵义市红花岗区、汇川区、遵义县、绥阳县、仁怀市,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县,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织金县,黔东南州凯里市、麻江县,黔南州都匀市、福泉市、贵定县、瓮安县、长顺县、龙里县、惠水县,共计 33 个县(市、区)。区域国土面积 53802 平方公里,占贵州省的 31%;2011 年常住人口1571 万,占贵州省的 45%。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编制,是指导黔中经济区未来一个时期发展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规划期为 2012—2020 年。
7. 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资料
保护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的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保护环境其内容主要有:
(1)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
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4)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污染物排放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的自净力;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有些经过治理的地方又出现反复,城镇生活污染比重明显增加;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副产品有害残留物超标,影响人体健康和产品出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等等。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是持续发展还是自我毁灭。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否则,日益恶化的环境将使我们在其他领域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因此,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我们应该保护环境,否则人类会加速灭亡!
8. 生态环境有哪些
动植物,空气,水,土壤、气候等等一切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 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因此,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我国环境保护法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正是基于生态环境与生 活环境的这一密切关系。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 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 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 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生存影响很大。它的主要形式有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类型。在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沙漠地区的荒漠化、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9. 请帮我下载龙源期刊网的一片资料,谢谢,邮箱[email protected] 名字是:大方县生态旅游资源潜力与开发建议
大方县生态旅游资源潜力与开发建议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都会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观光,这为旅游业的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旅游业的兴起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因此,各地对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较高,都在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优势,打造旅游精品。在各类旅游中,生态旅游成了旅游的主流。大方县作为贵州西北部一个脱贫县,也在积极的发展生态旅游业,但由于本县经济落后,生态旅游资源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旅游体系。
1.生态旅游资源现状
大方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景区景点独具特色,有原始森林风光,有人工形成的高原湖泊,有天然形成的溶洞等。主要生态旅游资源有:
1.1天然花园百里杜鹃
百里杜鹃是大方县和黔西县交界处的一片罕见的杜鹃花林带,因其面积一百多平方公里,花区环行路线约一百公里而被称为“百里杜鹃”,它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天然大花园,于1993年被命名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花区杜鹃花品种繁多,色彩丰富,花形多变。百里杜鹃面积之大、品种之多已响誉省内外,每年花季都有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1.2原始次生森林油杉河风光
油杉河位于大方县东北部雨冲乡和星宿乡,总体规划面积约4747公顷。油杉河主体森林类型是黔中山原西部常绿落叶阔叶林,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现在植被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次生林。其地文资源有悬崖峭壁、峡谷、奇峰与像形山石、洞穴,水文资源有河流水景、瀑布跌水,生物资源有森林景观、奇花异草、珍稀植物,天象资源有雨凇、雪景、云雾景、朝晖、夕阳。
1.3人工高原湖泊水西湖
由于洪家渡水电站的建成蓄水,大方县与黔西县、织金县的交界处六圭河水位上升而形成水域面积宽广的人工湖泊水西湖,其绵延百余里。泛舟绿波之上,可见湖水清澈透明。极目远望,山青水秀,山水相映,湖中有孤岛,湖边有浅滩。
1.4天然而成的独特溶洞九洞天
九洞天位于大方县与纳雍县交界处,它是伏流、洞穴和地表景观综合构成的溶洞景观。其洞中有河,洞中有天,一洞一水一天形成一洞天,整个景区有九洞九水九天,故称之为九洞天。
1.5幽静闲逸的移山湖
移山湖位于大方县黄泥塘镇,与百里杜鹃所在普底乡紧紧相依。无风时湖面平如镜,微风吹来时绿波片片。湖中有山,山上有树,湖面上小船荡漾,树林中鸟声悠扬。游客可于湖岸垂钓,可在林中闲玩。
2.发展生态旅游的制约因素
大方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缓慢,游客少,生态旅游资源没有充分开发出来,主要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制约本县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2.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建设资金不足
生态旅游业是一项投入大、效益较长的产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建设资金短缺是制约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主要因素。大方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较落后,对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甚少,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
2.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与生态旅游的要求甚远
第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差。大方县公路虽然四通八达,但路面不平,质量较差。第二是食宿设施落后。大方县星级酒店极少,现有酒店、招待所标准低、条件差、数量少,不能满足大批量的游客。第三是景区景点服务设施如公厕、商业网点等也尚缺。
2.3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将本县生态旅游亮点推向市场
有了很好很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但不加以宣传,不把它推向全国、推向世界,那仅仅只是一项资源,不能发挥其效益。大方县生态旅游资源有很多亮点,但宣传力度不够,制约着生态旅游的发展。
2.4生态旅游管理水平低,缺乏专业全面的导游人员
大方县生态旅游起步较晚,因百里杜鹃响誉省内外,近几年才有游客慕名而来,才开展季节性的生态旅游,因此,生态旅游经营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专业全面的导游缺乏。
2.5主要景区区位条件略差
大方县生态旅游主要景区都在县域边上。百里杜鹃位于与黔西县交界处,黔西县境内也有部分;油杉河位于与金沙县交界处;九洞天位于与纳雍县交界处;水西湖位于与黔西县、织金县交界处。这些景区离县城较远,区位条件略差。
3.开发生态旅游资源需要考虑的问题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能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却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压力。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3.1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生态旅游的开发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旅游资源的利用与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必然对环境造成各种污染,对资源产生破坏作用。因此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生态环境,要尽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形态,尽可能不破坏生态环境。
3.2客源问题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充分考虑客源问题。生态旅游客源受到本地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宣传力度等多方面影响。对某一景区定位要具有一定的特色,吸引不同层次的游客。应将生态旅游与增长游客知识、提高游客环保意识相结合,使游客游有所乐、游有所获从而增加客源。
3.3游客安全问题
生态旅游以欣赏自然风光为主,都是在野外活动。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游客的安全问题是生态旅游的一个大问题。越是人迹罕见的地方越易看到佳景,既要尽量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又要保证游客的人身安全。
3.4旅游线路设计及各景区关联问题
旅游线路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同游客的需求和各景区之间的关联性,设计出多条游线。在各景区之间的线路上,要考虑景点的浏览时间和景区间行车时间,再设计旅游线路。
4.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及建议
4.1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协调发展
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把生态旅游的规划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各景区景点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形成完美的景区景点网络体系。对旅游线路的规划,陆路可以开辟“水西湖—移山湖—百里杜鹃—油杉河—九洞天”游线、水路可以开辟“水西湖—九洞天”游线。景区内的建设也要科学规划,尽量减少建设对环境的破坏和对景观的不良影响。
4.2定位好景区特色,打造出精品亮点
各景区有各景区的特点、有各景区独特之处和亮丽之处。全县的生态旅游总体定位上要标准高、起点高,其次各景区的定位要充分突出其特别之处。应利用百里杜鹃知名度高这一特点打造出大方县生态旅游精品。使游客因精品而来,来非仅游精品,在整个旅游过程中能观花、游洞、赏原始风光。
4.3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发展旅游服务业
针对本县公路质量差的状况,首先应优先改善县城通往各景区的主干公路,其次应改善景区与景区之间的公路,再次是改善景区内的旅游道路。在解决交通基础设施质量问题的同时,也要逐步培植和发展旅馆餐馆等与旅游相关的服务行业。
4.4大力培养生态旅游人力资源
生态旅游对管理者和导游的要求比较高,不但要求有全面的知识修养,还要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要求能翻译外语接待外宾,大方县缺乏这样的管理者和导游。对此,一方面要引进和培育知识全面的生态旅游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训导游。
4.5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本县生态旅游知名度
应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本县生态旅游的亮点,让世人知道大方县这片土地上还有这么美好的景色。同时可以和各地旅行社建立联系,通过旅行社进行宣传,从而提高本县生态旅游知名度。
4.6多方筹措生态旅游开发建设资金
生态旅游开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应广泛开辟投资渠道,积极筹措建设资金。资金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一是国家、省地拨款;二是外资投资和国内大型企业投资;三是争取国际国内银行贷款;四是自筹资金,边开发边经营。■
10. 关于生态环境的信息有哪些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大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使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但是,应当清醒认识到,中国的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遏制,生态环境问题仍很严重,主要表现在:
(1) 自然环境先天不足
中国土地总量虽然较大,土地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有0.8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山地、高原、丘陵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27%,所构成的复杂地形地质条件,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外营力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地质新构造运动较活跃,山崩、滑坡、泥石流危害严重。同时,还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演变迅速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如沙漠、戈壁、冰川、永久冻土及石山、裸地等面积就占国土面积的28%,此外还有沼泽、滩涂、荒漠、荒山等利用难度大的土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季风气候显着,雨热同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中国降水量地区有效期异和年内、年际变化大,导致全国范围内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中国暴雨强度大、分布广,是易造成洪涝、水土流失乃至泥石流、山崩、塌方、滑坡的重要在原因。在中国独特的地质地貌基底上,一旦植被破坏,水热优势则立即会转化为强烈的破坏力量。
(2) 水土流失仍很严重
据国务院公布的遥感调查结果,1989年底中国轻度以上的土壤侵蚀面积为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蚀面积179万km2,风蚀面积188 km2,全国平均每年因人为活动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km2,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亿吨,占世界年流失量的19.2%,其中有33亿吨是耕地土壤。随着地表沃土的流失,带走了大量的有机质和碳、磷、钾养分,土层越来越薄,直接导致土壤肥力降低,耕地面积减少。建国以来因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已达4000千多万亩。经过建国50年来的治理,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好转,但总体上中国水土流失仍然严重的形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80年代末到1997年底,中国七大江河治理水土流失仍然严重的形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80年代末到1997年底,中国七大江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共12.49万km2,只占七大江河水土流失面积的7.76%。
(3) 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生态环境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其中风蚀荒漠化160.7万km2,水蚀荒漠化20.5万km2,冰融荒漠化36.3万km2,土壤盐渍化23.3万km2,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有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涉及18个省(区、市)470个县(旗、市),形成万里风沙线。中国荒漠化不但影响范围大,类型多,而且程度严重。据综合评价,中国轻度荒漠化为95.1万km2,中度64.1万km2,重度103.0万km2,分别占荒漠化总面积的36.3%,24.4%和39.3%。该程度类型构成比例与全球相应的41.3%、56.5%和2.2%的构成比例相比,重度荒漠化治理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并未得到有效控制,总体面积仍在扩大,且呈愈演愈劣的趋势,荒漠化扩展速度由50年代的每年1560 km2,增至70年代的2100 km2和80年代的2460 km2,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据卫星遥感监测,从1983年到1995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地面积扩大了近1倍,共净增17.4万km2。
(4)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降水资源总量约6亿吨,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7115亿m3,扣除重复计算量,中国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 m3。按水资源总量考虑,中国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各国1997年排名中仅列第121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国际上认为人均水资源量2000 m3,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水资源量1000 m3。为人类生存起码条件,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中国有15个省(市、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有7个省(市、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生存地起码条件。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为1700 m3,水资源紧缺的形势将更加严重。而且中国水资源量地区分布严重不协调,东南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2.2 %,西北水量仅占17.7%。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缺水高峰将在2020年至2030年出现,据估计中国将缺水2000亿m3,预计中国最大国发经济需水量约为7600亿m3。此外,城市缺水也相当严重,据1995年建设部的调查分析结果,1993年统计的5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333座缺水,其中49个是由于水源缺乏,19个是由于污染导致可利用水资源紧缺。
(5) 森林覆盖率低,增长缓慢
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中国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均。中国森林面积为134万km2,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的森林面积只占全国森林面积17.96%,华北和西北地区森林则更少。目前中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3.92%(按郁闭度0.3计),为世界平均覆盖率的60.5%,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仅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6和1/8,位于世界120位。广大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片森林退化,覆盖率还不到1%。虽然中国每年都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但由于成活率低,加上管理水平、乱砍滥伐等问题,森林覆盖率增长缓慢,从1993年到1996年一直是13.92%,某些局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不断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几十年来一直呈降低趋势,占长江流域上游面积56%的四川省,覆盖率有50年代的20%下降到80年代的13%;三峡库区从50年代到80年代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据清查,1975年中国天然林面积为98.17万 km2,到1985年面积降为86.75万km2,平均每年减少1.14万km2。即使按照《全国生态环境规划(林业部分)》实现封山植树、退耕还林,禁止乱砍滥伐等破坏森林人为活动,到2050年实现宜林地全部绿化,中国森林覆盖率也才达到26%。(6)生物多样性减少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丰富程度占世界第9位。中国的野生动物和植物分别占世界总数的9.8%和9.9%,中国陆地森林生态系统有16大类和185类,区系丰富,生态类型多,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中国陆地的野生动、植物有80%以上物种在森林中生存。然而由于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破坏,致使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地日益缩小,加上人为乱捕滥猎,导致物种数量减少和濒临灭绝。据有关资料,中国有15%-20%的物种处于濒危和受威胁状态,包括4600多种高等植物和400多种野生动物。近几十年已绝迹的高等植物就有200多种,野生动物有10余种,还有20多种濒临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