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里可以练习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历年真题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公共科,人力资源管理(四级),主力人力资源师(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一级)。其实最主要还是的掌握方法,掌握做题的方法,技巧。举一反三,针对一个知识点,通过适当的做题;做题的话选择软件上学吧“人力资源管理师”题库就可以了; 一个个考点的击破,总结学习方法。
2. 如何在人力资源工作中有效运用心理测验以及作用评估
一、心理测验在人力资源工作中的有效应用
虽然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但任何一个用人单位在现今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都不可能用“日久”的方法来识别急需或重要的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从最初单纯靠对人的主观判断做决定,到请来“心理测验”这位现代“伯乐”做辅助,其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实际上,除了招聘,在人力资源其它5大模块的工作:培训、薪酬福利、员工绩效、员工关系中,心理测量也有着广泛的运用,针对实际情况,笔者总结归纳后,对心理测验的用途做了如下分类:
(一)员工招聘选拔的测试工具
3. 作为一名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来说, 是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 还是选择管理着心理资本开发与培养更适合,
如果是我我会选择管理者心理资本开发与培养 有了好的管理心理学的知识才能够有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但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心理方面,还包括了很多的方面:如如何安排人们去执行他们擅长的任务等等...... 后者包括的方面多与前者
4. 人力资源测评的心理测试方法有哪些如何有效地运用心理测试
人力资源测评中,主要是招聘和培训需要用到心理测量,有些绩效考核中要可能用到。
招聘中心理测量主要的方法:问卷法(也就是笔试)。其次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都有用到心理学知识。
培训和绩效考核能运用心理测量的并不多,主要就是一些测慌的技术性处理。
5. 企业怎么对员工进行心里测试一般要多久怎样在后台处理信息
摘要 伴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要求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高标准,掌握的知识多少和技能高低,已经不再是判断员工水平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了。不少人力资源管理者开始寻找那些和企业文化在心理上匹配的员工,而求职者个人的气质、情绪和个性特点等综合素质,就成了企业重点考察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测试开始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大明星”。
6. 人力资源测评方法都有哪些包括心理、个性、职业的
企业经常使用的人力资源测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素质测评;二是绩效测评。两类测评内容所采用的测评方法是不同的。
一.素质测评方法:
1、IQ测试、能力测试方法
用于测试智力水平与智力结构。高智力者出现高绩效的期望较高。另外,智力水平相近的人,其智力结构可能是不同的。在语言、数学、理解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企业中,从事管理、财务、营销、工程、设计等不同工作的人对智力水平和结构的要求是不同的。
工具有: Wechsler量表、瑞文量表、DAT表等。
最常用的是DAT(分化能力方向量表),它从语言、理解、数学、抽象、空间、机械等方面检测人的智力水平和结构。
2、人格测试方法
人格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特殊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同工作绩效、工作方式、习惯有关。影响着对事物的理解(是乐观还是悲观等)、处理事物的方式(是谨慎还是冒险,果断还是优柔寡断等);沟通方式(敏感还是麻木)、和表现方式(稳定还是激烈、乐群还是独立)。
工具有:MMPI、16PF、CPI、MBTI等。
16PF 首先由Cartel发明,他使用统计分析方法,经过大量计算,发现可以用16个因素描述所有人格。16PF方法主要通过测量人格在16个人格因素维度上的表现,从而对人格结构进行描述,
DISC人格测验,把人分成四大类:支配、交际、稳妥、服从。每类又分成6个亚类型,分类的同时,对每种人的特性、团队价值、适宜的工作环境等给以说明。
3、职业兴趣测试方法
大量研究揭示,人的工作生活兴趣可以从三大基本要素分类:以人为中心、以概念为中心和以材料为中心。而社会上所有的职业也是以这三要素展开。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中,希望实现工作核心要素与人的兴趣之间的最佳匹配。
工具有:Strong & Campbell 职业兴趣测验、Holland 量表。它们把职业分成:社交、艺术、研究、技能、事务、经营。职业兴趣测试成为了人事选拔、安置的重要依据。
4、动机测试方法
动机指由特定需求引起,欲满足该种需求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愿望。动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一般生活动机,指人们在广泛的生活领域具有普遍性的需求导致的动机。主要理论有:Maslaw需要层次理论、Herzberg保健-激励理论、Alderfar的ERG(存在-关系-成长)理论。以此分析人的基本需求。
第二类是:工作动机,指驱使人们工作的原因。主要理论是Mcclelland的三重要素理论,即: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亲和动机。
动机是相当复杂的心理现象,也是人事管理中经常需要考察的内容。管理者希望能够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入手的基本途径就是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动机。
二.绩效测评方法
1 图表打分法GRSM(Graphic Rating Scale Method)
GRSM是测评领域中最简单、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测评方法。
方法是:在图表中列出一系列测评目,如工作质量、数量、可靠性等指标维度;在评分栏中列出得分类别,从不合格到杰出表现分成几大档次。由上一级管理者为所属下属确定适合的得分,最后把各分项指标的得分加以汇总,得出总和。
这一测评方法有很多种变形,比如通过对指标项的细化,可以用来测评具体某一职位人员的表现。指标的维度来源于被测对象所在职位的职位说明书 (Job description),从中选取与该职位最为密切相关的关键职能领域(KFA: Key Functional Area),再进行总结分析出关键绩效指标(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然后为各指标项标明重要程度,即权重。
2 排序法ARM(Alternation Ranking Method)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有针对性地在某一指标项维度上对多个被测对象进行评价。该方法首先列出所有待测人员,主测人员先从中选出相对的最优者和最劣者,然后再在剩下的人员中选出相对最优和最差者,如此循环递进,最后可以得出一个人员序列表,该表反映了所有人员在此指标项上的相对优劣情况。
3 交叉对比法PCM (Paired Comparison Method)
此方法也是针对性地在某一指标项维度上进行测评。但这种方法比ARM的精确度更高。方法:把所有待测评人员填入一列表分别作为横向表头和竖向表头,再对任何可能的对子进行比较,把对比的结果填入两者在表中的交叉格内。
这种方法也有不同的变形形式:
一种是离散值法,即给两者比较相对优秀者记1分,给相对较劣者记0分,然后归纳各人的得分总和,得分‘1’次数较多者为优;
另一种方法是连续值法,即对于优秀者记n分(0
4 强制区分法FDM(Forced Distribution Method)
预先设定得分档次,并且为各评分档确定人员比例。比如:
15% 杰出者;
20% 优秀者;
30% 良好者;
20% 及格者;
15% 不合格;
由测评者按照预先控制的比例,把待测评人员分别归入相应的类别。
5 关键事件法CIM(Critical Incident Method)
由上级主管者纪录员工平时工作中的关键事件:一种是做的特别好的,一种是做的不好的。在预定的时间,通常是半年或一年之后,利用积累的纪录,由主管者与被测评者讨论相关事件,为测评提供依据。
CIM一般用来辅助支持其他测评方法的实现,由如下优点:
1>提供了详细的资料,用以辅助测评,能为测评结果提供解释。
2>由于需要整年的资料积累,使得测评者能够从整个测评周期中全面地观察被测评者,而不是仅仅凭借测评前的表现来判断。
3>为被测评者继续保持优点,纠正缺点提供了依据。
6 叙述性表格法NF(Narrative Forms)
首先上级主管按照标准为被测评者打分,然后以日常工作中的行为表现实例为依据,对被测评对象进行分析,说明打分理由。再给出改正和提高的建议。最后由主管和测评者交流,告知测评结果和改进措施。
7 行为锚定测评法BARS(Behaviorally Anchored Rating Scales)
结合叙述性方法、关键事件方法和数量化测评方法的优点,把数量化的标度和具体的优劣行为实例联系起来。据倡导者称,该方法可以提供更加公平实用的测评。优点是通过实例明确说明标准、通过关键事件给予形象的反馈、各测评维度间的相互独立性好、测评结果较可靠一致。
a.归纳关键事件。由职位拥有者或其上级主管归纳出与该工作相关、能产生正面和反面效果的实例
b.设定测评维度。把上述关键事件进行聚类,划分出若干测评维度。并为每一维度定义。
c.重新分配实例。由另一组熟悉该职位,但未参加前两步骤的人员重新把第一步归纳出的原始事件分配到第二步设定的测评维度中去。如果所得结果和第二步的重合度较高(50%~80%),则说明划分成功。
d.为关键事件设定标度。由第二组人员为经确认的维度中各关键事件评分,按照从非常有效到非常无效进行排列,通常7分或9分制。
e. 确定最后的BARS表。选取关键事件为每一维度设定测评表。
8 目标管理法MBOM (The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Method)
由上级主管为每一个员工设定好详细可测量的工作目标,并阶段性地进行测评工作进展。此方法的指标体系可以根据各级管理目标直接确定,管理的综合效果好。
共分为六步:
a.设定组织目标。
b.把组织目标细化到部门目标。
c.把部门目标细化到每一个雇员。
d.为每个员工设定评价标准。
e.测评。
f.反馈。
9 评估中心AC
聘请人力资源专家,组成评估小组,用于管理发展时,称为“发展中心”,集中时间。对候选人进行适应性测评,对测评者的管理能力作出评估。主要包括:面试、心理测验、模拟工作。
10 综合法
大多数公司在测评工作中常常综合使用上述各种方法,严格来说以上八种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5-8 属于测评的过程方法,1-4属于评判技术。过程方法设计了从目标设定、数据取得、结果评价、到解释反馈全过程步骤;而评判技术仅在具体的某一测评项目中提供对被测评对象进行区分,并以量化形式表达区分结果。所以方法1-4在可以在方法5-8中综合使用。
7.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什么是心里测试
心理测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测试方法,它是指通过一系列手段,将人的某些心理特征数量化,来衡量个体心理因素水平和个体心理差异差异的一种科学测量方法。心理测试(测验)是指用科学设计的量表来测量观察不到的人格结构,也被称为潜变量测试。 通俗而言,心理测试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来测量被评者的智力水平和个性方面差异的一种科学方法。心理测试(测验)一般用设计符合信效度的问卷方式进行,一个有用的心理测试必须是有效的(即,有证据支持指定的解释试验结果)和可靠的(即,内部一致的或给予时间,一致的结果的,等)。也就是说所有人需要平等对待,对测试问题的认知均等率是很重要的。
8. 人力资源管理(一)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人力资源管理(一)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B 2.D 3.B 4.A 5.D
6.D 7.C 8.A 9.A 10.A
11.A 12.B 13.C 14.A 15.B
16.A 17.C 18.B 19.C 20.B
21.D 22.B 23.C 24.B 25.B
26.C 27.D 28.C 29.B 30.A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ABCDE 32.ABCDE 33.ABC 34.ABCD 35.ABCD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36.人力资源开发就是把人的智慧、知识、经验、技能、创造性、积极性当作一种资源加以发掘、培养、发展和利用的一系列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37.委任制是由有任免权的机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直接指定下属工作人员的干部任用制度。
38.劳动定员是企业劳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定员是企业根据生产方向、生产规模和产品方案,根据劳动定额和定员标准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层次和机构设置等编制的。它规定一定时期内、一定技术条件下企业各部门应当占有的人力资源数量。
39.模拟教学法是事先设计制造一种情景,由受训人扮演模拟环境中的角色,从事指定的活动,训练学员在复杂情况下处理问题的能力,以达到一定培训目的的方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0.不是任何失业者都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和资格:
(1)失业者必须处于劳动年龄阶段,即处于法定最低劳动年龄与退休年龄之间。
(2)失业者必须是非自愿失业,而不是自愿失业。
(3)失业前必须工作过一定时日,或者投保过一定的时日。
(4)失业后必须立即到政府指定的劳动就业介绍机构,一般是职业介绍所去登记,表明自己已经失业,要求寻求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必须表示,愿意接受职业介绍机构提供的新的、适当的工作,服从分配,愿意接受职业介绍机构提供的再就业培训,以便到新岗位上能胜任。
41.“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人各有优缺点、长短处。我们选才用才要坚持用人之长原则,主要看人的长处和优点,看他的资格条件是否符合空缺岗位的资格要求,注重人的现有能力的有效利用和潜在能力的发掘。
42.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种宽松的环境,使成员能够畅所欲言,提出批评和建议。有恰当的渠道发泄不满,有“出气孔”可以随时“减压”。
43.人员保护的任务包括:
(1)保证安全生产。
(2)实现劳逸结合。
(3)实行女工保护。
(4)组织工伤救护。
(5)做好职业中毒和职业病的预防工作和救治工作。
44.对于员工的考核不能只看一时一事,应全面、历史地来看。阶段性考核是员工平时考核的各项评价指标数据的积累。考核的连续性要求对历次积累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得出全面和准确的结论。
五、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45.人员报酬是组织对自己员工为组织所付出的劳动的一种直接的回报。
组织在制订人员报酬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成本补偿原则。这一原则要求:①报酬要能够维持员工劳动力的再生产;②报酬要能够补偿劳动能力形成过程中的经济消耗。
(2)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相结合原则。要在坚持以员工的生产效率为主确定报酬的前提下,防止员工之间的劳动收入过分悬殊。
(3)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要求组织在利润率较高时为维持长期优势应首先加大利润留存水平,而不是首先增加员工工资;在经营发生困难时应尽量维持员工的实际报酬水平。
(4)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协调的原则。报酬的增长水平一般应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水平。
(5)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相符的原则。实际工资是指一定时期内用货币工资可以交换得到的商品和服务量。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本相符的原则。要求:①员工得到的应是货币形式的工资;②员工的本期实际工资水平应等于或大于前期的实际工资水平。
46.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一样不仅是社会财富的源泉,而且人力资源在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①人力资源是自然资源转换为社会财富的决定因素。社会财富是由对人类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构成。自然资源并不具有这种有用性,人们只有通过劳动即人力资源的消耗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使自然资源变成为财富。
②人力资源是社会财富多寡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量等于劳动者人数和它的能力水平的乘积。当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一定时,投入社会财富创造过程的人数多,则“变换”出来的财富就多,反之,就少;当劳动者人数一定时,劳动者劳动能力提高,则“变换”出的财富就多,反之,就少。
③人力资源是社会财富多样化的决定性因素。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丰富多彩的使用价值即有用物来保证。而多种多样的有用物是靠拥有多种多样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
④人力资源是社会财富增值的决定性因素。一旦财富转化为商品,财富就不仅表现为有用物,而且表现为价值,即无差别的人类社会劳动的凝结。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的复杂程度,是增加商品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9. 如何将心理学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当中
本世纪以来,从强调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的转变,是管理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学问题属于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管理心理学在国外心理学界称之为工业-组织心理学(Instrial &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兴的重要分支。20世纪初,泰勒(F.Talor)倡导的科学管理运动和闵斯特伯格(H. Muensterberg)开创的工业心理学是管理心理学形成的先驱,而真正推动管理心理学产生的是1927年由梅奥(Elton Mayo)领导的“霍桑实验”。
直至本世纪60年代, 管理心理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并被人们广泛地应用,直至70年代末期,才在我国兴盛起来。普遍认为,21世纪的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研究将面对的三大课题是:面向全球竞争的组织结构调整、信息化和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带来的全球化。在这种新的条件下,人的因素日益突出,如何搞好人力资源开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中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赶上发达国家的“后发优势”已不复存在。各国的竞争更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素质高低的竞争。我国虽然是世界上人力资源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够素质的、适应这种参与全球化竞争要求的人力资源始终是短缺的。因此,系统探讨提高员工(包括管理者和职工)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基础及其管理对策,是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此外,管理科学本身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心理学家不断提供如何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变化的新知识,因此,需要我们从新的视角,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学问题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学研究是从组织、群体和个人的多层次角度,探索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工作分析、员工的选拔、培训、激励、安置、绩效评价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本文试图通过对作者二十多年来在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理论和应用探索的介绍,使读者能从这一特殊视角,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某些情况。本文将分为人员培训的心理学研究、人员选拔的心理学研究和组织变革的心理学研究三方面问题进行介绍。
1 员工培训的心理学研究
员工培训(personnel training)是人力资源开发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如果培训需求评价能够突出培训的重点,在就业指导中能够解决心理辅导的方法学问题,再培训中能够根据员工继续教育的特殊性,解决相关的管理问题和培训迁移问题,将有助于培训效率的提高。
1.1心智技能模拟培训研究
自从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传统产业的大量工种日渐消失,信息产业等行业的就业需求迅速增长,我国转型企业面对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员工不能适应设备现代化的要求。当时,国际劳工组织在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行MES培训模式和德国的“双元制”,员工培训其核心是强调对员工的操作技能(Operational Skill)的系统培训。作者认为,操作技能未必是提高员工整体技术能力的关键,在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行业技术培训中,应突出能制约操作技能质量的心智技能的科学训练。这种研究构思源于冯忠良教授的“结构-定向教学”和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智力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他们认为,心智技能具有内隐性、简缩性的特点,它们往往存在于行业专家的头脑之中,需要把专家经验“外化”出来。当时,认知心理学刚刚被介绍到我国,作者从认知心理学中得到启发,就考虑采用口语报告分析技术来“外化”专家诊断人-机生产活动的问题解决模式。当时就提出了“通过专家与物理模型所呈现的问题情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分析,再建立心理模型”的构思,并通过实验得以验证。这项应用基础研究是在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北京手表厂进行的,共历时五年,并逐步把心理模拟的理论模型应用于培训实践中,形成了智能模拟培训模式。
此后,将这种心智技能模拟培训法在手表、制糖、机械、钻井、采油、造纸等行业进行了跨行业推广,为企业带来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证明了其普遍的应用价值。该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1992年国家教委全国优秀图书二等奖、1993年度国家轻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4年、1997年两项石油总公司(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应用成果作为技术专利载入1992年《中国技术成果大全》(时勘,1993),还被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列为“亚太地区样板培训模式”。
1.2职业指导的心理学研究
我国学者周寄梅先生20年代在清华学校开始进行的职业心理测试工作,可以视为我国职业指导研究的发端。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指导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理论指导,职业指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九十年代初,作者承担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统编《职业指导》教材,同时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教委级重点课题(1992-1996)。
通过五年的中等学校职业指导课的实验研究,圆满地完成了课题任务。这项研究探讨了对不同类型中等学校进行职业指导的教材结构,编写并正式出版用于普通高中的《职业指导》教材,已被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列为全国高级中学选修课教材;研制完成了《职业心理测试系统》,该系统包括需求评估、职业兴趣、职业人格、职业能力和应试焦虑等五个子系统,测试手段由纸笔测试和计算机测试两种形式组成, 可分别为职业指导机构和求职者提供服务;还采用了情境模拟法对提高学生人际适应能力培训规律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一套适合中等学校职业指导的程序、原则和方法(Conyne, Shi 1999)。跨文化比较研究发现,组织环境对人的适应性学习模型的形成有重要影响(Maher, Shi 1999)。1993年开始在全国各省市进行《职业指导》课试点,突出职业指导的《职业道德》教材在北京市100余所技工学校通用,实验学校已遍布全国28个省市、360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参加实验的学生已达24000人左右。《职业心理测试系统》在全国13个省市的职业指导中心或职业介绍所进行了试用, 取得了较好的推广成效。
1.3员工再培训管理模式的研究
员工再培训活动过程包括分析、设计、发展、实施和评价五个阶段,其中需求分析(Need Assessment of Training)是培训整体规划的关键。为此,我们完成了用于管理的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问卷,并解决了基于胜任特征的关键行为事件访谈和团体焦点访谈方法学问题, 使员工再培训计划的制定更加适应于岗位培训需求(王鹏,时勘,1998)。在再培训方法研究上,我们进行了LTD小组讨论学习法(Learning Through Discussion)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这种培训方法源于Hill(1967)和Conyne(1983)的人际适应培训模式,在这种小组活动中,人们不仅通过任务定向、问题解决,实现了任务功能,还同时形成参与者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我们曾在八十年代也开展过大学生班集体的人际关系的研究(黄希庭,时勘,1984),但是,这种源于西方文化的LTD小组讨论学习方法是否适用我国的成人培训?我们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揭示了中美两国被试在任务小组讨论中相同之处和差异, 并创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员工小组活动培训的方法(Conyne, Shi, 1999),这种方法已被中国教育电视台制作为教学录象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推广。
此外,再培训迁移(Transfer of re-training)的研究发现,时间支持和领导的积极反馈能最大程度的区分培训迁移行为发生的强度。这些结果也完善了我们对于企业员工再培训管理的认识(王鹏、时勘,1998)。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是一个特殊的培训群体,由于多种原因,面对就业市场的剧烈竞争,往往无所适从。目前,国外失业心理研究也特别强调揭示影响再就业的行为因素和干预对策(Wanbeger, Shi 1999)。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下岗职工的认知归因、情绪控制、求职自我效能和求职应对等心理因素,直接制约着其主动求职行为,并进一步影响到其再就业的成功率和稳定性。根据这一研究结果,我们在北京市西城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以影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因素为心理辅导内容,编制了专门的再就业心理辅导教材,进行了改变下岗职工的认知特征、增强其自信心、提高其求职应对能力的心理辅导实验,提高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成功率(时勘,宋照礼1999)、(Shi, Song, 2000)。这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的肯定,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已在北京市推广这一再就业心理辅导模式。
2、人员选拔的心理学研究
人员选拔(Personnel selection)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心理测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已有多年的历史和经验,近年来,我们主要把研究的重点集中于解决复杂特殊行业人员选拔中结构化面试、情境评价等方法学问题,并在高层管理者的胜任特征模型评价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2.1 军事飞行员的面试检测方法的研究
军事飞行员的心理选拔,由于其职业活动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对任职者的高水平要求,心理选拔显得更有价值。1987年以来, 我国空军已将心理选拔正式列入招收飞行学员的检测项目。该方法用于测定飞行学员的能力、个性等心理品质已有较好的预测效度。但各地的招飞人员有关面试检测结果的评价绩效并非一致,我们通过多种需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招飞专家在面试检测中的策略及其认知模型,据此建构了以活动观察、专家面谈和情境评价组成的评价标准与方法。经过近年来的现场实验和完善,提高了选拔系统的预测效度,该项成果已正式成为我国录用飞行学员的国家标准(张侃、时勘等,1999)。
2.2 航天员选拔的心理会谈方法和评价标准研究
《航天员选拔的心理会谈的方法与评价标准》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合作承担的国家九二一重大工程的子项目,目的是为航天员心理选拔提供一套有较高预测效度的心理会谈的方法和评价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在心理会谈的方法中,专家访谈居于主导地位,而图片投射、风险认知的计算机模拟和情境评价等方法对专家访谈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可为提高心理会谈的效度提供程度不同的贡献,而计算机辅助评价系统可提高评分者一致性和评价系统的分析效率(程乐华,时勘,1996)。本系统还为其它领域开展人才评价,特别是对关键职业的综合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应用前景。目前,与本项目相关的航天员培训研究工作正在进行,本项目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时勘等,1998)。
2.3 高层管理者的胜任特征评价研究
胜任特征(Competence)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秀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的深层次特征”。我们的研究假设是,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除了包括少量的基准性胜任特征(Threshold Competence)之外(低、中层次管理者则需具备更多一些知识技能),应突出鉴别性胜任特征(Differentiating Competence),这是高层管理者素质评价和开发的关键。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BEI Behavior Event Interview) ,我们在信息产业高层管理者中揭示出胜任特征模型(时勘,王继承,1998),并据此建构了能用于我国高层管理干部的综合评价系统。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这种胜任特征模型先后用于国家人事部公务员考试和国家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设置。近年来,还在中央组织部高层管理干部的结构面试题库建设、北京市“双高人才”(即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的公开招聘、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公交系统等一系列大型国有企业的内部竟聘上岗测评系统中,采用了这一评价模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Shi, Li,2000)。
3、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研究
组织变革(organizational change )是人力资源管理近年来面临的新问题,各类组织要适应竞争,都必须适时地进行结构调整,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从个人的层面向组织层面发展,成了我们近年来研究的新热点之一。
3.1 国有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心理学研究
由于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有企业、科研单位和其它类型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在此背景下,我们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的应急反应项目“国有企业结构调整中员工的心态变化及管理对策”,并在国有企业结构调整、管理者裁员决策、工作生活质量及科技创新管理等方面的心理学问题,进行了一些较为系统的探索。该研究调查了12省市24个国有企业的员工,调查发现,武断或简单的减员措施必然导致在岗员工的心态不稳,缺乏沟通会导致员工不满和对单位失去信任。上述问题处理不好,减员未必增效(时勘,2000)。此后,通过对参与过裁员管理决策322名管理者和在岗职工的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和管理者团体焦点访谈,从多侧度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国有企业管理者裁员决策模型。团体焦点访谈结果表明,国有企业裁员更多地受上级行政管理因素控制,管理者的自身因素,特别是外部竞争策略和团体维系等胜任特征急待提高(Shi, Niu 2000)。我们还通过跨文化比较研究,考察了工作生活质量对于员工参与改革的影响。与其它国家相比较,教育改革对我国教师的时间利用和职业发展产生了更为积极的影响,个人职业发展是影响我国教师对教改评价的重要因素 。
3.2 科技创新管理的心理学研究
从1997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开始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研单位的组织结构调整有其独特性,我们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研究发现,作为“白领阶层”的科研单位职工的转岗,特别应强调事先沟通、交流、采纳合理的建议和适应性转换(时勘,2000)。
此外,我们还根据科研绩效管理的需要,先后开展了研究所法人年薪制的管理行为评价、科研人员的时间管理和创新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时勘、曹效业、李晓轩等,2000,时勘,2001)。以上调查结果揭示出我国科研单位在组织变革中的共同趋势:我国组织变革更多地受到政府、上级指令的影响、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将妨碍变革的进程、变革中必须注意与员工的沟通、交流,并注意变革的渐进性。从这些分析中也能看到,我国的传统文化、社会背景和历史因素对于变革的特殊影响,这提示我们从组织层面更深入地探索社会经济转型期的心理行为特征。
4、研究展望
从1978年开始,我国心理学者开始系统地引入国外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相继完成了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基本建设,这不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丰富了国际管理心理学的知识体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应用研究方面,根据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转型的需要,近年来完成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科研课题,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21世纪,我国的管理心理学究竟应当怎样发展?怎样才能既与国际工业/组织心理学同步发展,又能符合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作者认为,我国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和任务是:根据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开展基于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社会经济转型期人的心理行为研究。据此建构相应的心理行为解释和预测模型,为我国政府、企业及其它组织的决策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
建力争在2015年之前,把我国的管理心理学建设成在国际工业与组织心理领域有重要影响、对我国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应用基础学科,把我国有条件的一些管理心理学研究高校或研究单位联合起来,建设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管理心理学科研基地、培养和造就管理心理学高级科研人才的基地。同时,充分利用我国管理心理学的整体学科优势,面向国际研究前沿和我国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做出有重大影响的贡献。为此,建议采取如下管理措施:
第一、加大对于管理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投入,通过重大项目的资助,稳定科研教学队伍,吸引国外人才,采用多种方式为发展我国的管理心理学理论研究服务。
第二、根据社会经济转型、信息化或国家安全目标,适时组织重大管理决策项目,使管理心理学研究成果能够直接为政府决策服务。
第三、加强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基金委对于管理心理学重大项目的投入的科学论证和项目过程管理,特别要有专门的倾斜政策来避免地方主义和各自为政。建议采用科学的项目投标、招标和过程管理方法,促进各部门的协同合作。
第四、资助建立管理心理学国家开放实验室,改善科学研究条件,大力支持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交流,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10. 心理学专业的如何从事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员工心理波动大,心理学专业人才可解决员工部分心理波动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学习此专业的人也越来越多,竞争激烈 。
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采用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原理来强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以达到提升组织能力、推动战略目标实现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具有一般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不具备的特点,只要注重扩充自身的背景知识,该专业值得看好。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组织心理学、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基础理论,掌握行为科学与人事科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技能技巧与应用实务的专业人才。着重培养较强的实际操作与实务管理与拓展技能。 就业前景: 可去企业主要从事猎头(人才中介)、企业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中的人事部门已转化为人力资源部门,据了解全国HR人才的缺口达50万人以上,仅上海保守估计缺口就在4万人左右,大连已达到3万人左右。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心理研究所在做好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在人才选拔与测评技术、人力资源战略企业培训、绩效管理与激励、企业文化与团队建设、职业心理健康和员工帮助计划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