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如何科学开发资源
扩展阅读
3000亿桶石油是多少 2025-01-09 00:38:20
如何知道售楼部的价格 2025-01-09 00:36:39
哪里要洗衣液产品合作 2025-01-09 00:35:38

如何科学开发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1-21 02:40:20

㈠ 怎样才能实现旅游资源合理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主要问题:有限资源面临市场迅速扩张的压力。而重复建设和盲目粗放式开发加重资源供需失衡;资源开发从人文景观资源转向自然生态资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就成为一对难解的矛盾;城市建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因“两张皮”而导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资源的浪费;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与僵化陈旧体制并存,开发机制有待转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并以珠海市为例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正确途径。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
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这两个标的。第一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最后确定开发单位。
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㈡ 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对员工培训一定要克服以下五种误区:
1、新进员工自然而然会胜任工作
一些管理者错误地认为:新进员工只要随时间推延,会逐渐适应新环境而胜任工作的。因此,一些企业忽视对新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就立即分配到正式工作岗位上去。以后新员工的成功与否,基本上取决于员工本身的适应能力以及其所处的小环境了。企业不进行新员工培训,或只进行敷衍了事的培训,往往会使新员工在较长时间内提不高绩效。同时,往往会使员工缺勤率、离职率居高不下。
2、流行什么就培训什么
据调查,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喜欢赶浪头,上面在推广整体营销马上办一期“整体营销培训班”;报纸上宣传知识经济,就立即组织“知识经济研讨会”等等,各种培训班举办了一期又一期,从表面上看,企业培训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其实是无的放矢,效果并不一定理想。
国际着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是不会让自己去做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情的。因此,改变员工的内心愿望、目标、抱负和标准,进而使员工的素质得到提高。这需要企业有目的,有步骤、系统地进行培训。
3、高层管理人员不需要进行培训

4、培训是一项花钱的工作。

5、培训时重知识、轻技能、忽视态度

进行职业管理,为员工规划职业蓝图
职业管理,是组织为其员工设计的职业发展、援助计划,有别于员工个人制定的职业计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1、对员工个人而言,运用职业计划,参与职业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对于增强对工作环境的把握能力和对工作困难的控制能力十分重要。
利于个人过好职业生活,处理好职业生活同生活其他部分的关系。
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
2、对企业而言,了解职业计划,进行职业管理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可以了解组织内部员工的需要、能力和目标,调和它们同存在于现实和未来的机会与挑战的矛盾。职业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了解员工的职业方面的需要和技能,帮助员工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合理的组织结构、组织目标和激励机制都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同薪水、奖金、待遇、地位和荣誉的单纯激励相比,切实针对员工深层次职业需要的职业管理具有更有效的激励作用,同时能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的职业价值。而且,职业管理由于针对组织和员工的特点“度身定制”,同一般奖惩激励措施相比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和排他性。
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对持续发展十分重要。职业管理考虑了员工不同的特点和需要,并据此设计不同的职业发展途径以利于不同类型员工在职业生活中扬长避短。年龄、学历、性别差异带来的不是歧视,而是不同的发展方向和途径,这在组织中提供了更为平等的就业和发展机会。职业计划和职业管理的深入实施,有利于组织人力资源水平的稳定和提高。尽管人员可以流动,但是全体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创造性、主动性可以保持稳定,甚至提升。这对于组织的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与业绩挂钩并随市场调整的薪酬福利系统
薪酬福利是激励员工卓有成效地工作,达成企业目标的主要手段。员工期望富有竞争力并与业绩紧密相连的薪酬。良好的薪酬福利系统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许多重要意义:
吸引优秀员工。
提高员工的土气。
降低流动率。
激励员工。
凝聚员工。
从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完善精神激励机制
崇尚平等。
贵在参与。
关心员工生活。
上司与下属之间相互信任。
完善遣散技术。

㈢ 如何开发和利用小学科学教学资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其一,是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多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其二,是课程必须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新课程这一基本理念,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重要性便愈显突出,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教师们对学校、家乡的资源利用得当,会易于培养学生爱科学、爱学校、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情感,进而形成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价值观。可见,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提高科学学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科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以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看问题、想问题。在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开发与利用好科学课程资源是一个关键环节。《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在阐述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提出课程实施的建议时便多次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为了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共获得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要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发展。其实“课程资源”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生事物,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利用了很多类型的课程资源,如教材、实验室、图书馆、网络、软件等。针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特点,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开发与利用的科学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有一定的目标性,要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服务,要有利于达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有利于丰富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和新课程理念,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具有以下特性:(1)生活性,即课程资源内容的选择应与小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且能引起学生强烈兴趣和需要、唤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欲望。(2)探究性,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进行实验等探究,从而解决问题。(3)开放性,即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而且应能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学生探究学习可以在课内或课外,探究场所可以是学校、家庭或社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进入学校,步入课堂。它的许多优点在很多学科早已得到了充分体现,诸如,模拟性强、可操作性强、能提供海量的网络资源、具有先进的智能性等等。这些优越性,也为科学学科搭建了宽广的教学平台,每一位优秀的现代教育者,都不会轻易放弃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所以,在《科学》日常教学中,我们可将常规媒体与电教媒体有机的结合起来,合理利用,以达到优化科学课堂的目的。
1.现有资源的有效使用。
新教材的每一册科学教师用书都配了一张光盘,里面有很多有价值的资源。以科学三年级上册为例,这一册的光盘里有水稻的生长过程及大米的生产过程,蝗虫的身体构造及活动,天气单元中的各种各样的云和各种各样的天气,古代的纸和书,古代的造纸过程,现代的造纸过程等等。在教学完《米饭的观察》一课时,可让学生观看水稻的生长过程及大米的生产过程,不仅能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观看水稻的生长过程及大米的生产过程后,明白大米的来之不易,从而教育学生爱惜粮食。教学《我来造一张纸》时,让学生观看古代的造纸过程,现代的造纸过程,既可让学生了解造纸技术,扩大他们的视野,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巨大作用,同时又可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的思想教育。其它各册都可根据具体内容有选择性的使用。
2.通过课件或视频资料变静为动。
科学教学中的有些内容是无法让学生观察到的。如:种子发芽的过程、植物开花、结果的过程,虽然学生亲自种植了,但实际上他们观察到的仍是一个静态的、不连续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本人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利用网上下载的资料制成录象和视频教材,让学生观看,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了他们无法观察到的种子发芽生长、花蕾绽放的过程及情景。在教学《形形色色的动物》、《形形色色的植物》时,本人也采用这一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为教材上所谓的形形色色数量的确是非常有限。而且有些动物我们的学生很难见到。在教学《运动和力》时,我将滑动摩擦实验通过特写镜头摄制下来,把接触面的高低凹凸不平呈现在学生面前,物体相对运动时的接触面摩擦过程就看得一清二楚,从而达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再如:像《日食和月食》制成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科学教材上有很多这样需要开发的教学资源,当然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需要老师的文化素质,更需要老师的牺牲精神。
3.科学学习网站的开发、利用
专题学习网站是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而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资源。将科学教学中一些不便于直接观察与研究的内容,或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内容等,分成一个一个专题,并以网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习或作为教学媒体与资源用于课堂进行教学,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和作用,进一步拓展科学教学资源的又一新的重要途径。
如在教学《我们知道的太阳》、《爱护珍惜动物和植物》、《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等内容时,我们可以将事先在网上收集的相关资料,按知识天地、学习方法导引、问题探究、学习效果评价、互动交流等类似模块制作成学习网站,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协作交流等多种意识,从而达到更好地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应该积极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学生和教师资源。
多种多样的资源为我们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进行科学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的时间、场地、物质和设备等资源为条件性资源;作用于科学课程,并且能够成为科学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科学教师、学科专家、学生、家长、社会人士,以及各种各样的教学材料等为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些条件保证,就谈不上科学课程实施的问题。与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比,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其中,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两种性质的学生和教师在整个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
1.努力开发与利用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科学教师的素质水平决定着科学课程实施的程度。
小学科学课程单从知识体系上讲,包括了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标准领域,并强调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反映科学技术最新发展,涉猎的知识面相当宽广;小学科学课程对教师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手段及教学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小学科学课程赋予了教师课程设计的权利和任务,加大了教师的创造空间。在知识结构上,要求教师要审视和了解各个学科和各个领域;在教学手段上,要能利用包括网络系统在内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在教学功能上,要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等等。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决定了科学课程资源的识别能力、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提高科学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就显得非常紧迫。所以实施小学科学课程,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
对照这些标准和要求,许多科学教师的素质与之相差甚远,特别是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并不理想,专职教师有限,兼职教师居多,不具备相应的学科背景,很难胜任科学教师的角色。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加强小学科学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训,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这是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首要任务。
2.努力开发与利用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建构理论认为:知识是靠建构而不是传递的。教学并不是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帮助学习者从他们自己的经验中去建构自己。因为知识建构是从活动中产生,所以知识是嵌入于活动中,我们无法将知识从经验中予以分开,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从而把学生的经验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统整起来。
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者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强烈的倾向。他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需要的对象也就是兴趣的对象。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集中注意,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它。可见,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前提,是学习的源动力,是发挥潜质的诱因,是创造的先导。要想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
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且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具有不同于其他资源的特点——内生性,即可以使各种课程资源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所以要充分研究和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习特点、学习需要、已有的经验、心理认知结构和兴趣,发挥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最大优势。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趋进步,教育本身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课程和新形势对我们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树立新的课程思想和观念,加强课程建设,在实施小学科学课程之际,加强对于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研究,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非常有意义的。科学教学资源是十分丰富的、随手可得的,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勤于动手、勇于探索和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够寻求到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更多、更好的途径,同时也一定能更充分的利用好各种丰富的科学教学资源。

㈣ 如何发掘利用小学科学教学资源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如何充分地开发我们身边的资源?这要看我们教师自己对生活对环境的认识与观察能力和水平,如果教师都是一个没有多少生活经验,什么都做不来的人,只会知道书本上所说的,他还能开发自己身边的资源吗?教小学的科学老师应该是一个门门知,样样晓的人,如果自己是个小网络全书,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动手能力很强的小“匠人”,那他就很能发现自己身边的资源了。再就是教师自己本人要有好奇心。平时多看些科学方面的奇闻异事,电视10频道,9频道的节目。增加自己的见闻。

㈤ 怎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1、加强环境意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公众的环境意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有极大影响,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社会基础还相当薄弱,尽快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其意义十分重大。

必须大力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各种宣传舆论媒介应十分注意引导民众自觉地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逐步使保护资源与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每个社会组织和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2、把保护自然资源提到国策的高度来认识

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好环境就是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这是我们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应有的最基本认识。在生产力中,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自然资源,它是发展经济的物质基础。

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要大力保护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努力开展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

3、加快立法步伐,法律制定法典化,加强执法力度

为了避免自然资源和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之间的交叉、重复和矛盾,要尽快着手制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或基本法律,以构成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法典。

在健全完善法制的同时,应彻底纠正目前较为普遍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继续加大力度对环境执法进行有效监督。

4、加快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损失的研究,并将其计入生产成本

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计算和统计上,应该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程度,以环境资本折旧的形式表现和反映出来。这种价值观念的转变,要求实现真正的价值和价格,即把在生产、消费和处理过程中,为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而消耗的全部费用真实地反映出来。

5、环境管理中的评价、“三同时”、限期治理等制度在实施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现有环境评价制度在某些方面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应加以完善,在环境评价工作中对资源消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应明确界限。

成立由掌握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分析方法的专业人员组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评价队伍,对建设项目的自然资源利用率和生态环境影响作出评价和定价,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程度超过生态阈限的建设项目应坚决杜绝上马。

6、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使我国经济社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如何科学开发资源扩展阅读

自然资源特征

1、数量的有限性。资源的数量,与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相矛盾,故必须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2、分布的不平衡性。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着地域差异;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质规律。

3、资源间的联系性。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故必须强调综合研究与综合开发利用。

4、利用的发展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将进一步拓展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㈥ 怎样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

可持续发展!

㈦ 六年级上册科学我们应如何开发海洋资源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当前,随着陆地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益严峻,各沿海国家纷纷把目光投向海洋,加快了对海洋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一场以开发海洋为标志的”蓝色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满足了人类向海洋要效益的愿望,但在海洋开发迅速升温的同时,海洋资源也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现实令人担忧也令人思考:海洋开发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如何避免人类在开发陆地资源时曾经有过的失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为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促使人们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开发海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特殊的意义

㈧ 如何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科学资源

一、开发和利用农村的植物资源。
在我们农村,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在农村的田野里、桑地上、小河边等一些地方,生长着无数有名的、或不知名的植物,为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科学教学中,能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提供直接感知的植物,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植物形成正确的概念,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有很好的帮助。在这过程中,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好科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如教关于花的知识,第一次上课时,我叫学生课前采集一些花,课堂上进行仔细观察,虽然也能掌握有关花的知识,但跟我第二次带学生去米丘林实验基地(学校实验基地)上课相比,无论是兴趣也好,还是创新发散思维也好,都比第一次关在教室里上好得多。课前学生一听说要各自带好自己所需的观察工具去校外观察,上课铃声前,他们早就带好工具,排着队等候发“兵”了。一到园地,他们各自拿出自己的观察工具,根据小组分工进行认真仔细观察,有的用放大镜观察,有的用照相机拍摄,有的干脆用手摸一摸花柱柱头有没有黏液,闻一闻花香,还有的一位学生拿着数码摄像机拍摄小蜜蜂采花的过程……,总之一句话,学生非常投入,组员之间配合默契。我从他们的课堂反馈中发现,他们不但知道了花的结构,而且了解了花的几种传粉方式(风媒传粉、虫媒传粉、人工传粉),并懂得了什么样的植物开什么花,花是怎样的?像这样的学习,既学到了知识,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章时,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植物一生的变化,观察它一生成长的过程,我利用学具袋中的几颗凤仙花的种子,让每位学生将种子种到可以携带的罐子中,给凤仙花浇水、除草的同时观察凤仙花一生成长的变化,并每天带到课堂中予以科学观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观察到了凤仙花从种子变成芽,芽长成苗到凤仙花开花、结果,以及收集到了种子。学生在观察凤仙花一生成长变化时,同时也对身边其他的很多植物进行了对比观察,切实了解到了植物一生的变化。学生通过这种活动,既观察到了植物一生的变化,又培养了动手的能力。
在教学《有生命的物体》这一章的植物部分时,为了要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植物是怎样通过体内“导管”将水分输送到全身各部分的情形,我预先布置学生采集内质较肥厚、叶子较宽大的植物。学生采来后把它洗净,然后把它的根浸泡在盛有红色墨水和蓝色墨水的瓶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就能够清楚观察到植物通过“导管”将红色液体和蓝色液体吸收到茎和叶片上,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植物是怎样喝水的。
二、开发和利用农村的动物资源。
在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动物资源。学生可以充分接触的非常多的动物,通过对动物的饲养、观察,就可以充分地了解动物,并进行科学研究。我充分利用这一科学资源进行教学,变枯燥无味的课堂为生动活泼的课堂,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生动形象地学到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有生命的物体》这一章的动物部分时,我就让学生课前准备捉一些蜗牛、蚂蚁、蜻蜓等动物,上课时带到教室里进行仔细观察、比较,既诱发了学生从小有研究科学的兴趣,又为学生深刻认识动物提供感性材料。通过对这些动物的学习研究,使他们认识了这些极小的动物,并产生了爱怜之情。我还在课上出示了金鱼、公鸡、青蛙等动物,让学生观察研究,学生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我就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并参照家乡丰富的动物资源,让学生饲养一种小动物。每个学生都饲养了一种小动物,并能成功养殖。通过学生的这种行为,既让他们观察到了动物一生的变化和生活的习性,又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时,讲到了蚕的一生。由于不可能在课堂中看到蚕的一生完整的变化过程,我提前指导学生制定养蚕的计划,让学生按计划去观察蚕的变化,认真写观察日记。学生通过饲养、观察,对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记得一清二楚。等到我上这些课时,对学生养蚕的情况和记录进行考查,针对学生所记录的情况,观察到的现象展开讨论,课堂上同学们各抒己见,学习的兴趣高涨,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很快地概括出蚕的一生要经过四个阶段的特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热情,还培养了学生怎样有计划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三、开发和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
农村自然条件丰富,山青水秀,河道纵横,岩石、土壤到处都是;春、夏、秋、冬的物候变化多端;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云、雾、雨、露、霜、雪等自然现象司空见惯,蜿蜓的河流,广阔的田野,悦耳的虫鸣鸟叫,都为科学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假如这些探究只局限于课堂上,单凭标本、直观教具或CAI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探究的思维空间,又会造成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减弱。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合理取材,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考察、去感知自然现象,学生科学课既能上得生动活泼、学到许多科学知识和方法,又能受到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教育。
在教学《空气》这一章时,我让学生先去呼吸不同地方的空气,感受不同的气味,并用各种方式收集空气,感受空气。让学生到户外感受空气的流动,看看空气在不同的地方是如何流动的。再在课堂中用各种实验加以验证,为学生了解空气的流动提供了更广泛的依据。空气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的,学生通过身边的万物对空气的需求,了解到了空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并懂得了要注意不能污染空气。把大自然当做课堂进行教学,使学生受到爱科学、爱大自然的教育。如教学《天气》这一章时,讲到了云、雨、风和气温等有关自然现象,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课本知识,看看云的样子,品尝雨的味道,感受风的力量,体验气温的变化。我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实验,当今天天空的云特别多时,我就让学生去看云的样子,说说它们的名字,认识它们。当天下雨时,我让学生到外面去测测雨量,尝尝雨的滋味,真正去感受雨带给我们的一切。我还让学生每天记录风向和风力的大小。学生还每天记录气温的高低,感受大自然气候的变化。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他们明白平时熟视无睹的这些事物,就是大自然的一角,其中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科学知识,等着他们去研究。同时也认识到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揭开其中的奥秘,并让学生陶醉在大自然这美妙的环境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四、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
1、 建立实验室,允许自行实验。
要使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像科学家那样为其准备一个能自行实验研究的“实验室”,而学校里的实验室则是学生自行实验的最好场所。因此,农村学校必须要建立一个专用的实验室,购进必需的实验器材,除了科学课上进行实验探究,还可以利用午间活动和放学后时间开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行实验,由值班实验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应的指导,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轻松自在,会设想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实验设计,通过互相合作、自主实验,他们定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发挥网络、图书室优势,扩大信息收搜范围。
在探究中,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说实在的,有些疑问连老师都难以解释清楚,而学生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比如学习太阳系时,许多学生提出了:“有没有外星人?木星、火星上有哪些物质?”等问题,像这些问题,单凭书上是没办法解决的,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从图书馆借来大量有关这方面的书刊,以便上课查询,同时还开放因特网,让学生带着对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收搜信息,并把收集到的信息,随时记录下来,然后集体交流总结,通过这样的自主收集信息,可以扩大学生探究的范围,激发学生探究宇宙科学的兴趣。
3、 建立实验基地,直接参与实践活动。
许多科学教师可能对教材中的生物学部分内容教学感到头疼,尤其是种植部分内容。一方面由于现在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的甚少;另一方面由于各学校缺少种植和养殖基地,使得教学只是一种“纸上谈兵”。因此,我校发挥自身优势,腾出校园中的一块空地,开垦成实验基地——米丘林实验基地,分成二部分:养殖区和种植区。养殖区主要是饲养着教材上出现的动物,如鸡、兔之类的动物,当上这部分内容时,便可提供活生生的实物,供学生观察探究。种植区除了种植教材上出现的植物外,还可以从田地里引进许多新品种。种植这部分作为学校生物探究的主要部分,凡是种植类的课,都在基地内上,并要求学生对所种植的植物进行精心管理、仔细观察、认真做好观察记录。米丘林实验基地既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活生生的动物、实物和植物材料,又成了学生生物探究的主要场所。
五、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
在实验探究中,往往有许多实验不是马上就能知晓它的结果,而需很长一段时间才有结果,如蚕、青蛙的一生观察、种子发芽的观察,像这样的观察,单在课堂里拿几件标本或实物是很难解决问题的,让学生在家里自己亲手动手养一养,种一种,这样更利于学生的探究。我教《蚕》时,课前先请学生自己在家养几条蚕,精心饲养,仔细观察,并做好详细的记录,课内进行集体交流汇报。这样一来,学生对蚕的一生非常了解,课堂上人人有话说,个个举手发言。在交流会上,各学生纷纷拿着自己的实验记录,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表述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用文字表格形式,有的用生动图画形式。另外,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并提高其利用率。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通过课内与家里互相结合,使知识从感性认识自然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还激发了学生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六、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
与本街道社区科研、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共建科技活动场所,开展现场科技教学活动;聘请科技人员和专家担任学校科技活动的指导老师,聘请家长中的科技工作者定期向学生作科普讲座。例如把学生带到果园,了解果树的栽培与嫁接;到工厂参观产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等等。

㈨ 为了科学合理的利用资源我们平时需要怎么做

矿产资源保护的广泛含义:
(1)、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矿产资源的最优耗竭;
(2、)限制或禁止不合理的乱采滥挖, 防止矿产资源的损失, 浪费或破坏;
(3)、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全过程控制, 将环境代价减小到最低限度;
(4)、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防止矿山寿命终结时沦为荒芜不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