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用的行情資料,學習更多百科知識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矿产资源国情调查软件哪个好
扩展阅读
买粘土带的工具有哪些 2025-01-28 10:30:56
如何判断钻石纯净 2025-01-28 10:30:56

矿产资源国情调查软件哪个好

发布时间: 2022-02-16 11:47:54

① 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的推进措施研究

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涉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核查技术支撑单位、核查承担单位、矿业权人等方方面面,涵盖大地测绘、矿山测量、地质、数据库等多个专业,野外实测和室内数据整理工程浩大。各地从对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的认识、动员部署、落实队伍、经费申请到作业组开展野外工作,需要比较长的启动和酝酿时间。同时,国土资源部对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要求,在项目启动后,采取措施加快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进度,对于按时完成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工作任务十分关键。因此,各地在启动和推进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时,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包括宣传措施和行政措施等。

(一)宣传措施

1.宣传的目的与意义

大量社会实践表明,宣传工作对于营造全国性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和外部环境,凝聚社会共识,增强管理和技术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攻坚克难,努力克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参与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宣传工作往往是全国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亦是如此。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与技术支撑单位,要把宣传作为启动和推进矿业权实地核查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宣传的主要目的包括:让全社会方方面面了解开展矿业权实地核查的目的和意义,强调矿业权实地核查是我国矿产资源领域内的一次重要的国情调查,是国家摸清我国矿业权家底的一项重要举措;让各级人民政府了解开展矿业权实地核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强调矿业权实地核查是矿政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争取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的支持;让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了解矿业权实地核查的重要作用,强调矿业权实地核查是夯实矿业权基础数据、提升矿政管理水平的重要工作,使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积极主动推进该项工作;让全国约15万个矿业权人了解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的由来与成果,强调矿业权实地核查是维护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基础,争取矿业权人的支持和配合。在矿业权实地工作启动后,宣传还可以让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技术支撑单位和核查承担单位了解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进展,了解各地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采取的技术方法,激励先进、带动后进,从而实现各省按时完成预定工作任务的预期目标。

通过在矿业权实地核查酝酿、启动和实施阶段开展宣传工作,将充分发挥宣传的营造气氛、激励和导向作用。做好宣传工作,有利于赢得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解、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外部环境;有利于统一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思想、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共同推动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的合力;有利于鼓舞核查承担单位士气、激发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热情,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中去;有利于展示矿业权实地核查取得的阶段性进展,推广和交流工作经验和成果做法,加快推进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进度。

2.宣传渠道和方式

(1)通过标语、公开信、宣传册、宣传画等方式,简要介绍矿业权实地核查的目的、意义和作用。

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项目办公室拟定了矿业权实地核查8条标语口号(表3-1),还向全国矿业权人发出了《致全国矿业权人的一封信》(图3-1)。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以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和矿业权人宣传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

表3-1 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宣传8条标语口号

(2)通过报纸、刊物、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详细介绍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背景、目的和意义、技术方法、主要成果、工作进展等。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传统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项目办公室在国土资源报、地质勘查导报等报纸上刊登了《为什么要进行矿业权实地核查》、《矿业权实地核查:利国利民利己》、《目标是弄清矿业权实际范围》等一系列新闻报道,供各省做宣传工作时参考。

(3)通过因特网现代媒体网络,及时反映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动态。各地可利用相关政府网站或专业机构网站,开辟专门网页,专栏介绍矿业权实地核查文件、工作动态和技术支持等内容。

(4)通过内部工作简报、专报等,及时向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汇报工作进展与动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内部编印的简报是领导及时了解各方面的一个重要渠道,有助于领导对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进展的把握和督促,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做出及时决策和部署。

图3-1 致全国矿业权人的一封信

3.宣传工作阶段与重点

(1)在矿业权实地核查酝酿、启动和准备工作阶段,宣传工作的重点是向全社会、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核查承担单位、矿业权人介绍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背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技术要求、基本成果等,使社会方方面面了解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基本情况,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的启动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外部环境。

(2)在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实施阶段,宣传工作应以“激励士气,鼓舞斗志”为目标,重点介绍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进展较快的地区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工作经验、成功做法,营造“比、赶、超”的氛围,鼓励先进、带动后进,为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的不断推进加油鼓劲,促进每个阶段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的按时完成。

(3)在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汇总和应用阶段,宣传工作的重点是成果数据质量控制和成果应用,通过介绍典型地区成果应用的做法,推动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应用于矿政管理日常工作中。同时,宣传工作要突出在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将通过矿业权实地核查形成的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发扬光大。

(二)行政措施

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是国土资源部自上而下部署给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一项工作。近年来,矿业发展迅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断暴露出来。一些地区矿业权问题较为复杂,既有历史遗留的问题,也有矿业快速发展形势下新出现的问题,牵涉的利益错综复杂。有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人对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认识不清,存在观望和侥幸心理,以经费不到位、人员紧张等理由消极对待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还有些矿业权人对该项工作存在疑虑,担心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抵触情绪。为了确保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按时完成,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有必要采取相应地行政措施,保障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目标的实现。

根据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针对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可以采取的行政措施有:将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与矿业权统一配号挂钩;将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与矿业权年检挂钩;建立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月进度报告与通报制度;建立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调度会制度等。

②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年检报盘工具怎么打印

正如你所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基础报表是采矿权年检中的一项,其实这个表在年初的时候各个矿山企业应该都填报过,因为国土部门每年 统计年报中的【矿山开发利用统计数据库管理系统】更新时要求填写。

③ 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项目

(一)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

获奖等级:2013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王安建、王瑞江、李厚民、王高尚、王勇毅、高兰、赵汀、李建武、陈其慎、于汶加、孟刚、李瑞萍、高辉、张照志、闫强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主要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巨大变化,以及10多年的高强度开采,我国矿产资源储量的数量、结构和开发利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源家底不清,严重制约着国家资源管理和重大决策。针对这一问题,2007年国土资源部部署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最为系统的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工程。主要目标和任务是通过对全国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铝土矿等28种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及其利用现状的全面核查,摸清矿产资源家底,搭建资源管理新平台,提升管理水平。

经过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万人4年的艰苦努力,耗资22.5亿元,完成28个矿种的25753个全部矿区核查,形成矿区核查报告21540套,省级汇总报告550套,全国单矿种调查报告28套,图集300余册,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1.创新技术思路和核查手段,完成28种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及其利用现状的全面核查,摸清了我国矿产资源家底,为提升储量管理水平奠定了前所未有的扎实基础

(1)制定了矿区核查、数据库建设、省级汇总、全国汇总等5个技术要求,保证了核查成果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可靠性。

(2)针对原储量库中以矿区、矿权、矿山为上表单位,造成矿区范围重叠、交叉或遗漏等混乱局面,本次核查提出“以新压旧、不重不漏”的原则,从矿区历次勘探报告的对比分析着手,理清了采矿权、上表矿区及矿体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重新划分矿区,保证了矿区不重叠和全覆盖。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年报.2013

(3)确立以块段为基本数据采集单元、采矿权为核查单元、矿区为统计单元的矿区核查技术原则,首次从微观到宏观,系统理清了每一个矿区累计查明、消耗、保有、压覆、占用、未占用资源储量的数量、结构、品质及其空间分布,全面理清了资源家底,保证了核查结果的可靠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4)收集整理了2万多个矿区数十年来形成的10多万份原始勘查和矿山生产报告。按照严格的技术规范,通过资料分析与现场核查,系统清理了历次勘查、开采和储量登记统计中存在的虚报、错报、误报、重复上表和挂账等导致储量表虚高不实的问题,挤掉了资源储量的水分。

(5)通过对未上表、漏上表、尾矿和堆置场等资源储量全面核查,以及根据工业指标变化重新估算,发掘出大量新增资源储量。

(6)查明了我国28个矿种占用、未占用资源储量的数量、品质和详细空间分布。

(7)以块段为基本单元,对全国6884个煤炭核查区的14种煤类、硫分、灰分进行了系统核查,并按国家、省、矿区3个层次编制分布图,为国家及各省煤炭资源规划、开发、保护及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从原始勘查报告入手,对2002—2009年找煤阶段提交的7800亿吨资源量进行了重新厘定,认为其实际已达到333级别,从而使我国煤炭保有量达到20000亿吨,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煤炭资源的保障能力。

(8)为更加客观地反映保有矿产资源储量的实际可供量,首次提出可回收资源储量(国家储量)概念和测算模型,并从矿区级别逐一测算了25个矿种可回收资源储量。按照测算出的可回收资源储量,我国矿产资源的国际地位将显着提升。

(9)基于以块段为基本数据单元的核查成果数据库,首次建立我国25个矿种矿区—省级—全国等多层级矿产资源品位—吨位模型,查清了我国矿产资源品质的分布规律,为矿产资源技术经济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以资源自身内部参量为依据,通过地质条件、资源禀赋和技术经济指标类比,首次建立煤炭成本—吨位模型及煤炭资源概略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体系,为井田煤炭资源评价和煤炭资源可供性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途径。

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示意图

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技术要求培训班

2.首次建立全国矿产资源空间数据库和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管理支持系统,为实现资源储量管理从一维属性数据管理向二维半空间数据管理的飞跃,以及实施“一张图管矿”搭建了平台

(1)首次建成基于GIS技术的矿产资源空间数据库。数据库数据模型设计采用矿区套合图、工程分布图、储量估算图、储量利用现状图和矿区储量数据库的“四图一库”结构,实现了资源储量管理从以矿山为最小数据单位、按“矿山→矿区”模式的一维属性数据管理向以块段为最小数据单位、按“块段→矿体→矿山→矿区”模式的二维半空间数据进行双向储量数据管理的飞跃。数据库涵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含28个矿种的25753个全部矿区,数据量达3000GB。

(2)首次通过GIS空间图形方式对矿产资源储量利用状况进行系统分类和图示定位表达,为矿政部门提供了高效管理平台。按照目前我国矿区资源储量利用的实际情况,把矿区资源储量利用现状分为已占用保有、已占用采空、已占用压覆、已占用损失及未占用保有、未占用采空、未占用压覆、未占用损失、未占用残留9大类;首次按统一分类编制了全国、省、矿区3个层次的资源储量利用现状图,彻底解决了以往普遍存在的矿产资源利用状况不清和无法精确定位问题。

(3)融合全球三维基础地质地理底图、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矿区资源储量GIS专题数据,实现全国—矿集区—矿区—矿体—块段的多级导航、空间查询、储量数据汇总统计、煤质煤类分类统计、自动成图成表、矿区三维可视化等功能;自动生成矿区—省—全国不同层级的品位—吨位模型、煤类—吨位模型、铝硅比—吨位模型;设计储量计算边界提取“凸包算法”及程序,首次获取每个矿区矿体最大外边界精确坐标。设计完成矿山动态监测图形空间数据规范和储量电子台账管理子系统,可追溯保有、采空、损失的演变过程和空间位置,实现矿山资源储量动态监测,为实施“一张图管矿”奠定坚实基础。

(4)采用B/S、C/S双重系统架构,在核查和储量动态监管过程中从矿区级数据库建库到省级汇总、全国汇总,针对不同工作阶段开发了不同级别的系统平台,实现储量数据逐级汇总上报及质量检查;通过基于点对点数据传输算法,实现矿山→县→地市→省→国家储量动态监测数据的多层级传输和电子审批功能,实现了储量管理工作的全程计算机化。

3.对我国矿产资源国情的新认识

(1)核查后全国轻稀土保有资源储量翻了一番,重稀土资源储量减少62.6%,应对稀土资源按配分进行精细化管理。

(2)核查后锡、锑、萤石保有资源储量大幅减少,优势资源地位岌岌可危。应大力加强勘查,有效调控开采总量,维护优势资源地位。

(3)铁矿、铝土矿、煤炭等资源占用率不高或占而不采,制约着资源供应能力提升。一是要从“给矿权配资源”向“以资源设矿权”的管理思路转变。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区域环境容量,合理配置未占用资源,盘活资源存量;二是引导超量占用资源的企业扩大产能,有效提高国内资源供应能力;三是切实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利用效率。

(4)矿产资源储量分布格局明显变化,对生产力布局和资源政策产生重要影响。一是一些矿种的区域分布格局发生变化,例如,内蒙古轻稀土占全国稀土的比例进一步上升到95%,广东省取代江西省成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的第一大省,云南、西藏、甘肃等西部地区锑矿储量地位明显上升;二是内蒙古、云南等省(自治区)矿产种类丰富,保有资源储量大,在我国资源供应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着增强。

(5)科学部署勘查方向,提高勘查程度,夯实资源基础。铁矿找矿勘查应鼓励找寻富矿和浅部矿,不支持1000米深度以下的找矿勘查,不支持境外铁矿草根勘查和绿地项目;煤炭的勘查重点是提高规划矿区的勘查程度,在南方缺煤省份开展找矿;加强重稀土、锡、锑等传统优势矿产的找矿勘查力度,维护我国矿产资源的优势地位。

这些认识对我国资源战略、规划、政策、产业布局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编制及全球成矿规律研究与评价

获奖等级:2013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裴荣富、梅燕雄、戴自希、张金良、瞿泓滢、叶锦华、朱谷昌、龚羽飞、吴德文、王作勇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主要成果:

1.提出客观实用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划分全球标准,从全球1285个主要矿床中筛选出445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建立了具有国际权威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数据库

采用在矿床储量排序基础上的线性趋势统计分析方法来确定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储量下限值,具有客观实用性。根据该方法确定的世界22种矿产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储量标准(下限值),经世界地质图委员会认可,成为国际采用的全球标准。

收集整理和分析对比世界6大洲、121个国家和地区、22种矿产、1285个主要矿床数据,从中筛选出445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建立和完善了具有国际权威性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编号、矿床名称、国家、洲、经度、纬度、矿种、资源储量、类别、状态、主岩、类型、规模、成矿时代、成因、地质构造背景、地质构造环境、成矿域、成矿区带等19个主要属性。

2.以世界地质图委员会为国际合作平台,编制完成数字化的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在MapGIS和ArcGIS软件的支持下,编制完成数字化的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并开展全球成矿规律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在全球大陆范围划分出前寒武纪地块、前寒武纪地块显生宙构造带、前寒武纪地块显生宙沉积盆地、显生宙造山带、新生代风化壳5类地质构造背景和39种地质构造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地质构造背景—环境分类体系。

裴荣富院士(左2)与国外同行交换看法

项目研讨会

在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上,标示445个大型超大型矿床的矿种、成因类型、规模、成矿时代等主要属性,圈定全球成矿单元界线。其中,编图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铀、铁、锰、铬、铜、铅、锌、铝、镍、钨、锡、钼、汞、锑、金、银、磷、钾盐、金刚石22种;成因类型划分为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床、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床和复杂成因(叠生)矿床,进一步划分为33个矿床类型;矿床规模划分为大型、超大型—特大型两级;成矿时代划分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全球成矿单元划分为4个成矿域、21个巨型成矿区带。

3.根据大陆裂解增生、大洋开启闭合、洋陆相互作用及其地质演化特征,结合全球地质构造背景与成矿特征,首次在全球大陆范围划分出4大成矿域和21个巨型成矿区带,提出全球成矿统一性、不同区域成矿特殊性、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和异常成矿作用等新认识,深化全球成矿规律研究

首次在全球大陆范围内划分出劳亚、冈瓦纳、特提斯、环太平洋4大成矿域和北美、格陵兰、欧洲、乌拉尔—蒙古、西伯利亚、中朝、南美、非洲-阿拉伯、印度、澳大利亚、加勒比、地中海、西亚、喜马拉雅、中南半岛、北科迪勒拉、安第斯、楚科奇—鄂霍茨克、东亚、伊里安—新西兰、南极等20多个巨型成矿区带,具有全球普适性,推动和发展了全球成矿学。

提出地球物质系统的统一性决定了全球成矿作用的统一性。首先,地壳产出的各种矿床的形成都可以归纳为4类成矿作用,即岩浆成矿作用、沉积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和叠生成矿作用;其次,从太古宙到新生代,成矿作用强度不断增强,成矿作用演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继承性。

提出地球不同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与环境的特殊性,导致其成矿作用各具特色。就不同成矿域而言,劳亚成矿域和冈瓦纳成矿域地质构造背景均较复杂,以前寒武纪地块及叠加其上的显生宙沉积盆地和构造带为主,成矿作用贯穿整个地质时代。劳亚成矿域以天然气、煤炭、铁、钾盐、石油、铀、锰、铬、铅锌、镍、钨、钼、锑、金、银、磷、金刚石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成矿时代以古生代为主;冈瓦纳成矿域以石油、天然气、铝土矿、金刚石、铅锌、铜、镍、铁、金、铬、锡、铀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成矿时代以元古宙和新生代为主。特提斯成矿域和环太平洋成矿域地质构造背景比较简单,以显生宙造山带为主,成矿时代均以中新生代占绝对优势,前者以锡、钾盐、铅锌、铝土矿、铜钼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后者以铜、钼、金、银、镍、钨、锡、铅锌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

提出成矿偏在性概念。认为大型超大型矿床偏爱产在某一特定地质背景和它们现存的构造位置上,它们对成矿区域、成矿类型、成矿时代和成矿背景均具有十分明显的选择性。

提出异常成矿作用的概念。认为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是常规成矿作用(过程)中受特定地质事件激发的异常成矿作用的产物,与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全球性重大异常地质事件有关。“氧大气变态”(过氧事件)和“还原大气变态”(缺氧事件)等重大事件是促发隐生宙异常成矿作用的重要原因。地球层圈不谐调运动导致的构造圈热侵蚀引发大规模构造岩浆事件则是显生宙异常成矿作用的主因。

4.在编图研究的基础上,对世界主要类型矿产资源和各大洲矿产资源进行了战略评价,研究探讨了我国矿产资源战略问题

根据静态保证年限(储产比)和资源查明率分析,世界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资源潜力很大。在22种主要矿产资源中,静态保证年限大于100年的矿产资源有煤炭、锰、钾盐、铁、磷、铬、铝、钼、镍、铀、钨11种,静态保证年限为50~100年的矿产资源有天然气、铜、石油、铅锌5种,静态保证年限为10~50年的矿产资源有锡、锑、金、银、金刚石、汞6种;资源查明率大于50%的矿产资源有钼、铜、石油3种,资源查明率为30%~50%的矿产资源有锰、天然气、金刚石、铁、煤炭、铝、锑、铀、钨、汞、锡、金12种,资源查明率为5%~30%的矿产有铬、银、磷、铅锌、镍、钾盐7种。

总结分析了世界各大洲矿产资源特色,指出我国虽然是世界矿产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很低,能源矿产资源不足,大宗矿产资源短缺,克服资源的瓶颈约束是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产生强劲需求决定了立足国内矿产资源的同时必须更加充分地利用国外矿产资源,以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矿产资源编图过程中,通过8年的国际合作,与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及其成矿图分委员会、俄罗斯科学院维尔纳茨基博物馆、阿根廷地质和矿产资源研究所、伊朗地质调查局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

在政府机关、行业协会、地质院校、科研事业单位、地质勘查单位、矿业企业的应用情况表明,该项成果不仅为在国家层面编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部署地质调查国际合作、从全球宏观视野破解我国矿产资源难题提供了重要战略参考和科学指导,而且对具体的院校、企事业单位学习世界矿床地质、掌握全球矿产资源状况、部署境外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指导海外投资并购决策与资源开发选区都是一份里程碑式的重要文献和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将对我国矿业企业“走出去”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1∶25000000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说明书

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即将在全球范围正式发布《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英文版),使该项成果的应用扩展到全球地质学领域,在发展全球成矿学、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等方面发挥更加广泛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三)我国主要金属矿床模型研究

获奖等级:2013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毛景文、张作衡、裴荣富、段焕春、符巩固、李永峰、王义天、谢桂青、余金杰、张长青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南鑫达地质矿产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成果:

“我国主要金属矿床模型研究”项目以广泛的野外调查为基础,采用现代成矿学新理论和新方法,通过对我国重要的矿床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厘定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查明这些矿床的成矿环境、控矿要素和分布规律,总结出区域成矿规律,开展矿床模型研究,指导区域找矿勘查部署和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取得的重要创新成果和工作进展具体如下:

1.首次按照国际标准,将成矿环境作为一级考虑要素,将矿床类型作为二级考虑要素,典型矿床作为三级考虑要素,全面建立或提升了我国主要矿床模型,编写完成了《中国矿床模型概论》

本项目置于国际平台,结合我国矿产资源特点,充分吸收了近15年来我国在矿床学及成矿环境和成矿年代学等方面研究的新进展,并针对部分矿床、矿集区和成矿区带进行了深入解剖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主要矿床类型的矿床模型进行了建模研究。本次矿床模型的建立,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考虑,首先将成矿环境作为一级考虑要素,其次将矿床类型作为二级考虑要素,最后典型矿床作为三级考虑要素。以我国最主要7类金属矿床,即与酸性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稀有金属矿床,与中酸性花岗质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铁钼矿床,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以海相火山岩为容矿岩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以碳酸盐岩溶矿的密西西比型铅锌矿床和金矿床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针对一系列影响建模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开展了解剖研究,为建立客观和合理的矿床模型提供了新的证据,研究成果为在一定地质背景下开展特定的矿产及其组合找矿勘查提供了科学依据。本项目共计完成了26组矿产110个矿床模型研究和编写,把我国矿床模型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大幅度提升和充实了矿床理论。

中国矿床模型概论

国外主要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

2.通过一批典型矿床深入研究,确认了矿床新类型,建立了一批矿床新模型,丰富了成矿理论,并在国内外引起了反响

(1)确定石居里为我国首例与海底喷流有关的塞浦路斯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床。

(2)首次提出新疆北部与地幔柱有关的后碰撞环境铜镍矿新矿床模型。

(3)首次提出胶东金矿集中区伸展构造体制下的金矿床模型。

(4)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5)建立了华南下寒武统底部黑色岩系中钼镍多金属矿床模型。

3.前人已在成矿区带典型矿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矿床模型,但在矿集区尺度矿床模型的研究方面尚属薄弱,甚至是空白。本项目在秦岭、长江中下游和德兴等开展了矿集区尺度模型研究,为成矿预测和深部找矿提供了依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国内外专家通过对小尺度典型矿床的解剖研究,从成矿过程和成矿元素及围岩蚀变分带入手,提出矿床模型,如斑岩铜矿模型。通过大尺度成矿区带研究提出矿床成矿系列及区域成矿模型,为找矿勘查起到了重要作用。本项研究突破了传统思维,针对典型矿集区开展研究,探讨了矿集区内各类矿床之间的有机联系,创新性地建立了3类矿床组合模型。每个矿床组合模型表明在矿集区内各类矿床之间互为找矿指示,可以直接指导深部和外围隐伏矿的找矿勘查,并取得多项找矿预测成功范例。

(1)东秦岭栾川和付店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钼矿+脉状铅锌银金矿的矿床模型。

(2)华南德兴矿集区斑岩铜矿+脉状铅锌+金矿的矿床模型。

(3)长江中下游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层控铜金矿的矿床模型。

4.响应“走出去”和“两种市场、两种资源”的国家资源战略决策,比较全面系统地编着了《国外主要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介绍了当今国际上主要类型矿床的矿床模型,有效地引导我国企业在国外按照国际思维开展找矿评价

为了更加切实地为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提供服务支撑,同时也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国内矿床模型研究和勘查评价工作水平,本项目通过大量国外文献资料的详细综合研究,首次从成矿构造背景、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矿床勘查发现简史,以及对找矿勘查的启示等理论研究和找矿应用两个方面对国外重要类型矿床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梳理。本次工作共选择了国外造山型金矿床、卡林型金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岩浆型铜镍硫化物型矿床、火山块状硫化物型多金属矿床、沉积喷流型铅锌矿床、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黑色岩系型矿床、砂岩型铀矿床、红土型镍矿床、红土型铝土矿床等13种重要类型矿床。以该成果为蓝本,编着出版了《国外主要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一书,这一成果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国内矿床模型研究和勘查评价工作水平的提升,受到了有关管理部门、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的从业人员,以及地质院校师生的普遍欢迎。

5.项目专家在地勘单位、矿山、大学和研究院所进行了120多次有关运用矿床模型开展找矿勘查的学术报告,并依托项目出版两本专着,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产生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明显的经济效益

项目研究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日益受到地勘部门和矿山企业的重视,项目成果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多次交流,并应邀参加了一系列专题汇报,到找矿勘查现场进行实地切磋,结合找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新思路和新方向。

编撰的《中国矿床模型概论》和《国外主要类型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两本图书,自2012年上半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矿床学及地质勘查工作者的欢迎。总印数为6000册,是近年来地质领域及研究成果类专着出版中印数最多的书籍,截至2013年3月底,销售量近4000册,被认为是近年来科技书籍中的热销书,而且销售情况依然处于上升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依托地质调查项目“我国主要金属矿床模型研究”(1212010634001)和重点基金项目(40434011)等发表的学术论文74篇,在SCI数据库中被收录33篇,在CSCD数据库中被收录36篇;在SCI数据库中被引用1380次,其中他人引用962次,在我国引文数据库中被引用1907次,其中他人引用1630次;合计论文被引用3287次,其中他引2592次,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培养了博士后5人、博士8人、硕士25人,目前这些青年科技人才多数继续从事金属矿床模型研究及找矿勘查工作。

④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

主要完成人:王安建、王瑞江、李厚民、王高尚、王勇毅、高 兰、赵汀、李建武、陈其慎、于汶加、孟刚、李瑞萍、高辉、张照志、闫强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成果简介: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2007年部署的规模最大最为系统的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工程。经全国31个省区市3万人5年艰苦努力,耗资22.5亿元,完成油气、铀、铁、铜、铝土矿、煤炭、稀土等28个矿种全部25753个矿区资源储量及其利用现状的核查,摸清了我国矿产资源储量的数量、结构、品质、开发利用及其空间分布现状,发掘出大量新增资源量,挤掉了资源储量水分,取得了一系列新认识,建立了全国矿产资源空间数据库和储量动态管理支持系统,实现了资源储量管理从一维属性数据向二维半空间数据管理的飞跃,为实施“一张图管矿”、提升管理水平搭建了科技平台。项目形成矿区核查报告21540套,省级汇总报告550套,全国单矿种调查报告28套,图集300余册。

中国铁矿矿产资源分布图

全国铁矿吨位—品位模型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

主要完成人:李廷栋、袁学诚、肖庆辉、黄宗理、叶天竺、耿树方、范本贤、高 锐、肖序常、朱介寿、邓晋福、姚伯初、张兴洲、杨文采、路凤香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成果简介:中国大陆和海域岩石圈三维结构多项特征,取得了12项重要的创新性成果:

(1)提出大致以东经105°(南北地震带)为界,我国东、西部的岩石圈和软流圈存在较大差异:西部“层状”结构明显、岩石圈厚、软流圈薄;而东部岩石圈薄、软流圈厚,可达到200~300千米,导致了软流圈物质上涌。

(2)指出中国东部和边缘海地区的莫霍面和岩石圈底界面凹凸不平和不连续,构成了软流圈与岩石圈之间壳—幔物质交换的“过渡层”。

(3)对华北岩石圈减薄动力学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结果确认:太平洋板块俯冲动力对华北岩石圈200千米以上没有影响,在200千米深度之下影响的横向范围局限在大陆边缘200~300千米之内。

信阳—黄骅地震层析剖面图(“过渡层”)

(4)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提出了“东亚型造山作用”的新认识——其成因是深部软流圈物质上涌;其造山作用划分为3个阶段,即初始造山幕、主造山幕、晚期造山幕。

(5)揭示出中国东部岩石圈“下新上老”的年龄结构,即前寒武纪基底的岩石圈被中生代岩石圈(小于200Ma)置换或熔融交代。

(6)初步划分和建立了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模型,总结和划分出了5种岩石圈类型:克拉通型、造山带型、裂谷型、岛弧型和边缘海洋壳型。

(7)提出了中国岩石圈构造单元划分方案。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化学场特征,把中国大陆及海区划分为2个岩石圈构造域和6个岩石圈块体。

(8)揭示了青藏高原存在巨型南北向构造带。航空磁测显示出青藏高原存在巨型南北向构造带,直至深度60~180千米仍很明显,表明其深部结构与表层结构具有不统一的特征。

(9)层析成像研究揭示出印度岩石圈从恒河平原向北俯冲跨过斑公—怒江,在北纬33°附近向深部下插、拆沉,在北纬34°地区形成羌塘地块深部的低速熔融体,在西昆仑山深部呈现出印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直接碰撞,说明了青藏高原地壳加厚的原因。

(10)详细分析研究了深部作用的资源环境效应。提出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其伴随的成矿作用,软流圈物质上涌是主导因素。

(11)揭示了深部地幔流由西向东流动的3条“通道”轨迹,从而导致了中国东部形成巨厚的软流圈层。

(12)揭示出太平洋板块俯冲只对中国东部吉林省珲春地区的深源地震(540千米)起了制约作用。而东部大陆区的浅源地震的动力来源很可能是软流圈物质的高热能量转化为强动力作用的结果。

中国岩石圈构造单元分区图

沿AB剖面的印度岩石圈地幔俯冲到西昆仑山的图像

中国东部及周边地区天然地震震中分布图(吉林省珲春地区的深源地震)

⑤ 十四五规划与第四轮矿产资源修边之间的联系

摘要 是推进全国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持续开展全国矿山开发“三率”动态调查评价,调查全国已查明战略性矿产资源现状,全面摸清各类矿产资源数量、质量、结构、空间分布及可利用性等基础数据,查明矿产资源与各类主体功能区空间关系,全面掌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二是加强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动态评价,摸清矿产资源潜力家底。三是开展全球矿产资源形势分析、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程度研究,提交高质量决策支撑建议。

⑥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

一、概述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提出的“积极开展矿产远景调查和综合研究,科学评估区域矿产资源潜力,为科学部署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依据”的要求和精神,国土资源部部署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并把该项工作定位为我国矿产资源方面的一次重要的国情调查,目的是通过系统总结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成果,全面掌握矿产资源现状,科学评价未查明矿产资源潜力,建立真实准确的矿产资源数据,为实现找矿重大新突破提供资源勘查依据。 2006年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作为国土资源部“十一五”后三年的工作重点列入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2007年初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6号),明确了开展该项目的目的意义、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组织实施要求等。随后在长沙召开了工作部署会议。为进一步推动全国矿产资源国情调查,2007年8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储量利用调查组织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193号),由国土资源部组建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为此汪民副部长主持专题研究会议,进一步落实部的工作部署。2007年年10月,徐绍史部长主持召开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储量利用调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对下一步工作做了明确部署。随后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储量利用调查组织管理职责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7]180号),又进一步明确了工作内容、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等。2007年11月9日,徐绍史部长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储量利用调查部署动员视频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进一步阐述了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储量利用调查工作的意义,明确了摸清矿产资源家底,努力实现找矿突破和提高矿产资源规范管理水平的两个工作目标,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推动地质科技术进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日常更新机制等工作要求。为贯彻落实徐部长视频会议讲话精神,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抓紧落实省级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任务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7]161号),落实省级工作任务、组织机构和项目组成员等。 为贯彻落实部文件精神和部领导讲话精神,中国地质调查局在2007年10月组建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办公室,明确了项目组织实施中的工作方案和任务分工;进一步落实了项目汇总组承担单位和人员组成;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组建了大区综合组。各省(区、市)按照部的统一要求,成立了相对应的省级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并落实了项目承担单位和参加单位。 该项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承担并组织实施,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国土资源航空遥感中心等作为业务支撑单位。参加单位涉及天津地调中心、沈阳地调中心、南京地调中心、宜昌地调中心、成都地调中心、西安地调中心、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30个省(区、市)地调院等。 二、目标任务(一)总体目标任务在现有地质工作程度基础上,全面总结和充分利用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成果和资料,实现以下三方面的目标任务: (1)充分应用现代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的理论方法和GIS评价技术,开展我国煤炭、铀、铁、铜、铝、铅、锌、钾、磷、金、钨、锑、稀土等矿产的资源潜力评价(2000米以浅范围内)。以成矿区(带)为单元,在分省(区、市)开展重要矿产资源总量预测基础上,汇总开展全国单矿种总量预测,编制单矿种预测图,进行单矿种资源量估算。基本摸清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及其空间分布,为研究制定国家矿产资源战略与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以成矿地质理论为指导,深入开展各成矿区(带)及全国范围的区域成矿地质构造环境及成矿规律研究,研究总结各成矿区(带)典型矿床,建立矿床成矿模型(式)、区域成矿模式及区域成矿谱系;充分利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和矿产勘查等综合成矿信息,圈定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逐个评价成矿远景区资源潜力,并进行分类排序;编制重要成矿区带成矿规律与预测图,为科学合理地规划和部署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依据。 (3)建立并不断完善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预测相关数据库,特别是成矿远景区的地学空间数据库、典型矿床数据库,为今后开展矿产勘查的规划部署研究奠定扎实的信息基础。(二)具体工作目标1、在全国范围内完成非油气重要矿产预测工作,在Ⅳ—Ⅴ级成矿区内圈定预测区。省级工作比例尺为1:20万,原始资料应用以1:20万比例尺数据为主,成图比例尺为1:50万(新疆、内蒙、青海、西藏为1:150万)。全国汇总工作比例尺为1:250万。 2、预测非油气重要矿产未查明资源量及其地下1km以上空间分布。 3、建立和完善能够满足国家动态资源评价工作需要的有关数据库、专家系统及固体矿产区域评价系统。 4、提出全国矿产勘查近期及中长期部署建议及方案。预测我国今后20年重要矿产资源的探明趋势、开发产能增长趋势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基地的战略布局。 5、建立评价矿产的典型矿床成矿模型及成矿区(带)及矿集区的区域成矿模式。 6、完成新一轮成矿区(带)及全国成矿地质构造环境及成矿规律研究。三、实施意义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我国矿产资源方面的一次重要的国情调查。其目的是通过系统总结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成果,全面掌握矿产资源现状,科学评价未查明矿产资源潜力,建立真实准确的矿产资源数据库,满足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需要。 搞好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编制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是科学规划、合理部署,努力实现找矿重大新突破,缓解资源瓶颈的基础工作;是发展和推广利用成矿新理论、勘查新技术新方法,促进科研与调查密切结合的重要措施。 (一)我国除了油气及煤炭资源已经进行了三轮系统、完整的区域评价工作以外,其它重要矿产资源虽然已经开展了两轮成矿区划工作,在指导工作部署,制定中长期规划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预测矿种、覆盖面积、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都不够系统完整,带有一定局限性。因此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在我国全面系统的开展重要矿产资源的区域评价工作,同时应用科学的方法估算潜在资源量及其空间分布,其成果将为制定国家矿产资源战略与编制中长期规划提供依据。 (二)近十年来全国非油气矿产勘查工作布局,主要依据全国二轮区划的成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但是近十年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国完成了陆域中比例尺区调工作,完成了区域航磁扫面测量,空白区化探扫面进展也很快,基础地质资料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次,矿产资源远景调查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和重要成果,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进行了8年之久,取得了大量的新成果,近年来开展的18个矿种大中型矿山深部找矿工作,对我国中东部地区深部勘查获得了新的认识。第三,地质成矿理论发展迅速,大陆动力学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区调和其它各个领域,以成矿系列理论为代表的成矿规律学说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综合地质信息、地质异常等矿产预测技术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第四,数据库及新技术广泛应用。全国大型地学基础数据库建设相继完成,GIS技术的应用得到迅猛发展。因此目前很有必要开展新一轮的重要矿产资源区域评价工作,运用新的地质成矿理论,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完成全国陆域范围内的非油气重要矿产资源区域评价工作,为部署矿产勘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找矿突破提供选区依据。 (三)提高矿产资源管理规范管理水平。矿政规范管理需要掌握资源潜力、储量利用情况、矿业权设置等最基本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充实和调整矿产资源规划、地质勘查规划,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的合理布局。同时为社会提供各种相关信息服务。 (四)通过该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将促进我国地质成矿理论的重大发展。在新一轮区域矿产预测评价工作过程中,将在基础地质研究工作中全面总结大陆动力学理论的应用成果,把我国地质构造研究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区域成矿规律,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成矿系列理论,在区域成矿、成矿规律研究方面达到新的高度。随着本项目GIS技术全面、全过程的应用,矿产预测的方法技术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必将产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矿产预测技术。 (五)培养一批综合型地质人才。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涉及地质专业多、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包括区域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自然重砂等地质调查的资料分析和综合,成矿地质背景、典型矿床、成矿规律研究和总结,以及应用GIS进行了空间数据处理、信息提取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空间数据库建设,矿产预测等。通过参加这项目工作,使地质及科技术人员能够充分接触各类资料,开展各项分析和综合,在工作中不断提高知识和能力素质和水平。 总之,本项目的实施无论对于国家宏观战略的制定、矿产勘查工作部署与找矿突破、地质成矿理论的发展、矿产预测技术的创新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工作安排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由部统一部署,从2006年启动,预计2010年结束。2006年开始筹备,完成总体工作方案编制、技术指南和技术要求制订。2007年开展技术培训,完成分省实施方案编制、基础数据库更新;2008年组织开展分省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研究、综合信息预测以及资源总量预测试点,完成全国基础数据库汇总和定量预测新方法研究。2009年开展并完成分省资源总量预测工作,汇交分省总量预测成果。2010年汇总形成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最终成果。潜力评价过程中形成的阶段性成果,应随时提供相关部门使用。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部已将这项工作列入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重点,并通过项目给予支持。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将本地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列入工作计划,结合本地区的地质工作实际情况,统筹安排,省级财政匹配一定资金予以支持。 五、组织机构1、项目管理机构为统筹推进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由部领导任组长,部相关司局和地调局负责同志任成员,负责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储量利用调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负责总体实施方案审定、最终成果验收和成果发布。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办事机构设在勘查司,成员包括规划司、开发司、储量司、勘查司、地调局及其他有关司局的负责同志。承担具体组织协调工作,负责审核总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并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组织最终成果的验收。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潜力评价组,由部勘查司牵头,负责潜力评价工作的组织协调。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按照部的总体要求,也相关成立了省级潜力评价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本地区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2、项目组织实施组建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办公室,承担潜力评价和储量利用调查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实施,按照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管理要求设置相关项目并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包括日常事务管理、技术综合与监督、经费预算及监督、实施过程的重大技术问题决策咨询等工作。项目办公室依托地调局所属有关事业单位为主要技术业务支撑。为加强潜力评价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成果集成,以项目形式设置若干全国汇总组,主要负责编制技术要求、开展技术培训、进行技术指导、监督检查项目执行情况以及最终成果汇总。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组建大区综合组,负责跟踪省级项目组技术业务及质量情况,对相关省级项目组进行日常技术指导,组织本地区相关省级项目组开展相关业务活动。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统筹本地区各方面力量,成立省级潜力评价项目办公室,落实项目承担单位,抽调精干人员组建省级项目组。 3、项目实施单位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本部 业务支撑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项目参加单位: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30个省(区、市)有关地勘单位。 承担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的单位共165个,项目成员2083人。 六、工作思路和工作原则 1、工作思路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及综合研究工作是一次重要的国情调查,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目标,充分开发应用已有的地质矿产调查、勘查、多元资料与科研成果,以先进的成矿理论为指导,使用规范而有效的资源评价方法、技术和各类基础数据为支撑,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各单位已开展的资源评价工作为基础。采取政府部门指导,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专家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我国重要成矿区带内的矿产资源潜力,以及空间布局。预测未来10-20年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探明趋势,推断开发产能增长趋势,矿产资源开发基地的战略布局。为更好地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也为部署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提供基础资料,为国家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工作提高对我国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水平,完善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并培养一批科技骨干及工作队伍,据此确定项目的具体目标和实施的技术路线。 2、工作原则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工作是一项需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创造能力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总体工作原则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地质工作规律的原则;坚持一切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全局,兼顾各方的原则;坚持“统一组织、统一思路、统一方法、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的原则;坚持实行项目分类分级管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和优势,充分发挥各省(区、市)地勘单位的作用,产学研相结合,融合协调、和谐的原则;坚持既要自主创新,符合我国国情,又可进行国际对比和交流的原则。 七、技术思路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工作总体技术思路为:以成矿理论为指导,加强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加强与成矿有关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深入分析地质构造的成矿信息,以Ⅲ级成矿区(带)为单位,深入全面总结主要矿产的成矿类型,研究以成矿系列为核心内容的区域成矿规律;全面利用物探、化探、自然重砂、遥感所显示的地质找矿信息;运用体现地质成矿规律内涵的预测技术,全面全过程应用GIS技术,在定性和Ⅳ、Ⅴ级成矿区内圈定预测区基础上,实现分省、全国资源潜力预测评价(资料截止时间为2006年底)。八、预期成果(一)全国煤炭、铀、铁、铜、铝、铅、锌、钾、磷、金、钨、锑、稀土等矿产的资源潜力。 (二)圈定一批找矿远景区,为缓解矿产勘查后备基地不足,早日实现找矿更大突破提供基础依据。 (三)进一步全面系统总结我国成矿地质特征,深化成矿规律认识,提交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报告和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建议。 (四)提交全国成矿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和矿产等系列基础图件,以及重要成矿区带的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建议等系列图件。 (五)完成全国成矿远景区的地学空间数据库,完成基于MapGIS平台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升级系统,为矿产资源管理、矿产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信息数据和信息支撑。 (六)培养一批地质与科研的复合型人才。

⑦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截至2013年底,全所在职职工22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正高级职称57人,副高级职称63人,中级职称101人;有博士学位的137人,硕士学位48人。内设机构包括6个职能处室、12个专业研究室、1个成果转化中心,2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中心、核心期刊《矿床地质》和中国地质学会下属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和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挂靠资源所。

2013年,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横向和其他类科研项目213项,总经费2.18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09项,经费3041万元;部级项目95项,经费1.73余亿元;横向项目12项,经费1275万元;省级地勘项目3项,经费139万元。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6篇,其中,SCI收录国外论文33篇,SCI收录国内论文17篇,EI收录论文26篇,国内核心101篇;出版专着5部;荣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其中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着作权4项。

全国矿产资源利用国情调查获2013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所长、党委副书记王瑞江(中),党委书记、副所长张佳文(右二),副所长毛景文(左二),副所长王宗起(右一),副所长邢树文(左一)

袁顺达荣获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

3人分别获得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突出贡献奖;1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人入选首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3人入选首批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西藏主要成矿带大型—特大型矿床勘查评价科技创新团队”入选首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人分别获得第14届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和银锤奖;4人入选第三批地调局地质英才计划;1人获得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和程裕淇优秀学生论文奖;1人获得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1人担任经济地质学家学会理事,1人担任国际矿床成因研究协会稀缺金属工作组秘书长,1人新担任第六届同位素专业委员会委员。

领导班子由5人组成,所长、党委副书记王瑞江,党委书记、副所长张佳文,副所长毛景文,副所长王宗起,副所长邢树文。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林西组上部发现含大量苔藓虫、海绵等典型海相生物格架的灰岩透镜层和生物礁

兴蒙地区晚二叠世林西组上部发现海相化石。古亚洲洋在兴蒙地区的最终闭合、兴蒙海槽褶皱隆起的时代是地学界长期争论的重大地质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以林西组为代表的晚二叠世构造—古地理环境。本次研究在内蒙古东部林西县官地剖面林西组上部首次发现多个海相灰岩透镜层和厚层块状礁灰岩,其中含有大量苔藓虫、海绵、钙藻等典型海相化石,氧碳同位素分析结果Z值平均为116.1,接近海相灰岩经验值120,结合其他剖面相同层位发现的海相沉积,表明兴蒙地区在晚二叠世晚期仍属海相或以海相为主的沉积环境。这一发现对厘定兴蒙海盆的最终闭合提供了新的可靠证据,并将促进东北—兴蒙地区晚二叠世战略接替新层系常规油气、页岩气(油)和其他金属、非金属矿产勘查部署思路的调整。

西藏班怒成矿带中段找矿取得新突破。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作为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拼贴的两条主缝合带之一,不仅是研究全球大陆动力学的窗口,而且造就了极其优越的成矿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多金属矿产资源。雄梅斑岩铜矿是近年来在藏北空白区开展遥感异常检查时在成矿带中段找到的地表露头矿,通过矿区大比例尺填图,初步查明了铜矿体的规模和形态,目前已控制地表铜矿(化)体东西长近1000米,南北宽近800米,具有大型矿床潜力。该矿床的发现和评价为班怒成矿带中段地质找矿带打开了新的局面。

雄梅铜矿含矿斑岩露头及其铜矿化

华南西部地区晚白垩世成岩成矿作用深部背景与过程示意图

西藏班公湖—怒江和雅鲁藏布江两条斑岩铜矿带

云南个旧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床研究取得新认识与新进展。研究表明,在晚白垩世,个旧地区的地壳物质与地幔物质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区内锡多金属矿集区的矿化与同期发生的岩浆作用存在密切成因联系,提出矿床为岩浆热液成因,而非同生成因。

个旧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区矿床模型

蒙古—鄂霍次克洋构造演化与大兴安岭北段多金属成矿关系。提出蒙古—鄂霍次克洋造山带可能在中三叠世末期碰撞闭合,大兴安岭北段早中生代期间(250~160Ma)的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主要受蒙古—鄂霍次克造山作用的影响,自160Ma左右才转为太平洋构造体系。蒙古—鄂霍次克洋的构造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并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金属矿床。即①250~225Ma(T1+2):兴蒙造山后伸展,蒙古—鄂霍次克洋活动陆缘阶段(代表性矿床如八大关斑岩型铜钼矿);②225~190Ma (T3-J1):蒙古—鄂霍次克洋陆内俯冲,陆陆碰撞阶段(代表性矿床如太平川斑岩型钼矿、沙麦钨矿);③190~175Ma(J2+3):蒙古—鄂霍次克洋碰撞晚造山阶段(代表性矿床如乌奴格吐山斑岩型铜矿,红花尔基钨矿,三矿沟矽卡岩型铜矿);④175~160Ma(J3):碰撞造山后伸展跨塌阶段;⑤160~125Ma(J3-K1):造山后伸展垮塌与太平洋构造域陆缘岩浆作用联合作用阶段(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型钼铅锌金银多金属矿成矿作用时期,如岔路口斑岩型钼矿,二道河矽卡岩型铅锌矿、甲乌拉热液脉型铅锌银矿)。

琼河坝覆盖区实现找矿突破的第一孔(ZK01孔)

东准琼河坝覆盖区隐伏矿预测与找矿取得重要突破。开展了隐伏矿靶区优选和示范评价研究,识别并提出覆盖区隐伏矿地球物理异常关键标志,在东准琼河坝覆盖区发现多处异常。采用研究项目确定找矿靶区,基金预查项目适时跟进的策略,对拉伊克勒克靶区进行了验证,在厚覆盖区成功发现了斑岩—矽卡岩铜矿,仅在局部勘查已获得资源量(333+3341):铁矿石量为245.4万吨(平均品位50.4%);铜金属量12.1万吨,其中富铜矿4.4万吨(平均品位2.35%),通过综合资料分析,该矿成为大型铜矿的前景十分明朗,为东准地区找矿突破打开了新局面。

大瑶山地区与加里东期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的钨钼铜成矿作用。提出大瑶山地区存在加里东期与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石英脉型钨钼铜成矿系列,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是今后大瑶山地区找矿的主攻方向之一。在此基础上,提出古龙—倒水—夏郢和大黎断裂带两个找矿远景区,并在已知社垌大型矿床外围新发现了3个斑岩型—矽卡岩—石英脉型钨钼铜铋矿床,在成矿理论创新指导矿产勘查工作方面作出了新的成绩。

广西大瑶山地区主要矿床时空分布图

石英大脉型矿体

⑧ 战略思路与方向

一、战略思路

按照“统一领导、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互联共享,注重应用、强化服务”的思路,以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在地质工作的各环节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地质工作能力,扩大地质工作成果服务领域。

以地质信息资源的持续积累、集成整合为基础,以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提升地质资料信息服务能力,实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集群化,基本实现基于数字化和网络的现代信息服务以及地质调查工作的信息化,促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产业化;提高地质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充分挖掘地质信息资源潜力,为国土资源规划、国家产业布局、重大工程实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等提供辅助决策和地质信息保障。

一是全面摸清和整合地质信息资源,以健全完善数据更新维护体系为基础,继续夯实基础数据资源。

二是以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为目标,建立统一标准下的共享服务平台和专业服务系统。

三是继续推进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在健全完善现有各类系统基础上,建立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四是以管理信息化促进地质调查工作信息化。加快地质调查业务管理系统建设,推进项目管理系统和办公系统运行。

五是以服务于政府规划管理与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开展矿产资源国情调查。

二、战略方向

1.加强信息资源积累,夯实服务基础

全面完成原始、实物地质资料等重要数据资源清理,建立全国统一的地质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完成300万件重要原始地质资料和30万米岩心等实物地质资料的采集与数字化建库,完成1.2亿米的钻孔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全面完成剩余6万种成果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2600幅1:5万地质图数据库建设;继续开展航空物探遥感数据库、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数据库、国家地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资源建库工作;集成整合10大类地质信息资源,建立国家地质数据库体系。

2.建立服务集群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建立分类分级的集群服务政策和互联共享机制,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中国地质调查局各专业中心、大区中心、31个省级地质资料信息机构以及相关行业部门为骨干结点,各省地调院、环境监测院(站)等公益性地质调查单位为基础结点,依托地质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建成覆盖国家、地方和行业部门的地质资料集群化服务体系。形成信息资源合理布局、信息服务分级、上下联动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新局面。基于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体系,围绕国家重点成矿区带、重点经济区、生态环境脆弱区、重大工程建设区和重大地质问题区,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开发权威的、公益性的、可持续更新的地质信息服务系列产品。促进形成数据采集、汇交、集成、更新与服务一体化的良性运行机制。

3.开展矿产资源国情调查

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矿产资源勘查、利用现状调查。以铁、铜、铝、铅等矿种为主要对象,开展我国重要矿产资源总量预测评价。开展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调查,核实保有储量。开展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核实矿业权实际位置与法定许可范围的一致性。

4.地质调查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

一是开展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及政策制度研究;二是健全完善地质调查网络基础设施,建立具备数据、视频、语音高速传输的综合网络传输服务系统;三是开发地质调查基础工具软件,集成开发适合于地质调查评价应用的支撑平台和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四是开发各种地质调查评价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⑨ 在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验收会上的讲话

汪 民

(二○一一年一月六日)

各位院士、各位专家、同志们:

刚才,部验收委员会主任、部总工程师张洪涛同志宣读了对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的验收意见,大家对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完全同意。感谢验收委员会的各位院士和专家。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来之不易,全国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及工作技术支撑单位付出了艰辛和努力,广大矿业权人给予了积极配合,部开发司和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组成的全国项目办的同志们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部党组、代表徐绍史部长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顺利通过部的验收,标志着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全面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工作预期目标,为加强矿政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是一项宏大工程,成果丰富,组织实施有力,值得认真总结。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国矿业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矿政管理一直存在基础薄弱的问题,矿业权证照信息不实、不准、不全,管理不精细;矿产资源家底不清,潜力不明;储量变化的掌控不精细等等。这些都涉及矿业权市场建设和矿产勘查开发工作的健康发展。为此,部于2007年启动了矿产资源三项国情调查,即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储量利用调查。其中,矿业权实地核查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现代数字化手段对全国范围内矿业权分布范围全面进行实地测量,核查实际位置与许可范围的一致性,并对其他数据项进行调查;建立全国统一数据库,对矿业权登记信息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为矿业权科学化管理奠定基础。

徐绍史部长高度重视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多次做出批示,自始至终关注着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进展。2007年8月部成立了领导小组,对矿产资源领域基本国情调查三项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徐绍史部长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2007年11月9日,国土资源部召开全国视频电话会议,徐绍史部长在会上做重要讲话,动员部署三项调查工作。2008年3月19日,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59号),明确了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的目标任务、主要工作、基本要求和总体部署,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2009年7月9日,徐绍史部长主持部长办公会议,听取了矿业权实地核查等项目工作汇报。自2008年到2010年,矿业权实地核查连续三年被列为国土资源部的重点工作。2010年以来,徐绍史部长先后4次对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经过三年的努力,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如期完成,全面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工作预期目标,这是矿政管理的一件大事,有力地加强了矿政管理基础。通过矿业权实地核查,及时发现和解决了矿业权存在的矿界位移、交叉重叠、越界、信息遗漏等问题,获得了全面、真实、可靠的矿业权基本数据,夯实了矿业权的权属基础,项目成果必将对我国的矿政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是“358”行动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为切实增强国内能源资源保障能力,部党组在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全面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年要取得重大进展、五年要取得重大突破、八年重塑全国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的“358”宏伟工作目标。今年将正式启动“358”工作,计划在全国19个重要成矿区带安排200个远景调查区、391个重点勘查区、100个整装勘查区(先期安排49个)。这涉及到大量矿业权的整合调整和后续安排。矿业权实地核查为矿业权范围的准确界定和“358”行动科学统一规划提供了重要数据基础,为整装和重点勘查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是加强矿政管理的重要基础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矿业权的基础数据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存在着不准确、不可靠的情况。这次核查,一方面对矿业权分布范围全面进行实地数字化测量,实现矿业权分布范围的准确清晰和数字化管理;另一方面,系统清理矿业权管理台账,逐一核对,查漏补缺,修正错误,使每一个矿业权的范围和登记信息完全对照。矿业权实地核查从操作层面夯实了矿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同时,为了做好与新设矿业权登记衔接工作,部还专门发文部署,确保今后矿业权设置的科学准确。这些都必将有效促进和提升矿政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是维护矿业权人权益的重要依据

矿业权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权属清晰,归属明确。矿业权的登记范围是矿业权人财产权的权属范围,为了维护矿业权人的利益不受侵犯,必须对矿业权的有效范围进行准确界定。否则,矿业权人的权益就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四)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为推进矿政管理信息公开、加强社会化服务创造了条件

矿业权登记信息的准确扎实是矿政管理信息公开的基础保证。近年来,国土资源部不断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矿业权实地核查不仅保障了权属清晰,而且全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对于进一步推动管理信息公开和社会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成果丰硕

按照部的总体部署,矿产开发管理司精心组织,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了全国项目办技术部和全国项目组,并通过项目合作等方式,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等单位共同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在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积极努力下,在全国广大矿业权人配合支持下,经过各地项目承担单位艰辛奋战,于2010年6月底圆满完成了31个省(区、市)的矿业权实地核查任务。据统计,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历时三年,共有各级管理人员5726人、1081个承担单位的22968技术人员参加了工作,累计投入经费225607万元,共完成147248个有效矿业权(截止2010年6月30日)的实地核查。通过三年的努力,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获得了丰富的基础数据

通过本次核查,获得了36755个探矿权和110493个采矿权所有的拐点坐标,全面查清了全国147248个四级管理的采矿权和二级管理的探矿权的基本登记数据,获得了完整的全国矿业权勘查工程或开拓采掘工程平面图的空间数据,系统建立了我国所有矿山地质控制测量点体系,为矿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夯实了基础。

(二)清理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

通过对矿业权分布范围的核查,发现了大量证照信息不实、不准和不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共同研究,逐一分析,系统清理,为下一步规范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三)积累了经验,增强了技术支撑

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程量大、涉及面广、组织实施难度大。通过三年来的工作,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形成了技术指导、分级监督管理、质量控制、成果汇总与提交、宣传策划等成功的工作方法,为今后全国大项目的组织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次核查先后有1080多个单位的近2.3万人参加。通过核查工作,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形成了一批稳定的矿山地质测量队伍,建立了矿政管理部门与技术支撑单位间的合作与联系,建立和锻炼了一批矿政管理技术支撑队伍,为今后矿政管理技术支撑力量的形成奠定了扎实基础。

(四)拓展了应用,推进了“一张图管矿”

在完成原规定任务的基础上,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进一步拓展了成果应用研究,通过试点,提出了将成果应用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方面的工作模式和将数据成果应用于“矿政管理一张图”建设的数据模式,并部署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全面应用工作,试点效果良好,有力地推进了工作成果的全面应用和转化工作,现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三、大力推进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应用

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果来之不易。要高度重视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的深度应用,充分发挥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的应用潜力。关键要抓住以下几个问题:

(一)推进建立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动态更新机制

以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为基础,研究建立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的动态更新机制,及时更新,及时完善,全面推进矿业权管理、储量动态管理、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等,实现矿政管理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提高矿政管理的水平,更好地履行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利用的职责。

(二)推进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数据共享

通过野外实测和数据整理,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获取了单个矿业权的基本数据,包括控制点点之记、实地核查对照表、勘查工程或开拓采掘工程平面图、基本情况说明等。矿山监管主要在基层。这些成果数据既是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实施监督管理所需的基础数据,又是矿业权人开展勘查开发活动、维护自身权益所需的基础数据。要及时将成果数据移交给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相应的矿业权人使用,实现成果数据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成果数据的应用价值。按照阳光行政和服务社会的要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根据需要向社会公众提供必要的矿业权基本信息,促进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

(三)加快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数据的深化应用

本次矿业权实地核查是对矿业权现状的一次摸底性实地调查工作。各地应以本次核查工作为基础,深入分析暴露出的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采取切实的技术和管理措施,规范矿业权的设置和管理;研究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深度应用的方向与途径,结合日常监管工作,研究以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为基础,推进“矿政管理一张图”建设的工作模式。要搭建好框架平台,把潜力评价、储量、矿山环境、规划等成果信息叠加上去,不断完善内容,同时搞好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联动试点。

(四)运用矿业权核查成果做好宏观分析和战略研究

利用矿业权核查成果,分析探矿权的不同勘查阶段分布、矿种分布、空间分布规律,分析矿业权空间分布现状与矿产资源赋存的关系,分析不同规模矿山空间分布和矿产资源生产供应格局。这种大的空间结构分析有助于开展战略研究,从而调整相关政策,加强对社会企业的引导。在开展宏观分析和战略研究时,要运用好矿业权实地核查数据库。

⑩ 我国主要矿产资源情况调查

1:金属矿产资源总量丰富
共有 金属矿产54种 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

2:矿产资源质量差,国际竞争力弱
考虑矿石品位、矿石类型、矿石的选冶性能等综合因素,我国金矿,铅矿、锌矿的质量为中等;铁矿、锰矿、铜矿、铝土矿的质量处于最差地位。

3:成分复杂的共(伴)生矿多,大大增加了开发利用的技术。
有色金属最为普遍。例如,铅锌矿中共(伴)生组分达50多种,仅铅锌矿中的银就占全国银储量的60%,产量占70%;伴生疏达大型、特大型的铜矿床就有10余座,全国伴生金的76%和伴生银的32.5%均来自铜矿等等。虽然共(伴)生矿的潜在价值较大,甚至超过主要组分的价值,但其开发利用的技术难度亦大,选冶复杂,成本高。因而竞争力低。

4 :中、小型矿和坑采矿多,大型、超大型矿和露采矿少,严重制约着矿产开发的规模效益。
拥有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多为钨、铝、锑、铅锌、菱铁矿等矿产一些重要支柱矿产如铁、铜、铝、金矿产,以中小型为主,不利于规模开发,单个矿床难以形成较大的产量,影响资源开发的总体效益。我国至今尚未发现特大型的富铁矿(5亿t级)和富铜矿(500万t级),而国外探明金属量超过1000万t的超大型铜矿60余座,其中有一半超过1000万t。目前我国己开采的329个铜矿,全年产量仅33.4万t;世界超200t的超大型金矿有48个,我国金矿超过60吨的产地也仅有7处。可露采的矿产地少。如煤矿可露采的储量仅占7%,而美国、澳大利亚露采矿分别占总产量的60%和70%,因此生产效率、成本、回采率等,都难以与国外的相比。在金属矿产中,我国70%以上的铝土矿,80%以上的铜矿,90%以上的镍矿都需坑采。而硫铁矿全国可露采的仅 15%。此外,由于矿床规模偏小,并以坑采为主,不能形成规模开发。这些都是造成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低的重要原因。

5: 矿产资源地理分布不均衡,产区与加工消费区错位
铁矿主要集中在辽、冀、川、晋等省。铁矿主要集中在辽宁、河北、四川和山西省,其开发利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6贫矿多,富矿、易选的矿少,致使商品矿的成本大大增加。
我国支柱性矿产大多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国铁矿平均品位仅33%,比世界铁矿平均品位低10%,而国外主要铁矿生产国如:澳大利亚、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其铁矿石不经选矿品位就可达62%的商品矿石品位。我国锰矿平均品位仅22%,不到世界锰商品矿石工业标准48%的一半,且多属难选的碳酸锰。我国铜矿平均品位仅0.87%,而智利、赞比亚分别为1.5%和2%。我国铝土矿几乎全是一水硬铝石,生产成本远高于美、加、澳等国的三水或一水软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