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如何掌控稀缺的上游资源
扩展阅读
我的世界怎么把钻石加速 2024-11-17 22:55:26

如何掌控稀缺的上游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2-23 21:01:31

① 稀缺资源怎样分配才合理

1、价格机制是最有效率的机制

在现代社会中,价高者得的市场机制是最为常见的分配稀缺商品的机制。同时,价高者得的市场机制也是最有效率的机制。由于人们对同一商品的评价不同,因此愿意为之付出的成本也就不同。评价高的人,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而评价低的人就只愿意付出较低的价格。

通过价高者得的市场机制,可以让这些商品分配到对它们评价最高的人手中,从而实现稀缺资源的某种社会“最优”配置。关于这种社会最优配置,更学术性的表述是:在均衡状态时,不可能在没有使任何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境况变得更好,这即为经济学中有名的“帕累托效率”。

然而,仅仅遵循帕里托效率的原则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追求其他的什么目标,最常见者,例如公平。价格机制非常有效率,但却不一定公平。由于先天或者其他原因,人们的收入和财富水平可能存在很大分化,从而人们所能支付的价格就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在价高者得的分配机制中,稀缺商品可能分配给了有钱的,但是对这一商品评价并不是最高的人手中;而那些对这些商品评价非常高的人,却可能因为没有钱,而无法获得这些商品。这里隐含了一个假设,即两个不同的人的主观效用评价是可以比较的:穷人的一块面包和富人的一块面包可以带来不同的满足感。

越是必需品,分配的公平感越重要,因此越有可能存在其他“更优”的机制。如医疗服务和教育服务,如果纯粹根据价格机制来分配医疗和教育资源,可能生小病的人受到了较好的医疗服务,不够聪明的人受到了较好的教育;而生大病的人却享受不起优质的医疗服务,聪明的人可能受不起优质的教育。

因此除了价格机制,人们还常用其他一些机制来分配稀缺商品。常见的有配给、排队、抽签等等。当然这些机制的存在,皆因为有权者(主要是政府)对商品的出售价格设置了上限,否则价格机制将自动发挥作用,实现有效率但不一定公平的分配。余下,我们一一简述这几个常见非价格机制的优劣。

2、配给机制,非常适用于非常时期

配给制是非价格机制中常见的一种机制。前苏联和中国计划经济时代,曾利用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在全国大部分资源配置上都采取过这种配给的、计划的分配方式,例如,粮票、菜票,等等,不一而足。实际上,配给制并不是完全一无是处,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使得社会资源分配更加公平。

特别是在地震、灾害等特殊时期,这种以强制性为后盾的配给制,可以保证每个人的基本需求,而不至于出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因此即便计划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已经被抛弃,但我们仍可以在很多场合看到配给制的影子。

例如在地震、灾荒等非常时期,如果有人违背这种配给原则,采取价高者得的市场机制出售生活必需品,他必然会受到道德谴责。

这种行政分配机制,在地震、灾荒等特殊时期,可以采用,但长时期施行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商品稀缺的固化。此外,这种行政分配机制的另一个明显缺点是拥有分配权的人无法知道不同的人对稀缺商品的主观评价,因而无法将这些商品分配给最需要它的人手中,实现物尽其用。特别是在日常时期,这一点缺陷显得更为突出。

一个可改良的办法就是在资源配给之后,允许人们根据市场机制自由交易这些商品或其凭证。在自愿交易下,这些商品可以根据人们主观评价的不同,实现进一步优化配置,从而改进效率,增加社会总福利。只要是自愿发生的交易行为,一定会同时改进交易双方的效用(不考虑短视等因素)。

3、排队机制在人们社会观念中根深蒂固

价格机制和政府配给之外,另一个分配稀缺资源的方式是“排队”。由于商品供给者(或第三方干预者,主要是政府)对商品的出售设置了价格上限,因此在该价格水平上,需求远超供给,引发“排队”现象。这在现实社会中非常常见,餐厅排队、医院排队、银行排队、春节购票也要排队(线上线下皆如此)。

排队使得对该商品评价较高,但支付能力更弱的消费者,可以通过付出更多的排队时间来获得该商品(穷人排队的时间成本要低于富人)。相对于价格机制的“价高者得”,排队实际上是“先到先得”。而“先到先得”这种占有资源的方式其实在人类演化史和所有权起源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些情形下,如果一人“先占”了某种资源,且一段时间内无人提出异议,那么该人就获得了该资源的所有权。相对于依赖市场的价格机制,和依赖政府的配给机制,排队机制实际上依赖的是社会习俗。因此,排队机制在维持社会正常秩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至于人们会将不按照先到先得原则而插队的人视为缺少社会公德。

不过排队也有自己的缺点。排队花费了时间,但却没有创造价值。这一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租值耗散”。从而,为节省或者获得这些被浪费的资源,又有很多制度创新涌现。举其小者,餐厅、银行的“叫号”制度就是节省了排队者的成本。

排队者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做一些其他有价值的事情,而不用担心其依赖“先到先得”习俗获得的优先权会丧失掉。消费者获得效用改进的同时,商家也因为人性化的处理赢得了商誉,这些都可以视为重新获取了本来会消耗在排队中的租值。

此外,“黄牛党”的产生,实际上也是为了攫取这些被耗散的租值。黄牛党首先付出了时间和金钱,批量购入了车票,然后就按照供求关系,在车站外灵活应变,不断地调整价格,以求在最后一刻把所有的车票出手,因而原本用来排队的成本就被黄牛党所攫取。

但是,黄牛党往往内外勾结,形成垄断票源后就大肆提价,因此严重干扰了资源分配机制的正常运作,从而为社会道德乃至法律所不容。

当然,为减少“租值耗散”而涌现的技术创新也不一定都是公平的。例如,火车票网络售票,由于黄牛党等的干扰,价格管制产生的稀缺火车票的排队分配模式实际上已经根本无法正常运作了,因此网络实名购票应运而生,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当然,在2014年春节期间,技术黄牛党再次死灰复燃)。

但这一技术创新又带来了新的不公,资源分配规则由排队中的“价格+排队时间”,演变成了此时的“价格+网络技术+运气”,那些不熟悉电脑,没有网络支付手段的农民工,显然处于新的严重不公之中。

4、无法解决抽签对象的抽签机制

为了减少稀缺商品非价格分配时无谓的“租值耗散”,抽签制应运而生。特别是信息技术出现后,使得抽签制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这其中,北京的车辆牌照抽签制就是一个典型。由于大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因此各城市都会对每年新增车辆牌照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导致汽车牌照成为严重稀缺的资源。

与上海根据价高者得的拍卖机制不同,北京就采取了摇号抽签制来分配汽车牌照,成为两种分配机制的鲜明对照。此外,在新股发行、保障房分配、奥运会门票分配等情形中,都可以看到抽签制的身影,有人甚至建议春运火车票购票都应该采取抽签制。

显然,以拍卖机制分配稀缺的汽车牌照资源避免了无谓的租值耗散,并且拍卖所得资金还可以用于修路、保护环境等。

但由于城市交通是公共资源,因此纯粹的价高者得的拍卖机制其实是不公平的。能够支付这些费用的人就可以享受城市交通带来的便利,而无力负担的人就不能享受,尽管他们可能已经为城市的交通建设缴纳过税收。抽签制则保证了公平,且如果不考虑抽签成本,也避免了社会资源的无端浪费。

但机械的摇号抽签机制也不一定是最佳的,因为跟行政分配、票证制一样,这种分配机制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商品的主观评价和需求存在不同,而没有使得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购车者的具体情况不同,如家庭与单位之间的距离、从事工作的性质、个人健康程度等,都决定了不同程度的购车需求,而对此,抽签制只能视而不见。

一个可改进方式就是允许抽签后,抽中者可以根据市场机制对稀缺资源进行二次调节分配,以便评价高的人可以获得该商品,而评价低的人则可以赚取其他分配机制中被无端耗散的租值。然而,在现实中,抽签制的设计者很少允许人们在抽得该稀缺资源后进行自由交易。

原因在于这种改进后的额外收益被抽中者获得,而不是设计者。此外,如果一个人得到了该稀缺商品,却又不需要,而转让出去赚钱,则说明他可能本就不该属于抽签的范围,进而动摇了这种机制的设计初衷,因而遭到设计者的反感和限制。


5、陷入悖论的价格+补贴机制

当然一些市场派经济学家从来就对这些非价格机制不满,他们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通过价格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但可以通过其他补充机制来弥补价格机制造成的不公。例如,由于春节期间,中国人回家的意愿非常强烈,因此一票难求现象持续了很多年。

一些市场派经济学家就认为,可以通过提高车票价格来使得车票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而基于维护公平感,则可以在提高火车票价的同时,给穷人发放货币补贴。

类似建议不仅仅出现在春运火车票购票时,这些市场派经济学家还建议拥堵费要自由浮动、电价要自由浮动、房价要自由浮动,并给予那些经一定程序被认定为值得补贴的人以货币补贴,并认为这一机制比配给、排队、抽签等非价格机制有效得多。

然而,这个建议只能是“看上去很美”。发放补贴等于使分配稀缺资源(的货币等价物)的权利转移给了有权者(主要是政府)。即便我们不考虑有权者获得分配补贴的权力之后,如何避免徇私舞弊、贪污腐败(这实际上是市场派经济学家对非价格机制的最重要质疑之一)。

但其中的悖论我们也不得不注意:这些市场派经济学家一方面认为在任何场合下都应该由价格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另一方面又认为政府有权力进行二次收入调节:给买不起火车票的人补贴,给买不起房的人补贴等等。

再如引起广泛争议的“住房限购令”,一些人反对行政性限购令,但不反对开征房产税,认为前者就是非市场调控手段,后者就是市场调控手段。然而,后者是通过价格机制对住房资源进行一次调节,同时通过征收到的税收补贴穷人或者建设保障房,进行二次调节。

但是,如何征税,如何补贴穷人,如何建设和分配保障房,这又会涉及到政府自由裁量权的发挥。究竟是一次调控好,还是二次调控好,其实并无一定结论。当然征税还有将存量房逼入市场的作用,如果多套房拥有者众多,则影响可能不同,这是另一个问题,另当别论。

② 什么叫上游资源

铁矿石啊

③ 为什么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体现在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呢

这句话可以着眼于稀缺两个字上,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更应该合理化使用资源,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④ 社会强势群体的稀缺资源掌握者

上榜理由:如专家教授级医生、重点中小学校长。跟以上入榜者动辄影响宏观的社会政治经济领域不同,医疗和教育因为是人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两件大事,掌握这两项资源的权力人士,也名列榜单。
社会已把医生整体妖魔化,医患矛盾变得一触即发。当医生这个行业不再令人尊重,不再能吸引到优秀的人才,不再以治病救人为追求,这个社会会怎样呢?
再强势的人也无法控制自己不生病,既然有求于医生,便只好乖乖捏着红包找专家。
除了郑渊洁,谁家的孩子会不上学读书?当前,家长们最怕的就是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不惜血本也要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自下而上的“重点”学校作为一种稀缺社会资源,给管理者提供了拥有特权的机会,给义务教育制造了不公平。 提名理由:网友的力量是无穷的,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了2006年度人物就是“you” ——网友。这点,陕西自称拍到华南虎的农民周正龙是见识到了。而久负盛名的天涯社区在“极品小三事件”里也第一次出现众人舆论一边倒的壮观情景,当事男主角的公司电话被网友打爆,当事女主角惹出事端的博客也关得一干二净。踩猫女、铜须门……在虚拟的网络上,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道德法官,网友们在网络上实现了强大的力量结盟
强势群体对阵弱势群体
A10 OPINION·看法·封面话题 编辑 林斌 美编 郑佩芬
南都周刊记者 石磊 实习生 洪鹄
53岁的区少坤生活在广州这座繁华都市里,不过,他生活的来源是每月的低保补助。
2003年11月以前,区家三口和老母亲住在海珠区前进路一间只有26.4平方米的危房里,“屋子里搭了个阁楼,年近八旬的母亲每天要爬上阁楼睡觉。”因为属特困户,政府安居工程安排他一家住进了解困小区48平方米的电梯房。
2006年,区少坤下岗的妻子因子宫肌瘤需要做手术,无力承担医疗费,还是靠街道帮助申办重大疾病的慈善救助才又过了一关。
如果按照11月9日公布的《广州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均衡机制研究》课题组前期研究报告的分类,下岗家庭的区少坤属于广州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在区少坤的字典里,强势群体则是有钱有势的人,而这个群体离他是那么远。研究表明,广州“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保护和援助机制还未有效建立”,这点反映在区少坤的个人感受上就变成了愤愤不平:“那些有钱有势的仗势欺人!”

⑤ 为什么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体现在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整体运行态势、控制主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⑥ 如何解决资源的稀缺性问题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它的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现代国家一般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以解决上述矛盾。一方面,运用市场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方式合理配置资源,注意保护环境,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计划使用资源和节约资源,扩大对外交流,利用国际资源;限制人口及其消费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改革和完善生产与分配制度以及政治、文化制度,以提高效率和求得社会公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缓和、减少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和斗争,保持和维护社会的稳定。需要指出的是,两方面的措施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⑦ 资源稀缺条件下如何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

资源稀缺条件下,加强成本管理,增加资源利用效率,从而现管理效益最大化,具体方法:

一、树立大成本管理理念,全员工、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好成本全要素
1.全要素管理成本。从成本构成上讲,企业经营的各个要素都是企业经营必不可少的条件,有形资产(如资金、设备、材料、工具等)是成本,无形资产(如品牌、资质、技术、人才等)也是成本,工程直接费用(如人工费、材料费等)是成本,企业各级管理发生的间接费用也是成本。全要素管理成本,就是要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要素都纳入成本管理的范畴。除了我们一直狠抓的工程成本或者项目成本之外,全员都要树立资金成本、人才成本、技术成本、品牌成本、时间成本、管理成本等概念,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尽力降低资金成本。
2.全方位管理成本。从成本耗用的空间角度讲,企业的各个角落,只要有人、有物存在,都在发生着资源的损耗,即使这个人不在岗、即使物品闲置着,只要这个人在册、只要物品占据着空间,就要增加企业的费用。所以,项目部、分公司、集团公司各部门等各级机构都有各自的成本管理的对象、范围和责任,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以河北建工集团为例,工程直接成本主要发生在项目部,但分公司、集团公司发生的管理费用也构成工程的间接成本。越是产业结构单一的建筑企业,其管理费用占工程成本的比重越高。分公司管理成本的重点不仅在于开发项目的投入低、报价高,可以直接提高项目的盈利水平,更表现在分公司管理项目的数量和水平上,管的项目多,在各个项目上摊销间接费用的比例就低;管理项目的水平高,项目部就会以较少的人财物和工期投入,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工期目标或者承诺,从更高层面上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分公司利润。
3.全过程管理成本。从成本发生的时间角度讲,企业从筹办开始发生的一切费用都属于成本范畴。企业经营就是以最小的投入谋求最大的产出,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就是成本控制的过程。所以说,成本管理贯穿企业生存的始终。具体到建筑项目总承包来说,各级领导都要牢固树立“四次经营”的理念:第一次经营是施工前的投标经营,即市场对接,经营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投标策划;第二次经营是施工的过程管理和控制,经营的核心是设计变更、工期变化等产生的索赔、签证;第三次经营是竣工后的追踪经营,重点在清欠和兑现效益,与项目结算紧密相关;第四次经营是以现场保市场,干好现有项目,与大业主长期合作。
4.全员工管理成本。从成本管理的主体角度讲,全体员工既是成本费用的耗用者,也是管理费用的支出者,当然也是成本控制的管理者、监督者。全体员工在岗一天,所干工作就要对得起自己的工资,每做一件工作就要尽量减少物的消耗、钱的支出、时间的占用,每花一笔钱就要争取最大的收益。要自觉抵制铺张浪费等行为,努力降低管理成本支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投资性、收益性的支出上。

二、建立大成本管理体制,把职工利益与企业降本增效捆绑在一起
要想让全体员工在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好成本的全体要素,必须建立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变“要我管”为“我要管”的机制。
1.继续完善全员入市办法和内部核算办法,让职工既要时刻把工程开发信息介绍到集团、力争中标,而且要让部门、分公司和职工积极主动地识别、控制项目开发的风险,不搞饥不择食,不能在投标的第一个经营环节就留下潜亏风险。
2.继续完善和推广项目模拟股份制。模拟股份制是通过职工缴纳风险抵押金和签订责任状把项目降本、创优、安全、工期等目标责任与个人收入紧紧联系在一起。
3.继续完善分公司风险抵押、利润分成制。资金结算中心的运行给了分公司一本明白账,干多干少与挣多挣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有利于激励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
4.继续完善部门全面预算管理。各部门要根据上年支出情况和今年的工作计划提出今年的费用预算,财务部要根据预算支出计划,加强资金的调拨和周转,提高资金的周转率。
5.坚持成本分析制度。项目部要每月召开成本分析会,分公司每月要报告利润上缴情况,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要定期通报

三、酝酿制定企业定额,为项目大成本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市场投标多为工程量清单报价,尽管其中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报价包括的内容仍然沿用了地方定额或行业定额的规定,但是在材料消耗、用工消耗、机械种类、机械配置和使用方案、管理费用的构成等各项指标上,基本上是按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的,让施工企业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价格和技术优势。制定企业定额要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企业定额各单项的平均造价要比社会平均价低,体现企业定额的先进性、合理性;二是要体现本企业在某方面的技术优势以及本企业的局部管理或全面管理方面的优势;三是企业定额的所有单价都要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调查市场,定期总结本企业各方面业绩与资料,不断完善,及时调整,与建设市场紧密联系,不断提高竞争力;四是要紧紧联系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并与市场全面接轨。

四、强化大成本管理制度的培训、指导和检查监督力度,实现成本管理五大转变
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不能只停留在汇编里、内网上,而是要入脑入心。要加大制度落实的教育培训力度、监督检查力度和奖惩力度,坚决落实内部责任追究制度,让遵章者成榜样、得奖励,让有令不行者担责任、补损失。
通过坚决落实大成本管理的各项制度,可促进和实现成本管理的5个转变:一是成本管理的内容由单一的工程成本向全面的企业经营成本的转变;二是成本管理的空间由单一的生产一线向三级管理的各个层面转变;三是成本管理的过程由处于中间环节的施工过程向投标和决算等两头延伸;四是成本管理的主体由“要我管”向“我要管”的转变;五是成本管理的效果由简单粗放向精细高效转变。

⑧ 什么是资源稀缺策略

从定义上讲,资源稀缺策略就是投资于稀缺资源的策略。因为稀缺的资源在通常情况下具有强大的升值潜力和保值效果。

对于资源的稀缺性价值,大都也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逐渐地获得关注、认知和推升,并伴随通货膨胀的过程而波浪式地推高。

⑨ 谁掌握了产业链最稀缺的资源谁说的

与资源补偿费相关的地质项目投资减少甚至没有、地质行业基础研究费用缺乏。最终,相关行业技术人员流失,资源和人才形成断层,等到资源危机时再还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