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育教学
内容如下:
一、认真地了解远程教育的起源及发展慨况,掌握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深入弄清远程教育对我们的影响和辅助作用。
二、通过实践操作对远程教育的运用,每天抽取一定的空余时间加强对远程教育的学习,保证了学习的时间;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力多学一些与自身教学有关的科研课题,只有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才能做到学为所用。
三、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其重要的知识点加以归纳整理,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上机操作上加以实践,多次反复练习就会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而促进自身教学的不断提高。
四、充分地利用了音像教学设备和网络教学资源,丰富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时,充分利用信息和互联网络,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
‘贰’ 如何整合应用素材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随着课改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如何推进课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放在每一位教师的面前,多种新的教学理念、经验和方法层出不穷。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以迅猛发展的势头进入学校课堂教学,为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教育质量提高了新的契机。在教学实践中,深受师生欢迎。但是,目前适用于课堂教学的现成课件很少,真正适合教师个性特点的课件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教师必须自己学会制作多媒体课件。下面谈谈我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课题研究中课件制作的一些体会:
一、建立地理素材库
1、收集素材,制作素材
人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书到用时方恨少”,素材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从2002年开始,我就很重视收集各方面的地理素材,利用市场上出售的各种光盘(如地理图库、中国地理杂志DVD等),通过上互联网下载了大量的教案、图片、声音、视频、特别是完整的课件(Powerpoint、Flash、Authoware等为主)。获取影像素材最为困难,由于所给资料庞大,不易在网上传输,所以网上课件一般无影像素材。在实践中,我发现从电视上获取资料较好,电视上对地理知识介绍的内容多,对课件制作很实用。我在电脑里安装了电视接收卡,接上了闭路电视,录制与地理相关的电视节目,如CCTV2“地球故事”,CCTV1“人与自然”“走近科学”、“动物世界”、“科技博览”,CCTV6“世界各地”,CCTV10“科学世界”、“绿色空间”“天气预报”等,特别是在CCTV10录制了科教文行动地理篇十八篇,成为珍贵的地理视频资料。刻录的视频光盘上百张。比如在4.6地质灾害一节课件制作时我引用的火山喷发、火山云、泥石流等视频材料都是在CCTV10录制的。在2.5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的课件制作时我引用的天气预报和华南准静止锋的视频材料也是在CCTV10天气预报栏目录制的。
2、整理加工、建素材库。
收集、制作的素材开始是杂乱无章的,要充分利用就要及时地整理加工,建素材库,把收集起来的素材进行加工、分类整理,建立一个实用的素材库。制作课件时可随时调用。
二、能熟练使用课件创作工具,具有一定制作课件能力。
“工欲行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在掌握电脑操作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掌握并熟练运用以下软件则能帮助您制作课件,不断提高水平,制作出越来越多的精美课件。
1、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Microsoft Word、Wps等文字编辑处理工具。
2、学会使用声音处理软件:是指录制、编辑、播放声音或音乐媒体的工具软件,常见的音频工具软件有:Gold Wave、Sound Forge、Cool Edit Pro、Wavestudio、Sound Edit、Cakewalk、Midisoft等。
3、学会使用图形图像编辑软件:是多媒体的基本处理技术,常用的工具软件有:红蜻蜓抓图精灵2004、Acdsee5.0、Photoshop7.0等。
4、学会使用动画制作软件:常用的工具软件:Swishmax、FlashMX等,比如我在2.5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的课件制作时选用Swishmax软件制作平台,动画流畅、动态效果较好,交互控制灵活。但广大一线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制作动画,可通过HyperCam、超级屏捕专业版4.31等屏幕抓录工具,从课件中录制有用的动画片段,如在3.4海水运动一节中密度流的实验就是在一个洋流课件中抓录的。也可以通过反编译网上下载的动画课件或积件,但要尊重原作者的知识版权,只能在教学中引用这会省时省力,提高课件制作效率。如我在4.6地质灾害一节中引用网上的动画素材地震、火山、地震发生后选择自我保护方式等。
5、学会使用视频编辑软件:常用的工具软件:Premiere、Ulead Media Studio Pro、Adobe After Effects等。作为制作课件应选择Ulead Media Studio Pro7.0,操作简便,效果较好,无须使用专业性软件。
6、学会使用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以页式或卡片为基础的工具软件有:PowerPoint、Look Book等,以图标为基础的工具软件有:Authorware,方正奥思等,以时间为基础的工具软件有:Director、Action、Flash、Swishmax等,以程序语言为基础的有:Visual Basic、Visual C等,但以程序语言为基础的制作工具制作课件对于普通教师是很不现实的。我在制作课件中主要运用PowerPoint、Swishmax和方正奥思软件。现就这三种软件的优缺点作一下简单介绍:
PowerPoint是最易上手,应用最广的课件制作工具,它可以制成包合声音、文字、图像、动画或视频剪辑片段的多媒体文件。接的方法使用外部动画会出现烦人的对话框,通过SwiffPointPlayer20.exe插件的安装可直接插入动画解决了此问题,但动画不够流畅,播放中的放大缩小功能消失。如果插入的动画和视频量略大的活,运行速度太慢。另外其交互性较差,不能得到灵活的控制。
Swishmax功能强大,性能超群。智能水平高,易于操作,有强大的嵌入体外动画的能力,动画流畅,效果好,能灵活的进行交互控制,特别是特效文字制作即简单又方便。但在嵌入体外动画时,由于课件的移动电脑路径变化导致链结功能消失,另外不能直接导入或链接视频材料,影响课件的完整性,但可通过Flash MX将视频转化成Flash动画嵌入进去进行解决,不过图像清晰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方正奥思具有直观、简便、友好的全中文用户界面和很强的文字、图形编辑功能,支持丰富的媒体播放方式和动态效果,能实现灵活的交互操作和多媒体同步。此外,用奥思制作的软件可以很容易地制成EXE文或HIML网页格式,脱离奥思环境安排运行。但奥思本身的动画制作功能较弱,其插入的Flash动画播放时的放大缩小功能消失,其动画效果单一种类也较少。对FlashMX的兼容性很差,最好用Flash5.0及一下的版本兼容性很好。
如果在一个课件中,能使用多种软件有针对性的进行制作,充分利用其优点,取长补短,运用链接技术互相嵌入、调用,就可以随心所欲,独立自主制作优质精美的课件。
‘叁’ 课程整合途径有哪些
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使得各种资源更加丰富,教育渠道更加多种多样,教育方式更显得活泼和有效,真正实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及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将是众多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和关心的问题。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也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新课程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践必将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幼儿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为此,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研究,探讨信息技术如何服务于幼儿园科学、艺术、语言、健康和社会等领域课程。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幼儿保持卓有成效的高效率的学习和体验,以适应知识量飞速增长和知识更新速度日渐加快的局面,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素质,养成探索、求新、独立、求实的个性品质,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更新观念,加强硬件和教师现代信息素养建设,使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走入更为广阔的天地。
设备和观念更新一起抓,硬件和软件建设同时上,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之两翼。因地制宜建设低成本高效益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将光纤引入我园,目前园里拥有教师、幼儿专用的计算机教室及大量的配套软件,建成了电子备课、课件制作室。园多功能机房的建立,教学设施的网络化,使得学习资源可相互检索,共同利用,使学习资源的使用超越地域的限制,实现学习资源共享;每班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备,使教师和幼儿学习的信息环境得到很好的改善和完备;教学软件的建设,使得教学资源库日渐丰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全园实现了公文上传下递、教案论文交流,教育教学课件、软件资料共享,教学管理网络化。
我们注重教师观念的先导作用,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大胆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让大家了解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目前我园信息技术教育思想已深入人心。教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如果不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内容、目的,不熟练掌握现代媒体,不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环境,再现代化的技术也难以产生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努力培养一支掌握现代化技术,具备现代化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我园教师认识到学会驾驭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是自我成长的需要,因此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较高。我们着重考查教师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收集有关提高教育质量的资源。因此,我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教师定期学习(请计算机专业人员对全园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培训)等。聘请泸师附小计算机专家、获省级计算机检测员的周老师利用假期对全园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课件制作培训,提高了全园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信息理论素养。要求全园45岁以下的教师能熟练使用、操作计算机,能掌握Word 、PowerPoint、Excel、Flash等一系列操作方法。我园每期开展一次课件制作比赛,使教师课件制作能力逐年提高,要求教师每期至少撰写一篇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论文、案例、教学笔记等,并通过教师之间相互观摩、互相介绍各自经验、互相切磋等形式,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理论素养。
2、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对幼儿进行创新教育。
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于一体,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有利于帮助幼儿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幼儿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入手,创新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的理想切入点。
教育观念的创新。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确立了四个方面的观念,即:以孩子为主体,倡导开放式的教学观念;尊重孩子个体差异,树立教育民主化的观念;充分相信孩子创造潜能,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的观念;全面理解素质教育内涵,确立现代人才观和科学教育质量观。教师观念的更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为创新教育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在教学内容上,让孩子进一步了解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培养他们从小养成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独立动手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研究法、发现法,并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并做到因材施教,发展了幼儿的个性。注重加强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强孩子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各学科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让孩子学会知识的迁移。引导孩子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思考,发现新问题,将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结合起来,有效地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教师在应用计算机,围绕学科知识的一个主题组织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科知识和主体意识及实践动手能力,还善于将信息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中,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通过众多信息的归纳、综合抽象、评价等思维活动,找出相关规律,得出有创新的结论。
教学模式的创新。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讲授者——指导者)、幼儿的地位(接受者——主体)、媒体的作用(演示工具——认识工具)以及教学过程(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变革,从而构建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如何把信息技术从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式,是我园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我园从2003年开始,开放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从“黑板演示”到计算机(网络)、(CAI课件),教学手段质的飞跃给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力图通过信息技术,为幼儿全面素质的发展、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的发展提供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让幼儿学会获得、利用、综合和创造信息,形成信息化社会环境下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为创设自主的学习条件,便利和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幼儿获得相应的发展,从而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单向式和填鸭式的教学,走向多向互动式和主动探究式的教学。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师幼共长。
教师职业的内在魅力,首先在于它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智慧的对话,生命的呼唤。这应该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研究,去思考,去创造;也应该是一种能体验成长欢乐——孩子的成长和自己的成长——的工作。但是,传统教育的功能定位,使教师的工作降低了它的挑战性和创造性,失去了它原本应该具有的魅力,也使得教师的生命价值难以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实现。信息技术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加强,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这就更需要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目的是让让教师具有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通过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性,发展创新精神。如通过网络帮助学习、掌握某种软件的应用方法,或者通过E-mail电子邮件对其进行跨越时空的学习指导,或者通过分组交流等以达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计算机为教师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如: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改革教学的方式。我园课件制作比赛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增强创新能力的典型案例。课件比赛前,教师们克服了无数困难,均收集了独具特色的素材,内容涉及广泛,教师们表现出极大的制作热情,。接着大家运用Word 、PowerPoint、Flash、方正奥思和Frontpage制作动画及版面设计、美化等,通过展示成果,汇报收获,交流心得,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际操作的能力。正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介入,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大增加了,彻底改变了我园教师教学工作求稳从众、缺乏创造性,爱好不广泛,没有静心思考的时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的局面。
为幼儿“学会学习”、“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知识的传递、知识的理解为中心,重视训练,忽视陶冶,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幼儿和教师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且教学过程过于规范化,限制了教学活动的自由性,幼儿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信息技术营造的环境里,教师和幼儿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幼儿不是被动与无知地接受来自教师权威的观点,而真正体现出他们是主体。计算机与音乐课程整合,我园的音乐活动不再局限于教师的一把琴、一张嘴、一台录音机,也不再被动地接受无休止的唱歌和听那些似懂非懂的音乐,而转变为主动参与体验、创造音乐的过程,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社会领域,多媒体、现代技术的魅力是无穷的,它给孩子们带来了心灵的愉悦,感官的享受,生活的乐趣和学习的帮助。幼儿学会了尊重、倾听、说服、交流和沟通,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了学习自信心。在语言领域,让幼儿欣赏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儿歌、故事、散文时,创设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多媒体教学情境,幼儿不仅“身临其境”地感受与体验了语言美、意境美,同时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想象与遐想,从而也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比如语言活动——散文欣赏“春雨”,不需要教师过多地解释,幼儿就如临其境地感受到春雨的美丽,同时也非常形象地理解了“落、淋、洒、滴”等动词的含义。在科学领域,随着电教媒体与科学教育更相融,互相整合的“一体化”逐步深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前景,它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充实课堂内容,让孩子处于亢奋活跃的氛围中,让孩子看中学,学中看,更添真实感,拓宽了幼儿知识面,提高了幼儿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如科学活动--神奇的车轴,首先我们把比较抽象的车轴进行实物模拟,然后设计了汽车制造厂进行车轴安装的模拟运动组合,最后,为了让幼儿进一步理解车轴的作用,我们又设计了如果车轴消失会发生什么情况的设疑画面。让幼儿充分想象和思维,帮助幼儿从形象思维顺利地过渡到抽象思维,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园英语教学也取得了理想的收益,教师们每天把多媒体教学融合在孩子一日活动当中,让幼儿最大限度地接触活生生的外语教学活动。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区域活动,可以自由组合聚在电脑前进行认识英语单词,还可以自由选择操作自己喜欢的具有声、像、画于一体的英语游戏,让幼儿乐此不疲,如置身于神秘的知识宝库里,既提高了信息素养,更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肆’ 如何把远程教育资源充分整合于课堂
随着社会地不断发展,远程教育迅速发展, 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重要。作为一名教师, 面对众多的远程教育资源,如何深刻认识远程教育资源,正确把握远程教育资源特点、整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更好地提高课堂地教学效率呢? 21世纪人类社会更加趋...
‘伍’ 如何有效整合英语课程资源
一、要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含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知识统一联结起来。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必须减少因知识剧增对课程量的影响,防止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这种整合思想是把英语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而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使英语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要实现两个目标:第一,要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和探究的手段及解决问题的工具;第二,要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自由获取信息和加工、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出发,信息技术和英语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针对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整合主要以教师的演示型教学模式为主,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型学习模式。二、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走进英语课堂中,又为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使课堂教学更加亮丽多彩。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初中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其强烈。”这就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不是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养获得的。英语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素质教育的责任所在。一个情景交融,形象逼真的课件,它将使学生接受知识时会更便捷,获得知识更迅速并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在教学中我注意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把学生带入所学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我还借助录音、录像、电视、电脑、语言、实物、幻灯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以便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使我的学生个个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开发。比如在教“up与down”这一对反义词时,我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了一片美丽的草地,太阳在慢慢升起,小男孩在放着风筝,一会儿太阳落山了,可小男孩的风筝断了线,掉了下来,但是旁边的一个小女孩的一只气球突然松开了手飞上了天。学生充分想象,造出了许多句子:The sun is up. The red sun is up….为了更形象地让学生理解“up与down”,我利用情景自然地教学生们唱英文歌曲《Fly your kite>>,学生们在欢快的氛围中就很自然地学会这首英文歌曲。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常播放一些配图的原版的英文歌曲、英文儿歌,它们的特点是旋律活泼优美,唱词简单,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不由自主地歌唱。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而且极大提高了他们的语感。我也充分利用多媒体设计图画,让它们产生强烈的动态效果,创设自然的情境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如在教字母时我又提供了M 麦当劳、KFC肯德基、WC 厕所、P停车场等录像场景,这样使学生们能得到优美的视觉享受,感受英语的实用价值。
三、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效地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教学的认知工具和知识载体,采用任务驱动学习、研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协作交流学习等策略,围绕英语学科知识的学习特点,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通过课程的整合,学生在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均得到显着提高。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可以使用的方法有:通过发送E-mail ,应用FLASH、PowerPoint等软件进行整合。例如: 1、发送E-mail。新目标Go for it 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 10课Part 1 ,讲述了露茜发给她在美国的朋友乔的一封电子邮件,主要介绍了中秋节(Mid-autumn Day)。在学习了这封电子邮件后,我让全体同学模仿乔给露茜回一封电子邮件,介绍一下感恩节(Thanks giving Day)。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课本学习要点,了解了美国的习俗,还锻炼了学生发电子邮件的技能。 2、利用PowerPoint制作名片。新目标Go for it 英语教科书(试用修订本)第一册正文篇 Unit2 Part 4 Look, ask and write,要求学生仿照课本例子制作名片(ID Card)。我让全体同学用PowerPoint制作自己的名片。这样结合生活实际训练学生,不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对PowerPoint有了深入的理解与应用。3、利用FLASH制作动画。在讲解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六单元Find the right place时,为了简洁明了地引导学生做好指路人,我特地用FLASH制做了一个教学软件“赛车(Racing Car)”。我把车子的两侧设计增加了左右手。这样无论车子往哪儿拐,左手指左方,右手指右方,学生一目了然,站起来口头表达去某个地方,自然也就条条有理了。 其次,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策略的有效整合,带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促进了教学策略的转化。把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同样是课程整合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的整合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种:(1)、直观演示策略。(2)、主体参与式教学策略。(3)、探究性教学策略。具体的整合模式有:(1)、辅助式学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询信息,或者处理个别文字操作。譬如,在学习新目标Go for it英语教科书七年级(下)Unit 2时,我就让学生从网络上查询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英语表达的动物的名称,像老鹰hawk,骆驼camel,斑马zebra,长颈鹿giraffe等。 (2)、交互式学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应根据英语教学内容有创意的布置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提供信息平台;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通过每次任务的完成,使学生拥有不断的或多或少的“成就感”,使学生持久产生对英语的兴趣,使外语学习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同时使学生积极的情感发展促进外语学习。
四、有效、轻松、愉快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其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眼、耳、嘴、手的积极性,将抽象的语言符号和具体的形象动作结合起来,使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人、其事,其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快乐的方式去学。
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教学空间。教师准确合理地处理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将教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关键点。而多媒体就是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手段之一。使学生更加易于接受,使复杂的知识变的通俗易懂。比如,在进行语音教学时,使用多媒体可以保证学生发音的准确率,而且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画面上声音和口形的变化学生可以一目了然,通过反复的听和读,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而且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爱看动画片,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动画,并配以对话,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境中用什么样的语言来交际,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语言点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模拟真实情景实际应用,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重点,又将难点化难为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在课程的有效整合时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避免为了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总而言之,媒体技术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合理适当的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整合英语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要更多的关注教材,关注学生,关注教法和学法,这才是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
‘陆’ 如何将课内外资源有机整合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只有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才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构建新型教学结构
当前教改的主要目标是创建新型教学结构 ,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而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其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建构恰当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
3.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建设教学资源可结合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 ,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资源作为素材,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教师也可以自行开发适用的教学资源。
4.结合各学科特点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在基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 ,信息技术要服务于具体的学科学习任务。教师应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体现新型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
‘柒’ 如何进行初中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一、教学资源整合的本质
笔者认为,广义的教学资源还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本身。因此,从本质上讲,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可以视为教学职员之间的“对话”和“匹配”的过程。即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教学资源之间通过“对话”的形式“匹配”成一个“平衡”的教学系统的过程。
1. 作为“对话”的过程。
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实际上是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正确解读,理解课程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资源、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这三者之间不断“对话”的过程,其中主要是教师与课程目标和教学资源的“对话”。教师一方面要解读课程标准,了解教学资源预设的目的和功能,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认识以及具体的教学情境对资源进行取舍和调整。当然,“对话”不仅限于教师与资源之间,学生与资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对话”空间(图1)。
教材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也不是被动的传授者,学生更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走进课堂的,教师要善于接纳来自学生的不同见解,倾听他们的不同声音。这样,学生才能在课程实施中真正从“边缘”走向“中心”,完善个人的理解,建构自己的知识。
2. 作为“匹配”的过程。
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承载着课程设计者的课程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材是课程改革的“代言人”。但无论教材编写得如何尽善尽美,其内容和结构都蕴含着整齐划一的教学需求,无法满足教学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教师只有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统筹,对教材有所取舍和调整,才能提高对具体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即“匹配”或“适应”。
因为课程目标的达成是学生、教师和教学资源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匹配”是指资源(包括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教师(包括教法、个性和教学风格等)、学生(学习基础、方法、风格等)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匹配,从而形成一个“平衡”的教学系统(图2)。也就是说,选定的教材本身可能是连贯紧凑的,但不一定完全适合某个具体教学情境的需要;反之教材的结构可能存在某些不协调的方面,但却可能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其关键是要合理整合教学的具体资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着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简称NSEFC)教材,第一到第五模块的目标是达到课程标准7级要求。每模块由五个单元组成,每单元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图3),这三大部分构成了一个从语言输入 (Input) 到语言输出 (Output) 的学习过程。这样的编排符合语言学习先“输入”然后“输出”的习得规律。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sing
language 较好地巩固了学到的语言知识,持续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要根据每个单元的序列设计,认识到教材强化听力和阅读的倾向,强化教师对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强化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突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
事实上,“Warming
up”是“听说”结合的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SEFC中为Language
study)是“读”的延续,“Using Language”(SEFC中为Integrating skills)则重在“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应用。“听说读写”的教学序列符合母语学习的心理过程,而对外语学习来说,却只适合于外语学习的入门阶段或初级阶段,因此对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而言则有待于改进。有研究认为,外语学习的学习顺序应该是“读听说写”或“读听写说”,这一过程同样符合先“输入”后“输出”的语言学习顺序和“输入大于输出”的语言学习规律。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应根据所任教学生的学习水平,调整并设计合理的教学顺序,以期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二、教学资源整合的目标
在教学资源整合过程中,怎样的整合才是合理的呢?这就需要制定教学资源整合的一系列具体目标。但从教学资源整合的出发点来分析——教学资源不是教学中的规范,而应是为教学服务,特别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因此,笔者借助自然生态中的适应性——“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提出教学生态中教学资源的整合的总体原则是适应性——“适者有效,不适者无效”,即以是否“适应”“学生的学习”为判断教学资源整合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
在“适应性”这一总体原则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该实现“四化”,这可以作为教学资源整合的操作标准:①本地化,即应以更好地满足特定教学情境的需要为宗旨;②个性化,即应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知识水平;③个别化,即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和班级的学习风格;④现代化,即要改变一些过时的教学内容。
1. 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体系。
教材体系的构建往往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编写者考虑的往往是学生群体共同的发展规律,难以充分体现不同群体间认识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进行教学,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
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教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如在“Working the
land”(NSEFC必修4 Unit
2)的教学中,由于当前学生中,城市学生不知道农业生产到底在做什么,即使是农村学生,接触农业生活实际的机会也甚少,因此,他们也无法想象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深入农村、亲近农民、了解农业”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种植农作物,从而使学生对农村、农民、农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农民的劳动、尊重自己的劳动和劳动成果。
2. 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教学内容。
新教材不再是学生必须接受的对象和内容,它仅仅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案例或范例。这就意味着实现同一个课程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案例,而教材中的案例知识是诸多案例中的一部分,它可能远离所教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并明确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即要从更广阔的视野范围来考察(因为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当地实际和学生经验,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增加、或替换、或重组,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
例如,可以根据学校工作实际对目前仍在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简称SEFC)做一些调整(表1)。
表1:根据学校实际对SEFC中的教学内容调整
时间
主题
单元
时间
主题
单元
开学初
Good
friends
Good
manners
Body
Language
B1A
U 1
B1A
U 6
B1B
U21
艺术节
The silver
screen
The sounds of
the world
Art and
literature
The
necklace
Art and
architecture
A garden of
poems
B1A U 5
B1A U11
B1A U12
B1B U15
B1A U12
B2A U 4
旅游黄金周
Going
place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Cultural
relics
B1A
U 3
B1A
U 4
B1A
U 7
元旦春节
Healthy
eating
Festivals
B1B
U13
B1B
U14
科技节
Technology
The world
around us
Scientists at
work
Modern
agriculture
Saving the
earth
B1A U 9
B1A U10
B1B U16
B1B U19
B2A U 9
运动会
Sports
B1A
U 8
理想教育周
Great
women
Making a
difference
B1B
U17
B2A
U 1
3. 深入分析资源,挖掘多重价值。
知识不是独立于认知主体而存在的,它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索和研究过程,其中蕴含着特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因此,知识具有多重价值,主要表现为迁移价值、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学资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中,以说明文的方式呈现了大量的科学边缘知识,如地球生命的起源、万有引力、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理论。在这些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英语,不仅体现人文价值,也体现了科学价值,真可谓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其中蕴含了许多科学价值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多的科学发现,等等,同时也蕴含了珍爱生命、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人文价值。
4. 关注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
符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必然是开放性的,这种开放必然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这些非预期因素正是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真实反映,是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重要部分,拥有无穷的教育和教学价值。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教学中,在熟悉了不同身体语言的含义和使用场合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内参与表演,设计了“你演我猜”的简单身体语言表演,但是,由于节目本身就有很大的思考和拓展空间,因此在表演和猜测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意想不到的思想碰撞。从而让课堂超越了原本设想的课堂,学生的思维空间也超越了教师原本预想的思维空间。
因为每个学生的潜力都很巨大,所以当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到充分发挥时,类似的非预期因素在教学中是大量存在的(图4)。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一个非预期因素,并且要努力发现每一个非预期性因素的教育价值,使之在转化为当堂课的教学资源的同时,成为后续教学中教学资源生成的动力。
综上所述,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就是从更广阔的视野(人的发展)和更高的目标层次(课程目标、教育目标)分析学与教的需要,从而确定教学的内容(课程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以此为出发点,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教学资源整合的方法
再完美的教材也不可能满足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的实际需要,因而,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重组是必然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对教学资源(特别是教材)的重组和整合往往基于自己的直觉和经验,而且仅限于局部的修修补补。那么,教师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对教学资源进行怎样的整合呢?
笔者认为,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时,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对教学资源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教材,包括对知识的编排顺序、教学情境、文化背景以及技能和具体目标的要求等做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的方案。具体的整合方法有两种:
1. 利用替换思想,提高教学的适应性。
加减:添加与删减。添加是指补充更多的材料,其基本方法有两种——延伸和拓展。所谓延伸是指提供更多同类型的材料,因而它主要是量的变化。扩展则指增加不同的材料,重在挖掘对学生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因而它主要是质上的变化。同样道理,删减也包括材料数量和质量的缩减。在质量上对教学资源进行增减时,还应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即调整教学要求。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的Warming up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对科学、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成为真正科学家所必须掌握的技能的思考和理解,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教学:第一,利用教材中的三个问题进行引导;第二,用brainstorming等方式引导;第三,利用以下四个问题进行引导,即What do you know
about science?What makes a
real scientist?Make a list of
scientists and their achievements?How does science change our way of
life?虽然这三种方式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但选择的关键依据是适应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只有这样,才体现教师教学的个性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如果时间允许,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会在更大程度上适应学生的学习。
修改:详写与简写。可以将教学活动与学生自身的背景和兴趣联系起来,引入贴近学生实际的真实的语言,可以设计更多地解决问题的任务,也可以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简化。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Reading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Skimming、Scanning等阅读技巧,辨别文章中的人物分别来自哪些地区和国家,分别使用了哪些身体语言等,并通过完成图表的方式,整理文章信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不同的身体语言。同时,教师还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1)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such a situation?(2) Is it necessary to know some body
language expressions of different countries?Why or why not?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问题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
2. 利用重组思想,提高教学的逻辑性。
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教学资源(特别是教材)中的各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排序。如调整章节内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或重新安排章节的教学顺序。但要指出的是,在一节内的教学内容调整以适应教学需要比较可取,过多和过大范围内的调整则未必对学生的学习有利,即这种调整应有一定的幅度和频度的限制。
如前所述,教材整体上是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编排学习内容的,不适合中、高级的英语学习,并且有些单元的Warming
up、Listening和Speaking难度太大,作为单元的起始内容,听说学习难以顺利有效地进行。尤其是“说”的质量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其原因是话题内容太难,学生对话题相关的语言积累少。如果改变教学序列为“读听写说”,即将“写”和“说”放在“读”和“听”的后面,先有相当量的语言输入和积累,语言输出就有了“活水源头”,这既符合“先输入、后输出”的语言学习规律,又符合“输入大于输出”的语言积累规律,同时,把难度较大的“说”和“写”放在难度较小的“读”和“听”之后,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又如,在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节英语课时,笔者将Friendship(NSEFC必修1 Unit 1)中的Speaking部分调整到第一课时,学生作自我介绍时,运用教材中的各种表达爱好的句式,一改以往学生作自我介绍时句式单一和语言呆板的现象。更重要的是,经调整而创设的真实语言环境能激起学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使得他们乐于开口,使整个课堂乃至整个学期都有了良好的开端。
‘捌’ 如何搜索教学素材,加工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来自哪里?一是靠教师自己亲自动手制作,二是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收集或加工别人的教学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所用。
(一)文本素材的获取
通常情况下,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编写文字材料。所以键盘输入是一种最主要的文本获取
手段。随着新的输入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文字素材的获取途径越来越多。
1.键盘录入
2.扫描输入
要引用书籍、期刊等印刷品上的文字,可以用扫描仪扫描或者用数码相机拍照,然后用光学
识别软件(OCR)将扫描进来的图形转化为文字。
3.手写输入
手写识别输入系统是用手写笔在与计算机相连的一块书写板上写字,计算机中的识别软件根据采集到的笔迹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时间关系信息来识别所写的字,并把结果显示在屏幕上。
4.语音输入
面对与计算机相连的话筒,将要输入的文字用规范的读音读出,由相应的软件便可将声音转换成文本文件保存起来。
5.光盘调取或网络下载
要引用光盘、网页上的文字,可以利用复制、粘贴的办法获取这些文字,放入自己的文字编辑器。
(二)图形图像素材的获取
1.利用绘图软件制作
2.屏幕捕捉或屏幕硬拷贝
使用屏幕拷贝的办法(按Print Screen 键,将该屏幕图形复制到剪贴板中,然后用画图或者
其它图形编辑软件进行加工处理,保存为文件。
3.扫描仪扫描
如果要使用书籍、期刊等印刷品中的图片,可以利用扫描仪扫描为图像文件
‘玖’ 学科教学资源应该怎样更好地和课程融合300字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总是觉得没有内容可写。究其原因就是学生都不会选择作文的内容。新课程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宽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更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教学资源,它们也应该成为学生作文中的重要素材。“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李白坚《大作文——写作教学中的新观念与新方法》)
一、生活作文教学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价值
1.整合解决了“无米可炊”的作文难题
科学、美术、音乐、数学等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教学资源:科学学科的实验探索;美术学科的绘画创作、手工制作、作品鉴赏;音乐学科的音乐欣赏;综合实践课程的活动体验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写作资源。然而,学生往往会视而不见,不知道利用这些资源作为写作素材。当把各科教学与作文教学融合起来后,学生开始觉得生活与学习中处处是写作资源:可以写有关自然实验的报告,可以写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可以写一个动作的训练情景,可以写一段音乐,一幅画面的感受、理解及再创造的内容。把学习的内容作为作文的重要素材,这样就解决了学生没有东西可写的难题,克服了学生害怕写作的心理。
2.学科课程为作文提供了能力准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探究性学习深入各学科课堂,更多的学科教师开始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何从生活、教材的学习中选题,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如何总结学习心得,如何写观察笔记、实验报告。不少教师开始布置一些综合性的作业,要求学生开展课外调查,设计社会活动方案,撰写调查报告及活动方案、科技小论文,作文成为学习工具的同时,也成了学科教师关注的对象。学科教学比以往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学科和作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科教学既为作文提供了写作源泉,同时又为作文提供了能力准备。
3.整合提高了学科教学的教学效率
整合让学生学会用作文的眼光去看学科,学科的意义则会向纵深发展。当学生写学科作文成为一种习惯时,他们观察的角度也会发生变化。一段音乐,它的内涵会被挖掘得更深;一次实验,那些细微的变化他们不会放过;孩子们学过数学之后,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用写作文的方式把知识探究的过程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产生过程的深刻理解,有利于学生梳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在旧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不仅如此,学生在学科作文的过程中还感受着学科本身的乐趣与意义,因为作文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同时也是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成功的作文教学,能促进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观念。学科老师也可从学生的习作中,了解自己的教学价值及问题所在,加强心与心的沟通,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提高了教学效率。正如吴立岗教授所说:“作文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工具,而且应该成为加深理解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手段。”(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广西教育出版社)所以,如果作文教学与其他各科教学整合得好,它与学科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二、生活作文教学如何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
1.加强学科教师间的联系,树立课程整合观念和大作文教学思想
学科教学有其自身的教学任务,学科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有其特定的学科性。因此,首先要统一学科教师的认识:学科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搭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在学习中观察、记忆、思考、表达、交流、合作、提炼、总结,为作文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学生在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科教材的编写思路,把握它们的要点,领会它们用词选句的含义,有利于学科知识的巩固、加深、改造和系统化,同时,又提高了作文的能力。
其次,学科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指导、思维表达的训练直接关系到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对学科教师进行一定的作文指导培训就非常必要。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培训,让学科老师学会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用完整、顺畅、清晰的语言说出学习新知识、技能的过程,感受的方法。如三年级形体课学习以《波尔卡》为背景音乐的我校自编特色集体舞,因为舞曲是外国曲子,学生对它的旋律、节奏把握有一定困难,而作为表现音乐的动作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把它作为作文整合课程(一来可以帮助形体老师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二来充分利用素材提高学生写作)。我们首先和形体老师共同备课,怎样在这堂课中引导学生学习基本动作,并且用动作、情感表现音乐,并把这个过程写下来?通过备课,让形体老师更加明确三年级学生的观察、表达、思维能力的水平,作为形体课应达到的目标及作为作文课应创设良好的条件,在引导学生学习动作的同时,要及时组织学生用语言说说分解的动作,同学们练习动作的情景,尤其是强调动作的要领。这样,形体老师和语文老师形成共识。有学科教师的指导,学生写起作文自然就容易多了,而这节形体课也因为学生的高度投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语文教师注重学科教学的拓展与丰富,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
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重任最终还得语文老师来承担,这是由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引导学生回忆课堂教学情景,指导学生选材、作文。比如上完自然课“摩擦起电的奥秘”一课后,语文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再现课堂情景,先是自然老师做实验:(1)拿塑料棒在一块布上摩擦。(2)用塑料棒去吸碎纸片。(3)纸片被吸起来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有顺序地说一说老师的实验过程,然后议一议实验的现象、结论,提出本次习作要求,学生作文。同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选材写作,可以是:(1)情景作文,以上课的情景为素材,可以命题为:《一堂有趣的课》《难忘的镜头》《有趣的游戏》《我在 课上》《我还想上 课》等。(2)观察日记,以课堂上出现的物品、人物、音乐、实验、事件等为对象,抓住特点,有条理地观察,写成文章。(3)心得式作文,以自己的思考、收获、体验为内容,可以命题为:《我学会了……》《我掌握了……》《我完成了……》《原来如此》《摩擦起电的奥秘》等。(4)活动记录。记载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的情景,记载各种学习活动的场面。(5)实验报告,科技小论文,调查报告。(6)想象作文。(7)课堂延伸作文。以课堂教学的某个知识点为依托,搜寻相关资料,作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写出探究报告或者读书笔记。
总之,作文和学科课程的整合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架设生活作文教学与学科教学间的桥梁。通过整合,把作文活动和学科学习联系起来,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创设了丰富的写作情景,解决了学生在写作中“无米可炊”的难题,而且教会了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学习能力,从而达到作文和学科教学的共同提高。■
‘拾’ 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线上教学是指以互联网为技术背景,以各种群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持,在师生之间展开的教学活动。
线上教学有以下三大优点:
一是反馈及时。线上教学的最大优点是反馈及时。通过QQ学习群或者人人通布置作业,当天可以收缴作业,可以完成批改,可以及时反馈给学生,通常情况下还可以收到学生的“谢谢”。未完成名单也显示得清清楚楚!无须统计!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传统教学通常是上课布置课后作业,第二天早晨上交,上课前才能分发到学生手中,迟滞的时间通常超过12小时!
二是谈话亲切。线上教学的最大魅力是谈话亲切。借助耳麦和通话功能,教师可以实现一对多授课,还可以同步播放课件,借助Wps画笔功能,还可以演示重点和思维过程,借助QQ群课堂,甚至还可以播放视频。这些都是传统课堂教学可以做到的。线上教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师生谈话是典型的一对一,答问的学生从众多的学生中间被分离出来,和教师隔空交谈,其他学生被完全分割出去只成为旁听者,这种晤谈让人痴迷倾心。比如采用Wps会议功能实施线上教学,教学李商隐的《锦瑟》会出现以下对话(课堂实录):
师:本诗的诗眼是什么?据此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课件同步呈现上述问题)李远歌同学,请你回答。
生:我在,老师听得见吗?
师:你说吧!
生:本诗的诗眼是“惘然”,“惘然”的意思是失意、伤感,我同意你的讲法。教材的注释是“迷惘,茫然”,有点隔靴搔痒。
师:“隔靴搔痒”用得好,于我心有戚戚焉。请你展开分析。
生:第一句说到“五十弦”“思华年”……
师:是第一句还是第一联?
生:第一联。
师:表述要准确!律诗由四联八句构成。
生:首联说到“五十弦”“思华年”,诗人追忆青春年华,表明青春已逝。这是第一层伤感。颔联用到两个典故,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前一个典故表现人生如梦的虚幻,物我难辨的迷茫,这是第二层伤感。后一个典故表现伤春的情感,对美好事物的怀念,重点是对异性的爱慕,包括对亡故妻子的悲悼,这是第三层伤感。颈联……我说不好。
师:你为什么说不好呢?是因为鲛人泣珠的典故还有一种说法,叫沧海遗珠,一颗珍珠遗落在大海中,再难觅见,它的美质便不能发挥作用。出句的沧海遗珠和对句的玉蕴蓝田是否有相似之处?
生:我好像有些明白了。
师:请接着讲!
生:颈联运用两个典故,表现才华卓越却难以施展的郁闷。这是第四层伤感。
师:刚才李远歌同学的发言十分精彩,下面我们归纳一下(课件同步呈现):
这种对话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呈现,但虚拟课堂的奇妙在于它创设了虚拟的私密空间,使对话更加亲切有味,令人神往!
三是节省精力。线上教学的最大益处是节省精力。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见到面悬耳麦、腰挎扩音器的教师,因为教师需要将音量调到足够的分贝才能保证教室的每个同学都能听清,这会损坏嗓子,老师只能求助设备!网上教学显然可以解放嗓子,因为轻言细语就可以让每个学生听清!长此以往,扩音器会滞销,金嗓子再难赚到金子,胖大海也会成为圣眷不再的怨妇!哪里胖得起来?线上教学改变的不止是教学生态,还有市场样态!
线上教学的三大不足,一是监管弱化,学生不认真听讲、翘课、拖欠作业等现象会比较普遍;二是小组讨论展开困难,生际互动频次减少;三是考试有难度。
总之,在疫情没有解除警报之前,线上教学不失为一种差强人意的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