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财政资源配置方式
财政资源配置方式是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决定方式和资金供应方式。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程序。公共产品的决定方式也就是公共决策(公共选择)。公共产品有多种多样,每个人的需求也都不一样,而且公共产品消费得多,私人产品的消费就要减少,反之也同样。因此公共产品的选择是有限的。财政分配之所以形成既定的格局,决定的原则是效率。在实践中它是通过政治程序决定的。因此效率取决于政治程序的制度安排。政治程序要有效率,关键是要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政治程序的民主和科学可以使政府资源配置达到效率状态。因为只有每个人把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才能把个人意愿集合成公共决定。
政府资源配置的资金提供方式也是通过政治程序完成的。既然是政府资源配置,当然由政府提供资金。政府一旦决定提供公共产品,就通过公共预算和预算外资金向公共部门提供资金。但政府的资金是通过法律法规从再生产领域取得的。公共部门则从事公共产品的具体生产与管理。因此,公共部门的组织和管理对于公共产品的生产效率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公共部门是依法组织起来的,公共部门的管理也是依法进行的,因此也要遵循市场效率的原则。即用尽可能少的资源生产出尽可能多的公共产品,或者生产某种满足需求的公共产品尽可能少用资源。政府筹措资金虽然采取无偿的形式,但是从效率法则的角度看,每个人给政府提供的资金应该等于其从公共产品中获得的收益。
对于公共产品的效率来说,由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组成。而资源配置方式实质上是财政运行机制,是一定制度建构下的必然反映。因此,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实质上涉及政治体制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问题。
❷ 财政实现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财政实现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手段包括五个方面:
根据政府职能的动态变化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公共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
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体制和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
财政是政府的“理财之政”。从实际意义来讲,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
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❸ 政府财政职能的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既包括土地、矿藏等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力、财力等经济资源。配置是指资源在不同部门、地区、产品等之间的分配。所以,资源配置就是将各种资源分配于不同的使用方向,从而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而资源的最优配置,就是使社会各种资源始终处于一种最优组合状态,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没有政府介入的情况下,市场会通过价格与产量的均衡,自发地形成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但是由于存在市场失效,市场自发形成的配置状态,不可能实现最优的效率结构,因而需要政府的介入。例如,市场机制不能提供人们需要的国防、公安、司法等公共产品;市场机制会导致混合产品的扭曲配置;市场机制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状态所需要的充分竞争条件也不是市场本身所能完全创造的,诸如存在着市场的地区分割、收入的分配不公等。所以,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资源的配置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就是通过财政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提供财力,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外部效应,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效,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财政进行资源配置的范围是由国家的经济职能和财政自身的特点、能力所决定的。具体而言,市场经济中财政配置资源的范围应当包括:(1)保证国家履行行政、国防、外交、治安、发展文化教育、基础科技、尖端科技、社会稳定(救灾、救济、抚恤、对落后地区补助)等职能的支出。(2)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集中资金兴建公路、桥梁、码头、机场、铁路、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公用设施,等等。(3)基础工业。部分基础工业因投资多、周期长、风险大,市场调节不力,尤其在发展的初始阶段需政府出资。(4)社会公益性事业。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艺术馆、社会福利院等的建设和运作,仅靠市场调节往往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或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需政府介入。此外,财政还可以以财政资金的配置或财政杠杆的运用影响其他社会资金由市场调节形成的配置格局。
财政配置资源的合理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财政配置资源的范围不能不受市场机制的完善状况的制约。市场发育状况越好,筹资机制越健全,微观经济主体的独立性越大,公民收入水平越高,财政直接进行资源配置的范围相对越小。尤其是基础工业投资、部分社会公益投资、文化教育等项目可以转向市场调节。但这种变化并不一定是单方向的,往往是在减少一些项目的同时,因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新的对政府直接投资的需要,如环境保护和改善方面的支出。此外,即使是实行相同经济体制的国家,因其生产力发展所处的阶段、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其他方面的国情存在差异,财政直接配置资源的范围也会有所差别。如,处于经济发展起飞阶段的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的任务繁重,尤其是实行重化工业—加工工业—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的国家或地区,国家投资额巨大,而以旅游、金融、加工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国家或地区,尤其是可以利用天时地利等条件吸引大量外资,甚至可以依赖其他条件得以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国家直接投资相对较少。
就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上看,主要有:(1)实现资源在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从社会总资源配置的角度看,政府和私人部门各应获得合理的份额。一方面保证满足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保证私人部门顺利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社会总资源配置的均衡。这就要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确定财政职能的合理范围,并进而确定财政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适当比例。(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结构即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比例。主要包括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支出比例、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比例。前一个比例表明资本品和消费品的配置结构,而购买性支出的比例则表明财政配置功能的大小。这两个比例的恰当与否,直接决定了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是否合理。(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政府投资规模主要指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它表明政府对社会总投资的调节力度,而政府投资结构如何则会直接影响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4)合理运用财政收支政策,间接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政府投资、税收、公债、补贴等财政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社会资源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对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起到指导、修正和补充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提高社会总体的资源配置效率。(5)提高财政配置资源的效率。财政配置资源的目标是使社会总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所以,财政的资源配置也必须讲求效率。比如,通过对投资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非生产性支出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以判明其所费资源和所获社会经济效益的对比关系,作为决定是否安排某项支出、安排顺序和安排多少数量的依据,以最大限度地做到用最少的财政支出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再如,由于公共产品的提供是通过个人交税和政府征税的方式实现的,所以,应对税收进行征收成本与税收收入的比较考核,争取不断提高财政配置资源的效率,等等。
❹ 财政如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财政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调控、监督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对资源配置结构的不断优化组合,使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具体地说,主要通过资产结构调整,促使最佳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合和企业组织结构形成,以科学合理地运用经济手段或组织方式使资源能够充分利用。
资源配置的方式:从机制角度: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 从市场主体:企业配置、个人配置、信用配置、财政配置。
现阶段,我国采取市场经济体制,市场配置是主导配置手段,市场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计划机制起调节性作用。
政府运用财政手段进行资源分配成为资源配置的有效补充方式。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就是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安排调整部分社会资源,弥补市场配置缺陷,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财政不仅直接影响部分资源配置,而且通过部分的资源分配影响全社会的资源配置。
1.各国政府通常采用一些指标(如失业率、经济增长率)或若干指标组成的“景气指数”来表示资源配置的效率。我国当前主要采用GDP增长率指标(该指标的缺陷是GDP增长有可能不会带来居民福利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2.实现本职能的主要手段:
① 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
② 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
③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
④ 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⑤ 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
⑥ 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