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的动物资源
由于崇明东滩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水热环境,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初步调查,动物资源由如下几类组成。
浮游动物
据夏季(2000年6~7月)对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水域的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9种,其中以甲壳动物占绝对优势。其主要种类以低盐近岸生态类为主,其次为半咸水河口生态类型,也有少量的广温广盐生态类型的种类。
低盐近岸生态类型,有虫肢歪水蚤、真刺唇角水蚤、长额刺糠虾和中华节糠虾、腹针胸刺水蚤等;半咸水河口生态类型,有华哲水蚤、火腿许水蚤和江湖独眼钩虾;少量的广温广盐生态类型如精致真刺水蚤、中华哲水蚤、微刺哲水蚤等。
底栖动物
保护区滩涂底泥中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因此底栖动物特别丰富,据初步调查,东滩有底栖动物70多种。主要种类可分3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环节动物。软体动物中的彩虹明樱蛤(俗称海瓜子),泥螺、溢蛏是三大美味海产品,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这些海产品主要分布在崇明东滩的V区,已经形成较大产量。每年采拾期,大量民工进入采集,收购加工后畅销市场。甲壳动物中方蟹科的蟹类数量巨大,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
昆虫
经初步调查,在保护区共收集到昆虫103种,隶属12目50科。其中直翅目:5总科17种;半翅目7科11种;蜻蜓目3科3种;鞘翅目10科25种;鳞翅目:14科29种;膜翅目4科4种;双翅目6科8种;革翅目1科1种;同翅目2科2种;脉翅目1科1种;蜚蠊目1科1种;螳螂目1科1种。由于保护区的植被正处于演替的初级阶段,昆虫的种类并不算很多。随着植被的演替,保护区的昆虫种类会不断的增长。昆虫是食虫鸟类的主要食物,对维持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群落有重要的意义。
鱼类
长江口水域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处于长江口的最外端,因此,区内鱼类资源十分丰富。根据本次调查和资料记载,在保护区水域已知分布有鱼类94种,为长江口鱼类(记载为117种)的80.34%。这些鱼类隶属14目34科,其中鲤科鱼类最多有24种,占25.53%;银鱼科8种,占8.51%;鳀科6种,占6.38%;鰕虎鱼科和鰕科均为5种,各占5.32%;鲱科、舌鳎科各4种,各占4.26%;其余各科的种类比较少,仅1~2种。
保护区水域中的鱼类可分为淡水种类、海水种类、咸淡水种类和洄游性种类。其邻近水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的主要栖息地。许多鱼类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刀鲚,味十分鲜美,市场价格昂贵,是珍贵的经济鱼种;凤鲚是江浙一带特有的风味特产,以它为原料的凤尾鱼罐头畅销国内外,两者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崇明东滩附近水域还盛产日本鳗鲡的幼苗,每年春汛期间,数千渔船集中在此,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
两栖爬行动物
保护区有两栖、爬行动物共16种,在附近水域生存的海龟和蟌龟是国家的重点保护动物。由于保护区是一块新形成的陆地,区内两栖、爬行动物数量在逐渐增多。保护区与围垦较早的陆地接壤之处,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类比较多,近海边新围垦的地区,因盐度较高,两栖、爬行动物的数量比较少。
鸟类
崇明东滩主要是一片广袤的滩涂湿地,又处于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飞的路线上,因此,途径和停留在崇明东滩的鸟类十分丰富。经历年调查,已有284种在崇明东滩发现过。随着调查的深入,估计更多的鸟类可以在崇明东滩发现。其中濒危和珍稀鸟类是重要的组成成分。在崇明东滩已观察到的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38种,占崇明东滩鸟类群落组成的15.06%,其中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4种,如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白头鹤和黑鹳等;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34种,如黑脸琵鹭、白额雁、大天鹅、小天鹅、鸳鸯、鸢、苍鹰、赤腹鹰、雀鹰、松雀鹰、普通鵟、白尾鹞、鹗、游隼、燕隼、灰背隼、红隼、灰鹤、白枕鹤、小杓鹬、小青脚鹬、红角鸮、领角鸮和斑头鸺鹠等。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有20种。
兽类
保护区有兽类10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白暨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种(江豚和海豹),上海市地方重点保护动物2种(刺猥和豹猫)。1998年夏季,一头白鳍豚进入崇明东滩保护区的滩涂潮沟中,被人捕获。这表明,保护区邻近水域也是白鳍豚重要的栖息地。由于保护区的范围内大多是围垦不久的土地,哺乳动物正逐渐由内地向保护区迁移之中,数量会不断地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