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气资源
地球大气圈中可以被人利用的物质及其所产生的能量和占有的空间,就是我们的大气资源,包括空气、水、尘埃和在其中传播的电磁波。
人不能离开大气生存,这一点早被人认识,但把大气作为资源来对待则是近代的事情。将空气中的氮固定下来合成多种化合物使用,让人们看到它作为一种工业原料的价值,但当时也没有谁能想到,吸入氧气还得付出代价。可是在污染越来越严重,不少地区空气恶劣,人们不惜花费金钱到空气新鲜的地方旅游或到“氧吧”吸氧时,大气的资源意义就日益明显了。
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时所产生出的光和热,水在大气中表现出的风云变幻、雨露冰霜,都具有资源的意义,人们常分别称它们为光资源、热量资源和水分资源,总称为气候资源。气候资源是能够转化为财富的,这在一些风光明媚的旅游胜地显示得很清楚。英国的曼彻斯特之所以最先成为世界上的纺织工业大城,与那里的空气长年湿润,棉花纤维不易断开大有关系。相反,干旱地区也有它的优势,是储存易潮湿物品的良好场所。在战争时期,某些特殊的气候资源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重庆的雾季使20世纪30~40年代的日寇飞机不得不停止轰炸。即使在20世纪末,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比这先进得多的激光制导导弹,也仍会受阻于云雾。我国因受到季风、纬度(南方和北方差别大)、地形(从西到东地势三次陡然跌落)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气候资源的多样性。我们不可能改变这个现实,而应当因地制宜,充分认识和利用各地气候资源的特色,发展其有利的方面。
大气中电离层的存在,是我们传送无线电短波所必需的物质环境,因此近地空间也成为分配电磁波频道的重要资源。向高层大气空间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也需要合理分配轨道,总之,在科学技术愈来愈发达的今天,可以说地球上任何物质都有用处,都是资源。
当然,我们更不能忽视大气运动所产生的能量。人类利用风力,可以追溯到比唐·吉诃德更早的年代。而利用风力发电,到20世纪末期才突然加速发展起来。1980年全世界风力发电设备的装机容量仅有10000kW,1989年增加到1730000kW,10年增长了173倍;1997年增加到7630000kW;1998年继续增加,达到9600000kW,19年内增长了960倍,成为当代发展最快的能源,其速度在能源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风力发电有不污染环境,而且可不断运转,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是近年来它备受青睐的一个原因。目前进展最快的是西欧,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也在加快建设。2008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300MW,增长率为91%;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已超过12200MW,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2010年的规划风电装机容量将超过20000MW,年均增速达到65%。我国的风力资源如都开发出来,发出的电能将可能超过现在全国发电能力的总和。
和风力一样无污染可再生的太阳能,虽不是产生于大气本身,但太阳能的利用与气候状况密切相关,其潜力比风力更为巨大。
气候资源与各种动植物的繁殖都密切相关,从而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它是一种无形而又无所不在的自然资源。
2. 什么是空气资源
从空气中分离制得的氧气、氮气、稀有气体都是很有用的物质。例如,氮气就是一种工业原料。氮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小,在水中很少溶解。在常压下,氮气冷却到—196℃时变成无色的液体。液氮是一种优良的冷冻剂,在医疗上用以保存血液和活组织。新鲜血液通过液氮冷冻处理制成的冻干人血浆,可以保存5年左右。人体器官移植时,运送的活体器官也常保存在液氮中。氮气不能供呼吸,在低氧高氮的环境中害虫会窒息,植物的代谢作用会减慢,所以氮气常被用于保藏珍贵的书画,贮藏粮食、蔬菜。在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容易跟别的物质反应。工业上利用氮气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也用于充填灯泡以减慢钨丝的蒸发,使灯泡经久耐用。在雷击时,空气中的氮气也会发生反应,生成氮的化合物随雨水落到地面的土壤里,成为农作物生长必需的氮肥。据估计,每年因发生雷电而溶入土壤里的氮肥约有4亿多吨。以氮气和氢气为原料可以合成氨,它是一种重要的氮肥。氨经过一系列反应还可以制得染料和炸药等重要的含氮化合物.稀有气体的应用也比较广泛。在焊接和切割金属时常用氩气来隔绝空气。氩气也被用来充填灯泡,以增加灯泡亮度和使用寿命。稀有气体在通电时会发出有色的光,使它们在电光源中有特殊的应用。氖气通电时发出的红光,能穿透浓雾,所以氖灯可以用于港口、机场的指示灯。氩气和氦气在通电时分别产生浅蓝色或浅红色的光,用氦、氖、氩和水银蒸气混合,可以制成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充填氙气的高压长弧氙灯,能产生强烈的光,被称为“人造小太阳”。氦气比空气轻,又不会燃烧,已取代氢气来充填气艇、气球,还可以制备氦-氧混合气体,供潜水员呼吸用(图1-15)。氦气、氖气还能用来制造激光器。
3. 关于地球大气资源的资料
地球大气是指地球外围的空气层,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通常把从地面到1000-1400千米高度内的气层作为地球大气层的厚度,其中大气总质量的98.2%集中在30千米以下。 大气(Atmosphere) 包围地球的空气称为大气。象鱼类生活在水中一样,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大气的底部,并且一刻也离不开大气。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它的状态和变化,时时处处影响到人类的活动与生存。大气科学是研究大气圈层的一门科学。它研究大气的具体情况,包括组成大气的成分、这些成分的分布和变化、大气的结构、大气的基本性质和主导状态的运动规律。 大气的运动变化是由大气中热能的交换所引起的,热能主要来源于太阳,热能交换使得大气的温度有升有降。空气的运动和气压系统的变化活动,使地球上海陆之间、南北之间、地面和高空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不断交换,生成复杂的气象变化和气候变化。大气科学将从气压的变化、气压分布不均形成的气压场和气压系统、各层大气中空气运动的各种情况、风的现象和性质等方面,深入研究大气中各种环流系统、天气系统,以及基于流体力学、热力学研究大气运动的本质和现象。天气,从现象上来讲,绝大部分是大气中水分变化的结果。在太阳辐射、下垫面强迫作用和大气环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天气的长期综合情况称为气候。大气科学将研究气候的成因,不同区域的气候状况,气候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等问题。 大气污染对大气物理状态的影响,主要是引起气候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很明显的,有时则以渐渐变化的形式发生,为一般人所难以觉察,但任其发展,后果有可能非常严重。大气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其自然的变化进程相当缓慢,而人类活动造成的变化祸在燃眉,已引起世界范围的殷切关注,世界各地都已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防范、治理。控制大气污染,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代人类一项重要事业。 大气变暖甲烷作祟 据有关报道,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近日利用自行设计的高精度冰芯气泡甲烷提取分析系统,对青藏高原达索普冰芯进行了研究测试、实验分析,获得了近两千年来高分辨率中低纬度大气甲烷纪录,使大气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对青藏高原达索普冰芯中甲烷记录的研究,科研人员发现,1850年以来大气中甲烷含量急剧上升,在过去的150年里上升了1.4倍。而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人类活动甲烷排放呈负增长。专家称,这一研究将为全球大气的分布和变化特征提供定量评估的依据。 研究表明,随着温室气体的不断排放,地球大气的“温室效应”会越来越强。温室气体主要由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氟里昂等成分组成,其中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气中的浓度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此外,研究还预测出:随着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全球气温将普遍上升。同时,地球生态系统将面临中纬度地区生态系统和农业带向极区迁移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威胁,突发性的气候灾难频度增强,这些都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越来越多,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成倍增加。专家指出,这些温室气体将通过气候系统控制自然能量的流向,从而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事实上,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气体无一例外都要通过自然过程来消除,而消除过程本身则要通过破坏现有的气候、环境及生态系统来完成。人类愈发认清:在环境污染的肇事者名单中,无人可以逃脱;而在环境恶化的受害人名单中,也没谁可以幸免!我们每一个人不仅仅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更是环境污染的治理者。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话题,它更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方式。环境保护不但需要政府和专家学者,也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 关于大气的注释: 大气 ①即空气。《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 ②指宗气,详宗气条。 ③大经之气,《素问·离合真邪论》:“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④指邪气。《灵枢·病传》:“大气入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 大气 dàqì (1) [atmosphere] 包围地球的气体,也泛指包围其他星球的气体 (2) [heavy breathing]∶呼出的粗气:他吓得大气都不敢出 (3) [carry oneself with ease and confidence]∶大方:这孩子长得挺大气 (4) [great momentum]∶盛大宏伟的气势
4. 大气资源包括什么
大气资源泛指大气圈以及相关方面为人类提供的能源或者生产生活资料。一般而言风能、太阳能、气候的季节变化产生的经济效应等都算大气资源,凡是能使空气质量变坏的物质都是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已知约有100多种。有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核爆炸等)两种,且以后者为主,尤其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所造成的。
5. 水资源,矿物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有哪些
水资源,一般是淡水,但冰川、永久冻土等,也含有淡水。注意不要和水力资源混淆。
矿物资源,在地壳中富集的可以给人类利用的各种元素。
森林资源,森林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可以给人类利用的生物。
生物资源,可以给人类利用的生物,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可再生。
大气资源,主要应该是指风力资源。氮氧等元素,都可以通过各种化学、物理作用固定在地壳中。
以上不是准确定义,只是个人见解
6. 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有什么不同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中国的气候、土地、水和生物资源分别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 光、热条件优越,但干湿状况的地区差异大。
中国南北相距5500多公里,跨近50个纬度,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20°~50°之间的中纬度地带。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一般西部大于东部,高原大于平原。以西藏为最高,西北地区和黄河流域的太阳辐射条件优于世界上不少平均温度相似的地方,长江流域优于日本和西欧。农作物生长期间的热量条件,除分别占国土面积1.2%和26.7%的寒温带以及青藏高原多属高寒气候外,其余72.1%的地区处于温带(占国土25.9%)、暖温带(占18.5%)、亚热带(占26.1%),以至热带和赤道带(占 1.6%),全年 0℃以上积温均在2500℃以上。其中以海南为最高,达8500~9000℃,无霜期 100天至全年无霜。因而如仅就热量条件而言,夏季都可种植多种喜温作物,大部地区并可复种,一年种二熟或三熟。全国各地的干湿状况大体可以 400毫米等雨量线为界,即从大兴安岭起,经通辽、张北、榆林、兰州、玉树至拉萨附近,沿东北斜向西南一线,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东南部为湿润、半湿润区,西北部为半干旱和干旱区,约各占国土的一半。东南部受太平洋季风环流影响,雨水较充沛,年降雨量随纬度高低和距海远近变化于400~2400毫米之间,干燥度一般低于1.5。且雨、热基本同期,80%以上的雨水集中在作物活跃生长期内,这是90%以上的农区和林区都分布在东半部的重要原因。
夏半年南北之间的温度差异较小。北方夏季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地方高,可使一年生喜温作物的北界大大向北推移。冬季气温则比世界同纬度地方低,又使冬小麦等越冬作物的北界南移。季风气候的不利方面主要是它的不稳定性,即夏季风各年的进退时间、影响范围和强度都不相同,因而降水年内分布不匀,年际变化也大,洪涝、干旱、低温、霜冻、台风等农业气象灾害的频率较高。
西北部半干旱、干旱区的年降水量一般在 40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仅数十毫米甚至数毫米,干燥度在1.5以上,有的甚至达20以上。因而限制了农业和林业的发展,只在较高的山岭有少量森林资源。但这些地区有辽阔的草原,形成了中国的牧区。
② 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按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根据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7.3%,仅次于苏联和加拿大而居
世界第 3位。耕地面积按沿用习惯亩统计数字为14.9亿亩(注:较实际面积可能偏低),约为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次于苏联、美国、印度而居第4位。林地面积17.3亿亩,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次于苏联、巴西、加拿大、美国而居第5位。草原面积47.9亿亩,其中可利用的面积约33.7亿亩,仅次于澳大利亚、苏联而居第3位,另有草山草坡约7.2亿亩。淡水水面2.5亿亩,其中可供养殖面积约7500万亩;海涂面积约2997万亩,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约23亿亩,为发展淡水及海洋渔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
中国按人平均占有的各类土地资源数量显着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山地多、平地少,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和高原占国土的25%。此外还有约19%难于利用的土地和 3.5%为城市、工矿、交通用地。人均耕地面积仅约1.5 亩,为世界平均数4.5亩的1/3,是人均占有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人均林地面积约 1.8亩,森林覆盖率为12.7%,而世界平均分别为13.6亩和31.3%。人均草地面积5亩多,也只及世界平均数10.4亩的一半。
③ 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中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约6万亿立方米(折合平均降水深628毫米)中,约有56%的水量为植物蒸腾、土壤和地表水体蒸发
所消耗,44%形成径流。全国河川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7115 亿立方米,在世界上仅次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而居第 6位。但如折合为年平均径流深,则仅为284毫米,较许多国家为低。人均占有年径流量仅为2558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10800立方米的 1/4,美国的1/5,苏联和印度尼西亚的1/7,加拿大的1/50。
按耕地每亩平均占有径流量也只有1819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2400立方米的2/3略多。此外,地下水资源中参加短期水量循环(一年或几年)的浅层水概算每年平均综合补给量(天然资源)约为7718亿立方米。扣除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部分,全国水资源平均年总量约为27362亿立方米,比河川径流量约增加3%。
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耕地只占全国总耕地的37.8%,拥有的径流量却占全国的82.5%;黄淮海三大流域径流量只占全国的6.6%,而耕地却占全国的38.4%。长江流域每亩耕地平均占有水量达2800万立方米左右,黄河流域为260万立方米,海河流域仅为 160万立方米。水量在时程分配上也极不平衡,年际间变幅很大。如海河流域1963年径流量达 533亿立方米,1972年仅只99亿立方米,相差5.4倍。全国有相当大的地区,易受洪、涝、旱、渍等自然灾害的侵扰。
④ 生物种属繁多,群落类型丰富多样。造成这种多样性的原因是由于中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十分复杂,另外也与引起北半球温带许多第三纪动植物种系灭绝的
第四纪冰川的影响较小有关。就全国范围看,北半球所有的自然植被类型,从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到寒温带针叶林几乎都可见到,植物区系的丰富程度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3位。动、植物资源也很丰富,有“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水杉和银杉等,更是世界稀有的珍贵动植物种类。如此多样的生物资源不但是农业多种经营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且为农、林、牧、渔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基因库。利用和保护 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一切自然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需要的负荷能力是有限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口数量与自然资源不足的矛盾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因此,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愈来愈受重视。
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具体条件和资源的不同特点,制订符合国民经济全局利益和各种资源宏观经济效益的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是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的首要前提。不同的国家,由于人均占有可耕地面积和土地后备资源多少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农业集约化程度和集约经营方式;由于自然资源的性质和组合特点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
其次,为了有利于资源的不断更新和永续利用,需要在采取各项开发、利用措施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对资源系统所起的长远影响和整体影响,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各构成因素之间、农业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之间以及局部地区与全国以至世界范围的资源利用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只顾眼前利益的掠夺性经营,诸如种植业中的盲目开荒、林业中的过度采伐、草原牧业中的超载放牧、渔业中的过度捕捞等,对于农业生产力以及生态环境所带来的严重恶果已为历史事实所证明。为此需要通过各种经济、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包括制订和实施保护农业自然资源的法规,如土地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和水资源法等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对于有大量动植物种质资源集中蕴藏的地区,则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
再是,目前世界上一方面存在着人口不断增长与资源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又有相当多的一部分自然资源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被开发利用或处于开发利用上的落后状态。因此,人类在继续利用已被利用的资源的同时,需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采取各种综合措施,不断增强改造自然的能力,以便挖掘迄未很好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据测算,如现在栽培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全世界平均不到0.1%,而最高产的地块接近5%,在实验室中可达10~12%。此外,遗传工程、生物固氮等现代生物学研究的进展,电子技术、核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等,也已为农业自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带来新的前景。
7. 大气是自然资源吗
自然资源 一般是指 存在与自然界直接 能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准确地说 气候 可以 被 称为资源 它是大气的运动状态的表现
因为 我们可以利用它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获得食物
我们可以将其 利用在 城市规划时 的建筑物朝向上
进而 获得更好的光照
包括还可以 运用到 交通运输中
近些年来 利用气候资源的特点 运用在旅游方面的越来越多
例如 每天黑龙江的哈尔滨 举行的 冰雪节 就算是 在利用自己独特的 气候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