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河南省,广东省,福建省,甘肃省,哪个省水资源最缺乏
准确来说应该是甘肃省,在我国本身缺水最严重的在西北地区,而甘肃省位于西北,所以与其他相比,甘肃是最缺水的地方
② 学水文水资源以后就业情况怎么样,会很苦么
您好,如果是专科生的话,基本都在水文测站,是比较偏远的地方,一般汛期辛苦点平时就收集一些资料很轻松的,现在水文站盖的都跟别墅一样,条件不会太艰苦,但是由于偏远就必须耐得住寂寞。
如果是本科生或研究生一般都在市区水文局。属于事业单位科室不同辛苦程度不同,不过你很辛苦的话就说明你事情做的多待遇当然也会好点。
现在毕业工作不好找,不管从事什么行业怕苦是不行的,你首先要转变观念不怕苦这样任何工作对你来说都不是难事。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帮助
③ 甘肃省河流的水文特征是什么
一)、降水 从地理分布上来看,陇南、甘南、祁连山区及其它石山森林区为半湿润区,正常年降水在600mm以上;黄河流域兰州以东大部分为半干旱区,年降水一般在400mm左右,兰州以西及河西走廊降水在100-300mm以下,为干旱区和极端干旱区。河西虽然气候极端干旱,但由于有祁连山冰川和水库调节及发达的灌溉系统,农业生产相对稳定,素有甘肃粮仓的美称。中部及河东大部地区为雨养农业区。如果有限的降水均匀分布在农业生产的重要时节,虽然水量不充足,但可解决基本的农业生产问题;在降水稀少、气候长年干旱的条件下,降水的年际变化非常大,时空分布极不均,形成局地短时段旱涝灾害并存的现象。陇南地区虽然降水较多,由于山地坡陡沟深,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同样容易发生旱灾。 (二)、蒸发 甘肃省气候干旱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水面蒸发能力大,而且降水越少的地方蒸发越大,其水面蒸发能力普遍比同纬度东部地区大,这也是造成甘肃干旱缺水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由于祁连山和走廊北山的夹峙,其水面蒸发能力较同纬度东部内蒙干旱荒漠草原地区为小;酒泉以西则表现出比同纬度西边新疆和东边内蒙都小的特征。 水面蒸发能力总的空间变化趋势与降水相反,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同时还随海拔升高而减少。东南部岷山附近年水面蒸发能力为700mm以下,敦煌-安西以北年水面蒸发能力为2000mm以上。年水面蒸发能力小于700mm的地方为:岷山、迭山、太子山等少数山峰及甘南大峪林场和洮河冶力关林场;年水面蒸发能力大于2000mm的地区为景泰-民勤中泉子-安西-敦煌一线以东的干旱荒漠地区。陇南、甘南高原年蒸发量小于400mm;兰州以东陇中、陇东地区年蒸发量界于400-500mm之间;河西地区除猜段野祁连山区以外,基本与实际降水量相等,祁连山区年蒸发量小于300mm。 (三)、径流 除陇南南部以外,一般降水较少,径流系数偏小,境内隆起的高大山脉的地形抬升作用使降水增大,穗喊所以像太子山、六盘山、祁连山等山脉成为我省径流的主要形成区。同时,上述山区也是我省的径流高值中心,岷山、迭山、太子山、冷龙岭等少数山峰,年径流深为500-600mm;祁连山区、六盘山区、甘南高原、陇南山地年径流深为100-300mm;河西走廊及北山沙漠戈壁为广大燃哪的无流区,属于径流消耗区;其余地区由东南向西北过渡到祁连山区山前地带,年径流深由50mm减少到5mm。根据《甘肃省地表水资源》评价结果,山区径流形成区径流量占全省自产径流量的95%,径流贫乏区径流量占全省自产径流量的5%。 (四)、暴雨 甘肃的暴雨洪水灾害以短历时局地暴雨洪水为主,冰雹灾害也以短历时小范围为主。局地暴雨洪水和冰雹灾害发生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和突发性,起因极其复杂。我省气候变化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气流和青藏高原季风控制,高低压系统多以上述大尺度天气系统为背景发生演化,形成大范围天气系统。除来自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输送的水汽外,本地降水所形成的水汽也是一个重要来源。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时,在东南和西南方向形成压力梯度,为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向西北内陆输送提供动力条件。来自东南和西南的暖湿气流经过长途跋涉,遇到高山阻挡,有相当一部分水分要降落在沿途经过的地区;其余的水汽被内陆的大型盆地,如关中盆地、四川盆地等贮存起来,再进一步向西北内陆输送,而我省众多河谷和山间小盆地也成为水汽库,一旦遇到东南风或来自西北的冷空气,就形成大的降水过程。全省大暴雨、特大暴雨以嘉陵江和泾河流域出现机会最多。陇南南部为我国着名的暴雨区—秦巴暴雨区和川西暴雨区的边缘地带,故大暴雨出现较为频繁,而且量级大、面积广、灾害重。 其次像六盘山、马衔山、太子山、华家岭、祁连山等都是比较有名的甘肃暴雨中心。 (五)、洪水 甘肃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90%以上的洪水发生在6-9月,大部分河流年最大洪水多发生在7-8月。各河流洪水发生时间与暴雨一致。河西各河流春汛出现较早而且频繁,几乎一日一峰,对河西工农业生产影响很大。黄河干流、嘉陵江、洮河、黑河等较大河流,洪水量级大、持续时间长,其它河流洪水一般暴涨暴落,对水利工程的危害很大。 (六)、枯水 全省大多数河流在天然情况下枯水期出现在年底11月至次年4月,最枯流量多出现在1-2月。由于受人类活动和流域下垫面、海拔的影响,各河流出现最枯流量的时间并不一致,甚至一条河流的不同河段,出现最枯流量的时间也不一致,有的河流上、下游段出现最枯流量的时间相差半年。一般来说,乌鞘岭以东各河流,乌鞘岭以西各河流出山口以上,枯水期和出现最枯流量的时间也在1-2月份,但出山口以下走廊区及沙漠平原区河段,枯水期和出现最枯流量的时间却在7-8月份。 (七)、泥沙 由于生态环境恶劣,森林及其它植被覆盖率很低,黄土地区和陇南山地属于严重水土流失区和泥石流多发区,大多数河流含沙量很高;河西沙化、风沙和沙尘暴活动非常频繁。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呈现普遍恶化、局部改善的状况。 据1999年统计,全省多年平均总输沙量为54691万吨。其中,内陆河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275万吨;黄河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9201万吨;长江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215万吨。1979年《甘肃省地表水资源评价》结果:全省多年平均输沙量为57900万吨,其中,内陆河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110万吨;黄河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为51800万吨;长江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990万吨。1999年评价数据与1979年评价数据相比较,全省多年平均输沙量减少3209万吨;各流域的变化情况并不一致,内陆河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增加165万吨;黄河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减少2599万吨;长江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减少775万吨。内陆河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流域内无序开采金矿和挖甘草等活动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黄河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流域内多年持续干旱降水减少,使洪水对土壤的侵蚀量减小,水土保持措施也发生了一定作用。长江流域已经执行3期的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已经体现出一定的水土保持效果,使流域内多年平均输沙量减少。年输沙量大于1亿吨的河流有黄河干流、渭河、马莲河;1亿吨至0.5亿吨的河流有祖厉河、葫芦河、泾河干流。 (八)、水质 1、水质类型:全省河流以重碳酸盐类为主,这类水的分布范围最广,河西祁连山区及山前洪积扇地带、临夏-陇西-甘谷-庄浪一线东南,都属于这种天然水化学类型。 河西祁连山区及山前洪积扇地带、临夏-陇西-甘谷-庄浪一线东南,水的矿化度介于100-300mg/L之间;河西三大水系下游地区、祖厉河及庆阳、环县境内的河水和地下水矿化度介于500-1000mg/L之间,个别地方矿化度超过1000-2000mg/L以上。 2、水污染状况:根据《1999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调查评价,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达9.47亿吨,其中达标排放4.08亿吨,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43.1%;全省日平均排放量259.4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日平均排放量212.22万吨,占81.8%,生活污水日平均排放量47.18万吨,占18.2%。 对全省境内主要江河7108km河长进行水质监测评价,I类水河流长度2481km,占34.9%;Ⅱ类水河流长度1500km,占21.1%;Ⅲ类水河流长度1597km,占22.5%;IV类水河流长度706km;占9.9%;Ⅴ类水河流长度368km,占5.2%;超V类水河流长度456 km,占6.4%。 (九)、水资源 全省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为286.207亿立方米。其中,内陆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55.641亿立方米;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29.193亿立方米;长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01.473亿立方米。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为8.372亿立方米。其中,内陆河流域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为5.138亿立方米;黄河流域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为3.574亿立方米;长江流域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为0.020亿立方米。 (十)、水文分区 根据《甘肃省地表水资源评价》研究成果,全省可分为7个水文区:1.陇南南部河谷亚热带湿润区;2.陇南北部暖温带湿润区;3.陇中南部半湿润区;4.陇中北部半干旱区;5.祁连山南部半干旱区;6.甘南高寒湿润区;7.河西走廊干旱区。 (十一)、水旱灾害 甘肃是一个严重干旱的省份,干旱灾害不但多发而且范围大、时间长,位居各种自然灾害的首位,占各种自然灾害面积的50.1%。从灾情的年度变化分布上看,干旱存在年际间的持续性。干旱一般持续两年甚至达到七年。而且呈逐年加大的趋势。暴雨洪水和冰雹灾害也非常严重,仅次于旱灾,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22.1%。洪水灾害以局地暴雨洪水灾害为主。严重的局地暴雨洪水灾害常伴有冰雹和泥石流,灾害以洪灾为主;而雹灾一般也要形成洪水,灾害以雹灾为主。局地暴雨笼罩面积小、暴雨历时短、强度大,常常快速移动,横扫一条线,发生频率大,破坏力极强,在小流域上形成特大暴雨洪水。其强度常常达到极限,有时会超过当地可能最大暴雨的理论值,使灾害达到极端,重现机会极其稀少。 对甘肃水旱灾害500年历史资料进行谱分析,可以发现,水旱灾害及冰雹灾害的共有周期为:3年周期,准5年周期即4-6年的周期,11年周期, 56年周期。其中,准5年周期和11年周期最为活跃,前者与厄尔尼诺的准5年周期相对应,这充分说明厄尔尼诺对水旱灾害及冰雹灾害有深刻影响。而11年周期,正好与11年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