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现今世界石油的主要产区都是那里
着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道达尔
链接:http://www.hu.com/question/20648739/answer/15738642
来源:知乎
一、中东波斯湾沿岸
中东海湾地区地处欧、亚、非三洲的枢纽位置,原油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世界油库”。据美国《油气杂志》2006年最新的数据显示,世界原油探明储量为1804.9亿吨。其中,中东地区的原油探明储量为1012.7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在世界原油储量排名的前十位中,中东国家占了五位,依次是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其中,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的储量为355.9亿吨,居世界首位。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为186.7亿吨,居世界第三位。
二、北美洲
北美洲原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是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加拿大原油探明储量为245.5亿吨,居世界第二位。美国原油探明储量为29.8亿吨,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沿岸和加利福尼亚湾沿岸,以得克萨斯州和俄克拉荷马州最为着名,阿拉斯加州也是重要的石油产区。美国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但因消耗量过大,每年仍需进口大量石油。墨西哥原油探明储量为16.9亿吨,是西半球第三大传统原油战略储备国,也是世界第六大产油国。
三、欧洲及欧亚大陆
欧洲及欧亚大陆原油探明储量为157.1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8%。其中,俄罗斯原油探明储量为82.2亿吨,居世界第八位,但俄罗斯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国,2006年的石油产量为4.7亿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也是该地区原油储量较为丰富的国家,已探明的储量为41.1亿吨。挪威、英国、丹麦是西欧已探明原油储量最丰富的三个国家,分别为10.7亿吨、5.3亿吨和1.7亿吨,其中挪威是世界第十大产油国。
四、非洲
非洲是近几年原油储量和石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被誉为“第二个海湾地区”。2006年,非洲探明的原油总储量为156.2亿吨,主要分布于西非几内亚湾地区和北非地区。专家预测,到2010年,非洲国家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
利比亚、尼日尔爾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和苏丹排名非洲原油储量前五位。尼日尔爾利亚是非洲地区第一大产油国。目前,尼日尔爾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和埃及等5个国家的石油产量占非洲总产量的85%。
五、中南美洲
中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地区之一,也是世界原油储量和石油产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委内瑞拉、巴西和厄瓜多爾尔尔是该地区原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2006年,委内瑞拉原油探明储量为109.6亿吨,居世界第七位。2006年,巴西原油探明储量为16.1亿吨,仅次于委内瑞拉。巴西东南部海域坎坡斯和桑托斯盆地的原油资源,是巴西原油储量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厄瓜多爾尔尔位于南美洲大陆西北部,是中南美洲第三大产油国,境内石油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东部亚马孙盆地,另外,在瓜亚斯省西部半岛地区和瓜亚基尔湾也有少量油田分布。
六、亚太地区
亚太地区原油探明储量约为45.7亿吨,也是目前世界石油产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该地区原油探明储量最丰富的国家,分别为21.9亿吨、7.7亿吨、5.8亿吨和4.1亿吨。中国和印度虽原油储量丰富,但是每年仍需大量进口。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东南亚国家已经成为世界新兴的石油生产国。印尼和马来西亚是该地区最重要的产油国,越南也于2006年取代文莱成为东南亚第三大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马来西亚近海的马来盆地、沙捞越盆地和沙巴盆地是主要的原油分布区。
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
② 深海油气储量、产量及钻井情况是怎样的
近年来世界海上主要的油气发现多在深水区,深水区将是未来全世界油气战略接替的主要区域。深水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公司的投资热点。
全球海洋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约占全部油气储量的34%,探明率大约为30%。已有资料表明,在丰富的海上油气资源中,大陆架的资源量占据主要部分,约为60%,深水、超深水的资源量也不容小觑,占全部海洋资源量的30%。
近年来,在全球油气勘探获得的重大发现中,有50%来自海上,特别是深水海域。据Douglas-Westwood公司预测,未来世界石油地质储量的44%将来自海域的深水区。从新增储量上来看,陆上及浅水区新增油气储量主要集中在1954—1980年间,深水区在20世纪70、80年代新增油气储量相对比较少,1996年之后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世界新增油气储量区域已由陆地、浅水转向广阔的深水水域。
虽然全球深水油气资源储量丰富,但分布非常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巴西、墨西哥湾、西非三大热点地区,它们在深水区的石油储量分别占其全部海域总储量的90%、89%和45%。
截至目前,世界主要深水区油气探明总储量为206.03×108m3,其中巴西东部陆架深水区储量为68.25×108m3,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区储量为29.256×108m3,墨西哥湾深水区储量为14.38×108m3,西非大陆边缘深水区储量为14.3×108m3,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深水区储量为46.8×108m3,挪威中部陆架深水区储量为5.37×108m3,南海北部深水区储量为3.38×108m3,南海南部深水区储量为5.3×108m3,埃及(尼罗河三角洲)深水区储量为4.8×108m3,孟加拉湾深水区储量为14.193×108m3。
据英国Douglas-Westwood公司2007年预测,到2010年全球深水油气产量将达到约4.5×108t。据调查,目前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深水区油气产量为4386.87×104m3,西非深水和浅水区油气总产量为23457×104m3,巴西东部海域油气产量为10368×104m3,墨西哥湾油气产量为22076×104m3,其中深水区油气产量占产量的70%。
经过三十余年的勘探开发,全球相继发现了一批大型深水油气田,深水油气的产量不断增加。1990—2015年间全球深水区油气产量呈增长趋势。2006年之后全球深水区石油产量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天然气产量在2008年之后有了显着的提升。2000年全球海上油气产量约占总产量的22%,深水油气产量仅占1%;2010年分别上升为33%和7%,预计2015年深水油气产量所占比例将升至15%。
全球主要深水油气勘探区储量分布图
大型跨国石油公司拥有领先的深水勘探技术,已成为深水勘探开发的主力军,BP、埃克森美孚、壳牌、巴西国家石油公司、道达尔、埃尼、雪佛龙、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等国际石油巨头占2003—2008年间世界深海油气产量的73%以上。探测出的深水油气储量居世界前10位的公司是BP、埃克森美孚、壳牌、巴西石油、道达尔、埃尼、雪佛龙、挪威国家石油、加州联合石油和BG公司。
目前,全球深海油气探明可采储量主要分布在以下国家:巴西、美国、安哥拉、澳大利亚、尼日尔爾利亚、阿塞拜疆、印度、挪威、印度尼西亚、埃及、马来西亚、赤道几内亚、英国、刚果共和国、菲律宾、毛里塔尼亚、加纳、科特迪瓦、以色列、中国、爱尔兰、墨西哥、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等。
据IHS美国能源咨询公司介绍,2003年全球共有46个重大油气发现,西非安哥拉取得了10个深水油气发现,在西非尼日尔爾利亚发现1个深水油气田,在巴西Santos盆地发现了14.8×1012ft3的天然气。其中,水深大于200m的区域的油气发现占70%,水深大于1000m的区域的油气发现占65%。
2004年全球共有353个油气发现,其中发现了9个深水油气田,均在南大西洋两岸海域,其中,安哥拉—刚果扇盆地4个,刚果1个,赤道几内亚1个,尼日尔爾利亚2个,南非海域1个。
2005年全球共有34个主要油气发现,深水区油气发现至少有11个。其中安哥拉4个,刚果1个,赤道几内亚1个,挪威1个,印度2个,墨西哥湾2个。
截至2007年,全球深水区共发现42个大型油气田(水深大于500m,油气储量均大于5×108bbl油当量),总储量450×108bbl油当量。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南海传统疆域共发现油气田95个,含油气构造122个。南海深水海域有含油气构造200多个,油气田180个。
1901—2008年间,全球探井数目达到了23.8040万口,其中,陆上地区探井20.4962万口,浅水地区探井2.9915万口,深水地区探井0.3163万口。
1985年,全球深水油气勘探成功率仅在10%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水勘探成功率显着提高,平均值超过30%。其中,西非深水勘探成功率最高,下刚果盆地的地质勘探成功率高达80%以上,巴西深水钻探成功率为50%以上,墨西哥湾为33%,全球深水油气勘探成功率平均为30%左右。
③ 世界油气资源状况
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油气资源的探明储量呈缓慢增长趋势,油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稳中有升。据美国联邦地调局最新全球资源评价结果表明,世界油气资源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可以支撑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世界油气资源探明储量
油气资源的探明储量(proved reserves)是指在现有的经济和开采条件下,根据地质的和工程的情报预测已知的储油层在将来可以被合理地利用的那些储量。根据英国石油公司(以下简称BP公司)《2003年6月世界能源统计评论》中数据(表4-1),截止到2002年底,全世界石油探明储量为1427亿吨(BP公司统计数据中不包括油页岩和油砂储量),其中欧佩克石油探明储量为1119亿吨。按世界各地区分类,北美地区为64亿吨,占世界总量的4.8%,中南美洲为141亿吨,占世界总量的9.4%,欧洲和欧亚地区为13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9.3%,中东地区为934亿吨,占世界总量的65.4%,非洲地区为103亿吨,亚太地区为52亿吨,占世界总量的3.7%。世界各地区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见图4-1。2002年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前十位国家沙特阿拉伯(360亿吨)、伊拉克(152亿吨)、科威特(133亿吨)、阿联酋(130亿吨)、伊朗(123亿吨)、委内瑞拉、俄罗斯、美国、利比亚和尼日尔爾利亚。2002年底,全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55.78万亿立方米,其中北美洲为7.15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4.6%,中南美洲为7.0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4.5%,欧亚为61.0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39.2%,中东地区为56.06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36.0%,非洲为11.8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7.6%,亚太地区为12.6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8.1%。世界各地区天然气占世界总量的比例见图4-2。
图4-22002年世界各地区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布图
表4-1世界油气探明储量表
图4-12002年世界各地区石油探明储量分布图
2002年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为47.57万亿立方米,其次是伊朗,为23万亿立方米。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前25位国家见表4-2。
二、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
石油探明剩余可采储量能直观地反映出对世界近期油气产量的影响。据2002年12月23日和24日美国《油气杂志》统计,截止到2002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661.48亿吨(含重油砂等非常规石油资源)。其中中东地区为939.24亿吨,西半球为429.64亿吨,非洲为106.07亿吨,东欧和前苏联地区为108.71亿吨,亚太地区为53.03亿吨,西欧为24.79亿吨(梁纲,2003)。
表4-22002年世界前25位主要国家天然气产量和探明储量
续表
(据刘倩如等,2003)
表4-3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亿吨)
(据梁刚,2003)
表4-3列出了2002年底世界各大区域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居前25位的国家,这25个国家的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为1485.18亿吨,占全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总量的89.39%。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沙特阿拉伯,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355.21亿吨,其次是加拿大,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246.60亿吨,比2001年底的6.63亿吨增长了3619.46%。这一变化并非由于石油勘探取得重大发现,而是由于加拿大的油砂生产石油成本大幅度下降。油砂与常规石油及天然气有很大不同。通常石油及天然气是通过钻井从多孔隙岩石中收集并使用油泵抽出而获得。油砂则与常规石油不同,它为沥青、沙石、水和粘土的混合物,油砂利用就是从混合物中使用萃取工艺分离出沥青,然后生产出高质量的称作“合成原油”产品。油砂资源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但分布最多的要属加拿大艾尔伯塔省北部的阿萨巴斯卡(Athabasca),其他地区如Melville岛、加拿大极地、Wabasca、冷湖和太平河都有油砂矿分布。以现有的工艺技术从油砂中生产原油成本仍然较高,约9美元/桶,而中东地区开采原油成本仅2美元/桶。不过,油砂开发机构声称,采用新工艺将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而使油砂利用更具竞争力。在艾尔伯塔,油砂生产的原油量已超过常规石油产量。由于加拿大油砂生产原油成本下降而使该国石油公司更安全,可免去来自委内瑞拉进口原油高昂的运输和安全保障费用。艾尔伯塔希望到2010年时油砂原油产量增至190万桶/日(0.9500亿吨/年)。据有关机构最新研究表明,世界最大石油储量可能不在中东,而是位于加拿大的艾尔伯塔省。
从表4-3中我们可以看出,2002年底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比2001年1月1日世界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1402.82亿吨增加了258.66亿吨,增长幅度为18.44%。其主要原因:一是世界油气勘查和开发投资自2000年以较大幅度增长。据《油气杂志》报道,Hehman兄弟公司的世界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半年度调查表明,2000年世界勘探开发投资预算比1999年上升10.2%,这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的独立公司在2000年继续扩大天然气勘探开发。由于增加了投入,有一些国家相继发现了新的油气资源,如安哥拉,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以及俄罗斯和里海地区。二是随着海上及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世界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大陆边缘及深水地区勘探十分活跃。近年来,海区油气勘查和评价井数不断增加,勘查和开发的水深也不断被刷新纪录。1999年世界深水区发现的新油田达25个,其中有12个位于美国墨西哥湾水域,4个位于安哥拉水域(李树枝,2001)。三是开采新技术的应用使开采成本降低,一些非常规石油资源得到利用。如加拿大的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的大幅度增加是由于利用新技术来开发重油砂,使其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大幅度增长,加拿大油砂将成为未来北美重要油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世界油气资源比较丰富,但油气资源分布极不均衡,而且世界天然气资源分布总体上与石油分布有较密切的相关性。按地理分布,油气主要分布在地球的新月带,即北非—中东(波斯湾)—中亚—西西伯里亚—北美(至南美北部),新月带集中了世界绝大部分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三、世界油气资源最终可采资源量预测
2000年5月,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在第十六届世界石油大会上公布了新的全球油气资源评价结果。该结果认为全球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为4138亿吨,天然气最终可采资源量为436万亿立方米。其中,全球累计生产原油约1200亿吨,天然气约49.6万亿立方米。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400亿吨左右,待发现常规原油资源量1003亿吨(梁刚,2003)。但2002年12月23日和24日美国《油气杂志》最新统计表明,随着勘探技术的提高和新的开采技术的应用,世界油气资源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在不断增长,据剑桥能源研究协会对未来8年全球石油生产能力的变化情况作出预测,未来8年世界石油供应将明显增加,产能增幅达22%。增长较快地区为欧亚大陆(俄罗斯和里海地区)、西非和拉美,但增长最多的仍然是中东地区。西非近年石油开发异常活跃,不断有大的石油储量被探明,成为全球石油生产快速增长地区,据预测,西非石油产量将由现时的4.3百万桶/日增至2010年的6.8百万桶/日,增幅为60%,即这期间全球石油产能增加量的1/7将由西非提供。因此,世界油气资源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可以支撑世界经济的发展。
④ 又一“波斯湾”重要海域发现巨大石油储量,周边多国从此多事矣
石油,作为一种化石能源,自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启内燃机时代后,就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方面,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可以说现代工业国家一旦失去石油,经济 社会 必然瘫痪,由此可见石油对于一个国家和 社会 稳定发展的重要性。而美国则是利用了“石油”这一人类目前还无法取代的资源属性,将货币美元与石油进行“挂钩”,衍生出了“美元-石油”全球体系,使美国可以轻松从全球“剪羊毛”维持自身超级大国的地位。
相对应的为了保持“美元石油”体系稳定运行,美国利用军事战争、经济、文化等手段不断在全球主要产油区扩大势力范围和影响力,现今已对全球石油从生产到运输和结算都有极强控制力。
中东海湾地区,被誉为“世界石油宝库”,是世界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已知石油探明剩余可开采储量占到了世界总量的近一半,天然气也是占到了40.9%,共有油气田1841个,全球石油储量排名前十的国家中有8个均出自这里。
油气资源的极大丰富,给该地区国家带来了极为庞大的财富,让一批国家完成了从贫穷落后到现代发达的华丽转变。不过,古语云福兮祸所依,油气资源固然给该地区国家带来了庞大的财富,是不少国家成为“土豪”,但同时也带来了残酷的战争。
有数据显示,自二战结束后,因为大国介入争夺该地油气资源,中东地区共爆发了5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叙利亚战争、也门战争等,而这还只是大规模战争,若是算上一些小型冲突,那中东几乎每天都有枪炮声响起。
频繁的战争,给该地区民众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不少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国家和民众仍活在战乱和贫困之中;甚至于不少人被迫离开家乡,向着周边国家迁移成为一名漂泊的“难民”。
由此可见丰富油气资源,对于一些实力不足国家所带来的利弊两面性。近日,沙特阿拉伯电视台就报道称,沙特勘探人员在红海地区发现巨大石油天然气储量。尽管沙特并未公布具体探明油气资源储量,但能让沙特称为“巨大石油天然气储量”,可见油气资源储量不会低。再加之过去两年,苏丹和埃及就已在红海地区宣称发现了油气田,甚至外界已经再传红海或将成为又一个“波斯湾”。
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和阿拉伯半岛之间,北接苏伊士运河,南通亚丁湾,周边相邻国家有埃及、苏丹、厄立特里亚、沙特和也门,是全球重要的石油运输航道。
红海地区再发现丰富油气储量,无疑将进一步提升该海域的国际地位,而油气资源在给5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时,也会带来和其他产油区类似的问题,所以祝他们好运!
⑤ 世界油气资源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
北美、亚太地区和欧洲是世界主要油气消费区。多年来,美国油气消费居全球之首。天然气消费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为非洲、亚太地区和中南美洲。1999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占40.57%,天然气占24.19%。预计到2020年,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的油气产量都将出现下降,而油气消费又呈稳定增长的趋势,因此世界油气供需地区不平衡性将进一步加强。国际油价的长期趋势将随石油供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一、世界油气资源消费现状及消费结构
油气消费现状
北美、亚太和欧洲是世界三大石油消费区。据英国BP《2003年6月世界能源统计述评》显示:2002年全球石油消费为35.22亿吨,其中北美洲为10.65亿吨,中南美洲为2.15亿吨,欧洲和欧亚为9.25亿吨,亚太地区为9.92亿吨,中东为2.07亿吨,上述各地区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例见图4-8。2002年美国为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大国,消费量为8.94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25.4%。中国石油消费量为2.46亿吨,占全球石油消费总量的7%,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图4-82002年世界各地区石油消费量分布图
天然气是世界上消费量增长最快的能源矿产。2002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为25355亿立方米,比2001年增长了2.8%。世界各地区天然气消费量占世界比例见图4-9。北美和前苏联同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气区和消费区,美国、前苏联和日本是三大天然气消费国。
图4-92002年世界各地区天然气消费量分布图
二、油气消费结构
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在1998年油气所占比重为63.8%,而1999年油气所占比重为64.8%,油气所占比重上升了1.57%。美国能源情报署对未来20年世界一次能源需求预测数据为:世界能源总的需求量年增长率为2.1%,2020年将达到300桶/日,折合油当量15×109吨/年。其中石油需求的年增长率是1.8%,其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比例将从2000年的40%下降到2020年的37%;天然气的年增长率为3.3%,其比例将从22%上升到29%。另据美国两位学者(埃克米得斯和奥利格尼)预测,2020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将占到40%以上。
他们作出这种预测的依据:首先是燃料电池大量商业化应用,目前该项技术在经济上已经可行。其次是八国集团的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和日本将采取更积极的行动增加天然气的使用。第三是环境保护者的压力,天然气比石油更清洁,发热量更高。第四是国际天然气市场逐渐显露生机,欧佩克国家都对天然气给予更高的重视。第五是天然气的资源量广泛,其使用比石油更可行等。
据英国BP《1999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1998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是:天然气消费占2%,煤炭消费占73%,油品消费占23%,其他占2%。1988~1998年间,中国的天然气产需基本平衡。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目标:天然气消费占4%,煤炭消费占67%,油品消费占21%,其他占8%。
三、油气消费发展趋势
世界能源的消费与经济的增长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未来世界石油用1995~2020年间1.9%的年增长率,与GDP3.1%的年增长率相比,其增长弹性值为0.6。而天然气的同期增长率为2.6%、与其相比,石油的需求增长并不大,与整个能源需求的增长率基本相同(图4-10)。由于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各个地区石油需求增长情况的差别很大(见表4-5)。1995~2020年,OECD各国以0.8%的年增长率呈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则呈现3.0%的大幅度增长形式。其中增长最大的是中国,年均增长率为4.6%,其次是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年增长率为4.2%,再其次的顺序是东亚3.6%,中南美洲为2.5%。
图4-10能源消费取决于全球经济增长
(未来能源的消费量,单位:千万亿英制热单位)
(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0)
表4-5世界原油需求表
(据《国际石油经济》,2001.9)
估计非OECD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将在2010年以后超过OECD国家,2020年以后会进一步加大差距(表4-6)。
表4-6各地区石油需求预测(单位:百万吨石油当量)
(据《国际石油经济》,2001.9)
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各地区和各国家对能源特别是油气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随着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世界油气供需地区性不平衡也进一步加剧。世界石油资源和市场分布不均衡的矛盾有加剧趋势。从资源分布看,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北美三个地区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占世界的82.3%,待探明可采石油资源占世界的72%。其中中东地区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占世界的64%,待探明可采石油资源占世界的25%。2010年以后欧佩克在世界石油产量中所占份额将由目前的39%增至50%以上,世界石油供应将更加依赖中东。预计未来十年内,北美、欧洲和亚太三个地区的石油产量都将出现下降,而石油消费又都将稳定增长,势必导致石油供需缺口加大,其中亚太地区将成为世界油气供需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1990~2000年,亚太地区地区石油消费量年增长5.4%,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992年超过欧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区。2002年亚太地区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3.19%,石油产量占世界总量的11.17%,消费量占世界的28.1%,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本地区第一大石油消费国。未来我国石油国内供给的缺口将不断增大。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国内石油供给量将在1.77亿~1.95亿吨;2001年至2010年,平均增长率将在1.08%~1.81%。但国内石油需求量在不断增长。到2010年,国内需求短缺约1.17亿~1.42亿吨,需要从国外进口。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2000年度国际能源展望》预测,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加强,在未来20年内,天然气将是一次能源中消费增长最快的能源,预计世界天然气的年均消费增长速度将达3.1%,2010年和2020年世界天然气消费量分别达3.49万亿立方和4.72万亿立方米(刘增洁,2001)。
21世纪中国天然气将进入新的发展期。2002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已达到301亿立方米,占世界消费量的1.2%。在亚太地区天然气消费中仅次于日本和印度尼西亚。未来中国对天然气的消费将会不断增长,因为这有利于改善中国的能源结构,缓解石油供应的压力。
⑥ 世界油气资源状况
1.1.1 石油资源总量丰富,分布极不均衡
截至2007年,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686.3亿吨(不包括加拿大油砂油),排名前10位国家的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368.1亿吨,占世界的81.1%。主要分布在中东、欧洲和前苏联地区、非洲、中南美洲、北美洲及亚太地区(表1.1、表1.2)。其中,中东占61.0%,欧洲和前苏联地区占11.5%,北美洲占5.6%,非洲占9.2%,中南美洲占9.4%,亚太地区占3.3%。
表1.1 截至2007年年底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及2007年产量
续表
表1.2 截至2007年年底按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
在全世界目前剩余探明石油可采储量当中,中东占了1028.6亿吨,即61.0%,仅沙特阿拉伯就达21.5%,占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的1/5以上,其次是伊朗(11.3%)、伊拉克(9.2%)、科威特(8.2%)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7.7%)。中南美地区,委内瑞拉探明储量最多(7.4%)。在欧洲及前苏联地区,俄罗斯占6.4%,其次哈萨克斯坦占3.2%,阿塞拜疆(0.6%)和挪威(0.6%)。在非洲,利比亚占3.3%,尼日尔爾利亚占2.9%,阿尔及利亚占0.9%,苏丹占1.0%。在北美地区,美国、加拿大(不包括油砂油)和墨西哥所占份额分别为2.4%、2.2%和1.0%。在亚太地区,我国探明储量占世界的1.2%,印度占0.4%,印度尼西亚占0.3%,马来西亚占0.2%。
1.1.2 世界石油资源潜力大,中东石油供应占优势
目前,世界现有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686.3亿吨(不包括加拿大油砂油),另外,全球待探明的石油可采资源量超过1660.0亿吨,只要有足够的投资和勘探工作量,加上科技进步,石油可采资源量、探明储量和生产量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增长而增长。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世界石油储量在未来30年左右有翻番的可能。全世界的石油产量高峰,将在2030年前后到来,届时年产量将达到50.0亿吨左右。
预计到2020年,中东地区石油的出口量将占世界的一半以上。目前美国、欧洲、亚太地区是全世界3大石油消费区,石油消费总量占世界的75.0%左右,石油净进口量占世界石油总进口量的84.0%,而原油年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30.0%左右。最近海湾石油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东地区石油出口量将占全球总出口量70.0%,从目前的每天2000万桶逐渐增长到4600万桶。
1.1.3 石油资源储量产量缓慢增长,勘探开发难度日益增大
世界探明石油储量缓慢增长。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5年)》统计数据,1985~1995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平均每年增长35亿吨,为快速增长期。1995~2005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平均每年增长24亿吨,为较快速增长期。不包括油砂资源,2005年、2006年、2007年剩余可采储量分别为1657亿吨、1655亿吨、1686亿吨,为缓慢波动增长。
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6年)》统计数据,1985~1995年世界石油产量平均每年增长0.5亿吨;1995~2005年世界石油产量平均每年增长0.6亿吨,为较快速增长期。2004年和2005年石油产量分别为38.68亿和38.97亿吨,年增长仅为0.29亿吨,比上年增长0.7%,增长速度十分缓慢。2006年石油产量39.14亿吨,年增长仅为0.17亿吨,比上年增长0.4%;2007年石油产量39.06亿吨,增长速度较上一年下降0.2%,表明油气勘探开发难度日益增大。2007年,世界石油储量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南美地区的石油储量减幅最大,为3.6%,中东地区减幅为1.8%,亚太和北美地区较2006年变化很小,基本保持平稳;欧洲和前苏联递增1.5%,非洲地区的石油储量增幅最大,为3.2%。
1.1.4 天然气资源储量产量快速增长,待开发资源潜力大
截至2007年,全球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77.36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中东、欧洲和前苏联地区、亚太地区、非洲、北美洲及中南美洲(表1.3、表1.4),其中,中东占41.3%,欧洲和前苏联地区占33.5%,非洲占8.2%,亚太地区占8.1%,北美洲占4.5%,中南美洲占4.4%。
表1.3 截至2007年年底世界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和产量
表1.4 截至2007年年底按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
续表
天然气储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是俄罗斯、伊朗、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尼日尔爾利亚、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和伊拉克。其中,俄罗斯、伊朗和卡塔尔3国占总储量的55.3%。
在过去10年中,天然气的消费增长率较高,但大多数地区的储采比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2007年,世界平均储采比是60.3,中南美地区储采比为51.2,前苏联为67.7,非洲为76.6。中东国家的储采比超过100。全球天然气探明程度低,储采比高,开发程度低,发展潜力大。
由于天然气供应源充足、成本具有竞争力以及较其他燃料有环保优势,国际天然气市场一直保持快速发展趋势。新的发电厂将成为天然气需求增长的主体。近年来,世界天然气集中产地的长输管线计划正在酝酿并部分趋于成熟。
预计2025年天然气在电力生产的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份额将达到30.0%。在发展中国家,天然气设施还没有广泛的建设,因此,天然气在电力生产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2025年可达17.0%。
全球将进入天然气时代,随着科技进步、环保的深入发展以及经济的持续增长,21世纪必将为天然气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
1.1.5 非常规石油资源潜力大,日益受到广泛重视
除常规石油资源外,世界上的非常规石油资源(如重油、沥青、油砂和油页岩等)也很丰富。据估计,目前全球拥有的7万亿桶非常规石油资源中油砂油占39.0%、页岩油占38.0%、特殊重油占23.0%,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占36.0%)、美国(占32.0%)、委内瑞拉(占19.0%)和其他地区(占12.0%)。
统计资料表明:重油、常规原油和天然气地质储量占总储量分别为53.0%、25.0%和22.0%,重油的地质储量略大于常规油气储量之和。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采技术的发展,以及当前高油价的刺激,过去不能经济开采的重油、超重油资源也开始具有商业价值。加拿大油砂生产的合成油和委内瑞拉由超稠油生产的奥里诺科乳化油均已成为商品。目前,已知世界油砂技术可采总量约为1035.1亿立方米,约为常规石油剩余可采储量的68.0%,开发前景相当广阔。其中加拿大的艾伯塔油砂,占世界已知油砂可采资源量的81.0%。
油页岩是一种蕴藏量十分丰富的资源。油页岩不但可提炼出燃料油类,而且还可炼制出合成煤气及化工原料,副产品还可用于制砖、水泥等建筑材料。全世界蕴藏的页岩油资源量约3662亿吨,比传统石油资源量至少多50.0%(国际能源机构《世界能源展望(2002年)》)。全球油页岩产于寒武系至古近—新近系,主要分布于美国、刚果(金)、巴西、意大利、摩洛哥、约旦、澳大利亚、中国和加拿大等9个国家。目前只有美国、澳大利亚、瑞典、爱沙尼亚、约旦、法国、德国、巴西和俄罗斯等国对部分油页岩矿床做了详细勘探和评价工作。
目前,全球油页岩主要用于发电和供暖。预测世界油页岩的产量由2000年的1600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1.3亿吨。页岩油曾是我国液体燃料的主要来源,占全国原油产量的60.0%。全球趋向于对油页岩的利用已经更趋复合、多元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天然石油的开采,油页岩工业逐步萎缩。我国2001年生产了8万吨页岩油,2007年我国油页岩产量已达35万吨。
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EIA)预测:随着油价的不断升高,常规和非常规资源量的成本差距将会缩小。最终由于价格上升和技术发展综合因素作用将使部分非常规资源量转化为常规资源量。全球油页岩资源丰富,用途广,开发利用时间也较早,但一直没有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是受到油页岩工业成本以及环境污染两大因素的制约。技术进步将使油页岩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具有可行性。
煤层气也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加强对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不但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臭氧层的保护、减少安全隐患。世界煤层气储量约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30.0%以上,世界上已经发现的26个最大的天然气田(大于2830亿立方米)中,就有16个是煤层气田,其煤层气储量占天然气总储量的77.0%,位居世界前5位的特大气田均为煤层气田。世界上已有29个国家开展了煤层气研究、勘探和开发活动,从事煤层气开发的各国公司约有20多个。美国是迄今为止煤层气产量最高的国家,其进行了大规模的科研和试验,取得了总体勘探开发技术的突破,开始成功进行地面开采煤层气试验。从1983~1995年的12年间,煤层气年产量从1.7亿立方米猛增至250.0亿立方米,迅速形成产业化规模。2003年美国煤层气产量超过450.0亿立方米,2004年则达500.0亿立方米左右,占天然气产量的8%~10%,2006年则达540.0亿立方米左右,成为重要的能源资源。美国快速发展煤层气产业的经验已引起世界各产煤国家的广泛关注,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波兰、印度等国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政策,积极推动本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煤层气的利用可分为两类,即作为能源和原料。作为能源,煤层气可以发电;作为原料,煤层气可制合成氨,世界合成氨的73.7%来自天然气原料。煤层气还可以制乙炔等。
1.1.6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丰富,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世界上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日渐耗尽,各国的科学家正在致力于寻找新的接替能源。天然气水合物被称为21世纪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资源,正受到各国科学家和各国政府的重视。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俄罗斯、美国、巴西、德国、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其也极为重视,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俄罗斯先后在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千岛海沟、黑海、里海等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并发现有工业意义的矿体。位于西西伯利亚东北部的Messoyakha天然气水合物矿田已成功生产了17年。美国地质学会主席莫尔斯于1996年把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作为当今六大成就之一。拟每年投入资金2000万美元,要求2010年达到计划目标,2020年将投入商业性开发。亚洲东北亚海域是天然气水合物又一重要富集区。80年代末在日本周缘海域进行钻探,获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及BSR异常分布的重要发现。初步评价,日本南海海槽的天然气水合物甲烷资源量为7.4万亿立方米,可满足日本100年的能源消耗。
据专家估算:在全世界的边缘海、深海槽区及大洋盆地中,目前已发现的水深3000米以内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中甲烷资源量为2.1万万亿立方米。水合物中甲烷的碳总量相当于全世界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2倍。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需求,是人类未来不可多得的能源。
⑦ 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世界油气资源比较丰富,其显着特点是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欧佩克国家,大型油田的50%以上也集中在欧佩克国家,OECD国家仅占15%。这表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油气资源的供应主要依赖欧佩克国家。
一、世界油气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欧佩克和前苏联
世界油气资源的地理分布很不均衡,世界石油分布是极不平衡的,仅中东地区就占65.4%的可采储量,其余依次为中南美洲、欧洲及欧亚、非洲、北美和亚太地区。从国家的角度来看,2002年底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为沙特阿拉伯,占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的21.38%(以下各国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占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的百分比),加拿大(14.84%)、伊拉克(9.28%)、科威特(7.75%)、伊朗(7.40%)和委内瑞拉(6.42%),这六个国家的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2002年底为999.27亿吨,占世界总量的60.14%。2002年底天然气证实储量分布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占世界总量的30.52%(以下各国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占世界天然气估计探明储量的百分比),其次是伊朗(14.76%),卡塔尔(9.24%)、沙特阿拉伯(4.14%)、美国(3.33%)和阿尔及利亚(2.92%),这六个国家占世界天然气总量的64.97%。前苏联和欧佩克国家的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82.9%。
二、世界油区和油田的分布极不均匀
按照油气的储量,大型油区可分为超级特大油区(油气储量>136亿吨)、特大油区(油气储量在41亿~136亿吨)和大油区(油气储量在13.6亿~41亿吨)三级,大型油田分为超大油田(探明储量超过6.8亿吨)、较大油田(探明储量超过1.36亿吨)和大油田(探明储量超过0.68亿吨)三类(白泽生等,1996)。
全球仅有两个超级大油区,即阿拉伯-伊朗油区和西西伯利亚油区,油气储量占全球总量的48%。
全球有八个特大油区,即前苏联的乌拉尔油区、墨西哥的雷福尔马-坎佩切湾油区、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油区、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油区、二叠纪油区、美国及墨西哥东北部的得克萨斯油区、利比亚的锡尔特油区和加拿大的阿尔伯达油区,其油气储量之和占世界的20%。
全球约有15个大油区,分布在美国、前苏联等地,油气储量之和占世界的16%。
全球已发现大型油田约300多个,其中超大油田40多个,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非、南北美洲和前苏联等地。
上述情况表明,世界油气资源以及油区、油田的分布极不均衡。这种资源状况对世界油气工业、油气市场、油气价格以及各国经济和政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很大,重油、煤层气等已成为重要的油气供应来源
非常规资源是指在现有条件下,不能完全用现有常规方法和技术进行勘探、开发与加工的油气资源部分,主要包括重油(油砂、沥青)、深盆气、煤层甲烷气、水溶解气以及天然气水合物。据世界第14届石油大会估计,全球拥有非常规石油资源为4000亿~7000亿吨,非常规天然气资源849万亿立方米。非常规资源,特别是油砂和沥青,主要分布在南北美洲,加拿大的油砂资源很丰富(陈耕,2002)。
BP公司《2003年6月世界能源统计评论》中显示:2002年世界石油证实资源储采比是40.6,如果仅从常规石油资源的角度来看,世界石油资源十分有限。但如果将现有油田的储量增加、待发现的油气资源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包括进来,那么世界油气资源仍很丰富。随着新技术在石油行业的运用日益广泛,降低了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和生产成本,延长了油田的开采寿命,所谓石油枯竭论的威胁在减缓或消退。
⑧ 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幅员辽阔,面积达166.49 万平方千米,其中主要沉积盆地有30多个,详见表4-2-1。其面积为90万平方千米。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过地质勘探,证明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油气资源总量为360亿吨油当量。截至2005年,在准噶尔、塔里木、吐哈三大盆地已发现油气田87个。其中,大型油气田6个,累计探明石油储量33.68亿吨,天然气1.15万亿立方米。
表4-2-1 新疆主要中新生代盆地一览表
近年来,年储量及产量增长居国内陆上之首,塔里木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天然气区。新疆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尤其2001 年以来,中国石油及中国石化两大公司都把新疆作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促进了油气勘探开发迅速发展。因此,新疆即将成为我国油气资源主要接替区之一。
第一节 资源概况
一、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南为天山,东北为阿尔泰山,西北为准噶尔界山,略呈三角形,面积达13 万平方千米,是新疆主要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经过50多年的勘探历程。1937 年发现独山子油气田,1955年发现克拉玛依油气田,1958年发现奇齐古油田,之后从80 年代以来,在准东、准中、准南发现多个油气田,截至2005 年,共发现油气田27个,其中大型油气田2 个(克拉玛依及呼图壁),油气资源总量为106.9亿吨。是一个油气资源丰度较高的盆地。
准噶尔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的类克拉通盆地演化和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发育多种类型的沉积体系和构造变形样式;构造条件较复杂,总体受天山东西向构造带、阿尔泰—克拉美里北西构造带及准噶尔界山构造带控制,使盆地呈三角形,区内断裂发育主要有三组。即: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这三组断裂控制了盆内大型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为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提供了良好条件;盆内烃源岩很发育。主要有上石炭统、二叠系、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及古近系安集海组(南部)。其中,最优质烃源岩是上二叠统的红雁池组及芦草沟组,最大厚度可达700~1000米,有机丰度高,属国内外罕见的烃源岩。全盆地油气资源量106.9 亿吨,是西北地区油气资源丰度较高的盆地;多时代成油组合。该盆地不但有多时代烃源岩,而且有多时代多层段的储集层,如石炭系火山岩、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及新近系等。但主要为侏罗系、白垩系及三叠系,主要区域性盖层有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古近系及新近系中的泥质岩及膏泥岩等。主要成油组合有上二叠统与三叠系;上三叠及侏罗系,侏罗系与白垩系,古近系与新近系等。
资源及储量:油气资源总量106.9亿吨,其中石油85.9亿吨,天然气2.1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石油储量19301.5万吨,可采储量43691.9万吨,剩余可采储量21764.7万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2173.15 亿立方米,可采储量951.4 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707.18亿立方米。
二、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面积达56 万平方千米。经过50多年地质勘探,证明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其资源量为229亿吨。其中,石油115亿吨、天然气11.4万亿立方米。1958年发现依奇克里克油田,1977 年发现了柯克亚油田。特别是1984年9月塔北雅克拉构造上设计的沙参2 井,实现了古生界海相油气重大突破后,迎来了地矿、石油和科教部门到塔里木进行油气勘探大会战的新局面。到目前为止,共发现油气田36个。其中,大型油气田4个(塔河、克拉2、迪那2、和田河)。2005 年产油1010.81万吨,产天然气61.9 亿立方米。因此,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第二大天然气区和油气储产量快速增长的地区之一。
塔里木盆地经过了多次开合运动,造就了多类型盆地叠加复合,形成了相类型多、齐全、厚度巨大的沉积体系,成为该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的物质基础;丰富的油气资源具有多时代、多层系烃源岩,主要为寒武—奥陶系、石炭系—下二叠统、三叠—侏罗系。既有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又有陆相泥质岩,且分布广,厚度大,有机体丰度较高,古生界烃源岩亦具有多期生烃特点。构造运动的多期性和复杂性,导致地层不整合十分发育。主要有6大构造运动形成的区域性不整合,即:前震旦系与震旦系、奥陶系与志留系、泥盆系与石炭系、二叠系与三叠系、侏罗系与白垩系、古近系与新近系等。这些不整合是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塔里木盆地储盖组合十分发育,主要有6大组合,即:震旦—奥陶系、志留—泥盆系,石炭—二叠系、三叠—侏罗系、白垩—古近、新近等含油气体系。根据烃源岩、储层特征、运移网络及圈闭系统,将塔里木盆地划分为7大含油气体系:库车、满加尔、孔雀河、阿瓦提、唐古巴兹、塔西南、塔东南。
经过多年研究,塔里木盆地,特别是台盆区有4个成藏期: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晚海西期、印支—燕山期、喜山期。在油气演化的地质历史过程中也出现多期生油、多期成藏、多期充注特征。
油气资源及储量: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油气资源量为229 亿吨,其中石油115 亿吨,天然气11.4 万亿立方米。该盆地累计探明石油储量11.49 亿吨,可采储量2.19 亿吨,剩余可采储量1.40亿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8257.49 亿立方米,可采储量5262.33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5042.63亿立方米。
三、吐哈盆地
该盆地位于新疆东部的吐鲁番—哈密,盆地总面积为5.3万平方千米。它是在晚古生代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山间盆地,沉积地层包括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界,最大厚度约9000米。1958年发现胜金山和七克台小油田后一度间断勘探工作,1983年开始新一轮勘探,1989年以来共发现23个油气田。
吐哈盆地油气资源总量19.4亿吨。其中石油15.8亿吨,天然气3650亿立方米。累计探明石油储量31372 万吨,可采储量8170万吨,剩余可采储量4987万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957046亿立方米,可采储量 450.74 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 330.26 亿立方米。
四、焉耆盆地
焉耆盆地位于南天山中段南坡,面积1.3 万平方千米,1994年8月中石油河南石油勘探局于焉参1 井侏罗系试获工业油气流,后又发现3个油气田,1996 年宝浪油田投入开发,目前,年产油20万吨左右。该盆地是中新生代山间盆地。基底为前海西褶皱基底。沉积盖层有三叠系、侏罗系。古近—新近系直接超覆其上。
油气资源及储量:焉耆盆地油气资源量4亿~5 亿吨。累计探明石油储量3239.8 万吨,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779.4 万吨,剩余石油可采储量606.6 万吨。天然气累计探明储量107.66 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40.53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天然气储量35.96亿立方米。
五、三塘湖盆地
三塘湖盆地位于新疆的东北部,为一北西向展布的中新生代山前盆地,面积为2300平方千米。1993年塘参1井于井深2082~2087米经酸压后侏罗系获得油气突破,日产油19吨。共发现3个小油田。
该盆地以下石炭统为基底,其上沉积上石炭统、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古近—新近系,形成西南厚东北薄的不对称箕状,总厚度达5000 米。可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即北部隆起、中央坳陷、及南部斜坡。盆内主要烃源岩为二叠系及侏罗系。
油气资源及储量:该盆地油气资源量为3~4 亿吨油当量。目前,已累计探明石油储量150 万吨,可采储量36.7 万吨,剩余可采储量332.121万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13.89亿立方米,可采储量7.57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7.57亿立方米。
第二节 开发利用现状
新疆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已有40 多年的历史,最早是准噶尔盆地1936年独山子的发现,1955 年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和开发;1958年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发现依奇克里克油田和开发;20 世纪80年代后各主要盆地均发现多个油气田。从而油气开发业快速发展。截至2005 年,全疆已有40 多个油气田投入开发。2005 年产油2408.3万吨,天然气达106.6亿立方米。
一、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开发始于20世纪30年代,原苏联和新疆合作在南缘盆地独山子发现油田,并建立了独山子炼油厂,当时最高原油年产量110吨,新中国成立前共生产原油11497吨。
2001年产油960 万吨,产天然气20 亿立方米;2005 年产油1124.34万吨,产天然气28.95亿立方米。
二、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自1958年发现依奇克里克油田,次年5 月投入开发。目前已有28个油气田相继开发建设,其中主要有柯克亚、东河塘、雅克拉、牙哈、轮南、塔河、达里亚、塔中4、哈德逊等油气田,使塔里木盆地油气产量快速增长,详见表4-2-2。
表4-2-2 2000~2005年塔里木盆地原油、天然气产量
三、吐哈盆地
该盆地于1992年底配套建成,年产80万吨原油生产能力,到1999年底共施工采油井192 口,注水井145 口。2000 年产油280万吨,天然气10.8亿立方米;2001年产油260万吨,天然气11.5亿立方米;2003年产油258万吨,天然气15亿立方米;2005年产油194.39万吨,天然气15.06亿立方米。
第三节 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一、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全疆油气预测资源总量360亿吨,约占全国陆上油气预测资源总量的1/3,占中国西北地区总油气资源量80%,其中,石油预测资源总量为222亿吨,天然气预测资源总量13.8万亿立方米。
(1)塔里木盆地:预测油气资源量为229 亿吨,其中,石油115亿吨,天然气11.4万亿立方米。
(2)准噶尔盆地:预测油气资源量为106.9 亿吨,其中,油85.9亿吨,天然气2.1万亿立方米。
(3)吐—哈盆地:预测油气资源量14亿~17亿吨,其中,石油16亿吨,天然气3650万亿立方米。
(4)三塘湖、柴窝堡、伊宁、焉耆等诸小盆地预测油气资源量12亿吨(当量)。
二、油气资源转化率低
(一)油气勘探程度很低
新疆的准噶尔、塔里木及吐哈盆地,虽然经过50 多年的油气勘探历程,但是总的勘探程度还相当低。到2003 年底,已施工探井2479口,二维地震14 万平方千米,三维地震约1.64 万平方千米。但主要集中在盆地西北缘、中部及东部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有不少地区仍属基本空白区。
塔里木盆地,已打探井520口,平均1000平方千米有1口井;二维地震32.9 万千米,每平方千米内只有2.0 千米;三维地震1.57万平方千米,说明塔里木盆地勘探程度非常低,而且这些工作量主要集中几个有限的地区,如塔北、塔中、库车、叶城等。况且,尚有20多个小盆地基本未开始实物工作。
(二)油气资源转化程度低
新疆油气资源总量为360亿吨,探明石油探明储量的33.68亿吨,占石油总资源量15.17%,天然气探明1.15 万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总资源量的8.33%,与全国比都低得多,特别是塔里木盆地229亿吨油气资源量,目前探明油气储量为15.49亿吨,仅占资源量的6.76%左右。总之,塔里木盆地仅处于油气勘探初级阶段,准噶尔盆地处于油气勘探早—中期阶段,均处在大油气田发现和开始时期。
三、油气勘探领域广泛
本区虽然发现60多个油气田,但还有很多含油气领域亟待突破和开拓:天山山前、昆仑山前等逆掩推覆带及断褶带的勘探,才刚刚起步前景广阔;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前景大有可为;塔里木盆地寒武、石炭及古近—新近系膏盐层之下含有大的发现;准噶尔盆地中部深层勘探(含高压层)潜力较大。
第四节 配置和供需建议
一、油气勘查建议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的古生界,特别是古隆起古斜坡区,如沙雅隆起、卡塔克隆起、巴楚隆起、古城隆起、麦盖提斜坡、孔雀河斜坡等。特别是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油气田大有可为,另外,志留—泥盆系及石炭系构造油气藏等。
准噶尔盆地中部。除了注意隆起地区的斜坡区外,对坳陷区及目前勘探程度较小地区,要加强勘探定会发现油气田。
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山前坳陷区的勘探才刚刚起步,如准噶尔南缘山前坳陷、塔里木盆地的库车坳陷、塔西南坳陷等油气资源丰富领域广泛,潜力大。
新疆三大盆地中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刚刚开始,是今后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
三大盆地以外的中小盆地仅在焉耆、三塘湖发现几个中小油气田,尚有20多个中小盆地基本未开始勘探工作,建议择选勘探亦会有新发现。
二、加工业配置建议
在加强发展油气勘探开发的同时,必须加速油气下游产品工业的大发展。实现“新油新用、新气新用”为新疆经济腾飞作贡献。建议:天然气利用;石油化工产品;发展精细石油化工产品;高分子化学与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涂料、粘合剂等。
新疆2005~2010年油气化工发展重点项目
随着新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快速发展,必须大力延伸油气化工产业链,使上中下油气产业协调发展。根据我区油气工业发展的现状和战略需要,油气化工重点项目如下:
(1)独山子扩建工程,成为我区重点烯烃及合成材料生产基地;
(2)乌一兰成品油管道工程,输送能力1000 万吨/年,我区2004年石油已达2270 万吨但原油加工品为1850 万吨,其余运往内地,成本费用高,该项目建设将极大缓解这一问题,提高我区成品油市场竞争力(已开工总投资55.9亿元);
(3)克拉玛依稠油改造,处理能力达300万吨;
(4)乌石化大芳烃工程,建设45万吨PX和70万吨PTA装置成为西部最大芳烃基地;
(5)新建45万吨乙稀工程;
(6)库车中石化塔里木公司稠油处理,已达到 250 万吨,2015年达到500万吨;
(7)库车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工程;
(8)新疆广汇150万方/日液化天然气(LNG)项目;
(9)建设80 万吨甲醇配套建设大型醋酸、醋酐、二甲醚装置等;
(10)西气东输:2004 年3 亿立方米,2005 年50 亿立方米,2010年120亿立方米;
(11)中亚石油管道工程:2005年开工建设,2006年投产,一期输入量1000万吨,最大输入量2000万吨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