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风能资源是如何分布
风能是分布广泛、用之不竭的能源。
我国当然是东多西少。
且盛行季风,对作物生长有利。在内蒙古高原、东北高原、东南沿海以及内陆高山,都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可作为能源开发利用。
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
(1)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风能功率密度在200~300瓦/米2以上,有的可达500瓦/米2以上,主要是由于三北地区处于中高纬度的地理位置有关。
(2)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市)沿海近10
公里宽的地带,年风功率密度在200w/m2米以上。
(3)内陆个别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形成一些风能丰富点,如鄱阳湖附近地区和湖北的九宫山和利川等地区。
(4)近海地区,我国东部沿海水深5米到20米的海域面积辽阔,按照与陆上风能资源同样的方法估测,10米高度可利用的风能资源约是陆上的3倍,即7亿多千瓦.
2. 风能资源是什么
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它是大气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在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据估计全球每年转化为空气动能的辐射能量总计为2.85×1012千瓦,这一数字相当于地球上每年消耗煤能量的3000倍。近地面全年可利用的风能约为500万亿度的电力。
我国的风能资源极为丰富。据中央气象局估算,大约有16亿千瓦,其中可利用的按十分之一计,即有1.6亿千瓦,相当于50多个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装机容量。
我国的风能资源,由于受地理位置、季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四个特点:北部地区风力较南部地区强;沿海风力强,向内地迅速减弱,内陆又增强;平原地区较丘陵、山地强;冬春两季较夏秋两季强。
试验表明,一般使风力机风轮转动的“起动风速”为3米/秒,风力机的工作上限风速为20米/秒。如果以3~20米/秒的风速计算的风能为有效风能,我国的风能资源可划分为4个大区:
最大风能区福建台山列岛、平潭,浙江南几山列岛、大陈岛、嵊泗列岛等东南沿海一带及其岛屿,全年有效风能为7000~8000小时,平均有效风能密度为200~300瓦/米2,是风能利用最理想区。
次大风能区内蒙古及甘肃北部一带,全年有效风能为5000小时左右,平均有效风能密度为200~300瓦/米2。
较大风能区黑龙江、吉林东部及辽东、山东半岛沿海地区,全年有效风能为5000~7000小时,平均有效风能密度为200瓦/米2。
较小风能区西藏西北部、青海东部、黑龙江中部、东南沿海和内蒙古北部向内陆的延伸以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一带,全年有效风能为4000~5000小时,平均有效风能密度为150~200瓦/米2。尽管这一地区的风能资源不大丰富,但在一些既无水力资源,又无矿物资源的地方,并不失其开发利用的价值。
3. 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分为风能丰富区、较丰富区、可利用区和贫乏区。该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四类风能资源分布示意
小题1:D 小题2:D 4. 风能概况
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风能资源比较丰富。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估算,全国平均风功率密度为100W/m2,风能资源总储量约32.26亿kW,可开发和利用的陆地上风能储量有2.53亿kW(依据陆地上离地10m高度资料计算),海上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有7.5亿kW。 5. 风能资源的我国风能资源的形成及其分布 朱瑞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我国风能资源的分布与天气气候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图上可以清楚看出,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带里。1.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风能功率密度在200~300瓦/米2以上,有的可达500瓦/米2以上,如阿拉山口、达坂城、辉腾锡勒、锡林浩 特的灰腾梁等、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小时以上,有的可达7000小时以上。这一风能丰富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三北地区处于中高纬度的地理位置有关。冬季(12-2月)整个亚州大陆完全受蒙古高压控制,其中心位置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西北部,从高压中不断有小股冷空气南下,进入我国。同时还有移动性的高压(反气旋)不时的南下,这类高压大致从四条路经侵入我国。一条是源于俄罗斯的新地岛,经西北利亚及蒙古人民共和国进入我国,由于是西北向称为西北路径;第二条源自冰岛以南洋面,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基本上是自西向东进入我国新疆,称为西路经;第三条源自俄罗斯的太梅尔半岛,自北向南经西北利亚、蒙古人民共和国进入我国,称为北路经;第四条源于俄罗斯贝加尔湖的东西伯利亚地区,进入我国东北及华北一带,称为东北路经。这四条路经除东北路经外,一般都要经过蒙古人民共和国,当经过时蒙古高压得到新的冷高压的补充和加强,这种高压往往可以迅速南下,进入我国。由于欧亚大陆面积广大,北部地区气温又低,是北半球冷高压活动最频繁的地区,而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岸,正是冷高压南下必经之路。三北地区是冷空入侵我国的前沿,一般在冷高压前锋称为冷锋,在冷锋过境时,在冷锋后面200km附近经常可出现大风就可造成一次6~10级(10.8~24.4m/s)大风。对风能资源利用来说,就是一次可以有效利用的高质量大风。从三北地区向南,由于冷空气从源地长途跋涉,到达我国黄河中下游再到长江中下游,地面气温有所升高,使原来寒冷干燥气流性质,逐渐改变为较冷湿润的气流性质,(称为变性)也就是冷空气逐渐的变暖,这时气压差也变小,所以,风速由北向南逐渐的减小。 6. 我国风能资源是如何分布 风能资源的分布使我国处在全球各国风能资源的中等水平上。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靠近太平洋,季风强盛。我国内陆分布着许多山系,地形结构复杂,加之青藏高原耸立在我国西部,改变了海陆影响所引起的气压分布和大气环流,增加了我国季风的复杂性。冬季风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等中高纬度的内陆,使那里空气异常干燥寒冷。当那里的冷空气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在有利高空环流引导下就会爆发南下,俗称寒潮。寒潮形成的寒冷干燥的西北风频频南下,侵袭我国北方各地。每年冬季总有多次大幅度降温的强冷空气南下,主要影响我国西北、东北和华北,直到次年春去夏来时才消失。 我国幅员辽阔,陆疆总长达2万多公里,还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边缘海中有岛屿5000多个,风能资源丰富。我国离地10米高度的风能密度为100瓦/米2,风能资源总储量约32?26亿千瓦,可开发和利用的陆地上风能储量有2?53亿千瓦。如果包括海上,我国可用于风力发电的风场总装机容量超过10亿千瓦,差不多相当于50座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特别是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内蒙古和甘肃走廊、东北、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等部分地区,每年风速在3米/秒以上的时间近4000小时左右,一些地区年平均风速可达6~7米/秒以上,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有关专家根据全国有效风能密度、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以及大于等于3米/秒和6米/秒风速的全年累积小时数,将我国风能资源划分为如下几个区域。 1?我国最大风能资源区是在东南沿海及其岛屿 这一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大于等于200瓦/米2的等值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岛屿的风能密度在300瓦/米2以上,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达80%~90%,大于等于8米/秒的风速全年出现时间约7000~8000小时,大于等于6米/秒的风速也有4000小时左右。但从这一地区向内陆则丘陵连绵,冬半年强大冷空气南下,很难长驱直下,夏半年台风在离海岸50千米时风速便减少到68%,所风力强劲的大陈岛以,东南沿海仅在由海岸向内陆几十千米的地方有较大的风能,再向内陆则风能锐减。在不到100千米的地带,风能密度降至50瓦/米2以下,为全国风能最小区。但在福建的台山、平潭和浙江的南麂、大陈、嵊泗等沿海岛屿上,风能却都很大。其中台山风能密度为534?4瓦/米2,有效风力出现时间高达90%,大于等于3米/秒的风速全年累积可以达到7905小时。换言之,平均每天大于等于3米/秒的风速有21?3小时,是我国平地上有记录的风能资源最大的地方之一。 2?我国次大风能资源区位于内蒙古和甘肃北部等地 这一地区终年在西风带控制之下,而且又是冷空气入侵首当其冲的地方,风能密度为200~300瓦/米2,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为70%左右,大于等于3米/秒的风速全年有5000小时以上,大于等于6米/秒的风速在2000小时以上,从北向南逐渐减少,但不像东南沿海梯度那么大。风能资源最大的虎勒盖地区,大于等于3米/秒和大于等于6米/秒的风速的累积时数分别可达7659小时和4095小时。这一地区的风能密度虽没有南沿海大,但其分布范围较广,是我国连成一片的最大风能资源区。 3?黑龙江和吉林东部以及辽东半岛沿海,风能也较大 这一地区风能密度也在200瓦/米2以上,大于等于3米/秒和6米/秒的风速全年累积时数分别为5000~7000小时和3000小时。 4?青藏高原、三北(西北、东北、华北)地区的北部和沿海,为风能较大区 这个地区(除去上述范围)风能密度在150~200瓦/米2之间,大于等于3米/秒的风速全年差不多在4000~5000小时之间,大于等于6米/秒风速全年累积为3000小时以上。青藏高原大于等于3米/秒的风速全年累积可达6500小时,不过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密度较小,所以风能密度相对较小,在4000米的高度,空气密度大致为地面的67%。也就是说,同样是8米/秒的风速,在平地为313?6瓦/米2,而在4000米的高度却只有209?3瓦/米2。所以,如果仅按大于等于3米/秒和大于等于6米/秒的风速的出现小时数计算,青藏高原是我国风能资源最大的地区,而实际上这里的风能却比东南沿海岛屿的风能小很多。 从三北地区北部到沿海,差不多连成一片,包围着我国大陆。大陆上的风能可利用区也基本上同这一地区的界限相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