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黄土高原资源是什么
扩展阅读

黄土高原资源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6-13 21:32:42

Ⅰ 黄土高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能源资源,被称为什么

黄土高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能源(煤炭)资源,被称为“乌金高原”。

Ⅱ 黄土高原的生态资源

黄土高原拥有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其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煤炭资源不仅量大质优,还有较好的开采条件。其中,可供露天开采的煤矿储量达200亿吨。全国探明储量的特大型煤田,约有一半分布在这里。
山西省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基地。陕西榆林市以其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被美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最终实现科技融入资源型的中国“能源硅谷”。黄土高原地区地理位置适中,做为全国的能源基地,正源源不断地向全国提供煤炭和电力,人们形象地称它为全国的“锅炉房”。
但是,在矿藏量巨大的同时,植被量的日益减少已经成了黄土高原的一大灾害,截至2000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仅为58%左右。 自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滥伐滥垦高潮。
第一次是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屯垦”(边防军有组织大垦荒)和“移民实边”开垦。这次大“屯垦”使晋北陕北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
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规模“屯垦”,使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浩劫。据考证,明初在黄土高原北部陕北(延安、绥德、榆林地区)和晋北大力推行“屯田”制,竟强行规定每位边防战士毁林开荒任务。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明代推行“屯田”制对环境破坏之严重。
第三次大垦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奖励垦荒制度,垦荒范围自陕北、晋北而北移至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以百万亩计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使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1、带走肥沃的泥土,使植被更加难以生存,致使恶性循环。
2、增多、扩大并且加深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3、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的泥沙,使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对黄河下游的居民造成了危害。
4、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社会经济发展→贫困加剧→单纯追求多产粮食→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加重→生态环境恶化;
5、人口持续增长→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环境恶化,灾害频繁→农作物产量下降,再扩大荒地开垦→人口持续增长。

Ⅲ 黄土高原主要有哪些矿产资源

黄土高原地区探明有储量的矿产种类共有77种,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非金属矿产三大类。
在中国45种主要矿产中,黄土高原地区具有34种。尤其煤炭资源储量大,分布有大宁(大同、宁武),泌水(阳泉、潞安、晋城、阳城)、神府—东胜、准格尔等特大煤田。此外,还有丰富的铝土矿、有色金属、盐碱等矿产以及石油、天然气等,主要矿产的潜在价值几乎占中国的一半。从主要矿产资源在中国的地位来看。煤矿产量占中国的70%以上,煤种齐全,储存条件好;天然气资源丰富,是中国陆地最丰富的天然气盆地之一。铝土矿储量占中国的58%;钼矿储量占中国的36%;稀土矿占中国的95%;铌矿占中国的一半以上;铜、铅、锌、铁、硫铁、天然碱、芒硝、沸石、石膏等都居中国重要地位。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

Ⅳ 黄土高原的资料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
介绍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阴山,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46 个地(盟、州、市),282个县(旗、市、区)。全区总面积63.5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千米(水蚀面积33.7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1.7 万平方千米),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 亿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 黄土高原
灰钙土。山地土壤 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富含可溶性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黄土高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为了解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专家们特意到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定西市等地采集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质剖面的黄土标本,从中获得了700余块孢粉样本和209块表土孢粉样本,这近千份孢粉样本大约记录了公元前4.6万年至今黄土高原植被变迁过程。通过对碳14的测量,在6个典型剖面中共测得年代34个。经过分析,专家们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最多分离出孢粉颗粒达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则不足50粒,显示着4万多年来,环境和植被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过程。从孢粉的分析来看,发现了松、云杉、冷杉、铁杉、栎、菊科等数十种植物孢粉的记录,专家们认为黄土高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姓“黄”,在4.6万年的历史中,有一多半的时间,黄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长,在这段时间里,黄土高原经历过多次快速的“变脸”———历经过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转换。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形成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 黄土高原
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地带。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 亦作Huang-t'u Kao-yuan或Huangtu Gaoyuan) 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在中国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海拔1500到2000。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公尺之间,最厚达150~180公尺。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 黄河流过黄土高原
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平坦耕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洩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余万吨。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绩。黄土高原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铝土矿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沟壑纵横是黄土高原的基本特征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 黄土高原
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 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中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墚、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古气候的标志
黄土地层中反映古气候的标志概括起来有:古土壤、湖沼相沉积、河流相沉积、黄土的颜色变化、化学元素组分含量和孢粉组合等。 古土壤,它是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表,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下,经过成壤作用形成的。因此古土壤的类型、成分结构等特征都带有形成时气候特征留在土壤中的痕迹,这些痕迹直接记录了当时气候冷暖干湿等变化。 湖相沉积,黄土中常夹有湖相地层,这类地层主要出现在早更新世早期和晚更新世的早期或晚期,。这些湖沼相沉积物中碳质成分含量很高,富含生物碳及孢粉,其所含铁元素多为还原状态,氧化程度很低,这些特征表明上述湖沼相堆积是在湿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河流相沉积物,主要为粗砂、砾卵石等,一般属于早更新世中后期及中更新世早期。在晚更新世时,一些盆地和山前地带的黄土中夹有不同厚度的砂卵石层,这些粗岩相沉积物说明当时黄土堆积时,曾经有过较大的丰水期,因而河流发育,水文活动积极,反映了当时湿润的气候条件。 黄土形成于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因而有不同的外观颜色。综合黄土高原黄土剖面颜色在垂向上的变化,自下而上大体可以分为4个主要颜色段:第一段,浅红黄色段;第二段,棕黄色段;第三段,灰黄色段;第四段,褐黄色段。黄土颜色自下而上由红黄—棕黄—灰黄—褐黄的变化。 黄土中化学元素组分的迁移是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所谓元素的迁移,是指土壤中的化学元素的转移和再分配,使化学元素重新分散或集中的迁移。在不同的物理化学环境中,迁移的方式、强度和结果都不相同。元素迁移除 黄土高原
元素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元素的组合及其结构等内因外,还有外界的物理化学环境,如温度、压力、氧化还原环境等外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黄土史时期迁移最重要的外界因素,通过测定黄土层中元素迁移量的大小、形式及其组合关系等,反演其迁移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气候条件,以达到了解古气候环境波动的目的。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孢子和花粉分别是这两类植物的繁殖器官。孢子和花粉当它们在植物的孢子囊和花药中成熟后,借助风、水或动物等动力的作用飞离植物母体,大部分落在土壤中,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孢子花粉也就变成了化石。孢粉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用特定的方法把不同地层中的孢粉化石分离提取出来并鉴定其类型及组合,以此恢复古植被类型、群落,生长的古地理景观和古气候条件。
古环境的变迁
新生代早期,全球性气候变暖,我国各地区包括黄土高原的早第三系地层多呈红或浅红色,说明当时气候比较炎热。早更新世早期,黄土高原内在一些第三纪末形成的古侵蚀或断陷盆地边缘和盆地内,形成很多河流及大小不同的湖泊,其中堆积了厚大的湖相沉积。在早更新世末期,由于气候逐渐变得干旱起来,雨量减少使这些湖泊逐渐萎缩,乃至干涸消失,并演化成河流。中更新世开始时,由于新构造运动对环境的影响,黄土高原的气候变为温湿和干凉交替的波动。这一时期河流最为发育,河水流量也与气候变化相对应而呈增多或减少的变化规律。到晚更新世初期,干旱气候开始显增多或减少的变化规律。到晚更新世初期,干旱气候开始显着。到全新世,黄土高原则明显地被干旱少雨的气候所控制,北部向沙漠化方向演化。在整个第四纪时期内,黄土高原的古气候环境的主要变化时期是中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末期。 黄土高原环境的变迁,有其自然的因素,这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但也有人的因素,如黄土高原森林的砍伐,草地的破坏,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的土壤侵蚀,导致高原自然环境恶化。
编辑本段北风送土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 黄土高原
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墚、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形成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地带。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陕西黄土高原河流众多,沟壑纵横,沟壑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50%。主要河流有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泾河、洛河、延河、无定河及窟野河等。河水主要来源于降水,降水分布的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山区多、平原谷地少。因此,径流的分布规律是自南向北减少,山区大于原区谷地。 陕西黄土高原位于大陆腹地,气候较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源短缺。全区地表水资源105.56亿立方米,人均536立方米,亩均263立方米。泾阳、富平、蒲城一带亩均不足100立方米。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年变率大,年内分配不均。因此,地表径流的年际变化大,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在0.4以上,径流的年内分配集中,汛期(7~10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0~70%以上,甚至集中于几场大暴雨中,形成丰水年雨涝洪灾,少水年干旱缺水。 陕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很大。黄土丘陵沟壑区输沙模数达20000~30000吨/年·平方公里,窟野河下游最大年输沙模数在40000吨/立方千米;以上,最大含沙量高达1700千克/立方米;。破坏了生态环境平衡,水旱灾害频繁。 陕西黄土高原地表水的天然水质是良好的,大部分地区属重碳酸盐水,矿化度低,适宜于工农业用水及人畜饮用水。唯在定边西北部、芦河及大理河上游、洛河上游等地有小范围的氯化物水及硫酸盐水,矿化度大,不宜于灌溉饮用。 陕西黄土高原地下水主要分布在高原北部边缘的风沙滩地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1.76亿立方米,可开采量6.43亿立方米。在广大的黄土区及丘陵山区地下水非常贫乏。 城市工业排放大量的污水、废水,农业大量施用化肥,地表水源及地下水源污染日趋严重。延河及渭河某些河段的水质变坏,生物绝迹,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保护水源、保护环境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着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 黄土高原
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墚,称为“墚”地。如果墚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墚”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墚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黄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集中且雨量大,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尤其是黄河河口镇至潼关这一河段,黄河在穿越这一段黄土高原的过程中,众多支流汇入,把黄河“染成”了黄色。据测定,这一河段进入黄河的泥沙占全河沙量的90%。

Ⅳ 黄土高原的主要能源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黄土高原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铝土矿等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非常之大。

Ⅵ 黄土高原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陕西黄土高原区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煤、石油和天然气、水泥灰岩、陶瓷粘土等,尤其是煤,分布广,储量大,在我国煤炭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煤
陕西黄土高原区是我国主要的煤炭工业基地之一。该区含煤地层众多,石炭二叠纪和侏罗纪为主要成煤时代。成煤环境以滨海平原型及大型内陆盆地型为主,因而煤系地层分布广,岩性、岩相较为稳定,分带明显,含煤性好,煤层一般层数多、厚度大、产状平缓,煤种多,煤质好。区内有五大煤田:神府煤田、黄陵煤田、彬长煤田、焦坪煤田和渭北煤田的一部分。
1.神府煤田
神府煤田即榆(林)神(木)、府(谷)煤田。总储量1233亿吨,探明储量1021.1亿吨,榆神府、榆林、横山三个勘探区的保有储量达796亿吨。分布在南北130公里,东西55公里的7890平方公里范围内。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分三个成煤期: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府谷、吴堡南北一带,总储量699.8亿吨,地层平缓,厚度70米,可采煤层4~6层,可采厚度7.2~17.9米,以气煤为主,预测吴堡有焦煤和瘦煤;三叠纪含煤地层厚290米,含煤7~15层,5号煤为主要可采煤层,厚0.8~2.9米;侏罗纪含煤地层,分布在神木、府谷、榆林、横山、靖边、定边一带,含煤地层部厚250米,可采煤层3~7层,总厚8.4~21米,为长焰煤、不粘结煤、弱粘煤。神府煤的主要煤种,煤质优良,发热量高达6437~7579大卡/千克,特低硫0.23~0.57%,特低灰6~8%,不需洗选,是世界少有的高级动力煤,可与我国大同煤质媲美;煤层稳定,结构简单,基本上无夹矸,地层平缓,仅1~3度,地质构造简单,埋藏浅,有的覆盖仅20~30米,适于大规模露天开采。
2.黄陵煤田
分布于黄陵的店头等地,总储量33.1亿吨,探明储量27.6亿吨,为侏罗纪煤田。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赋存浅而稳定,含煤地层厚10~150米,有三层可采煤层,总厚1~7米。店头一带,钻孔原煤灰分15%左右,硫低于1%。煤种为弱粘结煤、长焰煤和气煤。
3.彬长煤田
彬长煤田仅次于神府煤田。是陕西黄土高原第二大煤田。煤田总面积913平方公里,地跨彬县、长武、旬邑三县,以彬县为中心,东西、南北走向各30公里。煤炭总储量为68亿吨。该煤田地质构造简单,含煤地层厚50~100米,可采煤4层,属侏罗纪煤田。煤层厚度大,储量多,煤质好、埋藏浅。整个煤层分布几乎呈水平状态,未发现断层,平均厚度为16.64米,最厚处达43.87米;属长焰煤、弱粘结煤和不粘结煤。煤中有害元素含量少,灰分为14.8%,含硫0.7%,含磷0.017%,平均每千克发热量为6000~7000大卡,低灰、特低硫磷、高发热量,是理想的动力用煤和气化用煤。
4.焦坪煤田
焦坪煤田北接黄陵煤田,为侏罗纪煤田。主要是焦坪矿区,总储量47亿吨,探明储量11.4亿吨,含煤地层厚50米左右,可采煤两层,总厚度5~34米。为特厚煤层,煤种为长焰煤、弱粘结煤和不粘结煤。
5.渭北煤田的西段
陕西黄土高原南部的铜川矿区建在渭北煤田的西段,渭北煤田是我国主要煤炭产地之一。铜川矿区东西长42公里,南北宽6公里,含煤面积252.6平方公里,总储量5.2亿吨,保有储量约1.5亿吨。属石炭二叠纪煤田。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的下部山西组为主要煤系地层。具有开采价值的煤层为10号煤及5号煤。10号煤厚度为0.8~5.3米,一般为1.3米,为结构复杂的薄煤层。5号煤厚度为1.4~6米,一般为2.5米,为结构复杂的中厚煤层。煤种主要为瘦煤、贫煤和焦煤。铜川矿区是陕西煤炭开采最早的地区之一,目前,铜川市仍是陕西省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
除了上述五大煤田以外,子长、富县、安塞等地也有一定的煤炭资源。子长矿区的煤主要赋存在上三叠统的瓦窑堡组地层中。瓦窑堡组含煤30余层,唯单层煤层厚度较小,仅有1~2层可达1米以上,最厚的不超过3米。目前主要开采的有两个层位,其厚度在0.8~2.58米之间。煤层埋藏较浅,多在30米上下,层位稳定,倾角一般小于4度,地质构造简单,便于开采。子长矿区探明储量为28.94亿吨,保有储量为7.9亿吨,煤的质量较好,主要为气煤。煤的挥发分为44%,灰分25%,含硫0.3%,每千克热量为8000~8200大卡,属中灰分至富灰分的特低硫、特低磷的易选煤。可作为气化、炼油,配焦和动力用煤。富县、安塞等地的煤矿普查勘探,近年来都取得很大进展,陕西黄土高原区正在成为我国最大的能源重化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榆林地区是陕西省泥炭储量最大的地区,以榆林县城北40公里处的孟家湾大营盘泥炭矿最大。1979年探明该区泥炭矿储量约为10万吨,属第四纪湖泊沼泽相沉积矿床。泥炭中,有机物占41.82%,灰分占50.44%,含氮1.34%,含五氧化二磷0.212%,含氧化钾0.195%。泥炭层厚0.38~1.57米,产状水平,埋深约1米。由于地下水富集,难于开采。在其它地方,如榆林桥头村,高家伙场、吴家河叉、五道河、马合、横山赵石畔等地,也有分布,但一般矿体不大,分布零散。近一些年来,对泥炭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泥炭除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以外,研究泥炭对于研究第四纪,尤其是研究一万年以来的全新世地理环境,对于研究形成煤炭的地质环境等,均有重要的意义。
二、石油和天然气
陕西黄土高原是我国石油的故乡,着名的延长油田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油田。在《汉书.地理志》中,就有。高奴县有洧水“肥可燃”的记载。高奴县跨今延安、安塞、志丹、延长、延川五县市,延长油田就在这里。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曾在今富县、延安一带考察过石油,他在《梦溪笔谈》一书中首次提出“石油”这个矿物名称。延长油田是我国开发最早的油田,我国大陆上第一口油井,就是1907年在这里建成的。
陕西黄土高原是陕西省最主要的石油产地。石油主要分布在陕北斜坡带上。中生界是目前勘探开发的主要含油地层,厚度约4000米,含有三叠系上统延长组及侏罗系下统延安组两套油层。延长组油层是主力油层,岩层平缓,为典型陆相岩性油,埋藏深度多在千米之内,延安组油层属于古河道砂岩体储油,油井产量比较高,但含油面积小而分散,规律性较差。境内目前已发现12个油区,总控制探明含油面积800平方公里,含气面积26.3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3亿吨,其中延长油矿2亿吨,长庆油田陕西部分1亿吨,天然气储量16.6亿立方米。这12个油区是:富县直罗油气区、甘泉下寺湾油区、延长油区、延安甘谷驿油区、延安青化砭油区、安塞油区、延长永坪油区、子长油区、吴旗油区、定边油房庄油区、定边东红庄油区和定边马坊油区。除12个油区外,其它地区的石油勘探工作正在加速进行。
天然气是随着石油地层而伴生的宝贵资源。近年来,经过大面积勘探,发现陕西黄土高原北部是一个大气海。在南起甘泉王家坪、富县直罗镇,北至榆林县的广大地区内,天然气的远景储量约856亿立方米。延安地区储量约为33亿立方米,榆林地区储量约为800亿立方米。
油页岩是一种灰分高,可以燃烧的有机质岩石。陕西黄土高原区内,油页岩分布广泛。油页岩生成于内陆盆地静水还原和半流通环境,常与煤层共存和相邻,矿床类型属内陆盆地沼泽相式油页岩。赋存于延长群上部,侏罗系延安组和安定组三个层位。其中赋存于安定组中的油页岩分布不广,多在煤层中呈夹层出现。目前,已知有工业价值的油页岩有两套,一套是延安组顶部的油页岩层,主要分布在延安、子长等地;另一套是安定组油页岩层,以安塞为中心,北至横山,东达清涧,南沿杏子河流域及洛河沿岸,以及宜君、黄龙等地均有分布,仅局部地段可开采利用。另外,像彬县水北沟、旬邑张洪镇、淳化安子洼等地的油页岩,厚1~50米,含油率5~7%,目前均未开发利用。
三、石灰岩
石灰岩是生产水泥、石灰、石材等的主要原料。陕西黄土高原南部的铜川一带和东北部的府谷一带为水泥灰岩的主要产地。奥陶系海相灰岩,广泛出露于耀县东南药王山、将军山及铜川市东南部,质量较好,储量巨大。奥陶系灰岩还出露在府谷北海子庙一带,沿着黄河谷地分布。目前,在这些灰岩出露区,已建成许多石灰岩矿,较大的石灰岩矿有:府谷上天桥、府谷东山、铜川黄堡石坡、铜川崖窑沟、铜川赵家山、耀县宝鉴山等。
1.府谷上天桥石灰岩矿
该矿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的黄河边。矿石含氧化钙 52.94%,氧化镁1.18%,属1级品。探明累计储量573万吨。矿体埋深0~26米,层厚14.7~18.7米,倾角2~7度,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宜于露天开采。此矿为府谷县水泥厂备用矿源。
2.府谷东山石灰岩矿
此矿位于县城东北约8公里的黄河边。矿体分上下两层,矿石均为Ⅰ级品。上层矿矿石氧化钙含量为54.43%,氧化镁含量为1.62%;下层矿矿石氧化钙和氧化镁的含量分别为53.64%和1.09%。上层矿厚1.2~2.3米,下层矿厚7.4~11.2米。探明累计储量为33万吨。矿层倾角4~8度,埋深0~12.4米,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宜于露天开采。此矿为府谷县水泥厂提供矿源。
3.铜川黄堡石坡石灰岩矿
此矿位于铜川市黄堡附近。探明累计储量约527万吨。矿石多为Ⅰ级品,大部分矿石含氧化钙53~55%,含氧化镁<1%。矿区缺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宜于露天开采。此矿是铜川水泥厂的备用矿源。
4.铜川崖窑沟石灰岩矿
此矿位于铜川市南7公里。矿石为1级品,主要指标为:氧化钙53.98~55.30%;氧化镁0.32~1.23%;二氧化硅0.92~1.61%;氧化铝0.09~0.12%;氧化铁0.13~0.22%。探明累计储量达1亿多吨。矿石破碎等性能较好,埋深0.50米,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宜于露天开采。此矿已由新川水泥厂开采。
5.铜川赵家山石灰岩矿
此矿位于铜川南6公里之南硝子河西岸。为致密块状灰岩,矿石含氧化钙>53%,含氧化镁<1%,探明累计储量约1000万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已被铜川市水泥厂露天开采。
6.耀县宝鉴山石灰岩矿
此矿位于耀县药王山东。为高铝水泥和普通水泥特级、Ⅰ级、Ⅱ级品。探明累计储量6723万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已由耀县水泥厂露天开采。
另外,在陕北地表附近没有石灰岩的广大黄土区,人们把第三系三趾马红土层与第四系黄土层中的海绵状钙质结核作为烧制水泥的主要原料。
陕西黄土高原区黄土广布,除可烧制砖瓦外,一些地方的黄土还可以作烧制水泥的丰要配料,主要的黄土矿有铜川库当沟、耀县五岩山和药王山等。
四、陶瓷粘土
陶瓷粘土主要分布在铜川一带的煤系地层中,在广大黄土区,三叠系延长群以及第三系三趾马红土之下也有零星分布。
铜川狼沟陶瓷粘土矿矿石为半硬质粘土,二氧化硅含量为59.09%,氧化铝,含量为26.04%,探明累计储量为17.9万吨,属于早二叠世内陆湖相沉积。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曾进行过地下开采,后因矿体不大,质量不高而停采。
铜川土黄沟陶瓷粘土矿位于黄堡附近,矿石为半硬质粘土,各项指标为:二氧化硅52.45~64.66%;氧化铝21.59~33.06%;氧化铁<2%;氧化钛0.74~1.34%,矿石物理性能良好,质量较高,属云母含铝粘土类,矿石为Ⅰ、Ⅱ级品,Ⅰ级品可做电瓷工业原料。探明累计储量22万吨。仍为早二叠世内陆湖相沉积。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可进行地下开采。
子长县玉家湾镇和县城附近,在第三系三趾马红土层下,分布着陶瓷粘土,埋深0~5米,已揭露的矿体最厚可达5米,矿石颜色斑杂,以灰绿、浅紫、灰白色矿石质量较好,灰黑与黑色矿石质量较差。当地以此为原料烧制粗瓷制品。由于目前尚未进行勘探评价,其质量和储量尚不清楚。
清涧双庙一带,在三叠系延长群中,一些灰绿色粘土层呈条带状类夹在白垩层中。白垩占80~85%,粘土占15~20%。可做陶瓷业的原料和配料。
五、其他矿产
除上述矿产资源外,陕西黄土高原区还有铝土矿、池盐、铁矿、石英砂岩矿和矿泉水等。
1.铝土矿
铝土矿是提铝的矿石,另外还可以做高级磨料—人造刚玉、高铝水泥、耐火砖的原料等。陕西黄土高原区的铝土矿主要分布在府谷、铜川等地。主要有府谷天桥则和铜川上店铝土矿。
(1)府谷天桥则铝土矿
此矿是陕西省目前最大的铝土矿。矿体呈似层状,主要赋存于石炭统本溪组之灰色夹紫色铝土质页岩中,为滨海潟湖相沉积矿床。主矿体长1200米,宽1050米,平均厚4.83米。矿体最大埋深为92.9米,深采区平均埋深61米,露采区平均埋深26米。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有利于开采。矿体的东北部和南部可以露采,露采部分的储量约占矿床总储量的60%,截止1979年底,此矿累计储量为891.6万吨。矿石质量较好,属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各项指标为:氧化铝 57.64%;二氧化硅8.23%;氧化铁15.18%;氧化钛2.00%。另外,此矿还伴生分散元素矿镓等。矿层上部尚有煤层,此矿可以综合开发利用。
2.铜川上店铝土矿
此铝土矿与粘土矿共生,是生成于奥陶系灰岩古侵蚀面上的一种沉积矿产,常与山西式铁矿伴生。生成于桃曲坡群灰岩侵蚀面之上,上石炭统太原组的灰岩之下。属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呈黄、浅黄、紫红色,矿石化学组成:氧化铝50.67~70.17%;氧化铁 3.31~10.67%;二氧化硅9.26~26.50%;氧化钛1.05~2.24%。矿体层位稳定,呈透镜状、似层状产于耐火粘土矿层或粘土岩层中。一般为单层,局部地区可见4~5层,厚度0.2~3米,最厚可达10米。累计储量为66.6万吨。矿体埋藏较浅,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宜于露天开采。
3.池盐
本区西北部的定边县内,分布着许多咸水湖—盐池。盐池水中除含食盐以外,还含有氯化钾、氯化镁和芒硝等盐类。这里采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汉代时,这里就有“盐池以为利”的记载。这里的盐池,目前采盐面积已达100多平方公里。生产原盐仅供食用。这里的池盐,粒大、色青、体重,味纯。产盐量占陕西省总产盐量的90%。较大的盐池有花马池、苟池、烂泥池等。对池盐综合利用大有可为。
4.铁矿
本区铁矿资源缺乏,仅有一些沉积式小型铁矿零星散布在府谷、子长、安塞、宜君等县。矿石主要为菱铁矿、褐铁矿和赤铁矿,一般品位较低,属于贫铁矿。府谷县境内,铁矿点相对较多,矿体呈鸡窝状,总储量约1.5亿吨,多由群众就地开采。
5.石英砂岩矿
石英砂是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本区有神木县三塘石英砂岩矿等。三塘石英砂岩矿赋存于上三叠统地层中,是一种湖相沉积的石英砂岩。矿石为Ⅲ、Ⅳ、Ⅴ级品。各级质量如表2.12 表2.12 神木县三塘石英砂岩矿矿石质量等级表
矿石级别 二氧化硅 氧化铝 氧化铁
Ⅲ级品 99.02% 0.48% 0.22%
Ⅳ级品 98.39% 0.69% 0.38%
Ⅴ级品 97.73% 0.80% 0.79% 地表出露为透镜体状,产状近于水平,一般出露长150~300米,厚5~8米,最厚12.9米,最薄0.3米。截止1979年底,保有储量为214.4万吨。埋深不大,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已由神木县玻璃厂露天开采。
6.矿泉水
甘泉县美水泉是陕西黄土高原区出矿泉水的地方之一。美水泉位于县城南3.5公里的神林山和太皇山之间。有泉九眼,分布在约30平方米的范围内。据《甘泉县乡土志》记载,“美水自县西神林山发源,泉去地一丈,飞流激射,厥味甘美,以之作肴馔,虽盛暑不变味,烹茗亦香美”。又据《延安府志》记载,“隋炀帝北巡游于此,偶饮此水,顿觉心旷神怡,遂赐‘美水泉’,后取水于禁内,为隋唐两代皇宫专用”。据分析,美水泉水,味道甘美清凉,内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一种优质矿泉水,目前,该县美水厂以此泉水为原料生产的“甘泉矿泉水”已进入国内外市场。
淳化县境内的御泉和皇城泉是陕西黄土高原区另两处出矿泉水的地方。御泉日涌水量为150立方米,皇城泉日涌水量为600立方米,都是黄土高原区的名泉。相传汉高祖刘邦吃用过御泉之水,官庄乡的皇城曾是皇家避暑胜地。御泉和皇城泉的泉水为弱碱性、微硬、低矿化重碳酸盐—钠、钙、镁型水,无色透明,清凉可口,作为饮料水可与甘泉水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