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什么
1、土地经营规模小,农户生产效益低
在农村,目前大都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均分配土地,这种方式虽能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但是形成了分散、细碎、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方式。
这种以农户为基本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要求的大规模集约化经营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
据测算,每个农村劳动力耕种15亩以上土地,收益才可以超过务工收入,但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再加上主要农产品价格不合理,粮食价格有下跌趋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直线上升,农民负担增长速度超过收入增长速度。
2、农地非农化问题严重,耕地数量、质量均有所下降,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六五”期间,我国净减少耕地235万公顷,年均减少47万公顷;“七五”期间,全国净减少耕地123万公顷,年均减少25万公顷。
今后30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居住、工业乃至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耕地;同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实施也将减少耕地.67万公顷。此外,每年因水土流失的耕地面积也有4541万公顷。
3、不合理、违法用地严重
在发展小城镇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往往用行政化的办法来推动,小城镇建设规模过大,在蚕食耕地的同时又没有发挥出城市化的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对农村目前存在的土地问题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但各地对“路边店的整治”、对在“耕地上建砖瓦窑厂”及乡镇企业所占耕地等诸多问题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和措施。
4、违法兴建和超占宅基地现象突出
随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兴建攀比之风在广大农村盛行,导致居民点周围良田被人为蚕食。
未批先建、少批多占现象十分突出。有的农户为了自家方便,打围墙,搭猪圈,也有的在门前屋后建厢房或附属设施,妨碍了左邻右舍的交通及通风透光。
更有甚者无限制地占用耕地,想方设法在地理位置好的地段建房,形成了原住宅无人居住又无法复垦的“空心村”。
(1)我国土地资源有哪些危机扩展阅读:
为更合理利用土地、优化产业布局,必须进行土地利用的调查,也就是要对土地资源进行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调查。
自然属性调查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划分土地类型,着重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调查土地的数量、质量和分布规律及其分异、演化的动态过程。社会经济属性调查涉及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生产水平、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等。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包括土地的现实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对土地的调查研究首先从土地类型研究人手。对土地利用的调查着重于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两方面。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也是地籍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建立在准确完整的土地利用调查基础上。
土地利用调查也是实现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中心环节,所以说这是一项科学性、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要弄清土地利用状况的各种特征及规律,摸清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质量及分布格局,并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自然环境特点、土地利用结构、开发程度、利用水平等,分析现状土地利用的存在问题。
着重了解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结构,提出今后一定阶段土地合理利用的措施和建议。
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具有现势性,因此,应对调查结果不断补充更新,并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目前全国开展的县级1:1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建库工作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更新提供了条件。
㈡ 中国的土地资源存在着哪些问题
(1)土地资源退化 主要表现在大面积的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不断发展,还有分布在工业比较集中的城镇附近的大片土地遭到固体废物和污水的污染。 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愈益严重。据粗略估计,建国之初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16万平方公里,到90年代初扩展到180万平方公里,几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平均每年增加流失面积500~600万亩。全国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超过6亿亩,相当于耕地总面积的1/3。据估计,全国每年流失土壤达50亿吨,约占世界总流失量600亿吨的1/12,其中注入海洋的泥沙量约20亿吨,亦占世界陆地每年入海泥沙总量240亿吨的1/12。比较肥沃的表土及其所含大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均随之流失。情况最严重的是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其次是北方石山区、华南红壤丘陵区和东北黑土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公里,占高原总面积的70%,每年土壤侵蚀量高达16.3亿吨,其中在侵蚀最严重的沟壑区的侵蚀模数可达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吨。近十多年来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有所缓和。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在50年代为36万平方公里,到80年代扩展达7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总面积的41%,创年侵蚀量达30亿吨的惊人记录。所以益趋严重的原因,一是开垦陡坡,二是超量伐木,三是过度放牧,四是大型基本建设缺乏水保措施。现已引起注意,加强了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的营建。 其次是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中国是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约33.4万平方公里,其中在人类史前早已存在的沙漠化土地约占12万平方公里,近50年来形成的现代沙漠化土地有5万平方公里,还有潜在沙化危险的土地约16万平方公里。若和沙漠、戈壁合计,则有153.3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国土地面积的15.9%。至今,沙漠化危害在继续发展之中,50~7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平均扩大1560平方公里,到了80年代增加到每年2100平方公里。在西北、华北和东北11个省区有5900万亩耕地和7395万亩草场经常处在沙漠化威胁之下。沙漠化之形成,自然因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地表组成物质松散等)只是提供了可能,而人为的强度活动和不合理利用方式(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则是主要促成因素。近年来着力营造“三北”防护林,开始调整半农半牧地带的产业结构和改进土地利用方式,以求遏制沙漠化的恶性蔓延。 盐碱化也是影响土质的重要问题。全国盐渍化土地约有14.87亿亩(包括现代盐渍土壤5.54亿亩和潜在盐渍化土壤2.6亿亩)。全国耕地中受盐渍化制约的有1亿多亩,占5%强。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以及大量施用农药等原因,土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据估计,全国受大工矿业“三废”物质污染的耕地达6000万亩,受乡镇企业污染的耕地有2800万亩,受农药严重污染的农田有2.4亿亩,三者合计达3.28亿亩。若不及早采取措施,土地污染问题将造成严重后果。 (2)耕地严重流失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自古以来有“惜土如金”的传统,这是因为“有土斯有粮”,要满足人民吃粮,必须爱惜耕地。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开发建设需要和受市场经济驱动影响,各行各业都伸手要地,在这股洪流冲击下,全国各地区的大量耕地纷纷被转作他用。耕地锐减直接削弱了粮食生产能力。据调查,1980~1985年间平均每年减少738万亩;1986~1990年间平均每年流失耕地353万亩;1990年以后由于土地审批权层层下放,多头批地,造成管理失控,以致1991~1995年间每年流失量上升到500万亩,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各省市。总计,自1980~1995年间共流失耕地约8100万亩,如按75%的耕地用于种粮,亩产以400公斤计,则相当于每年削减粮食生产能力250亿公斤之多。 (3)人口和耕地供需矛盾突出 中国人口占世界22%,而耕地占世界7%,是人口大国而相对来说耕地偏少。特别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非农业用地增加,耕地逐年减少,与此同时人口则逐年增加,于是人口和耕地供需之间的矛盾加剧。
㈢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山林乱垦等,这已危及到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为了保护和拯救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应从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工作出发,走土地资源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本着因地制宜、保护环境、节约用地原则,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建立良性的生态系统,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㈣ 我国资源环境面临怎么的危机
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有:源消耗总量过大、污染减排压歼行力很大、环境欠帐仍然很多。
资源环境免遭人为破坏,尽量减少自然力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侵蚀,维护资源环境质量达到一定水平之上而采取各种保护性措施所花费的成本就是资源保护成本。
具体包括:资源环境保护重大项目的研究、开发、建设、维护、更新费用,如三北防护林建设费用,大江大河大湖治理费用等;预防和保护资源环境污染的运作费用;资源环境污染治理的费用;资源环境保护部门的管理费用;为改善和发展资源环境而投入的费用等。
资源环境的物质分类
1、矿产能源资源。主要指标有:矿产能源资源的储蓄量、开采量和产生的废物总量。
2、土地资源。主要指标有:耕地面积的耗减数,耕地质量指数,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指数。
3、水资源。主要指标有:可用地表和地下淡水资源储量的耗减数,淡水资源污染和水质下降程度,仔厅洪涝灾害。
4、森林资源。主要指标有:森林面积,森林的采伐量和采伐念改隐密度,森林受灾面积。
5、海洋资源。主要指标有:近海水体质量,水体污染程度及近海生物资源下降数。
6、草地资源。主要指标有:草地面积,草地面积耗减量,草地质量指数,草地退化(特别是沙化、碱化)数,草地受灾面积。
㈤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1.人均占有量少,总面积大
2.土地质量不高
3.资源破坏严重,利用率低
4.分布不均匀
祝你学习进步
㈥ 我国目前存在有哪些资源问题
一、水资源
中国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88位。近二十年以来,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气候持续干旱,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的供需茅盾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1. 中国水资源特点
(1)水资源总量多,但人均和单位耕地占有量少
中国陆地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约61990亿立方米,河川年平均径流量约2700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约8700亿立方米,扣除河川径流量和浅层地下水量统计中的重复计算量7700亿立方米,则淡水资源总量约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口多,年人均量只有2545 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4,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居世界第88位,可见我国是个贫水国家。除去洪水期间放掉的径流量和边远地区不便大量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外,实际能够发挥作用的水资源量也就在10000亿立方米左右。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农村有3.6亿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成为健康问题,北方和西北农村有5000多万人和3000多万头牲畜得不到饮水保障,受干旱影响的耕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由于缺水得不到有效灌溉,每年造成粮食严重减产50亿公斤以上。
(2)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平衡,年内和年际间变化大
中国的降水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和径流量在一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很大。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干旱少雪,夏季湿润多雨,每年汛期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占全年的60%~80%,易形成江河的汛期洪水和严重枯水。降水量的年际剧烈变化,造成江河湖泊的特大洪水和连续枯水年的现象。例如:黄河在近70年中曾出现过连续11年(1922~1932)的少水期,和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间上的剧烈变化,给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极大困难,造成枯水期无水可用,丰水期有水难用,使可用水资源的数量远远低于全国陆地水资源总量。
(3)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是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包括长江在内的南方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6.5%,人口约占全国的55%,但其水资源却占全国水资源的81%;而长江以北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3.5%,人口约占全国的44%,其水资源量却只占全国的19%,其中,西北内陆地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5.3%,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水资源分布的严重失衡,不仅加剧我国水资源供需的矛盾,而且还导致我国北方地区易沙漠化、干旱,南方地区易形成洪涝灾害。
(4)水污染的蔓延,极大地减少了水资源的可用量
大量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水排入水体,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减少了可以利用的水源。据统计,全国有1/3以上的河段受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地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在本来水资源丰富的许多南方城市中,因水污染所导致的缺水量占这些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而水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浪费现象更加剧了淡水的供求矛盾。落后的灌溉方式和生产工艺,以及城市供水管道的跑、冒、滴、漏是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另一主要原因。
2. 中国水资源开发和利用面临的问题
(1) 在水资源开发方面,我国存在着水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一些地区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水资源需求,加大了水资源的开发力度。我国北方江河普遍存在开发过度的问题。黄河、辽河、淮河地表水资源利用率大大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的河流开发利用率上限,海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接近90%。素有“母亲河”之称的黄河自1972年出现首次断流,进入1990年以后年年断流,年平均达到107天,1997年断流期竟长达226天。2002年黄河流域降水量较常年减少30%-50%,黄河花园口断面径流较常年减少了52%,2003年是黄河来水量50年来最少的一年,这意味着黄河的水环境形势更加严峻。中国部分地区地下水也存在着开采过量问题。中国地下淡水资源量占国内水资源总量的1/3,最近20年来,全国地下水开采量平均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地下水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已从1980年的14.0%增长到2000年的19.8%。华北、西北城市利用地下水比例分别高达72%和66%。目前,河北、北京、天津属超量开采,山东、河南、山西、辽宁、陕西等省超过50%。北方地区除青海、新疆外,其他省、区、市开采程度均超过30%。超采地下水,已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国土资源部2003年10月30日公布的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形成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已有100多个,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华北平原已形成跨冀、京、津、鲁的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有近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地下水超采还诱发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问题。全国总计有46个城市因为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而发生地面沉降,其中沉降中心累计最大沉降量超过2米的有上海、天津、太原。因地面沉降,一些城市经济损失严重。有报道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上海因地面沉降的经济损失达2900亿元人民币。
(2)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中国对水资源污染的治理力度远远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在用水量急剧增加的同时,污水排放量也相应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出水环境容量。1980年全国污水排放量为310亿吨之多,1997年急剧增加到584亿吨,2002年稍有减少,仍高达439.5亿吨,较上年增加1.5%。2002年中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达到1366.9万吨,超过环境容量的70%。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水资源污染治理力度一直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污水处理设施落后,污水处理率低。我国城市排水设施普遍比供水设施落后,1996年,我国城市供水设施服务人口的普及率达到94.5%,而同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13.1%,而且城市污水的日处理能力的增加幅度远低于城市日供水能力增长的幅度,1990-1998年城市市政公共污水处理厂平均年增加日处理能力110万立方米左右,而城市供水年增加供水能力850万立方米左右。由此导致我国水环境恶化状况难以缓解或好转,进而加剧我国水资源短缺形势。
(3)中国在水资源利用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
农业、工业及城市是我国水资源的三大用户,都普遍存在用水浪费的现象。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3.4%,加上农村生活用水则占到81.7%。由于农业长期采取粗放式灌溉生产,水利用率很低。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4%,而世界许多国家已经达到0.7-0.8%。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中国生产1吨钢需要23-56吨水,而日本、美国和德国生产1吨钢只需要6吨水。城市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达到70%左右,而大批城市的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仅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城市达到了75-85%。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跑、冒、滴、漏的损失率达到用水量的1/5。同时,水价过于低廉也容易造成水资源浪费。在一些缺水较严重的地区,100立方米农用水还抵不上一瓶矿泉水的售价。水价太便宜了,导致一些人不珍惜水资源
3.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对策
针对面临的水资源问题,保护、合理开发、调配水资源是当务之急。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战略应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支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是一个涉及多水体、多部门、多领域的复杂问题,必须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等多种因素。为此,需要积极开发潜在的水资源(开源),节约利用已有的水资源(节流),尽快整治严重的水污染(治污),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以缓解目前严重的缺水危机,使有限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
为了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必须努力保护和合理利用宝贵的水资源。但水资源的保护必须从保护水体源头开始,从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做起。每年来自水土流失、水体底泥等的污染水量往往占水量的一半还多,因此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改革农业渔业结构、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建设水生态保护区和优化水体使用功能等,则是新时期水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的任务。
二、土地资源
1.中国的土地资源概况
中国的内陆土地面积为9.6×106km2,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6.5%,位居世界第三。2001年“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耕地约13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8%,现有耕地比重小于美国和印度。林地占23.9%,牧草地占28%。
中国国土面积的66%是山地、丘陵和高原,平地面积约为326.3万平方公里,约占土地总面积的34%。由于前者大都不适宜于农业利用,因而我国可供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并不充裕。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001平方公里,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弱。即使是与人口众多的印度相比,也相差一半。
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89-1993)结果,全国森林面积为133.7万平方公里,仅占全球森林面积的3%-4%,林木总蓄积量为117.85亿立方米。1989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森林覆盖率平均达31.3%,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92%。全球人无占有森林面积为0.0064平方公里,而中国只有0.0011平方公里,居世界第119位。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为71.8立方米,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为8.6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国占世界3%-4%的森林资源,既要满足占世界近1/5人口的生产、生活的需要,又要担负起维护全球7%土地面积上的生态环境质量的任务。显然,现有的森林资源状况是远远不能令人满意的。
湿地是指所有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和水域地带,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初步统计表明,我国拥有的天然湿地,包括内陆沼泽11万平方公里、湖泊12万平方公里、海岸滩涂和盐沼地2.1万平方公里以及数量巨大的河流和广阔的、深度不超过6米的近岸浅海水域,另外还有稻田人工湿地38万平方公里。
2. 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危机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建设、道路交通和其他占用,我国土地资源将严重不足,现有的土地资源将急剧减少。
(1)人均占有土地过少
随着我国人口的进一步增长,这一危机日趋明显。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全国耕地面积减少9.56万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已减少了近一半。
(2)耕地总体质量差
中国耕地分布很不平衡,水多的无地可浇,地多的无水可浇。干旱地区土壤次生盐渍面积不断扩大,使作物无法生长而不得不弃耕。由于重用轻养、滥施化肥、水土流失、荒漠化和盐碱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全国耕地有机质平均含量已降至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2.5%-4%的水平。在重要粮食产区的长江和淮河流域,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不到1%,最低已不足0.3%。黑龙江省1989年抽样调查表明,东北黑土带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由50年代的8%-10%降为1%-5%。全国耕地中,缺磷面积占59.1%,缺钾面积占22.9%。全国受盐碱化威胁的耕地约有6万平方公里,受荒漠化危害的农田约21万平方公里,遭受污染的耕地近20万平方公里,受酸雨危害的耕地达3.7万平方公里。据估算,仅农田污染一项,每年就使我国的粮食减产1200万吨。综合各种资料分析,全国高产稳产田约占耕地面积的20%-30%,中产田占40%-50%,低产田占30%左右。
(3)森林覆盖率降低和水土流失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森林资源早已不堪重负。照目前的砍伐速度,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很有可能已无成熟林可伐。虽然我国林木蓄积量由80年代初的每年净亏0.3亿立方米,转变成目前的略有盈余,但用材林的消耗量仍然高于生长量。虽然我国的人工造林成效很大,但由于林业生产底子薄、欠帐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森林资源的供需矛盾将会十分突出。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已达15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5%。
(4)草地资源普遍退化
草地是一种可更新资源,在我国,草地对畜牧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广大牧区草食家畜最主要的饲料来源,又在维护陆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特性缺乏正确、全面的了解,长期以来,我国对草地资源粗放经营,甚至采取掠夺式的经营方式,使草地资源普遍退化,明显影响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后果。目前,草地普遍呈现退化的趋势,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草原牧草产量可能要大幅度下降。因此,亟须加强草地资源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大力遏制其逆向演替,搞好草地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努力提高草场载畜力。
(5)湖泊湿地的围垦
建国以来,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作用之下,对湖泊的围垦活动更加剧烈。仅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的初步统计,围垦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历史上湖北省曾号称“千湖之省”,可是目前只剩下湖泊326个,湖面由原来的0.8万平方公里萎缩至0.23万平方公里。围垦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环境问题。它往往抵消和超过了人们所取得的既得利益,使人们陷入了始料不及的严重困扰。由于围垦而使湖面缩小、容量减少,降低了湖泊调蓄洪水和环境自净的能力,加速了湖泊淤积消亡的速率。此外,被围垦的湖洲草滩往往是鱼类索饵、产卵的场所,因此,围垦也是造成湖泊鱼类资源衰减的重要原因之一。1991年长江流域的洪水不及1954年洪水流量大,但是所造成的损失却远远大于1954年,究其原因,围垦所造成的湖泊天然调蓄能力降低,不能不说是罪魁祸首。
(6)城镇建设对土地的侵占
人口的急剧增加,住房、交通和其他基本建设都要占用大量土地。目前我国有近50万公顷的耕地被三项建设(国家建设、乡镇建设和农民建房)占用,按照这种速度,三年就相当于减少一个福建省的耕地面积。
(7)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随着工业发展特别是乡镇工业的发展,生产过程排出大量的“三废”物质,通过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的形式进入土壤。同时农业生产中也不断地施入肥料、农药等物质并在土壤中累计,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污染。
3.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人类的生产活动既可以使土地退化,也可以促进土地进化。首先必须加强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滥伐森林、陡坡开垦等所引起的土地退化的危害性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其次,要因地制宜,将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环境条件统一起来,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再次,要控制城镇和公交生产占地。
三、矿产、能源资源
矿产和能源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能源总消耗量和人均能源消耗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能源工业发展很快,为近20年来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1. 我国的矿产、能源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经过几十年的普查和勘探,截至2001年,我国发现矿产171种,探明储量的156种,发现矿床、矿点20多万处,是世界上矿产种类齐全、储量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有40多种主要矿产探明储量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前苏联和美国。但是,我国有13亿人口,按人均拥有矿产资源量计算,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0%,居世界第81位,因而按人均占有量计算又是资源小国。而且,我国储量丰富的矿产主要是一些用量不多的矿种,而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大宗消耗性矿种,如石油、天然气、铁、铜、钾盐、天然碱等却储量不足,一些重要矿产如铬、铂、金刚石、硼等严重短缺。铜矿只能满足生产需要的一半,铁矿由于贫矿多而长期依赖进口。老矿山可采资源日益衰竭,后备资源基地短缺,石油、天然气、铜、金等可供规划开发的储量缺口很大
2.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性差
我国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共生、伴生矿种多,单种矿床少,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的矿床少,难采、难选、难冶炼的矿床多,易采、易选、易冶炼的矿床少。我国矿产资源储量是用地质储量计算得出来的,呆矿、死矿多,许多储量开采不出来;即使能开采出来,也是难度大、成本高,甚至是赔钱。在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中,稠度大、含碌量高、油质差的比例占一半以上。一些蜂窝状分布的矿产难以大规模开采;零星开采的成本高而安全隐患大。所有这些,都增加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另外,我国经济发展中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分布远离经济发展中心,不仅增加开发利用成本,还加大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例如,在探明煤炭储量最丰富的省区中,山西、内蒙古、贵州、新疆等省区名列前茅。新疆石油储量居各省之首,现在每年新增的石油产量主要来自吐鲁番和准噶尔油田。青海的钾盐占全国的95%以上;云南、贵州的磷占全国的51%。天然气的情况也是如此。陆上天然气富集区是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和柴达木盆地,这四个盆地2000年产量约占全国一半。除四川盆地外,其他盆地都地域偏僻,远离城市和工业市场,极大地增加了天然气使用的管输成本;加之下游市场需求不足,严重制约了天然气这一洁净能源比例的快速提高。
(2)管理不利,优势矿产消耗过快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矿业中出现许多新的问题。由于管理跟不上,矿业秩序混乱,乱挖滥采、破坏资源的顽症屡治不愈。我国的一些优势矿产,由于过量开采而使储量消耗太快,如广西南丹矿原来规划开采20年,实际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就开采和破坏完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越权发证、有证乱采的问题突出。这些问题,制约着矿业的健康发展。矿产品进出口上的问题同样严重。在20世纪80年代后曾出现我国优势资源变成经济劣势的事件,以钨矿资源最为典型。钨矿曾是我国的优势矿产,但由于出口竞相压价,不仅使国际市场钨矿价格一直处于谷底,也使我国钨矿资源迅速枯竭。对被国外采取“反倾销”措施的矿产品,不仅没用及时调整出口战略和数量,在被征收120%“倾销”税的情况下还继续出口,如锡矿就是如此。国内一些紧缺的矿产资源,如我国每年要进口大量的富磷矿,但云南、贵州等地区还在出口。矿产品进出口的各自为政带来的结果是,以我国工业化总成本的增加为代价换来一时一地的利益。
(3)投入不足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矿产资源普查勘探的投入下降,企业又不愿意投资,导致矿产资源后备基地匮乏,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已经从过去的基本保障供给到难以满足需求。近十年来,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增长低于开采量增长,产量增长又低于消费增长,导致储采比下降。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采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2001年我国石油储采比是19.9,世界平均是40.3;天然气储采比是45.1,低于61.9的世界平均水平;即使最丰富的煤炭,我国的储采比(105)也不足世界平均水平(216)的一半。一些重要矿产资源的产量增长缓慢,石油情况尤为突出。大庆、辽河、胜利等东部油田已进入中晚期,后备资源又严重不足,稳产难度越来越大;西部的增产幅度不足以弥补东部的产量下降,接替东部油田的目标短缺内还难以实现;海上油气勘探近年来虽有进展,但据有关部门的估计,到2010-2015年尚难取得能影响全局的突破。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保有储量,到2010年可以满足需求的只有23种,2020年仅剩6种。石油、铁矿、锰矿、铬铁矿、铜矿、镍矿、金矿、钾盐、金刚石、硫矿等18种矿产,供应不能保证国内的需求。1996-2000年的5年中,45种主要矿产中平均每年有26种以上的矿产保有储量的消耗速度大于新增速度;煤、铁、锰、铜、铝土、磷、钾等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矿产,消耗过快,“吃老本”问题突出,形势严峻。国内当前出现的“四矿”问题,本质上与矿产资源禀赋有关:如果没有矿产资源,谈不上发展矿业。矿产资源采光了,矿工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随采矿发展起来的单一资源型城市,没有代替产业则难逃“矿竭城衰”的命运。因此,国家应当承担矿产资源普查的责任,为其开发利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