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企业取得劳务费发票怎么入账
你好,企业取得劳务费发票可以这么付账,首先,需缴纳: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 如果是以个人名义开的,还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营业税税率为5%,城建税为营业税*5%或7%,教育费附加为营业税*3%。 个人所得税为服务费*2%。可一次性进行会计分录:借:营业税及附加,贷款:银行存款或者借:营业税及附加,贷款:应交税费——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或其他应交税费借: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城建费、教育费附加等,贷:期末银行存款或手头现金结转:借:当年利润,贷: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1、劳动报酬是指收入:是指个人在设计、装饰、安装、绘图、检测、医疗、法律、会计、咨询、讲座、新闻、广播、翻译、审计、字画、雕塑、 影视、录音、录像、演出、演出、广告、展览、技术服务、介绍服务、经纪服务、代理服务等劳务,服务费是指个人所得税中的服务报酬。 是指个人独立从事各种非就业服务所取得的收入。 它与工资收入的区别在于,劳动报酬是独立的个人从事自由职业所取得的收入,工资收入属于非独立的个人劳动活动。 也就是说,就业和就业之间存在关系。。
2、企业在收到劳务费发票时,如果属于分包,就是开给总承包人的劳务费发票,那么会计处理如下:借:应收账款-XX(贷:主营业务收入-XX计算缴纳增值税=发票金额x增值税税率5%,应计工资:借:主营业务成本,贷方:应付工资 - 应付工资,收到的服务发票应包含在哪个帐户中,假设企业/公司收到对方提供的服务发票,可以根据服务发票的用途进行会计分录:借:管理费/制造费/销售费等,信用:银行存款/手头现金
拓展资料:
个人取得的劳务报酬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 应纳税额=(劳动报酬所得-费用扣除)*税率。 根据问题情况,相关费用扣除和适用税率为800元和20%。支付人为劳动报酬项目应缴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 扣缴义务人应当依照税法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纳税。会计问题。 根据会计制度、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支付的劳务费用不构成工资总额,应计入“管理费用-劳务费用”科目,不计入工资总额。 安排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
❷ 人力资源公司如何做帐
绍一下几个基本业务的处理方法:
劳务公司应该按全额开具发票,发票内容可以开具劳务费等,按收取的劳务费减去支付给派遣人员的工资、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等后的余额缴纳营业税,税率为 5%(附加税费按核定的税率征收)。
收到劳务费,开具发票:
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计提劳务派遣人员工资及企业承担的社保、住房公积金: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应付职工薪酬——薪金
应付职工薪酬——社保
应付职工薪酬——住房公积金
支付派遣人员的工资:
借:应付职工薪酬——薪金
贷:库存现金
其他应付款——个人承担的社保和公积金
应交税费——个税
缴纳社保和公积金:
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保
应付职工薪酬——住房公积金
其他应付款——个人承担的社保和公积金
贷:银行存款
计提营业税和附加税费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营业税
应交税费——城建税
应交税费——教育费附加
❸ 给客户的劳务费如何入账
1、首先应该理顺一个逻辑关系:如果想入账,必须有发票;如果没发票,就得找发票;去找发票前,应该想项目。想项目也就是把这些不能见光的“好处费”以什么形式计入到公司的期间费用中,或者是管理费用,或者是销售费用。
2、坦白地说,如果贵司是两套账运作,相信这绝对不是什么问题了。既然提出这个问题,应该就是“遵纪守法”地运作一套账了。
3、就“好处费”的支付形式看,不管是直接开现金支票,或开具转账支票,或领出现金再直接交付或打到卡上,最终还是要通过某个费用项目来平账。要把这种费用正常计入,办法还是有的。
既然是交给客户的,自然而然,可以计入销售费用,比如计入业务招待费,找发票充数就好了。当然,这要注意企业当年的业务招待费只能按发生额的60%税前扣除,且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收入的千分之五。其次,也可以找些差旅费发票来报销,这个办法是相对比较灵活,操作性很强,只是要借助公司相关人员的名义来报销。当然,还可以找一些汽油票、路桥票来报销,程序同差旅费。其它费用项目,也是可以的,只是操作起来比较被动。比如挂广告费或业务宣传费的话,还要专门去开这种发票,难度大多了。
4、其实就给客户费用而言,也不需要这么复杂。既然是公司的客户,那么就会有正常的业务往来,不如将这部分潜在的费用直接以折扣的方式,在与客户交易的过程中以合同价扣除相应折扣后入账,这样既简单又保险。当然,如果费用的受益方不是客户本身,而是其它人员,那就另当别论。
5、以上回答,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❹ 劳务费如何入账
1、劳务费入账
方法一:如果人员并不多,金额在2000元以下的,你可以让他们找些交通费的打车票来报,这样,不会影响税前抵扣;
方法二:如果金额很多,你可以找一家公司签一个长期合同,然后给一个手续费出去。
方法三:就是走正常账,让个人去地税开出发票,但这种方法很麻烦,特别是你每个月都要发生。
2、劳务费,即个人所得税中的劳务报酬是指个人独立从事各种非雇佣的各种劳务所取得的所得,它与工资薪金所得的区别在于劳务报酬是独立个人从事自由职业取得的所得,而工资薪金所得属于非独立个人劳务活动。即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任职、受雇而得到的报酬,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❺ 劳务费怎么入账
问题一:劳务费怎么做账 借:工程施工-人工费 贷:应付账款-劳务-未开票
问题二:有劳务费发票如何入账,无劳务费发票如何入账 有票
借:主营业务成本―人工成本―劳务费
贷:银行存款/现金
无票无法入账,除非签订临时用工协议,做工资,代扣个人所得税。
问题三:给客户的劳务费如何入账? 1、首先应该理顺一个逻辑关系:如果想入账,必须有发票;如果没发票,就得找发票;去找发票前,应该想项目。想项目也就是把这些不能见光的“好处费”以什么形式计入到公司的期间费用中,或者是管理费用,或者是销售费用。
2、坦白地说,如果贵司是两套账运作,相信这绝对不是什么问题了。既然提出这个问题,应该就是“遵纪守法”地运作一套账了。
3、就“好处费”的支付形式看,不管是直接开现金支票,或开具转账支票,或领出现金再直接交付或打到卡上,最终还是要通过某个费用项目来平账。要把这种费用正常计入,办法还是有的。
既然是交给客户的,自然而然,可以计入销售费用,比如计入业务招待费,找发票充数就好了。当然,这要注意企业当年的业务招待费只能按发生额的60%税前扣除,且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收入的千分之五。其次,也可以找些差旅费发票来报销,这个办法是相对比较灵活,操作性很强,只是要借助公司相关人员的名义来报销。当然,还可以找一些汽油票、路桥票来报销,程序同差旅费。其它费用项目,也是可以的,只是操作起来比较被动。比如挂广告费或业务宣传费的话,还要专门去开这种发票,难度大多了。
4、其实就给客户费用而言,也不需要这么复杂。既然是公司的客户,那么就会有正常的业务往来,不如将这部分潜在的费用直接以折扣的方式,在与客户交易的过程中以合同价扣除相应折扣后入账,这样既简单又保险。当然,如果费用的受益方不是客户本身,而是其它人员,那就另当别论。
5、以上回答,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问题四:劳务费的账务处理 解决办法有几种,不过让劳务人员去地税开发票,我感觉第一他个人可能不愿意,第二需要扣缴税金,他还会再跟你要这些钱,比较麻烦。
方法一:如果人员并不多,金额在2000元以下的,你可以让他们找些交通费的打车票来报,这样,不会影响税前抵扣;
方法二:如果金额很多,你可以找一家公司签一个长期合同,然后给一个手续费出去。
方法三:就是走正常账,让个人去地税开出发票,但这种方法很麻烦,特别是你每个月都要发生。
问题五:收到发票是“装修劳务费”,怎么做账? 楼上貌似搞错了吧,他是收到发票不是开具发票
产权属于本公司且已投入使用的房屋装修费计入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期限为5年;
个人认为洁具应该是属于房屋的附属产品,应该增加房产原值。
参见: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房屋装修费税务处理问题的批复
国税函【2000】704号
天津市国家税务局《关于对天津肯德基有限公司餐厅装修费用摊销年限的请示》收悉。
关于企业发生的房屋装修费用的税务处理问题,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发生的房屋装修费,凡房屋产权属于本企业拥有的,其投入使用前所发生的房屋装修费,应并入房屋价格,按照税法所规定的房屋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计提折旧;房屋投入使用后所发生的房屋装修费;可在房屋重新装修后投入使用的次月开始,按5年平均摊销。
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发生的房屋装修费,凡房屋产权不属于本企业的,可在房屋装修后投入使用的次月开始;按5年平均摊销。
问题六:劳务费在会计上怎么处理 可以直接入账,计入其他业务成本,企业去地税局代开劳务发票。
问题七:企业的劳务费用怎么入账 因单笔劳务费的起征点是800元,所以一般使用充人头的方法避税。
税务审计一般是这么确认的,必须提供这20个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必须有这20人的收款签字。有时还需要提供劳务合同。
这种行为的本质是变相逃税,不建议使用。
问题八:收到的劳务费该怎样做账呢 关于劳务收入费的做账,要看你公司的主业的,如果主业就是劳务收入,那就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如果不是主业,那就计入其他业务收入,相对应的成本也就计入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分录:借;应收账款或银存,现金贷: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应交税费-----明细,收到了借:银存或现金贷:应收账款等
问题九:劳务费账务处理 1、代扣时:借:管理费用-劳务费 10000贷: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100002、代缴时:借: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10000贷:银行存款 10000
问题十:劳务费如何入账 新准则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相关科目
贷: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