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香港人喝的水从哪里来
香港人喝的水是东江水。
无论是否用得完,香港每年都必须按合约规定购买最少约8亿立方米东江水。
广东向香港供水从一开始就不是免费,早在1964年双方就签订了购买协议
20世纪中期,当时在英国管理下的香港缺水,于是便希望广东能向香港供水,解决缺水问题。最终,经批准深圳修建水库,并于1960年建成,同年11月,当时的香港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达成协议,每年购买中国2300万立方米水资源。
1964年,粤港双方正式签订协议,同意自1965年3月起,广东省每年向港方出售不少于6820万立方米生活用水。1979年,双方进一步磋商并达成连年增加供水量的协议,至2000年时已达到7.8亿立方米。供水系统现时的设计最高供应量是每年11亿立方米。
供水额度能超不能少,香港不要也得要,5年间港府无奈把30亿港元东江水排入大海
从签署的协议看,广东每年要按协议商定的额度为香港供水,但这个额度只能超不能少。无论是否用得完,香港每年都必须按合约规定购买最少约8亿立方米东江
水。可近几年来,香港雨水充沛,很多蓄水池供水充足,所以来自东江的水有时会供大于求。根据香港水务署的数据,由于无处储存,在1998年至2003年期
间港府已把价值30亿港元的多余东江水排入大海;仅2005年香港排入大海的饮用水就超过了1.09亿立方米,以当时东江水价计算,价格超过3亿元。
2012年至2014年3年间香港向广东买水,就需要支付高达112亿4134万元人民币
2011年12月5日,香港发展局与广东省水利厅在深圳签署了2012年至2014年东江水供水新协议,根据新协议,香港将于2012年缴付35亿
3870万元、2013年缴付37亿4330万元和2014年缴付39亿5934万元的固定总金额,作为购买东江水的费用,这些协定保证了香港有充足的淡水资源——70%的水来自广东东江。
粤港供水业务赚取的利润超5成,香港向内地买水比新加坡向马来西亚买水贵10倍
东江-深圳供水项目由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拥有,母公司为粤港供水(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粤港供水99%权益),至于在香港上市、属广东省政府旗下公司的
粤海投资,则是粤港供水控股的控股公司,持有该公司89.08%权益。粤海投资集团2010年综合收入为63.52亿元,其中供水业务收入为40.67亿
元,占集团收入达六成四,算是主要收入来源;资料更显示,2010年度供水业务的税前盈利为20.68亿元,换言之,供水业务赚取的利润逾五成。
内地提供的未经处理的“原水”比深圳居民使用的自来水2.4元人民币/吨价格还高。有香港媒体曾经拿情况相近的新加坡做过比较,认为东江水水价偏高。“新
加坡由马来西亚购买原水的价格,是东江水价的—成。”香港《信报》的调查更是直接指出,港人诟病将此认为是“高价、低质、暴利”。㈡ 香港缺水的自然原因
香港地区处于潮湿的亚热带环境,泾流丰富,地表水系发达。但水系作用范围有限,无大河流。且地域狭小,地势崎岖。没有大型水库,又因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用水量又大。导致水资源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所以缺水严重。
除作为香港与深圳界河的深圳河外,主要有城门河、梧桐河、林村河、元朗河和锦田河等,绝大多数河流长度均不超过5英里,流速及流量与季节性降雨量密切相关,年中极不稳定。旱季难以维持水流或断流,河床毕露或部分露出,湿季则极易达到满岸水位,泛滥成灾。
(2)香港整体淡水资源有多少扩展阅读:
香港气候:
香港为四季分明的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3℃。冬季温度可能跌至10℃以下,夏季则回升至31℃以上。雨量集中在5月至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0%。全年雨量充沛,四季花香,春温多雾,夏热多雨,秋日晴和,冬微干冷。
此外,香港市区高楼集中而密布、人口稠密,所形成的微气候容易产生热岛效应,导致市区和郊区有明显的气温差别,高层大厦林立的市区让空气中的“悬浮粒子”较难吹散。
地形地貌:
香港地形主要为丘陵,最高点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较少,约有两成土地属于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别为元朗平原和粉岭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冲积平原;其次是位于九龙半岛及香港岛北部,从原来狭窄的平地外扩张的填海土地。虽然香港一名取自香港岛,但香港最大的岛屿却是面积比香港岛大2倍多的大屿山。
㈢ 香港人民的饮水来自何处
香港人民的饮水主要来自东江水,而东江水通过东深供水工程引流到香港。
东深供水工程是为香港、深圳以及工程沿线东莞8个镇提供原水的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工程担负着三地2400多万居民生活、生产用水重任,为香港的繁荣稳定、深莞地区的加速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
据介绍,东深供水工程建设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香港的用水困难。1963年,香港遭遇严重干旱,政府租用游轮到珠江口抽取淡水,并对市民限制供水,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供水四个小时,全港350万市民生活陷入困境。香港水荒引起国家极大关注,1963年底,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兴建东深供水工程,缓解香港用水困难。
经过四次大规模的扩建、改造,目前,东深供水工程设计流量100立方米每秒,设计年供水能力24.23亿立方米。工程北起东莞桥头镇,全长68公里,由4座泵站逐级把水位提升46米后,输入深圳水库,最后用输水管道送往香港。
香港与广东曾在2017年12月14日签署2018年至2020年东江水供水的新协议,保证香港有稳定的东江水供应。
协议由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黄伟纶与广东省水利厅厅长许永锞在香港签署,将保证香港直至2020年有稳定、具弹性和切合实际需要的东江水供应,确保供水即使遭受百年一遇的旱情也不受影响。
根据新协议,水价将会每年上调0.3%,这一增幅反映粤港两地相关消费物价指数和人民币兑港元汇率变动。根据现有供水协议,粤方会维持输港东江水水质符合用作平常饮用地表水的最高国家标准。
(3)香港整体淡水资源有多少扩展阅读:
香港与广东曾在2017年12月14日签署2018年至2020年东江水供水的新协议,保证香港有稳定的东江水供应。
协议由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黄伟纶与广东省水利厅厅长许永锞在香港签署,将保证香港直至2020年有稳定、具弹性和切合实际需要的东江水供应,确保供水即使遭受百年一遇的旱情也不受影响。
根据新协议,水价将会每年上调0.3%,这一增幅反映粤港两地相关消费物价指数和人民币兑港元汇率变动。根据现有供水协议,粤方会维持输港东江水水质符合用作平常饮用地表水的最高国家标准。
㈣ 为什么香港淡水资源主要来自大陆
首先要弄清楚,这种提供是一种纯商业的行为,而且所谓几乎全部在数据上是得不到支持的,只能说香港每年的总淡水用量有逾半是来自东江水,就算香港用不完也得买,因为这是协议中的条款,所以单从每年的供水量来看,才会让人误以为香港的淡水是压倒性地全来自东江
香港缺乏天然水源,香港每年降雨量有2,382.7毫米,不足以维持淡水供应,19世纪中、开端口前后主要依靠山涧溪水和市民私人开凿的井水。当时,黄泥涌附近的溪涧是比较可靠和充裕的水源,政府便参考中国传统农业灌溉技术,利用竹筒接驳成水管以供应附近洋人住宅区。[1] 山水后来不敷应用,政府便于1851年开凿五口水井,但这种水源经常受到污染,成为传染病温床。
1850年代,香港政府因应洋商要求,积极考虑公共供水计划。时任港督威廉·罗便臣爵士于1859年2月29日悬奖1,000英镑征求供水计划;[2] 最后决定利用水塘储存雨水,以求穏定的淡水供应,并于1863年完成兴建香港首个水塘——薄扶林水塘。水塘成为了港英时期香港的主要淡水来源,政府先后建成了17个水塘及水库。重光后的数十年,由于人口急剧增长,经济资源充沛,新兴建的水塘工程,规模相当庞大。当中着名的有在海上兴建的船湾淡水湖和万宜水库。
虽然不断兴建水塘,但供水量仍不足以支持快速增长的人口。在1963年6月至1964年5月,香港就因严重天旱,实施4天供水4小时。1960年代,在船湾淡水湖和石壁水塘建筑工程进行的同时,港英政府亦开始跟广东省购买淡水。在1960年至1989年之间,港英政府和广东有关当局签署了五份供水的协议。自此开始,香港的淡水主要来源就变成依赖广东省的东江。
香港购买东江水的历史可追溯到1960年。当年港府每年从东江引进2,270万立方米的淡水。1964年,港府与广东省当局达成协议,香港每年会从广东省购入6,800万立方米淡水,及后在1972年增至8,400万立方米,至1976年更增至1.09亿立方米。在1978年所达成的协议中,广东省当局同意将年供水量由1979年的1.45亿立方米逐步增至1982年的1.82亿立方米。双方又在1979年12月进一步磋商,并于1982年再作修订。根据新协议,双方同意广东省在1982年为本港提供2.2亿立方米淡水,其后每年可增加供水量,直至1995年。1989年广东省当局和港府签署长期供水协议,规定供水由1995年的6.9亿立方米,续年增加,在2000年时已达到7.8亿立方米。供水系统现时的设计最高供应量是每年11亿立方米。
不过,由九十年代起,香港工业北移,用水量显着下降。经长时间商议后,港府与广东省当局在1998年达成协议,双方同意1998年至2004年内供水量的每年增幅可减少2,000万立方米。结果,这七年内的总供水量累积减少了5.6亿立方米。广东省方面也同意有关每年最终供水量11亿立方米的条文会维持不变。2008年12月签订新协议,根据这项综合协议安排,港府会每年一次过向广东省方面付款,在现行协议下,每日供水比率会有较大灵活性,以配合于本地收集所得的雨水在季节上的变化,这会使香港能更有效地控制水塘的存水水平,从而减少浪费情况,并节省抽水成本。[4]
[编辑] 争议
近年因香港水塘储水充足,出现水塘满溢的情况,在1998年至2003年期间已把约值30亿港元的多馀的东江水排入大海,更引发传媒大幅报道,称此举为“倒钱下海”。2005年香港各水塘总存水量为5.54亿立方米,占总容量94.64%。而于同年,因连场豪雨,导致水塘满溢而要排出大海的淡水达1.09亿立方米,如以当时东江水价计算,即逾3亿元。[5]
2010年,香港有立法会议员报怨广东东江水价过高。就以过去5年来说,每年向广东买水的花费是24亿港币,以2002年为例,合约订定买水量是8亿立方米,但香港实际用水是7亿4千4百万立方米,按东江水价每立方米港币3元8角半计,这样就有1亿7千3百万港币倒在海里。但广东和香港的供水合同要2010年届满后方可检讨,香港亲大陆政党“民建联”立法会议员陈鉴林多次和广东省官员会面,希望更改目前的不平等条约,改成供水量实报实销,他还准备带团到北京向中央请愿。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研究员王家英认为,东江水供应香港是在英国殖民地时代达成的,当时港英政府高估了香港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用水,而形成当前东江水供多于求,他称透过中央的压力要广东省减价违反了商业行为,因为这个例子一开就破坏了香港一贯行之有效的商业的精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