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人力资源月平均人数怎么算
扩展阅读
汽车整形都用什么工具 2025-02-09 13:48:38
制作文字的工具有哪些 2025-02-09 13:36:57
宇宙中的石油怎么形成的 2025-02-09 13:35:20

人力资源月平均人数怎么算

发布时间: 2023-07-05 04:05:01

‘壹’ 人力资源六大模块公式

一、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情境:假设公司月初员工为100人,本月招聘,前来应聘30人,成功录取5名,本月离职员工3名。

1、【招聘入职率】:

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应聘的所有人数×100%

例如:应聘30人,录取5人,则5÷30×100%=入职率:16.6%

2、【月平均人数】:

(月初人数+月底人数)÷2

例如:月初员工100人,月底员工102人,则(100+102)÷2,本月平均人数101人

3、【月员工离职率】:

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例如:本月离职3人,月平均人数101人,则3÷101×100%,本月员工离职率为:2.9%

4、【月员工新进率】:

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例如:本月新进员工5人,月平均人数101人,则5÷101×100%,本月员工新进率为:4.9%

5、【月员工留存率】:

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例如:月底员工102人,月初员工100人,则102÷100×100%,本月员工留存率为:102%

6、【月员工损失率】:

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例如:本月离职员工3名,月初员工100名,则3÷100×100% ,本月员工损失率为:3%

7、【月员工进出比率】:

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100%

例如:本月入职员工5名,本月离职员工3名,则5÷3×100% ,本月员工进出比率为:166%

二、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1、【个人出勤率】:

出勤天数÷规定的月工作日×100%

例如:出勤20天,规定的月工作日为23天,则20÷23×100%,个人出勤率为:86.9%

2、【加班强度比率】:

当月加班时数÷当月总工作时数×100%

例如:当月加班6个小时,当月总工作时数为184小时(23天*8小时),则6÷184×100% ,加班强度比率:3.2%

3、【人员出勤率】:

当天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例如:当天出勤员工98人,当天企业总人数102人,则98÷102×100%,人员出勤率为:96%

4、【人员缺勤率】:

当天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例如:当天缺勤人数4人,当天企业总人数102人,则4÷102×100%,人员缺勤率为:3.9%

三、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

1、【月薪工资】:

月工资额÷21.75天×当月考勤天数

2、【月计件工资】:

计件单价×当月所做件数

3、【平时加班费】:

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1.5倍×平时加班时数

4、【假日加班费】:

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2倍×假日加班时数

5、【法定假日加班费】:

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3倍×法定假日加班时数

6、【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

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7、【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

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8、【人力资源费用率】:

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销售收入总额×100%

9、【人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

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成本费用总额×100%

10、【人均人工成本】:

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11、【人工成本利润率】:

一定时期内企业利润总额÷同期企业人工成本总额×100%

四、培训统计分析公式

【培训出勤率】:实际培训出席人数÷计划培训出席人数×100%

五、HR常用基础公式汇总

1、【新晋员工比率】:

已转正员工数÷在职总人数

2、【补充员工比率】:

为离职缺口补充的人数÷在职总人数

3、【离职率】:

(主动离职率÷淘汰率)=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

4、异动率:

异动人数÷在职总人数

5、人事费用率:

(人均人工成本*总人数)÷同期销售收入总数

6、招聘达成率:

(报到人数+待报到人数)÷(计划增补人数+临时增补人数)

7、人员编制管控率:

每月编制人数÷在职人数

8、人员流动率:

(员工进入率+离职率)÷2

9、离职率:

离职人数÷((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

10、员工进入率:

报到人数÷期初人数

11、 离职率:

离职人数÷(期初人数+录用人数)×100%

12、每天工资:

月固定工资÷21.75天

13、当月应得工资:

每天工资x当月有效工作天x当月实际工作天数调整比例

● 当月应工作天数:当月自然日天数–当月休息日天数

● 当月有效工作日:当月应工作天数–全无薪假期

● 当月实际工作天数调整比列:21.75天÷当月应工作天数

● 作为生产型企业,还会要算到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总人数

六、成本效用评估

1、总成本效用:录用人数÷招聘总成本

2、招募成本效用:应聘人数÷招募期间的费用

3、选拔成本效用:被选中人数÷选拔期间的费用

4、人员录用效用:正式录用人数÷录用期间的费用

5、招聘收益成本比:所有新员工为组织创造的价值÷招聘总成本

七、数量评估

1、录用比:录用人数÷应聘人数x100%

2、招聘完成比: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x100%

3、应聘比: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x100%

4、工资计算:月工资÷21.75x实际工作天数(不计算周六日)

5、加班率:总加班时间÷总出勤时间

6、直接间接人员比例:直接人员÷间接人员

八、 制度工作时间的计算

1、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节假日)=250

2、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

3、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

4、工作小时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时

九、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

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

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

1、日工资: 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2、小时工资: 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3、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PS:2000年3月17日劳动保障部发布的《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0〕8号)同时废止。

十、社保计算方式

根据最新的养老金计算办法,职工退休时的养老金有两部分组成: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

1、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不再统一是120了)

2、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3、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4、个人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

5、在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到,在缴费年限相同的情况下,基础养老金的高低取决于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就是自己实际的缴费基数与社会平均工资之比的历年平均值。低限为0.6,高限为3。

因此,在养老金的两项计算中,无论何种情况,缴费基数越高,缴费的年限越长,养老金就会越高。

6、平均缴费指数:你的缴费基数/当地社平工资,假设你选择社平工资的100%那个档次为你的基数,那该指数就是1,你选择60%,就是0.6

(注:以上公式可能会随着政策调整,或每个公司的实际情况有所差异,仅供大家参考)


‘贰’ HR考勤中要用到的公式有哪些


一、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1、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应聘的所有人数×100%。
2、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2
3、月员工离职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4、月员工新进率: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5、月员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6、月员工损失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7、月员工进出比率: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100%
二、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1、个人出勤率:出勤天数÷规定的月工作日×100%
2、加班强度比率:当月加班时数÷当月总工作时数×100%
3、人员出勤率:当天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4、人员缺勤率:当天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三、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
1、月薪工资:月工资额÷21.75天×当月考勤天数
2、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当月所做件数
3、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1.5倍×平时加班时数
4、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2倍×假日加班时数
5、法定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3倍×法定假日加班时数
6、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7、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8、人力资源费用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 同期销售收入总额×100%
9、人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 同期成本费用总额×100%
10、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11、人工成本利润率:一定时期内企业利润总额 ÷同期企业人工成本总额×100%
四、培训统计分析公式
培训出勤率:实际培训出席人数÷计划培训出席人数×100%
1.新晋员工比率=已转正员工数/在职总人数
2.补充员工比率=为离职缺口补充的人数/在职总人数
3. 离职率(主动离职率/淘汰率=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
异动率=异动人数/在职总人数
人事费用率=(人均人工成本*总人数)/同期销售收入总数
招聘达成率=(报到人数+待报到人数)/(计划增补人数+临时增补人数)
人员编制管控率=每月编制人数/在职人数
人员流动率=(员工进入率+离职率)/2
离职率=离职人数/((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
员工进入率=报到人数/期初人数
离职率=离职人数/(期初人数+录用人数)×100%
员工当月应得薪资的计算方程式为:
每天工资=月固定工资/ 21.75天
当月应得工资=每天工资x当月有效工作天x当月实际工作天数调整比例
备注:
当月应工作天数 = 当月自然日天数–当月休息日天数
当月有效工作日 = 当月应工作天数–全无薪假期
当月实际工作天数调整比列 = 21.75天/当月应工作天数:
作为生产型企业,还会要算到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总人数
新晋员工比率=已转正员工数/在职总人数
2补充员工比率=为离职缺口补充的人数/在职总人数
3. 离职率(主动离职率/淘汰率=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
4.异动率=异动人数/在职总人数
5.人事费用率=(人均人工成本*总人数)/同期销售收入总数

成本效用评估:
总成本效用=录用人数/招聘总成本
招募成本效用=应聘人数/招募期间的费用
选拔成本效用=被选中人数/选拔期间的费用
人员录用效用=正式录用人数/录用期间的费用

招聘收益成本比=所有新员工为组织创造的价值/招聘总成本

数量评估:
录用比=录用人数/应聘人数*100%
招聘完成比=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应聘比=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工资计算=月工资/21.75*实际工作天数(不计算周六日)
加班率:总加班时间/总出勤时间
直接间接人员比例:直接人员/间接人员

劳社部发[2008]3号 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令第513号)的规定,全体公民的节日假期由原来的10天增设为11天。据此,职工全年月平均制度工作天数和工资折算办法分别调整如下:.
一、制度工作时间的计算
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节假日)=250天
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
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
工作小时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时
二、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
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
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叁’ HR数据分析常用的50个公式

HR数据分析常用的50个公式
HR经常需要和数据打交道,如入职率、离职率、加班费计算等。虽然日常工作中,单个数据的计算并不麻烦,但几十上百个累计在一起,确实很容易混淆,甚至计算失误。今天小编急HR之所急,整理了常用的100个人力资源计算公式,HR可以添加至收藏夹随时使用,也可以打印出来贴在电脑旁边随时查询。
一、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1、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应聘的所有人数×100%。2、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23、月员工离职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4、月员工新进率: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5、月员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6、月员工损失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7、月员工进出比率: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100%二、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1、个人出勤率:出勤天数÷规定的月工作日×100%2、加班强度比率:当月加班时数÷当月总工作时数×100%3、人员出勤率:当天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4、人员缺勤率:当天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三、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1、月薪工资:月工资额÷21.75天×当月考勤天数2、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当月所做件数3、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1.5倍×平时加班时数4、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2倍×假日加班时数5、法定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3倍×法定假日加班时数6、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7、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8、人力资源费用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销售收入总额×100%9、人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成本费用总额×100%10、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11、人工成本利润率:一定时期内企业利润总额÷同期企业人工成本总额×100%四、培训统计分析公式培训出勤率:实际培训出席人数÷计划培训出席人数×100%五、HR常用基础公式汇总1.新晋员工比率=已转正员工数/在职总人数2.补充员工比率=为离职缺口补充的人数/在职总人数3.离职率(主动离职率/淘汰率)=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4.离职率=离职人数/((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5.离职率=离职人数/(期初人数+录用人数)×100%6.异动率=异动人数/在职总人数7.人事费用率=(人均人工成本*总人数)/同期销售收入总数8.招聘达成率=(报到人数+待报到人数)/(计划增补人数+临时增补人数)9.人员编制管控率=每月编制人数/在职人数10.人员流动率=(员工进入率+离职率)/211.员工进入率=报到人数/期初人数12.员工当月应得薪资的计算方程式为:每天工资=月固定工资/21.75天13、当月应得工资=每天工资x当月有效工作天x当月实际工作天数调整比例14、当月应工作天数=当月自然日天数–当月休息日天数15、当月有效工作日=当月应工作天数–全无薪假期16、当月实际工作天数调整比列=21.75天/当月应工作天数:17、生产型企业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总人数六、成本效用评估1、总成本效用=录用人数/招聘总成本2、招募成本效用=应聘人数/招募期间的费用3、选拔成本效用=被选中人数/选拔期间的费用4、人员录用效用=正式录用人数/录用期间的费用5、招聘收益成本比=所有新员工为组织创造的价值/招聘总成本七、数量评估1、录用比=录用人数/应聘人数*100%2、招聘完成比=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3、应聘比=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4、工资计算=月工资/21.75*实际工作天数(不计算周六日)6、加班率:总加班时间/总出勤时间7、直接间接人员比例:直接人员/间接人员八、制度工作时间的计算1、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节假日)=250天2、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3、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4、工作小时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时5、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6、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7、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九、社保计算方式根据最新的养老金计算办法,职工退休时的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1、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和当时的人口平均寿命来确定。计发月数略等于(人口平均寿命-退休年龄)X12。目前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不再统一是120了)2、基础养老金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3、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4、个人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139
5、平均缴费指数就是去年你按1000基数缴纳,而社会当年平均工资2000那你的当年指数就是0.5,把每年的算出来平均,很容易,到时候你自己都可以计算多少养老退休金的。

‘肆’ 单位平均职工人数如何计算

一、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9号 文件规定:七、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第(一)项和第(二)项所称从业人数,是指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和企业接受的劳务派遣用工人数之和;从业人数和资产总额指标,按企业全年月平均值确定。

二、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月平均值=(月初值+月末值)÷2

全年月平均值=全年各月平均值之和÷12

备注:年度中间开业或者终止经营活动的,以其实际经营期作为一个纳税年度确定上述相关指标。

(4)人力资源月平均人数怎么算扩展阅读:

职工人数是在全民所有制、城镇集体所有制、全民与集体合营、全民与私人合营、集体与私人合营、中外合营、华侨或澳港工商业者经营、外资经营企业、事业、机关及其附属机构中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种人员数。包括在农村乡 (镇) 一级政府及管理机构中工作的国家干部。

职工人数按“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原则进行统计。其主要指标有两个:一是时点人数,反映报告期末职工人数的总规模。二是平均人数,反映报告期职工人数的一般水平,可用报告期每天实有职工人数之和除以报告期日历日数求得,当职工人数增减变动不大时,也可用期初人数加期末人数之和除以2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