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运用政府的职能说明如何促进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一)积极推进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益。
一是严格用水管理。依法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对建设项目取水、用水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强化取水许可审批,从源头上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
二是加强农业节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用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及管理技术达到提高农业用水效益的目的。调整农业结构、作物结构,改进作物布局,改善耕作制度、改进耕作技术、培育耐旱品种;加强管理措施、管理体制与机构,水价与水费政策,配水的控制与调节,节水措施的推广应用等;推广灌溉工程的节水措施和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等。
三是推进工业和城市节水。出台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有关政策,提出工业节水的目标和具体政策措施。禁止引进高耗水、高污染工业项目,鼓励发展节水高效、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快城镇供水管网改造,积极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开展了各类节水示范区建设。
四是深化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补偿供水成本。城市供水实现由福利型向商品型转变。实行阶梯式水价,开征污水处理费。
五是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广各项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削减用水量,实现当地经济增长和促进下游生态修复的双赢。
(二)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力度,修复生态环境。
一是加强水污染防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淘汰关闭浪费水资源、污染水环境的小企业。设置水环境质量监测网、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在重点流域、敏感水域初步建立了环境应急体系,提高了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变能力。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在经济快速增长、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遏制重点流域水质急剧恶化的势头。
二是强化水资源保护。按照水功能区定期公布水资源质量状况报告。完成入河排污口普查,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组织流域水污染联防,开展水质监测预报、闸坝防污调度等工作。
三是采取积极措施,修复生态环境。组织开展工程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启动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强化对地下水的保护和超采区的治理。
(三)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是突破农村饮水解困工作。
二是加强了水资源配置和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力度。
三是加强流域、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依据《水法》,进一步明确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行政职能。各地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深化水管理体制改革,针对近年来干旱缺水的严峻形势,加强水资源统一调配和抗旱工作,保证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正常用水,维护社会稳定。
四是加大非传统水源开发利用力度。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积极探索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通过完善防洪和抗旱调度方案,科学调度,运用河道、洼淀蓄滞洪水,开发利用洪水资源,回灌地下水。
㈡ 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景宁畲族自治县水资源管理条例》的决定(2021)
一、将第一条修改为:“为了加强水资源管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景宁畲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自治县)实际,制定本条例。”二、将第二条修改为:“在本自治县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三、将第三条修改为:“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
“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四、将第四条修改为:“水资源管理应当坚持统筹规划、综合利用、节水优先、系统治理的原则,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五、将第五条改为第九条,修改为:“自治县人民政府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保护其合法权益。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水资源的义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符合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维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六、增加一条,作为第五条:“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善水环境,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七、删去第六条。八、将第七条改为第六条,修改为:“自治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市场监督管理、税务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辖区内水资源管理的具体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水资源的管理工作。”九、增加一条,作为第七条:“自治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报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十、增加一条,作为第八条:“自治县人民政府对在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中成绩显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十一、增加一条,作为第十条:“自治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生态流量监测预警机制,优化河流的生态流量控制目标。”十二、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一条:“建设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应当符合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水资源配置工程水源区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资金应当优先用于水源区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源区保护范围内村(居)民的生活保障、生产补助。”十三、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二条:“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和省级相关规划,加强中国农村水电之乡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水电产业的监督、管理机制,改善流域生态环境,逐步形成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养林的良性生态循环体系,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十四、将第八条改为第十三条,修改为:“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源源头保护,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自然植被和湿地,涵养水源,对坡度二十五度以上的坡耕地按规划逐步退耕还林,防治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十五、将第九条改为第十四条,修改为:“禁止开垦湿地。
“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筑壅水、阻水设施或者构筑物。
“禁止排放未经处理达标的有毒有害废水,禁止在水域滩地内或者水库、渠道管理范围内倾倒、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十六、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五条:“自治县人民政府加强对江河、湖泊、水库以及水渠、水塘等水域的综合治水工作,实行河长制。”十七、将第十条改为第十六条,修改为:“自治县人民政府支持小水电站进行绿色改造,增效扩容,泄放生态流量,维护河流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建立绿色可持续小水电长效管理机制。”十八、删去第十一条。
㈢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措施
建设节水型社会,让节水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仅靠宣传教育是不够的。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必须从体制和机制创新入手。1.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必须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降低单位产品用水量,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2.要在全社会建立促进节水的机制,必明渣桐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规范水资源供需关系变化时的经济利益变化,使这种经济利益的变化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形成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节水激励机制,使节水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简单来说,就是要明晰水权,培育和发展水市场。(1)第一,明确水权。在市场经济中,水交易本质上是水权交易。通过市场配置水资源,就要明晰水权。其次,要加强水权管理。在缺水状态下,获取水权需要付出代价,缴纳水资源费,保护水权人的权益。第三,允许水权交易。培育和发展水市场,必须允许水权所有者给予水权和收益。(2)要形成节水机制,就必须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水权管理制度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所有权管理制度。通过梁手明晰水权,确立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水资源决策中平等的经济和法律地位。通过市场交易形成政府的宏观调控决策机制、价格导向的信息机制、利益驱动的动力机制和资源激坦配置机制。3.除了建立水权制度,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外,还应制定一系列经济政策,用经济手段促进节约用水。用水行为产生的经济效益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企业的利润,引导消费者和生产者调整用水行为,从而引导水资源。
㈣ 如何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一、准确把握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大意义
我们国家整体上是缺水型国家,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全国近2/3的城市缺水。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水治理新思路。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在准确判断“十三五”时期水资源严峻形势的基础上,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要求。这为我们抓好水资源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与全国相比,三门峡的缺水状况尤为严重,在我市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更为必要和紧迫。一是从量上看,我市人均水资源只有750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3,是世界的1/12。根据测算,全市如无新的水源进行补充,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需求的增长速度,市区现有水源5年后将难以为继。这绝不是危言耸听,2014年的干旱,就已经造成全市20余座水库干涸,卫家磨水库因旱停止向市区供水数月。二是从质上看,在有限的水资源中,一些水体受到污染,有的还比较严重,无法直接利用。三是从开发利用现状上看,全市大型水利工程少,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还比较低,用水浪费、超标排放、过度开发在一些领域还比较突出。在工业领域,单位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目前还比较高,工业废水排放量还比较大;在农业领域,节水灌溉比例较低,农田灌溉水利用率不高;在日常生活领域,人们仍习惯“高消费”用水模式。今后几年,我市的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将加快发展,用水需求会持续增长,不改变这种粗放的水资源利用方式,水资源将难以承载,水环境将难以承受,经济社会发展也将难以持续。因此,要想从根本上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必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的节约使用、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准确把握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内涵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要确定“三条红线”、建立“四项制度”。“三条红线”是指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四项制度”是指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三条红线”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底线,要保底线,必须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最严格”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管理目标最严格。全市到2030年用水总量控制目标是不超过5.25亿立方米。二是制度体系最严格。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计划用水制度和水功能区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充实具体内容,细化工作要求,使每一种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都有章可循。三是管理措施最严格。对用水总量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要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要限制审批新增取水;要禁止出售不符合节水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的地区,要限制审批新增取水,限制审批入河排污口。四是考核问责最严格。要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要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负总责,实施严格的考核和问责制度。
三、准确把握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点工作
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求我们坚持创新发展,加快转变水资源工作思路,推进水资源管理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坚持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区域和城乡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充分发挥水资源管理红线的刚性约束作用,以用水方式转变倒逼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布局优化,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开放发展,深化双边多边务实合作,维护好我市水资源权益和用水安全;坚持共享发展,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补齐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短板,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具体讲,就是要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围绕“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做文章。
(一)树立底线思维,严格控制用水总量。解决水资源问题,关键是要严格控制水资源消耗总量。一要合理开发水源。要谋划建设一批跨区域调水工程,有效解决我市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问题,确保有水可用、有水能用。二要科学分配水量。要把年度取水控制指标落实到相应河段、水库和地下水源;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矫正水资源配置扭曲,把有限的用水指标,科学分配到生活、生产、生态各个领域。三要从严管理水源。严格执行取水许可、有偿使用等制度,谋划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切实把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条件,对超出红线指标的地区实行限批,从严从紧管理水资源。
(二)树立效益观念,积极建设节水社会。一要突出节水宣传。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浓厚氛围,逐步形成集约、高效、绿色、可持续、有利于节约用水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二要突出节水降耗。明确各行业节水要求,健全取水计量、水质监测监控体系,重点抓好高耗水工业企业的节水减排技术改造,鼓励用水户投资兴建污水处理设施,大力提倡中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使用,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三要突出节水强农。坚定不移发展滴灌、喷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加快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灌区改造工程和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彻底改变粗放的农业灌溉用水方式。四要突出节水控需,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减少跑冒滴漏浪费;强化服务业和生活用水管理,大力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产品,推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积极开展节水型单位、学校、社区、灌区创建活动。
(三)树立环保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委六届九次全会上,市委书记赵海燕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这对我们进行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进一步树立环保理念,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大推进力度,落实保障措施,守护好绿水青山。一要加强工程建设。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通过清淤疏浚、河塘整治等措施,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乡村”。二要加强污染防治。对受污染的水源,当地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采取措施,加大力度,防污治污;对河道周边的排污企业,不达标的,要硬起手腕,关停整改。三要加强水源保护。要划定绿地系统红线,保护好2.85万公顷黄河湿地和白天鹅栖息地。对卫家磨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饮用水源地、水源涵养区、生态脆弱区,要划定保护范围,加大保护力度,确保让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