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巨物鱼资源有多少
扩展阅读
货运汽车运输费用怎么算 2025-02-09 12:08:45
液石油气怎么样 2025-02-09 12:03:49

巨物鱼资源有多少

发布时间: 2023-07-06 02:23:37

㈠ 三峡水库蓄水近20年,堪称一座“鱼库”,里面最大的鱼有多大

长江三峡是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西长193公里,从重庆奉节县白帝城到湖北宜昌市南津关。大家都看过《三峡》这篇文章,相信很多人都被文章中描述的额三峡壮丽的风景所吸引,想着有一天一定要亲自去看看,感受一下大诗人李白海峡两岸猿鸣不住,轻舟过万重山的畅快感。

后来,由于防洪和发展的原因,三峡水利工程建设于1994年启动,最终于2006年完成。在过去的12年里,三峡基本上改变了原来的样子,但也因此我们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至今未被超越。

三峡水库意义重大。

可以说,三峡已经变得更加实用,从最初的外观美,到通航、养殖、蓄水、发电、防洪、防旱等多位一体的实用功能。如果去三峡,可以看到震撼人心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库。

三峡水库是由三峡水利工程完成,靠近三峡水利枢纽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泊,总面积可达近1100平方公里,可容纳近400亿立方米的水,堪称世界之最。而且三峡水库水资源如此丰富,自然承担着蓄水防洪、水产养殖、水力发电等多种功能。

除广为人知的水力发电外,三峡水库的蓄水防洪功能也同样十分给力,三峡大坝高度为185米,而水库正常蓄水高度为156米,最大蓄水高度为175米,防洪库容最大更是惊人的221亿立方米。可以说,三峡水库的蓄水防洪功能保证了水库周边2个市、11个县84万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三峡水库的水产养殖功能也很出色。

水库也是鱼的天堂。

但也许我们经常能听到三峡水库里有水怪的传闻,毕竟水怪作为一种奇闻异事,很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事实是,大多数水怪传说都被证明是伪造的,只是把一些比较大的鱼夸大成巨型水怪来宣传。因此,三峡水库中的水怪传说大致也应该是假的。由于三峡水库 历史 不长,不可能有史前生物或通往神秘海域的 历史 。此外,由于水力发电和防洪蓄水功能,不可能有水怪而不被发现。

这样,三峡水库传说中的水怪一定是指大鱼。相信很多人都会好奇,三峡水库蓄水快20年了,堪称鱼的天堂。水库里的鱼能长多大?

众所周知,长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流域面积包括我们南方的整个地区。可以说长江的水养活了一半的中国人。由于地理位置在温暖湿润的南方,长度横跨高原、山区、丘陵、平原等地貌,决定了长江水域水生动物资源丰富。

鱼多。

事实上,除了生长我们熟知的白鳍豚、长江白鲟、中华鲟、大鲵等珍贵物种外,长江还生长了424种鱼类,其中独特的鱼类有183种,可见长江鱼类资源丰富。

而且长江水域的鱼不仅物种丰富,而且由于长江流经区域复杂多样,水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食物,帮助鱼类生长,导致三峡水库的鱼都长得又大又圆,很胖,甚至有些鱼长到了惊人的体型。

比如2019年12月23日被宣布灭绝的中华白鲟,一般体长在2-3米之间,发现最长可达7.5米,体重600多公斤,与人相比可谓庞然大物,确实有点水怪。中华鲟也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物种,比中华鲟小一点,但最大也能长到5米长,500公斤重,在水中像鲸鱼一样巨大。但可悲的是,由于三峡水利枢纽特别是葛洲坝的建设,两个极其珍贵的中国长江特有物种阻碍了中华鲟和中华白鲟的迁徙和产卵,导致了今天的灭绝。

然而,除了以上两种着名的鱼类外,许多不太出名的鱼类也可以在长江水域生长成庞然大物,如南京金牛湖水库捕获的重达212公斤的大青鱼、100多公斤的华鱼等。

㈡ 海洋生物资源有哪些

鱼类资源
它是海洋生物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类,如1981年世界海洋渔业捕获量为6670万吨,鱼类为 5757万吨,占 89%。鱼类中以中上层种类为多,占鱼类捕获总量的70%左右。主要是鳀科(Engraulidae)、鲱科(Clupeidae)、鲭科(Scombridae)、鲹科(Carangidae)、竹刀鱼科 (Scomberesocidae)、胡瓜鱼科(Osmeridae)和金枪鱼科(Thunnidae)等的种类;底层鱼中,产量最大的是鳕科 (Gadidae),其次是鲆鲽类。 经济鱼类中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约10种。这10种中,除狭鳕(明太鱼;Theragra chalcogramma)、大西洋鳕(Gas morhua)为底层或近底层种外,其余8种都是上层鱼类,它们是远东沙瑙鱼(Sardinops melanosticta)、沙瑙鱼(S.sagax)、毛鳞鱼(Mallotus villosus)、鲐(Pneumatophorus japonicus)、智利竹?鱼 (Trachu-rus murphi)、 秘鲁鳀(Engraulis rigens)、沙丁鱼(Sardina pilchars)、大西洋鲱(Clupea hareugus)。在1981年,这10种鱼的产量占海洋鱼类产量的三分之一,可见它们在渔业上的重要地位。 从捕获鱼类的食物对象划分:以食海洋浮游生物的鱼类比例最大,约占75%(其中食浮游植物的鱼类约占19%);食海洋游泳生物的鱼类约占20%;食海洋底栖生物的鱼类约占4%;剩下的1%则食各种类群的生物。 海洋鱼类资源由于管理不当、利用不合理,有许多种的产量已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如狭鳕、大西洋鳕、大西洋毛鳞鱼、太平洋的鲐鱼和秘鲁鳀等。这说明世界传统鱼类的资源开发已经比较充分,有些种的开发已经过度,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要扩大鱼获量寄希望于发现和开发远洋、深海的鱼类资源。
软体动物资源
是鱼类以外最重要的海洋动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世界海洋软体动物资源采捕量约为469万吨,占海洋渔业捕获量的7.0%。其中头足类(枪乌贼、乌贼和章鱼)的年产量约为 130~150 万吨。头足类在大洋中(甚至近海区)常有极大的数量,能够形成良好的渔场。但因对其种群结构及栖息移动规律了解较少,资源尚未很好开发利用,仍有较大潜力。自70年代后期以来,双壳类的产量增长很快,仅牡蛎、扇贝、贻贝的年总产量就约 200万吨,各种蛤类约120万吨。
甲壳动物资源
1981年其产量为 310万吨,在海洋渔业捕获量中仅占5%。但在经济上很重要,特别是对虾类(主要是对虾、新对虾、鹰爪虾等属)和其他游泳虾类(主要是褐虾和长额虾科),1980年的产量已达170万吨,比1976年的130万吨,增长三分之一。蟹类产量也稳步增长,1975年约为40万吨,1981年已超过80万吨。南极磷虾 (Euphausia superba)为主的浮游甲壳类每年约产45万吨,可望有大的增长。虾、蟹的市场价格超过鱼类的很多倍,是目前颇受重视的一个类群。由于它们的寿命短,再生力强,因而已成为人工增养殖的对象。
哺乳类动物
包括鲸目(各类鲸及海豚)、海牛目(儒艮、海牛)、鳍脚目(海豹、海象、海狮)及食肉目(海獭)等。其皮可制革、肉可食用,脂肪可提炼工业用油。其中鲸类年捕获量约2万头;
海洋植物
以各类海藻为主,主要有硅藻、红藻、蓝藻、褐藻、甲藻和绿藻等11门,其中近百种可食用,还可从中提取藻胶等多种化合物。当前世界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很不充分,捕捞对象仅限于少数几种,而大型海洋无脊椎动物、多种海藻及南极磷虾等资源均未很好开发利用;捕捞范围集中于沿岸地带,仅占世界海洋总面积7.4%的大陆架水域,却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90%以上。据估计,海洋中有机物平均单产为50克碳/米2·年,每年有200亿吨碳转化为植物;海洋每年可提供鱼产品约2亿吨,迄今仅利用1/3左右。海洋生物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途径为一开发远洋(如南大洋)和深海的鱼类及大型无脊椎动物,首先是水深200~2000米及更深处的资源。二开发海洋食物链级次较低的种类,如南极磷虾资源。三大力发展大陆架水域的海水养殖和增殖业(如放养鱼、贝类和虾等),实现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 此外,鲸类的产量每年约 2万多头,也是不可忽视的海洋生物资源。但已捕捞过度,破坏严重。 中国海洋捕捞业历史悠久,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全国水产量每年只有50多万吨。50年代有了较大提高,达200万吨,60年代超过 200万吨,70年代增到350多万吨,但质量下降。渤海、黄海、东海的许多传统性捕捞对象(如真鲷、小黄鱼、大黄鱼、鳓鱼、鳕鱼、鲆鲽类等)资源已严重衰落,出现了与世界各海域传统渔场类似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