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化在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资源是一种可供文化产业开发利用的, 凝聚了某一群体独特精神价值的 资源。和自然资源一样,文化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文化资源 具有无形、传承性、稳定性、共享性、持久性等特征。文化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 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 从传统文化方面来看,所谓文化资源,并不仅仅指有形的古老建筑,还有广 泛的内容。如日本与韩国制定对文化财产进行保护的国家法律,对文化财产的界 定就包括以下五类: (1) 有形文化财产,如建筑、绘画、雕塑等 (2) 无形文化 财产,如戏剧、音乐、工艺技术等 (3) 民俗文化财产,如衣食住行与宗教信仰 等风俗习惯 (4) 纪念物,如各种古代庭园、陵墓、名胜与自然景观等 (5) 传统 建筑群,如故宫等。范围很广几乎把所有与文化有关的事物都包含在内。 文化资源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在于文化产业。 1998 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 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0 ? 75% 、 第三产业增加值的 2 ? 33%, 文化产业从业人 员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 0 ? 4% 。而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早已成为经济 增长和吸纳劳动力的支柱产业之一。 1998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 出仅占其消费性支出的 2 ? 27%, 这种状况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也低于一般 的发展中国家。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 , 1997 年我国的实际文化消费总量大约为 650 亿元,而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或需要约为 3000 亿元,差距可谓巨大。在开 发城市文化资源方面,全国各城市都认识到这一点,都在大力挖掘自己的历史文 化资源。如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相传农历三月三是轩辕黄帝一统天下、成就伟 业的日子,后人为表达对轩辕黄帝的敬仰之情,从春秋时期就举行拜祖活动,延 续至今。 1992 年新郑市开始举办炎黄文化旅游节。 11 年来,每年都有海内外 的炎黄子孙前来登山朝圣、寻根拜祖、观光旅游,并因此促进了新郑市的对外经 贸合作。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尤其是在满 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文化资源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本 钱” 但是, 。 我们不能只守着一座金灿灿的文化资源宝库, 而应有把文化资源 “变 现”的意识、勇气和能力,即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产业资本,把文化需求 转化为市场机制。 文化产业的兴办与发展必须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离开文化资源这一基础,文 化产业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异常丰富。 这些文化资源种类繁多,文化蕴含丰富,与经济的可渗透性强,可开发程度高, 这就为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总体优势。 首先,北京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它是 50 万年前北京猿人的发祥地, 又是传说中上古时期的幽州古战场。春秋时期的燕国就已经在这里建蓟城为都。 此外,北京在宋代以前一直是北部边陲军事重镇,而自辽代开始便成为国都,并 一直延续五朝。都城的历史文物古迹,独特的皇城文化景观,更是一份至为宝贵 的历史文化遗产。据统计,北京的古代文化遗存共有 7309 项之多,其中,周口 店北京猿人遗址、长城、故宫等三项已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名 录。从国际国内上看,历史文化资源如北京这样丰富的屈指可数。当前,北京的 历史文化资源绝大部分尚未被当作一种产业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 甚至还有相当 一部 分尚未得以修复,基本处于“尘封地下”的状态。由此可见,仅就历史文化资源 来看,北京文化产业的潜力是何等巨大,前途又是何等光明。全面开发这些历史 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包括其社会价值、审美价值与经济价值,不但对北京文化 产业的勃兴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发挥北京的文化优势,实现北京城市的 文化定位都具有重要意义。北京的文化资源是多方面的。 除上述之外,尚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如京味文化),瑰丽多姿的旅 游文化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源远流长的艺术文化资源(如京剧、 北京曲艺等),富于传统别具特色的商业文化资源(如老字号)。特别值得重视 的是,北京在尖端科学技术研究与社会科学新学科研究方面的雄厚实力,为文化 产业与国际现代化先进水平接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发展高科技文化产 业、信息文化产业、咨询文化产业、现代国际会议服务产业以及律师事务所、各 类智力策划公司等所必需的科技知识性的文化资源。 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为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展示出一派光明灿烂的前景。 2006 年至 2009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 21.9% ,高于全市经济增速 7.5 个百分点。 2009 年,北京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 1489.9 亿元,占全市 GDP 的 12.3% ,增速为 10.7% ,高于全市经济增速 1.4 个百分点。其中,营业收入 5985.7 亿元,同比增长 10% ;从业人员 114.9 万人,同比增长 7.3% 。今年 上半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 804.3 亿元,增速 15.7% ,高于全市经济增 速 2.5 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站)。由此可以看出来 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地位。 中华传统民间文化是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参与全球综合实力竞争的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 传统民间文化资源在中国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将占 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甚至可能将发挥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未来 的文化市场上,没有民族特色、没有文化品位的文化产品是缺乏竞争力的,而这 种民族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建立和被认可, 必然是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文化产业 及其产品。 其次,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个经济区域内丰富的文化资源是进行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前提和基础。 理解了这点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现在各地都在争夺所谓的 “文化名人、 文化名城” 现象。如,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为其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可持续性的资源 支持。西安历史文化积淀厚重 ,周秦汉唐文化遗存丰富 ,有“天然历史博物馆” 美誉。西安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其地域文化之发达 ,历史之悠久 ,辐射 力之广远 ,都是其他古都城市无法比拟的。西安的文物古迹在全国名列前茅 , 文物景点多达 2 944 处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 34 处 ,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单位有 72 处;而西安的古遗址、陵墓多达 4000 余处 ,馆藏出土文物 15 万余 件。随着考古不断发现 ,西安文化遗产数量还每年以约 40 处的速度递增。西安 的宗教文化资源也较为丰富 ,宗教寺庙保存完好。古代长安曾是佛教、道教、伊 斯兰教及西方基督教汇聚、发展、衍生宗派的圣地。西安的楼观台已有 3000 年 历史 ,素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称;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是伊斯兰教四大清真寺 之一。佛教大慈恩寺、大兴善寺、香积寺、华严寺、净业寺、草堂寺等六大宗派 的祖庭都保存完好。 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西安文化产品提供了丰富资料和 实物标本 ,也为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 但是,在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过程中也受到方方面面的阻碍。如,市场法规不 健全 ,实践中存在着“执行难”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文 化产业的法规与其他方面的法规制度相脱节。导致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执行 难”的问题 ,这无形中增加了民营资本和外资的投资风险;行政管理体制不畅 , 管理人员观念陈旧 ,服务意识淡薄 ,致使行政效率不高。 长期以来 ,受计划经济 体制的影响 ,文化管理部门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政府办文化、管文化的思想。在 管理上以行政管理为主 ,直接干预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 ,同时文化发展体制上 的多头管理 ,又导致在文化市场上行政干扰过多 ,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融资 渠道不畅 ,发展文化产业的资金不足;文化产业人才缺乏 ,人才培养意识滞 后 …… 文化资源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功能, 是最高层次、 最具开发价值的重要资源。 文化资源的功能及多样化特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源供给、资产支 撑和资本保障。必须把握好文化产业培育与文化资源开发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 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种种阻力,提高文化资源的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开发效应。这 样才能最大化的发挥文化资源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作用。 作者:颜丙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