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人口过剩在于消耗多少资源
扩展阅读
app开发费用怎么降低 2025-02-08 21:07:09
期货什么价格重要 2025-02-08 21:02:04

人口过剩在于消耗多少资源

发布时间: 2023-07-12 22:50:30

A. 随着人口的增多都会带动哪些资源的消耗

这是我以前用的课本,
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可以从下面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就我国的情况来看,1950年人均耕地0.18公顷,1980年降到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0.37公顷的1/3,到2000年将只能人均拥有耕地0.08公顷了。也就是说,每公顷耕地需要养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1950年为5.5人,1980年增到9.8人,到2000年每公顷耕地将养活12人。而按中国目前的生产力,需要人均0.2公顷左右的土地,才能最低限度养活全部人口和支持经济和工业的适度发展。然而,由于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工业和城市发展蚕食耕地等种种原因,至使我国的可耕地面积正以每年47-67万公顷的速度减少。1984-1987年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65.5万公顷。

(二)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森林是保持人类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人口过分增长势必毁林造田、毁林盖房……,结果使越来越多的森林资源受到破坏。

(三)人口对能源的影响

人口的增长使能源供应紧张并且缩短化石燃料的耗竭时间。

(四)人口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激增,城市的人口密度加大,由家用燃烧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也更加严重。同时,城市绿地面积的缩小使城市环境自净能力下降,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对环境的压力。

(五)人口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人是具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在一定条件下,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但是,人口增长过快,反而不利于工业的发展。首先,不利于在企业中采用自动化技术与设备来减少职工人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六)人口对气候的影响

人口增加,会因呼吸、燃烧和工业发展使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物等增加,可能引起酸雨和光化学烟雾事故。

B. 十几亿人口要过上发达国家的生活,要消耗多少资源

需要先看看发达国家的定义,不同发达国家不一样。
比如韩国和美国和冰岛,都是发达国家,资源方面美国消耗最多,因为浪费。
其次看十几亿人口分布的地区,热带地区消耗资源最少。

C. 简要说明人口过多对资源、环境、经济及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根据我国的详情,我国生态最使用人口为7亿,生态最大人口为15亿。意思就是,只从自然环境上讲我国的最适宜人口为7亿,多于7亿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过大,造成破坏。人口多有利有弊。
有利点:人口多,社会内需大,促进经济发展;人口多,劳动力多,对于经济发展也有很大好处;
不利点:对环境压力较大,生活压力也较大。
所以,我们要提倡节约。不能悬系美国,地方那么大,人口也就3亿,但是他们的生态环境也不咋地。要学习欧洲,保护环境,节能减排。

D. 人口过多、资源不足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人口总量占世界的1/5。虽然各种资源的绝对量并不少,但以人均拥有量计算,则属于资源贫乏的国家。据统计,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为0.777hm2,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0.106hm2,仅为世界人均数的4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世界平均数的1/4;矿产资源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拥有量的27%,相当于美国人均的1/10,前苏联的1/7;森林人均占有量为美国的1/190,英国的1/47,法国的1/30,甚至是资源匮乏国家日本的1/2。正可谓“人口多、家底薄”。然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中,仅用了30年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经济发展路程,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经济发展奇迹,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振奋之余,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巨大挑战。据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2004年全国仅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指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除上海外全国各省(市、区)均普遍存在,其中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山西、福建等省(区)最为严重;地面塌陷也广泛分布于24个省(区、市)的300多个县(市),塌陷坑总数达4.5万多个,中南、西南地区最多,约占岩溶塌陷点的70%,而采空区塌陷以黑龙江、山西、安徽、山东等省最严重;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我国中东部平原和盆地内,其中上海、天津、西安、太原等50多个城市问题比较突出。另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截止到2005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106hm2,退化、沙化、盐碱化土地135×106hm2,两者之和已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1%。上述数据表明,在自然资源不足,人口负担沉重的条件下,尚未彻底摆脱以资源消耗,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必然带来地质环境质量严重下降的后果。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路程中还面临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种种课题。尽管在资源、环境利用和保护的法制建设上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法律法规的完善,执法守法意识的提高,全民环保观念的培养,还是与现代化社会的要求有相当的距离,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这只看不见的“社会之手”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左右着我国的地质环境。